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13 14:04:2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预习:

  1、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2、读课文五遍以上,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字词和优美句。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看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

  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a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3)理清文脉。

  ①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②同桌交流。

  ③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附:板书:

  潮来前

  观潮潮来时 (时间顺序)

  潮过后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板书:

  潮来前 远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

  1、观潮 潮来时 ↓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潮过后 近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教学反思:

  2*. 雅鲁藏布大峡谷

  一、课前准备:

  1、搜集与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字、图片。

  2、读三遍课文,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4个字的词12个和3句优美句。

  二、教学目的: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四、教具: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

  1、通过比较阅读,赏析“散文中三峡的神韵”。

  2、借助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课题

  同学们,人们常用“亘古未变”来形容山川河流,现在,山川河流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明年的6月1日,三峡这条古文明的大通道就要消失了,永远的消失了。三峡是灵异的、浪漫的、富有诗意的,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用心去认读三峡、研究三峡。

  二、播放三峡风光片

  1、学生谈从“风光片” 中获得的信息。(风光片中的三峡过于文静、单薄)

  2、学生补充自己收集的资料。

  教师小结: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深深地感到,人们的心中存在两种三峡:一个是自然的三峡,一个是文学作品中的三峡。那么,到底哪个更具魅力?

  三、明确研究专题

  如此美丽的自然三峡就要消失了,这是令人遗憾的,幸运的是文学作品保存了三峡的美丽,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研读“文学作品中的三峡”。

  文学作品的样式很多,可研究的领域依然很广阔,一节课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我们只可能就一种样式展开研究,我们这一节课的研究专题是:“散文中的三峡神韵”。

  四、比较阅读

  要求:

  自读郦道元《三峡》和刘白羽《长江三峡》,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提示:可以从景物特点、写作角度、语言风格、情感态度等方面比较)让学生跳读两分钟,然后让同一爱好的学生自由组合,学习研讨,进而双方擂台赛。

  (谈到情感态度的差异时插入的资料:相同的景物,不同的作者,由此写出不同的意韵;其实,就同一作者,对同一景物也会写出不同的篇章。如李白58岁时流放到夜郎,经过三峡时,他的感觉是“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而到白帝城时,忽然接到大赦的消息,这时的李白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无不烙上作者的感情色彩。)

  五、老师引导大家梳理归纳讨论结果

  大家刚才找出了许多的不同点 ,现在我们把它归纳整理一下,着重是哪几方面?

  异同点主要体现在:①景物特点②情感态度③语言风格④写作角度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围绕研究专题重点探讨的四个方面,即四个切入点。

  六、引导学生探究研究课题

  我们从散文中去看三峡,还是一孔之见,三峡是我们民族古文化的繁衍之地,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值得我们去探究的'东西还很多。如今,随着“高峡出平湖”的奇观出现,中国人70年的梦想就要实现了,其经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令人遗憾的是三峡的灵异、浪漫也将不复存在,它将意味着三峡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面临着如何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下面就请大家凭着对三峡的热爱、了解,思考一下,你将确立哪方面的研究专题。(小小组讨论,后大班交流;所研究的专题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几个人合作。)

  (如果时间允许,就其中的某一课题探讨研究方向)

  七、老师总结

  你们关注、研究的领域很广阔,三峡的文化积淀的确很丰厚的。同学们,随着你们走近三峡、研究三峡,美丽的三峡将在你们心中永恒!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读4个字。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牛犊两次争友结果不一样的原因,懂得“对朋友的要求过多,就会失去朋友;对朋友的要求要适度,就会找到许多朋友”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课(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在生活中,老师同学都有属于自己的朋友,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朋友的话题.在动物王国里,有一头小牛,他也想拥有属于自己的朋友。可是呀,他用的方法和你们都不太一样,到底它用的是什么方法?相信学完第十课,同学们就知道了。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就让我们跟随文章的主人公小牛一起走进这生动有趣的童话世界吧。

  (2)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边读边画出自然段和你不熟悉的字词,借助拼音解决它。在读的过程中,把你认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这样我们争取做到读一遍就能有一遍的.收获。

  (3)哪些同学自己解决了生字难题呢?请同桌之间互相认一认,看看哪组同桌最会学习。

  (4)我们已经学过了许多识字方法,今天谁愿意当小老师,教一教同学们

  2、检查反馈,学习生字。

  (1)请你来汇报

  (启事)你在哪见过启事?你还知道哪些启事?

