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课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1
一 、导入新课。
朗诵诗句,同学们判断是描写哪个季节的诗句:
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冬: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同学们,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像春的妩媚,夏的妖娆,秋的丰盈,冬的纯洁,韵味各异。你们喜欢四季的`哪个季节呢?
喜欢春天的同学举手我看看?夏天呢?秋天?冬天?
不论你喜欢哪个季节,今天,老师和大家携手共同走进梁衡的夏季,体悟当代作家梁衡的《夏》让我们感到的夏的紧张、热烈和急促。那是一个流金的岁月,那是一个火热的季节——夏。 (板书课题《夏》)
二、检查预习,积累基础知识。
1、全体同学朗诵课文。
要求:注意读准字音,声音洪亮,读出感情。
2、检查预习:正音及文学常识。
(1)芊芊细草 轻飞曼舞 春日溶溶,秋波澹澹 闲情逸致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2)梁衡简介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体味作者思想感情。
1、作者对“夏”充满怎样的思想感情?(要求:在文中找出依据)(板书)
明确:喜欢和赞美。“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2、作者用什么样的结构安排全文的?
明确:总分总的结构。
(全班回答,师生共同梳理。)先总概括了夏天的特点,总领下文;下文再紧扣“热烈、紧张、急促”三个特点来写;最后再总交代了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赞美夏天的其中原因,直抒胸臆。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2
语文园地八
学习目标
1、能发现ABB式词语重叠部分的读音变化,
2、感受重叠的表达效果。积累ABB式词语和成语。
3、读背《三字经》节选,
4、大致了解意思。
5、猜字迷,
6、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7、启发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外,
8、通过具体的事情,
9、真诚地夸奖别人,
10、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11、通过自由表达,
12、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2、版本的《三字经》。
3、学生带字典或词典。
4、学生搜集了谜。
第 一 课 时
一、口语交际
1、谈话引题。
教师结合本课堂上两位学生的实际由衷地进行夸奖,让被夸奖的同学谈谈感受。
学生交流自己受到的最难忘的一次夸奖以及当时的感受。
教师小结。人和人之间需要互相欣赏。夸奖别人就是给别人送温暖的阳光。因此,我们要学会夸奖别人。
2、讨论明法。
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的例子讨论:应该如何夸奖别人。
引导学生认识到,夸奖别人首先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要通过具体的事情真诚地夸奖别人。
3、分组交流。
可按教室自然组分成四组。先想想小组里每个同学的长处,再用具体的事情来夸一夸组里的同学。注意小组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夸奖同学,每一个同学也都要被夸奖到。
4、全班交流。
a.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全班说。
b.师生评议。评议要点:要用具体的事情;要实事求是;要真诚热情。
c.对于同学赞扬的话语,请被夸奖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5、填写“成长卡”
成长卡上分四栏:“教师说”“家长说”“同学说”“自己说”。同学间交换填后两项。
第 二 课 时
一、习作
1、谈话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交流一下这一学期来自己的习作写了些什么。教师对学生的习作态度、习作成绩充分肯定、表扬。
2、交流拓展
a.最的,你有——哪些很想和别人说说的?人、事、景或物都可以,不受任何限制。
b.范例引路。
请学生,把自己想要告诉别人的内容具体说一说,要把内容说清楚。
引导其他学生讨论:哪些地方说清楚了,是怎么说清楚的;哪些地方还没说清楚,应该怎样说清楚?
注意:教师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作为例子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掌握一般方法。
3、学生自选内容进行习作。
4、选取部分习作朗读交流,
5、互相议议优点和不足,
6、提出修改意见。
7、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第 三 课 时
一、评议作文
1、教师概述上次习作的成绩,
2、重点是内容丰富多样,
3、习作态度认真等。
4、优秀习作赏析,
5、激励学生以后把习作写得更好。
6、建议学生把这学期的习作整理一下,
二、我的发现
1、出示“我的发现”中的列出的`词语。
引导学生认真读读,再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2、 读词语,
3、纠正读音。
4、互相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词语都是ABB式。这种形容词的重叠式,一般表示程度加深或带有某种感情色彩。
5、指 导朗读,
6、通过读体会这样重叠的表达效果。
7、拓展积累。
a.你还能举出这样的词语吗?小组合作照样子写词语,看哪一组写得多。
b.投影展示,并朗读。
c.请学生从大家举出的ABB式词语,选择自己喜欢的抄下来。
三、读读背背
1、请学生捧起书,借助拼音反复,练习,把韵文读正确,读通顺。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范读和指
2、怎样理解这几个句子的意思?
a.学生用词典、与同学讨论等方法理解句子。
b.请学生说说句子的意思。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一下,教师也可稍做指点。
四、课外扩展
有条件的,再找《三字经》读一读,以后背给大家听。
第 四 课 时
一、读读记记
1、自读“读读记记”中的词语,读准带拼音的字的字音。
2、座互相检查是否能读正确。大致说说词语的意思。
3、分类记忆这些词语。
二、趣味语文(猜字谜)
1、仔细看看谜面,你能猜出谜底是什么吗?(是“口字)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3、请同 学们在搜集的字谜中,选一个让大家猜猜。
4、试着编一个字谜。独立编、合作编均可。
5、交流,并评选星级字谜。
根据所编字谜的准确和巧妙,评选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字谜。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3
《荒地》课文
屋子后面有块地,
大家商量种东西。
公鸡说:“种高粱。”
鸭子说:“种玉米。”
兔子说:“种萝卜。”
猴子说:“种桃子。”
年年月月,争来争去,
直到现在,还是荒地。
《荒地》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4个字,并能按笔顺规则正确、工整地书写,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体会本课新词,学着积累和运用新词。能正确、流利地美读儿歌。
3、明白光说不做,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教学重点: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美读儿歌,学习本课8个生字,会写4个字。
教学难点:理解感悟儿歌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和课文插图。
2、让学生在美术课上学做动物头饰。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读课题,质疑导入
1、书写课题,谁能说说荒地是什么意思?
2、想知道土地荒着的原因吗?那就赶快打开书读读《荒地》这首儿歌吧!
二、初读儿歌,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儿歌。
2、学生再次读儿歌,从儿歌中勾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生字字音。
3、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注意纠正生字字音。
4、学生自由选择读。
5、老师范读。
6、采取多种形式读。
三、熟读课文,理解感悟儿歌大意
1、出示围绕“商量”一词设计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轻声自由读儿歌。
(1)小动物们商量什么?
(2)小动物们各自的意见是什么?
(3)小动物们商量的结果如何?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3、汇报:你从儿歌中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读不懂?
(引导学生汇报、交流,相机指导)
4、学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明白光说不做,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板书:光说不做,将一事无成)
5、老师引读。(注意:一是读出小动物们争先恐后发表意见的语气,二是儿歌最后两行要读出遗憾的语气)
6、学生戴头饰,分角色正确、流利地美读儿歌。
7、讨论交流: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这块荒地不荒?小动物们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后,将如何处理这块荒地?
