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语文教案汇总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初步了解课文中的一些科学名词。
如:克隆、有性繁殖、嫁接、细菌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愫。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了解克隆现象;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对高等动物克隆的理解。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要求]
1、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2、2、查找资料,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
一、导入板书课题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读懂了吗?(不作答)
二、检查读书,了解预习情况。
随机指导字音:如:濒(bīn)厄(è)运卓(zhuó)
指导大句的断句等。
三、根据指导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畅。
四、给课文分段,流览课文
问:课文分几个部分向我们介绍克隆的?
(1—2节:定义说明什么是克隆。3—5节:生物的克隆情形。6—9节:克隆技术可造福人类,有诱人的前景。)
五、生字教学
板书指导,培养学生读贴能力,在书上描红一遍。
重点指导:薯畜率诱
第二课时
一、导入学习第一段
“《西游记》里的孙大圣,紧急关头……那就是孙悟空能够快速地克隆自己。”(随机圈点克隆两字)
这是一篇关于生命科学的知识短文。你平时在读科学知识的时候得怎么样?(随机板书:思考)
轻轻打开书,课文是怎样介绍克隆知识的呢?请同学们带着思考读一遍课文。
提问: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
(板书:下定义、列情形、展成果)
用科学语言表述什么叫克隆的方法叫下定义。
谁来读读“克隆”的定义,(指两名)(板书无性繁殖)
弄明白了有性繁殖,再读“克隆”的定义,会不会更明白一点。自由读克隆的定义。
过渡: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叫无性繁殖,也称克隆,好像明白了,但还是不了解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二、学习第二段
接下来,课文列举了哪些情形帮助我们认识克隆的?
自由读3—5节,思考这个问题。列举了哪些情形?
(随机板书:植物微生物动物)
1、指导理解植物的克隆,指读,这就是植物的克隆。
“克隆”是clone音译词,单词的本义就是指幼苗或嫩枝,以无性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这是植物先天的本领。你能读懂吗?有不理解的地方吗?(嫁接)[鼓励:在思考会产生?]
默读第3节,这一节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总、例、结)(条理清晰)
2、读第4节,这是植物的克隆,还列举了什么?
指读:[自身一分二,这样就是克隆]
3、读第5节,引问:植物和微生物的克隆是先天的,那么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书上也有列举)
指读第5节板书:“多利”
这确实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因为一般动物都是有性繁殖,谁再来说说有性繁殖的定义。
“一般”你读出了什么?(大多数,但也不一定是全部,要体会科学表达的严密性。)
是的,高等动物一般要通过雄性和雌性的生殖细胞(专门繁殖后代的细胞)相结合,才能孕育出一个新生命,新生命都有爸爸妈妈,这是千古共识的自然规律。“多利”的出现,开始了“克隆”的奇妙(圈点奇妙)
再读第5节,在这一节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1996年,英国,名字来由等。1996是关注克隆的世界人都难忘的一个数字,所以读科学中的`数字,是要用心去体会它的数字意义的)完全相同的生命,打破了千古不变的规律,太奇妙了!
三、学习第三段
提问:克隆技术还奇妙在哪?(造福人类的科技成果中也充满了奇妙……)
引读课文(随机板书:培育挽救培植)
小结:本文按这样顺序介绍了克隆,通过下定义,举列子等方法,让我们对陌生的克隆领域有了初步形象了解,也让我们看到克隆研究定义——造福人类,文章的结构清晰,用词准确。请同学们欣赏地再读一遍课文,感受科学知识短文的写作方法。
四、激励
课文读后了,相信同学们头脑中产生了更多问题?(板书“?”)
