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14 09:24:30 教案 我要投稿

【热】语文教案7篇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热】语文教案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德育点:了解人类探索精神的可贵之处,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知识点:了解评论的文体特征;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从事例中引出观点、层层深入说理的特点。

  技能点:继续培养搜集、筛选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阅读评论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评论的文体特征。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从事例中引出观点、层层深入说理的特点。

  【教学设想】

  了解新闻评论的特点。新闻评论属于新闻文体,不属于记叙文。教学中只要让学生了解它的新闻性即可。

  理解本文的观点和证明观点的方法,以及作者说理的层层深入。至于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等知识,点到即可,不必花大多时间深究。

  体会作者提出的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精神的精髓,培养创新意识,理解发扬这种精神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一篇题为《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的消息,我们不仅学到了有关消息的知识,还了解了航天飞机的爆炸给美国航天事业带来的巨大影响。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虽已成为过去,但那悲壮的场面,却引起了人们的追思,在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这一事件引起的世界关注和震惊之余,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是止步不前还是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郝铭鉴写的《“挑战者”号追思》是一篇很有特色的评论文章,作者由此及彼,层层深入地表明了自己的看法,阐明了自己的观点,给人以启迪。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必将从中获得很深的`启示。

  (二)导读课文

  1、检查预习,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出示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幻灯片一:

  a、利用工具书,给下列红字注音。

  惊心动魄 座右铭 坚持不懈

  b、词语积累

  ①故障②开拓③启迪④震耳欲聋⑤座右铭⑥惊心动魄

  ⑦高处不胜寒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默读课文,筛选信息。

  (1)认真阅读第1段。

  ①文章开头针对“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举出什么事例,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文章开头针对“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事实,摆出第一位参加航天飞行的“平民”37岁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夫蒙难的事例,提出:“虽然没有实现上两次‘太空课’的愿望,却以自己的勇气,为全世界上了惊心动魄的一课。”这种看法,不仅是对麦考利夫的探索勇气的高度评价,高度赞扬,而且启发人们深思:探索需要勇气。

  ②段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美“挑战者”号升空后爆炸这一事件的看法?

  (2)认真阅读第2段。

  ①本段摆出了哪些事例,从这些事例中得出什么观点?

  第2段列举了以下事例:

  a、“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架飞机”,是由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的,它于1903年12月17日试飞。

  b、“世界上第一架载客飞机”,1908年5月15日飞行成功,10年之后开辟了第一条“伦敦-巴黎”国际客运航线。

  c、“波音747”是美国制造的大型客机。

  d、“空中客车”是欧洲一些国家合作制造的大型客机。

  e、“挑战者”号航天飞机。

  ②作者由航天飞机联想到早期的飞机,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是为了说明从早期的飞机到今天的航天飞机,是人类探索精神的物化,说明在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上,有一大批“勇敢者”推动了航天飞机和人类太空事业的发展。

  教师生发:

  纵观人类航空的历史,可以看出,航空事业是在飞速发展的。这一切得益于飞机的发明者和驾驭者,得益于早期的乘客,因为他们具有“探索精神”、“勇敢精神”。所以,作者指出,他们这些人值得“大书特书”。相反,如果没有飞机的发明者、驾驭者和早期乘客等一批人的勇敢精神,也就更不能有航天飞机和人类壮丽的太空事业。作者在列举大量事实之后,进而明确指出:“从早期的飞机到今天的航天飞机,是人类探索精神的物化。”本段结尾写到“挑战者”号虽已化为碎片,人类的探索精神却得到了发扬。特别是在惨剧发生以后,曾经参加过航天飞行的美国参议员杰克·加恩和国会议员纳尔逊说:“如果需要,我愿意明天再次升空。”这是何等的豪言壮语!以上的事例足以证明:航天事业需要探索精神、勇敢精神和献身精神。

  (3)精读第3段。

  ①作者是怎样进一步列举实例说明“一切科学事业都需要有探索精神”的?

