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语文教案范文合集7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图画,联系生活实际,把起床以后所做的事说清楚。
2、能根据画面和题目要求,按时间顺序写一段句子通顺、连贯的话。
3、懂得自己能做的事情应该自己做。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重点:根据画面的意思和讨论题的提示,让学生写一段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的话。
教学难点:
1、如何把每幅图画上话的事情有机的连接起来,使句子连贯,特别是第2幅图上没有明确的时间表示,该怎样与前一幅图的意思连接;
2、怎样正确使用动词,把起床以后所做的事写清楚。对写作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还应启发想像,根据画面推前思后,把一段话的意思写具体。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观察画面,看图讨论,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完成课后第2题。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
二、看图说话。
1、仔细观察画面,说说画面内容。
图一:针对课后讨论题(1),谁几点种起床?起床后先干什么?
图二:针对课后讨论题(2),丁丁在干什么?引导学生仔细看洗脸盆上放着什么,想想丁丁在洗脸之前还做了些什么事。
图三:针对课后讨论题(3),引导学生仔细看桌上的餐具,看看能不能从中有所发现。
三、引导学生练习生活实际,进行适当想像,把画面意思写具体。
四、注意一幅图的'意思跟另一幅图的意思之间的连接。
五、完整连贯地说三幅图。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拓展写作思路,独立作文。
教学过程:
一、写作要求。
允许学生以自己“起床以后”的生活为写作内容,只是需要提醒:
(1)按时间顺序写;
(2)实事求是,是怎么做的就怎么写。
二、学生习作练习。
三、反馈。
语文教案 篇2
一、目标
1、进一步熟悉朗读技巧和方法。
2、初步学会从生动的词语和比喻拟人等角度赏析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鉴赏课文。
2、了解写景文的赏析方法,并进行课文的鉴赏。
三、教学时数
2课时。
四、教学用具
投影仪、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自学式教学法相结合。
第二课时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六、教学及步骤
第一课时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林间,风儿在行走;枝头,花儿在微笑;原野,青春在歌唱。让我带你站在《第二起跑线》上。第三个环节现在开始,猜一座城市:它位于山东省;它的周围有一圈小山,其中最高的千佛山也只有285米;在它老城的北部有大明湖,是由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等多处泉水汇成,湖面占全城的三分之一;它被称为"泉城"。它是哪一座城市?(生答:济南)。那么,济南的风景怎么样呢?今天,著名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将带我们进入《济南的冬天》。
2、反复朗读,形成语感
(一)听读课文: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冬天显得太冷清凄凉,尤其是北方的冬天,更是飞雪飘飘,寒气逼人。那么,济南的冬天怎么样呢?请随音乐曼妙的足音,去领略冬天的济南风光吧!(放多媒体幻灯片)边欣赏济南的美丽风光边听读课文。要求:
⑴听清字音,读准每个字。注意儿化音的读法。
⑵把握朗读的速度和感情。
(二)男女生朗读比赛:
刚才,同学们随着摄像机的镜头,听着老舍先生动人的解说词,欣赏了美丽的济南风光。现在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课文的美妙意境。
下面进行男女同学的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最好。
(三)理清层次,整体把握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朗读,头脑中肯定有了一幅幅美景。现在老师要求你们用最简洁的文字和最美的形式,把自己对课文的整体印象设计成板书。四人小组讨论完成。
同学们刚才设计出的板书相当不错,全面把握了作者描写济南冬天的思路;而且反映了同学们独具匠心的安排。说明了同学们阅读的能力相当不错。下一节课老师将给同学们搭建更大的舞台让你们表演。
(四)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充分熟悉课文的。
2、勾画你认为优美的词语或句子,并反复朗读体会它的妙处。
第二课时
1、低吟浅诵,细部赏析
上一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了反复朗读,同学们初步感受了本文文字的美妙;同时我们还从整体上对这篇课文的结构进行了把握。
这一节课我们将从局部(即语言的角度),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这就是赏析课文。
(一)指点迷津,豁然开朗:
本文的赏析可以从以下一些角度进行。
⑴生动的词语。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一句中的“顶”。
⑵优美的句子,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⑶巧妙的比喻和拟人,如:“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二)展开想象,作文比赛:
请同学们对照老师刚才举的.例子,自由地选择课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反复朗读,凝神体会,展开想象,前后桌讨论。准备进行口头作文比赛,看哪一组说得最好。
2、看图说话,活学活用
从同学们刚才所写的赏析文字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很强,驾驭语言的能力也不错。下面我想请问同学们:你们想当导游吗?
