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语文教案范文集合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积累叠词,了解小说背景。
2、了解小说借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用读对话梳理情节的方法,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3、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4、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做到详略得当的。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2,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略得当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文体
1、播放微视频,引出小说背景。
2、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二、字词教学,了解环境
1、出示字词,读准字词,引导学生从词语内容和形式上发现规律。
2、情境朗读,了解环境。
三、梳理情节,初识形象
1、快速默读第6—19自然段,思考:八儿想吃腊八粥却吃不到,他是怎么办的?
2、根据学生回答,梳理小说情节。
3、根据板书,串联情节,了解小说主要内容。
4、小结:这篇小说就是用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刚才,我们读了八儿和妈妈的对话,梳理出的情节就是小说的情节。
5、交流:从这些情节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八儿?
四、品读语言,丰盈形象
1、聚焦情节中八儿的语言,初步感受语言的变化。
2、品读短句。
(1)齐读,思考:本句中哪个字最精彩?
(2)对比朗读,从“那”字,你感受到什么?
(3)联系自己生活经历,感知八儿形象。
(4)有感情地朗读。
(5)小结:一个“那”字,又让我们看到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刚才,我们抓住了八儿的语言,品读“那”这个关键词,揣摩了八儿的心理,从而让八儿的`形象在我们头脑中更加丰满。
3、品读长句
(1)自由读,边读边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填一填:八儿每次是怎么分的,有什么变化?
写一写:你又读到一个怎样的八儿,并想想理由(填在磁卡上,一张磁卡写一个词)。一定要填在磁卡上。温馨提示:四人小组,一人主持,其他三人一人汇报一处。
(3)小组汇报。
(4)小结:刚才,我们读了八儿这处长的语言,从分粥的变化中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他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更加丰盈。
(5)串读三次分粥的句子,读出变化。
4、小结:刚才我们品读了八儿的语言,关注了关键词句,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八儿的形象跃然纸上。沈从文不愧为语言大师,在对人物语言进行描写时,每个词语,每句话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也不行,借助不同的语言形式展现人物不同的形象。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梳理环境中的情节,品读八儿的语言,揣摩他的心理,看到了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八儿心里隐藏的语言和那锅不断叹气的粥,这又藏着什么奥秘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揭秘。
第二课时
【导入】
一、谈话导入,回顾课文内容评论
1、谈话导入。
2、回顾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什么事?
【讲授】
二、品读课文评论
1、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明确任务:课文是如何写八儿嘴馋的?
3、读文探究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八儿特点的句子,作批注。
2)小组交流
4、集体汇报
1)描写动作的句子。
2)描写语言的句子。
3)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5、小结: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画。表现了一家的其乐融融。
【活动】
三、指导朗读评论
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
【作业】
四、作业评论
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
2、查找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围绕“秋天的景物”,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这有几句古诗,你们能说出下半句吗?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停车坐爱枫林晚。看到霜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是宋朝文学家苏轼的一句诗,你知道是写得哪个季节吗?
2、诗中“橙黄橘绿”其实是说一年中硕果累累的时候,你现在知道是那个季节了吗?
3、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她秋高气爽,满山红遍。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她五谷丰登,果实累累。
(二)出示图片,感受秋天
1、出示“果园里”(1)分别出示“苹果”、“柿子”、“葡萄”,(2)《秋天》中说:“苹果嚷着冷了,要穿红袄;葡萄嚷着冷了,要披紫袍。”课文中是把苹果比作人来写的。你能用上拟人句或者比喻句选择一幅画面来说说吗?(3)三句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我们称为排比句,你能用上排比句,为我们描述下果园里的景象吗?(4)请同学们拿出草稿本,写上一段。(5)请同学读,评价。(6)闻一闻,仿佛闻到了水果的美味,真让人垂涎三尺啊,教案《四上教案 作文 美丽的秋天(公开课)》。
2.过渡:上个星期,我们放了3天假,有些同学和父母旅游了吧,或者去了公园、春江潮广场······你看到秋天了吗?(1)指名说。(2)秋天公园里的景色,我们可以抓住它们各自的特点来写。出示“枫树”:红的像一团团火。(抓住枫叶颜色的特点)“银杏树”,那片片树叶好像一把把扇子,扇去了夏天的.酷暑,为我们带来了凉爽。(抓住银杏形状的特点)“菊花”:红的似火、粉的似霞、白的似雪。(也是颜色)“桂花”:我们可以抓住桂花的香味,“桂子花开,十里飘香”,沁人心脾。(抓住桂花花香的特点)
3、出示“一望无际金色的稻田”。(1)你看到了什么?(一望无际的稻田)(2)远远望去像什么?(金色的海洋)(3)从整体看,金色的稻田像金色的海洋,我们再从局部看那一株株稻穗呢?(稻穗弯下了腰,因为他们成熟了,沉甸甸的,)
4、小结:秋天像一首诗,秋天像一首歌,秋天像一幅画,秋天像一个美丽的童话。难怪古人说:“万美之中秋为最”呢!