四、巩固识字
1、去掉拼音,读生字。
2、猜字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对着老师,教师出示一张生字卡让他猜。如果猜错了,大家就说不是;如果猜对了,大家就边拍手边说:“对对对,请回位。”
3、选自己喜欢的生字口头组词或说话。先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再在全班交流汇报。
4、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找出生字中难记的字,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字方法,记住生字的字形。
5、你是怎么记住这些汉字娃娃的?请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好吗?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如:“兔”可以这样记住它:“”(角字头)就好像兔子的头,“口”就好像兔子的身体,“儿”就好像兔子的双脚,“、”就好像兔子的尾巴。
五、描描写写,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1、观察要求会写的4个字,说说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得美。在小组中谈谈自己的看法。
2、集体交流:要写好这些字,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根据课后的描描写写,边观察边书写,写好后先自评,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打上点;然后进行小组交流或自由选择某个伙伴的字进行比较;教师巡视指导,针对共性问题,利用展示平台,师生共同评议,以点带面地加以引导。
4、请把自己想写的字,自己认为还不够满意的字再写写。写完后,小组推荐,师生评议,写得好的及时肯定。
《荒地》教学反思
《荒地》是一首充满乐趣的儿童诗。它把一个深刻的道理,用浅显生动的文字,以儿童诗的形式表现出来。诗中主要讲了几种小动物为在一块地上种什么争来争去,大家只说不做,结果那块地仍然荒着的事,告诉学生光说不做将一事无成的道理。该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几种小动物是学生常见的,因此很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情感和愿望。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遗忘性较大,所以在学习时,我让学生通过对生字的比较,利用自主发现,合作探究的方法记忆字形;品读课文时,我给学生创设情景,让他们利用表演朗读法,入情入景的朗读。根据小孩子乐于助人的心理特点,孩子们都有了想帮小动物们解决问题的想法,我让他们充分的讨论,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如何使这块地不荒,激发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独特看法的勇气。
感悟:光说不做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4
教材简析:
来自北国的同学们或许对海底森林——红树林很感兴趣,那里是另一番绚丽多姿的景象,海风吹来,绿浪翻滚,真是美妙的人间仙境。课文就带领学生畅游这神话般的大花园,感受祖国的伟大。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红树林的神奇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林是什么颜色的`吗?你见过其他颜色的树林吗?激发学生兴趣。
2、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红树林》(板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3、师:你喜欢海南的红树林吗?
4、小结。
三、学习课文,理解重点部分。
1.指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红树林的?请你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喜欢红树林的理由吗?
3.练读: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适时板书)
4.指导朗读:美读
四、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吗?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作业超市:
1、摘抄生字新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课外阅读
第二课时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描写红树林的景色的句子。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红树林的认识和理解。
二、内容探讨:
你喜欢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三、听写生字生词,纠错
四、小练笔:描写自己见过的奇观
板书设计:
红树林
神奇
美丽
奉献
课后札记: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5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
(学生出示收集的柳叶)
2.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板书:3 咏柳)
3.全班齐读课题。
4.我们以前还学过一首古诗,叫咏……(学生答:咏鹅)
5.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6(出示课文中的图)你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诗人正看着柳树,赞美柳树)
7.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板书:贺知章)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l.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五个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从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会读,读准确。
5.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6.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7.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l)(放远看柳树的图片或录像)
(2)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3)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课件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4)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5)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2.自读第三、四句。
(l)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们和同桌去读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
(3)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
(4)读到第三句的时候,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5)读到第四句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3.全班齐读。
4.能背的站起来背。
四、指导说句,写句
1.诗人用古诗赞美了柳树。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大家下去和小伙伴们互相说说柳树的样子。
2.指名说。
3.和同桌说。
4.把你说的写下来,只要求两三句即可。
五、布置作业
1.回家修改自己写的句子。誊写工整。
2.背熟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1.开火车背。
2.指名有感情的背。
3.全班背。
二、讲评
讲评学生写的关于柳树的句子(课前收好,批改)
l.选出优秀的到台上读。
2.指出不足之处。(注意字要写正确,句子要通顺)
三、指导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五个字。学生观察讨论:哪些字好记好写。
2.学生提出难写难记的字。老师指导。
“垂”的笔顺要多次书空,让学生记牢、写的时候四横的长度不一样。
“裁”字注意笔顺。下面的部件与“衣”字要区别:一捺改成了一点。
“剪”字下面是个“刀”不要写成了“力”。
3.学生自己练习,老师指导。
四、板书设计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教案点评:
古诗《咏柳》,通过描写在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教学中以学生实践导入,并通过温故知新,从以前学过的“咏鹅”理解“咏柳”就是赞美柳树。并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课堂练习突出对学生说和写的锻炼。
教案示例二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读3个新字。
2.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大致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指导学生写春天柳树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理解诗句意思及描写柳树的美的特点是难点。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田字格);朗读录音磁带;到户外观察柳树。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打开挂图(或放幻灯),激发兴趣
放诗歌的朗读录音,在学生对诗歌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板书课题。
解题。学生试说“咏”的意思。教师小结:“咏”的本义是歌咏,在本课是歌颂、赞美的意思,作者借赞美柳树来赞美春天。
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书法家,字季真,会稽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县人)。少年就以文章出名,公元695年中进士,做过礼部侍郎等职。晚年不拘礼节,酒后作诗文,神采飞扬。今存诗19首,除《咏柳》外,《采莲诗》、《回乡偶书》也很有名。
二、指导看图
图上有些什么?在什么地方?人在干什么?(先一个一个说,再连起来说一遍)
同学们看了图,想一想诗人是怎样描绘自己所见到的情景的,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
1.请听录音,看看课文有几句话。(标出句子)
2.看音节卡片,开火车读。
bì chuí sī cái sì jiǎn
3.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
4.分组读课文,男女生各读一句。
四、学习生字
1.出示带音节的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去掉音节读。(注意“垂、似”的读音)
3.识字、记忆字形。
(1)出示要掌握的生字卡片。
(2)分组观察、讨论。利用以前的学习方法识记字形。
(3)检查自学情况。(指名学生当小老师,师生评议)
(4)教师重点指导:
碧,bì,上下结构,注意写好上面的部分,“王”的底下一横要变成提。
垂,chuí,读准翘舌音,8笔,注意写好中间的部分。
丝,sī,5笔,要读准平舌音,注意上面的写法。
裁,cái,12笔,读准平舌音,注意里面的写法,和“栽”要区别开。
似,sì,6笔,读准平舌音。
剪,jiǎn,11笔,上下结构。
4.巩固练习(做游戏)。
(1)做找朋友游戏,找对了全班齐读三遍。
(2)组词练习。
五、课堂练习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认读汉字卡片。
二、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1.引导学习第一句。
(1)自由读第一句,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能说一点就说一点)
(2)齐读第一句。
(3)指导朗读(注意轻重音和停顿):
碧玉 / 妆成 // 一树 / 高,万条 / 垂下 // 绿 / 丝绦。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
(4)教师小结:
妆,打扮。一树,满树。“一”在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的意思。万条,柳树枝条多。在古诗中“百”、“千”、“万”经常泛指数量多。丝绦,一种丝织的带子。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子,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成的一样,从树上垂下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2.引导学习第二句。
(1)自由读,说说你懂得了什么?
