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文教案模板合集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次共分三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例文”。主要写小作者仔细观察看到的景物。写得清楚、明白,充满同趣。第二部分是“习作要点讨论”。紧扣本次习作训练要点,对“例文”的有关方法)作了提示。第三部分是“作业”。先提出本次习作的要求,然后建议充分进行习作的交流。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了解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作者是怎样按顺序抓住重点把在观察所见景物写出来的。
2、借助“习作要点讨论”的提示,领会写发现一要新,二要细。
3、按照“作业”要求,从观察到的景物中,选择两三次,有条理地写出来。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35
一、启发交流,导入新课
1、交流平时生活中新发现的情况
二、揭示要求,明确目标
1、出示要求,思考:
(1)、写什么?
(2)、怎样写?
三、学习例文,写法
1、指名读,思考: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个新发现?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默读,讨论:小作者是怎样把发现写具体的?(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3、:这例文通过小作者细致的描写小作者又抓住了“新”这个重点,使文章变得具体、生动、有趣。所以,要写好这次,我们必须做到:细观察,抓重点。(板书)
四、迁移写法,循序练习
1、口述。
①自由练说。
②同桌互说
③指名说
④师生共同评议
2、写稿。
第二课时36
一、学生小组交流学习,并指导修改。
宗旨: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讲了托尔斯泰改小说的故事作为范例。修改入手的几个方面1、改病句。方法:自己多读两遍,不通的句子改过来,不会改,可以请教老师同学。
2、添词句。方法:小组讨论,互提建议。修改效果自评办法:自己读读修改前后的,觉得有进步就给自己画上一朵红花。互评办法:请小组其他成员或班上其他同学读两,有进步就给打朵红花,看谁得的红花多。
二、优秀习作全班朗读。
生:老师,我抓住了一只“西瓜虫”。
师:在什么地方发现的?
生:就在那!
师:能具体说明白吗?
生:就在假山边的泥土中。
生:我也发现了,就在花坛的边上。
生:草地上也有,老师,你看就在这些岩石的下面。
师:这可不能称作岩石,还是叫做石块更形象。
生:我知道“西瓜虫”因为怕太阳所以住在泥土和石块下。就像蜈蚣和蚂蚁。
师:蚂蚁是住在石块下吗?想想。
生:噢,不是,是在窝里。呵呵
师:对,“西瓜虫”有窝吗?
生:没有看见,可能它不修窝。
生:老师,这有个洞,他是不是就住在这里?
师:你仔细看看。
生:不是的,我将“西瓜虫”放到洞里,它又爬了出来。
师:“西瓜虫”有几只脚呀?
生:不知道
师:仔细看看。
生将“西瓜虫”翻到过来,仔细的.数着。
生:哈哈,我知道了,有十二只,还有两个触须
生:老师,你快来看,“西瓜虫”会爬墙。
师:它这爬墙的姿势,多像一个动画片中的人物呀
生:我知道,是蜘蛛侠
生:它和蚂蚁一样
生:它和壁虎一样
师:所以你可以猜想它脚上可能有什么?
生:吸盘
生:老师你看这两只“西瓜虫”见了面还是不理睬,各走个的。
师:为什么它们没有撞到一起?仔细看看相遇后的情况。
生:他们像蚂蚁一样,对着触须。哈哈……
生:老师我知道为什么叫它”西瓜虫“。因为我们一逗它,它就弯成了一个西瓜样,圆圆的,身上还有一些条纹和西瓜上的一样。
师:你观察仔细,联想贴切。但是“它就弯成了一个西瓜样”的“弯”,能不能换个更合适的词?
