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08 11:05:09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语文教案模板集锦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备】语文教案模板集锦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语,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文言词语,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现象,熟读背诵全文;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

  4、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课文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积累文言知识;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快速记忆能力;

  3、了解口技这种传统技艺。

  难点: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读

  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一些民间艺术,比如变脸、剪纸,然后播放几段口技录音,让学生说说听到了哪些声音.

  二、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只是,抄在和黑板上,请同学们完成。

  三、让同学们找出本文特殊的时间词语,理清课文的三个场景,交代本堂课的学习方法-朗读法,从读中进一步学习课文。

  ⑴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梦中惊醒。(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第二个场景:渐入梦乡。(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第三个场景:火起群乱。(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①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

  ②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

  ③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齐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

  2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⑶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老师泛读,让同学们评价。

  3朗读第5段、理解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

  思考:这一段写到“抚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向已。”似乎与第1段相重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与第1段相呼应.更是以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让人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火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的口中,而不是借助于其他繁多的.器物。)

  4提问口技表演如此高超。全篇文章都围绕着哪个字展开?

  总结课文第一部分,介绍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演出时间舞台布置、道具、听众情况及演出时的气氛。

  而文章第二、三自然段,运用正面描写同侧面烘托相结合。着力描写表演者的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这是正描写课文第一部分,介绍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演出时间舞台布置、道具、听众情况及演出时的气氛。

  着力描绘听众的神态,这是侧面烘托。两者结合着写,是为了把表演和它的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突出表演口技之“善”。

  文章至此,作者完成了口技者表演前的交代,并在高潮前作好了铺垫与渲染,下文忽然波澜突变则顺其自然。而文中作者不断通过正侧面的衬托烘托表现了口技者的高超技术,围绕一个善字作文章,同时也表现自己高超的描写

  布置作业:

  个性朗读。背诵课文

  总结归纳字词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3.通过故事明白一个道理。

  重点难点:

  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故事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将听到一个精彩的故事。

  二、自读,初步思考学法。

  1.自读。初步了解学习内容。

  2.同学们已经了解到了,这个故事是用文言文记载下来的。看看关于这个故事的学习,课本都安排了哪些内容?

  文言原文;注释;译文;阅读提示。

  3.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1)回顾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2)根据学生的提议,制定学习方案。

  预设:

  初读故事,注意停顿

  与译文互现,了解大意

  疑难字词,注释帮忙

  把握停顿,读出韵味

  熟读回味,收获感悟

  但不需以教师的为准,可顺着学生的提议,稍作调整。

  三、理解故事,感悟寓意。

  1.采用适合自己的文言文学习方法自己学。

  2.把自己学习的收获和译文带到小组中交流。

  3.汇报初学情况。

  (1)指名读。相机画出停顿标记。

  参考: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2)齐读。

  (3)字词质疑交流。

  3.小组长开启问题袋,试用原文中的'句子作答。

  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故事,熟悉课文。同时也为感悟做铺垫。

  4.交流问题袋中的问题。

  (1)蝉危矣,因为——不知螳螂在其后也(或“螳螂在其后也”);

  螳螂危矣,因为——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黄雀危矣,因为——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2)他们不知这些危险,只知道什么呢?

  蝉只知——高居,悲鸣、饮露,

  螳螂只知——委身曲附欲取蝉,

  黄雀只知——延颈,欲啄螳螂,

  5.致命错误啊!快劝劝他们吧!

  生自由说,在劝说中自我感悟道理。

  6.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或经历过同样的事?说出来,让我们也引以为戒。

  联系实际说。

  7.齐读阅读提示,警醒自己。

  四、拓展。

  1.寥寥58个字,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悬念重重,波澜起伏的故事,让我们有这么多感悟,作者真了不起!这个故事是谁带给我们的呢?

  你怎么知道的?(进一步强调看注释的方法,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

  补充:刘向 中国西汉文学家。编著了《新序》、《说苑》、《古列女传》3 部历史故事集 。

  我们从注释中还知道,这个小故事选自西汉刘向的《说苑正谏》。既为谏,则所谏何人?所谏何事?若想知道这些,可找原文读一读。

  2.这则短文寓意深刻,故事性强,你能将它改编成课本剧表演吗?

