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2-05-07 20:47:06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小学语文教案范文汇编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小学语文教案范文汇编6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通过“我”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构想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依“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大,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具体词句的理解、朗读体会文章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1、教师板书课题,问:“今天我们学习第23课,同学们读课题。“潮”指的是什么?(钱塘江大潮)“观”是什么意思?(看)。

  2、教师简介钱塘潮。钱塘潮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景象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令人赞叹不已。因此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奇观。

  3、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书上的什么地方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4、指导学生读第1自然段,重点读出“天下奇观”这四个字。

  5、导入:为什么称它为“天下奇观”呢?

  二、初读课文,将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开火车读,读准字音。

  3、学生按分好的四段再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三、重点讲第三段,体会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是因为潮来之时,景象雄伟壮观,使人为之惊叹、赞叹不已,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将这一大潮的壮观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请同学读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

  2、学生自由读这段,用“ ”划出描写潮来之时的情景的句子。

  (1)“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这句写的是什么?(听到的声音)声音好像闷雷滚动,说明了什么?(未见其影,先闻其声,并且声音特别大。)教师指导读这句。重点读出“隆隆的”、“闷雷滚动”两个词。

  (2)此时江面有何变化?(江面还是风平浪静)未见潮水,先闻其声,因为什么?(因为声音的速度比水的速度传播得快。)

  (3)这时声音越来越大,(板书:越来越大)江面上怎么了?学生读,回答:(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水天相接”是什么意思?(潮水和天空相接的地方,即地平线。)为什么作者能看到?(观察)

  (4)这是作者在什么地方听到的,看到的呢?(教师板书:远处)

  (5)在潮来之时,作者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呢?

  (6)这时人们的情绪是怎样的呢?(当人们听到“隆隆声”时,人声鼎沸,当人们看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时,人们又沸腾起来。)“人声鼎沸”是什么意思?在这里如何理解?“沸腾”什么意思?(形容人们情绪十分高涨。)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谷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 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看戏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 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伯什么事;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2、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小组内初步交流。

  4、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学生自主读书)

  5、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2、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结合上节课的内容交流填空,并说明理由。

  (二)伽利略是一个( )的科学家。

  (三)集体主,引导结合重点语段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

  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都是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15岁时就对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众的眼里是趔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关于思考。

  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都是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往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个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快。图示法等)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不是妄下结论。

  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在当时,众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汪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师引导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面对众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三、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1、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出增示图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 是愚蠢的行为)

  3、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公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从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镒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4 描写恰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4、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怎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材解读:《荔枝》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组中的一篇课文。这一组课文内容丰富,感情真挚。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要引导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抓住重点的语句、段落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荔枝》的作者是肖复兴,课文采用双线结构,明线写母爱,暗线则写出了儿子对母亲的爱。

  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于细微之处见真情,通过对第一次买荔枝、母亲第一次吃荔枝以及母亲临终前为母亲买荔枝等几个细节的描写,将那份浓浓的母爱渲染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读来让人忍不住心酸,心动,热泪盈眶。

  文中写到两种水果:沙果和荔枝,作者对于沙果的样子和母亲第一次吃荔枝时的情景描写特别细致。

  母亲为我准备的沙果是一盘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就是这样一盘果子,母亲却一一剜去了疤,每个都洗得干干净净,从而使这伤痕累累的处理沙果变得精致起来。这细致的描写,既表现了母亲的`贫寒、勤俭,更折射出母亲那深沉博大的爱。母爱,不会因为环境的恶劣,身份的卑微,不会因为任何条件而有丝毫减少、改变。而当我回到家,看到母亲精心处理的沙果时,便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还不住口说真便宜。这是一个多么善解人意的儿子啊!现在的孩子,自己花钱大手大脚且不说,还看不惯父母的节俭,甚至因此与父母发生争执乃至大吵的也大有人在。这样看来,作者的这份体贴,这份理解,更难能可贵。

  课文一开头就写了我第一次掏钱买荔枝给母亲吃,那时我刚在郊区谋上中学老师的职,衣袋里正有当月42元半的工资。作者用挣得的第一笔工资给母亲买荔枝,荔枝虽贵终有价,孝心无价情意深呐。母亲第一次吃荔枝的情景更是让作者终生难忘,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仍是历历在目。母亲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母亲是多么喜欢荔枝,然而就是这么喜欢的东西,母亲都舍不得吃,总是留给儿孙。这是多么无私的爱啊!

  文末以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作为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荔枝依旧人不在,如今,我年年买荔枝,可是,母亲却再也尝不到我买的荔枝了。这份遗憾,这份痛楚,这份深深的思念,令所有的人,读到这里,心灵都不禁为之一颤。

  设计理念

  新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主体充分参与、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节课从学生不明白的问题切入,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沙果和母亲第一次吃荔枝的细节描写,反复诵读,体验角色,与文本进行对话。走进母亲,体会母爱;再转化成作者,设身处地去感受这份浓浓的爱。在诵读中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领学生深刻体验这感人肺腑的人间真情。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深厚的爱,体会作者深切怀念母亲之情,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3.抓住文中描写细致的地方,品词析句,体会蕴含的丰富情感,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进去,通过细节描写体会母亲对儿孙深厚的爱。

  教学难点:用心感受母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之心。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激发兴趣。

  二、初读感知,提出问题。

  三、品读课文,感受母爱(一)沙果表达母爱(二)荔枝表达母爱(三)升华情感

  四、布置作业:

  精彩片断:品读课文,感受母爱

  (一)沙果表达母爱

  1、课文中哪个段落重点描写了沙果?