(三)欣赏例文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篇文章,看看作者向我们描写了几个地方的景色?重点写了哪个部分?这样文章就能做到有详有略。
2、再读一读,你觉得写得好的地方,用笔画一画,再读一读,品品这些句子好在哪?交流。
3、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分别做了总结,文章在结构上运用了“总——分——总”的写法。 我们在写这篇文章时也可采用这样的方法。
(四)作业:完成草稿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5、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使读书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
学习重点
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一、导入
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这节课,就让我们去品读书滋味,跟着《窃读记》融入书的海洋,和作者林海音共同感受一番读书的滋味吧。(板书课题)
二、一品读书滋味,丰富阅读体验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2、谈一谈,通过第一遍读文章,你读懂了什么味?
三、二品读书滋味,体会音乐美
1、接读课文。
2、接读的学生来说说读书的滋味;听书的学生来说说听书的滋味。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到书给我们带来的声音美、音乐美,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滋味。
3、根据自己对窃读的理解,对接读的同学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进一步朗读,评价后进一步练读。
四、三品读书滋味,感悟读书乐趣
是啊,读书有千百种滋味。让我们回到林海音的时代,回到她窃读书的书店,一起感受一下窃读的滋味。
1、自由读课文。读完后划出说明窃读滋味的句子。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2、默读课文,边读边画。
我们此时此刻无法亲身体会到窃读的滋味,但是,如果一篇文章写得好,就能让我们如临其境,就能和作者的情感一起跳动。再去仔细的读读课文吧,这种窃读的滋味──我很快乐,也很惧怕。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把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画下来,多读一读。
结合画出的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急匆匆地赶”,“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急切地寻找”,“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心里却高兴地喊”,“依依不舍”……从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心里非常的高兴,特别想读书正好读到了书的高兴滋味。
“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
“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要想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让人家看不出来,确实挺累。还贴在一个大人身边,躲来躲去的,这种读书的滋味有些不好受。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作者读书,是在人多别人不注意她的时候窃读,因为是窃读,所以当人少了,她就会丢下心爱的书转移到其它书店。这种奔波的滋味也不好受。
“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作者读书,常常忍饥挨饿的。
“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从这些动作中可以看出,作者读书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
……
五、四品读书滋味,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
现在,你能感受到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了吗?看来,读书还真得要细读,遇到像这样的好书(指课本)得细细地去品读,才能读出书中的更多味道。
小组内分段朗读课文,各自说说自己读后的新滋味。
六、我的收获
通过读《窃读记》,你有哪些收获?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回顾本组课文学习,交流读书方法。
2、积累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标语。
3、学习成语故事,积累成语。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教师:请同学们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你从他们的对话中发现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对话。
3、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教师规定学生发言的内容:如果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不仅能帮助你读懂文章,还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4、从本组课文中选择典型的句段,体会这种读书方法的作用。
二、日积月累
1、自由读日积月累的关于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标语。
2、在小组里交流哪些标语你读懂了。
3、指名说说标语的意思,其他同学补充,教师点拨引导。
4、这些标语写的好不好?好在哪里?(凝练、通俗、琅琅上口。)
5、你还知道哪些比较好的关于环境保护的标语?
6、读读背背好的标语。
三、成语故事
1、自由读一读。
2、概括故事内容,同位互说,全班交流。
3、齐读最后一段,你认为晋文公这样论功行赏有道理吗?
4、“竭泽而渔”现在多用来比喻什么?