  3.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成语就是其中的一块瑰宝,有的成语来自历史故事,有的成语来自神话故事,有的成语来自民间传说,有的成语来自古诗词句,有的成语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样来自寓言故事,你们还知道哪些成语来自寓言呢?课后搜集。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只知…… 不知……

  只见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独立学习本课生字“艄、帘、垫、技、货、雇、祷、横”;联系上下文理解“举世闻名、操纵自如、簇拥“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理解“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相当于街头的汽车”这句话的意思。

  3、了解威尼斯独特的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出示课题。

  1、简介威尼斯。(出示媒体)。威尼斯在意大利的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这座城市由118个小岛组成,连接这118个小岛的是117条水道。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横跨在117条水道上。威尼斯的市内没有马路,没有汽车和自行车,船是市内惟一的交通工具。

  2、谈谈看后的感受,谈一点或两点。

  3、引:美国著名的大作家马克.吐温,也就是本文的作者,在游览了威尼斯后,久久不愿离去。威尼斯有雕刻精美的桥梁,幽雅迷人的岛屿……可作者在众多的事物当中,为何只选择“小艇”来写呢?

  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找找理由。(因为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相当于街头的汽车。)

  4、齐读课题。板书:24威尼斯的小艇交通工具重要

  说明:学生通过看影片,观赏异国风光,拉近了理解课文的时空,整体了解了这一“水上城市”的地理风貌,激起了学习兴趣,为下文的学习打下理解的基础。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说说: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些方面?

  交流。板书:小艇样子驾驶技术小艇作用

  根据板书分段。

  读练结合,交流收获。

  师:你最喜欢小艇的哪一方面?重点读一读,要求读正确,说说理由。

  生交流。出示:课文的第2节

  谁愿意读?听听他什么地方读得特别好?

  生围绕”“长”“窄”“深”“翘”“轻快灵活”等词对小艇的样子奇特,进行点评。

  这些词写出了小艇的样子是多么奇特,谁能再来读一读,读出小艇的样子很奇特?

  投影:小艇。

  引:这就是威尼斯的小艇,它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船。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新月的样子。行动起来,轻快,灵活,仿佛一条蛇。

  多么奇特的小艇啊!你感受到了吗?

  板书:奇特

  师:小艇的样子是如此奇特,坐在里面,又是那样舒适、充满情趣。当它们在船夫娴熟的驾驶技术下,是否别有一番风味呢?

  1、谁喜欢读这一部分吗?出示:课文的第4小节

  2、小组合作,交流。

  先读这一部分,再用横线划出描写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的句子,最后讨论这样划的理由。

  3、小组讨论,交流。

  投影随机出示:

  句一:行船的时候,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总能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生围绕“总能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分析,体会船夫的'驾驶技术好。)

  句二:在极快的时候,他能够拐弯;在拥挤的时候,他能够挤进挤出。我们看是极险极窄的地方,小艇能够穿过去,而且速度非常快,两边的建筑物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围绕“在三种情况下,船夫“随机应变”分析,体会船夫的驾驶技术高超。)

  4、师生合作读。

  板书:高超

  师:有如此技术高超的船夫,再加上轻快、灵活的小艇。不仅给威尼斯人带来了方便,还带来欢乐呢?

  自由读读课文的最后两节,同桌试着说一说。

  1、出示“读一读,说一说”

  小艇行驶了,商人、妇女们、孩子、老人、看戏的人。小艇给威尼斯带来了。

  小艇停泊了,我们只看见,古老的威尼斯又。

  2、师生互动交流。

  3、看,小艇行驶了,商人去做生意、妇女们坐着高声谈笑、孩子去呼吸新鲜空气、老人去做祷告、看戏的人回家去了。小艇给威尼斯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小艇给威尼斯带来了种种方便,我们感受到了威尼斯喧闹的美,生机勃勃的美。

  瞧,小艇停泊了,我们只看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大建筑物立在前面,残破的桥梁横在水上。静寂笼罩着威尼斯,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入睡了。我们又欣赏到了威尼斯迷人的夜景,感受到了它那静寂的美。

  有了小艇,威尼斯人才真正和这座城市独有的景观——小艇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四个小组:合作读这一部分。

  板书:大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正因为有了小艇,才给威尼斯带来了勃勃生机;正因为有了小艇,才使威尼斯的夜充满无穷的魅力。小艇成了威尼斯的重要标志,难怪作者在文章初始,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第一小节

  2、齐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会d t n l 4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并能规范地书写。

  2.练习拼读音节。

  3.读儿歌,认识7个生字。

  二、教学准备

  声母d t n l的卡片。韵母a e i u ü的卡片。四线格小黑板。配合d t n l发音的录音带。

  三、教学时数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前面小朋友在拼音乐园里认识了b p m f 这四个声母娃娃,今天,老师还要带大家认识几个声母娃娃。

  (二)学习声母d t n l。

  1.出示课文插图,大家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在跳绳)

  2.你玩过跳绳吗?是怎样玩的'呢?

