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语文教案范文合集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风景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能用“像……似的……”、“恢复”造句。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读好课题。
①课件呈现课题。
②教师: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得非常生动的课文,谁来读读课题?
③指多名学生朗读课题,再齐读课题。注意!“鹚”是第二声,不翘舌。
2、简介鸬鹚。
①教师:鸬鹚是一种水鸟。它们爱吃鱼,也爱捕鱼,而且捕鱼的本领特别高。大家看!这就是鸬鹚。
②课件呈现多幅鸬鹚的照片。
③教师:鸬鹚捕鱼后吞进自己的喉囊。要是让它继续吞,那鱼就被吞到肚子里去了。所以,鸬鹚捕鱼前,渔人得先用绳子扎住它的喉囊。捕完鱼后,再把绳子解开。大家看,这就是鸬鹚的喉囊。
④课件呈现出鸬鹚喉囊的位置。
⑤教师范写“喉囊”两字,边写边说明书写要领。
⑥学生在课文的插图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练写“喉囊”。
3、引入新课。
教师:课文对鸬鹚的描写会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呢?请大家闭上眼睛,由老师美美地读给大家听。
二、通读课文
1、教师范读。
①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闭目欣赏。
②读后促醒学生的语感:小湖的景色优美吧?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场面生动吧?
2、学生练读。
①教师:带着这些美好的感觉,像老师这样,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
②学生自读,教师巡视。随后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教师指名朗读课文(抽五位学生,分段朗读)。
3、再读感悟。
①教师: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对你们有些什么启发和帮助?(指名回答)
②教师:懂得了这些道理,咱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的哪些地方带给你特别优美、特别生动的感觉。
③学生自由读全文。
④读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
4、选段朗读。
①教师:读了课文以后,同学们对课文的优美和生动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但是,每人的感受又都是不同的。你可以把自己感觉最优美、最生动的那段课文挑出来,美美地读给你的同桌听。听的同学要专心、要投入,要边听边想,你最欣赏同桌哪些地方的朗读。
②同桌互读。
三、揣摩思路
1、教师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课文(最后一段)。
2、鼓励学生多元解读: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课文,看看你能从这短短的17个字中读出多少东西来。学生解读的结果可作如下推想:
①从“恢复”可以看出,湖面原来是平静的,后来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②从“渐渐”可以看出,鸬鹚捕鱼的时间是比较长的。
③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不难发现,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是有关系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如下:
捕鱼前 捕鱼时 捕鱼后
平 静 不平静 恢复平静
4、齐读最后一段(“又”字要念重音。因为只有这样读,才能让人感觉到湖面开始是平静的,后来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四、课堂作业
认真抄写下列词语。抄几遍由自己决定,难写的可以多抄几遍(学生抄写时,可以播放背景音乐)。
夕阳 柔光 悠然 喉囊
一望无垠 波光遴遴 炊烟袅袅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咱们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读,对小湖的优美、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生动有了一个初步的感受。这节课,咱们继续通过读,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来细细地品味这些美好的感觉。
二、读、悟、写捕鱼前的段落
1、自读感悟。
①教师:自由轻声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划一划、圈一圈,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品味到了小湖的平静和优美。
②学生自读品味,教师巡视。
③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随机点评,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的感悟。
④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同时,要引导他们反复读好有关词句。对学生的朗读,可作如下调控:
▲这句话,谁能读得更平静、更优美?
