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2-11-01 13:52:27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语文教案范文锦集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语文教案范文锦集9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故事,能够选择有波折的典型材料;

  2、交流阅读故事的心得体会,掌握创写故事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并合理的运用到写作中;

  3、通过讲故事的训练,培养写作兴趣,能够多问“为什么”“怎么样”,写出比较精彩的故事。在创编故事中学会尊重他人的爱,学会关爱他人。

  【学习方法】赏析故事,交流阅读故事的心得体会,练笔掌握创写故事的基础知识,激发联想与想象,并合理的运用到写作中。

  【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写作方法指导

  一、导入

  1、听故事《狼》蒲松龄

  原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找出故事情节及悬念或波折

  故事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悬念1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悬念2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悬念3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悬念4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二、简介故事(备课材料)

  (一)什么是故事?

  故事就是一件事,二三个人,转几个弯。就是讲“这几个人”在做什么事。故事,就是传递″人″的行为。

  故事要有核心情节和精彩的细节,称为故事核。故事是写事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故事核进行的。文章所运用的各种手法目的都是先将读者引向歧途,最后再引向故事核。故事核就像目的地。

  情节就是事件。赵和松老师创作谈——好故事要好情节来保证,没有好情节就不会有好故事。那么,有了好情节,是不是一定会有好故事了呢?

  重情节,莫轻细节。细节是作品的细胞,是故事作品中刻画人物和描写事物的重要手段。故事中反映生活和塑造人物,情节是主要的,那么细节是重要的。

  ″事件″又是谁″制造″的呢?事在人为,由故事中的人物制造出来的。所以,我们在结构故事情节的时候,不能忽略了人物。

  日常生活中,同样一件事,让不同的人去干,其结果截然不相同。正因为两个不同的人,由于他们的想法不同,做法不同,才会演绎出曲折,多变的情节来。所以,情节由人物制造的。人物在故事所规定的特定环境中,人物之间的行为轨迹,才构成了故事作品中的情节。

  情节和人物,好比一对双胞胎,是同时存在的。所以,故事不单单讲″事″,是讲″这几个人″在做什么事。

  一个故事好听不好听,好看不好看,不单单取决于情节曲折不曲折,动情不动情;还依赖于故事中人物有趣不有趣;鲜灵不鲜灵。

  故事创作要上一层楼,除了强调情节″超常″以外,还要强调″人物″的超常,就是要塑造好故事中的人物。故事中的人物塑造,它和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有何异同?强调了人物塑造,会不会削弱了故事情节?情节与人物,究竟是相生相克;还是相辅相成?为了让我们传统的故事,能与时俱进,永葆青春。我希望广大的故事作家,都来关心、研究故事的创作理论,我愿意和大家一起作进一步的讨论。

  (二)如何设定一个故事?

  1、最开始要设定背景。而且要好好地设定,因为背景占了主导位置。

  2、通过故事背景来设定人物的性格。要注意同样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会产生不同的性格。

  3、情节要通过人物的性格表现,行为和环境来设定,不然很容易离题。

  4、要注意主要人物的生活细节,可能对剧情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三)怎样才算是一个故事?

  1、要有故事背景。若故事发生在一个空洞的场所或什么也没有的地方,可不能算是一个故事。

  2、人物。若没有人物,哪能组成一个故事?

  另外注意,人物有中心人物,线索人物,周旋人物和次要人物和临时事件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为什么会形成那种关系要好好地设定。因为人物的地位是很高的。

  3、生活。人总要生活,若人没有了日常生活就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了。

  4、中心。主题所围绕的就是中心。故事也是围绕着中心来发展的。例如,你选择了和平这个主题,那么中心就可以是通过战争来争取幸福和和平。或者通过爱的改造世界而得到和平。

  5、故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意义。若一个故事没有明确的意旨,没有一个使读者感动的意义,就不能算是一个故事了。

  (四)组成一个故事的元素

  ⑴故事背景⑵地点⑶人物⑷生活细节⑸主题⑹意义、主题

  (五)写故事的要点

  写故事可以是真人真事,也可以是虚构的人和事。那么,写故事要注意什么呢?

  1、要完整的叙述一件事。有头有尾,要素齐全,层层设疑,引人入胜。

  2、人物关系的合理设定。(1)通过想象来设置人物:要根据命题中的要求,想象设置人物。(2)运用描写手法,表现人物个性:可以综合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及心理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给故事增光添彩。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那人物之间要有反差,有矛盾,差异才能产生故事的魅力。?

