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11 02:19:46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语文教案范文汇总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语文教案范文汇总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

  培养爱国情感、认识朋友间的友情。

  2、知识目标

  ①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②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③品味语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④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3、美育目标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

  4、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诵读能力,欣赏能力、想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重点)

  2、理解作者的精巧构思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难点)

  学法引导:

  1、背诵全文。

  2、抓住难点、要点疏通文意,启发自行领悟。

  3、反复诵读,教师点拨,师生共同分析、欣赏。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对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学生质疑,师生共同回答。

  2、训练朗读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②质疑法③讨论法④背诵法

  2、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3、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

  4、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2′)

  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是可以依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3′)

  请同学们翻开课文,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注意:听清字音与句读,最好提笔作上记号。(师配乐朗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三、自由朗读,理解文意(8′)

  1、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文下注解疏通文章大意,并记下弄不明白的地方,待会全班讨论解决。(教师巡视,随时解答一些学生的疑难问题。最后全班交流。)(全班交流的方法是:一个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教师鼓励其他学生给这位同学解说明白;同学们都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讲解。)

  2、下面,同桌或前后桌两人组成一个小组,一人读课文,一人说译文。读完一遍后交叉进行。

  四、品析课文,训练想像(10′)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将写景与送别的`过渡句用“____”标示出来。(在“愁云惨淡万里凝”)

  2、下面,请大家任选角度,将前面咏雪的句子和后面的送别联系起来。比如说:雪是冷的,可朋友的心是热的。(雪是洁白的,朋友的情是纯真的;雪美丽得令人温暖,朋友情真挚动人;雪中生活是寒冷的,朋友的归途令人担忧;雪中生活是艰苦的,它令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盼望归去;纷纷大雪,是不是上天为朋友归京而献上的贺礼?奇丽的边塞风景,是不是为离情别意抹上豪迈?)

  3、听读,揣摩:在送别的酒宴上,在挥手的那一刻,“我”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明确;对朋友归京,“我”感到高兴。因为对戎边战士来说,能和家人团聚可喜可贺的一件事。“胡琴琵琶无羌笛”,在急管繁弦中,在杯来盏去中,仿佛可以听见诗人由衷的祝贺:“来为你归京干杯!”然而朋友情深,轮台距离长安路途遥远,这一分手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尽管是军中大丈夫,依依别情仍然袭上心头;千里冰封,沙海纵横,朋友这一路可会顺利?今日我送君,何时人送我?“雪上空留马行处”,那一行马蹄印啊,将我的牵挂和惆怅一直延伸到长安。

  五、自由赏析,体验文美(12′)

  作者在整首诗中,既有细节的勾勒,也有浪漫奇妙的想像。既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又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感情。可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俗话说“好文章不厌百回读”。尤其是好的句子、词语一定要品一品。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词语拿出来读一读,评点一下。好,大家先准备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

  【课堂设想】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明确:“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的眼里,幻化成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明确: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的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反常的细节再一次传神的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鲜红的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③“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明确:这两句运用了夸张与对偶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地勾勒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恶劣的天气长途不跋涉必将是无比艰辛的。“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④“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明确: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与朋友之间的难舍难分的依依别情,为友人归程艰难而担忧的关切之情,有友人归京通往家乡的马蹄印迹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小结:诗歌以恢弘的气势、寓情于景的手法,既描写了唐代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又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六、朗读指导,背诵课文(10′)

  1、齐读课文。我们该怎样读出作者所表达的这种感情呢?好,请大家先酝酿一下感情,然后一起来读。

  2、学生评价。(边评边读)

  3、分组朗读。刚才我们读了,又议了,知道该如何带感情地读,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诵课文,请男同学读写景部分,女同学读送别部分。

  4、背诵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达到了熟读成诵吗?好,请一位同学带着感情背诵课文。(齐背课文)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1个字。正确读写“敏捷、驯服、矫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3、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方法。

  4、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点:

  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写小动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关于松鼠形态及生活习性的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松鼠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出示松鼠的图片:同学们,你了解松鼠吗?请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说一说.