▲读开头这句话,声音要低一点,速度要慢一点,要给人以一种静静的、悠悠的、美美的感觉。你再试一试。
▲“悠然”这句话,你可以摇头晃脑、慢条斯理地读,这样读起来才有味儿。
⑤教师小结:其实,这段话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甚至每一个字,都飘散着小湖的这份悠悠的平静和淡淡的优美。你们再读读课文,体会这种感觉。
2、积累语言。
①教师:你们能不能不看书,把这段优美的文字背出来。(学生试背)
②教师:我想了解一下,你们现在是怎么背诵这段课文的。(学生可能会有如下办法:一句一句地背;找出重点词背;看着画面背;由同桌提醒背;闭眼想像画面背)
③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背诵课文。
④指名配乐背诵第一自然段。
三、读、悟、写捕鱼时的段落
1、品味“一抹”。
①教师:小湖的平静和优美的确令人陶醉,小湖的活跃和欢腾同样叫人心动。当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的时候,小湖的平静消失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派活跃、一派欢腾的热闹景象。你们读读第二至第四段课文,特别注意渔人的“一抹”,看看是不是这样一种感觉。读完以后,把自己对“一抹”这个词的感受和理解写到练习纸上。(学生读书并动笔练写)
②课件呈现练习(这些词语供大家参考,要是你认为还有别的更好的词语,也可以用你自己的):
利索 满怀希望 兴致勃勃 自信 轻松自如 喜滋滋
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 )地一抹,好像在说:“ ”
③组织交流,随机点拨。
既然渔人这句话是对鸬鹚说的,那总得先有个称呼吧。(小东西、捕鱼能手、亲爱的、孩子们、兄弟们、朋友们、小家伙们……)
④教师小结:你们看,渔人这一抹,抹得多么自信、多么自如呀!他抹出了活跃,抹出了欢腾,抹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2、广化语感。
①教师:你们再读读这几段课文,看看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由渔人的“一抹”抹出的活跃和欢腾。(生读文体会)
②组织交流。
③课件播放鸬鹚捕鱼的画面。鼓励学生边看边议,可以交头接耳,可以指指点点,可以手舞足蹈,甚至可以欢呼雀跃。
④齐读这几段课文。
四、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
2.说说你脑中出现了哪几幅画面?
(1)夕阳西下时,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烟,鸬鹚待命的平静景象。
(2)黄昏时,渔人指挥鸬鹚捕鱼,湖面上一派热闹忙碌的景象。
(3)天色逐渐暗下去,渔船满载而归,湖面上又恢复平静的景象。
3.列小标题。
鸬鹚待命 勇敢出征 凯旋而归
4.小结:
《鸬鹚》这篇课文,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平静之美——柔和安宁的静态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活跃之美——生机勃勃的动态美。有动有静,动静交替;动美静美,动静皆美。
五、作业:
1、 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完成作业本上作业。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用自己的方式认识12个生字,会写“口、日、中”3个字,认识2个笔画和三个偏旁。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利用生活经验、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竹排、树木密、禾苗、江南、鱼米乡等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道江南是十分美丽富饶的地方。能喜爱江南,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
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到祖国的江南是风景秀丽、物产丰富的地方。
【教学难点】
1、理解“江南鱼米香”、“画中游”。
2、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之美,文字之美,江南水乡之美。产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美景,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小朋友,我们已经学完了所有的拼音,老师知道小朋友们拼音学得可好了,是吗?那,老师来考考你们。
师:读得真好,奖励你们认识它们的汉字朋友。(出示:竹排)看着字儿你们再来读读。
师:小朋友看见过竹排吗?猜一猜它是用什么做成的呢?
出示竹排的图片瞧,这就是竹排,把一根根的竹子排好队,捆扎起来,就成了“竹排”。看,一条条竹排就像一只只小船,载着人们飘荡在平静的河面上。今天咱们要学的课文就跟这竹排有关,题目是《小小竹排画中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给学生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让学生先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生动的情境画面加之规范的课文朗读,为下面课文的进一步讲读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师可以结合PPT资源,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进行初步感知与思考。
2、听完范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他们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画出生字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识字。
三、学习生字,了解词语
1、教师播放课件,给学生呈现本课要求会读会写的.生字。
2、学生自学。
(1)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按要求自学。放声朗读,要求想办法把音读准。
(2)自学检查。
师:抽4位小朋友每人读一段。其他小朋友来当小医生,拿起铅笔,把他们读错的字圈出来。
师:4个小朋友读完了,你们有没有发现毛病呀?谁来说一说。
师:这个字你会读吗?你来读。请读错的人再来读。一起读。
(3)纠音后再次朗读,教师和学生一起认读生字“口-日-中”,认识笔画横折和横折钩并书写。
(4)课件出示写在田字格中的字,引导观察要写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5)读一读:口字要写好,上大下要小。
(6)描红、书写,教师给予指导,并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予一定形式的奖励。
四、扩展运用
在生字卡中挑选自己喜欢的一个词说一句话或几句话。想想江南还有那些美丽的景色,自己画一画。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射、卫等9个生字。会写卫、运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律美。
3、有主动阅读中国神话故事、了解当今科技成果的愿望。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一个故事,在课堂上讲给小朋友听。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读词语
1、在小组里把课前准备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2、出示《后羿射日》的动画,提问
a、 你知道这个动画里藏着一个什么故事?
