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03 09:26:34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语文教案合集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语文教案合集6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词语的不同感情色彩,按照不同感情色彩给词语分类。

  2.了解两种批注方式,学习做读书笔记3.开展祖国在我心中主题活动,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4.练习说明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课时:

  4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词语的不同感情色彩,按照不同感情色彩给词语分类。

  2.了解两种批注方式,学习做读书笔记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两种批注方式,学习做读书笔记

  三、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今天又到了游览语文百花园的时候了,我们快看看,这座百花园里都有哪些迷人景色,让我们欣赏?请你浏览一下,看看你能提取哪些信息?

  2.新课:

  (1)了解词语具有感情色彩:

  ①读词语,思考每组的两个词语感情色彩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发现?

  ②你能读读下面的词语,给词语分类吗?

  褒义:真诚善良视死如归心急火燎

  贬义:凶残虚伪暴跳如雷贪生怕死

  拓展:

  A除了以上这些词语,你还能写出几个褒义词、贬义词吗?

  B除了褒义词、贬义词以外,还有一些介于中间的词语,叫中性词。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词语吗?(2)学习写读书笔记

  ①阅读125127页内容,你学懂了什么?

  ②汇报交流:

  A阅读宁宁和丫丫对话,你读懂了什么?

  认识两种批注方式:眉批是写在文章上方的空白处,旁批是把自己思考或体会写在文章旁边的空白处。做批注好处:对理解文章内容、学习语言表达都有益处。B阅读阅读平台

  先自己把故事读一读,想一想有什么感受。

  再看一看别人的批注,对照一下自己的认识

  最后,另选几处有感触的地方,尝试进行眉批及旁批。C拓展:D阅读一篇短文,交流自己的批注。

  独立阅读,写批注小组交流,相互学习

  (3)积少成多

  背诵《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作业:阅读一篇短文,做学习笔记。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2.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读了本单元的课文,大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爱国志士们的情怀,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使我们也想说些什么。经过这么长的准备时间,大家分小组搜集了资料、写稿、进行了演练,今天我们就汇报。

  (二)新课:

  1.提出要求:

  演讲者: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气、语调、手势和演讲内容协调。朗读时,注意读出作品的情感与语调。

  听众:认真听,听后进行评议,以红花的形式给出评议。评出本班此次演讲活动的优胜者。

  2.演讲、评议

  ①抽签。②按照抽签顺序进行演讲。③群众评委评议:

  演讲题目内容形式

  观点条理感染力新颖情感表演辅助手段3.评出本次活动的优胜者。

  4.活动总结作业:写一份活动总结,简要回顾本次活动的过程,写出大家的收获与感受,还可以写一写以后开展活动的想法。字数不少于400字。

  第三课时(作文指导课)

  一、教学目标:

  1.指导选材

  2.练习说明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怎样写具体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上星期老师布置一个任务,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认为最好的绘画作品或摄影作品拿来,进行展示。今天,我们把大家拿来的作品汇集在一起,开展一个绘画、摄影作品展览,同学们要仔细观察、欣赏,选出最能打动你的作品,并试着把它介绍出来,谁介绍的好,谁就被评为最有品位的观众。

  (二)新课:

  1.指导选材

  ①提问:要想成为最有品位的观众,我们首先要做什么?

  ②引导学生认识到选材的重要。

  请23位同学展示自己选好的作品,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相机指导:

  ③大家尝试用发现的眼光重新欣赏自己中意作品的特点。2.指导怎样介绍①明确本次作文要求要想介绍得好,哪位同学能说说,你认为在介绍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

  按照一定顺序介绍。(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中间到两边等)

  介绍得要具体。

  要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教师随机板书以上要求

  ②明确重点要求:你认为这些中哪一项任务最难完成?(内容具体)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做到具体?

  重点指点:要想说具体,就要认真观察图上人物动作、神态,加自己的想象,他在什么情况下做的动作,他说了什么?

  让这位同学在大家帮助之后,再次介绍这幅画。

  总结学法: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把这幅画的内容说具体?