  今天,我们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封所写的《松鼠》,让我们读一读,他给我们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

  2、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字词和较长的句子多读几遍。

  (2)画出不懂的词语,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问题。

  (3)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要求: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别人在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抽查情况)

  1、小组内学习展示。

  a、这节课,我学会了“乖巧、驯良、橡栗、玲珑、蜇伏、玲珑、警觉、苔藓”等词语,理解了敏捷、矫健的意思。

  b、我会用乖巧、敏捷、矫健造句。

  c、我能够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d、我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解决了一些课后的思考题或每课一练中的题目等。

  2、抽查学习情况。

  抽查生字的`读,说或写的情况。(主要是针对中差生)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a、我知道课文从松鼠的外形特点、活动、窝、生殖4个方面来介绍的。

  b、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呢?试着填一填:

  在写松鼠的外形时,作者采用_________的写法,抓住松鼠_____ 、_____、_____和_____ 的特点,把小松鼠写得非常美丽可爱。

  2、学生从从3、4自然段阅读感悟,体会写法。(让学生自主阅读)

  a、这两个自然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松鼠的乖巧行为?

  b、你觉得小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

  c、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比喻、拟人)

  3、学生展示朗读能力。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呢?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

  四、知识拓展延伸

  作者向我们准确、生动地介绍了松鼠的特征及生活习。除了文章中介绍的松鼠特点外,你知道松鼠还有哪些特点吗?。

  五、作业

  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某一种动物。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浅显的童话故事,主要讲一只丑小鸭自从出生以来就被人瞧不起,受人欺负,被迫离家出走,最后竟意外地发现自己不是丑小鸭,而是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本文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富有儿童情趣,学生乐学,兴趣浓厚。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依据“新课程”理念,教学本课时,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并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感悟丑小鸭在悲惨的日子里,仍然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阅读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同时,让学生从小懂得既要善待别人,互相尊重,也要正确地对待自己。并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孤单”、“羡慕”等重点词。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课件。师:孩子们,今天有一群可爱的小鸭子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可是它们很调皮,躲在了生字蛋的后面。如果你读准了字音,它们就会跳出来,愿意请它们出来吗?

  2、形象识字。教师点击生字蛋,生字蛋破开,出现生字,学生读、记(读得正确,蹦出一只小鸭)。

  3、揭示课题。(最后一个生字蛋破开,出现丑小鸭形象)。师:哟,它是谁呀?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比较一下,它的样子与前面的小鸭有什么不同?(抽讲),板书课题。

  (评析: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的欲望,把学生从枯燥的'识字中解脱出来,增强了自主识字的兴趣。同时,最后一个生字蛋破开,出现丑小鸭的形象,通过观察、比较,了解了丑小鸭的特点,引入课题自然。)

  二、自主阅读,感知形象

  1、自主阅读。师:丹麦著名的童话家——安徒生老爷爷还为丑小鸭写了一个故事呢!想读读这个故事吗?……下面,请小朋友自读课文,看看安徒生老爷爷是怎样描写丑小鸭的样子的?请用“——”勾画出有关句子。

  2、感知形象。出示画面,说说丑小鸭和其它的小鸭有什么不一样?看屏幕填空。

  丑小鸭:它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

  小鸭:它们的毛黄黄的,嘴巴扁扁的,身子肥肥的。

  3、感情朗读。引导读描写丑小鸭样子的句子,体会它的可怜。

  (评析:在此环节中,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了丑小鸭的形象特点,加深了认识。再通过填空、读句子,有机渗透了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内容。感受到了丑小鸭的形象丑,为学习下文作好了铺垫。)

  三、细读体验,互动交流

  (一)自读自悟,体会丑小鸭在家的孤单(第三自然段)。

  1、自读勾画。课文的哪些地方最感人?用“——”画出有关句子。

  2、角色转换。如你就是文中的丑小鸭,受到别人欺负时,你会想些什么?

  3、互动交流。(1)小组内交流;(2)相互评议。(3)联系上下文理解“孤单”一词。

  (二)渲染气氛,体验丑小鸭的悲惨生活(第四、五、六自然段)

  1、渲染气氛。(看动画)师:孤单的丑小鸭受尽了欺负,它忍受不了,只得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家。它在外面又过得怎样呢?

  2、品读课文。自由朗读,想想丑小鸭在野外的生活怎样?

  3、互动交流。看了丑小鸭在野外的生活情景,你想说点儿什么?