(愿意当导游的同学举手。)
欣赏风光片《走进九寨》,欣赏画面时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要仔细,善于抓住景物特征,然后用你们在课文中学到的写景方法描绘九寨的风光。接下来请导游用优美的语言带我们走进美丽的九寨,好吗?。
学生活动:对照多媒体中的九寨风光,给它配上解说词解说。解说的语言要优美,声调要柔美清朗。
3、课外阅读,开拓视野
同学们,济南的冬天如此温情,九寨的山水这样迷人,祖国还有多少壮丽的山河等着你去翻阅……不信,你去读读鲁迅《雪》、贾平凹的《冬景》、郁达夫《江南的雪景》吧。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方式来认读生字。
2.运用分角色等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在读中了解课文,领会课文大意。
3.在评画讨论的过程中,感受画中的丰富想象力,体会孩子们的善良、正直,受到关爱别人,关心环境的美好心灵感染。
4.参与绘画比赛,在说“画”中,练习想象,渗透人文关怀。
5.渗透口语交际的训练。
教学重点:
在朗读、评画中,感受画中的丰富想象力,体会孩子们的善良、正直,受到关爱别人、关心环境的美好心灵感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前几天,老师参加了一个班的绘画比赛。今天我带来了其中的几幅作品,你们看出示课件:四幅图莹莹画了一座金灿灿的宫殿;兵兵画了一条清澈的小河;扬扬画了一对大翅膀;明明画了一把大锯,锯上满是尖尖的齿。他们为什么画这些画呢?我看不明白。我们打开课本,看能不能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新授课。
1.师:在学习课文时,遇到不认识的字要怎么办?查字典、查书、问老师请你打开书,轻声读一遍课文,把字音读准确。
生读。
2.师:读完了课文,你找到答案了吗?那课文中他们是怎样向老师解释的呢?请你默读课文的3—6自然段,把同学们说的话用直线画下来。
3.师:谁愿意替文中的小朋友讲讲自己的画?指导生用书上的语言回答,当学生说完画的内容后,师回答:哦,我懂了。
师:他读得准确吗?谁再读读?
正音:我们看电视里拿着金箍棒的是谁?(孙悟空)叫孙?空!认读字表里没有,又拿不准的字怎么办?生:查字典(悟wù)
师:这也是一种认识字音的方法。
4.师:哦,同学们,我懂了,我全懂了。谢谢你们!可是,同学们画得都是那么漂亮,想象得都是那么美妙,到底谁的画该得第一呢?板书课题
(师用文中的语言回答,引导学生回归课文,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5.师点评:宫殿---象征善良;大翅膀---象征正直;小河---象征关心环境;大锯---象征着关心他人。
师适时板书:献出爱心
6.师:这几个小朋友的`想象力是那么的丰富,他们有的想到了童话故事中卖火柴的小女孩,有的想到了小动物,有的想到了动画片里的黑猫警长,还有的想到了孙悟空。这四个小朋友都献出了自己美好的心愿,如果让你也像他们一样,带着一份爱心去参加绘画比赛,你想画些什么?为什么这样画?
A.请你自己静静地想一想。如果“我”参加绘画比赛,我想画……出示课件:如果我参加绘画比赛,我想画……要求:说的时候要说明白“我”要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画?
B.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和我们大家说一说?说的时候要做到声音洪亮,把意思表达完整。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你的看法。
三、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这几位小朋友的作品,并且对这些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也从这些画中感受到了他们那颗善良的心。通过学习课文,你们一定掌握了一些读书的方法。当我们遇到读不准字音的字时,可以请字典朋友来帮忙;当你读不明白的时候,还可以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去理解。希望你们多读书,与书交朋友。
板书设计:
20.谁该得第一
献出爱心
语文教案 篇4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 掌握课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了解虚词的作用。
⑵ 理解课文大意及借景抒情,发表议论的写法。
2、能力训练点:
能在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文章的'佳处。
3、德育渗透点:
学习古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的旷达胸襟。
4、美育渗透点:
感悟作者运用对偶写景抒情之美。
【学法引导】
反复诵读,要读得顺畅而声情并茂。然后仔细品味其中某些名句的含义及作者的政治抱负。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通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
2、分析本文借景抒情,发表议论的写法。
3、理解文中对偶修辞手法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将词、句写成投影片,用投影,放碟片等。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再自读。
2、查找工具书,弄清疑难字词,对照古今词汇比较不同。
3、体会并理解作者(古仁人、滕子京)的远大政治抱负。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摄影散文”这一新兴的文体。
2.找出找出至少两处文中最能表明作者对人生看法的句子,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能说出“人生是一场苦旅”的深刻内涵。
3.了解反弹琵琶的写作特色。
【评价方案】
1、检查学生是否将阅读体会写在“对话栏”;
2、能说出反弹琵琶的手法的作用。
【课前准备】
1、了解曹文轩;
2、阅读文章,思考本文有哪几个主要观点?
