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范文汇总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教学重点:认识14个生字,会写6个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㈠猜谜揭题,引入新课
⒈猜谜语
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翻花样。(打一家用电器)板书:电视
2、谈话揭题。
大家每天看电视吗?有一家人也和大家一样,每天看电视。可他们家看电视很奇妙,你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读一读《看电视》这一课吧!把板书写完整。
㈡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⒈出示本课生字,让学生在学习前先认一下。
⒉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字连成词。)把有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
⒊同桌相互检查生字,并交流认字方法。
⒋教师检查。
⑴出示加音节的生字,本课易错的字音有:(全、精等)
⑵出示词语(开火车朗读)。学生如有不懂的词语提出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放到句子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如:精彩、没完没了
⑶出示单个字让学生认记。
⒌学写生字关、完、写(读字音,分析字形,在田字格中自己练写)
⒍读课文,争当朗读小老师。
㈢练习巩固。
⒈读词语练说话。
全家人奇妙却精彩球赛关掉没完没了换频道球员们写字音乐舞蹈
第二课时
㈠情境导入
1读这首节奏鲜明的诗歌。
⒉读后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写全字。
㈡读文帮老师开火车
⒈爸爸爱看却换成了奶奶爱看却换成了
我们一起为妈妈换成了
⒉学写爸爸的爸
㈢重点质疑,讨论解答。
⒈引导生质疑为什么爸爸爱看足球却为妈妈换成戏曲?
为什么奶奶又把她爱看的戏曲换成足球?
我们为什么又提议为妈妈换成音乐舞蹈?
⒉讨论解答。(师小结:我们家看电视真奇妙!)学写家
⒊谈感受,悟文情。
㈣感情朗读,把你所感受到的,感悟到的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㈤扩展结束
⒈齐读最后一句,猜猜心中的秘密是什么?
㈥布置作业
回去了解一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最爱看什么节目?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读准“树干、埋没、重重”等带有多音字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根据提示正确复述松脂球形成的过程。
3、通过学习,体会科学家推测的严密合理,语言的生动准确。
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根据提示正确复述松脂球形成的过程。
2、通过学习,体会科学家推测的严密合理,语言的生动准确。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出示课题
1、(出示树脂图片)知道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吗?这种从树枝上渗透出的黏性液体,我们称为(板书:树脂)古代松树脂在地壳变化后,被长期掩埋在泥沙里,一万年后就形成松脂化石,也叫作琥珀。(板书:琥珀)
2、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与琥珀有关。不过文中介绍的可不是一般的琥珀,而是一块奇异的琥珀。(补全课题)谁来读课题?谁能读好课题?
二、感受奇异,大胆推测
1、文中有一段这块琥珀近距离的描写,就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边读边思考这块琥珀究竟奇异在哪?(板书:苍蝇、蜘蛛)
2、琥珀的种类很多,有蜜珀、花珀、血珀等。其中包裹昆虫的琥珀称为虫珀,也叫灵珀。灵珀是琥珀中最珍贵的,像这种包裹两个完好昆虫的更是绝无仅有,珍贵之极。那这两个小家伙是如何跑进琥珀里的呢?德国科学家柏吉尔就是根据这块琥珀推测了发生在一万多年前的故事。(板书:推测)谁能说说推测是什么意思?(推测就是根据已知的事物进行想象。)
3、就请同学们也来根据这已知的事物想象一下发生在一万多年前的故事。同桌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学生想象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
预设生: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一天,一只苍蝇在树林里飞累了,停在一棵松树上。一只蜘蛛看见了,想把苍蝇当作美餐,于是它慢慢爬过去。正当蜘蛛扑过去的时候,一滴松脂落下来,把两个小东西一齐包在了里头。
注: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
4、 对于他的推测有什么不同意见?
根据你们的推测,我知道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发生在蜘蛛、苍蝇间的一件事。那么你们的推测与作者有何不同呢?就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文中哪几节写了这个故事。
三、学习1-8节,正确复述故事
1、文中有些词在读时要注意,一起借助拼音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媒体出示:飒飒、掸掸、拂拭、黏稠
2、这些词在读时要注意什么呢?(要注意读准多音字)
媒体出示:树干、重重包裹、当作
3、刚才同学们轻声地读了课文,谁能说说文中哪几小节写了发生在一万多年前的故事。
4、就请学号是1——8号的同学分节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对照刚才你们推测的故事,在不同之处作上记号,等会儿进行交流,比一比谁听得最仔细,找的不同之处最多。
5、你们推测的和作者推测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交流不同之处)
6、你觉得这些地方是不是一定要这样写呢?
