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2-10-14 13:51:50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语文教案模板汇编7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语文教案模板汇编7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复习音节,看图学习音节词,培养同学学习拼音的兴趣。

  (二)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并说出图意,读句子,认识“山、田、左、片、右、风、云、她”8个字。

  (三)能正确、流利、有表情地读儿歌。

  二、教学重点

  复习汉语拼音,认识8个汉字。

  三、教学难点

  能按顺序观察图、说图意。

  四、教学方法

  游戏法、演示法、小组合作法。

  五、教学准备

  投影、挂图、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复韵母卡片an、en、in、un、ün。

  2.出示两拼音,三拼音卡片。开火车读;(小兔小兔快开门,谁来开?)指名读、齐读。

  (二)导学新知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做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

  1.看图学音节词。

  方法:找一人敲鼓,鼓停时,拿花环的同学上台抽一张音节词卡片,读两遍。

  (1)做游戏“传花环”。

  (2)师出示音节词卡片。

  (3)出示实物图、铅笔盒、字典、转笔刀。

  大家读一读,用一两个词说话。同学上台抽卡片贴图。

  (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同学的注意力;创设情境,让同学展开想像的翅膀。)

  师:同学们学得可真快!为了放松一下,让我们大家坐上氢气球一起到郊外玩一玩吧!

  2.看图按顺序说图意,学句子,识字。

  (1)逐步演示山、田、树、果园出现的课件,问:“谁愿意当个小导游,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郊外美丽的风景?

  生说:远处、近处、左边、右边各有什么?

  (训练同学观察图说话的能力。)

  用“郁郁葱葱”“广阔”“又大又红的苹果像红灯笼一样”等词句,按顺序介绍一下美丽的大草原。

  (丰富同学的想像,培养同学的主动学习的兴趣。)

  ①先给小伙伴介绍。

  ②上台指图说一说。

  (2)教师贴小动物图(小鱼、老鹰、小兔等)。

  师:(准备图)美丽的大草原准备开个盛大的宴会。看!大草原来了哪些小动物?

  (3)想当导游的同学赶快把这个热闹的局面介绍给各位老师和你的小伙伴吧!

  同学像讲故事一样,按一定的顺序给老师和小伙伴说一说。然后让想说的同学上台看图说说。

  (让同学主动学习,锻炼同学的说话能力、观察能力。)

  师:大家玩得高兴吗?可是你们知道林文、孙燕会在哪里游玩呢?

  3.学习儿歌识字。

  (1)出示投影片(儿歌)。

  小组合作读,不会的问小老师。指名读。

  (2)出示课件演示爬山的过程并范读(配乐)。

  (把笼统内容具体可感地展示给同学。)

  (3)教师指要求认识的汉字。

  指名说并组词说话,同学做动作有表情地读儿歌。

  (4)师出示假山、小人的实物图演示爬山的过程。

  师:看!老师画了一棵大苹果树,看谁能帮老师把大苹果挂在树上?

  (三)巩固新知

  1.出示大苹果卡片。

  抢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让同学在玩中学,学中玩。)

  2.小结:同学们,这节课大家学得真棒!希望大家今后能够表示得更出色。

  课后小记:

  这节课我通过创设情境,充沛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同学们一节课始终边学边玩,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小组内互相合作、一起学习,师生、生生互动互学。一堂课,老师教得轻松愉快,同学学得也兴趣浓厚,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⑵ 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2、能力目标:

  ⑴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⑵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德育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 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⑴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女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⑵ 对加粗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C、警戒

  C、苦于

  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

  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

  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成

  C、答应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

  ⑶ 一词多义:

  方:

  方七百里

  方其远出海门

  且: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曾:

  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

  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吾义固不杀人

  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其: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帝感其诚

  其妻献疑

  之: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⑷ 翻译下列句子。

  ① 甚矣。汝之不惠!

