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八年级语文《落日的幻觉》教案

八年级语文《落日的幻觉》教案

时间:2024-10-24 08:45:03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八年级语文《落日的幻觉》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落日的幻觉》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落日的幻觉》教案

八年级语文《落日的幻觉》教案1

  【学习目标】

  1、训练阅读能力,正确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

  2、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

  3、学习欣赏声音,仿写声音。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

  2、学习欣赏声音,仿写声音。

  【学习流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顷()刻面颊()喷嚏()嘈()杂过滤()

  2、解释并掌握词语

  潜意识:

  顷刻:

  嘈杂:

  充耳不闻:

  视而不见:

  绚丽:

  3、细读课文,整体感知。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这是一篇随感式的小品文,它既有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又有散文的特点。在文中,作者都

  听到了哪几种声音?她对声音有着怎样的认识和感受?请把关键的语句、词语勾画出来,并作适

  当分析。

  4、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试着写出段落大意。

  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

  第二部分(~段):

  第三部分(~段):

  5、细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可是,说也奇怪,当一个人长期习惯了一种声音或者潜意识里抗拒某种声音的时候,它们竟然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例如马路上急驰而过的汽车声,隔壁工厂轰隆隆的马达声,老奶奶唠唠叨叨的抱怨声,久而久之,左耳进右耳出,人,开始了声音的“过滤”。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这是因为他在“听”的成长过程里,学会了选择和思考,他听进心里的声音,不仅“好听”,也是“有益的”——这些声音,充实了他的生活,使他得到很多乐趣。

  ②可是,对一个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来说呢?久而久之,就成了“没有感觉”的人。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地跟着鼓掌,大家批评的时候,他也跟着摇头。鸟啼虫鸣,只是一种“声音”,即使美妙的音乐,也只不过是几种乐器的组合。想想看,如果一个“充耳不闻”的人,对外界的`一切已经无动于衷,必然也是一个“视而不见”的人了。当一个人丧失了接收“世界声音”的能力,不也正意味着这个人内心世界的封闭和退缩,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了吗?

  (1)选文谈到了那两种生活态度?

  (2)请根据选文的内容,解释文段①中“它们竟然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这句话的含义。

  (3)为什么说“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久而久之会成为‘没有感觉’的人”?

  (4)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地跟着鼓掌,大家批评的时候,他也跟着摇头”这种人的表现,这个成语是:。

  (5)我们应该怎样选择声音?

  (6)选段中说“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请结合你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7)假如你走入一片森林,想象一下你会听到什么声音,请用语言描述一下。

  6、学会聆听,仿写声音。

  课文向我们展现一个多么奇妙的声音世界,作者对声音的描写又是多么生动有趣啊!请同学们

  仔细地用心地聆听几种声音,把听到的声音和感受写出来。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写下来。

  20*你一定会听见的

  2、潜意识:下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界刺激的本能回应。

  顷刻:极短的时间。

  嘈杂:(声音)杂乱,喧闹。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指不想听取别人的意见。充,堵塞。闻,听见。

  视而不见:睁着眼睛看,却什么也没有看见。形容不注意或不重视。

  绚丽:灿烂美丽。

  3、略

  4、第一部分(1~8段):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

  第二部分(9~13段):探讨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声音伴随着我们成长,声音构成了丰富奇妙的世界(9~10段);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声音对我们的意义:声音充实人的生活,使人得到很多乐趣,并增长知识(11~12段)。13段用一连串发问,促使我们关注声音世界。

  第三部分(14~20段):以游戏的方式引领我们进入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再次印证了文章的主题。

  5、(1)A.对生活充满热情B.对生活麻木不仁(2)不是声音本身消失了,而是说自己习惯了这种声音,或者自己用意志拒绝了这种声音。(3)因为他对外界的一切无动于衷,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这样的人当然也就会成为“没有感觉”的人。(4)人云亦云(5)选择好听的,有益的,能充实生活,使人得到很多乐趣的声音。(6)略(7)如:走在森林中,看见了瀑布从悬崖上奔涌而下,如万马奔腾。

八年级语文《落日的幻觉》教案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筛选信息的方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2、引导学生使用批注法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筛选信息的方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2、引导学生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学习方法】:

  圈点批注法、朗读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过程设想】

  一、看一看进入情境

  由几幅图片引出“幻觉”这一心理学的专业术语,从而引入课题。

  二、读一读提取信息

  1、猜题:看课题,同学们想从文中了解到关于落日的幻觉的哪些知识呢?