5、这个成语对你有什么启发?(小组交流指名说。)
四、布置作业
1、将竭泽而渔的故事讲给父母或者好朋友听。
2、继续收集标语和成语故事,与同学交流。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世间最美的坟墓》为河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十四课。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于1928年游历俄国,参观托尔斯泰墓后写的一篇游记。表面看这是一篇游记——记游托尔斯泰墓,但在实质上它是一篇抒情散文,借游览托尔斯泰墓抒发作者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崇敬之情,表现作者对朴素、恬淡人生的追求,是一篇平淡其外激情其中的散文。学习这篇散文,应注意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引导学生注意理解“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计思想:
首先通过学生自读,教师范读整体了解课文内容;再通过介绍人物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引导讲述、学生讨论把握课文语言,体味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味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2.把握课文以简朴的语言写朴素的坟墓的特点,理解“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3.掌握对比手法和衬托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理解“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的良好习惯。
2.引导学生理解朴素美、人格美的内涵,争做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最美”?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味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二)教学难点
“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生命终结无可避免。古往今来,世人对生命的最后的驿站——坟墓作了各种不同的诠释。坟墓通常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样的'坟墓是美的坟墓?让学生思考:(答案不定).世间有哪些美的坟墓?
课件展示世间公认美的坟墓的图片并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幻灯片2--5)。请同学们概括出这些坟墓的特点(幻灯片6)
作者认为上述的坟墓都不是最美的!作者是何许人?
作者简介:(课件展示,幻灯片7)
到底在他眼里怎样的坟墓才是最美的?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来到俄国参观世间最美的坟墓——托尔斯泰的坟墓!(课件展示托尔斯泰的坟墓的图片,幻灯片8),并介绍托尔斯泰其人
3.托尔斯泰简介:(课件展示,幻灯片9---14)
二、引导点拨,展开教学
(一)引导学生感受托尔斯泰墓与前面列举的名人的坟墓的差异(课件出示图片,幻灯片15,使学生直观地加以比较,从而得出结论),试用一词概括对托尔斯泰墓的整体感觉——朴素。
(二)听读课文(课件出示幻灯片16,播放课文朗读),划出值得注意的字词以及体现托尔斯泰墓朴素的句子
1.正音(课件展示:幻灯片17)
2.体现托尔斯泰墓朴素的句子:(生回答后用课件展示:幻灯片18)
师点拨:托尔斯泰墓的周围,该有的却什么都没有,我们看到的只是随处可见的阳光、白雪、一个长方形的土堆和稀疏的木栅栏,以及四周盛开的鲜花和几株大树,听到的只是清风拂过树梢时发出的“飒飒”声响。如果要给这样的“朴素”再加一个修饰语的话,那便是文中的一个词——逼人。的确是“朴素”扑面而来,不知道同学们感受到了没有。下面我们一起有感情的读一读这些句子吧!
(三)感受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美”
1.请一些同学谈谈读完了这些文字,除了“朴素”,还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的答案不一)
师小结:我们还感受到了一种“美”,这里景色优美,环境宁静,很美。让我们再来看看那些亲临墓地的人们有什么感受吧!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明确:
“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震撼每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课件直观展示,幻灯片19)
3.再找出表现作者感受的句子,明确: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也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4.师点拨、引导:来这里参观的人们心里受了强烈的震撼,作者更是用了三个“之最”来表达感受——世间最美、最宏伟、最难忘的坟墓。感受都比我们深刻。这不由得引起我们的思考:托尔思泰墓为什么有这么大的神奇力量?墓冢的朴素,与人们的崇敬形成了怎样的联系,这种关系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后,课件展示(幻灯片21)
(四)探讨:请同学们谈一谈对美的认识。
1.生思考,讨论,形成意见,回答
2.师点拨:托尔斯泰坟墓的美,其原因不仅在于它的形式,还在于托尔斯泰本人的一种人格的美!是他的形象宏伟,品格感人!其实“美”不仅仅是指能给人们带来视觉享受的有形的东西,它还包括那些强烈地冲击人们的心灵的、给人们以心灵的震撼力的事物。震撼越是强烈,审美的效果便越好。“美”还在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幻灯片22)
(五)思考:文章结尾为什么要提到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
课件展示三位伟人的坟墓图片及简介(幻灯片24,25,26)
生思考,讨论,形成意见,回答
明确:对比。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他们的坟墓虽然豪华、华丽,但这并不为过,这和他们伟人的声名是和谐统一的,而托尔斯泰墓的朴素与他淡泊名利的品格是一致的,因而人们认为它是最美的,那就让这位伟人享受这种自然、宁静,幸福地安睡在这片远离尘嚣的林阴里,让我们默默地向托尔斯泰墓告别吧!
三、拓展延伸
讨论:对学生化妆,穿高档华丽服装的看法。
四、作业
(一)读一部托尔斯泰的名著
(二)预习新课
媒体和资源:
教学评价: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上册教案01-25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口技》教案10-27
(经典)语文教案10-22
【经典】语文教案10-04
语文试讲教案03-19
语文《狼》教案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