  3、无论大事小事都要设定好原因和结果

  4、情节不要死套,要合理运用,并要符合人物的思想与行为。情节,就是事情的发展过程。在故事里就是人物、人物关系的变化发展过程。简单说,写出的故事要有“开头——发展——结尾”的过程。当故事沿着时间顺序向前发展的时候,要注意情节的前后关联,后边说的故事,要和前面讲过的事情有关系。故事的写作顺序通常是从开始到结束,当然可以用倒叙的方式先写结果,然后再写事情的起因。有的时候还会有插叙,但要注意别把插叙成分写得太多而跑了题。?

  5、要让人物有血有肉,更要让故事给人感觉起来是真实的。

  6、内容创新。就算题材很老土也要想办法使故事变得生动有趣。方法很多,比如在叙述方法上创新一下,或者从新的角度来分析故事,大胆想象,总之就是要有新的突破。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愉。掌握生字词。

  ⑵ 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⑶ 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

  读──思──发表见解──体会──再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的内容,培养自读能力,并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教法】

  阅读教学法。

  【教具准备】

  卡片,槐乡槐花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激趣,提示课题

  在草地上玩耍、去野外登山会获得许多的乐趣。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交学费,体会到了种种劳动的乐趣,他们就是──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各自轻声读,遇到生字拼读一下,较长的句子或者一下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读几遍。

  2、分成小组组织朗读,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

  3、各组代表分段朗读。

  三、细读课文,感知理解

  1、出示图片,介绍槐树槐花。

  2、读读议议:

  ⑴ 槐树什么时候开花?那花苞是什么样的?文中还把槐花比做什么?

  ⑵ 槐米有什么作用?

  ⑶ 课文哪部分介绍了槐米?读读相关的课文。

  ⑷ 八月份,天气怎么样?谁能描述一下?找出课文中相关的句子朗读。

  ⑸ 虽然天气炎热,勤劳的槐乡孩子绝不会错过槐树开化的时节,他们是怎样分工合作割槐花的?练习分角色朗读。

  四、欣赏评价,深化感悟

  1、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有笔画出来,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流。

  2、通过课文的朗读,我们认识了槐树,认识了槐乡的孩子,那么你有些什么感受呢?

  3、引导小结:

  快乐不只是来自于休闲、享受,劳动中也有无穷的乐趣。同学们,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那样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

  第二课时

  一、说话训练

  组织学生说说自己在课余时间所从事过的劳动,比如参加公益劳动,在家里帮助家长做家务。先想一想准备说哪些方面的内容,想好以后,再说说自己劳动的经过和感受。

  二、听写生词

  三、完成基础训练,难题事先引导提醒

  【板书设计】

  勤劳懂事,分担父母的辛劳

  4、槐乡的孩子 可爱 吃苦耐劳,有很强的自立精神

  以苦为乐,快乐的歌声、甜蜜的微笑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平静”等9个词语,根据上下问理解“若隐若现”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或参考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给课文分段。

  3、能背诵课文3、4自然段,积累语言。

  4、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5、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6、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重点】

  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感悟句子的意思,感情朗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介绍钱塘江大潮。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部分词语;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初步学会分段。

  2、学习课文第一段,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平静”等词语的意思;了解观潮胜地的景物及江面的特点;体会人们等待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图片,通过自主选择内容,用自己的话介绍潮来前的观潮胜地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过盐官看过潮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地说说钱江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钱江潮是我们海宁人的骄傲,海宁潮壮观天下无已家喻户晓。凡是去看过潮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赞叹。

  有一个人,他也看了潮,还写下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一起去学习,分享他看了潮后的感受。

  出示:

  观潮

  读课题:

  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如你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请提出来。

  2、读后交流:

  指名读生字,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3、学习分段:

  ⑴ 课文可以怎样分段,你的理由是什么?

  ⑵ 学习阅读提示,明白分段的方法。

  ⑶ 小结方法:

  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或时间顺序:早上、午后、霎时。

  4、质疑:

  你在读课文时,发现了什么问题?

  三、学习课文,感悟特点

  1、默读课文第一段:

  给你留下很深印象的是什么?为什么?

  2、交流:

  ⑴ 将你读了后留下很深印象的内容与同伴交流一下。

  ⑵ 读江面的句子,体会其特点:

  宽阔、平静、横卧、笼罩、薄雾。

  ⑶ 读人们的句子,体会心情:

  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⑷ 理解:

  昂首东望

  你能演示一下吗?