  3.有一首儿歌,就把小朋友跳绳高高兴兴的情景写出来了(出示儿歌)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学习声母d。

  (1)由队引出声母d。

  (2)教师范读d。

  读的时候注意:d是舌尖音。舌尖顶住上牙床,突然放开,不吐气。

  看图片,听录音念字母。

  (3)学生跟教师齐读、试读、指名读。

  (4)教字形。

  板书d。让学生想想d的形状像什么。

  参照写字本指导书写。

  学习声母t。

  (1)读跳引出声母t。

  (2)教师范读t。

  读的时候注意:t是舌尖音,读的时候舌尖抵住上牙床,突然放开,要吐气。

  看图片,听录音念字母。

  (3)学生跟教师齐读、试读、指名读。

  (4)教字形。

  板书t。让学生想想t的形状像什么。

  参照写字本指导书写。

  学习声母n。

  用以上方法学习声母n。读闹引出声母n。

  字母n是鼻音。发音方法是:发音时舌尖顶住上牙床,让气流从鼻腔出来。

  参照写字本指导书写。

  学习声母l。

  用以上方法学习声母l。读来引出声母l。

  字母l发音方法是:舌尖顶住上牙床,让气流从舌头的两边出来,声带振动。

  参照写字本指导书写。

  4.拼读练习。

  (1)教师出示拼读卡片:

  d-a-da ta na la d-e-de te ne le

  d-i-di ti ni li d-u-du tu nu lu

  n-ü-nü lü

  (2)复习两拼法: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4)小组互读,小老师带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出示卡片:d t n l,指名认读。

  2.出示音节卡片,指名认读,全班认读。

  (二)学习儿歌。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拼读儿歌。

  2.用○画出课后要求认识的字:根朋友排队鱼闹。

  3.提问:你认识几个字,是怎么认识的?

  4.小组合作学习,认字较多的同学把方法教给其余同学。

  5.做游戏,巩固生字。

  (1)找朋友:教师把卡片分给小朋友,教师说:× ×,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生字卡片的小朋友回答说:× ×,你的朋友在这里。

  (2)摘苹果。

  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儿歌。

  7.创设情景,练习说话:小朋友们玩跳绳这么高兴,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三)背诵儿歌。

  1.教师范背。

  2.指导学生背诵。

语文教案 篇5

  《唯一的听众》与《我看见了大海》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颇为相似。这两篇课文都着重描写了主要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充分表现了主要人物对“我”的一片苦心;“我”的内心独白和感受贯穿文章始终,表现了“我”对主要人物深深的怀念与感激,有力地烘托了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另外,两篇文章的结尾都含蓄深刻、余味悠长。

  学情分析

  表现继父之爱的文章,学生接触较少。文中的继父对女儿像大海一般宽广深厚的爱,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将引导学生认识这种爱、感受这种爱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我班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比较的思想,因此,我想引导学生借鉴《唯一的听众》的学习方法学习本文,强化学生对同类文章特点的理解,提升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继父形象,体会继父对“我”深沉的爱,感受“我”对继父的感激之情。

  2 领悟“我看见了大海”所包含的深层含义。

  3 指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感悟相同类型文章的学法,强化学生对同类篇章布局谋篇方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

  1 感悟继父形象,领悟“我看见了大海”所包含的深层含义。

  2 通过比较,感悟相同类型文章的学法,强化学生对同类篇章布局谋篇特色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我看见了大海”所包含着的深层次的含义。

  比较点的设计

  1 《唯一的听众》与《我看见了大海》进行的比较:

  (1)内容和写法上的比同,为充分感悟这一类写人文章的特点做准备。

  (2)两课中的“善意的谎言”的比较,使学生对继父“看海”谎言的理解变得省时高效。

  (3)《唯一的听众》学习方法的迁移,打通了学生独立、自主阅读《我看见了大海》的通道。

  (4)通过结尾比同,强化对含蓄性结尾作用的认识。

  2 “病病歪歪”、“成天”、“欣喜若狂”这三个词语的关联比较,进一步树立继父形象。

  教学过程

  一 回顾内容,导入新课

  二 运用比较,迁移学法

  (一)简单梳理《唯一的听众》和《我看见了大海》写法或者内容上的相似点

  (都是以事写人;两个人物,一主一次,事件发生在两个人之间;都是通过帮助,使次要人物发生巨大的变化;都有善意的谎言,都体现用心的良苦。)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初步归纳两篇文章的相似点,为充分感悟这一类写人文章的特点做准备。】

  (二)回顾学法

  《唯一的听众》一课,我们采用了怎样的阅读方法?