  (联系)你跟老师有没有联系?(有)我们是师生关系

  你跟同学有没有关系呢?(有,是生生关系。)

  (猎狗)同学们你们看,后边奔跑着的就是一只猎狗。

  (兴奋)兴是多音字,还读什么?你来组个词吧。

  (怨言)文中的谁有了怨言?

  (围栏)围栏在学校、工厂一般都看得到。

  (或者)出示句子:星期天妈妈带我去姥姥家,或者奶奶家。

  你能用或者来说一个句子吗?

  或者是什么意思你明白了吗?

  (2)生字去掉了拼音,同学们还能认识吗?小牛来考考大家

  三、学习会写字

  (1)除了我们掌握的会认字之外,还有7个要求我们会写的字,请大声读出来。

  (2)小牛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谁能按结构给他们分分类。

  (3)了解了字的结构,同学们一定会把字写得漂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带有新偏旁的“或”字。

  (4)请你认真看,它的新偏旁叫:戈字边。跟老师说一次

  (5)教或字的书写

  ①请仔细观察老师“或”字的书写。

  ②请同学们在认真地看大屏幕写一次。用心去记。

  ③谁认真看了,老师来考考大家。最后一笔是?

  ④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先描一个或字,再田字格中写一个或字,一定要注意字的笔顺及每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6)其他的生字我们下堂课再认真学习。生字朋友回到了课文中,看看,你们还能认识吗?

  1、 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这个小牛到底有没有找到朋友呢?是怎样找到朋友的呢?小组同学分工再读课文。

  明确:一个同学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并思考。你懂得了什么,用你读懂的考考别的同学,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2、 引导学生提问,相互答疑。

  补充:启事—为了说明某事而登在报刊上或贴在墙壁上的文字。

  四、知道朗读,边读边悟。

  1、谁找朋友?为什么要找朋友?文中怎么说?

  学生回答预想一:小牛要找朋友,因为小牛很孤单。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牛的两张征友启事的不同和引发的不同结果。

  2、懂的与人交往时,既要考虑到自己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别人的实际情况。

  3、掌握“团”的正确书写。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小牛的两张征友启事的不同引发不同结果。

  三、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动物头饰,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好朋友吗?有好朋友的感觉怎么样?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动物朋友,是谁?他很孤单,于是写了一张征友启事,结果怎么样了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生字词。

  1、抽读生字卡片。

  2、开火车读词语。

  (三)复习课文内容。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牛写了几张征友启事?每次的结果怎么样?

  (四)细读理解感悟,指导朗读。

  1、学习课文1——3自然段

  (1)全班同学齐读1——3自然段,找出第一张启事的内容,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①师引导:小牛想找一个怎样的朋友?它要求朋友为他做什么?这张启事刚刚贴出,动物们是怎么样的反应呢?

  出示课件:动物兴奋地跑过去的图和句子“动物们都兴奋地跑过去。”

  ②师:读读这句话,动物们为什么这么兴奋呢?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把动物的心情表达出来?(学生自由读练读,个人读。)

  ③师: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小动物,看到这张启事后你愿意做小牛的朋友吗?为什么?(学生回答)

  ④师:动物们的心情和同学们的心情一样,我们看看动物们的表现怎么拉?出示动物离开的画面和句子“可是看完了,又一个个摇着头走了”。

  这是动物们的心情怎么样?你能读好这句话吗?(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2)师总结:小牛写第一张征友启事找到了朋友吗?为什么找不到?(板书:一个朋友也找不到)

  2、学习6——13自然段。

  (1)师过渡语:小牛没找到朋友,多伤心啊,他跑到老牛那里诉苦:“唉,世界怎么大,我怎么连一个朋友也找不到呢?”老牛听了小牛的怨言,教了他一个办法,大家想知道什么好不办法吗?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6——13自然段,看你能读懂什么?(学生汇报。)

  课件出示:第二张征友启事。学生齐读后在出示第一张启事,学生对比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多了“或者”和“其中一点”。师:“意思有什么改变”?