  ⑸ 自由选择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3、欣赏课件:

  盐官的风光。

  4、说话练习:

  今年的观潮日又来了,古镇盐观迎了前来观潮的各地朋友,潮还没来,可大堤上已是人山人海,你是一名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你怎样将眼前的情况介绍给观众朋友呢?

  (自由准备。)

  (提示:可以利用第一段课文内容。)

  5、交流:

  ⑴ 学生展示。

  ⑵ 及时评价。

  6、小结:

  我们在作介绍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将它变为自己的语言。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结学习,留下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了解了潮来前,江面是______人们_____。

  为什么称海宁潮为“天下奇观”呢?下节课学习。

  五、练习提高,拓展延伸

  1、写一写生字和词语。

  书写指导:

  盐、昂、震

  2、搜集有关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三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品读句子,感受潮的雄伟气势。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积累语言。

  3、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4、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5、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在上一节课已学了课文的第一段,了解了海宁盐官是观潮的好地方,农历的八月十八是观潮的好日子。在潮来前,江面是______人们_____。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上节课提出来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二、品文赏潮

  1、读文:

  自由读课文2、3段,哪些地方能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找到句子后与同伴交流一下,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句子,读一读。

  2、品文:

  读后交流:

  ⑴ 隆隆的响声 闷雷滚动

  一道白线 拉长 变粗 横贯江面

  白浪翻滚 白色城墙

  千万匹 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⑵ 让学生充分交流学习所得:

  读句子──谈体会到的──再读句子。

  ⑶ 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交流朗读。

  3、赏潮:

  欣赏钱江大潮来时的录像。

  选择一个画面将你最喜欢的句子读出来。

  4、找出写人们的句子,想一想: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你是海宁人,以前看过潮,今天学了课文,假如你是看潮人群中的一个,你将怎么做?

  5、说潮:

  有很多人还没有看到过潮呢?你能根据课文的内容将这天下奇观介绍给他们吗?

  自由准备,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组合。

  全班交流。

  6、学习最后一段:

  ⑴ 读一读:

  哪些地方也能说明它是天下奇观?

  ⑵ 读后交流:

  余波 漫天卷地

  好久 恢复平静

  江水涨七八米

  ⑶ 想象说话:

  面对滚滚而去的大潮,你此刻的心情怎样?又想说什么呢?

  同伴交流──全班交流。

  三、总结赞潮

  1、释疑:

  因为__________所以说钱塘江潮是“天下奇观”。

  2、赞潮:

  你将怎样读课文的第一句,试一试。

  四、拓展升情

  1、同学们作者在观了潮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写下了此文,他是按_____的顺序写的,将钱塘江大潮的宏伟气势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也看过潮,也写过文章。

  2、读一读同学写的观潮的文章。

  3、结束语:

  钱塘江的大潮滚滚向前,它不仅是我们海宁一道美丽的风景,它更像征了我们海宁人的一种精神,那就是猛进如潮,我们是潮乡儿女,今天,我们还是学生,在学习上,我们也应发扬这一精神。

  【设计的基本思想】

  品文赏潮、交流说潮、赞潮升情:

  在品读课文中,欣赏钱江潮的雄伟气势,通过同伴的合作学习,用自己的语言介绍潮,发展语言,利用课文的空白点进行合理想象,赞美家乡的潮,由此联系到其精神,激发对家乡的自豪感。

语文教案 篇4

  一、定时背诵

  1、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3-5分钟)自由背诵。

  指导:背诵能力不强的学生可逐节背;

  记忆力强的学生可几节一起背。

  2、反馈:⑴了解学生背诵的情况;

  ⑵请背得多的同学背给大家听听,并请他们说说你是怎么记牢的。

  ⑶指导:还可用记住关键词语的方法来帮助背诵。

  3、再次定时背诵,时间以达到大多数学生都能流利背诵为准。

  4、反馈:全班同学起立背诵课文,到你不会背的地方,自觉坐下。听其它同学背。

  [不同形式的背诵可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降低背诵难度,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积极的评价,促进背诵能力不强的学生的发展。]

  二、听唱歌曲,结束课文

  (一)听歌曲《快乐的节日》,全班学生边唱边跳

  (有条件可到室外)

  (二)小结:在我们这个充满甜蜜、幸福的新时代,每一天都是快乐的节日。

  三、课外延伸

  布置学生收集描写节日的诗歌,熟读会背。并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给学生展示成果的机会。

  [课内外结合,使课堂上培养的朗读诗歌的能力在课外得到很好的延伸,并培养学生对诗歌这种表达的喜爱之情,最终使他们有兴趣着手创作诗歌。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3个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望月的乐趣及小外甥的聪明好学、想象力丰富。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3个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方法:

  交流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感知课文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进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请大家背诵。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课文,中间也有不少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3、出示课题24望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自由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部分词语。

  (3)再读课文,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词语读音,提示注意点。

  3、学生质疑,理解部分词义:

  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放到下节课。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

  思考:课文是不是单单写月亮的?除了写赏月外还写了什么?