  作者在“从早期的飞机到今天的航天飞机,是人类探索精神的物化”之后,紧承第2段明确提出“不仅航天事业,一切科学事业都需要探索精神”的观点,即全文的中心论点,并且对这种精神进行了剖析,这种精神既是创造精神,开拓精神,也是冒险精神,献身精神。接着,列举了大量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事例有:生物学家达尔文并没有因为昆虫中毒而放弃对昆虫的考察;化学家诺贝尔也并没有因为炸药爆炸而中止自己的化学试验;俄国物理学家利赫曼和罗蒙诺索夫在研究雷电时,利赫曼教授触电随之倒地,然而,罗蒙诺索夫在给利赫曼念完悼词之后,又继续开始冒着生命危险揭示雷电的奥秘。

  ②第3段,举例:从航天事业转到一切科学事业;说理:从探索精神深入到冒险精神。文章说:“探索者总是面对着未知的世界,每前进一小步都会增加一百倍的艰险,因此这种精神既是创造精神,开拓精神,也是冒险精神,献身精神。”

  (4)认真阅读第4段。

  ①这些事例说明,一部科学史证明一条定理:为了开拓,必须冒险。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同样需要探索精神。体会作者又是怎样论述这一点的呢?请找出证明这一观点的理论论据和表明观点的句子来,在原文中勾画并做旁批。

  理论论据有:

  a、引用我国伟大诗人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意思是路程漫漫又长又远,我还要上天下地去寻求。古人尚且有这种探索精神,我们怎能不受到启迪和激励!

  b、引用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的话:“马克思主义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

  这些理论论据进一步证明:研究社会科学,任重而道远,作为探索者,特别是21世界的探索者,自应抱高度负责的态度,既要有乘坐航天飞机的勇气,又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并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探索的成果。这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充满信心的标志。我们坚信:人类的探索精神是不灭的。

  ②第4段,举例: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说理:从自然科学者需要探索、冒险精神深入到一切科学工作者都需要这种精神。文章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该成为全体科学工作者的座右铭。”

  如果没有层层深入的说理,只是不断的举例,那么,就有堆砌事例之嫌,反而使人感到罗嗦、庞杂,同样,如果没有一层层地举例,只是层层深入地说理,这“理”缺少事例的依托,就会显得空泛无力。只有由事即理,事理结合,文章才血肉丰富,富于活力。

  3、整体感知。

  (1)人类探索精神的可贵之处及其发扬这种精神的意义。

  人类探索精神的可贵之处表现在:推动了航天事业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步。作者认为:能否积极地为探索者创造条件,激励和振奋探索精神,并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探索成果,是社会是否文明、国家和民族是否充满信心的标志。这正是我们要发扬探索精神的意义之所在。

  (2)讨论,请结合以上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

  本文十分符合新闻评论的要求,它先陈述事实然后提出观点,先摆三个月前报道的新闻事实,接着由飞机联想到早期的飞机,又由航天事业联想到一切科学事业,由自然科学联想到社会科学,然后从大量实例中得出观点。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对本文作者的思路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初步掌握了短评这种文体的知识。

  (四)布置练习

  课外就生活中遇到或听到的一件有意义的重大事件写一篇短评。

  【板书设计】

  “挑战者”号追思

  郝铭鉴

  新闻: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

  评论:航天事业需要探索精神

  自然科学需要探索精神

  社会科学需要探索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座右铭)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一、了解对联的起源及含义。

  二、了解对联的特点。

  三、掌握对联的写作。

  [学习重点]

  了解对联的特点并掌握对联的拟写。

  [学时]:1课时

  [学习过程]

  一、了解对联的起源

  中华第一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二、了解对联的特点

  杨升庵是明代文学家,四川新都人。他五六岁时,就很勤奋聪颖,受到相亲们的夸奖。

  有一回,他在家乡始康县(今四川新都县)一个堰塘洗澡。始康县令恰巧路过堰边,见杨升庵并不回避,顿时火冒三丈,本想派人打他一顿板子,可是杨升庵拒不上岸。县令美办法,便叫跟班把他的衣服裤子挂在路边的古树上,说:“我出幅对子--‘千年古树为衣架’,你若是对得好,便还你衣裤。”杨升庵不等县令话音落,便在堰里信口对出了下联。县令一听,便让人从树上取下衣裤,还给杨升庵,并请他到县衙作客。

  从此,杨升庵便有了“小神童”的称号,当地的农民也把他洗澡的堰,取名为“娃娃堰”。

  1.试一试:为这个对联拟出下联。

  千年古树为衣架

  2.想一想:你所对的对联有什么特点?