  (2)师:新的征友启事刚一贴出,动物们是怎么样反应呢?请一个同学读读第8自然段。

  (3)师:多热闹的场面啊,大家把小牛团团围住了,现在老师是小牛,哪些同学来做小动物把老师团团围住?全班同学读第8自然段,老师和几个同学做团团围住的动作。

  (4)师:动物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读读他的话。课件出示动物的四句话。学生比较和书上的有什么不同,意思一样吗?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用的字来表达,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

  (5)结果小牛怎么样?学生带着高兴的心情读13段,师板书:找到了许多朋友。

  (五)小组讨论:小牛为什么第一次找不到一个朋友?第二次能找到许多朋友呢?

  (六)分角色表演6——13自然段,老师采访几只动物,你为什么要和小牛做朋友?

  (七)指导写“团”字。

  1、生观察“团”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师范写,生练写,评议。

  (八)作业:请你也仿照小牛写一张征友启事,最后祝同学们能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好朋友,播放《好朋友》歌曲结束。

  五、板书:

  10、征友启事

  第一次:没找到一个朋友

  第二次:找到了许多朋友

语文教案 篇5

  知识与技能与难点

  1、课内文言文阅读

  2.课外文言文阅读

  教学重点

  1. 学过的虚词的用法:之 其 而

  实词:故

  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

  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2.课内文言文详练

  3.课外文言文拓展

  参考资料 《中学语文教材全解》

  教学方法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教研组长(签字) 校长(签字)

  文言文

  一:常见虚词的运用

  (一)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 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 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

  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三)而

  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

  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拔山倒树而来(《幼时记趣》)

  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四)故

  1. 旧的,原来的。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2. 特意。例: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 原因,缘故。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4. 所以,因此。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课内文言文 <<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明察秋毫( ) (2)必细察其纹理( )

  (3)故时有物外之趣( ) (4)私你作群鹤舞空( )

  (5)项为之强( ) (6)又留蚊于素帐中( )

  (7)作青云白鹤观( ) (8)果如鹤唳云端( )

  (9)凹者为壑( ) (10)盖一癞蛤蟆也( )

  2. 、一词多义。

  (1)之:物外之趣( )(2)其:必细察其纹理( )

  心之所向( ) 使其冲烟飞鸣( )

  昂首观之( ) 常蹲其身 ( )

  项为之强( ) 神游其中 ( )

  观之正浓( )

  驱之别院( )

  (3)为:项为之强( )(4)以:徐喷以烟 (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以虫草为林( )

  以虫蚁为兽( )

  (5)而:拔山倒树而来( )(6)时:余忆童稚时(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时常有物外之趣( )

  (7)察:明察秋毫( ) (8)神:神游其中( )

  必细察其纹理( ) 神定( )

  3、句子翻译。

  (1)故时有物外之趣。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5)以虫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6)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8)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三:课外文言文拓展训练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恐已暮矣( ) 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

  ③臣闻之( ) ④善哉( )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驱之别院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课后反思

  本次课后作业 背诵所学知识 《幼时记趣》虚词

  学生对本次课评价:

  A+(105):老师备课特别充分,讲课特别生动,上课特别有效。

  A(99):老师备课很充分,讲课很生动,上课很有效。

  B(80):老师备课比较充分,讲课比较生动,上课比较有效。

  C(50):老师备课一般,讲课一般,上课一般。

  D(0):老师备课混乱,讲课水平低,上课没有效。

  学生签字:

  教师评定:

  1. 学生上次作业评价:

  2. 学生本次上课情况评价:

  教师签字: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养成阅读课外书的习惯,边读边思考,并且能够做到不懂就问或者及时查资料。

  2.懂得文言文中一些词语的意思。能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阐述出来。

  3.积累名言警句,养成思辨的好习惯。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4篇课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4篇课文,想一想:每篇课文都是哪种类型的?你用多长时间可以读完?