  2、指名回答。

  3、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

  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写赏月,哪些写背诗句?

  第一段(1—2 ):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

  第二段(3—13 ):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

  第三段(14—20):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第四段(21——)我独自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四、课堂练习

  1、写字练习,教师进行指导。重点指导:斑、絮、呵欠

  2、用钢笔描红。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内容分析《猴子种树》是一篇含有深刻哲理的童话故事,猴子先种梨树,听信乌鸦的话改种杏树,又因麻雀的进言改种桃树,最后又听信杜鹃的话,种了樱桃树。猴子对别人的话不加思考,一次又一次把快要成活的果树拔掉,结果一事无成。教学中要注意理解农谚的意思,读懂猴子的行为是可笑的,愚蠢的,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到底,不能对别人的话言听计从。

  学习者分析学生普遍年龄小,大多7岁多,有的6岁。识字不多,阅读量不够大,知识面窄小,部分学生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久,需要老师用多种方法不断地激发他们学习的浓郁兴趣。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猴、梨、施、将、鸦、哇、谚、拔、麻、雀、樱”11个生字,会写“拔、掉、杜、肥、短、将、鸦、梨”八个字及以下词语:“拔掉、将来、耐心、乌鸦、梨树”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弄清楚猴子种树的过程,以及什么树也没有种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认读、书写,扩大识字量。

  (2)在朗读中认识猴子的错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理解故事中认识猴子的错误,教育学生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对所认定的目标,要锲而不舍,坚持不懈。懂得凡事要多动脑筋,要坚持到底,不可半途而废。

  教学重点

  及解决措施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弄清猴子种树的过程,以及什么树也没种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

  及解决措施通过学习理解课文,让学生认识到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对所认定的目标,要锲而不舍,坚持不懈。

  教学设计思路

  为了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我在复习词语的时候设计了开火车的游戏,拍手按照节奏读词语。在新授的时候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设计了合理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理解课文,自主合作探究课文。

  依据的理论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低学段阅读课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培养学生随文识字的能力。朗读是低年级学生学习课文的主要方法,也是本课教学指导的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通过交流讨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学习水平媒体内容与形式使用方式使用效果

  认识11个生字会读、会认。多媒体课件交流讨论创设情景、提供练习和反馈

  会写8个生字写正确、规范、端正,会组词。多媒体课件示范、观察、练习提供练习和反馈

  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理解课文多媒体课件讨论交流理解故事内容,懂得道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谈话导入,质疑激趣出示画图,板书课题。对课题进行质疑。激发学生阅读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读课文,感知语言出示生字及词语,检查生字读音。布置学习任务。1、自由读课文,从文中圈出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

  2、交流识字方法,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3、把课文读正确,想想主要讲了什么?培养学生试学能力。

  思考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三、再读课文感悟语言让学生联系课文相关段落,思考问题,结合观察插图,指导朗读。1、读猴子与乌鸦的对话内容,并观察插图,思考回答老师出示的问题。

  2、画出麻雀、杜鹃说的话。练习朗读。

  3、学习最后一段,交流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教会学生朗读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理解课文。自主探究,交流讨论。

  四、分角色朗读内化语言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把猴子、乌鸦、麻雀、杜鹃说的话读好。给学生创造朗读展示的机会,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五、拓展练习积累语言1、让学生读一读“学习连接”。2、让学生读一读“词语花篮”里的词语。1、读“学习连接”,了解什么是谚语。2、读“词语花篮”里的词语,学写几个在空花朵上。让学生积累语言。

  六、识记字形指导书写引导学生分析笔画,观察生字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学生观察,描写,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让学生掌握生字的结构及书写方法,练习把生字写规范、端正、美观。

  七、总结谈收获鼓励学生结合课文谈收获。谈收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语言组织能力。

语文教案 篇7

  学情分析:

