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08 15:41:3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常用(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常用(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知人论诗法、意象助读法、画面描述法、比较赏读法来把握词境。

  2、体会作者的愁苦情绪。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意象助读法、比较赏读法 2、体会词作中将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生动、形象的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印发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背诗导课。

  下面我们来一次背词比赛,请放开声音读这首词。(检查背诵情况:齐背1次,抽背1人。)

  背完词,有一个人从词里走出来,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愁)

  2、读出情感。 [知人论世法]

  ①师:从词中我们读出一个充满愁绪的李煜,谁能讲讲历史中的李煜?

  明确: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他25岁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975年南唐为宋灭之后,39岁的他被俘到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幻示)

  ②朗读指导,要用慢速、低沉、哀痛的语气来读词。

  师:联系作者生平,走近词人理解词意,这叫知人论世法(板书)。我们该用怎样的语速、语气、语调来读这首词呢?

  明确:这是深重的亡国之痛,而非轻烟似的闲愁。该用哀痛低沉的语气来读。慢些,再慢些。

  ③配乐(《二泉映月》读。(荐读1人,齐读1次。)

  3、个性化品读,借助经典意象来理解词意。 【意象助读法]

  过渡语: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幻示),那么李煜他选择哪些景(板书)向我们传达出他的愁?请选择最有能触动你的一个景,说出它与词人的“愁”如何对上号?(板书→)

  明确:西楼、残月、梧桐、深院(板书)。

  品读方向:

  (1)西楼——表达一种离别之愁。(幻示)

  ①以下3个诗句均写到“西楼”,你认为西楼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总是和人什么样的情联在一起?

  第一句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宋』李清照《一剪梅》)

  第二句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唐』李益《写情》)

  第三句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唐』许浑《谢停送别》)

  明确:第一句是“遥望爱人的伤心地”,第二、三句都是“排遣忧伤的伤心地”。那么李煜的西楼呢,他为什么要上“西楼”?(“遥望故国的伤心地”)。

  师补充:以上诗句均含有“西楼”,它已是古人登高抒发悲怀的“楼”,一处伤心地,一处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爱人、友人的伤心地,并非“位于西面的楼”。就像我们在《望江南》中的'“肠断白蘋洲”, 白蘋洲专指情人离别之地。西楼又会使人联想到飒飒西风、夕阳西下,这些景象都是人产生悲情愁绪。

  ②如果你是李煜,你会怎样独上西楼?想象李煜登楼时的步履和神情。

  (2)残月——表达人事的缺憾 。略

  ①明月也是惹人愁思之物,请举例说明。(生分说,点到即可)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②这里是残月。换成“月如盘”,行吗?

  明确:残月就是他自己,亡了国家,也没有家人团聚,孤零零地呆在那里,心中十分空虚、痛苦。就像那月亮,一个人孤零零地挂在天上。而满月是代表团圆的,不符合这里的意境。

  (3)梧桐——隐含家国之悲。详

  ①梧桐”一词在古典诗词中,从来也是一个表现愁情的物象。齐读(幻示例句)。

  第一句“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

  第二句“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陆甫之《清平乐》)

  第三句“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

  第四句“高楼目尽欲黄昏, 梧桐叶上萧萧雨。”(晏殊《踏莎行》)

  ②换成“杨柳”,怎么样?(伤春悲秋,杨柳常与春天有关,有诗句:“二月春风似剪刀,不知细叶谁裁出”。用在此处,显然与诗境不吻合。梧桐与悲秋常连在一起,一叶知秋。)

  ③李煜今晚在清秋之夜,登上西楼,见到的梧桐树该是什么模样?(指生描述)

  (4)深院——体现寂寞、孤单之身世。

  这该是怎样的庭院?它会建在什么地方?它的围墙有多高?

  (5)把自己想成李煜,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上阕四种景物所构成的意境,爱画画的可以简笔勾勒。

  ①在纸上写和画,荐生在黑板上画。(限字50-100字) [画面描述法]

  生:深秋的晚上,我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到后院的小楼上,天空中那钩残月冷冷地散着清辉,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院中梧桐的叶子早就掉尽了,和我一样被锁在这小楼深院里。我想说说话,没有人,想回到从前,又不可能。苦啊--)

  师:你的描述再现了诗中情景,表达了层层推进的愁苦。漂亮!是呀,远山似黛,残月如钩,秋虫呢喃。深深庭院里,落叶满地,高大的梧桐树上,摇曳着最后一片颤栗的黄叶,西楼上,那位寂寞憔悴的亡国君王步履蹒跚,神情凝重,东望故园,心中充满着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②齐读上片。

  4、用比较赏读法来进入词人的心境 [比较赏读法]

  (1)师:齐读下片,比较与上片写愁的最大不同?