  4、深入赏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三)观看动画,感受丑小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播放动画。师:是啊,可怜的丑小鸭在这样艰难的生活中熬着。可是,它仍然能从生活中发现很美的东西。有一天,丑小鸭看见一群洁白美丽的天鹅从空中飞过,它又惊奇又羡慕,丑小鸭羡慕什么?(抽讲)2、生生交流。此时,丑小鸭会想些什么呢?

  3、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羡慕”。(生:看见别人有好的东西,自己也想拥有,这就叫羡慕)

  (评析:朗读、交流是感悟的基础。在此环节中,教师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自读自悟,学生感悟到了课文中蕴含的情感。通过多向交流,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和合作意识,使学生的认知得到了升华。)

  四、拓展思维,放飞情感

  1、教师激情。丑小鸭怀着美好的愿望,熬过了凄凉的秋天,熬过了寒冷的冬天,终于走进了万物复苏的春天,它的愿望实现了吗?

  2、自主探究。自读课文,找找描写天鹅形象的句子。

  3、同桌比赛。丑小鸭看看湖里映出的自己漂亮的影子,想起原来的样子,心情会怎么样?有感情地赛读课文第七自段。

  4、拓展思维。如果你就是白天鹅,这时候会想些什么呢?

  小组内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

  5、升华情感。白天鹅扑扑翅膀,向蓝天飞去,飞向更广阔的天空,飞向新的生活。同学们,看到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你们羡慕它吗?也想变成美丽的天鹅吗?好,请大家随着音乐,也展翅飞翔吧!

  (评析: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此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学生开启了思维的窗口,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丰富了人文情感,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五、课外延伸,丰富知识

  1、推荐安徒生站。

  2、小组合作自编自演童话故事。

  板书设计:

  28、丑小鸭

  孤单羡慕

  丑小鸭→∣→∣→白天鹅

  可怜美好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些本课的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少年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信念。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渎、抓住重点句子品读,在读中感悟,畅谈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少年战胜困难和自我时所表现出的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明确课文的主旨。

  2、品读重点语句,感受少年的坚定信念,受到启迪和教育。

  教学准备:搜集摘抄励志的格言警句或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主教案个性教案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你有爬山的经历吗?说说你的经历和感受。

  2、我们要学的将会给我们启迪。

  3、揭示课题:只要翻过那座山。

  二、范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2、简要说说课文内容。

  三、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理解词语。思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能理清的脉络吗?

  2、小组讨论交流。

  3、班内汇报交流。

  (1)指名认读生字,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理解词义,用词语说一说。

  (3)关于的内容。

  生动记叙了少年在翻山的过程中战胜困难和自我的艰难历程。

  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少年牢记祖母的话,已经爬过两三座山头,但仍然不见大海的踪影。

  第二部分(第5~13自然段):写少年再次聚集力量,继续攀登,还是不见大海,他很气馁,甚至决定放弃。

  第三部分(第14~18自然段):写海鸥送给少年的.羽毛,给了少年希望和动力。

  第四部分(第19~22自然段):少年在一次沿着山道缓缓爬去,而畔回荡起大海的涛声。

  4、指名度课文。

  四、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2、小组交流提问。

  3、班内整理提问提纲。

  五、课堂小结

  通过自主学习,大家一定有很大的收获,请总结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口述课文主要内容

  3、回顾上节课的提问提纲。

  二、合作探究

  1、学生安提问提纲自读课文,在书中圈点批注。

  2、小组内交流,推荐代表。

  3、班内由小组推荐代表汇报交流。

  (1)少年经历的困难。

  ①山道上笼罩着蒸人的湿气。

  ②前方仍是像波浪一样上下起伏,不见终点的长长山道。

  ③这条山道的前方,仍旧与先前一样,是望不到边的起伏的山峦。

  以上是环境方面的困难。

  ④还是算了吧!

  ⑤少年猛地一屁股坐在路旁……这一切又有谁能告诉我呢?