  本文语言浅显,但所说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学生可以顺利理解花生的特点,做人的道理不一定理解到位,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

  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一篇现代优秀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所受的家教。课文通过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品尝花生时谈论花生的话题,告诉我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本文可分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和收花生。第二段(第2——14自然段)写一家人尝花生,谈论花生的好处。所谈内容可分两层:一是讲花生的好片面性特点;二是以花生喻做人。第三段(第15自然段),写父亲的话深深印在“我”心上。课文通过议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阐明做人的道理,发人深思。文章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语言质朴简洁、清新自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课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花生)

  2.出示花生的投影片,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板书:19.落花生)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本课生字不多,但每个生字都有要提醒学生的地方。

  “辟”是多音字,主要掌握pì和bì两个读音,通过组词让学生区分并掌握

  “榨”是翘舌音zhà,纠正学生口语习惯读音“zhá”

  “慕”字下面是不是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

  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可惜:值得惋惜。

  开辟:开拓发展。

  翻地:用犁、锨等翻松田地。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收获:取得成熟的农作物。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成熟: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泛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

  分辨:辨别。

  体面:(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落花生是本文议论的中心事物,因此以落花生为题。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吃花生时的议论。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将第1自然段分作第一段,学生不会有什么分歧;对第二段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有些学生会将第2自然段到最后都分作第二段,依据是这一大段是讲一家人过收获节。对学生的这种分段方法教师应予以肯定。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三)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三、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心,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内容。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板书:(一)种花生收花生)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不能颠倒位置)

  3.“居然”写出了什么?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居然”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获得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地高兴的心清。因为大家没有种花生的经验,又是在荒地上种的,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没过几个月收获了,真是喜出望外。用“居然”一词强调了大家那种惊喜的心情。)

  4.练习用“居然”造句。

  学生练习用“居然”一词口头造句,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句子中要有出乎意料的意思,不能简单地造出“他居然……”类型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内容。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

  花生居然收获了,一家人准备过一个收获节。

  (板书:(二)母亲的建议)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理解内容,懂得道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板书:(三)尝花生议花生)

  2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回答思考题。

  (姐姐说味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理在地里。)

  (板书:兄妹们议花生父亲议花生)

  3.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进而说明做人的道理。)

  (板书:花生桃子石榴苹果)

  (1)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样子、果实结出时的`位发的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教师帮助学中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出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板书:果实理在地里鲜红嫩绿的果实矮矮地长在地上高高地挂在枝上)

  (2)思考:花生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桃子、石榴、苹果将果实挂在枝头,是个是花生故意钻进土里不让人知道,桃子、石榴、苹果放意炫耀自己?为什么?

  (这是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

  (3)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

  (4)练习用“成熟”造句。

  “成熟”有两个义项。一是泛指生物由发育到完备阶段;一是指发展到完善的程度。教师据此指导学生造句。

  (5)齐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会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

  (6)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学生背诵。

  “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可是,不是而的东西。”

  (板书: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

  4.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读出有关的句子。

  (1)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背诵。

  “人要做的人,不要做,而的人。”

  (2)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3)小结: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4)齐读全文最后一节。思考:这一节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交待了时间,把事情叙述完整。第二句说明了父亲的话给“我”的印象之深,说明了作者在收获节上的收获之大,也可见母亲安排这一活动约用意和父亲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5.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五)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1.结合“我”的一段话,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收获节上一家人对花生好处的议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主次有具体的感受,对文章主次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有比较具体的体会。

  (板书:略写详写)

  3.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过收获节,议花生是主要的,父亲的议论是着重写的,这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其它内容略写,但它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起说明交待的作用,不能不写。我们在写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

  (七)总结: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如: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毁灭了自己……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法。

  (八)作业。

  1.用“居然”“成熟”造句。

  2.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字,会写8个字。正确读出12组反义词,积累词汇。

  2、了解反义词的特点,感受语言文字的奇妙。

  3、结合画面或生活情景,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行语言训练。

  教学重点

  会认11个字,会写8个字。正确读出12组反义词,积累词汇。

  教学难点

  了解反义词的特点,感受语言文字的奇妙。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情景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进入情景

  同学们已经学过许多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词吗?(学生举例)这样的词我们把他们叫做反义词。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猜反义词的的游戏。

  出示情景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从图中发现哪些反义词?(指导学生说话要完整,如:大树长的高,小树长的矮。反义词是高和矮。)

  二、识记生字(高、矮、长、短、宽、窄、幼、粗、细、内、外)

  1、同学们找到这么多的反义词,快读一读你能认识它们吗?