  三、牛刀小试

  (一)评改对联

  1.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上联改为:

  2.上联: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亭榭;

  下联: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之轩斋。

  下联改为:

  3.上联:井冈山,青山此起彼伏,峻岭绵延不断;

  下联:鄱阳湖,绿水荡漾,碧波粼粼。

  上联改为:

  (二)改改高考卷

  1.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下联: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前

  2.上联: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下联:丹霞西樵鼎湖,全是广东名山

  3.上联: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下联: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年来到

  4.上联: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下联:老舒心少舒心老少舒心

  5.上联: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

  下联:春雨润物长城外百花香

  (三)补充对联

  (1) 填写缺字联:

  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画亦精,字亦精, 。

  (2)根据课文内容,将对偶句补充完整。

  欧阳修 。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3)知县郑板桥于大年三十走出县衙,到大街小巷了解民情,无意中看到了一家大门上贴着一幅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他停下脚步,皱了皱眉头,问身边的两个衙役是什么意思,衙役想了半天也回答不出来。请问这副对联是什么意思?用一成语写出横批。

  横联是 。

  (4)下面是某餐馆门上贴的.对联。请你运用《悯农》诗的有关词句,将上联补充完整。

  上联: ,弃之可惜;

  下联:杯里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

  (5)有人曾见过一副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但由于其记忆模糊,上联有两字缺漏,请你根据下联补全上联内容。

  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四、对联试拟

  1.蚕吐丝——

  辞旧岁——

  画饼充饥——

  行千里路——

  福如东海阔——

  家中世界小——

  冬去山清水秀——

  阳光普照校园花开春来早——

  千年修炼,难得一生牵手——

  2.把下列句子中的画线部分改写成一副对联,用来作“画卷”的修饰语。

  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

  上联:

  下联:

  五、趣味对联

  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在边

  天下英雄豪杰,到此无不低头屈膝;

  世间贞女节妇,进来纷纷解带宽裙。

  六、课后作业

  试为学校大门拟一副对联。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2个生字。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皂荚树的特点。

  3. 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皂荚树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皂荚树的方法。

  2. 了解皂荚树的特点和一年四季为同学们提供的方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解题,导入新课。

  二、 指导自学。

  课文除了写皂荚树的高大,还写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 皂荚树的`高大表现在哪里?课文哪几个段落描写了它的高大?

  2. 课文还写了什么?

  3. 画出你读不懂的地方。

  三、 检查自学情况。

  1. 指名朗读课文。

  2. 通过刚才的自学,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四、 学习第一至四自然段(第一部分)。

  1. 请大家默读第一至四自然段,想一想,你从这四个段落中读懂了什么?

  2. 课文是怎样写皂荚树高大、茂盛的特点的?

  3. 作者在描写皂荚树这两个特点的时候,在写法上有一个共同之处,你们发现了吗?

  教师小结:这种写法直接明了地点出了皂荚树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

  2. 指导朗读。

  五、 学习第五至十自然段(第二部分)。

  1. 课文最后说皂荚树啊,你给我们多少快乐,多少启迪。皂荚树给了同学们哪些快乐?自由朗读课文第五至十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语句。

  2. 这部分与课题高大的皂荚树之间有什么联系?

  3. 这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

  4. 指导朗读。

  5. 皂荚树给了同学们什么启迪?

  6. 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这一句中,一颗种子指的是什么?

  7.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六、 总结全文,谈感受。

  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知道皂荚树具有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你还知道有哪些人和物具有这种品格吗?启发学生谈感受.。

  七、 布置作业。

  把你要赞美的人或物写一写。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枫、套、素、被、产、桦、减、蒸、针、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书写“被、产、桦、减、仍”个生字。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廷顿。在阅读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找出写秋天树叶变化的句子,能圈出表示小兔心情的词语,并能读出小兔的不同的语气。

  3.知道不同植物的叶子,到了秋天有不同的变化,了解有关植物的科学常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能学习课文的形式,适度进行拓展说话训练。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并认真描写“被、产、桦、减、仍”5个生字。

  2.划出描写小兔心情的词语,根据这些词语读出语气。

  3.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像,和小伙伴一起,演一演小兔和几种树的对话。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质疑。

  3、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边读边思考:小兔和哪些树对话了?