  明确:上片是借助意象来写愁,下片是直接写愁。

  (2)比较下片直接写愁有两句,你觉得哪一句写得更好?并说出理由。

  (3)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①离愁本是虚的,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理解“剪”和“理“呢?

  明确:以丝喻愁,新颖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 用“剪”和“理”两字来让大家体会“离愁”的特点,那就是多且乱,繁且杂。

  ②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比较与李煜写愁的异和同。看: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有了长度。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愁有了重量。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愁可以游走。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愁多而可视。(幻示)

  师:他们的愁是个人壮志难酬之愁,是感叹身世悲凉的哀愁,也有思念丈夫的春愁,或是薄如轻烟,绵绵不绝的闲愁。比起他们来,李煜的愁要浓得多,深得多,重得多……

  ③那么,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涌动的怎样的离愁别绪呢?他的离愁,不是一般的男女离别之愁,而是失掉故国的深愁长恨。

  这离愁,饱含的是对“三千里山河”,“雕栏玉砌”的怀念;

  这离愁,饱含的是对国破家亡的悔恨;

  这离愁,饱含的是对昔日春光熔融,莺歌燕舞的追忆;

  这离愁,饱含的是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与彷徨……(幻示齐读)

  (4)赏析“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① “一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别是一番滋味”?换成“亡国之痛在心头”好不好?

  明确:不好。他没人可以说。他也不能说,他不敢说。他无话可说。

  ②如果可以让他说,他会说什么?

  明确: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岂又是常人所能体会到的呢?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

  师:欲哭无泪,欲言又止,大悲无言,当你某一种情绪到达极点时,你会发觉语言是多么的苍白无力,无语也许最好的表达。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这种难以说破、又无法说破的情感正说明了作者愁情之深。

  无怪乎明代人沈际飞说道:“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破之浅,不破之深,‘别是’一句妙绝。”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对比和反问的作用。

  2、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形象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

  3、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提高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的理性认识。

  学习方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学习重点难点:

  1、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对比和反问的作用。

  2、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形象的语言特点。

  学习过程:

  一、导语提示: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深刻地意识到了“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对于这样经典的文章,我们只了解了内容还远远不够,这节课我们要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及语言艺术做一番探究或品味。

  二、再读课文,围绕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论证方法进行探讨、交流:(小组黑板展示)

  ⑴、本文从表达方式看有哪些特点?(圈点具体的句子,在课本上标注出来。)

  ⑵、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推出的?

  三、语言品味,互动探究:(各小组讨论、交流,口头展示)

  1.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品味:(可以从句子的表达方法、修辞方法、内容、句式等方面品味。黑板展示)

  例:(1)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理解:比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弟兄”体现了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

  (2)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理解:用了反问句。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

  2、学生自读这些句子,也可以写在摘抄本子上,再次品味语言之美。

  3、你们也想写出优美的句子吗?通过以下练习能提升驾驭语言的`能力:

  (1)、你觉得文中哪些词语很有特色,将它们抄写下来并写成一段话。

  (2)、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很有特色,试仿写一个例子;

  四、延伸拓展作业:

  长期以来,人类就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本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部分一样。”因此,我们应该平等的看待其他生命,去敬畏自然,爱护自然。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什么更深刻的认识呢? 以“人·自然·生命”为话题,写一段你的感想。

  五、反思:

  通过今天的课堂活动,收获了: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想象故事。表演故事。使学生懂得团结互助,会关心人。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在说话表演中要注意说话得体。符合角色身份,要注意文明礼貌。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创造性地分角色表演故事。

  教学难点:

  进入角色,说话得体,符合身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利用多媒体课件或挂图,呈现小动物参加体检的'情境,伴随优美的音乐,小动物梦都来参加体检。……由此引出话题,小松鼠会对大家说什么?