3、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
【课堂学习】
一、导入:
要求学生仔细看课本上的图片,从中看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曹文轩作家也看到了很多,想到了很多,写下了摄影散文《前方》。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它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体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散文可以不受影像的限制,展开联想。所以,成功的摄影散文不应该被摄影作品束缚,不应该成为呆板的毫无生气的文字解说,而应该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生发,这样才能使两者相互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曹文轩先生在观赏了一组以“远行”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后,由作品《前方》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而写了此文。
二、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追随永恒》、《三角地》等。长篇小说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细米》等。《草房子》、《红瓦》、《根鸟》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被译成英、法、日、韩等文字。获省部级学术奖、文学奖30余种。其中有国际安徒生提名奖、中国安徒生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宋庆龄文学奖金奖、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奖、冰心文学大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金蝴蝶”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奖项。日本先后推出了《草房子》的日文版和电影。继20xx年《红瓦》入选韩国中央日报网站“10本好书”之后,《红瓦》的第九章又被韩国“语文教师协会”编入“全国高中通用教材”。曹文轩反对文学过多的贴近生活,力图表现生活纯净的美。他创作的倾向就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构建。那么,在这篇文章中有没有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探询呢?
三、文本研读
环节一、了解文章的本体布局
文章从画面切入,但对画面本身并未作细致具体的描摹,而是直接展开联想,写感想,写感触,最后又回到画面上来。即:画面——联想——画面。
环节二、呈现研讨文本需要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然后由学生自行选择探讨补充解决,并阐述自己的感受。
1、找出文中最能表明作者对人生看法的几句话,并找出作者作此看法的依据,也可增加自己的依据或阐述自己的看法。
明确:
①主要观点:“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其中“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是核心观点。
②关于“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的原因:出于古老的天性,外面世界的诱惑,出自无奈,理想的诱惑。
③作者认为“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的原因:肉体的痛苦和精神的返乡之旅。
此看法可追加一问题:“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中的“实质”能否去掉?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不能。路上并非都是苦旅,但从本质上讲他们同样是想达到目的地而不能达到,想实现理想而不能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实质上还是一场苦旅。
2、作者认为“人的悲剧性实质”有哪些具体内容。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3.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kun1)鹏
斥安鸟(yan4)
蓬蒿(hao1)
咫尺(zhi3)
狼藉(ji2)
相形见绌(chu4)
美味佳肴(yao2。)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方)茼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咫尺:(书)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精巧:精细巧妙。
佳肴:精美的菜肴。
二、导人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学生交流感受和见解,同学问互相补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段。
学生阅读第一、二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一段段意:提出“征服自然”说法错误,认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第二段段意:大自然窃笑人。(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二)学习第三至第五段。
1.学生阅读第三至五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三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四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2学生发表自己看法,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如:
(1)说说人类变化的历史。
(旧石器、新石器……)
(2)人类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了吗?…。(.人类先是不能或难以生存,在其他动物的`威胁下偷生。后来工具逐渐进步,能够征服其他动物,是已经变为主动。)
。
(3)人类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了吗?
(人类不能完全使大自然听命,所以尚未成为大自然的主人。)
(4)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或者本文不可笑,那么人类的作品有的一万年后不可笑。)
(5)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对人类的理智有一点否定。)
(6)我们的正确看法应当是怎样?….(要尊重人类的科学研究,人类的命运变好。例如人的寿命从二三十岁进为七十几,不管是一万年后,人类寿命的延长,对人类来说不会是“可笑的”。)
五、小结
学习本文要认识“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学理性精神比较人与自然,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豁,i莉人类长远发展。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点:
1、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
2、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凌、崭
3、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鸽、盈
一、质疑导入
1、出示恐龙图片,这是什么?用一个词来形容它,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
2、当你看到“飞向蓝天”几个字,你会想到什么动物?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它?
3、一个那么笨重,一个那么轻盈,你觉得他们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吗?(我也觉得没有)但是,它们的确又有很大的联系。那究竟有什么联系呢?现在,就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
4、齐读课题。
二、生字词。
1、开火车读——全班读
2、强调读音:凌、崭
3、哪个字容易写错:鸽、盈、捷
4、互相检查
二、整体感悟
1、听课文录音,要求:
①听准读音
②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反馈
①茹毛饮血(xue)
②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读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问题。
很多同学都觉得,其实恐龙和鸟,二者毫不相干,其实不仅是你们,很多人都也是如此。现在让我们迅速阅读第一自然段,找找鸟和恐龙有什么不同之处,用“ ”划起来。
2、反馈。出示表格
3、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4、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是近年来通过大量的化石,却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请问,那是什么?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5、好词:这里有一个好词——凌空翱翔,大家用圈起来。
6、谈感受,指导朗读。
(过渡)
四、小结所以,现在我们就知道了,鸟儿和恐龙之间其实是有联系的。但这究竟是怎么发现的呀?这个问题就等到下节课来解决。
五、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
2、预习课文剩下部分的内容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28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赶海》教案11-24
语文试讲教案09-05
语文《荷花》教案09-24
语文教案11-22
语文教案11-22
语文教案11-22
语文教案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