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21 06:47:02 教案 我要投稿

(经典)语文教案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经典)语文教案5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字,认识9个字。学习运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3、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

  宋庆龄为什么拒绝父母的建议,坚持留在家里?

  教学难点:

  理解小珍失约,宋庆龄在空等一天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能保持平静的心态?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高贵品质。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或小黑板。

  2、收集有关宋庆龄生平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地读文,注意把生字的`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

  3、学生互相评议、正音。

  4、注意多音字“强”的读法,“钟”、“龄”的读法。

  5、再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6、设疑解惑,主体感悟。

  7、再自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三、课堂练习:

  学习练写课后的生字。教师相机指导写字的姿势和格式,以及运笔要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顾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守信”两字的理解。

  二、演读结合感悟朗读。

  1、我们已经读懂了课文,你们想不想把课文内容用自己喜欢的语言表演出来?

  2、自由选择课文3-10自然段多演读几遍。(在四人小组中进行),思考相关问题。组内讨论交流:当爸妈刚刚离开时,宋庆龄在想什么?

  3、分角色朗读课文11-16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思考:

  宋庆龄等了小珍一天,小珍也没有来,你怎样看待这件事?

  4、学生评议,教师相机归纳。

  三、教师小结。

  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标准,宋庆龄从小就重诺言、守信用,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四、课外积累:

  将你收集的有关“守信”的故事读给大家听。

语文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口语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2、学习用对比突出变化,用列举数字说明变化的方法。 活动准备: 图片、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谈话: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都深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日新月异”“万象更新”。你愿意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这些变化,用自己的笔去记录这些变化吗?

  2、师板书“变”,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变”组词。

  3、师简单归纳,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周围生活的`变化。

  二、组织活动:

  (一)看一看:

  1、我们知道时间是一部永不停息的机器,永远向前飞转;时间又是一匹永不停蹄的骏马,永远向前飞奔。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随着时间也都在发生变化。

  2、小组内交流:注意周围的生活环境中,有无忽略的现象?看一看谁的发现最新奇?(确定感兴趣的话题:例如我们的学习用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全班交流。

  (二)找一找:

  1、在我们身边发生这么多的变化,用什么方法可以把这些变化表现出来呢?

  2、根据反映的问题收集材料,选择好方式。 用数字显示变化 用图片或摄影作品的显示变化 用实物显示变化……

  (三)说一说:

  1、我向同学们报告:xx(如电视、笔、住房)的变化

  2、我朗诵搜集的诗歌

  3、我放了访谈录音……

  4、评价:谁的发言最精彩?谁的点评最得当?

  (四)写一写:

  1、习作要求:内容真实、科学,意思表达清楚、明白,有一定条理,语言通顺。题材、体裁、题目都不受限制,主题紧扣“变”。

  2、指导习作: (

  1)出示反映变化的图片、资料,然后进行描述。

  (2)明确写作要点:要求写出今昔的变化;“昔”的内容少写,“今”的内容要多写。

  (3)学生各抒己见,讲讲身边的变化。

  3、自拟题目,写一首小诗或写一篇新闻等。

  4、写完后小组交流,学生自评,小组评价。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

  4、能用自身的话向他人介绍动物的睡眠方式.

  5、学会作者分类进行说明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1、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

  2、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身的话向他人进行精彩的介绍。

  教学准备:

  图片、生子卡片、录像。

  课时布置: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俺们大家都知道人一般都是在晚上睡觉,白昼工作,不会一睡几天不吃不喝。可是大家是否知道有的动物就能一睡几个月不吃不喝,这是不是很有趣呢?这些动物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呢?学完这课,你们就会知道。(板书课题)为什么将睡眠打上引号呢?有谁知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1)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画出自身不认识的字。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读准字音。

  (1)出示卡片、指名认读。

  (2)老师范读。

  (3)指导重点读音。

  2、记忆字形。

  (1)借助熟字和偏旁学习生字。

  (2)分析重点生字。

  四、同学汇报初读的感悟。

  1、同学快速默读课文。

  2、同学汇报。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积累词语。

  千里迢迢:形容路途非常遥远。

  昏昏沉沉:指蝙蝠们头脑迷糊,神智不清。

  金蝉脱壳:比喻用计逃脱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蠕动:指海参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二、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第1~3自然段,考虑问题。(同学之间可相互讨论)

  动物睡眠是为了什么?