  引导学生总结:细致观察,展开想象,想像合理。展开想象,再自己介绍这张画或照片,看谁说的生动、具体。把说的`内容动笔写下来。题目自拟。作业:完成本次作文。板书设计:写一幅绘画、摄影作品

  1.按照一定顺序介绍。(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中间到两边等)

  2.内容具体。(细致观察,展开想象,想像合理)

  3.感受真实。

  第四课时(作文评改)

  一、教学目标:

  1.充分肯定学生的习作,采用多种方式给予赏识,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

  2.在习作评价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富有个性和创意的表达。

  3.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通过互相赏识,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把内容写清楚、写具体,以及如何写出成功后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二)新课:

  1.明要求回顾本次习作要求。

  2.展示赏析

  (1)精彩题目展示。出示学生的习作题目,请大声读读题目。

  (2)精彩内容展示。

  ①小组赏析。请同学先在小组里读读自己文章中最满意的片段,再推荐出一个最优秀的片段,让全班同学互相欣赏一下。

  ②集体交流。

  请各组推荐出的小作者有感情地朗读片段。要说说推荐的理由,并演示,划出精彩的地方。

  欣赏一二篇完整的文章,请同学们谈谈听后的感受。

  3.修改完善上面这些同学已经获得最有品位的观众称号,其他同学想不想当?好文是改出来的。

  ①示范评改

  出示一个片断,师生共同修改。

  ②自主修改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打、话”等12个生字,会写“青、用”等六个汉字。

  2、认识“月、人”两个偏旁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呢、吧”等语气词的读法。

  4、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体会青蛙与星星的内心情感。

  教学重点:

  1、多种方式认识生字,并学会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悟青蛙与小星星的内心世界,感受大自然的

  教学准备:

  青蛙与星星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个朋友看看它们是谁?(出示青蛙和星星图片),谁能学学青蛙的叫声?

  师:小青蛙闲着没事,给它的好朋友打了个电话。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青蛙给星星打电话》,(随机将板书补充完整)。

  2、课题中有两个今天要认识的生字朋友,(画上标识),跟老师读读这两个字,读读课题。

  3、析题、导入:根据课题你能猜出课文讲的是什么事吗?它们都说了些什么呢?你们想知道吗?(想知道),老师也特别想知道,那么翻开语文书吧(56页)。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

  这是一首非常有趣又不失优美的诗歌,现在老师把它读给大家听,但是老师有听读要求

  认真听老师读课文,听后能简单说说青蛙问了什么?星星回答了什么?(指名简单汇报)

  2、学生自由读文,初步认识生字

  除了课题中的两个生字朋友,我们还要认识八个生字朋友,它们就藏在课文中,现在你就来读读课文,找出生字,画上你喜欢的符号。

  3、借助拼音把生字多读几遍。

  4、老师把这些生字连同它们的朋友请到了大屏幕上,并且抹去了拼音,看看你还认识吗?

  (找一名小老师领读男女生赛读)

  5、你还能给哪个生字找个新朋友?

  6、现在老师把生字的朋友也带走了,只剩下了生字,看看谁还认识?

  7、聪明的`你们这么快就记住了这么多生字朋友,有什么好办法吗?咱们交流一下。

  (大屏幕出示)

  归类识字:吧 呀 语气词 娃 妈 女字旁

  加一加:大——太 月——用 日—阳

  减一减:妈——女(女同学起立,认识女字)

  8、现在我们把生字朋友送回家,来读读课文,看看这些生字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提出听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读的字音是不是准确,有没有丢字、多字和读错的地方。

  三、写字指导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生字朋友,在这些生字中有三个是我们既会认又会写的字(字卡出示),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来写其中的一个“用”字。

  1、先拿出小手,边说说它的笔画名称,边在空中写写这个字。

  2、看书57页,仔细观察“用”字的笔画在虚宫格中的具体位置,看谁长了一双慧眼,观察得最认真?

  3、现在老师就按你们的指导写写这个字。

  4、翻开练习本写两个。

  四、迁移延伸,生字搬新家

  这些淘气的生字搬新家了,搬到了我们的故事书、童话书中去了,回家后仔细读书,找找它藏在了什么地方?

  看看你是否还能够叫出它们的名字?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吟咏,要求当堂背诵这五首诗词。

  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设计

  自上初中以来,我们已学过20余首古代诗词,其中以唐诗宋词居多。我们对律诗和绝句的有关知识也有了一些初步了解。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学过的律诗和绝句,说说二者有哪些区别。(只须说出最主要的特点,不必全面归纳。学生回答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请同学们翻到第30课,将这五首诗词浏览一遍,看谁能很快说出哪是律诗,哪是绝句,哪是词。(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请同学们先看看阅读提示。(学生看完后教师板书课题)

  二、第一首《渡荆门送别》

  (一)解题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沿江东下途中所作。诗人乘船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课文阅读提示认为这首诗“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赠给送别的友人的诗”,但也有学者认为“诗无送别意”,“送”的主体是“故乡水”,即故乡水“送别”诗人远行。此说也并非没有道理。