(2)指导朗读:
不知 / 细叶 // 谁 / 裁出,二月 / 春风 // 似 /剪刀。
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
(3)教师精讲:
细叶,指柳树新萌发滋生的又细又嫩的叶子。全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剪出来的啊!
三、想象情景,朗读、背诵课文
1.自由读全诗。结合看图及在户外所看到的柳树,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2.教师点拨:诗的第一句,写的是实景,表现了整棵柳树的颜色、形状及树上的柳条多。虽然是对静物客观的描写,但是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蕴含着作者对柳树的喜爱之情。诗的第二句,是作者的想象,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二月春风”想象成手拿剪刀的能工巧匠,把在春风吹拂之中的柳树想象为经过巧手剪裁的艺术品。这种大胆而巧妙的想象,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深化了诗歌的内容,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这首诗赞美柳树不是作者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凭借赞美嫩绿多姿的柳树来赞美春天,歌颂春风给大地带来了一派生机。
四、课堂练习
1.写一写课后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指导学生写话
1.启发学生说说在户外看到的柳树。同桌互说。
2.小组推选代表说,师生评议。
3.指导书写。
例:春天来到了,柳树的枝条上长出了一片片长长的绿叶,近看好像绿色不是很深,但是当你远远地望去的时候,整棵柳树就被一层绿色的雾包围着。一阵微风吹过,柳条随风摇摆,就像在欢迎我们似的。
板书参考
探究活动
观察春天的柳树,或者其它景物,用一两句话说说自己的观察结果。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6
课时建议:两课时
教学准备:
1、卡通片《宝莲灯》的影视音像资料、图片等。
2、绘画、手工制作的工具材料。
教学活动建议:
神话故事《宝莲灯》讲述了一个勇敢的男孩沉香为救出母亲,同邪恶的舅舅二郎神不屈斗争的故事。
活动一:
1、通过观看卡通片《宝莲灯》片断,激发学生学习卡通表现方法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卡通形象的直观感受。
2、观察分析宝莲灯中角色的不同形象特征,选择不同绘画的表现方法加以表现。
3、引导学生集体创作《宝莲灯》连环画(每人完成一个情节,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小故事)。
4、欣赏《宝莲灯》的主题音乐,随着音乐哼唱主题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作品讲述神话故事《宝莲灯》。
活动二:
1、播放卡通片《宝莲灯》的主题音乐或歌曲,以小队活动的形式,请学生讲述一个《宝莲灯》的小故事,谈一谈你最喜欢故事中的哪一个人,为什么?
2、播放肢体歌曲爱就一个字,学生运用听觉器官,结合肢体动作,进行节奏律动练习,并伴随着音乐进行哼唱练习。
3、结合已有的形象认识和记忆,自行选择身边的工具、材料,制作一个《宝莲灯》,平面、立体均可。
4、师生以制作完成的《宝莲灯》道具创编小话剧《陈香与妈妈》。
活动三:
教师展示准备的中国卡通经典图片,让学生说出它都属于哪部作品。教师最后将图片定格在《宝莲灯》作品上来引出本课课题,教师随机介绍神话故事《宝莲灯》。
1、欣赏《宝莲灯》的主题音乐和歌曲。如果让你来演《宝莲灯》,你最喜欢那个角色?学生自由谈。
2、学做《宝莲灯》相关的道具,为演出做准备。
3、表演歌舞童话剧《小小宝莲灯》。
教学评价建议:
1、对积极参加本课学习,大胆进行制作的学生要给予表扬、鼓励。
2、欢迎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本课中来。
3、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相互配合、研讨协作精神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提倡。
教学思路拓展:
1、尝试借助卡通手段表现文学作品。
2、结合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宝莲灯》并学唱主题歌、画《宝莲灯》故事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对《宝莲灯》中卡通形象的欣赏,了解卡通艺术的基本特点。借助绘画、表演、学唱等形式,丰富学生对古典神话故事《宝莲灯》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综合的'艺术表现能力。
课型:欣赏课
教学准备:
1、卡通片《宝莲灯》的影视音像资料、图片等。
2、绘画、手工制作的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检查课前准备
2、导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有关卡通的歌曲。老师知道大家都很喜欢卡通片和卡通形象,那么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学的最快。
3、新授:
听一听 讲一讲:
欣赏《宝莲灯》的主题音乐,随着音乐哼唱主题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作品讲述神话故事《宝莲灯》。神话故事《宝莲灯》讲述了一个勇敢的男孩沉香为救出母亲,同邪恶的舅舅二郎神不屈斗争的故事。
看一看 画一画:
1、通过观看卡通片《宝莲灯》片断,激发学生学习卡通表现方法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卡通形象的直观感受。
2、引导学生集体创作《宝莲灯》连环画(每人完成一个情节,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小故事)。观察分析宝莲灯中角色的不同形象特征,选择不同绘画的表现方法加以表现。
演一演:
教学思路拓展:
1、学生和教师份角色表演歌舞童话剧《小小宝莲灯》。
2、尝试借助卡通手段表现文学作品。
3、结合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4、以陈香勇敢无畏的精神为主线,创编《宝莲灯》。
教学评价建议:
1、对积极参加本课学习,大胆进行制作的学生要给予表扬、鼓励。
2、欢迎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本课中来。
3、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相互配合、研讨协作的精神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提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制作宝莲灯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对《宝莲灯》中卡通形象的欣赏,了解卡通艺术的基本特点。借助绘画、表演、学唱等形式,丰富学生对古典神话故事《宝莲灯》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综合的艺术表现能力。
教学准备:
1、动画片《宝莲灯》的影视音像资料、图片等。
2、绘画、手工制作的工具材料。
课型:手工制作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检查课前准备
2、导课:
今天,我们首先复习一下上节课学过的歌曲。老师知道大家非常喜欢卡通片,对于卡通形象也知道的很多。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形象都是进行过夸张的,你们能和老师一起来研究一下吗?