  蝙蝠是怎样进行冬眠的?

  (2)同学汇报。

  (动物睡眠是为了休息,但又不全是为了休息)

  老师引导:动物睡眠,特别是进入休眠期。睡眠的目的就不是为了休息,而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

  老师总结:蝙蝠睡眠比较奇特,一是集体睡眠奇,二是睡觉方式奇,三是睡眠时间奇。

  (3)观看蝙蝠冬眠录像,增强对课文理解。

  2、学习课文第4~7自然段、看看海参是如何冬眠的。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看看海参是如何冬眠的,并作汇报。

  (海参靠吃海底下的虫子——浮游生物维持生命)

  (2)老师总结。

  因为海参是一种生活在海底的动物,靠吃海底的浮游生物维持生命。到了夏天,海底的.浮游生物都浮出海面,而海参只能蠕动,不能浮出海面,所以要进行夏眠。

  (3)观看海参夏眠录像资料,自由探究蜗牛的睡眠。

  3、合作学习第三局部,自由探究蜗牛的睡眠。

  (1)自由朗读。

  (2)自由组合合作探究蜗牛的睡眠,并作汇报。

  (蜗牛在冬天的时候要进行“冬眠”)

  (蜗牛在夏天天不下雨时要进行“夏眠”)

  (蜗牛称得上是“睡觉大王”)

  (3)观看蜗牛冬眠和夏眠录像,加深对课文理解。

  二、扩展眼神,巩固提高。

  1、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睡眠方式?请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2、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蝙蝠要进行“冬眠”而海参要进行“夏眠”?

  板书:

  18 动物的“睡眠”

  蝙蝠 冬眠

  海参 夏眠 适应环境的变化

  蜗牛 冬眠 夏眠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精练性、音乐性的特点。

  2、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3、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4、掌握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

  二.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和教学目标2

  三.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设想:以朗读帮助理解,在熟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积累的生物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音乐美,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再品析语言,了解这首诗的主要手法,理解其作用。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诗歌,整体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本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我们来探讨一下,到底介绍了哪些知识?

  二、检查预习:

  a)检查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读音和含义。

  b)检查朗读情况。

  三、老师朗诵,要求学生注意音节的停顿,语调的变化。

  四、学生朗读诗歌,探讨问题:

  a)诗歌主要写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b)诗歌的主体部分是哪几节?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诗的主体部分的主要内容?

  c)人们认识自然界的演变过程中,化石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d)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五、抽学生朗读,教师作适当指导。

  六、组织学生探讨问题,明确答案。

  a)这首诗主要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b)诗歌的主体部分是3—6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化石重现了一个逝去万载的令人神往而奇幻的生物进化世界。

  c)化石起到了保存物种生命信息的作用。

  七、布置作业:

  a)抄写课后词语。

  b)朗读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诗歌,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了解诗歌的主要手法,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教学步骤:

  一、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诗的第一节连用了四个反问句,有什么作用?诗行中提到的几个“最早的生物”依次是指什么?(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

  2、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3、请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一下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二、再读诗歌,品味语言:

  1、诗歌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各举一例,并说明作用。

  2、诗歌的语言讲究含蓄,包含的内容却很丰富,分析下列句子的言外之意。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化石引起人们想象出生物进化的历程)

  b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化石证明了世界是物质的)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化石能够记录生命演化的历程)

  三、三读诗歌,总结诗歌的内容、特点。

  四、拓展阅读:艾青的《鱼化石》

  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三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

  1本课要求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激发阅读兴趣

  (播放课件)教师叙述: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接连几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这些就是旱灾造成的(看幻灯),你们看到了什么?(生: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庄稼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是啊,此时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呢?(生:水)此时的水意味着什么?