如:一万年前和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 大松树和松树 一个夏天和一个夏天的晌午 一大滴松脂和一滴松脂
师:看来作者用词很准确,写得也很生动。
7、那么还有哪些内容是你们没想到,作者却写到的呢?就请同学们再来轻声读读课文找一找,找到后,也请作上记号。(交流没有推测到的内容)
8、你觉得这些内容是不是一定要写?
如:松脂继续滴 太阳火辣辣 远处有海等
师:可见作者推测得合情合理而且十分严密,使得这个科学小故事引人入胜,让我们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这也是科普文章的一个特点。
9、就请同学们根据板书提示,再来说说这个故事,尽量做到推测严密合理,用词准确,语言生动。小声准备。
课后小结
四、小结复习
1、齐读全文
2、按下列词语的先后顺序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看见 想象 推测 知道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秋天景象之美和勤劳的人们对的喜爱、赞美之情。
3、喜欢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课件:
秋天的风光。
3、苹果等教具。
【教学重点】
1、认识8个生字,能正确书写8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秋天的美,感受勤劳的人们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许多描写秋天景色的词语,大家还记得吗?现在赶快去秋天的果园里摘苹果,谁能准确而且大声地读出苹果后面的词语,这个苹果就属于你啦!
(玩游戏:摘苹果,复习上一课学过的词语。)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哎呀,看到果园里的果子都熟了,大家都知道,秋天来了。你还能从哪些地方发现秋天来临了呢?(指名学生发言)
2、师述:
有一位神奇的画家,他用手中的画笔为我们画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这就是秋天的图画,同学们想去看看吗?让我们一起乘坐红叶号列车开始一次愉快的旅行吧!大家检查一下,该带的4样法宝(眼、口、耳、心)都带齐了吗?
(师)会学习的小朋友会带上自己的眼──(生)仔细看。
(师)带上自己的耳──(生)认真听。
(师)带上自己的口──(生)大声说。
(师)最重要的是带上自己的心,去体会秋天的美丽,好啦,老师要带领小朋友们出发啦!
3、出示课题,齐读,出字谜:
四四方方一间房,里面住着冬姑娘。
出示图字的卡片(苹果状),反复读后组词。
三、初读感知
1、播放相关课件,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藏在课文中的生字娃娃,读准字音,不会认的字做上记号。
3、小组学习:
⑴ 组长安排活动:
抽查生字读的准不准,课文读得顺不顺,还有哪些字不会认,互相帮助。交流记忆生字的好办法。
⑵ 组长检查后给组员记成绩:
表现最好的用绿色在书上课题旁画一个笑脸,有进步的画一个黄色的笑脸,还要努力的用红色画一个笑脸。(小组自学红绿灯)
⑶ 教师四处巡视,了解各组学习情况,重点帮助能力较差的学生。根据组长的表现来发出笑脸。(标准与上面相同)
⑷ 组交流:
① 小组擂台赛,如:
1组组长随意挑战另一组组员的生字认读情况。
2组组长挑战7组组员读书情况,两组学生一人读一句开火车,看哪一组的同学读得好?
3组同学交流自己觉得很棒的记忆生字的好办法。
4组同学可以挑战他,说说自己觉得比他更好的方法。
② 梨、笼、浪、燃都是形声字,启发学生根据形声字的规律来记忆:
梁──粱高粱本是粮,米字底下藏。桥梁应是梁,木头来帮忙。
勤、劳──都有个力字,说明要想做一个勤劳的`人,就要多出力。
③ 小结:
自编儿歌帮助学生记忆:
梨树是木,灯笼有竹,波浪是水,高粱为米,燃烧要火,勤劳靠力。
⑸ 教师重点检查几个能力较差的学生读生词卡图画梨树脸颊波浪高粱燃烧勤劳。
⑹ 再次播放课件,学生朗读自己最喜爱的句子。
四、再读理解
1、出示图片,图上画了没结果的树、光秃秃的庄稼地、高粱杆,
老师画的这幅图画名字叫做《秋天的田野》,你们觉得怎么样?少了些什么呢?