3、复习:
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并利用已经了解的资料,进行手工制作。播放歌曲《爱就一个字》,学生运用听觉器官,结合肢体动作,进行节奏律动练习,并伴随着音乐进行哼唱练习。
4、新授:
看一看:
教师展示准备的中国卡通经典图片,让学生说出它都属于哪部作品。教师最后将图片定格在《宝莲灯》作品上来引出本课课题,教师随机介绍神话故事《宝莲灯》。
谈一谈:
欣赏《宝莲灯》的主题音乐和歌曲。以小队活动的形式,请学生讲述一个《宝莲灯》的小故事。如果让你来演《宝莲灯》,你最喜欢那个角色?为什么?学生自由谈。
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讨论“宝莲灯”的形状、色彩和结构,特别是立体的制作中更加需要研究它的制作工序和方法。
做一做 :
结合已有的形象认识和记忆,自行选择身边的工具、材料,制作一个“宝莲灯”道具,平面、立体均可,为演出做准备。
手工制作过程当中,学生与教师或者学生们之间可以相互合作、互相帮忙,使所有学生都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将自己的作品完成,体会到手工制作中的快乐、成就感。
演一演:
师生以制作完成的“宝莲灯”道具创编小话剧《陈香与妈妈》。
课后拓展:用制作的“宝莲灯”道具表演给家人《陈香与妈妈》。
此环节教师可以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表演激情,让整堂课更加活跃,给他们的童年生活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品大展示:
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特别是一些制作精美的作品。使学生体会到制作过程的不易和作品完成时的欢喜。
教学思路拓展:
1、学生和教师份角色表演歌舞童话剧。
2、尝试借助卡通手段表现文学作品。
3、结合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4、以陈香勇敢无畏的精神为主线,创编《宝莲灯》。
教学评价建议:
1、对积极参加本课学习,大胆进行制作的学生要给予表扬、鼓励。
2、欢迎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本课中来。
3、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相互配合、研讨协作的精神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提倡。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7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吃过什么水果?学生说自己吃过的水果。龙眼和山里红也是两种水果,谁能介绍一下这两种水果的样子。学生介绍搜集的资料和图片,认识龙眼和山里红。
2、这两种水果之间还发生了一段令人深思的小故事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好,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
板书课题:说话算数,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利用生字条,把课文读通顺。
2、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3、不组合作学习生字。
4、老师用词语卡片,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5、老师检查生字。
6、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准字音,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体验感情。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感受,可以边读边画出来。
2、学生汇报画出来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
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如:。
(1)指导学生抓住“微微泛红”“忸怩不安”“低声说”“我说话不算数”来体会圆圆心情的.变化,通过朗读来表现她的后悔,为自己的不守信而羞愧的沉重心情和后来她坚定的态度。
(2)抓住重点句子:“我不好,我说话不算数”“圆圆羞愧极了,脸蛋真像山里红一样红了”“两个好朋友用小手指拉了钩”“我说话也要算数的”让学生体会圆圆真的是一个不守信的孩子吗?想象一下圆圆当时会怎么想?
通过读课文可以发现,圆圆把说话算数还是不算数看得极为重要,可见圆圆还是一个好孩子。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
1、想象一下10月份到了,北京的山里红熟了,圆圆给表哥寄山里红时,她会在给表哥的信里写些什么?
2、学习了这篇课文同,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今后你会怎么做?
小结:圆圆的表哥能说到做到,是个讲信用的好孩子。圆圆把说话算数还是不算数看得极为重要,从这里说明圆圆也是一个好孩子。老师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也一定会是一个讲信用,说话算数的人。
五、作业。
1、课下把课文编成课本剧。
2、你以前有没有做过这样说话不算数的事?能把它写在日记里吗?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8
一、 导入
1. 今天,和孙老师一起来的还有四位客人,你们看到了吗?
2. [显示作家图象]瞧,这位是戴眼镜的伯伯,他是谁?板书:作家
3. 还有三位,两个大的在笼子里,[显示珍珠鸟图]一个小的在他的肩膀上。他们是谁呀?板书:珍珠鸟
二、 看图,揭示中心,引导质疑。
1. 看,作家在注视着珍珠鸟,他用什么样的目光注视着珍珠鸟?板书:喜爱
2. 珍珠鸟在干什么?能说得更好吗?可见珍珠鸟对作者怎么样?板书:信赖
3.齐读板书。
4.你有什么疑问吗?
5.归纳出示:珍珠鸟为什么惹作家喜爱?
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作家的?
6.齐读问题。
三、 自读课文,初步解疑。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你喜欢放声读也行,默读也行,找到你认为能回答这两个问题的材料就把它划下来,读读体会体会。
四、 合作学习,进一步解疑。
1. 师:同学们的'学习有收获吗?好,下面请你们找个好朋友,交换自己的学习成果。
2. 示学习方法:1、读句子 2、谈感受 3、读出感受
教师巡视指导
五、 集体交流
交流学习成果。教师启发学生先概括地说说珍珠鸟的特点,相机归纳为两个方面。
1. 板书:样子可爱
多请几位学生读,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
2. 板书:活泼机灵
要求在谈了自己的感受后还要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六、 借助表演,重点体会珍珠鸟与作家的信赖是如何一步步建立的。
1. 过渡激励,提出要求:看,你们多么会学习呀!不仅找到了这么多材料,还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如果你们把自己的感受表演出来,那就更棒了!你们想不想演?[显示“渐渐地……啄我的手指]能把自己的感受演出来吗?好,请你们再读读这段话,边读边尝试着做做动作,想想怎么演才能把感受演出来。
2. 学生自由放声读。
3. 推荐一名学生做小鸟,一名学生做导演,有声有色地读好这段话。老师演作家。要求观众们认真看,准备评议。
4. 评议:哪些动作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5. 演小鸟的同学谈谈自己演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6. 师问小鸟:你一开始就这么信赖我的吗?
[显示填空:我是一只活泼聪明的珍珠鸟。起先,我只在( )活动;随后就在( )飞来飞去;渐渐地,我( );后来,我完全( ),最后我还落到( )睡着了。你瞧,我俩都亲热呀!]
现在,你们都是小珍珠鸟,看着屏幕,自己说说你是怎么和作家成为朋友的。
7. 学生交流。
七、 回到画面,扩展思维。
展示画面。说说小鸟梦到了什么/
八、 总结;
1. 人爱护鸟,鸟信赖人,人鸟和谐地相处在一起,这就是一种—(美好的境界)。它是由什么创造的?对,[显示中心句]所以作家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呼唤——(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2.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人鸟和谐相处的故事,(指板书)作家喜爱珍珠鸟,珍珠鸟信赖作家,其实,人和动物和睦相处的故事还有很多,同学们下课后可以去收集一些,下一课来交流,更深的体会“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动物尾巴的特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认识动物尾巴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动物头饰、录音带等。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我们一起去动物园看动物好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坐上去动物园的汽车(播放汽车的音乐)。到了,请同学们坐好。
2、出示图片,问:动物园里有哪些动物?你们想知道它们尾巴的特点吗?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比尾巴》就能帮我们找到答案了。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第3课,一边看书一边听录音范读课文,想一想这课有几小节?
2、请同桌同学互相帮助来读课文,把生字读三次。
3、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开火车、齐读)
4、这篇课文有多少个小节?(有4个小节。)
(三)、学习第二节。
1、请同学们齐读第一、二节,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2、贴动物图,问:这是第几节讲的?(第二节。)
3、指着没有尾巴的动物的图,问:这些动物的尾巴怎样了?(它们的尾巴没有了。)
4、出示动物的尾巴图,问:它们的尾巴在这里,谁能帮它们找回自己的尾巴?
5、你是怎样知道的?(猴子的尾巴是长的,兔子的尾巴是短的,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板书:长、短、像伞。
6、问:你们知道猴子的尾巴有多长吗?兔子的尾巴有多短吗?