生:缩
课后反思:
习作三的教学,我吸取了习作二的教训,没有先指导学生读例文,这样避免用例文的框框将学生牢牢套住。而是和学生共同走到了室外,在春天的校园中,和孩子们去共同发现。整整一节课,孩子们在垂桃的花香中,观察层叠的花瓣。在泥土的芬芳中,逗弄着“西瓜虫”(一种甲虫)。在他们的观察中,我是参与者,同时也是引领者。
语文教案 篇2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1、审题
(1)谈话揭示讨论话题。
(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要求。
A、如果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不要闷在心里,通过“小烦恼热线”倾诉一下,以此来释放心理压力,同时接受别人的帮助。
B、学会倾听别人的'倾诉,学会在别人不愉快的时候给予及时的适当的帮助。
2、指导
(1)角色分配:主持人——教师
(2)小烦恼——某位同学。
(3)热心听众——其余同学。
指导内容:
a、教师要指导“小烦恼”清楚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烦恼。
b、教师也要指导热心听众如何设法帮助“小烦恼”,并指导学生规范口语。
c、教师做主持人为同学作示范,从而明确该如何做好主持人。
3、练习
(1)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设一个“小烦恼热线”,分别为“小烦恼热线1、2、3、4等”,在每小组中大家各抒已见,尽情诉,出谋划策,互帮互助,互评互补。
(2)各组选择较为典型的话题与全班同学交流,上台的主持人,小烦恼及本组热心听众应尽量做到口语表达清楚、流利、有条理等。
4、反馈。
(1)引导学生对口语内容进行点评。
(2)鼓励“小烦恼们”根据大家提供的方法尝试着做一做,尽快消除烦恼。
第四课时
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明确本次学写的部首:方框儿、三框儿。
2、指导
(1)出示范字方框儿。
方框儿由哪几笔构成?方框儿形体有什么特点?
(2)分析“国”字。
写里边的有什么要求?
(3)出示范字“三框儿”。
“方框儿”和“三框儿”有什么区别?
(4)小结:“国”与“区”外框方正。
3、练习
(1)教师范写。
(2)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3)学生再次临摹,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一、领会作者赞美春天,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语文教案-春。
二、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
三、学习选用鲜明、准确的语言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有感情地描绘景。
四、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一、学习抓住特征、用准确的语言、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文章中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引入课题,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春》。
1、复习杜甫的《绝句》和王安石的《泊船瓜州》
2、进行比较,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二、学生朗读全文,要求:
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三、讲读体会:
1.第一段:迎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第二段:绘春。
(1)齐读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
(2)朗读第2节。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
理解词语“朗润”
背诵第2节。
(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特别用得好?
朗读、背诵。
(4)第4节写什么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
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哪个词?(“闹”)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工整、美观地书写8个字。
2、结合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在有感情地朗读中积累词语,感悟4个排比句的语言美。
3、体会春节的快活、热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
借助插图,体会春节的快活、热闹,感受孩子们盼春节、爱春节、挽留春节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
课前回忆自己以前是怎样过春节的,思考一下春节该如何度过。
教师
生字词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引入新课
1、出示课题,你们喜欢春节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讲述自己过春节的情境)
2、看来大家都挺喜爱春节的,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认识一位特别喜爱春节的朋友,让我们去看看,他和他的伙伴是怎样过春节的。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句。
2、通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自主识字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旧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2、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师选择较难写的字范写,指导。
3、学生照范字认真书写。
4、同桌相互检查识字、写字情况,相互交流自己的写字体会。
5、教师小结。
四、美读课文,体会情感
1、自由地读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
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写出了春节是最快活、最热闹的节日?
(1)学生自己朗读第二段。
(2)体会排比“这一天……”的意思及作用,感受春节期间活动的'丰富多彩,人们的心情也无比欢快。
(3)在这一段中,有好几个省略号,谁知道它表示什么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再次体会“春节真好!” 是啊:春节真好啊!什么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都汇到一起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吧!
3、春节真是太好了,难怪在它来到之前,人们是那样的盼望;在它来到之后,人们又是那样的不舍得它离去。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盼望,这样的不舍,读一读第一段和第三段。
4、学生自由组合,两三个一组,有感情地朗读本课,比比看,谁读得最好。
五、启发引导,拓展迁移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谈谈你的想法好吗?