你课后准备去研究什么?会思考
课后就你的问题开始研究吧!让我们共同享受你的研究成果,继续感受克隆技术的诱人前景。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人教版)语文第八册12课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学会11个生字。
3.能联系上下文或运用工具书理解词语。
4.能说出蛇、田鼠、庄稼之间的关系,猫、土蜂、苜蓿之间的关系,并能用画示意图等方法帮助说明。
5.能说出对课文揭示道理的理解,感受事物间的辩证规律。
学习重点:
理解"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只有掌握规律性才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
学习准备:
1.预习: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搜集生活中有关事物之间联系的事例。
学习过程:
一、释题质疑,提出研读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读过课题后,你都想到了哪些问题?
3.哪些问题现在能够解决?哪些问题还一时找不到答案?
二、研读自学,抓住课文内容
1.带着自己想研究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边读边想边画,并写一写生字。
2.在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
①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课文中讲了哪些事物之间的联系?这些事物是怎样联系的?
③课文举的例子哪些是简单联系?哪些是复杂联系?
3.在小组里把自己解决的问题和读书的收获说给同学听。
三、交流研讨,理解课文内容。
1.各小组汇报研读课文的收获。
2.用图示法讲解蛇与庄稼的关系,要求用上"因为……所以"这个关联词。
3.讨论:当时老农想出了用蛇来保护庄稼的办法,现在你还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吗?
4.用多种方法表示猫和苜蓿之间的关系。
(1)生板演讲解四者的联系。
(2)理解"猫的多少,竟和苜蓿的收获有着密切的关系"中"竟"一词使用的好处,并体会朗读。
5.讨论:吐痰与肺结核病人之间的关系。
6.交流:课前搜集的生活中事物之间联系的例子,并能说出哪些是简单联系?哪些是复杂联系?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显而易见"。提问:这是用的什么方法理解的`词语?
:理解词语的方法除了查字典外,还可以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合并字义、换词等方法。
7.畅谈对本课揭示的道理的理解。
四、全文,畅谈学习收获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说一说本课自己的学习收获。
这课文用生动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有简单联系也有复杂联系,我们只有掌握它们的规律,才能把事做好,为人类造福。
语文教案 篇3
课题:《江凡》
《江凡》一文是“小英雄”这一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本文记叙了10岁的江凡面对火灾不仅能冷静地想办法进行自救,还救出了奶奶和邻居。这篇课文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培养学生自救意识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学认17个生字,学写10个生字。
2、在认字、写字的过程中注重字义和字形的联系。
3、提高自救意识,学习江凡慌乱中冷静、机智的品质。
学生情况分析
大部分学生没有遭遇过火灾,不知道火灾中的应急常识,可能无法体验江凡当时的处境,因此课前要引导学生收集查找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
课前预习
1、查查不认识的字的拼音。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火灾中的'自救常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
1、昨天,老师布置大家查找资料,你们找到了哪些?能说一说吗?
2、当火灾发生时,很多大人都有可能被大火吞噬,但在四川南充市却有一个10岁的小男孩从大火中救出了30多位邻居,他就是江凡,在发生火灾的紧要关头,他是怎样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江凡》。
3、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自主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笔画记下来。
2、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注意自己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3、自由读课文,找出生字的拼音读一读。
4、小组合作,认识生字:焰、迅、速、烧、咳、嗽、慌、商、摸、终。(要求:说一说这些生字怎么读?想一想这些生字是怎么组成的?他的组成与字义、字音有什么关系?说一说这些生字什么地方容易写错?怎样写才好看?用生字组词、搭配词语或造句。)
5、小组汇报,说说你是怎样认识这些生字的?
6、游戏检测:请动物到家做客。(每张动物图片的背后写上生字的拼音,老师举起图片,学生找出相关的生字卡片,哪一组的学生全部找对,图片归哪组所有,动物图片最多的组为胜者)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说说你认为江凡是一个怎样的人?