7、问:比兔子的尾巴长的动物有哪些?与猴子比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
8、小结:长和短不是一定的,要通过比较才知道。
9、问:你还知道有什么长,什么短吗?
10、松鼠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伞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做手势来表示伞的样子。)
11、看黑板的板书来读第二节。
(四)、学习第一节。
1、在第一、二节里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是什么符号?)
2、教师讲解:这是问号,用在问句的后面,表示提出问题。
3、问:第一节提出了几个问题,分别是什么?板书:谁的尾巴、“?”。
4、学生练习说问句。
5、指导读问句。教师范读,指名读。
6、加上表示尾巴特点的动作来齐读第一、二节。
7、小结:第一、二节写得很生动,因为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写出了动物尾巴的特点。课文里还有哪几个小节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来写其它动物尾巴特点的呢?
(五)、学习第三、四节。
1、请同学们分四人小组来自学第三、四节,边学边想:你学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2、问:你学到了什么?(A、尾巴的特点;B、三个问句。)板书:弯、扁、最好看、“?”。
3、问:你还想到什么?
4、指导朗读:男、女分组读。
(六)、做游戏《找朋友》。
1、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做游戏?老师有个要求:请同学们在做游戏时要边看游戏的内容边练习背课文,好吗?
2、这个游戏叫《找朋友》,想玩的同学请坐好。(教师发动物及相关动物尾巴的头饰)戴动物尾巴头饰的同学站到讲台前。开始游戏,(如:A、戴猴子尾巴头饰的同学问:我的朋友在哪里?B、同学齐答:猴子,猴子快出来!C、戴猴子头饰的学生走出来说:你的朋友在这里!)
3、看图加动作来背诵课文,再比赛背课文。
4、总结板书:这节课,我们学过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5、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只要我们平时多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更多动物尾巴的特点。
(七)、练习(画一画)。
1、出示几种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来帮它们加上尾巴。
2、画完后让学生说说动物尾巴的特点。
(八)总结全文。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10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欣赏满池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学习作者观察荷花的方法和怎样把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用词的准确,理解句与句的联系,会用有的...有的...有的...说几句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荷花的形态美和色彩美,并能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展开想像,从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小朋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荷花》这一课,上节课我们已经看了这幅图,这节课,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幅图,看谁看得最仔细、最认真。要求有顺序地说说图上都画了些什么?(生答)。
2、在这么多的景物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3、(是啊,这些景物都很美),那洁白娇嫩的荷花更是十分惹人爱。这节课,我们不仅要仔细观察荷花,还要学好描写荷花的课文。(齐读课题)。
二、师范读课文。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69页,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大家边听边想,课文哪些自然段是写我看到的,哪些自然段是写我想像的?(板书:看、想)
2、谁来回答老师的问题?(2、3自然段是看到的,4自然段是想像的)。
三、教学一自然段。
1、作者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去看一池荷花的呢?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为什么我一进公园的门就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板书:赶紧、跑)。
2、小声读课文,回答问题。(板书:闻)。
3、赶紧和跑在这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急切、迫切)。请小朋友在这两个词下面打上△,那么,
我们在读到这一句的时候,就要把速度加快,注意读出作者急于看到荷花的迫切心情。谁来试试?全班齐读。
4、齐读一自然段。
四、教学二、三自然段。
1、我急匆匆地跑到荷花池边,看到了些什么呢?下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用__标出课文描写荷叶的句子,用(
)标出课文描写荷花的句子。老师请个小朋友到黑板上标,其它小朋友在下面标。(板书:看)
2、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大家勾句的情况。这位同学勾的课文描写荷叶的句子,大家同意吗?和他勾的'一致的小朋友请举手。这位同学勾的描写荷花的句子,大家同意吗?有什么不同意见?(对了,
第一句也是描写荷花的句子)。
3、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想一想,这里第一句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和后面几句是什么关系?(总、分关系)。对了,作者先总写他看见的满池的荷花开了不少,接着分别描写他看见的荷叶和荷花是怎么样的,所以我们说第一句和后面几句是总分关系。
4、作者是怎样具体来写荷花的呢?请小朋友们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具体写了几种不同形态的荷花?(三种),哪三种?(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板书:形态、才开、全开、将开)。
对了,作者用三个有的把几种不同形态的荷花连接起来。
请小朋友数一数,在描写几种不同形态的荷花时,课文用了几个有的,请大家在有的下面打上△。(板书:有的...有的...有的...)一齐来读一读这几个句子,老师领读。
哪个小朋友能够用这三个有的说几句话?如果能够多用几个有的更好。
5、(放幻灯)(在饱胀下画__),请小朋友注意这个词。谁会读?(指生读,齐读),这里饱胀是在形容哪种荷花(
花骨朵),请大家仔细看图,再读课文,
想一想:饱胀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我看谁说得最好。(饱满得要胀破开来)。饱胀在这里表现出了荷花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
6、(指小黑板),这几句话,具体写出了荷花在形态上的不同特点。那么,(指图),这一朵一朵的白荷花在色彩上又有什么特点呢?(雪白的花瓣,嫩黄的莲蓬),(板书:色彩、白、嫩黄)。
7、(出示莲蓬卡片),请小朋友注意这个词。跟着老师念。(第二个字念轻声),小朋友,你们知道莲蓬是什么吗?它是荷花盛开的花托,里面有荷花的种子。
8、(指图),小朋友看图,满池的荷形态各异,色彩淡雅而秀丽,让我们觉得怎么样?谁用一个字来形容。(板书:美)
9、(覆盖片操作),小朋友,你们看,和刚才比较,现在的荷花怎么样?(不那么好看了),为什么呢?(没有了绿叶),对了,俗话说:红花还需绿叶配(指图),我们这里的荷花是在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没有了碧绿的荷叶的陪衬,荷花也没那么秀丽,那么迷人了。课文中我们的作者也没有忘记描写荷叶。
10、齐读描写荷叶的句子,想一想,这是个什么句?(齐读、
回答),把什么比作什么?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图,再读句子,
体会一下,你觉得这个句子里那些词用得特别好?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
在挨挨挤挤、碧绿、大圆盘下打上.)。短短的一个句子,作者恰当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叶又密、又
绿、又大、又圆的特点。作者写得好,我们也要读得好。
试一试。
11、下面我们齐读第二自然段,再来体会荷花在形态、色彩上的美丽动人。
12、(学生读完后,以读代讲,有感情地朗诵三段),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这里的画家指的是谁吗?(公园里的叔叔、
阿姨和美妙的大自然)。画家的本领真了不起,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叹?(对审奇、美妙的大自然的赞叹和对劳动的赞美)。
13、下面,让我们就像作者那样怀着对大自然、对劳动的赞美之情来朗读第三自然段。
14、小朋友们读得真好,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一池美丽多姿的荷花呢?好!老师就带你们到公园去看。(放录像)
五、教学4、5段。
1、看了刚才的录像,你觉得怎样?