  二、学习“交流平台”。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阅读本单元的课文分别用了多长时间?

  (学生自由交流,并推选出阅读速度快的同学。)

  2.表扬阅读速度快的同学,让学生交流自己提高阅读速度的心得。

  3.关于阅读课外读物,特别是一些名著,要边读边思考,阅读完后可以写写心得体会,和平时训练的习作一样,对于有问题的地方,要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对于一知半解的问题要查资料,确保准确。

  4.小结:同学们在课外阅读时要集中注意力,从浅入深,循序渐进,多读名著。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不断思考,并写下心得。对自己的习作,要多读几遍,发现问题时用修改符号仔细修改。对于不懂的问题及时查资料或者向人请教,等等。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1.借助文言文中学过的词语的意思去推导成语的意思。

  课件展示:走马观花自愧弗如声泪俱下不以为然过犹不及赴汤蹈火

  学生齐读后思考:这些画横线的字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走:跑。弗:不。俱:都。然:是,对。及:达到。汤:热水。)

  2.课本“词句段运用”还有两个句子,先读一读,再和同桌一起交流句子的主要意思。

  3.检查反馈,全班交流。

  (1)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说明任何科学发明或者真理都是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研究、探讨、解决问题中得来的。)

  (2)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写出了阅读的好处。)

  4.在本单元的课文中,还有不少值得细品的语句,请找出来,与周围的同学交流、品味,说说这些语句的主要意思。

  5.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学习“书写提示”。

  1.教师展示楷书和行书各一张,学生先说一说两种书法的区别,再读一读展示的相应的句子,说说它们的区别。学生交流。

  (发现:楷书的笔画每一笔都很规范,笔画与笔画之间不互相牵连,所以,楷书写起来相对速度较慢。行书是介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不像草书那样难写难认,又不像楷书那样严谨端庄,但是,行书的连笔可以加快书写速度。)

  2.学生齐读这两种书法的书写文字,全班交流。

  3.展示赵孟楷书《三门记》。

  (1)学生对比认识其楷书内容;

  (2)学生自由讨论其楷书特点;

  (3)总结。(结构严谨端庄,平正宽绰;秀丽柔美,稳健大方)。

  五、学习“日积月累”。

  1.学生齐读“日积月累”的句子,注意读准“变”“通”的`读音。

  2.学生交流句子意思,明白这些句子都是古文中的名言警句。

  第一个句子出自《周易》,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不受阻塞,才能不断地发展。

  第二个句子出自《礼记》,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第三个句子出自《荀子》,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蓝草更深。

  第四个句子出自《淮南子》,意思是:如果对人民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人的制度;如果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的规矩。

  (学生在交流句子意思时,只要大致说对就好。教师简单介绍出处及作品情况。)

  3.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全班交流。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4.结合实际,学生谈谈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才是永恒的规律。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外阅读的循序渐进性,学习名著要多读多练多思考,同时积累了有关变通的名言警句。同学们要将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好好学习,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巾、牙、尺、毛”4个字。认识1个偏旁“女”。

  2、观察自选商场,了解自选商场的售货方式,体会它给购物的人带来的方便。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跟爸爸妈妈去自选商场购物,观察商场里的商品及顾客购物方式。收集一些商品的包装,认读商品名称。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谈话,导入新课

  1、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出示生字卡“商、场”,认读。

  3、你去过哪些自选商场呢?

  二、创设情境,自主识字。

  1、课前许多同学跟爸爸妈妈去了自选商场购物,你们购买了哪些商品呢?