2、自己读读第二句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
3、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苹果、梨、稻子、高粱。谁能上来贴一贴,帮老师完成这幅画?
4、他贴的对吗?要求学生抓住挂起、露出、翻起、举起四个词贴一贴、评一评。
5、梨树上怎么会挂起了灯笼?苹果为什么有红红的脸颊?
稻田里怎么会像大海一样翻起波浪?难道高粱上燃起了大火?
这是怎么回事?启发学生体会比喻句。
师小结:
这些句子都是比喻句。梨树上的梨又大又黄,好像挂上了灯笼。
6、指导学生有感情得朗读,提示朗读课文四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边读边想像秋天田野的美景。
7、出示课件,提示相关景物,指导学生背诵。
8、谁使秋天这样美丽呢?自读第四句,指名读。
思考:
勤劳的人们指的是哪些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五、学写生字4个生字
波、浪、灯、作:
1、今天老师要教大家四个左右结构的字,是哪四个字呢?
2、指名读,说偏旁,组词。
3、自由读贴,说说你的发现。
(怎么记,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等。)
4个字都是左窄右宽,灯字的火字旁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作字右边上面第一横较长,二、三横较短。
4、师应学生要求范写其中两个字。
(是学生感觉到比较难写的字。)
5、生仿写。
6、指名演板,大家来评一评。
7、生练写这四个字。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继续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说出课文哪一段详写,哪几段略写,更好地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9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无论……都……”、“一……就……”、“严肃”造句。
3.认识过渡句、段,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能借助过渡句、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4.能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5.懂得只有认真学习,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为别人服务的道理。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重点 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能借助过渡句、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分段和概括段意;教学第—段;完成课后4题和作业本第2、5两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齐读,导入新课。
二、认读本课的3个生字和9个词语。
三、生默读课文,分段,口头概括段意,板书:挂笔→不挂→重挂。然后,完成作业本第5题。
四、
1.抽读第一自然段,理解“魔术”的意思,辨别“芯”、“心”、“蕊”。
提问:这小节写圆珠笔“妙极了”,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找出相应的语句回答,导出板书:喜爱)。
生带着喜爱的情感朗读本节。理解反映小键功能的语句为什么用分号(三种颜色并列,三个分句并列)。
2.抽读第二自然段,了解“教授”、“作家”、“记者”各是什么样的人(这些都是有文化的人,有扎实广博的知识,受到人们的尊敬)。
生按思考题(为什么陆小亮见教授他们口袋里都插上两三支笔,自己就要挂上两支笔?)再读课文,回答,导出板书:羡慕。随后结合课文,用“无论……都……”造句。
生带着喜爱、羡慕的思想感情齐读本节课文。
五、课时小结。生完成课后题4和作业本题2。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第二、三两段,结合课后题3,理解过渡段的作用,完成作业本第1、3两题。
教学过程
一、听写巩固本课的生字、新词。
二、
1.抽读第3小节,理解过渡段承上启下、连贯一、二两段意思的作用。
讨论:本小节应归第—段还是第二段? (联系“不挂笔”的内容,结论:应归第二段)
2.先作情感语气指导,再抽读第4至7自然段。
尔后理解:“劳驾”、“左右为难”的意思,前者要用换词法来理解:后者由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语句来理解。接着,生联系插图理解课文,分角色朗读这部分课文。
3.按课后题1(3)题的问题自己默读第8至10自然段。抽答课文中反映陆小亮写信“费劲”的词句,板书费劲。
齐读这些语句。生再找出反映“费时”的语句(“写了大半个小时”)板书:费时。
理解“琢磨”的意思。
朗读的'情感指导后,抽读第8自然段,着重引导学生读出陆小亮写信心慌手乱、记不住字心中无数又羞于见人那种千难万难的神态语气。
提问:王老师看了陆小亮给老奶奶代笔的信,为什么“微笑的脸慢慢变严肃了”? (因为“在短短的几十个字的信中,有好几个错别字”)板书:,错别字多。
讨论:陆小亮写信那么费劲、费时,且错别字多,说明他哪些方面差?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差)