2、课文中的我也和大家一样,被眼前的美迷住了,看着看着,她忽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思想感情,引起了她十分美妙的联想,小朋友想一想,这个美妙的联想是什么呢?对了,她仿佛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朵雪白的荷花,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小朋友知道什么叫翩翩起舞吗?对了,翩翩起舞就是轻快地跳舞。这时候,在她的身边发生了许多美妙的事情,那都是些什么呢?请小朋友们接着看录像。(
放录像)
3、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结合刚才的录像思考:当文中的我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朵荷花之后,眼前出现了些什么景象?(板书:风吹来,风过了)
4、你们看,作者的想像美不美?你们想不想也变成一杂荷花呢?请大家把眼睛闭上,老师满足你们的要求。(板书:美)(放音乐)
这时候,你就是一朵洁白娇嫩的荷花,穿着雪白雪白的裙子,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太阳暖暖地照在你身上,微风轻轻地抚摸着你的脸,你感觉怎么样?蜻蜓和蝴蝶飞过来了,它们找你做什么?小鱼和小蝌蚪在脚下游来游去,它们在做什么?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它想告诉你什么?夜晚,月光笼罩着池塘,你和伙伴们在做什么?
5、小朋友,当你变成了一朵荷花之后,引起了你哪些联想,眼前出现了哪些更奇妙的景象呢?(哪个小朋友能说得更丰富、更奇妙)
6、小朋友,你们也和作者一样,喜爱荷花吗?(喜爱)当你变成了荷花之后,心情怎样?(高兴、愉快、喜悦)。(板书:喜爱)
7、让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读4、5段。
六、总结全文:
1、最后,我们再来重头欣赏体会这篇课文。(放全文录像)
2、这节课,我们通过图文结合,比较深入地理解了课文,训练了小朋友们造句说话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想像能力,大家都学得很不错。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11
教学总目标
1、认识“良、缩”等9个生字。会写“寻、哭”等8个生字。
2、正确,较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关爱他人,爱护环境的愿望。
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对于课文朗读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这些童趣、情趣,语言清新活泼,又充满儿童想象力、创造力的诗歌。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可能会产生新的“假如”。学生们也能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在朗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认识9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关爱他人,爱护环境的愿望。
4、会写“寻”、“哭 ”两个字。
教学流程
(一)听故事导入
1故事导入。 讲讲《神笔马良》中马良帮助穷人的片段。
2 说话训练。马良用神笔给穷人画了什么?假如你有一支神笔,你会做些什么呢?
3 自由交谈。
4 板书课题。有一个小女孩,她和你们一样,也梦想着有一支神笔,她把自己的愿望写成了一首诗歌,题目是《假如》(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 初读课文。认真地读课文,不会读的字做上记号,问同学、问老师。
2 认读生字。并想一想哪些字音比较难读要提醒同学。
3 记住字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这些生字。说一说哪些字型比较难要提醒同学。
4 抽读正音。(课件出示: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
1、再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汇报。
3、指导朗读。诗中有三个长句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出示句子)
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子。
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
4、巩固练习。在全诗中继续寻找“( )的( )”的词组,读一读。(课件出示词语)
(三)细读课文,感悟语言
1、范读课文。听一听老师是怎么读的`。
2、学生评议。你觉得老师读得好在哪儿,还有什么不足。
3、教师引导。老师不但在用嘴读,还在用心读;不但在看字,而且在画画。想看看老师脑子里的画吗?(课件出示动画)
4、学生练读。
①小组练读
A 课文用三节写了作者的三个愿望,你最喜欢哪个小节?在组内读一读。
B 在这一小节中,你读懂了什么?小组交流
C 你认为这一小节中哪个句子,哪个词用的好,为什么?
②感悟句子
你最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重点抓住:小树缩着身子,轻轻叹气。小鸟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③扩展说话:我要给—— (课件出示)
④感情朗读。采取多种形式朗读喜欢的小节。(指名读、小组读)
⑤ 说说你在读的过程中有什么体会?
(五)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1、 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节背下来。
2、 找自己的好朋友读读背背。
六 写字指导
1、学会写“寻”、“哭”。
板书:
小树画太阳
假如我有一支神笔 给 小鸟谷粒
西西一双好腿
(第二课时)
(一) 学习目标:
1 巩固所学生字,会写6个生字
2通过读中感悟,结合课文的最后一段仿写。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 认读生字。(课件出示)
2 背诵课文。
(二)学会写“良”、“食”等的字,指导书写。
1 自学步骤:记住字音,认识字型,扩词,用词说话
2 按照自学步骤小组自学
3 小组交流:
A 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
B 哪个字容易写错?哪个字不容易写好?
4 指导书写,有重点的提示
5 巩固识字和写字,通过组词理解字意
(三)练说话
1、自由说话。用“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 )画( )……”说话。
2、情景说话。(师生表演)收听几个求助电话(饿瘪了肚子的妈妈、无家可归的老虎、渴得厉害的地球妈妈),用诗歌的语言说话。
3、学生仿写。
5、朗读范文。
(四)每日积累
摘录几个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
(五)课外作业
1、请学生自己布置一个回家的作业。
2、课外阅读《不要问我为什么》。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12
课文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感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卖弄”、“抖擞”等词语的意思。
3、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1.感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
2.体验春天带给人们积极向前迈进的力量。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感知全文,感受春天的气息,有感情朗读第1自然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有关词语。
3.认识"春",明白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描绘春的美丽景象的。
教学过程:
引课:
1、说一说带有“马”的成语或四个字的词语,比如“马到成功”。
2、说一说带有“春”的'成语或四个字的词语,比如“春暖花开”、“春意盎然”。
一、初读,感知课文
1、示课题“春”。
2、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气息。
二、再读,理解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地向我们传递春天的气息的,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1)理清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描绘春的美丽景象的。
(2)初步体验春天的美。
三、精读,体味课文,学习第一段。
这段讲什么意思?出示灯片和课文第一段比较。
“东风来了,人们盼望的春天也到了。万物苏醒,山青了,水满了,太阳也变红了。”
这灯片上的句子和第一段的内容差不多,但读起来的感觉为什么会差多了?(突出拟人的写法的生动形象,更好表达作者盼春之情。)
自由读——指名读——试背——齐背。
四、作业。
(1)作业本第1题,修改课内组词。
(2)朗读课文3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从春景中体会春的无限生机和希望,激发热爱春天之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摘录好的词句。
教学过程
1.检查。
看拼音写词;根据意思写词。
2.研读。
(1)齐背第一段,说大意。
(2)学习第二段。
①自由读,思考:第二段作者写了春天哪几方面的景物?
(小草、花、风、雨。)
②指导读“小草”部分。
③伙伴互学“花”、“风”两个自然段。
春花和春风各有什么特点?哪些词句写出这特点?最喜欢的句子是什么?为什么喜欢?