  二、整体感知,理解图意。

  (一)逐图观看,展开想象。

  1.学生在整体感知图意的基础上,再一幅一幅连起来仔细观看。小动物们都很关心小松鼠,让小松鼠先量体重,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2.小组在同桌之间可以展开讨论。

  (二)即兴表演,自由练说。

  1.自主寻找合作伙伴。

  2.确定自己喜欢的角色。

  3.小组内合作表演。

  三、总结。

  教学反思:

  课堂思路清晰,环环相扣,问题明确,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结合理解词语。积累“约定俗成”、“穷追不舍”、“兴风作浪”、“点到为止”等词语。

  3、朗读课文,读懂两条鳄鱼争斗的句子,理解最后一节的作用。

  4、继续学习查找资料:收集有关“鳄鱼”的资料,交流资料内容和资料来源。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关于“鳄鱼”的资料,并记下资料的来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出示鳄鱼捕食的照片。

  2、2、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动物?(鳄鱼)你对鳄鱼有什么印象呢

  3、生交流。(凶猛、残忍、凶残)

  4、师:的确,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眼里,鳄鱼是一种令人胆寒的动物。但你们知道吗?动物学家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鳄鱼的争斗“,得出了出人意料的结果。

  5、揭示课题:28、鳄鱼的争斗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自读全文,说说鳄鱼的争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小组学习字词。

  2、交流字词学习情况。

  (1)“喉咙”、“颌”代表身体的两个部位,明确起位置。

  (2)形近字区分:嚣——器 喉——候——猴

  3、学生交流。

  三、围绕问题,读懂2、3小节

  1、默读2、3节,思考:入侵者怎样向罗宾挑战?罗宾又是如何还击的?分别用不同的记号标出。

  2、交流读句

  3、两条鳄鱼约定俗成的规矩,第一回合罗宾胜利了。

  四、抓住关键,理解结论。

  1、 师:但是,鳄鱼间的争斗并没有结束。虽然,入侵鳄鱼已经投降,罗宾却进一步向它发出了警告。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2、 交流句子。(1) 出示句子

  (2) 罗宾用怎样的动作警告入侵的鳄鱼?

  (3) 读第一句话,“但是”前后个说了什么?你怎样理解罗宾是“点到为止”?

  (4) 读第二句话,怎样理解“仅仅”、“并且”?

  (警告行为没有进一步加大;警告时间却持续着)

  (5) 两句话连起来读,体会鳄鱼间的争斗是“点到为止”

  3、读罗宾似乎在警告对方的.话,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进一步指导朗读。

  五、总结

  师:课文通过一个真实的例子证实了,鳄鱼间的斗争看似凶残,实是“点到为止”的结论。其实,这是动物学家长期观察、长期研究的结果。

  六、交流资料,了解来源

  1、小组交流有关鳄鱼的资料,并向组员说明资料的来源。

  2、在交流的基础上,办一份“鳄鱼小报”。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22鳄鱼的争斗

  入侵者 罗宾

  嚣张 点到为止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葫、芦、藤、哇、盯、邻。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叹句的语气。

  3、学写挂、哇、每、慢这四个字。

  教学重点: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教学难点:体会感叹句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图画-- 葫芦,这是什么?葫芦可以入药,能治病。

  2、今天我们学习一个跟葫芦有关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请同学们读一读,纠正读音:芦:读葫芦一词时,是轻声,跟着老师再读。想一想怎么记?

  3、范读课文。认真听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自学课文

  要求:1、借助拼音把树叶里的生字读正确,并想一想该怎么记。

  2、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3、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指名读课文,评议。我在每个组请一个同学读每人读一节其他同学当一当小评委评一评他们读的怎么样

  四、学习课文第一节

  1、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人的葫芦园去看看吧!自由读课文第一节,思考:葫芦一开始长得好吗?你从那里看出来?(细长的葫芦藤藤藤字怎么记:这长长的顺着竹竿爬上去的就是葫芦藤。点雪白的葫芦花绿色的葫芦叶可爱小葫芦)你知道可爱的小葫芦是怎么长出来的吗?你能用先再最后来说一说吗?绿色的葫芦叶和可爱的葫芦有关系吗?看课件葫芦的叶、果的关系。葫芦根葫芦茎和葫芦叶向小葫芦输送养分小葫芦渐渐长大了。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这么可爱,他从心底里发出感叹。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记哇字这是什么句?应该怎么读。谁来试一试。

  2、细长的葫芦藤绿色的葫芦叶雪白的葫芦花可爱小葫芦你喜欢这棵葫芦吗?我也好喜欢这棵葫芦我要用的朗读来告诉它。范读。你想试试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细长的()雪白的()可爱的()

  3、讨论:那个人喜欢葫芦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在课文中划一划找一找(四人小组)

  (1)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每天都几次说明什么?你能用每天说一句话吗?