提问:这样,陆小亮能不能很好地为别人(老奶奶)服务? (不能)所以,当听老奶奶的话后,陆小亮表现怎样?齐读倒数第二自然段)板书:不好意思。
4、抽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提问:陆小亮有什么心事? (生联系课文内容回答)王老师知道后找他谈了话。你估计王老师会对陆小亮说什么话? (王老师可能告诉他:①写错别字、知识不巩固与挂不挂笔没有关系;②教授、作家、记者小小时候在学习期间也会写错别字:③挂上笔只会给学习;书写带来方便,更便于帮助别人等。)
讨论陆小亮又挂起笔说明他有什么决心? (抽答,结论)板书:决心踏实认真学习掌握知识技能。
生口头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课时小结。课堂作业。作业本第1、3两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熟读课文,总结课文,进一步认识过渡段和合理安排详略的作用。完成余下的课后和作业本作业。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用“无论……都……”、“一……就……”、“严肃”几个词语口头造句,完成作业本第4题
二、生按课后题要求再轻读课文,抽答。(第二段详写,其余两段略写。这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说明一个明确的中心。)
三、那么,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要想更好地为别人服务,就要认真踏实地学习,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体会。
四、我们学这篇课文:不但学习了怎么安排详略,突出了中心,还学习和了解了过渡段过渡句的作用,课文除了第3自然段是过渡句外,还有哪一句是过渡句? (后来,王老师知道了他的心事,找他谈了话)抽答,黑板出示本句。讨论结论:这是从时间、人物、内容上把二、三两段自然地连接起来。(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过渡句承上启下,连接两段意思的作用。)
五、全课总结。
六、完成余下的作业本习题。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景色。
3、探究“山市”形成的原理,培养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重点:
反复朗诵,积累文言词语。
难点:
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
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吗?
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往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象,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
(出示课题)
二、介绍作者、作品:(注释)
投影补充:
《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写特记、随笔寓言等等,主要写狐鬼怪异的故事,也收录了一些奇特的事。
三、指导朗读:
1、小声自读,画出读不准的字,同桌交流解决。
2、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投影)
奂山 青冥 飞甍 高垣 睥睨 连亘 霄汉 逾时 倏忽
3、齐读课文一遍。
四、理解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下不能解决的句子。
2、四人小组交流疑难句子,合作解决。
(未能解决的全班交流)
3、思考:
山市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画出表时间的词语)
明确:三个阶段:(投影明确)
1)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4、请学生依照这个过程,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图画或语言描写的方式展示你脑海中“山市”的景象。
(选取几个,实物投影)
5、再次朗读全文。
五、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1、开头,我们提到了“海市蜃楼”,这种奇观古人是无法解释的,才有了“大蛤蜊哈气而成的想象。可我们现代人已经懂得了它的科学道理,你知道吗?
(学生发言)
(投影补充关于“海市蜃楼”的小知识)
2、你能根据这个知识来推测“山市”形成的原因吗?
(四人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探究出的原因
4、齐读课文一遍。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朗读课文
2、课外查阅资料,对“山市”这一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语文教案 篇6
一、内容简析
1、这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作文训练。
2、本次的写作形式是先进行片段训练,再整合成一篇文章。