2、能为我们介绍一下你最难忘的一次春节吗?
板书设计:
春节都盼望的
最大的
最快活的
最热闹的节日
好看的
好玩的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感受八百年前的古都风貌和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2、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朗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图文结合,交流读后的感受。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紧扣课题、谈话引入
①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画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
教师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齐读课题,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2、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①平时我们遇到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学法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到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②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按照阅读要求自学课文。
3、全班交流,取长补短
①“我来告诉你!”
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讲给同学听。
(注意:相同内容不重复交流)
②“我要请教你!”
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同学帮忙解决的?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帮助解答。
4、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①教师启发思考: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学生自由读课文,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准备读给大家听。
③展示台: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说)。
5、总结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同学们努力学习,去打开中华民族文化这座宝库,去探索、追求吧!
6、课外作业
把近期了解到的我国传统文化整理一下,准备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人物多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河图》街市热闹
桥头趣景
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词,会写“竿、忍、竟”三个生字。
2、朗读课文7——18自然段,通过学习,感受琼儿的纯真善良,使学生懂得爱心的可贵。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7——18自然段,通过学习,感受琼儿的纯真善良,使学生懂得爱心的可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大家还能叫出这些词语的名字吗?
除了生字词,我们还学习了课文1——6自然段,知道琼儿的外公很爱钓鱼,他还带着琼儿一块儿去钓鱼。外公非常有趣,能听懂蚯蚓的话。瞧,他们还在钓鱼呢!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
二、品读课文
1、请大家轻轻翻开书本56页,自由读课文第7——16自然段,去找一找有趣的事吧!
指名说。(外公和琼儿都能听懂鱼说话)
小鱼都跟他们说了些什么呢?找出外公和琼儿听到小鱼说话的句子。
指名说。
2、谁来读读小鱼对外公说的'话?
指导读好外公的话。
3、琼儿又听到小鱼说什么呢?
指导读好琼儿的话。
男女生分读外公和琼儿的话。
4、自由读第7自然段,找到描写小鱼样子的句子。
小鱼此刻是什么样子?谁来告诉大家?
自己练习读读,看看谁能读出小鱼的心情。
指导读好“小鱼躺在岸边草地上,小嘴一张一张的。”
看到小鱼现在的模样,如果你是琼儿,心里会怎么想呀?
琼儿看着有些不忍心了,难怪她听到小鱼说:“_______________!”
男女生合作读,师生合作读。
5、琼儿一下子就学会用外公的方式听懂鱼话啦!外公是又惊又喜啊!
出示“又惊又喜”,指名读。
又惊又喜的外公也同意琼儿把小鱼放回水里啦!琼儿是怎样做的?请大家赶快读一读第16自然段。
指名说。请你读一读,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指导朗读。
看着小鱼快活地游远了,琼儿仿佛又听到它在说话,小鱼在说什么呢?指名说。
6、琼儿两次听懂了小鱼说话:小鱼躺在岸边草地上,小嘴一张一张的。琼儿有些不忍心了。她仿佛听到小鱼说:“!”琼儿轻轻把小鱼放回水里,看着它尾巴一摇一摆地游远了。她仿佛听到小鱼又在说:“!”
琼儿真的能听懂小鱼说话吗?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指名说。
7、师生齐读7——18自然段。
8、小结:
老师相信,你们和琼儿一样,都是善良孩子!希望大家能用这份善良仔细倾听更多小动物的话,好好保护它们!
三、指导识记生字
1、齐读“竿、忍、竟”字。
2、范写:“忍”。
3、课堂书写练习。
板书设计:
11 听鱼说话
外公有趣
琼儿善良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教案11-15
语文教案11-16
小学语文的教案11-29
语文教案11-29
语文教案11-30
语文教案11-12
语文古诗教案05-16
(经典)语文教案10-23
语文教案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