  2、请同学们默读第2自然段,画出描写沙果的语句,想想从中体会到什么?

  3、交流反馈:

  这是一种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居然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只是让母亲一一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每个沙果都显得晶光透亮,沾着晶莹的水珠,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不知老人家洗了几遍才洗成这般模样。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一、听写生字词。

  二、精读课文。

  ⒈学习第3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哪一句是中心句?这一句说了什么?

  ⑶理解举世闻名。下面两句话就是具体写他的举世闻名的。

  ⑷小结:

  第3自然段写了海洋公园里海豚的表演。

  ⒉学习第4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哪一句是中心句?说了什么?

  ⑶理解闹市口。闹市口的具体情况怎样?

  ⑷看书上插图,对铜锣湾闹市口的繁华获得感性认识。

  ⑸小结:第4自然段描写了铜锣湾闹市口的繁华。

  ⑹齐读第4自然段。

  ⒊第3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哪一句是中心句?这一句说了什么?

  ⑶为什么说香港是灯的海洋?又是怎样具体描写得?

  ⑷看书上插图,欣赏夜香港得美丽。

  ⑸结:第5自然段描写夜香港灯光如海洋得美丽景色。

  ⑹齐读第5自然段。

  ⒋学习第6自然段。

  ⑴学生按照上面得步骤自学第6自然段。

  ⑵检查自学情况。

  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哪一句是中心句?说了什么?

  ⑶请学生小结课文第6自然段.

  ⑷齐读课文第6自然段.

  三、指导背诵3~6自然段。

  ⒈听课文录音欣赏。

  ⒉利用板书引导背诵。

  ⒊各人自由轻声背诵。

  ⒋分两个大组,一组背,一组听,在交换。

  ⒌指名背诵。

  ⒍同桌二人练习。

  四、布置作业:

  ⒈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⒉背诵课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继续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

  2。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3。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4。积累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5。理解成语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无限的延伸,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通过这组课文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对生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交流一下吧。

  自主准备

  1。默读提示,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2。出示内容: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

  讲讲自己知道的热爱生命的故事;

  谈谈自己获得的感受、得到的启发。

  3。回忆本组学习的几篇课文,浏览搜集的资料,阅读教材中提供的三段文字。

  4。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确定交流的角度,想一想自己打算怎样说。

  5。自己轻声练习讲述。

  畅所欲言

  1。自由选择伙伴互相交流,互相评议、指正。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个别指导。

  2。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交流,要求讲话学生清楚流畅地表达,听者认真、安静地倾听。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进行评议、辩论。

  总结评价

  1。自我评价:自己在这节课中发言是否踊跃,表达是否清晰,态度是否大方,思维是否敏捷,

  与同学的交流、合作是否积极等。

  2。学生评价:你认为这节课谁的表现最佳?为什么?

  3。教师评价:总结本节课中学生突出的优点,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第二、三课时习作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感悟,老师认为大家的发言都很有见地。把你们所谈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大家根据同学们的发言,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

  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默读提示,画出习作要求。

  2。出示习作要求:

  内容具体;

  写出真实感受;

  题目自定。

  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3。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4。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复习导入:

  1。读词语卡中的词语。

  2。听写其中的词语。

  我的发现:

  1。同学们,学习完本组课文后,你发现一些句子有较深的含义吗?下面请同学们先来看看小林和小东都发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小林和小东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探究理解句子较深含义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方法。如:仔细想、联系时代背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揣摩感悟等方法。

  3。快速浏览本组课文,你还能发现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的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

  日积月累:

  1。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先指导学生读正确,然后说一说自己的理解或认识,之后请学生快速背诵。

  2。教师补充出示一些名言,请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a。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丁玲

  b。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c。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d。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e。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3。 鼓励学生课下将自己最喜欢的生命格言制成书签。

  成语故事

  1。自己读故事,感受句子的含义,画出不懂之处。

  2。小组交流,谈谈自己对这个成语故事的理解,互相质疑解难。

  3。全班交流,说一说这个成语故事蕴含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成语的体会。

  4。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

  歌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3.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老师念第一句“篱篱原上草”,大家一起背好吗?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5岁,他的诗通俗易懂,在广大群众中广为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题目是《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

  1. 读题、解题:(1)师强调“吟”的读音。“吟”是怎么意思?吟,古代一种诗体。(2)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有太阳落山的意思)这里交代的是(时间)(3)“江”在题目中交代了什么?(地点)

  二、初读古诗,感受画面。

  1.自由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想一想: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2.(点读——齐读)读完古诗你有什么感受?(景色美丽、喜爱……)

  3.读诗初步感觉很重要,老师读这首诗也有自己的感受,我想通过我的读表达出来。

  三、品析古诗,体会情感。

  1.思考、讨论: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

  的哪些特点来写的?(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2.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3.重点理解词语。

  (1)“残阳”是什么意思?(落山的太阳光)

  (2)“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4.质疑: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热门】小学语文教案范文汇编6篇】相关文章:

【热门】小学语文教案范文6篇02-26

【热门】小学语文教案范文9篇02-20

【热门】小学语文教案范文10篇02-13

【热门】小学语文教案范文8篇12-17

【热门】小学语文教案模板汇编8篇02-10

【热门】小学语文教案模板汇编7篇12-30

【热门】小学语文教案范文合集8篇04-21

【热门】语文教案范文汇编6篇02-03

【热门】语文教案范文汇编5篇12-09

【热门】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集锦10篇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