b、 请知道的'小朋友带大家读两遍:后羿射日
c、 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3、依次看动画,认读词语
4、把四幅图、四个词语同时出示在大屏幕上。
5、读句子:《嫦娥奔月》是神话故事,《女娲补天》也是神话故事。
6、依次出示“卫星、火箭”等图,认读词语。
7、小结: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人们怀着对太空的美好向往,研制了运载火箭,它能成功地将卫星送上太空。
8、读句子:人造卫星能飞上太空,宇宙飞船也能够飞上太空。
9、用“……也……”说句子。
二、情感朗读
1、读课文。先教师读,小朋友再模仿读。
2、教师随机指导。
三、学习生字
出示:射 卫 填 嫦 娥 宇 宙 载 箭
如果去掉伙伴你还认识吗?
1、男女赛读
2、做字卡游戏:听句子——想词语(找到相关生字,举卡片)
3、抽字卡,开火车。
四、指导写字
1、观察要写的字。读一读要写的字,仔细看字形。
2、课件演示字的结构。
3、重点指导宝盖头的写法:上点大,左点垂,横钩先顿再向左。提醒学生注意舟字旁中的横变提且右边不出头。
4、学生描红、临写。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学会后鼻韵母ang、eng、ing、ong和整体认读音节yìng,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地进行书写。
教学重点:
学会韵母ang、eng、ing、ong的音形和整体认读yìng。
教学难点:
读准后鼻韵母ang、eng、ing、ong的音,记清字母的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5个前鼻韵母,还记得是哪5个吗?(aneninunün)今天我们学习汉语拼音的最后一课,在这课中我们要学习4个后鼻韵母,在发音上有一定的难度,比比谁学得最好。
二、学习ang、eng、ing、ong的音形及整体认读音节ying
(一)学习韵母ang的音形
1.出示书中第一幅图,问:这是什么?
2.出示图下音节yáng。
3.教师示范读yáng,学生随读。
4.教师范读ang,学生随读ang。
5.师讲发音方法:发ang音时,先摆好a的口形,发a,紧接着舌头往后缩,舌根抵往软腭,气流从鼻腔中出来,声音响,气流强,手指按着鼻梁有些颤动。
6.学生读中体会,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巩固字母的音。
7.在学生读准ang的基础上再读读yáng这个音节。
8.请同学们观察ang是由哪三个字母组成的?
出示卡片:
三个字母依次出现:先出示a,再出示n,a和n组成的字母念什么?最后出示g,合起来就是ang。
注:教师可以做一个由后面向前面翻动的纸片,让a变为e、i、o,使复韵母随之变为ang、ing、ong便于后面字母的学习。
(二)学习韵母eng的音形
1.出示第二幅图,说说图的内容。
2.出示音节dēng,教师范读,学生随读dēng。
3.教师在音节中提出eng,进行范读,学生随读。
4.师讲发音方法:以韵母e的口形开始,气流从鼻腔中流出。教师范读eng,学生练习体会。
5.请同学读dēng来巩固eng的发音。
6.记忆eng的形:eng是由哪几个字母组成的?
学生边说教师边演示翻动卡片,使ang变成eng,只从后边向前翻动e纸片,ng不用动,即成为eng字母。使学生可以比较出字母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教学反思:
14ang、eng、ing、ong(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会后鼻韵母ang、eng、ing、ong和整体认读音节yìng,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地进行书写。
教学重点:学会韵母ang、eng、ing、ong的音形和整体认读yìng。
教学难点:读准后鼻韵母ang、eng、ing、ong的音,记清字母的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一)学习韵母ing的音形及整体认读音节音节yìng。
1.出示书中第三幅图:
2.出示图下整体认读音节ying,教师范读,请同学们说说和前2幅图下面的音节读法有什么不同?3.告诉学生yīng是整体认读音节,不用拼,应整体记忆。学生练习读。
4.教师范读ing,学生随读。教师随时纠正不正确的读法。
5.记忆ing的形:怎么记住它的形呀?随着学生回答教师翻动纸片使eng变成ing。
6.采取多种形式读,巩固字母的读音。
(二)学习韵母ong的音形
1.出示图,这是什么?