  2、交流,并板书:

  枫树桦树大松树

  3、学习生字:枫桦

  4、积累:“木”字旁的字。

  三、自学生字。

  1、小组学习。

  2、集体交流。

  重点指导:“套:的中间部分注意书写;

  3、比一比:

  摸()膜()模()

  减()喊()感()

  4、读课后词语。

  四、学习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

  3、用小圆圈圈出小白兔在问不同树的语气分别是什么?

  4、指导朗读,读出语气:奇怪担心着急

  5、画一画,到了秋天枫树、桦树和大松树各有什么变化?用“——”画。

  6、全文读一读。

  五.让我们来演一演。

  六、小练习。

  表示人物心情的词语有“高兴”、“着急”,你能再写几个吗?

  教学反思:

  本课学生朗读中的'体验主要在指导学生读出小兔奇怪的语气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兔子为什么会奇怪的原因,适时地出示枫树在夏天和秋天的图片,让学生知道枫树在这两个不同的季节,它的叶子竟然有很大的差别,学生的体验才会到位。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照相。当得知一名少先队员要为自己照相时,高尔基欣然答应了孩子的请求。在拍照的准备过程中,高尔基尽力配合孩子的工作。在就要拍照的时候,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尽管高尔基要为孩子提供胶卷,他还是哭着离开了。最后,高尔基交代秘书,他不接待杂志社的记者,但如果是那个少先队员,就一定让他进来。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从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仍在挂念着那个少先队员。再如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和惊喜。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对话和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和蔼可亲和关怀爱护;二是认识引用对话的不同方式,并通过对话读出人物的感情。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照相机、打量、摆弄、准备、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转告”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好对话,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

  5、续写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重点: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

  难点:使学生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老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是关于他非常爱孩子的事。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听写)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回忆上节课归纳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则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四、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六、拓展活动

  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板书

  小摄影师

  关怀、爱护

  高尔基——小摄影师

  有礼貌

语文教案 篇6

  一、亲切的普通话点亮了课堂。

  我们听的第一节课是小学二年级的《第三个小板凳》(北师大版教材),教师用亲切而柔美的普通话把孩子们引入了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手工课上。课中,老师一直用轻柔而动听的普通话引导孩子们去学习生字,读通课文,品读句子,感悟文本。让我听了课的第一感受就是————要是我的孩子也能到这样的学校学习那该多好啊!

  清新自然的普通话,打破了我印象中的语文课堂,原来语文课堂还能如此呈现。其实,这更能考验教师的基本功,同时也体现教师运用和保护嗓子的技巧。令听课的人心旷神怡,仿佛听上十节、二十节,甚至上百节都不会烦躁乏味。这也许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吧!而随后的课,不管是语文课还是数学课,教师们都是如此。这再次提醒了我重新定义语文课上教师应具备的语言素养。

  二、层次分明的朗读孕育了课堂。

  有层次的指导朗读是我听了锦西小学的语文课的最大感受。几乎每节课教师们都有这样的展示,而且每次的朗读都是针对学生不同的理解而读。这是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在由董霞老师执教的《迟到》一课上,朗读的指导淋漓尽致,润物细无声般地教会了学生怎样读懂文本,领悟文章的精髓。

  ……

  师:父亲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什么?

  生读:(第一段的)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出示: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师:引导读前半句,问:我有一个疼我的父亲,应该怎样读?

  生答:自豪地读。抽生读————全班自豪地齐读。

  师:引导读后半句,问:很严的父亲,该怎样读?抽生读————齐读。

  师引:严格的父亲,女生读。很严很严的父亲,男生读。我有一个很严很严很严的父亲,齐读。(师板书:严)

  师:课文的哪些地方让我感受到爸爸的严呢?请同学们看书。

  生读:(第11自然段)爸气极了,一下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一把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就在这个重点段落上,教师先引导学生抓动词,读动词,悟动词中去逐步走进父亲的内心世界,去体会那重如山的深沉的父爱。最后,回过头来,让学生再读“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这句话。学生就读得别有一番滋味了。

  如此逐层深入地理解父亲,读懂父爱,为我们展现了有层次指导朗读的精妙。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专~家说的话:课文是让学生读懂的,而不是老师讲懂的.。