  ②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 渚渤海之尾。

  ④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写。

  5、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

  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

  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学生自由发言。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学生争相发言。

  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课堂小结

  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多媒体显示: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七、布置作业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战场点。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②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③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内容

  抓重点词语,感知内容,理清思路,诵读感悟。

  一、激趣引读,诵读积累

  1、标题导入,激发新意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板书课题:山中访友

  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可能会说:

  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

  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5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

  教师: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2、诵读感知

  ①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扫清文字障碍:幽径、逝川、青翠、唱和、湛蓝、赞助、玄奥、清澈、禅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灭、返老还童、津津乐道、栀子花

  ②学生朗读发现,感悟内容。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5

  学生讨论明确:

  读到第3自然段,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合作探究,品味赏析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1、四人小组精读课文,细细品味,合作探究,讨论明确: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一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一—大哥一一天生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一爷爷一一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5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头上——悄悄做一会儿女性(寻找一份荚)

  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感动又吓人

  老柏树——慈祥——恩泽、遮雨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鹤——伴我披月回家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2、研读质疑: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3、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三、语言品析,提升语感

  你认为哪些语句描写最精彩,请谈谈你的感受。

  四、互动释疑,体验拓展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五、教师小结,课外延伸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5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1、教师小结: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2、作业延伸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下节课交流。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坐姿、书写姿势。

  2.掌握书写姿势、执笔姿势,会正确规范书写本课拼音内容。

  3.培养学生对汉语拼音的书写兴趣。

  教学重点:会正确规范书写本课内容。

  教学难点:会正确规范书写本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是新一年的学生,刚刚步入小学的大门,老师一定给同学们讲了很多小学生的规范要求,谁来说一说,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上课时应遵守哪些规范?(引导学生说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

  二、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教学:

  1.学习正确写字姿势、执笔方法:

  (1)写字姿势要求:头正、身直、肩平、臂开、足安。

  (2)执笔方法:右手执笔,大拇指、食指、中指分别从三个方向捏住离笔尖3厘米左右的笔杆下端。食指稍前,大拇指稍后,中指在内侧抵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指依次自然地放在中指的正文并向手心弯曲。笔杆倾斜地靠在虎口内,笔杆和纸面的夹角约为45度,执笔要做到“指实掌虚:,就是手指握笔要实,掌心要空,这样书写起来才能灵活运笔。

  2.按上述要求做好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三、汉语拼音书写教学:

  1.教学“a”:拼音“a”在书写时占拼音格子的中格,由两笔写成,第一笔书写要圆润、流畅,第二笔要直。

  2.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认真观察,独立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3.按照“a”的写法,完成“o、e、u、m、n、x”这些拼音的书写,这些拼音的书写都是在中格书写,具体书写笔顺仔细观察书中提示。

  4.教学:“i”:拼音“i”在书写时占上中格,也是由两笔写成,第一笔是“丨”,占中格,要直,第二笔是实心的圆点,在竖的正上方书写。

  5.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认真观察,独立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6.按照“i”的写法,完成“b、f、d、t、l、k、h”这些拼音的书写,这些拼音的书写都是在上中格,具体书写笔顺要仔细观察书中提示。

  7.教学“g”:拼音“g”的在书写时占中下格,也是由两笔写成,这两笔书写都要圆润,第一笔的书写和“a”的第一笔书写的写法相同。

  8.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认真观察,独立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9.按照“g”的写法,完成“q”的书写,书写占中下格,具体书写笔顺要仔细观察书中提示。

  10.教学“j”:“j”是拼音教学里唯一一个占上中下格的拼音,分两笔写成,教师范写,学生观察,独立完成书写。

  四、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写字课对于孩子来说很枯燥,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刚刚入学,但对拼音的书写并不陌生,所以本节课教学内容完成很好,但是学生的写字姿势及执笔姿势要慢慢的去纠正,在课堂练习写字过程中,也要经常提醒。看来纠正学生的书写和执笔姿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这篇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真实、具体地记叙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众聚集长安街向周总理告别的感人情景。

  教学要求

  了解首都人民送别周总理灵车的感人场面,加深崇敬、爱戴和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本课6个生字,根据课后思考练习题,学习并理解“灵车、、焦急而又耐心、矫健、慈祥、泪痕满面、不约而同”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查找有关周总理的事迹,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并体会他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从送别灵车的感人情景,体会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查找有关周总理的事迹,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并体会他的优秀品质。