2.出示图下音节zhōng教师范读,学生随读。3.教师提出ong进行范读,学生随读,同桌互读。
4.记忆ong的形:说说ong与前边字母有什么不同?教师翻动卡片使ing变成ong。
三、书写韵母ang、eng、ing、ong。
1.自己试着练习抄写韵母。2.展示学生书写情况,说说哪儿写得好,哪写得还不够好。
3.教师强调3个字母要靠拢,不要写成ang。
语文教案 篇5
通过这次继续教育的学习以及第一份作业的完成,让我对我所研究的课题“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了更深、更全面的掌握,从而更有利于我的教学。下面我通过《真正的英雄》这一教学设计来阐发我的课题分析。
【教材分析】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在进行美国航天飞机的第25次飞行中,发生空中爆炸。这是美国56次载人航天飞行中第一次爆炸事件,也是美国宇航员第一次在飞行中死亡。“挑战者”号的失事,是震撼世界的悲剧,全世界人民为人类航天壮举发生的这一重大挫折和不幸感到悲痛和惋惜。本文是一篇声情并茂的演讲词,是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和全体美国人民对航天英雄的深切哀悼。
【学情分析】
学生对太空探索很感兴趣,也有不少同学向往宇宙探险,却不知道人类在探索太空过程中曾经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可以借本篇演讲词教育学生,光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勇于探索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字词识记积累、理解。
2、了解世界太空探索的进程。
3、了解文章的结构方式及演讲辞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提前让学生了解文章背景,作者生平,有助于对文章感情脉络有更深的认识。
2、朗读体会、理解文中含深刻的语句,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脉络。
3、小组合作探究,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内容。
4、电教手段,培养学习兴趣。通过画面可以更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困境面前永不言退,对未知领域进行百折不挠地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加强朗读,把握文章内容,体味文章感情。
2、主动探究,演讲词的主题。
3、培养合作,主动思考能力。
【教法】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有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自主完成本文的学习。
【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在进行美国航天飞机的第25次飞行中,发生空中爆炸。“挑战者”号的失事,是震撼世界的悲剧,全世界人民都为人类航天壮举发生的这一重大挫折和不幸感到悲痛和惋惜。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演讲词中,里根总统哀悼了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整篇演讲词情感充沛,对人们的心灵形成直接的强大的冲击。现在让我们来学习它。
二、基础知识预习检查:
1、字词注音:
哀悼锲而不舍勋章锤炼
阴霾孜孜不倦企求凝聚
战栗拓荒弥补不朽
2、词语理解:
哀悼:悲痛的悼念(死者)。
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迫不及待:急迫的不能再等待。
建树:建立(功绩)。锤炼:磨练。
孜孜不倦:勤勉,不知道疲倦。
弥补:把不够的部分补足。
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希望着。
【学生活动】
1、朗读字词。
2、含义理解。
三、整体内容把握: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1、结构梳理:
1—4:表达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
5—13:追忆几位献身的英雄,要人民永远记住这些“真正的美国英雄”。
14—21:号召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承英雄未尽的事业,继续向太空进军。
2、感情归纳:
(1)前半部分抒发悲痛心情。因为英雄已死,无论对人类,对国家,还是对亲人,对朋友,这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2)后半部分主要表达力量。人类不能永远悲痛、消沉下去,而应该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
【学生活动】
1、朗读课文。
2、思考探究。
3、交流展示。
四、问题研究:
速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宇航员们因为航天飞机的失事而牺牲,但演讲者却说“这是诉说胜利和勇敢的故事”,如何理解?