  2、听读。落日的幻觉是怎样的呢?老师为同学们找到了一段视频资料,一起来欣赏。(出示落日视频)老师能做的只有这些了,但作者黄天祥比我技高一筹,他选择了用生动的文字来描述这奇异的落日景象。请听老师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作者具体描绘了哪几种幻觉?边听边圈点批注出你所找到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同时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出示学法点拨:

  提炼主要信息的'方法

  1、找关键句(总起句、总结句)

  2、关注标志性词语。

  3、结合语段内容抓关键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自读:自由朗读课文4—7段,圈点勾画出说明“落日幻觉产生原因”的信息。

  4、交流信息。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勾画的信息。以央视“走近科学”栏目的解说员身份,解密落日现象的科学道理,从而明白“落日的幻觉是怎样产生的”这一事理。

  出示学法点拨:

  1、先找出落日景象的原因,再摘取关键句,结合自己的语言解说,不可全盘照抄课文。

  2、不妨先将要点写在纸上,在小组内共同探讨。看谁解说得更成功更精彩。

  三、说一说理清顺序

  1、明确事理

  师生共同总结明确文章阐述的“落日的幻觉是如何产生的”这一事理。

  日落时的景象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仪器观测证明没有变大

  2、梳理顺序

  根据以上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作出小结,形成整体印象。

  四、品一品探寻美点

  师:课讲到这里,我忽然想起来文中有两个自然段被我们忽略掉了,是吗?(学生答第一、三自然段),我觉得这两个自然段无关紧要,删掉它们行不行?

  (设计意图:意在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第一自然段生动的语言特色,从而自然引入对第二自然段的赏析)

  师: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尝试为精彩生动的文字做读书批注,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第2自然段,去感受和体味文字之美。

  (由课文第一、三自然段的作用分析引出对第二自然段的品味,从而让学生掌握一点写作的技巧,学会在说明文里适当的穿插生动的描写。)

  学法点拨:

  可以尝试着从表达方式、赏字和修辞等方面对精彩的语段进行批注。

  五、写一写学以致用

  落日的幻觉绮丽壮观,日出的景象同样美不胜收。请运用本节学到的一种或几种写法,写一段有关日出的景象。

  附教师的下水习作:

  凛凛的晓风掠过地面,夜的幕布悄悄地从东方被揭开了一角,大地朦朦胧胧,如同笼罩着银灰色的薄纱。不久,天空泛起了一点鱼肚白,熹微的晨光伴着声声鸡啼轻盈地从远处走来。远方的山峰若隐若现,近处的溪水喃喃私语。朝阳初升时,并未卷起一天火云,它的四周只是一片浅玫瑰色的晨曦。霞光给山峦,树梢、河流披上了一层瑰丽无比的锦缎。淡淡的云絮,此时也成了绚丽多姿的丝带:浅紫的,淡蓝的,粉红的……如画的美景,怎能不让画中人驻足、神往啊!

  六、课堂小结:

  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老师希望同学们能擦亮自己的一双慧眼,用心灵去观察,靠知识去探求,用文字去表达,尽情地享受生活中“发现”的乐趣!

八年级语文《落日的幻觉》教案3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融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哲理性于一体的科普文。文章的开始部分通过日出与日落的对比手法,描绘了日落的壮丽与神秘色彩,接着笔锋一转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奇异景象都是由幻觉造成的。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教学目的:

  1、分析本文的文体特征,了解落日的幻觉的成因。

  2、理解并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

  3、感悟落日之美,培养观察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体悟幻想和想象的意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掌握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直接导入课题,并就课题《落日的幻觉》简单阐述,形成学生对于文本的第一印象。

  诗意导入:唐代诗人杜牧在《西江怀古》里说:“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今天,我们不妨也来做做这万里沙鸥,弄弄这夕阳落日,看看能不能也弄出诗人情怀出来。

  二、初读理思路。

  幻灯出示初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先描写落日的景象,再解释幻觉的成因,引导学生把握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观落日之景。梳理作者所描写的落日景象,并整理到学案表格的第一列。(培养学生筛选关键信息的能力)

  三、赏落日之美:

  无论落日的形体还是颜色,总之一个字——美。那落日之美究竟美在哪里?以“落日之美,美在”的句式用课本上的词加以概括。幻灯出示美读要求,学生美读文章的第一二两个自然段。

  感受壮观、绮丽、神秘、迷人之美。穿插学生美读文章,体悟作者对落日的喜爱之情。

  思考把落日之美写得如在眼前的原因,引导学生归纳:表达方式中描写的运用和说明方法中摹状貌的运用会让说明文形象生动。

  引导体会落日的忧伤之美,引导学生归纳:引用古诗文可以让说明文充满诗情画意,具有可读性。(拓展延伸,还知道哪些描写落日的古诗文)

  师:无论是凄婉还是绮丽壮观。落日总是那么美,同学们来感受下。旁白:从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到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落日总以其千变万化的美触动着诗人词人的情思,也触动着我们的心弦。可以,这样美丽的.落日,居然是幻觉啊。可是科学总是科学,无论你信,还是不信,真理总在那里,不哄不骗。(幻灯片展示落日图集)