  教学构想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每段的内容和全篇的主要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表达的人民群众对周总理体会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怀念之情。在预习时简介周总理的生平,加强朗读训练,并通过朗读把体会到了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最后,通过查找有关周总理的事迹,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并体会他的优秀品质。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加强学生语感训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学习过程

  一、板书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同学们,这一课讲得是周总理去世后,人民群众与他告别是的感人情景,你知道周总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请同学们根据以前学过的文章回答问题。)

  3、教师简介周总理的生平。

  二、放送课文录音,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提出听录音的要求:

  (1)小声跟读录音。

  (2)思考:你能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几方面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2、学生讨论后回答:课文主要写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众聚集在长安街两旁迎候中总理的灵车,向敬爱的周总理告别的感人情景。

  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想:课文开头第一句话交待了什么?(天气)通过写天气,你体会到了什么?(人们的悲痛心情)

  2、同位讨论:

  (1)课文哪些词句可看出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人非常多?(两旁、挤满、望不见头、望不见尾)引导体会:望—人们急切盼望见到灵车的心情。

  (2)这许多人的心情都一样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三个“都”写出佩戴意志、动作一致、沉痛悼念总理的心情也都一样。

  3、那么,课文具体写了哪些人物?(老奶奶、青年夫妇、红领巾)

  4、等灵车时,人们的神态、动作、心情是怎样的?

  (1)老奶奶:满头银发、拄着拐杖、背靠树、焦急而耐心。从这可以看出什么?(对总理的热爱)

  (2)青年夫妇:抱着、领着、全家出动、挤下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

  (3)少先队员:相互扶着肩、踮着脚张望(心情也是焦急而又耐心)

  (4)教师小结:这种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是长安街上所有男女老少等灵车的共同心情。反映了人民群众失去周总理的悲痛心情和对周总理的热爱。

  (5)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读出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

  4、接下来课文讲的是什么?学生分小组读课文。(灵车到来时的情景)

  (1)课文怎样写灵车的样子?给你的感觉如何?(庄重、肃穆、缓缓而行。好像总理也舍不得离开人民群众远去。)

  (2)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人们极其沉痛的心情?动笔画下来。并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出句子中的含义。

  a、人们的心情悲痛,目光随着灵车移动。(人们目不转睛地看着灵车,盯着灵车,生怕错过了这及其短暂的时刻,因为这是人们最后一次看周总理,都想多看一眼,写出了人们对周总理的热爱、思念。)

  b、好像有谁在无声的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好像有谁在无声的指挥”说明什么?(表现非常一致)

  当时,并没有人指挥,事先也没商量,但是当灵车缓缓开来时,大家都怎样?(不约而同、脱帽、站直、望、哭泣着)

  为什么“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因为每个人都想把灵车看清楚,多看上两眼,生怕擦泪水耽误了望总理灵车的时间。)

  5、感情朗读表现悲痛心情的句子。

  6、再读课文,同位思考、讨论:人们望着灵车,想到了什么?作者这样写突出了什么?(更增添了今天失去总理的悲痛。)

  7、默读课文,思考:灵车慢慢地过去了,人们又是怎样做到?心情怎样?

  理解:

  牵动——表面上讲人们的心随着灵车而动。实际上时说人们的心跟总理紧紧地连在一起。

  (1)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引导体会:为的是什么?(多看一眼周总理的灵车。)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引导体会:你怎样理解“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的?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人们希望周总理的逝世不是事实。希望能永远同总理在一起。)

  四、回读全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要求学生思考: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五、教师总结 。

  这篇课文,记叙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众冒着严寒,聚集长安街迎候总理灵车向周总理告别的感人情景。表现了人民无限热爱无比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人民因失去总理而极度悲痛的心情。

  作业设计

  1、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给父母听。

  2、收集查找关于周总理的故事。

  板书设计

  12、十里长街送总理

  等 焦急而又耐心

  望 眼睁睁 不约而同 总理和人民心连心

  追 ……希望……希望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在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具体语言表达人们对周总理思念、爱戴之情,并学习和运用作者的表现手法。查找有关周总理的事迹,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并体会他的优秀品质。

  学习过程

  一、重温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灵车到来之前——灵车到来之时——灵车离去了)

  2、用自己的话,有感情地讲述在十里长街上人们送别周总理的情景。注意:让学生抓重点词语。

  3、十里长街上人们送别周总理的情景,反映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人们对周总理的思念、爱戴之情,总理和人们心连心)

  4、你是怎样体会到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熟读课文,想象一下当时十里长街上的情景?