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本来就是一部冒险的历史,一部勇敢者的历史。宇航员的每一次升空,都意味着危险,完全可能一去不返,但他们并不害怕,而是大义凛然,义无反顾,随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每一个升空的宇航员都是胜利者,都是勇敢的人,都值得人们学习。
2、作者为什么要写“一个世纪前的开拓者”?“今天的荒漠就是太空和人类知识没有达到的疆域”,相对于“今天的荒漠”,“昨天的荒漠”指的是哪里?
此为例证明美国历史上就有这样的传统,不怕失败,开拓进取,也为下文号召大家“重新振作起来,忍受着磨难,不断前进”做好铺垫。
3、演讲者提及女教师麦考利芙的时候,为什么说她“凝聚了整个国家的想像力”?
麦考利芙是全美选出来的教师代表,是世界上第一位“太空教师”。她参加这次太空航行,其意义非同寻常。原定由她在太空中向美国和加拿大250多万中小学生讲授两节太空课,还将在航天飞机上参加几项科学表演,孩子们没想到迎来的却是噩耗。在这里,“整个国家的想像力”可以理解为代表着美国未来和希望的中小学生。
4、我们的国家的确非常幸运,因为我们依然保持着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和刚毅不屈的品质,我们仍然有像‘挑战者’号上七位宇航员那样的英雄。”这是“美国精神”的集中表述,其具体内涵是什么?怎样看待这种精神?
美国精神指开拓精神、想像力、英雄主义、献身精神、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刚毅不屈的品质等。
不要用狭隘的眼光来看待这种美国精神,而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把这种百折不挠的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看成是全人类的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的代表,是人类精神的精华。推而广之,只要是人类的精华,就不必分民族、种族、国家、意识形态,而都应当借鉴、学习、吸收。
5、体会本文写作特点。
演讲词: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它一般不讲求说理的严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它的基本特点是:以某一种精神鼓舞人,以真切的感情打动人。
【学生活动】
1、速读课文。
2、合作探究。
3、组内交流。
4、当堂展示。
五、巩固训练:
1、你认为这篇文章动人心魄的力量是来自哪里,是靠什么来打动人的。
这篇文章动人心魄的力量,主要是演讲者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言语都从肺腑自然流出,不给人客套、虚假、做作的感觉。那就是靠真诚。
2、任选一个下列全球致命的航天事故,请你也写一篇简短的演讲词。
(1)1971年6月29日,在太空完成24天轨道试验的苏联宇航员格奥尔基?科马罗夫、弗拉基米尔?沃尔科夫和维克托?帕沙耶夫返回地面,与预定降落时间还有30分钟时因减压操作失误而丧生。
((2)20xx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原定降落时间16分钟前解体,7名宇航员无一生还。
例:茫茫宇宙,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开拓,去发现,去献身。从“挑战者号”到“哥伦比亚号”,人类从失败中一次次站起来。相信终有一天,人类会冲出太阳系、银河系,去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
人类在征服宇宙的伟大斗争中,从不畏惧艰难曲折,而总是在吸取经验教训后,勇往直前。
【学生活动】
1、思考。
2、写作训练。
3、交流展示。
六、小结:
这篇文章是关于美国人美国事,写的是航天领域的事故,但意义却超越了民族,国家和不同的科学领域,上升到全人类的高度,体现了人类最闪光的品质。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筑路人高尚的心。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难点
理解“高尚”的意思,知道为什么这种保护橡树的行为是“高尚”的。
教具准备
课件:词语、橡树图片、重点语段
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查词典,解决词语疑难。搜集橡树和描写树木的词语。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图片。仔细观赏。
2.你看到了怎样一棵橡树?请用一句话说说它的特点。(要求学生说话时用上课前搜集的词语,使语句更生动。)
3.多美的橡树啊,可惜它长的不是地方——长在了马路旁边。现在要在这儿修公路,这棵树挡住了去路,路是一定要修的,这棵橡树的命运又应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路旁的橡树》。(板书课题)指导读好课题。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课文,指导读正确。并读读下列词语:(课件出示)
公路 宽阔 平坦 漂亮 马蹄
橡树 粗壮 结实 挺拨 高尚
2交流。文章讲一个什么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想说的话?(整体感知)
三、再读课文,交流质疑
1.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提要求:(1)把语句读流利(2)读你自选的这部分,你想到了什么?(3)其他同学有什么疑问和想法?