  ⑥慢慢地,一阵疲劳袭上全身。

  以上是自我的困难:少年的情绪有了波动,有怀疑,有气馁;有身体上的疲劳。

  (2)少年战胜困难。

  ①“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在中出现了三次;

  a、第一次作为祖母的话出现,是少年翻山的原因。

  B、第二次是少年的动力。

  c、第三次让少年获得了希望,坚定了信心。

  ②“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是的线索,贯穿全文,也是的主旨所在。

  (3)少年一定能翻过那座山,看到大海。

  结尾,表明少年已坚定了信念,不断战胜困难,超越自我,最终达到理想的彼岸。

  4、请同学们读自己感悟最深的部分。

  三、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1、你还有此类励志故事吗?说说你的感受吧。

  2、学生交流,联系自身来畅谈。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又有新的收获吧,请总结一下作为经验积累哟。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及一词多义。

  2、理清文章结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挖掘悲剧根源。

  3、深理解赋、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在抒情上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2、体味诗歌的悲剧意蕴。

  一.导入

  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

  《上邪》 (苍天啊) 一位女子痴迷而挚烈的爱情誓言。(两汉乐府)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是女子呼天以为誓。“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确是“短章中神品”。

  滴下钗头多少泪,沈家园里草犹悲!

  南宋年间,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因在科场上秉笔直言,抒发抗金忧国之情,而名落孙山。陆游父母遂安排他与表妹唐琬成婚。陆游和唐琬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陆游母亲对此不悦,她认为唐琬成天弹琴吟诗,不但有失妇道,而且有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在母亲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这对夫妻,唐琬另与赵士程结婚。一日,唐琬与赵士程来到沈园,与陆游相遇,陆游百感交集,提笔在粉墙上留下了传世经典的《钗头凤》。唐婉再游沈园,和之。不久抑郁而亡。

  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永隔天河、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 白娘子与许仙

  顽强的.生命可以摆脱精神枷锁。只要矢志不渝,执著追求,美好的理想就会实现。

  今天我们就来说下发生在两汉时期的一段凄惨而又悲壮的爱情故事,它就是孔雀东南飞。

  二、解题

  1。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本诗时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称“古今第一首长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与《木兰辞》合称 “乐府双璧”

  2。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2)。“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3)。《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3。基础知识

  1、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

  2、偏义复词: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三、课文把握

  1、诗歌结构:

  层次 章节 标题 情节段落

  起兴 首 句 托物起兴

  第一部分 “十三能织素”—“及时相遣归” 兰芝自诉 开端

  第二部分 “府吏得闻之”—“二情同依依” 夫妻誓别 发展(一)

  第三部分 “入门上家堂”—“郁郁登郡门” 兰芝抗婚 发展(二)

  第四部分 “阿母谓阿女”—“自挂东南枝” 双双殉情 高潮

  第五部分 最后一节 化鸟双飞 尾声

  四、课文分析

  1、概括诗前小序的内容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2、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兼用比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离别。孔雀徘徊反顾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统摄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3、尾声化为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

  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4、欣赏铺陈、排比、比兴的艺术手法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突出刘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罗列数字,应作为互文看,交叉表述。横的铺陈如写兰芝离家的打扮,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显示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5、总结

  本诗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内性格。从现在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

  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两悉际。作者否定了一切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后无沦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听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相关章节。

  2.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引号的作用。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及想象的能力。

  4、通过诵读,从人们随意杀狼护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问:当你们刚看到课题的时候,曾想到它会是一篇什么样的?

  2、读了课文以后,你知道它写了什么?

  二、初读指导

  1、标上小节号,一边读一边想想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

  (1)自学生字‘

  (2)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词语:

  繁殖 捕杀 枯黄 生机勃勃

  惨 灾难 葱绿 传染病 生儿育女

  *指名读一读

  *讨论“怎样抓住它的关键部件记忆字形?

  *说说你不能理解的词语,集体讨论。

  三、课堂作业

  1、练习读课文,准备读给大家听。

  2、抄写词语

  繁殖 捕杀 枯黄 生机勃勃

  惨 灾难 葱绿 传染病 生儿育女

  3、描红

  第二课时

  一、听写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1—3自然段,每段的意思用一幅画来描绘。

  想想:每幅画上该画些什么?怎么画?为什么这么画?不太好画的部分用直线标出。

  交流自己的画。

  2、讨论:

  (1)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里的狼和鹿是什么情况?森林呢?

  (2)后来狼和鹿的情况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3)结果,凯巴伯森林变成了什么样子?

  * 理解: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自由王国”。

  * 体会森林里闹饥荒的情景。

  3、板书:

  三、指导朗读第1—3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从一百多年前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自由王国”是什么意思?

  二、继续学习课文

  1、学习第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句子中加引号词语的'意思。

  (1)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的“功臣”。

  (2)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的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也是毁灭自己的“大坏蛋”。

  2、讨论:

  (1)什么是“功臣”?为什么讲狼是森林和鹿的功臣?