  (二)研习课文

  1.指名试读这首诗,教师评点后再范读。

  2.学生反复朗读,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结合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均为注释所未注明,若学生未提出,教师亦应讲解。)

  渡远:乘船远行。

  云生:云彩兴起。此句写白天的情景。

  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作者从5岁起便随父到四川,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因此常在诗中称四川为故乡。

  4.品析鉴赏。

  问:“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诗人展现出映入眼帘的雄阔景象。一望无际的平野,顿使人眼界开阔;滔滔奔涌的长江,气势是那样雄壮。这也正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问: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天的美景的?

  使学生领会:“月下”句写夜晚,描绘近景,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犹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云生”句写白天,描绘远景,仰望天空,变幻无穷的云彩在日光下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问:诗人已为荆门山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

  使学生领会:作者虽然难以掩饰自己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初次离别故乡,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仍怜”二字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

  赏析“万里送行舟”:此句成功地运用拟人手法,以故乡的恋子情来烘托诗人的思乡情。诗人把故乡看作送别游子离乡的母亲,其构思之独到实令人称叹。

  5.学生朗读全诗,当堂背诵。

  三、第二首《秋词》

  (一)解题

  《秋词》原有二首,此为第一首。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

  (二)研习课文

  1.指名试读课文,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春朝(zhāo):春日,春天,与“秋日”相对应。

  引:引发。

  4.晶析鉴赏。

  问: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使学生领悟: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

  体会“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意蕴,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5.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四、第三首《赤壁》

  (一)解题

  赤壁,地名,一在今湖北省蒲圻县,为三国时吴国周瑜大破曹操的古战场,俗称武赤壁。一在今湖北省黄州,传说中曾误认为是周瑜大败曹操之处,俗称文赤壁。杜牧这首诗是在黄州写的,时为黄州刺史。诗人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研习课文

  1.指导学生朗读全诗。前两句系平静的叙说,语调宜平缓,后两句突发议论,语调应有所提高,但因系假设而得出的结论,不宜读得过于高昂。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并讲解这首诗的大意。

  诗的大意:折断的戟埋入沙中但铁却未被锈蚀,我把它拿起来磨光洗净认出这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假如当初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恐怕大乔和小乔都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3、品析鉴赏。

  这首诗叙事十分平实,但想像却十分奇绝。可启发学生思考:诗人的想像奇在何处?

  其一,赤壁之战时周瑜巧借东风取得抗曹胜利,而诗人也巧借“东风”对那段历史加以评述。可谓一箭双雕。

  其二,诗人不从正面写周瑜如何通过火烧战船打败曹操,而从反面落笔,指出假使当时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结局就会改变。这就更能突出东吴获胜的重要原因。

  其三,诗人不用“国破人亡”之类的词语用结,而以“铜雀春深锁二乔”代指相反的结局,充分体现了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由于“二乔”是东吴统治集团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派政治力量的尊严。东吴一旦灭亡,她们的处境便可想而知。这种以小见大的`构思方法足见诗人的别具匠心。(只要能谈出一定的见解即可,如不能认识到上述几方面,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解。)

  4.学生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查

  背诵前三首诗。

  二、第四首《过零丁洋》

  (一)解题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

  这首诗写于文天祥被俘第2年。(见课文注释)

  (二)研习课文

  1.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注意韵脚均为后鼻音,全诗应读出悲壮的感情(后两句宜读得高昂)。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结合学生质疑疏通诗意。因注释较详细,不必在文字上多花功夫,可作如下补充:

  一经:指《五经》中的一种,《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宋朝科举考经义,可在《五经》中选一经。“起一经”是说作者由科举出身。第三联(颈联)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前一个“惶恐”和“零丁”均为地名,后一个“惶恐”和“零丁”取实义。

  4、品析鉴赏。

  这首诗重在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可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诗人怎样表达国家面临危亡的沉痛心情?怎样把个人的遭际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诗人以“山河破碎”感叹国家的危亡,“风飘絮”表现出自己心已破碎;而“身世浮沉”则将个人艰难困厄的遭际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浮沉”与“破碎”,“雨”和“风”等两才相呼应。

  结合课后练习三,谈谈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答案不求统一,鼓励学生谈出新意。

  5.学生朗读全诗并当堂背诵。

  三、第五首《浣溪沙》

  (一)解题

  苏轼这首词写在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虽然政治上失意,生活亦陷入困顿,但他仍对人生抱乐观的态度。他游蕲水清泉寺,看到眼前的自然风光,尤其是“溪水西流”之景象,不由产生感慨,写下了这首词。