  三、创意的板书激活了课堂。

  在三年级的《一只小鸟》的课上,为了让同学们感受小鸟的歌声给大自然带来的好景致。教师一边问:小鸟看到了怎样的好景致?什么样的阳光?什么样的树林?……一边用简笔画在黑板上勾勒。不一会儿,一幅大自然的和谐之景跃然而出。快乐的阳光普照大地,幸福的大树旁一条小溪欢乐地流淌着,还有几个可爱的小朋友正在欣赏这如画般的景色(太阳、大树、小溪上都画有醒目的笑脸)。后来,由于小朋友们喜欢小鸟,想占为已有,便用弹弓打中了那支天天为大自然歌唱的小鸟。此时,这一切的景致都随着鸟儿生命的消失而离去。在另一旁,教师画了一个大大的哭脸,衬托出小鸟离去后的忧伤场景。随即,老师问:鸟儿是怎样热爱大自然的?生答:天天歌唱。老师又问:大自然又是怎样回应大自然的爱的呢?生答:为小鸟创造了舒适的生活环境。小朋友们也喜欢小鸟,他们的爱却让小鸟失去了生命。就在这简单的勾勒中,就在这一问一答中,同学们读懂了爱的含义。当老师问爱是什么时,凄凉的音乐响起,孩子们用笔流泻下诗一般的语言。有的说,爱就是放弃;有的说,爱就是自由;有的说,爱不是占有,而是永久的铭记……这就是创意的板书带来的课堂效应。它能让学生体会文本,领悟真理。这种教学设计,更体现了三维目标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而在《第三个小板凳》的课上,教师事先就在黑板上画了三个方框,令人自然的想到那就是三个小板凳的正面。而后在引导学生读懂文本的同时,将含有生词的重要的内容板书在这一个个的板凳上。既图文并茂,又强调了生字词,真是异曲同工之妙也。

  四、丰富的校园文化促进了课堂。

  锦西小学处处彰显了着他们“以人为本 珍重生命”的办学理念。在学校的校门外赫然写着“为生命而歌”,在这几个艺术字的左右角还分别镶嵌着“尊重生命”和“生命至上”。这与校门内的“学做真人”相得益彰。除此外,在教学楼的外墙体上;楼道的读书角处;走栏的拐弯处;操场的壁图上……都布置了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提示语,这些都是锦西小学的教育资源。如:楼道行走别着急!当心滑倒伤身体。说话轻声,校园是我宁静的家。脚步轻轻,上下从容亦风景……

  丰富的校园文化为锦西小学的孩子们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围,也为孩子们创造了学习的乐土。与此同时,学校还开设了自己的校本课程。近来,主要是走进一些名人,去品味名人身上平凡中的不凡,去领悟人生的真谛。这不但丰富了孩子们的视野,更促进了语文教学乃至人本主义教育的开展。

  在锦西小学学习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在我内心深处的震憾是永久的。因为学以致用的过程是漫长的。

语文教案 篇7

  一、谈话导入

  生命,对于俺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如何让自身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无限的延伸,是俺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通过这组课文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对生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节课就让俺们一起交流一下吧。

  二、自主准备

  1、默读提示,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2、投影出示:

  内容:

  ⑴ 说说自身了解到的生命现象。

  ⑵ 讲讲自身知道的热爱生命的故事。

  ⑶ 谈谈自身获得的感受、得到的启发。

  3、回忆本组学习的几篇课文,浏览搜集的资料,阅读教材中提供的三段文字。

  4、选择自身感兴趣的内容,确定交流的角度,想一想自身打算怎样说。

  5、自身轻声练习讲述。

  三、畅所欲言

  1、自由选择伙伴互相交流,互相评议、指正。教师参与局部小组的交流,给予个别指导。

  2、每小组优秀一名同学上台交流,要求讲话同学清楚流畅地表达,听者认真、恬静地倾听。

  3、教师引导同学大胆进行评议、争辩。

  四、总结评价

  1、自俺评价:

  自身在这节课中发言是否踊跃,表达是否清晰,态度是否大方,思维是否敏捷,与同学的交流、合作是否积极等。

  2、同学评价:

  你认为这节课谁的表示最佳?为什么?

  3、教师评价:

  总结本节课中同学突出的优点,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上册教案01-25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口技》教案10-27

(经典)语文教案10-22

【经典】语文教案10-04

语文试讲教案03-19

语文《狼》教案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