  (2)“坏蛋”什么意思?鹿怎么成了“大坏蛋”呢?

  3、小结:文中三处引号所引用的词语都是要引起人们注意的。

  三、由事明理

  学习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练习朗读全文。

  五、指导复述

  指导:恰当引用文中例句,有利于复述。

  同桌练习复述。

  指名当众复述。

  六、作业

  总结:今天,我们两次来到了凯巴伯森林,在被毁的森林里我们明白了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生存都有它的用处,不应该随便消灭它,现在让我们一起乘着风车走出森林,回家吧,回家后把你的想法赋诸于行动。让大家齐心协力,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而努力。

  七、生活小水滴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生活小水滴”,去调查,了解身边有哪些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去思考,如何阻止人们愚蠢的行动;去行动,让大家都来保护地球。如果你做到了,你将得到的奖品是地球的美丽和人类后代的幸福。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妈妈”这一主题,编排了两篇主体课文,一篇自渎课文。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妈妈的爱无时不在身边,懂得回报母亲无私的爱。进而增进母子亲情。

  《妈妈的爱》是本单元第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首饱含深情的小诗,通过一些生活中的细节,表现了妈妈对孩子无私的爱,也抒发了孩子对妈妈的爱。是一篇意义很强的课文。

  二、学情分析:

  本首诗里所描绘的生活细节几乎发生在每个学生的家庭,每个学生都经历过,正因为司空见惯,成长中的孩子反而容易忽略。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讨论,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生活在深深的母爱之中。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情,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二年级学生的要求及本课特点,制定目标如下:

  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10个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阅读中独立识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妈妈平日的爱,懂得要尊重关心父母,不要让父母操心。

  四、重点与难点:

  体会诗歌的感情,有感情朗读。

  五、设计理念:

  凭借教材把浓浓的亲情传递给学生,让孩子留意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体会妈妈的爱。,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朗读,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学字词,受感染。让他们在感兴趣,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六、教学准备:

  磁带《世上只有妈妈好》;生字、词卡片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切入课文

  谁愿意介绍自己的妈妈?

  说到妈妈,老师看出你们很自豪,今天我带来一首赞颂妈妈的歌,一起来听听,会的同学可以一起唱。

  正如各种所唱,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我们从小到大,妈妈付出了很多心血,这就是妈妈的爱,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妈妈的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

  同桌合用一本书,相互检查正音。

  通过指名读、开火车、擂台赛等方式检查识字情况。

  指名分节读课文,说说诗歌中把妈妈的爱比做什么?

  (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整体感知内容。

  默读这首诗,然后说一说读后你想到了什么?

  同学们说得真好,你想怎样学这首诗?

  就按你们说的方法来学习,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几个人在一起学。

  集体交流后,学生汇报。

  你最喜欢哪一小节,为什么喜欢她?

  在学生汇报时重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理解妈妈的爱为什么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责备的目光、亲切的教诲。

  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四)、联系实际,赞美母爱

  同学们,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责备的目光、亲切的教诲。妈妈的爱还是什么?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你从那里感受到妈妈的爱了?妈妈是怎样爱你的?

  妈妈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就让我们带着对妈妈的感激之情,深情地朗诵这首儿歌,能背得背下来。

  3、把你对妈妈的赞扬像书上那样写成一首小诗,读给爸爸妈妈听。

语文教案 篇8

  编排意图:教材编排了8篇选读课文,目的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为学生阅读自我检测提供材料。在教学中,《山城的雾》可以配合第一单元的教学,要以学生独立阅读为主要形式。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鼓励学生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多读和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鼓励学生乐于阅读拓展材料。当然也可以配合期末总复习用,可把选读课文作为综合阅读材料,要求学生熟练地查字典、词典,独立识字,通过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法,理解词语和句子,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及一些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课文简介:《山城的雾》本篇课文是一首诗歌。作者满怀激情,以丰富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赞美了山城重庆的雾所特有的、无比奇幻的景致。诗歌共分八节。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概括地、直接地写出了作者对山城的雾的赞美和感受;第二节则概括地写了整个山城的雾的景致:雾如帷幔,山城如宫殿;第三、四、五、六节分别写了雾中景物:雾中太阳,雾中的车辆和行人,雾中山顶和电视塔尖,这些景物有能看见的,有不能看到的,有能听到而不能见到的,凡可以看到的都给人以朦胧的感觉;以上几节基本上写的是雾中山城的景物,虽然写的都是雾中非常具体的景物和事物,未直接写雾,但这些景物所发生的变化皆因雾而成,雾和物紧密结合,由此使人感到雾那样神奇,那样的浓密。第七节直接写雾:如汹涌翻滚的波涛,在整个山城奔腾。由此观之,山城的雾的特点是奇特,奇特又体现在浓密和流动上。置身于这样的雾气中,作者自然会发出“无比奇幻”的赞叹。