用自己的朗读读出春花的多、美,春风的柔和,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④独立自学“春雨”自然段。
回顾前面的学法:划找——思考——朗读体味——汇报交流——训朗读。
按此法学习。
⑤课内做作业本3、4、5题。
(3)学习第三段。
这段讲一个什么意思?在用词上有什么新特点?(AABB式和ABAB式的使用。)
(4)学习第四段。
这三句各告诉我们春天的什么特点?这三句顺序能改变吗?
为什么?
这三句采用什么写法?该怎么读?为什么要一句比一句加强语气?
3.作业。
(1)修改课堂上的作业。
(2)准备背诵课文,有能力的先背诵四两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交流积累词句的方法,摘录课文好词句。
教学过程
1.导入定向。
读了朱自清的《春》,当你听到“春”这个词时,你脑海里出现的是什么图画,“春”又意味着什么?出示本节目标灯片。
2.指导背诵。
(1)检查个别学生四段背诵,并让学生谈谈背诵的方法与经验。
(2)重点指导背诵第二大段。
按“小草”“花”“春风”“春雨”的顺序打出四幅彩色灯片,让学生借助灯片中之图及图边上的重点“词语””自由试背——全班试背——指名背——齐背。
(3)出示第三大段关键字词,让学生借助词语背诵。
(4)出示全文背诵的板书灯片,指导背诵。
盼春
东风脚步
一切都山水太阳
绘春
小草偷偷嫩嫩满是的轻悄悄软绵绵
花赶趟儿像……仿佛野花遍地是
雨寻常像……树叶儿傍晚在乡下
迎春风筝孩子舒活抖擞一年之计
赞春像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
3.学会积累。
(1)重读“学习提示”,交流各自积累的办法。
(2)《春》哪些词句特别精彩?该如何积累?
(3)延伸练习,听《草原》第一段的配乐朗诵,出示《草原》第一段课文灯片。让学生试摘录,并说说积累的理由。
4.训练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6题的连词成段。
(2)摘录《春》的好词5个以上,好句3句。
(3)任选1、2题作业。
①模仿朱自清写春雨的句子选一件事物写一两句(如西北风、雪花、溪水、怪石等)。
②模仿课文写野花的句子写写夜空中的星。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宣,议,纷,鼠,荡,习,惯,眯”等9个生字,积累“宣布,议论纷纷,习惯,叫苦连天、郑重”等词语,能在老师指导下重点描摹并记忆“惯”。
2、正确地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读出不同动物说话时的不同语气。
3、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做任何事不要只从自己考虑,要想想别人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读准“荡、鼠、纷”的读音,掌握“惯”的笔顺,理解“议论纷纷、叫苦连天、习惯”等词语的意思。
2、在朗读中懂得要尊重别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示图:(狮子)说说对狮子的印象。(威严、万兽之王)
2、朗读狮子说的话,读中理解“宣布”。
出示句子:“从现在开始,你们轮流当‘万兽之王’,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谁做得最好,谁就是森林里的新首领。”
师:有一天,狮子宣布了一件重要的事情。谁能正确地帮狮子读一下?
(这里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宣布”:读正确?声音响亮?读出语气。“宣布”可做成词卡,引导学生关注。)
师:狮子可是万兽之王,谁能把他说话时威风、神气的样子读出来?(出示停顿符号)
(抽生读――师评――生读――齐读)
3、揭示课题,认识双引号、省略号,了解书写规范。
(1)师:那么,哪些动物轮流接替狮子“当上万兽之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从现在开始……”》
(2)田字格内板书课题:24、“从现在开始……”
(3)师:你觉得这课的课题与以往的课题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部分生字正音,。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3、随机正音:“郑重、藤条”(读准后鼻音、翘舌音)
4、交流:有哪些小动物轮流当了万兽之王?(猫头鹰 袋鼠 猴子 “鼠”正音)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一)学习课文2、3小节
过渡:猫头鹰、袋鼠先后上任了,他们俩分别宣布了什么命令呢?
1、请同学们读课文2、3小节,用直线划出相关句子。
2、学生交流后,出示句子并要求读正确:
“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
“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跳着走路!”
3、理解:他俩要大家干什么?为什么会这么宣布?(他俩想让大家都照着他们的习惯来过日子。)随机教学“惯”。(重点指导“惯”的右上部分)
(这里教学时,紧扣“习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3
4、借助停顿符号,读出句子的语气。
5、听了他俩的话,小动物们有什么反应?再读课文2、3小节,圈划相关词语。
6、交流
7、结合语境,练习说话,理解“议论纷纷”
(1)是呀,猫头鹰大王下了命令,让动物们白天休息,夜里做事。大伙儿听了议论纷纷,会说些什么呀?(自由议论,理解“纷纷”的意思。 )
(2)四人小组分角色演一演。
例如:大家听了议论纷纷,小羊说:“ ;小公鸡说:“ ;小猫说:“ ”。
(这里要求学生能结合小动物们的生活习惯来发表议论)
8、引读:尽管大家议论纷纷,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天天熬夜。(随机解释:熬夜)一个星期下来,动物们都叫苦连天
9、听了袋鼠的话,大家直摇头。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苦练跳得本领。 一个星期下来,大家都……(练习说话)大家一定会……叫苦连天。
(二)模仿课文,练习说话
过渡:猫头鹰、袋鼠上任以来,大家真是叫苦连天,第三个星期到了,上任的如果是小松鼠,它也要求动物们照自己的生活习惯去做,会怎么宣布命令呢?
(先让学生了解松鼠的生活习惯,如:住在树上,好吃松果,总是跳着前进,有时连蹦带跳,再进行说话练习。)
(三)学习第4、5小节
过渡:难怪到了第三个星期,轮到小猴上任了,大家还一直担心着呢!
1、插入引读课文相关句子“……”,注意读出担心的.语气。
2、没想到小猴却说(出示:“从现在开始,每个动物都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
(1)出示停顿记号,指导长句的朗读。
(2)引读句子,“大家立刻欢呼起来。”
3、理解:同样是下令,为什么大伙儿的反应不一样?
(因为小猴子会关心别人,懂得尊重别人,能为他人着想,做任何事情不要只从自己考虑,要想想别人的感受……)
4、齐读狮子的话。
师:狮子大王也跟小朋友们的意见一样,选能为别人着想的小猴当大王。
狮子大王要郑重宣布命令了!喜欢做大王的小朋友们都可以站起来读一读!