  苏轼不仅在诗歌创作上首开宋代诗歌新风气,而且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之一。其词作个性鲜明,风格豪迈,视野开阔,意趣横生。《浣溪沙》是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

  (二)研习课文

  1.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正音:“少”音shào,年少之意。朗读“谁道人生无再少”句应铿锵有力,末句要读出其中的劝慰之意和昂奋之情。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这首词的大意,提出质疑。

  3.结合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尚:尚且。 休:不要。

  4.品析鉴赏。

  问:这首词就表达方式而言,上下阕有什么不同?明确:上阕为描写,状景中流露出愉悦之情;下阕议论兼抒情,写出了作者由眼前之景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这首词中的人生哲理绝非凭空产生,而是作者的有感而发。说说“谁道人生无再少”之感慨由何引发,二者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谁道”句系由作者看到的“溪水西流”而引发。本应东去的溪水尚且能向西流,人生为什么不能青春永驻呢?词中的“少”宜理解为精神之“少”,抒发了作者老当益壮的豪情,表现出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5.学生诵读全词并当堂背诵。

  6.课堂训练。

  按课后练习四的要求对“对子”。

  朗读并背熟五首诗词。学生互查,教师当堂抽查。

  四、布置作业

  1.属对练习:古、生、前、浮

  2.读刘禹锡《秋词》之二,想想与课文所选《秋词》有何异同,写一篇阅读笔记。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嗾(sǒu)人狂:使人发狂。嗾:数,使。

语文教案 篇4

  设计理念:

  教材是教学的范例,既要用好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本设计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开发与重组,再现黄河主人的技能之高、心灵之善、精神之佳,通过朗读、言语交际、情境体验等方式去感受、去熏陶。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主人的形象、留下精彩的语言。

  组块设计:

  一、烘托渲染,突出黄河之险。

  媒体展示汹涌的黄河,请学生为画面配音,并读好第一自然段。

  二、寻踪追迹,突出主人技能之高。

  1、文中哪些地方写了黄河的主人呢?划出相关的句子。

  2、交流后,要求学生将分布在各自然而然段的语句进行整理,形成一篇描述黄河主人的小短文。

  3、小短文,谈体会,再读出主人的.能干。

  三、创设情境,再现主人心灵之善。

  1、现在让我们一起坐上稍公驾驶的羊皮筏子,到黄河上去感受一番(媒体展示漂流情境),第一次坐羊皮筏子有何感受?相机出示文中内容引导朗读。

  2、同学们,为我们驾驶羊皮筏子的是镇静、机敏、勇敢、智慧的稍公啊,你不信任他吗?现在你们想干什么呢?

  四、话别留言,突出主人精神之佳。

  1、一次难忘的漂流快要结束了,我们要和稍公分别了,你们想对稍公说些什么呢?

  2、再读“稍公凭着……成为了黄河的主人。”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章结构比较简单,说明对象特点突出。它充分地体现了说明文的平实准确的特点,又不乏生动活泼的描绘,应当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章合理安排说明顺序,体会其说明语言的准确和生动。

  教学目的:

  1.掌握根据事物特点组织材料的方法;

  2.体会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一、师生交流有关作者的信息,从认识作者引入新课。(可事先布置学生从网上搜集有关布丰的资料)

  教师归纳:

  布丰(1707~1788年)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躯者。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他用40年时间写成了36卷《自然史》。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生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指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词:驯(xùn)良矫(jiǎo)健蛰(zhé)伏苔藓(táixiǎn)缨(yīng)

  2.教师范读课文,思考:

  (1)作者写出了松鼠的哪些突出的特点?

  (2)松鼠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明确:松鼠总的特点:漂亮、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三、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1.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还要安排好顺序。课文是怎样安排顺序的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概括各部分具体内容,设计精练的板书。

  2.各小组展示各自的板书,并说明设计理由。(此部分其实是交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培养其归纳能力,教师适时点评,不必过细分析)参考板书:

  四、品读课文,体味语言

  作者在非常细致地观察研究松鼠一举一动的基础上,对松鼠作了人格化的描写。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描写语句,谈谈你的体会。

  例如:

  描写它的漂亮:“面容清秀”“玲珑的'小面孔”“美丽的尾巴”

  形容它的性格:“驯良”“乖巧”“机警”“警觉”