  学习目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学习重点、难点:感受雾景之美丽,雾景之奇。

  学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激发阅读兴趣。

  1、多媒体出示

  花城哈尔滨

  春城南京

  冰城广州

  石城重庆

  山城岛城

  岛城昆明

  请同学们仔细看看,你能说出屏幕右边分别是哪一个城市的别称吗?(根据学生回答连线)

  2、山城重庆的火锅世界闻名,又称火锅城,重庆每年平均170天以上的时间都是大雾弥漫,所以它又有一个别称是雾城,雾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山城的雾。

  二、自主阅读理解。

  (一)了解雾之美

  1、出示两幅有关雾景的图片。

  (1)同学们对雾的都有一定的了解,老师带来了两幅与雾有关的图片,看图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图一:雾如帷幔

  图二:雾如水漫金山

  (2)你想怎样赞美这美丽的雾景呢?

  2、作者在欣赏了山城的雾后又是怎样赞美的呢?自由读读这一首诗?

  3、交流重点句:啊,我真写不完雾中的奇景,我要把它绘成美丽的画面。

  (1)在这一句中,作者想把雾中的美丽景色绘成美丽的图画,这是一幅极富色彩且让人赏心悦目的画儿,你们来找一找,雾景中都有哪些色彩?

  (2)雾中的美景是由雾中一件件景物组成的,你来看看作者都描写了雾中的哪些景物?它们美在哪儿呢?(注意与挂图联系,把具体形象和文字训练统一起来)

  4、(朗读)你能读一读,通过你的`朗读,来向人们展示雾城之美吗?并让学生说说雾美在哪儿?

  (二)理解雾之奇

  5、再现两幅图片:赏不完雾之美,写不完雾景之奇,在作者的心目中,山城的雾又是无比奇幻,看着这朦胧的雾,翻卷的雾,让作者想到了什么?相机指导两个比喻句。

  A、像天上的仙女撒下帷幔。

  B、就像神话中的“水漫金山”

  (1)你是怎么理解雾之奇呢?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帷幔”以及“水漫金山”的来历。

  帷幔:即帷幕,挂在较大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水漫金山》

  出自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金山寺法海禅师,为拆散许仙与白娘娘的美满姻缘,强留许仙在金山寺出家。白娘娘上寺索夫,遭到法海拒绝,乃召集众水族,水漫金山寺。法海请来天将,也抵御不住。白娘娘救回许仙,夫妻重获团圆。

  6、这么好的画儿是谁画的呀?(大自然)这么说,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啊,当漫天的大雾升腾起来,弥散开去,远远望去,雾天一色,青山绿水都像是被一层白色的帷幔包住似的,小楼、梯田、竹林在雾中时隐时现,是大自然让山城显出了一份神秘感,感受到雾的飘渺和温柔。走在了朦胧的路上,踏在了翻腾的雾上,真使人有点腾云驾雾,飘飘欲仙之感,让我们领略到了雾的汹涌。这幅画的作者大自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啊!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首诗。感受山城雾的奇幻。

  7、是啊,山城的雾真是无比奇幻,像(),像()。

  三、谈谈阅读收获。

  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山城雾的奇幻,他亦温柔亦汹涌,相信一定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课外阅读积累。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14个,会写生字9个。

  2.能力目标:学习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信用高于一切个人利益。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信用高于一切个人利益。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录音机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独立识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马戏吗?如果有机会去看马戏你会去吗?可李丹同学就没去,为什么呢?想知道吗?让我们来读读《我必须去》吧,相信读过之后,你就明白了。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2.同桌之间互相听读课文,检查识字。

  3.指读课文,评议。

  4.出示课件:读一读,用“犹豫、慈祥”说话。

  星期李丹花裙子小辫子扎蝴蝶结约好

  敬老院完毕急促犹豫慈祥

  5.同学用生字卡互相检查。

  期李丹裙辫扎约敬毕促犹豫慈祥

  6.游戏。

  7.自由读课文,看看自己读得怎么样?自评。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李丹遇到了什么问题?