  (2)他盯着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的赛过大南瓜才好呢!指导看图,认识盯,理解盯(像这样眼睛都不眨的看叫盯)、自言自语的意思;你看这里一下子用了两个感叹号。说明这个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找一样东西代替葫芦演一演这个种葫芦的人从这里你看出了什么?

  4、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种葫芦的人正美滋滋的看着它呢。那么他的`愿望实现了吗?看课件咦长得好好的葫芦怎么都落了呢?看着这么可爱的小葫芦都落了心情怎么样?那该怎么读呢?自由读指名读

  五、为什么那么可爱的小葫芦,又有种葫芦的人天天看,细心呵护,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呢?

  下节课我们要帮种葫芦的人找找原因了!

  六、巩固生字

  葫 芦 藤 哇 盯

  1、齐读 2、开火车读

  七、学写生字挂哇每注意每的笔顺。

  挂和哇的右边是两个土组成

  仔细观察范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它们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哇的口字旁写的比较小)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一自然段

  1、我们借助图片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多媒体)

  2、好,我们一起来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一自然段。请打开书,根据老师的问,用书中的话回答。细长的葫芦藤上有着什么?花谢以后,又怎样呢?那个人怎么做的?

  二、学习四自然段 (多媒体)

  1、是的,这是一株长得非常好的葫芦,这以后一定会长得更好吧,可结果,是怎样的?请看图(多媒体)。

  2、看了图,你心里有什么感受?个读,用读表现出你的惋惜。齐读。对比这样的两幅图,你会产生什么样的疑问?

  3、长得那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变黄、落了呢?你认为这个问题可以在哪些自然段找到答案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自读2、3段,边读边想。

  三、学习二、三自然段

  板书

  你知道主要原因是:1、叶子上长蚜虫,他不治。2、邻居劝他,他也不治。由此,你又产生了什么疑问?叶子上长蚜虫,他为什么不治?他想些什么?这些问题可以在哪个自然段找到答案?请一个同学朗读,听听、想想。现在就请你们用这样的符号勾出他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他想些什么?个读,订正。齐读,你怎么理解这句话?不怕,不在乎。怎么读出不在乎的语气呢?个读、男生读、齐读。是的,他不在乎叶子上有虫,他只在乎葫芦。他为什么不在乎叶子上长蚜虫呢?对,他在乎的只有葫芦,他怎么说的?你从他的话中感受到什么?

  你具体从哪儿感受到他希望葫芦长得快些?个读、齐读。

  还感受到什么?(长得大些)

  从哪儿感受到的?读、齐读。

  是的,他多希望葫芦长得快些,长得大些呀,根本不管叶子上长虫了。再读他说的话,齐读。

  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他只乎葫芦,盯着是什么意思?

  会抓关键词,用这种神情来说一说,齐读。

  对了,他不在乎叶子上长蚜虫,他只在乎葫芦。根本不去治叶子上的虫。

  可邻居劝他,他为什么不治,他是怎么说的?

  我请一个孩子读三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

  他怎么说的?个读。

  齐读,种葫芦的人说了几句话?分读。

  你对哪句话影响最深?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分读。

  这是种葫芦的人在邻居劝他时说的话,邻居对他说什么呢?齐读。引读。

  如果是你听了种葫芦的人说的话,你会怎么劝告他呢?

  四、总结

  从这篇课文中,我们知道了这个人他的葫芦开始长得那么好后,后来长了虫,他不;邻居最后才使葫芦变黄落下来,这多可惜。

  好,再读一遍课文,回忆内容。

  五、练习

  这有一练习题,请同学们自己填空。

  板书:

  我要的是葫芦

  叶子(长满) 葫芦(可爱)

  │ │

  ↓ ↓

  长虫───────→落了

  │ │

  ↓ ↓

  长虫───────→落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经典)07-30

[经典]语文教案08-03

语文《口技》教案10-27

语文教案(精选)08-09

(精选)语文教案08-16

语文教案【经典】08-29

语文教案[经典]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