  归纳:

  1 抓老教授到底为小伙子做了什么,目的是什么,去理解老教授是个什么样的人。

  2 抓小伙子的发展变化,去理解老教授是个怎样的人。

  (三)学法迁移

  1 启发:《唯一的听众》和《我看见了大海》两文如此相似,同学们打算怎么学?

  (结合继父的具体表现,归纳继父到底为河子做了什么?目的是什么?归纳河子的发展变化过程,去理解继父的内心。)

  2 学生按总结的方法自学,默读画批,将批注写在空白处。

  三 引导学生从正面描写中感悟继父特点

  (一)思考:继父为河子做了什么?“目的”是什么?

  (二)汇报交流,适时引导

  1 理解“继父引导河子第一次走出家门”。

  (引导学生将“继父做工作带河子走出家门、鼓励河子、帮河子结交小伙伴”等粗浅认识,提升为“继父帮助河子克服自卑心理”,体会继父在为河子的未来考虑。补充修改批注。)

  2 理解“继父讲海,承诺河子看海”。

  主要引导学生研究继父为什么这样做?

  (1)出示上节课质疑问题:

  【课件出示】

  1 继父为什么要给河子讲海的故事?

  2 继父为什么要让河子等到15岁才带她去看海?

  (2)解决质疑问题。

  解决质疑问题1: 继父为什么要给河子讲海的故事?

  导学步骤:

  ① 与《唯一的听众》进行比较,找到解决方法。

  (要了解老教授为什么装聋,就要知道装聋使小伙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这里,要理解继父的谎言,可以看看这个谎言使河子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② 引导学生抓住“豁然亮了”体会继父的谎言对河子产生的作用。

  (继父描绘的大海那么美,促使河子也想去看一看,点燃了河子心中的希望。继父给河子将大海的故事,目的就是让河子——树立生活的目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唯一的听众》与《我看见了大海》中的“谎言”进行比较,主动借鉴学法,使学生对继父“看海”谎言的目的的理解变得省时高效。】

  解决质疑问题2:继父为什么要让河子等到15岁才带她去看海?

  导学步骤:

  ① 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继父为什么要让河子等到15岁才带她去看海。

  (体会继父的良苦用心:对于河子这样的残疾女孩,刚刚走出家门却没有生活的目标,让这样的孩子自食其力,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需要很长的时间。)

  ② 引读进一步理解继父“谎言”的目的:继父为什么老给河子讲海的故事?

  师引读:当河子觉得没有希望时(当河子有一点进步时,当河子不能坚持下去时),继父就给河子讲海的故事——

  生接读:“海水是蓝的,和天空一样蓝……”

  (继父美丽的谎言不仅为河子树立目标,而且时时刻刻激励河子向着目标不断努力。)

  3 理解继父教河子生活本领,训练其自食其力。

  (1)汇报交流:继父为河子做了什么?

  (教本领、学生字、背课文、做家务、训练河子独立生活。)

  (2)启发思考:继父为什么这样做?(重点学习22自然段)

  导学要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谈出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

  在这样的情况下,继父拖着病病歪歪的身子,还成天带我去这儿去那儿……每当我做了什么我原先不能做的事情的时候,继父就变得欣喜若狂,仿佛我做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把这三个带点的词联系起来,再比较着读读,看看对继父又有什么新的认识?继父为什么这样做?

  (继父这样竭尽全力,目的.就是要培养河子独立生活、自食其力。)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重点词语品味之后,有意识的让学生将“病病歪歪”、“成天”、“欣喜若狂”这三个相互关联,又似乎矛盾的词语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继父形象,为下一步提升对继父的认识作铺垫。】

  (四)归纳继父形象

  提问:说说你对继父有了怎样的认识?