2、同学们谈对江凡的初步认识。
3、从课文哪些段落可以看出江凡是一个镇定机智的人?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从以下两个方面重点指导。
(1)引导学生从火势的严重来体会江凡镇定:
①当时的火势怎样呢?仔细看图(出示多媒体课件),再读一读课文2、4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当时的火情。
②从课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当时火势庞大,情况紧急?(体会“惊慌”的意思,并抓住重点词语指导朗读)
③假如你看到这样紧急的火情,你会想些什么?江凡又是怎么做的?(教师引读,学生齐读)
(2)引导学生从江凡的做法来体会江凡的机智镇定。
①自由读课文第3、5段,讨论:从这些段中写了江凡是怎么做的?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江凡冷静机智,请找出这些语句来。(抓住有关动词指导朗读)
②江凡为什么拿衣服让奶奶包住口鼻?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
③在什么也看不清的楼道里,江凡为什么能把奶奶和邻居从火中救出来?
4、你认为江凡是英雄吗?你对江凡说的话是怎样看的?
5、自由练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江凡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把有关的句子划下来,想一想我们该向江凡学习些什么?”
6.学生交流感受以后,再读课文:“同学们,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把你此时此刻的感受和体会尽情地表达出来?你觉得怎么读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你就怎么读。”
7、小组比赛,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延伸表达,抒发情感
火灾扑灭了,邻居们也得救了,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是被救人员,你也亲眼目睹了这一幕,你会用一句怎样的话来称赞这位年纪小小的少先队员?你会对江凡说些什么呢?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芙、蓉”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读一读,你们能读出什么?(有不舍、嘱托、思念……)
2.今天让我们学习王昌龄的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去品味诗中的韵味。板书课题,强调“芙蓉”的写法。
3.齐读课题,从题目来看,在哪里送别?谁送别谁?(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王昌龄送别辛渐。)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洛(luò)阳 玉壶(hú)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芙、蓉、洛、壶”,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芙”“蓉”是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不要漏写。 “洛”的右边是“各”,第六笔是捺。“壶”的上面是“士”,第二横短。)
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抽生读诗,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读一读诗的前两句,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回到诗中,哪个字或词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呢?
让我们默读古诗,边读边用记号标注出来。
2.交流反馈。
(1)寒:结合学过的“远上寒山石径斜”,“寒”点明秋冬季节。“寒雨”,这寒冷的雨,透着萧瑟和悲凉,渲染出离别的伤感。
(2)结合注释理解第一句诗,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夜雨更增添了萧瑟、悲凉之感。
这雨的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两个离别的友人心上。
(3)孤:孤独,孤寂,孤零零。楚山孤,还有谁是孤独的?送别友人的作者。
(4)夜、平明:表示时间的词语。平明,天刚亮。补充诗句,指名读。
3.再来读这两句诗,作者站在芙蓉楼上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描述“吴江夜雨图”:寒气笼罩的江面上,纷纷扬扬的夜雨连绵……
引导:此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感觉到怎样的情绪?(雨滴打落在身上,一股凉意泛起,朋友即将离我而去,孤独之感油然而生。)
此情此景,夜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饮酒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你读出了什么情绪?(不舍,忧愁,凄凉)带着这样的情绪再读前两句诗。
4.走近作者,品读感悟:送别辛渐的王昌龄从寒冷的夜雨、浩渺的江面、孤寂的楚山着墨描写,你是否能读出他的孤独和悲凉呢?他又为何会有此心境呢?(出示资料,屡次被贬)师领诵,师生诵读古诗。
5.作者送别友人,请友人带去书信,亲友可能会问什么?(为什么不回来?过得好吗?为什么会被贬?)他的回话是什么?(“一片冰心在玉壶。”从“冰”“玉”体会到纯洁、无暇。)诗人想表达什么?倘若你离家多年未归,会给亲友带去什么口信?(报平安)
6.为什么王昌龄不是通常的报平安,而是传达自己冰清玉洁的信念呢?(更能表达他对亲友的深情。)你还读过王昌龄的什么诗?(边塞诗《出塞》《从军行》)这样一个忧国忧民、满怀壮志的王昌龄,在屡次被贬后,仍不改壮志雄心,这期间也有友人作诗表达对他的同情和安慰,比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补充诗句,指名读)但无论世事如何变迁,王昌龄仍然“一片冰心在玉壶”。
7.作者送别友人,触景生情,情蕴景中,不仅烘托出送别的凄寒孤寂,更展现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让我们站在“芙蓉楼”,看苍茫江雨,诵读这首诗。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诗句,标注关键词语。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诗人孤寂的心情、高洁的情操)