3、指导的依据是:刚学过本单元小说的课文,教师与学生共同品析了人物的细节描写(特别是心理描写)。而心理描写是为了表现人物的精神、性格、品质的重要内容,所以教师在本单元训练此项内容。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知道有心理描写这一方法,但绝大多数人只会笼统地写人物心理,例如“很害怕、高兴极了,不知怎么办才好……”之类的语言。可说是毫无特点可言,顺序混乱,亦毫无侧重点。教师针对此种不良现象,特进行此指导课,让学生掌握心理描写的重要性和心理描写的几种方法;并且学生通过品析和讨论,激起他们的写作激情。
三、教学目标
1、学生明确心理描写的概念,掌握心理描写的几种方法。
2、通过练习、运用与品析,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养成学生善于观察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心理描写的方法,完成当堂训练中的质疑;难点是使学生掌握多角度描写心理。
五、教学思路
创设情境→学生训练→知识引导→例文品析→小组交流→整合总结→学生作文→教师指导→修改作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进入学习
请一名同学站上讲台,片刻后回座位。
问:你刚才怎样想的?其他人又怎样想?写一写刚才所想的内容。教师巡视,请同学说说所写内容。
(二)明确概念
明确概念:把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写出来,就是心理描写。
作用: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学习方法
1、方法一、直接描写法(内心独白)
这种方法,一般常用“我(他)感到……”、“我(他)觉得……”、“我(他)认为……”、“我(他)想……”、“我(他)回忆……”、“我(他)思索着……”“我(他)心里嘀咕……”……等带有标志性的词语来表达。当然,也可以不用这些词语,直接通过文章中人物的内心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读一读《心声》中选段①②
①不,不是这样的。京京听着,在心里说,不是这样的。凡卡不是个娇滴滴的小姑娘,他那时才九岁,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城里当学徒,吃不饱,还要挨打,他伤心极了,盼望爷爷去救他,他是在恳求,在哭诉,绝不该有这种撒娇的腔调。
②他心里在想,等放了学,我一定要、一定要躲到那个小树林子里,给乡下的爷爷写一封信,一封长长的、像凡卡写的那样的信。最后,我完完整整地写上爷爷家里的'地址,我知道那个地址。
2、理解方法二:回忆性插叙
出示回忆性内容,讲解插叙性的内容也属于直接描写法。(分组读一读)
①如:这么说,这个叫“奥尔迦”的女孩子一定跟凡卡挺要好了?京京以前也有个好朋友,叫妮儿,就住在爷爷家对门。妮儿有一双特别黑特别黑的眼睛,一笑,那双眼睛就眯缝起来,带着点狡猾的神气。她总是领了京京去摘桑果吃,她会爬树,双手一扯一扯,爬得飞快,跟猴子似的。她让京京在树下举着篮子,她坐在树上一把一把摘下桑果,扔进篮子里。然后,他两人坐在河边的水码头上,把脚丫子浸在水里。痛痛快快地吃桑果,吃得嘴唇和牙齿黑紫黑紫的。
②他也有一个乡下的爷爷。小时候,他是在爷爷那儿长大的。爷爷有一根光亮光亮的水烟袋,一抽烟,就喊:“火!”京京赶紧拿来纸捻子,点着火,递到爷爷手上。爷爷“噗”一声把火吹燃,然后“咕噜噜,咕噜噜”抽上几口,深深吸进一口气,又长长地吐出来,好像美得不行。抽过了瘾,爷爷放下水烟袋,一把将京京揽在怀里,开始说:“从前有个财主,雇了两个兄弟在家当长工……—《心声》
3、了解间接心理描写。
思考:除了直接描写内心独白还有什么描写心里的方法?
引导学生了解间接描写法(动作丶神态丶语言)
4、教师讲解方法三:梦幻描写法
人有时眼前或耳边会有虚幻的画面或声音,其内容往往是自己最想看到、听到、或最怕看到、听到的,把这些详细地描绘下来,就能十分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心声》中的:要是他真给爷爷写了信,爷爷一定高兴得要命吧?爷爷的水烟袋还是那么光,继而实现学生的再次修改了自己作文的欲望。面对此番喜人的局面我及时对学生鼓励、多表扬,不说打击和挫伤学生积极性、自信心的话;并明确要求学生的作文中不求完美,但求有独到、闪光之处。
通过这次的作文指导,学生达到
①我好像看见满试卷鲜红的叉组成一张巨大的网向我卷来,使我不得动弹,不能呼吸。我又仿佛看到了老师满面的怒容,仿佛听到了父母悲伤的叹息声和旁人的嘲笑声。
②“我直呆呆地望着大门,仿佛听到了爸爸咚咚的有力敲门声和那嘎吱的咬牙声,他似乎正冲进家门,冲我举起他那有力的大手……我好像全身的每块肌肉都在颤抖,两腿直打哆嗦”
练习:请你按刚才心理描写的思路,接着用梦幻描写法写一写刚才的心理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写好后小组交流,推荐作品师生同评。
(四)教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请你以“虚惊一场”为题目,把刚才的事情及心理描写整理成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提示:①可按以下模式写:
交代事件起因——心理描写(直接描写)——心理描写(梦幻描写)——事情结果(略谈感受,突出中心)
②在描写心理活动时可穿插环境描写,如写课室的气氛、其他同学的反应等。
附:学生课堂学习过程评价表
姓名学习兴趣习惯口语
交际朗
读小组合作综合学习习作学习方法等级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28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赶海》教案11-24
语文试讲教案09-05
语文《荷花》教案09-24
语文教案11-22
语文教案11-22
语文教案11-22
语文教案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