  (学生可能会理解到:继父有计划地用他特有的方式对河子进行着艰难的教育;尽全力培养残疾孩子自食其力;他与河子毫无血缘关系,甚至河子的亲生母亲都舍其而去,他仍给予了河子全部的爱;这是一个有着大海一般广阔胸怀、深厚爱心的继父……)

  四 引导学生从侧面描写中感悟继父的特点

  1 引导学生默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河子的发展变化。

  (继父希望河子的,她都一一做到了,河子由八岁前从未出过家门,胆小自卑 第一次走出家门,克服自卑 在听海的故事中,树立生活目标 艰苦练习,逐渐自食其力。)

  2 进一步理解继父形象。

  说说你对继父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继父用心良苦,继父对“我”深沉的爱等。)

  3 引导学生想象表达,提升理解。

  如果你是河子,你身上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你想对继父说些什么呢?

  4 教师小结:河子的发展变化,反映的是继父的用心良苦。这篇文章里,次要人物的描写其实和《唯一的听众》一样,都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的品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迁移《唯一的听众》的学习方法,深入感受两篇课文在写法上的共同特点——从正面、侧面这两方面来突出主要人物的品质。】

  五 解决疑难,体会结尾特色

  (一)引读结尾,回顾疑问

  【课件出示】

  有无数次,我站在继父的遗像前,悄声对他说:“伯伯,我看见了大海,真的,我看见了……”

  上节课同学们在这里提出的问题是:河子明明没有看见大海,为什么却说“我看见了”?

  (二) 联系比较,突破疑难

  1 同学们可以联系《唯一的听众》来思考:为什么小伙子知道了老教授装聋,却不说出来?为什么河子没看见大海,却说看见了呢?

  (因为小伙子明白了老教授的良苦用心,他觉得最好的回报不是语言而是行动——拉好小提琴、奏出真正的音乐;河子没看见大海,却说看见了,是因为河子终于明白了继父的良苦用心,明白了继父是用看海的谎言帮助自己树立生活的目标,让自己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现在自己已经能够自食其力了,可以告慰继父,让继父放心了。)

  2 自读体会。

  (三)比较结尾,强化特色

  读一读本文的结尾,再比较着读一读《唯一的听众》的结尾,看看又有了怎样的发现?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我看见了大海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相关的词语。

  2、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常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引导学生初步感悟说明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相关的词语。

  2、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常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引导学生初步感悟说明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具准备:有关太空生活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师出示“太空吃饭讲究多的”材料,提出要求:仔细读读,你都了解了哪些知识?

  生:自读并交流读后的.收获。

  师:想不想再多了解点呢?(想)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太空,去那里看一看,感受一下它的奥秘奥妙与神奇。板书课题。

  2、师: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生:交流疑问:宇航员在太空是怎样生活的?在太空会发生哪些奇妙有趣的事情?

  师:带着这些疑问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通过相关的太空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科学的探索产生足够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并提读要求: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把握课文整体,理清课文思路;勾出不懂得问题等待交流。

  2、学生自读课文。

  3、交流读书的收获。

  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说自己了解的课文内容。

  同桌相互交流自己不懂的问题,并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拿到班上来解决。

  师生共同交流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和科学问题。如:宇宙、蕴涵、青藏高原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交流不懂的问题,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将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表达特点有机结合起来。)

  三、书写生字。

  在写字书上书写生字。

  (设计题图: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指名读课文,提出要求:重点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太空趣事?

  2、学生读课文。

  (设计意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为学习重点打基础。)

  二、学习课文2-4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提问:宇航员的生活与我们的平时生活有什么不同?

  2、学生针对以上问题展开讨论,并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3、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些说明方法,如:描述太空睡觉与地球上的不同是采用了作比较的方法,太空舱的周围设计成地球的景色,仿佛是生活在自己的家乡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

  4、师生将宇航员生活的密封舱内的设施、行走姿态和睡眠状况等内容通过表格的形式写出,与地球进行对比。

  5、将学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进行相互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及口语表达方法。)

  三、学习课文5-8自然段。

  1、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如:从太空看上去,喜玛拉雅山清晰可见,甚至分的清哪里是森林、湖泊、哪里是平原、溪流。并理解“甚至”一词的用法。

  2、借助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涵的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合作者一起感受热爱自己的家乡----地球的情感。)

  四、拓展。

  1、积累文中的好词句。

  2、用自己的话介绍妙趣的太空生活。

  板书: 22、妙趣横生的太空生活

  太空舱内的特点:设施、行走、睡觉。

  在太空舱观察到的景物:星星、月亮、太阳、妙趣横生

  地球:最美丽。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经典】语文教案10-04

(经典)语文教案10-22

[精选]语文教案11-10

语文教案07-19

语文教案07-19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