3.诵读积累。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从这首诗里读出了作者的'孤寂,其实表达这种情绪的诗,我们还读过很多,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王维的《使至塞上》、张继的《枫桥夜泊》、柳宗元的《江雪》。“烟雨迷蒙吴江寒,孤傲寂寥望楚山”,人有悲欢离合,离别的哀愁诉说不尽,送别诗便成了传递情意、诉说衷情的常见方式,你还记得哪些送别诗?(桃花潭水深千尺……孤帆远影碧空尽……劝君更尽一杯酒……莫愁前路无知己……)这是诗歌的魅力,是经典的魅力,是中华文化的力量。让我们吟诵起这些千古名句吧!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 山孤 (孤寂)
冰心 玉壶 (高洁)
- 第二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芙蓉楼送辛渐》,感悟了王昌龄在送别诗里的悲凄孤寂和冰心在玉壶的高洁情操。今天让我们随唐代诗人卢纶,走进他笔下的边塞诗,领略一个扣人心弦的追击场面,感受边防将士的英勇无畏!(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单(chán)于 遁(dùn)逃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雁”,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两个“亻”,别漏写;“隹”的右边是四道横。)
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诗的节奏。抽生读诗,男女赛读,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以前我们理解诗句的时候,用过哪些学习方法?(结合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看图、联系上下文。)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不懂的地方做好标注,结合注释,理解大体意思。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四人一组,互助学习,互动交流,师巡视并适时指导。
3.小组交流汇报。
(1)了解作者:(交流资料,出示PPT)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河中浑元帅府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丰富,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2)读懂诗意:读懂了哪句诗?是怎么弄懂这句诗的意思的?交流意思,学习方法。
(3)结合意思,讲故事,悟诗情。
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师讲故事,生诵读诗句。
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很高。(“月黑雁飞高”)
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夜遁逃”)
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欲将轻骑逐”)
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落满了弓箭和弯刀。(“大雪满弓刀”)
4.品析鉴赏: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此时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被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无限的想象。
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逃。“月黑”,无光也。“雁飞高”,无声也。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寂静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单于,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
5.拓展:诵读《塞下曲》(其二)。
其实,卢纶写的《塞下曲》共六首,本文选的是第三首,我们再来吟诵一下第二首: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你读出了将军什么样的形象?从哪句看出来的?(勇敢,“将军夜引弓”;力大无穷,“没在石棱中”。)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诵读古诗。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诗句,标注关键词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3.背诵积累。
五、课堂小结。
作者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你也许觉得不满足,因为诗歌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但唯有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更能引逗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龙没有尾,那尾在云中,若隐若现,更富有意趣和魅力。让我们再次吟诵这首边塞诗——《塞下曲》。
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第三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墨梅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梅花相关的诗,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墨”的写法,上“黑”下“土”。
2.理解“墨梅”。墨梅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这首诗就是题在墨梅图上的,我们叫它“题画诗”。
3.了解作者。作者是著名的书画家,他叫王冕。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近王冕,走进他笔下的《墨梅》。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洗砚(yàn)池 乾坤(qián kūn)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砚、乾、坤”,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砚”是左右结构,右边是“见”,注意最后一笔是竖弯钩。“乾”右边的“乞”,不要写成“气”。“坤”是左右结构,右边“丨”出头。)