四 、小结并抄写句子
1、是啊,小猴子之所以当上了万兽之王,就是因为它懂得?出示句子:
只有尊重别人,才会得到大家的尊重。
2、抄写句子(注意格式:开头空两格,标点占一格。)
指导“尊”的书写。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认识“彤、陪”2个生字,会写“彤、霞、陪、趁”4个生字,正确读写“红彤彤、晚霞、浪花、睡觉、睡梦”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懂得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太阳是大家的,人类应友好相处。
【课前准备】
懂得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太阳是大家的,人类应友好相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导入:
我知道同学们特别喜欢猜谜语。现在老师来说一条谜语,大家可要认真听,动脑筋猜啊!有位长寿老公公,天亮从东来出工。他把光明给世界,还把温暖洒人间。要问公公在哪里,请你仔细看画中。
2、学生猜谜,教师引导。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读一读: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一画:
画出本课生字,多读几遍。
3、认一认:
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4、帮一帮:
四人为一小组互读课文,互相帮助指正。
5、比一比: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读课文,比一比哪个小组读得正确、流利。
三、朗读感悟
1、读一读:
自由读文,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
2、帮一帮:
小组内同学互相说一说读了这首诗知道了什么,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共同研究。
3、说一说:
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感悟诗句中所蕴含的意思,并结合第二小节,启发学生说一说太阳做了哪些好事。除诗中所写的之外,太阳还做了哪些好事?指导学生仿照诗句进行补充,如:
她使庄稼茁壮成长,
她使动物有了温暖的家;
她陪着小朋友在学校学习,
听他们充满童趣的谈话。
4、朗读最后一节,结合插图,说说这一节的意思:
⑴ 从对别的国家的小朋友等待太阳、盼望太阳的.描写中,感受太阳是大家的;
⑵ 太阳是大家的,人和人是平等的,各国人民要友好相处。
5、议一议:
提出在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雨前、雨中、雨后的自然景象,培养按顺序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2、练习用“渐渐”、“越,越”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听一组声音,(课件播放雷雨中的声音)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呀?(雷雨)对,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第15
课:雷雨(板书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生答,师板书:雨前雨中雨后)那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呢?谁来帮老师说说?
二、听声音判断,指导看图
想不想听听雷雨前和雷雨后的声音呀?
(想!)那好,请大家闭上眼睛,老师要考考你们的听力,看看你们能不能听出来老师先播放什么声音再播放什么声音?(先播放雨后部分,再播放雨前部分)
想看看这三幅美丽的图吗?(分别出示雨前、雨中和雨后的画面)大自然真神奇啊!雷雨前和雷雨后的变化真大你最喜欢哪个画面的景象呢?请你说一说(说喜欢的画面)
三、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喜好来决定先学哪一部分,引导一个部分,放手另两个部分的内容)
方案一:(先学雷雨后部分)
(一)、学习雷雨后部分
过渡语:(指名说喜欢的画面)这么多人喜欢雷雨后的景象,那我们赶快去感受一下雨后的景象吧!(放雨后景象)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生1:太阳露出了大红脸。
生2:小鸟在树枝上唱歌跳舞。
生3:天空出现了一座弯弯的彩虹。
师:雨后的景物真是太美了,课文是怎样写的呢?赶快去读一读课文吧,并用笔圈出雨后的景物。
(生读课文,圈画词语,教师指导)(课件雨后课文)
1、学完了吗?雨后写了哪些景物了?你最喜欢的是什么景物呢?
2、交流自读自悟情况,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
回答到蝉叫了,青蛙也叫起来了时,问:蝉在叫什么?青蛙在叫什么?回答到喜欢“一条彩虹挂在天空”时,问:有关“彩虹”你还知道哪些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雨后的景色写得多好啊!喜欢读吗?带着你们的喜爱只情自己练习把这部分读一读吧,呆会老师请你们来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议,再读)
3、师、:同学们,假如你就是一只蜘蛛,蝉或者其他小动物,雨过天晴后是怎样出来活动的?谁想演一演?
生1:我是一只蝉,雨停了,我跳上树头欢快地歌唱。
生2:我是一只小青蛙,雨停了,我—“扑通”一声跳到荷叶上边唱歌边跳舞。
生3:我是一只蜘蛛,雨停了,我——爬到网上玩蹦蹦床。
同学们,雨停后,还有哪些动物也出来活动了呢?请大家站起来,选好你要表演的动物,表演出它的动作和声音。(全班表演)
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雷雨后这一部分课文内容,是怎么学习的?先看图,读一读课文;再画一画;接着说一说;最后再演一演。
出示课件:学习方法(见上)
(二)、学习雷雨前和雨中部分
过渡:下面我们就按刚才的学习方法在小组里合作学习雷雨前和雷雨中部分
1、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你读懂了哪一部分的内容了?你能通过读的方式来表现你对课文的理解吗?
3、交流要点:
A、雨前部分:当汇报到“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时,相机指导学生比较句子:
(1)树上的叶子不动,蝉不叫。
(2)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问:
哪个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
(第二句说明了一丝风也没有,天气闷热。)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追问:这句话你觉得哪个字写得特别好?“垂”字。
和哪个字意思相近,掉、落。为什么要用“垂”?因为蜘蛛是顺着一根丝逃走的,所以用垂。“逃”字可以看出蜘蛛是很快跑掉了。)
汇报到:“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追问:“越来越”说明什么?说明一次比一次强烈,那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天气的变化?指名读。
相机指导比较句子:(点课件)
(1)、闪电亮,雷声响。
(2)、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这两个句子哪个写得好?为什么?
(第二句好,第2句写出了闪电、雷声的变化,说明了电闪、雷鸣在不断加剧。)
你会用“越,越”来说一个句子吗?指导造句。
3、指导朗读
快要下雷雨了,空气闷得不得了,老师想听听你们的朗读,看你们能不能把这中闷热的感觉读出来?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一部分的内容?你们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读一读这一部分课文?好,我们现在就采用打擂的方式来比一比。同学们还可以配上自己喜欢的动作。指读,评价,再读。
B、雷雨中部分
能通过提问题的方式来考考大家吗?
问题:(如)
a、为什么第4小节连用了三个“哗,哗,哗”?该怎么读这三个“哗”?(雨下得大而且急)(读的语气要重一点,停顿得短一点。)
b、为什么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雨太大了,隔着雨帘,树和房子都看不清了)
c、为什么连用了两个“渐渐地”?(雨和雷声是慢慢地变小的)
看课件: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雨是怎样变化的?
相机指导用“渐渐”进行说话练习。师:板书“渐”字,边讲述:“渐”字古时候是“浸染”的意思,跟水有关,所以用三点水,这里的“渐渐地”可以换成什么词?(慢慢地)请大家读一读课文里的这句话,(课件出示)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也小了。谁能给这个句子中的“渐渐地”换个位置,但是意思不能变。出示:雷声渐渐地小了,雨声也渐渐地小了
从刚才从大家提的问题和回答的情况可以看出同学们学得很不错,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部分,好吗?老师和大家一起读,根据老师提的问题,大家读出雷雨的变化,雨刚下的时候既大又急,接着,越下越——大!渐渐地,又变——小了。师:雨是怎么样地下起来的?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看见了什么?渐渐地,渐渐地。
4、读课文,背诵课文。
同学们,本文的作者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用优美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大自然的神奇。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最喜欢的地方背出来吗?那好,大家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加上自己的动作,看谁背得最好!大家准备一会吧!(自由准备)指名背课文。
5、总结课文,课外延伸。说一说:春雨、秋雨、夏雨是什么样的?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02-18
语文课文《草原》教案06-20
小学语文《陶罐和铁罐》课文教案优秀12-20
高中语文课文教案设计11-04
小学语文的教案11-29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10-25
《小学语文》教案06-09
优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04-0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