  二、出示投影,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1、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 ),向西( )。

  2、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 )地等待着。

  3、好像有谁在( ),老人、青年、小孩,都( )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 )地望着灵车,哭泣着,( )擦去腮边的泪水。

  4、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北。(句子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5、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老奶奶为什么焦急?又为什么耐心?“焦急”与“耐心”用词矛盾吗?)

  三、领会表达。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教师指导交流,得到答案。

  1、文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人们对周总理的爱戴?

  2、想想这些地方的描写为什么能打动你?好在什么地方?

  3、想想文章运用了哪些内容来表达思想的?

  4、学习作者对动作的描写。(找出这样的词语来说好处)

  四、指导背诵

  1、学生默读课文。

  2、先逐段背诵,再背诵全文。

  3、根据“灵车到来之前等灵车”、“灵车来时望灵车,想总理”、“灵车缓缓前进,人们不忍离去”的线索,抓住居与句的联系和重点词句,进行背诵。

  4、采用个人背诵、指名背诵、全班背诵的方法检查。

  五、教师总结全文。

  本课通过理解人们是怎样做的,体会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说明了什么,结合人们等灵车、望灵车的动作、神情来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六、课外延伸

  1、出示自己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的事迹。

  2、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

  3、讨论交流,体会周总理的优秀品质。

  作业设计

  1、回家把自己听到的有关周总理的事迹说给家长听。

  2、感情背诵课文,体会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

  12、十里长街送总理

  灵车到来之前等灵车

  灵车来时望灵车,想总理

  灵车缓缓前进,人们不忍离去

  课后小记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编写一个童话故事,叙事要清楚,语句要通顺。

  2、 抓住事物的内在联系,合理展开想象。

  3、 故事要有一定的意义。

  教学重点:

  1、 抓住事物内在的联系,拓展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 故事要有一定意义,有可读性。

  教学难点:

  抓住事物内在的联系,拓展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 师:同学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你最喜欢哪个童话童话?为什么?

  2、 是啊,童话故事了那一个个鲜明的角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童话,不仅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还让我们知道怎样分辨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难怪同学们都会喜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童话王国吧。

  3、 出示课件:童话王国的相关图片

  4、 在童话王国里我们会遇到谁呢?

  5、 出示课件:动画演示:鲜红的气球以及碧绿的西瓜。请你认真听,仔细想。

  二、写作点拨

  (一) 快乐阅读《红气球和绿西瓜》

  (二) 出示课件:童话故事《红气球和绿西瓜》

  1、 老师讲述故事,学生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2、 结合回答板书:有意义

  3、 你喜欢童话故事吗?你觉得故事里哪句写的最好?

  4、 自读童话,边读边画

  5、 全班交流

  6、 读一读,你认为写的好词句,说一说,他好在哪里?

  7、 结合回答板书:想象合理,故事生动(动作、神态、语言)

  8、 小结:看似平常的红气球和绿西瓜,作者通过合理的想象,运用拟人的手法,就赋予了他们鲜明的生命与个性,真是了不起!同学们想不想当便童话的高手呢?你知不知道怎样的童话才是真正的童话呢?

  9、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好童话 语句通顺

  想象合理 故事生动(动作 神态 语言)

  有一定意义

  10、好的,那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能变出好的童话来,最终能获得童话王国里的小故事王。准备好了吗?

  三、选材分析

  1、 出示三组编写材料:铅笔 橡皮 转笔刀;

  小溪 河柳 大海;

  眼睛 耳朵 鼻子 嘴

  2、 你最熟悉哪组材料,他们之间有不同点和俄相同点吗?