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诗的节奏。抽生读诗,小组赛读,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同学们,古诗是凝练的,寥寥数语常常给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请你自由朗读这首诗,想想这梅长在哪里,又是什么样子的。
2.同桌互相交流,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颜色很淡,梅花开得茂盛,朴素淡雅。)
3.质疑:你在读诗的过程中,有什么疑问?“好颜色”是怎样的颜色?(鲜艳的色彩,枣红,玫红……)“清气”是怎样的?(淡淡的,清幽的,清淡,清雅……)
4.说说这是一株怎样的梅。(色淡气清)
5.你觉得王冕只是在写梅吗?还在写什么?(借物喻人)我们来了解一下王冕这个人,他出身贫寒,自学成才,被称为“画梅圣手”。他不愿意为达官贵人作画,有官员和大财主亲自下乡见他时,他还躲起来。你觉得王冕是怎样的一个人?(淡泊名利,清高,不虚荣)那么,王冕就像这梅花一样不追名逐利,孤芳自赏,一身正气。他把名利看得“淡”,洁身自好,有骨气。
此时此刻,你眼中的“清气”还仅仅是梅花的香气吗?(气节,气度,骨气)
“清气”是怎样的气节?(淡泊名利,洁身自好)
这首诗表面写的是墨梅,实际上在讲述作者自己的志趣、志向。让我们咏起这首诗的后两句。
6.拓展:诵读《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从这首诗的哪一句,你体会到了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气节?(“不同桃李混芳尘”)配乐,吟诵。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诗句,标注关键词语。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3.背诵积累。
五、课堂小结。
像《墨梅》这种托物言志的诗还有很多,比如《竹石》《青松》。让我们吟诵起这些千古名句,体会诗人的精神品格。
墨梅
王冕 题画诗
色淡 淡泊名利
气清 洁身自好
本课叩开诗歌的大门,步入古诗的殿堂,欣赏送别诗、边塞诗和题画诗,领略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从知诗人、释题目、诵古诗、悟诗意、品诗情、拓展读几个环节,诵读感悟。
(1)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引导点拨,进行学法迁移。
(2)通过联系背景、了解诗人,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领略诗歌的魅力。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法、德育渗透点)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小时侯背课文的经历和感受。
2.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3.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过程与方法:
培养主动积累语言材料的兴趣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词句,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小时侯背课文的经历和感受,从中领悟到读书的方法和背课文的好处。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教学设计:个性化备课: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喜欢背课文吗?在背课文的时候有那些感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背课文》这篇文章,看看文中作者有哪些感受。
二、指导自学。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
“嗓、畅、疏”注意平翘舌的辨析;“津”是前鼻音;“刍”容易误读,教学时尽量让学生一次读准。
“柳”字中间的.撇不要遗漏;“疏”的第一笔是“横钩”不是“横折折”;“津”字右边注意横的长短变化;独体字“曰”要写扁短,注意与“日”的辨析。
2、画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不理解的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说说文中作者对于背课文有哪些感受?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
三、交流自学情况(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1、生字新词: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读得流利、正确。)
3、讨论。
①作者对于背课文有哪些感受?(轻松,不轻松,轻松)文中写了作者几次背课文的经历?(三次)分别在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
②指导分段,概括段意。再此基础上概括全文的内容。
四、读讲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作者第一次背课文有哪些感受?请抓住具体的语句谈。
2、交流
(1)全班同学就像唱歌似的,拉长了音背起来,背得那么轻松、流畅。
把背书比作“像唱歌似的”,不仅写出背书在声调、节奏、速度上都和唱歌相似,也写出当时的心情也像唱歌时一样轻松和快乐。
(2)清脆的声音,河水般缓缓地流着,连标点符号都被冲走了。
把清脆、拉长了音、流畅的背书声比作“缓缓流淌的河水”准确而形象。
(3)真没想到,语文会这么好学。
3、指导读:第四自然段,读出那种轻松流畅的感受
4、这一段与全文关系怎样?(结构上有提挚全文的作用--全文总起。)
板书设计:
背课文
轻松 不轻松(课文长) 行云流水
简单 妈妈激励我 体会背书的好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28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赶海》教案11-24
语文试讲教案09-05
语文《荷花》教案09-24
语文教案11-22
语文教案11-22
语文教案11-22
语文教案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