2.议读与质疑
(1)如选读“筑路工人突然停下来”这段课文时,要把你对高大、 挺拔的橡树的兴趣、爱惜之情读出来,要拿高大的橡树引起筑路工人的关注和爱惜的心理读出来。议读时要对筑路工人自觉保护橡树的心理有所感悟,意识到“砍树容易栽树难”的道理。
(2)“如选读工程师与工人沉默”的部分——第4-6自然段时,要从工程师和工人的神态、动作、言语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工程师要执行自己设计的工程计划,工人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他们在保护橡树上获得了一致。
(3)如选读最后几段课文时,要对公路上弯曲城马蹄形有所认识、 有所感悟。重点是读好人们的赞叹,体会保留橡树在人们心中的.广泛影响。同时放开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由课文引向学生生活,由别人的故事诱发自己保护环境的行为。
3.现在你来说一说:为什么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高尚”的,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行为是“高尚”的。
4.总结:对一棵树,如此珍爱:这不是平常的行为,这是对环境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怎能不说筑路人的心是高尚的心呢!
四、结合实例,说说你读后的感想
可启发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寻找有关的实例或资料来说说感想。
五、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愉。掌握生字词。
⑵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⑶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
读──思──发表见解──体会──再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的内容,培养自读能力,并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教法】
阅读教学法。
【教具准备】
卡片,槐乡槐花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激趣,提示课题
在草地上玩耍、去野外登山会获得许多的乐趣。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交学费,体会到了种种劳动的乐趣,他们就是──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各自轻声读,遇到生字拼读一下,较长的句子或者一下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读几遍。
2、分成小组组织朗读,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
3、各组代表分段朗读。
三、细读课文,感知理解
1、出示图片,介绍槐树槐花。
2、读读议议:
⑴槐树什么时候开花?那花苞是什么样的?文中还把槐花比做什么?
⑵槐米有什么作用?
⑶课文哪部分介绍了槐米?读读相关的课文。
⑷八月份,天气怎么样?谁能描述一下?找出课文中相关的句子朗读。
⑸虽然天气炎热,勤劳的`槐乡孩子绝不会错过槐树开化的时节,他们是怎样分工合作割槐花的?练习分角色朗读。
四、欣赏评价,深化感悟
1、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有笔画出来,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流。
2、通过课文的朗读,我们认识了槐树,认识了槐乡的孩子,那么你有些什么感受呢?
3、引导小结:快乐不只是来自于休闲、享受,劳动中也有无穷的乐趣。同学们,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那样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
语文教案 篇8
目标:
1.在游戏的情景中,激发幼儿说话的兴趣
2.通过活动懂得不乱扔垃圾。
准备:木偶(小兔,小猴)糖若干
过程:
(一)导入部分:
1. 宝宝:你想到那里去玩?妈妈带你去(幼儿自由讲)
2. 律动:跟着妈妈走走(边开边自由讲讲看到了什么?可讲教室环境)
公园到了,我们到草地上坐会。
(二)基本部分
1. 小朋友猜猜,今天会有什么小动物到公园里玩?幼儿自由讲各种动物
2. 木偶表演
a.小猴“今天,天气真好,到公园去玩,这个香蕉真好吃”(吃香蕉,随手一扔,下场)
b.小兔“公园真好玩,唉呦!谁扔的香蕉皮呀?摔交
提问:a 小兔怎么了?
B 怎么会摔交的?
(快帮小兔揉揉)幼儿自由对小兔讲讲安慰的.话
C 是谁扔的香蕉皮?
D 那,香蕉皮应该扔那?
快把小猴叫出来对他说(小猴,不要乱扔垃圾,要扔到垃圾箱里)幼儿学说,幼儿教案《语文教案-不乱扔垃圾》。
木偶表演
现在小猴怎样了?(不乱扔垃圾了)
3. 分糖 幼儿每人一颗 观察是否有幼儿将糖纸扔到地上
(三)结束部分
不早了,我们开汽车回家了
音游《汽车开来了》。
语文教案-不乱扔垃圾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28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精选】08-30
语文教案(经典)07-30
语文教案[经典]08-28
语文教案(精选)08-09
语文教案(经典)12-23
[精选]语文教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