  描写它的活动:“歇凉”“练跑”“玩耍”“躲”

  描述它的精明能干:“搬”“放”“编扎”“挤”“踏”

  它的生活和居住情况:“又干净又暖和”“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

  它的心理和语言:“不敢下水”“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五、作业

  选取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个片段,完成一幅画,要体现松鼠的特点。(或漂亮、或驯良、或乖巧)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文章紧紧围绕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来进行说明。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内容,来领会作者是如何安排写作顺序,选取典型的材料体现事物特征的。

  教学步骤:

  1.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结构。

  2.作者在文章第一段就用“漂亮”“驯良”“乖巧”来形容松鼠,能否将这几个词语的顺序打乱?为什么?

  3.熟读课文。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三个特点?(此部分侧重于讲清楚如何安排说明顺序:总括特点—具体介绍—补充说明)

  4.每位同学从松鼠三个特点中任选其一,用第一人称来介绍松鼠。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各组推荐一名上台表演,可适当配合动作,力求体现松鼠的特点。

  5.除了文章中介绍的松鼠特点外,你认为松鼠还具有哪些特点?可结合平时你所接触到的科普知识来谈。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平时学生写有关动物的说明文时,总是容易写成记叙文,往往只写出了他们所接触到的小猫、小狗之类的个性,而未能体现其共性。而《松鼠》是一篇很好的范文,通过学习课文可借此帮助学生写好此类说明文。

  教学步骤:

  1.找一篇写小动物的作文(文中以记叙为主,通过描写有关小动物的一件或几件事,来突出所写动物的特点,类似于写“我们家的小花猫”等),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2.读完两篇文章以后,你感觉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3.小组讨论归纳两篇文章的异同。可分别从文体、写作手法、选材、文章结构安排、写作顺序等方面进行比较,尝试设计一个阅读比较图表。

  4.学生展示各组设计的比较图表,相互评价,互相补充。

  5.通过比较阅读,你觉得要写好有关动物的说明文应当注意些什么?

  6.仿照课文《松鼠》完成一篇写动物的说明文。

  【资料整合平台】

  珍珠鸟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我把它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的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三个月后,那一团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哟,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

  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钻出身。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跳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儿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

  我不动声色的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扒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立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朗读中了解诗歌内容。

  2.在朗读中体会孩子不愿娇生惯养,希望自立的愿望。

  3. 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对语言的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孩子对妈妈的情感。

  2.增强孩子渴求自立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1. 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在朗读中了解诗歌内容,体会孩子不愿娇生惯养,希望自立的愿望。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雨中情境的课件,学生相互交流,说出图上的情境。

  2、再播放课件(下雨了,校门口站满了前来接孩子的家长,很多家长都纷纷接走了自己的孩子,只有一个孩子没人来接,独自一人奔跑在雨中)指导学生看图,说说当你看到这种情境,有何感受?(学生谈想法)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自立能力强,而且很勇敢的小伙伴,你们想不想认识他?(生答)

  3、板书课题:妈妈,不要送伞来

  齐读课题, 认读“伞”字,老师拿出雨伞,说一说与实物的异同?

  〔设计意图: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1.播放配乐课文录音

  学生闭上眼睛听,展开想象,浮现画面

  2.通过听,你懂得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录音唤起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再让学生各抒已见,各有所悟,各有所得,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自主识字

  1.对照字表圈画生字

  2.学生自由组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3.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老师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说)

  4.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5.生字的应用:选择你喜欢的生字组词“勇敢、机灵、慢悠悠”等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所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从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为什么不要妈妈送伞来?你会对妈妈说什么呢?

  3. 小结:丁丁长大了,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设计意图: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自主活动中,在积极思维中达到自悟自得。〕

  五、指导书写:

  1.课件展示:

  “伞”的笔顺。

  “变”下面是“又”,不是反文。

  “奔”要注意下面部分的笔画和笔顺

  2.范写,描字。

  3.练习书写生字。

  〔设计意图:应用媒体资源学习生字,使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加深记忆。〕

  第二课时

  一.歌曲导入

  1.播放课件《小雨沙沙》师生边舞边唱

  2.指名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营造了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

  二.通读课文,感悟语言

  1、出示课件,听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什么?

  3、课件出示小雨情境:

  (1)请同学们看电视屏幕,谁先读第一句话“不要送伞来,妈妈,我喜欢在小雨中慢悠悠地走回家”。

  (2)怎样才叫“慢悠悠地走回家。”谁来给大家表演一下?