  2.指名回答。

  3.指读课文,思考:她犹豫后是怎样做的呢?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4.读课文,小组内回答。

  小结:看马戏想去,但是去敬老院演出也应该去,如果不去演出,就是失信,这不可取。即使以后失去看马戏的.机会,也“必须”去敬老院。在人与人之间,信用是高于一切的个人利益的。如果所有的人都想请假,找借口不去演出,那就不好了。所以人要讲信用。

  四、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读文

  2.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必须去》,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再读课文,体会做人要讲信用。

  1.自读课文,体会做人要讲信用。

  2.你还知道哪些“讲信用”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三、指导书写

  1.学生描写识字表,发现问题。

  2.学生自主讲解难字,学生评议

  3.选择自己认为难的字写两遍。

  四、作业:

  完成写字本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在复述、想象中感受跌宕的情节和“津味”语言,提高口头表达和想象能力。

  2、在小组合作环境下,理解“好嘴”的含义,提高多角度探究问题的能力。

  3、对“好”能有一点自己的看法,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问题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北京的人说话比较油滑,天津的人嘴特别会说,能把人哄得特别高兴;所以有这样一句俗话,“京油子,卫嘴子”。我们今天也来认识一位津门“好嘴”,名唤“杨巴”。

  二、说

  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在好嘴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要求: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杨巴巧嘴一张,化解了李鸿章误把碎芝麻当黄土的危机。)

  三、读

  师:同学们都发现了,在关键时刻,杨巴用一张好嘴,化解了一场危机。可是,我们也很快能够发现,这张巧嘴,只说了一段话。这一段话有这么大的威力么?我们一齐来读一读。

  (生读)

  师:同学们声音很洪亮。可是好像少了一些味儿。品读人物语言的时候,我们先要了解合人物的身份,迅速看课文,勾画出描写杨巴身份职业的的词句。

  【读出身份职业】

  师:从这样一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杨巴是能说会道的,专管外场照应的,市井阶层的茶汤伙计。那么,切合他这个身份,我们再来看他说的那一段话,你琢磨琢磨,哪些词语能体现他的身份?

  (息怒、小人、饶了、痛改前非)

  师: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师:同学们这次读,读出了杨巴的市井身份。赏读人物语言,光读出身份可不够,还要注意人物的性格特点,所以不能脱离人物当时所处的情境。

  【读出性格特点】

  我们在课堂之初,已经概括了,杨巴巧嘴一张,化解了一场的危机。那么,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在众多天津小吃当中,府县道台为什么单单向李鸿章举荐了杨家茶汤?

  (黏软香甜、好吃无险)

  师:杨家茶汤制作得如此好吃,成为一绝,是谁的功劳?

  (杨七的手艺好)

  师:文章第几小节写到?(2、3、4)写了杨七的两手绝活,手艺精湛。

  既然主人公是杨巴,为什么花费这么多笔墨写杨七呢?可不可以删掉?

  (没有茶汤就没有危机,也就没有下文化解危机,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师:那么李鸿章看到好吃无险的杨家茶汤,是什么反应?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么?(大怒)

  从文中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勾画出来。(忽的、顿起、啪的一声)这是正面描写。 吓懵了,侧面描写。

  师:我们从这些神态、动作描写,甚至拟声词,都可以看出,李中堂大怒了。我们能不能试试读一读?带着情绪,带着表情(眉毛、面上)动作(甩手),读出盛怒。

  师:可是这样盛怒凌人的李中堂后来的态度却发生了变化。仍然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心生喜欢)这个小伙子真是聪明伶俐,深得我心啊!

  师:李鸿章态度为什么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还是因为杨巴所说的那一段话。

  那么,面对当时李中堂的盛怒,他是怎么想到那一段话的?我们看课文9到11小节。

  勾画出,他首先怎么想?接着如何想?再后来怎么想的?

  (立时想到、左右为难、 矛盾、所以需要巧说;时间紧迫、顶要紧的、快说;李中堂盛怒、需要胆识、敢说。)

  Or:(读出当时的情况紧急,心理活动)

  师:从杨巴的脑筋飞快地一转两转三转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杨巴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处变不惊、随机应变)课文中有没有直接表现他性格特点的句子?