  2、读读课文中词语,说说书上哪些商品刚才没人购买。

  3、小组合作认词,会读的读给小伙伴听,不会读的互相帮助。

  4、去掉拼音,学生借助拼音读词语。

  5、去掉拼音,认读词语。(“小老师”带读)

  6、去掉词语中的熟字,只出现生字,认识哪一个就读哪一个,并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汇报交流识字方法。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如:“本”字可结合“木”用“加一加”的方法记;“牙”字结合“穿”用“减一减”的方法记。

  三、指导写字

  1、仔细观察范字,看准每一笔在田字格位置,说说怎样才能写好“巾、牙”这两个字。注意“巾、牙”都有一笔落在竖中线上。

  2、师范写“牙”,学生练习书写,注意笔画顺序。进行欣赏、交流。

  四游戏“认词大比拼”。

  出示课文中的9个表示商品名称的.词语,在小组中比赛认读,看谁读得又快又准。每组获胜的一人参加总决赛,决出冠军。

  五、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导入新课。

  1、读生字词卡,“开火车”轮流认读。

  2、小朋友们认识了许多自选商场里的商品,这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到自选商场里逛逛。

  二、学习短文,探究发现。

  1、读读短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选商场里有哪些商品?这些商品就是指“东西”。学习生字:东、西。出示第一句“自选商场里的东西真多。”指导朗读。

  3、人们在自选商场购买东西真方便,是从哪里看出来?联系上一段内容说说,并看图指出货架、营业员、收款台。

  4、教师随机在黑板上贴词卡:如果自选商场的东西随便摆设,顾客们购物有这么方便吗?谁来试试把这些东西分类放好呢?(指名学生摆词卡,给商品分类,读词)出示最后一句“在自选商场买东西真方便。”指导朗读,体会方便。

  5、比较两个句子,用上“真”字练习说话,夸夸自选商场的摆设、收款的阿姨等等。

  6、指名读一读课文。

  三、创设生活情境,扩展识字。

  1、每人出示自己准备好的商品包装。教组员认读商品名称,并用一两句话介绍这种商品。交换商品包装,尝试认读生字,看谁认得快,学得多。

  2、把准备好的商品包装贴在教室的四周,学生自由去认读,课后评出“识字大王”

  3、小结:希望大家平时多留心,多认识周围的东西,在生活中认识更多的字。

  四、指导书写:尺、毛。

  1、仔细观察范字,看清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位置,说说怎样才能写好这两个字。

  2、指导写“尺”字。

  学生看准位置,在本子上试写。找出自己认为写得较满意的一个字。同桌互相欣赏,互相学习。老师展示写得好的学生作品,并请他说说写好“尺”字应注意的什么。最后,老师再示范指导。

  教学小结:

  本课的识字教学,我采用了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如:给商品贴标签(词卡),每人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商品包装袋,带领小组同学认读商品名。交换商品包装袋,尝试认读生字。这样的识字教学效果还比较好。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应将心比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坐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时,这时突然上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当你在路上行走时,身旁的一位小朋友突然摔倒了。面对这样的情形,你会怎么做?今天,我们将学习《将心比心》这篇课文,学完课文以后,也许你就会毫不犹豫地告诉老师答案了。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让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同桌互相帮助解决。

  2.同桌之间相互进行朗读检查,纠正读错或读不好的句子。

  3.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4.齐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探究明理。

  1.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后,合作自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段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用横线标示出来。

  3.齐读第三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这一段的理解。

  4.用波纹线勾出文中阿姨和母亲说的话,仔细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5.学完课文,你对课文中的阿姨和母亲想说些什么吗?

  6.全班交流: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你是怎么做的?

  7.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课后拓展。

  1.以“将心比心”为题,写一写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情。

  2.创设情境,补充对话。

  ①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一位小朋友给抱着孩子的阿姨让座。

  ②在人来人往的超市里帮素不相识的老奶奶找她所需要买的东西。

  ③大街上,帮助一位残疾的叔叔捡他掉在地上的东西。

  五、板书设计:

  8*将心比心

  阿姨 奶奶 将心比心

  母亲 护士 将心比心

  人 人 将心比心

  六、作业。

  1.背诵第三自然段。

  2.熟读课文,在生活中做到将心比心。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园地教案12-14

语文备课教案01-25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