  (3)朗读第二句话“我喜欢细细的雨丝,对我悄悄说话。”小雨会说话吗?

  (4)同桌讨论这一小节诗歌应该以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轻柔、喜爱)

  4.课件出示大雨情境:

  (1)下大雨时,丁丁又是怎么样回家的呢?

  (2)自由读第二小节。

  (3)安排5、6个同学来表演“伞群”,安排一个同学表演“机灵的小鹿”。

  (4)机灵的小鹿,多么快乐!谁再读一读这一小节?

  〔设计意图:教学时,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感受不同角色的`不同个性,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又分别用了“小雨中”和”“大雨中”两个视频场景来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5.那么还有什么原因不让妈妈送伞来呢?

  (1)全班默读第三节诗

  (2)质疑:A.你的爱指的是什么爱?

  B.什么是“小糖人”?生活中还有哪些小朋友的形为像“小糖人”的行为?

  (3)不想做“小糖人”的同学齐读这一句话。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质疑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愉快地获取知识。〕

  6.配乐、配画朗读课文,升华情感

  〔设计意图:情境渲染气氛,书声朗朗,再造意境,使学生对文章思想内涵的感悟得以升华。〕

  三.拓展延伸

  学习了这首小诗,我觉得大家也长大了许多,为了证明我们长大了,你们想对妈妈、爸爸、老师、同学说些什么呢?(出示课件,仿照例子编一编)

  例:不要送伞来,妈妈,我喜欢在小雨中走回家。

  不要______,妈妈,我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______,爸爸,我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__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四、布置作业:

  准备班会:《妈妈,我长大了》

  〔设计意图: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教学总结】

  《妈妈,不要送伞来》是二年级上册“自立”为主题的第二单元中的一首小诗。诗中两个地方的“喜欢”,都流露了孩子不愿意娇生惯养,而愿在风雨中历练,逐步自立的心愿。这首小诗语句清新、活泼、自然,充满了儿童情趣,小诗的题目《妈妈,不要送伞来》,只有学生在真正读懂小诗,并联系实际生活的基础上才可能真正领悟。

  一、在“谈话导入,激发思考”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首先问学生:“沙、沙、沙,下雨了,同学们有的穿着雨衣,有的打着花雨伞回家去。可是有位叫“冬冬”的小朋友没拿雨伞,也不希望妈妈送雨伞,她说‘妈妈,不要送伞来’(板书课题),这是为什么呢?” (现在的孩子,依赖性强,大多又娇气,下雨不用家长送伞这是他们一时很难理解的,因此,问题的提出自然引起学生的思考,激起了对文章的学习兴趣。 )

  二、在“整体感知,自主识字 ”这一环节中,我同样引入了“冬冬”这个人物来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同学们听一听,冬冬都说了些什么,”(老师范读课文), “喜欢冬冬的文章吗?读冬冬的文章,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生字、读文章。“(学生自读课文)“冬冬要考考你们生字掌握得怎么样,谁有胆量接受考验?”(小组合作学习,检查生字)……这样,通过“冬冬”这个人物的引入,让“冬冬”进入学生心灵,让“冬冬”与学生对话,让“冬冬”引出学生的思考,让“冬冬”与学生一起“勇敢、欢快”。

  三、 在“疑中导读,体会感悟 ” 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文章,有不懂的地方用笔划出来。”然后自由提问。孩子们逐渐能提出较完整的问题,如:“慢悠悠”是什么意思? “小糖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妈妈,不要送伞来”等等。其中,“小糖人是指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较有一定的难度,我引导孩子们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小朋友的行为像‘小糖人’的行为?‘小糖人’还可以换一个什么词理解?”如此设计,有条理,有坡度,学生理解既自然,又深入。而“我像街边的小树,风雨中更加勇敢、欢快。”则采用男女生互读互相评议的方法,来理解“勇敢、欢快”这两个重点词……

  学完了这篇富有启迪的小诗后,为了把学生进一步引入生活,使感悟在实践中得到提升,成为能力和习惯。课后我特别布置这样的作业:“学习了这首小诗,我觉得同学们也长大了许多,为了证明我们长大了,你们想对妈妈、爸爸、老师、同学说些什么呢?回家后,把你的心理话说给妈妈听,更重要的是要用实际行动证明你不是“小糖人”,是一个勇敢、欢快、自立、自强的人。”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园地教案07-01

语文长征教案12-02

语文教案12-01

语文教案12-28

语文教案12-26

语文教案12-28

语文教案12-28

语文教案09-12

语文教案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