  (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如,生命之水、希望之水、救命之水;有了水,人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水,等待人和万物的只有死亡。)

  师: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某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一罐水,如果你是她,你会怎样用掉这罐水呢?(启发学生展开各种想象。如,她会先自己喝上一口,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然后再给自己的亲人喝;她会跑回家去,赶紧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师评价:是的,你已经很渴了;你是个孝顺的孩子;你还不忘他人,为他人着想。)

  师:是啊,多么珍贵的一罐水啊!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个童话故事《七颗钻石》(板书课题)就是围绕这一罐水讲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拿出放在课桌里的文章,放声地读,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

  三.交流自学成果

  1.检查朗读情况

  师:看大家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自学情况,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4个)

  我们就请四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是你读得好还是他们读得好。

  (师评价:这么短的时间你就能读得这么流利,真能干; 知道自己读错了,能及时纠正,你真棒;你读得很投入,大家都被你吸引了;你的声音很响亮,读得真好听。

  四.研读课文,体会感悟

  1.(师:看来大家已经能读通课文了。那么请你再仔细地放声读读课文,你读了课文之后有什么问题想问?可以把问题写在旁边的空白处。)

  自由提问:

  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水罐里装满了水?(是啊,好奇怪啊!)

  (2)为什么水没有洒?(真是奇迹啊!)

  (3)为什么水罐变成了银的?(老师也想知道啊!)

  (4)为什么水罐又变成了金的?(难道它会变魔术吗?)

  (5)为什么从水罐里会跳出七颗钻石,还会涌出一股巨大的水流,钻石还会变成星星,越升越高?(主要问题)(真是太神奇了!) (你很会思考;你的眼光很敏锐;你的问题很有价值;)

  (6)为什么水罐会发生神奇的变化?

  ……

  2. 师:是啊,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神奇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水罐里会装满清澈新鲜的水?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第二自然段,找找原因。

  (从第一自然段中我们知道这是一场特大旱灾,到处都没有水,而现在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多神奇啊!我想小姑娘一个人在深夜里勇敢地出来为生病的母亲找水,一定找了很多地方。)

  (1).师:天上的神仙看到了什么?

  (生;小溪边,大河旁,山泉下,她会翻山越林,到处去找水,手会被树枝割破,衣服会被树枝划破,跌倒了又爬起来……能找的地方她都找遍了,可哪儿都没有水,她只能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2).师:神仙看到后,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神仙会想,小姑娘为了她的母亲,不知辛劳到处去找水,她翻山越林,跋山涉水,脸被树枝划破了,衣服也被构破了,手指也已经流血了,她却不喊一声累啊,这是多么孝顺的孩子啊,多么善良的心灵啊,神仙被感动了。有一位神仙从天上飞下来,给了她一罐水;终于她的孝心感动了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拿着神水从天而降,用柳枝轻轻一挥,她的手中就有了一罐清澈新鲜的水。小姑娘连连向观音菩萨磕头谢恩……)

  (3.)师:好的,那么现在这个问题你能解决了吗,到底是什么力量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呢?

  (生:是小姑娘对母亲的爱,是孝心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师:是的,是孝心感动了上天,使她拥有了这一罐清澈新鲜的水。那么这个问题我们解决了吗?好的,那我们就把这个“?”擦去了。(板书:孝心感天)

  (4.)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部分,边读边体会小姑娘对母亲的那份爱。

  (课件出示)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当小姑娘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

  一看,罐子里竟(jìng)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3.师:那是多么清澈,多么新鲜的一罐水啊,可是这罐水怎么会掉在地上,而且一点儿都没有洒呢?请大家再次仔细地放声读第二自然段,按照刚才的方法在文中寻找答案。

  (小姑娘得到这罐水时,她自己渴极了也累极了,她多想喝一口水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啊,可她一心想着妈妈,忍住了干渴,在往回跑时被小狗绊倒。)

  【(1.)a. 学生说感悟,师引: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吗?(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不但说得好,读得更好。谁还想用你的朗读来表达自己的体会?老师也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小姑娘的高兴劲儿,也体会到了小姑娘是多么地关心自己的妈妈。

  b.学生读文中内容,师引:老师从你的朗读中感觉到你也是“喜出望外”的,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喜出望外”的呢?(喜是因为有了水;也是因为母亲有救了)

  过渡:第二个问题,谁还有补充吗?