  (第五小节: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

  师:我们再回到杨巴说的那一段话。哪些词语体现出他的处变不惊,随机应变的性格特点呢?

  (不知道,不爱吃)

  XX同学你来试试看。大家一齐读。

  师:这一次同学们把杨巴的随机应变、处变不惊的伶俐劲儿表现地非常精彩!

  在这么紧急的情况下,杨巴说这一段话,你认为他的心情是如何的?

  (紧张害怕的、自责担心的,你来读读看,读出诚恳,轻声读。)

  师:还有没有其他理解?自鸣得意的,神气的。为什么这样觉得?你的依据是什么?

  如何读?读出神气,重音,上扬声调。

  师:好,我们来带着表情、带着动作,读一读。

  哭腔:紧张害怕,诚恳。轻声读。

  油腔:自信神气,镇定。重音、上扬声调。

  师:我们品读人物语言的时候,还可以有自己的读法、看法,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

  【读出自己的理解】

  三、评

  师:杨巴从此在天津威名大振。他的成名靠一张好嘴。让人不得不称奇。这样的杨巴你喜欢么? 虽然很喜欢,但你会不会尊敬这类人?他的形象是高大的么?他的一些行为值得效仿么?我们再次跳读课文,勾画出你人物不值得效仿的词、句。

  (垂手而立、请好请赏、三次叩头、那一段话,揽错误)

  师:我们再来看看杨巴说的这一句话。“息怒”“不知道”“惹恼了”“饶了”。明自己没有错误,却要把错误往自己身上揽。揣着明白装糊涂,甚至有一些趋炎附势、圆滑世故。不太值得尊敬了。我们来看这样一段材料。

  【PPT】这些小人物在封建时代的社会地位较为低下,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轻视、排斥,这种生存压力,也促成了小人物的`顺时应变,是以牺牲自己的人格做代价的。

  师:身份低微的杨巴,其实是没有地位的,在市井中的各种压力,造就了他圆滑世故的说话风格,他们是身怀绝技的“奇人”,他们生活在需要面对生存压力的“俗世”。这让我们读来,不禁有一种对杨巴生活状态的——【同情、无奈】。

  师:这是我们的感受,那么文章的作者, 冯骥才先生,他对杨巴是什么态度呢?

  喜欢(奇人、立传)

  厌弃(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

  Or:这是我们的感受,我们对生活在底层的杨巴,有喜欢、有厌弃、有无奈、有同情。其实在当时的天津,杨巴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这正是当时的众生相,也是作者冯骥才先生创作本文的原因。

  【PPT】“笔录奇人妙事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

  四、品

  师:作者更多的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完整地记录当时的民俗,完整地保存了天津语言特色的原汁原味,体现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津味儿”十足,我们来品一品。

  【PPT】

  究竟拿嘛样的吃喝才能把中堂大人哄得高兴 / 嘛都吃过

  愈喝愈没味儿 /今儿 / 还冒热气儿

  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

  饶有兴味,满心欢喜,撒泡热尿,身爽腹空,要吃点心。

  【PPT】

  天津话特色:

  通俗易懂、天津方言、句式对称、四字词多、儿化音多

  五、 总结

  我们这节课,三读杨巴的一段话,读出身份职业,读出性格特征,也读出自己的理解。作者用“津味儿十足”的语言,展示了当时原生态的生活,让我们认识了天津市井的一位奇人,他能说会道、随机应变、处变不惊,也有一种生活在俗世之中的圆滑世故,这让我们对他称奇的同时,也不禁有些许的同情、无奈。

  其实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读法、看法,自己独特的体会。我们可以多去关注我们生活中这样一些人物。

  六、作业

  1、推荐阅读《俗世奇人》中的篇目:《苏七块》《张大力》《冯五爷》。

  2、辩题:当今社会还是奉行“口才为银、沉默是金”么?选择正方、反方,请你写一段辩论词。

  七、板书设计

  杨七 手艺 (铺垫)

  好 嘴 杨巴 敢说 随机应变

  快说 处变不惊

  巧说 人格扭曲

  俗世 奇人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经典】语文教案10-04

(经典)语文教案10-22

[精选]语文教案11-10

语文教案07-19

语文教案07-19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