  四、析落日之幻:

  师:在研究落日幻觉之前,我们先得做些准备工作。因为初二的我们,对于物理学的相关常识应该还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导学案知识链接,充实你的知识背囊。

  小组汇报,至少三名同学,合作汇报。

  师就表格提出两个问题:

  ①分析前两列顺序不同的缘由,体会说明文中说明顺序的运用;

  ②为什么要使用这么多的说明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使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师归纳:叶圣陶老先生说: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那如何能把说明文说明白呢?需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要依照一定的说明顺序,使用相应的说明方法,还要选择相应的说明语言。前文我们说了,除了生动形象之外,最根本是——准确、严谨、周密。

  五、味落日之理

  师:让我们再次来感受落日之美。如果你是农民的孩子,或许你也会在某在农忙的黄昏之时或者放学的路上,看到地平线上这轮美丽的夕阳。她那么美,那么耀眼。可它,竟然是幻觉。静心默读文章,你是否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呢?或者,你可以写一写。

  学生思考或者动笔写。中心点:要有科学的眼光,透过现象看本质。

  师反面示例月亮的图片:生活中不仅需要科学,还需要想象和幻想。

  六、课堂小结:

  师小结:有时候,真相是一种幸福。可有的时候,真相也是一种残酷。所以,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我们用知识和科学为自己的理想插上飞翔的翅膀,也用想象和幻想为我们的文学和生活涂抹更美好的色彩。

  亲爱的同学们,在这微冷的初冬之日,愿你拥有这个季节最美的那轮落日。

  下课后,请同学们依据六年级学过的《两小儿辩日》,写一则简单的小品文。要求语言生动形象,说明清楚明了。

  下课。

八年级语文《落日的幻觉》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说明文,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掌握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2、整体感知课文,能够筛选相关的信息,培养默读的能力。

  3、激发探索精神,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掌握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能够筛选相关的信息。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让学生欣赏“幻觉图片”,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明确文体。

  (1)什么是事理说明文,这里的“事理”是什么意思?(事物原理)

  (2)中的“事物现象”指的是什么?(落日的幻觉)

  2、默读课文,提出默读要求。(选学生代表读,其余同学默读)

  3、掌握多音字:薄、殷、落。

  4、完成课后表格。

  三、合作探究:

  1、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着找出例句

  2、采用哪种说明顺序?

  3、你喜欢这篇文章吗?说说理由。(如:第一节语言的生动、形象)

  (1)喜欢的同学思考题:举出类似落日幻觉的`几个例子。

  (2)不喜欢的同学思考题:从这篇文章能悟出什么样的哲理?

  四、拓展延伸:

  《两小儿辩日》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解释。你能试试吗?

  展示图片,小组交流。

  【明确】光的折射现象、背景衬托(参照物)等原理。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事理说明文,了解了有关落日的幻觉的科学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许多科学现象等待大家去观察,让我们在探索和思考中体验科学的快乐!

八年级语文《落日的幻觉》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理解、积累词语;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理解内容,能够借助文本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轮美奂的落日实际上是幻觉的科学依据。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启迪学生能够用明辨的双眸、思考的大脑,观察生活,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两张幻觉图片导入

  二 欣赏落日谈谈感受

  三 基础知识

  1、小组代表竞读课文。

  2、小组代表上黑板给词语注音,词语有: 吟咏 绮丽 绚丽 殷红

  3、小组代表听写词语比赛。听写了:幻觉、吟咏、变化多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夕阳无限好

  4、抢答:“夕阳无限好”出自哪首诗歌,请把全诗背诵出来。

  四 我读 我画 我赏(1-3)

  1、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自然段,另外三位同学上黑板一边听一边画出落日图。之后点评。

  2、讨论这个自然段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3、第二自然段的“躺”和“缩身”两个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4、第二自然段的分号有何作用。

  5、改第一段的双重否定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6、改最后一段的反问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7、用书中的原话回答“落日”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8、第三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五 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引导大家阅读4到7自然段,讨论了形成落日幻觉的原因有哪些?要求同学们找到相关的句子并且概括出关键信息。完成课后表格.

  2、讨论这几段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六 课堂拓展延伸

  1、结合《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进行对比阅读。

  2、观察日出或日落,写一段描写文字。

  七人生的启迪?

  比如:幻觉带来灵感,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山不是山,看水仍是水等。

【八年级语文《落日的幻觉》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八年级语文教案01-29

八年级语文复习的教案12-13

八年级语文教案11-11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06-13

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教案08-29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08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12-17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2-27

八年级语文《信客》教案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