  (2.)师:小姑娘,你这样匆匆忙忙的是干什么呀?(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变)

  (生:我心系着母亲,急着为母亲去送水。母亲正急需水啊)

  师:你是担心母亲啊,多孝顺的孩子!(真有孝心,多体贴自己的妈妈啊!)

  (3).师:同学们,使水罐又一次显示它的神奇力量的原因是什么呀?

  (生:正是她的孝心使上天又给了她一个奇迹。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再次显示出它的神奇。)

  师:是的,又是小姑娘的孝心啊,,这个问题我们也解决了。(擦去“?”)(板指:孝心感天)

  (4.)师:小姑娘的孝心使水罐发生了两次神奇的变化,真让我们感动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小姑娘对母亲那份孝心!(齐读)

  (5). 师:明明是木头做的水罐又怎么会变成银的呢?真是太神奇了,谁能解开这个疑惑呢?

  (学生说,师引:你从哪感悟到的呢?)“小狗变得焊锡起来。”

  (1) 师:课文第二段也有一句描写小狗的句子,找到了吗?(课件出示“小狗却只是哀哀地尖叫”;“小狗变得欢喜起来。”)

  (2) 师:它在向小姑娘哭诉什么,哀叫什么呢?

  (生:也许它在向人们哀求,给它点水喝;

  它会说:“我好渴啊,求求你,给我点水吧,我快要死了。”)

  (3) 师:而当小狗舔净了小姑娘手中的水后,它变得欢喜起来。它会欢喜地和小姑娘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下来。(写)(交流)

  (生:因为它得到了生命之水,它获得了新生;

  因为它又有了生命力,它感谢小姑娘真挚的爱心。)

  (师评:你很会想象;你的语言真美;你说得非常真诚)

  (4) 师:你能像刚才那样概括水罐发生变化的真正原因吗?

  生:小姑娘不但爱自己的母亲,还用真挚的爱心对待小动物,她的爱心是广博无私的!(板书:爱心如银)

  (5) 师: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赞美小姑娘广博无私的爱。(齐读)

  五.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自己提问,通过学习,已经解决了三个问题,那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课文内容上的)

  在学习方法上你有什么收获呢?(生:先读课文,提出问题,再找关键词句体会、感悟,最后提炼或总结原因)剩下的几个问题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解决,我们下节课再一起学习。

  板书:

  装满水 孝心感天

  没有洒

  旱灾水罐 银 爱心如银

  金

  七颗钻石 一股水流

  (反思):

  整节课下来,总体效果还可以,学生的参与面比较广,学生很感兴趣,想象得也比较好。

  比如,“让学生想象有一位仙人看到了小姑娘的遭遇,她会看到什么,又会怎么想,怎样做的?”这里学生比较有兴趣,但是想的还不是很深入。(比如还可以展开想象,小姑娘在找水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她又是怎么克服的)

  又如,在让学生转换角色时,学生就是小姑娘,我问:“你为什么这样匆匆忙忙的啊?”这时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他们完全投入在那种情景之中,急着为母亲去送水啊!

  再如,在解决第三个问题时,我问:“小狗会向小姑娘哭诉什么?”“小狗又会向小姑娘欢喜地说什么?”我用亲却的评价语引导学生说,学生非常愿意说,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我觉得这是我这节课的一个亮点吧。

  但是我在教学第二个问题的时候条理有点乱了,由于被课件束缚,被课件牵住了鼻子,因此有点牵制了学生。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的教案11-28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天地》教案10-28

语文《狼》教案09-21

语文《赶海》教案11-24

语文试讲教案09-05

语文《跳水》教案01-03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