  3、 聪明的你能否想象出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故事吗?他们还是遇到了什么困难,还发生了什么矛盾呢?这个故事讲告诉我们什么?

  4、 小组讨论

  5、 选代表讲故事

  6、 小结:刚才同学们都讲得很好,你还可以另外选取自己熟悉的其他事物编写童话故事。现在,你们及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地争当“故事王”吧

  四、学生自主编写,教师巡视指导

  1、 自查自改

  2、 邻座交流

  3、 小组评议

  4、 全班点评

  五、互动评改

  1、 评选小故事王

  2、 举办童话故事会

  板书设计:

  语句通顺

  好童话 想象合理 故事生动(动作 神态 语言)

  有一定意义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讲讲这个故事。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以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学准备:小黑板,小猪、小牛、小猴和土地爷爷的头饰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中,前半部分以读为主,在读中学,在读中悟,在个性化的朗读中张扬个性。后半部分以演为主,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整堂课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以实现。

  教学流程:

  一、 复习导入

  1、 快要过年了,土地爷爷想得真周到,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分别送上了一袋麦子,这是怎样的一袋麦子呢?

  2、 指名说,并指导朗读这些词语:黄灿灿的麦子 饱满的麦粒 上等的麦种

  3、 这么好的麦子,这三个小动物是怎样处理的呢?自读课文2-4自然段

  (点评:直奔主题,再次感受麦子的特点,为下文三个小动物的不同处理方式作铺垫)

  二、 学习课文2-4自然段

  1、 自由读2-4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他们的高兴,再反复多读几遍,读出高兴的语气

  2、 学生自读课文

  3、 交流一:

  (1) 出示第二自然段,小猪会怎样开心地喊?

  (2) 指导学生个性化朗读,从不同角度体会小猪的开心

  (3) 这时,小猪都等不及了,口水都要流出来了,他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指名答

  (4)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

  4、 交流二:

  (1) 小猪当美食家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小牛呢?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他的高兴?出示第三自然段,学生谈体会。

  (2) 是啊,小牛看到这么饱满的麦粒心里一定特高兴,你有哪些词来形容他的高兴劲呢?

  (3) 学生积累朗读

  5、 交流三:

  (1) 出示第四自然段,小猴的快乐可没那么容易体会了,只要我们学会想象,就能体会到小猴的开心了,想象一下,当小猴看到这上等的麦种后,他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2) 学生想象交流

  (3) 读好这段话

  (点评:这三段文字的教学中分别从指导个性化朗读、积累运用、想象感悟这三方面进行教学,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

  三、 学习课文5-9自然段

  这三只小动物在不同的处理方式中享受到了各自的快乐,一年过后,土地爷爷来了,发生了怎样的事,请大家轻声读5-9自然段,选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角色练习朗读

  (1) 学生自读课文

  (2) 小组合作表演

  (3) 指名上台表演(戴头饰)

  (点评:在表演中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学生在读中演,演中悟,悟中获。)

  (4) 讨论:小猪、小牛、小猴都收了一袋麦子,由于他们的做法不一,结果也就不一样了,你喜欢谁的做法?

  (点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获得的启迪,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四、 课外延伸:今年过年,土地爷爷又会给哪些小动物送礼物?送了什么礼物?结果怎样?请展开丰富的想象,编个故事。

  (总评:《三袋麦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通过三个小动物对事物的不同处理带来的不同结果,阐述了只有播种才能有收获的道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共、共行动,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指导学生个性化朗读,表演中体会人物个性,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尊重他们的独特感悟等等都是个性化阅读指导的体现。)

  板书设计:

  三袋麦子

  小猪 吃光 哈哈大笑

  小牛 保存 土地爷爷 点点头

  小猴 全种下 夸奖

【有关语文教案模板汇编7篇】相关文章:

有关语文教案模板汇编6篇08-13

有关语文教案模板汇编8篇06-17

有关小学语文教案模板汇编七篇10-11

有关语文教案模板7篇07-15

有关语文教案汇编6篇07-15

有关语文教案汇编7篇06-15

有关语文教案汇编5篇06-14

有关语文教案汇编8篇05-27

语文教案模板汇编8篇07-31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汇编8篇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