  2、请同学们再读黑板上的字,你有什么发现吗?(这些字连起来都是词语,比如高矮,长短,宽窄,老幼,粗细,内外)

  3、单独看每个字的意思,和它们组成词语后的意思一样吗?(组成词语后的字意思没有改变,这样的一个词表示两种意思。)

  4、再读这些词,记住字形。

  三、试验演示“轻重”和“深浅”并识字。

  1、拿出一个气球和一块石头,谁能从老师手中拿的这两样东西,判断出一对反义词来?

  2、用两个同样装水的瓶子演示深浅

  3、出示卡片“轻重深浅”开火车认读,纠正可能出现的问题

  四、学习其他生字

  1、老师这里还有几个生字,它们找不到它们的反义词朋友了,看看你能认出它们并帮他们找到朋友吗?(在黑板上分两排贴字卡:生、正、动、虚、死、误、静、实)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二、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8个生字

  2、看书观察这些字有什么特点

  三、完成书后习题

  四、布置作业:收集一些反义词,自己编成对子歌。

语文教案 篇9

  目标:

  1、能概括作者童年时的几件事情,了解作者的童年趣味生活。说出她对文学作品的感情。

  2、能通过朗读,感受本文语言的优美,并能具体点评。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4、能举例说出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

  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难点:

  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课前学习:

  学生了解作者,熟读课文,读准生字词,做好批注。

  学习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检查预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探寻写作思路。

  学习过程:

  导入:

  同学介绍自己查资料了解的作者,老师小结:“凡与于漪交往过的人,都称赞她的做人。她正直,敏捷,纯粹,真诚,厚道;她胸襟开阔,性格开朗,才华横溢……”这是语文教育界对她一致的评价,她之所以从一个教育学专业毕业初教历史的中学教师,成为一个有口皆碑、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学家,和她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往事依依》中,于漪深情地追述了文学对她的深刻的影响,她用她的亲身经历再次印证了赵丽宏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中所写:“文学确是一扇神奇的大门,只要你走进这扇大门,就不会空手而归”。

  查一查:

  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

  涟漪( )徜徉( ) 水浒( ) 水泊( )停泊( )浩淼( ) 歌咏( )重读( ) 阴晴雨晦( )镌刻( )

  谆谆教导( ) 绚丽( )

  读一读:

  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①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依依”一词的意思有:(1)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2)形容留恋,不忍心分离。

  ②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是 。

  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③概括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几件事,往事对于“我”的成长有什么深远影响?(概括参考如下)

  1、小时候观画和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

  2、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美不胜收。给我带来了生活乐趣,使我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

  3、老师讲课入情入理,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印象。激起我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使自己的心和时代更加贴近了。

  想一想:

  探寻写作思路:

  ① 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② 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好在何处?

  首先从全文来看:文章所选的四件事情都是作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读书的不同的感受,要言不烦。能看出读书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的影响。其次从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来说,虽然选择的都是初中国文老师讲课的情况,但是写出了其中的不同,一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摇右晃。一个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里。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动一动:

  CCTV-3有一个系列访谈节目“艺术人生”,今天就请各个协作组根据你对课文最感兴趣的一件往事,选择一个角度来制作本期节目。请各组先推选代表充当于漪、朱军,其他同学帮助代表们准备好发言提纲,要以课文为主要依据,参考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揣摩人物情感,设计人物语言。

  请协作组代表展示本组准备的访谈节目

  要求:请上台的代表在整个模拟过程中声音响亮,符合人物各自身份,以求在短时间内给人以丰富的内容,内容一定要归结到作者少年时代所读的文学作品对她后来人生的深远影响,即作者所说“使我一生受用不尽”;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看,可做适当记录,最后请同学加以认真点评。

  练一练:

  1、熟读成背文中所提到的《千家诗》中诗句。

  2、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对你有何影响,用一段200字以上文字加以描述。

【关于语文教案范文锦集9篇】相关文章:

关于语文教案范文锦集8篇09-16

关于语文教案范文锦集5篇08-18

精选语文教案范文锦集9篇10-27

精选语文教案范文锦集8篇09-10

语文教案范文锦集8篇08-18

精选语文教案范文锦集5篇08-15

【精选】语文教案范文锦集7篇08-12

精选语文教案范文锦集7篇07-09

【实用】语文教案范文锦集8篇10-14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锦集8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