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20 08:48:0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品7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精品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走进敦煌莫高窟这一艺术宝库,了解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赏读、积累课文介绍莫高窟的优美词语、句段,初步感知文章排比句式的语言魅力。

  3、了解作者点面结合、用词精准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学生的文化底蕴。

  2、积累优美语段,熟读成诵。

  3、感知课文的写作方法与特色,能迁移运用。

  教学准备:

  1、学生:通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搜集介绍莫高窟的文字和图片。

  2、教师: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语:在祖国的西北,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蕴藏着一颗璀璨的明珠,(板书:一颗明珠)它就是我们昨天新学的课文——(读题)莫高窟。

  2、复习词语:这些词你能读正确吗?

  断崖绝壁 举世闻名 神态各异 慈眉善目 威风凛凛

  惟妙惟肖 啧啧赞叹 精妙绝伦 宏伟瑰丽 漫天遨游

  3、读了这些词,你能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莫高窟哪三方面的内容?(有精妙绝伦的彩塑,有宏伟瑰丽的壁画,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适时板书)

  4、你抓住了课文的哪两句话?

  (1)出示过渡句:莫高窟里不仅有精彩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前半句是第二小节的内容,后半句是第三小节的内容。

  (2)出示: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

  师:抓住段落中提纲挈领的话,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课文的层次。

  过渡:作者又是如何突出彩塑的精彩绝伦、壁画的宏伟瑰丽呢?是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深入探究

  1、彩塑

  (1)请一个同学读第二小节,其他同学思考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指名回答并出示: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师:作者概括点明了彩塑的特点——个性鲜明、神态各异。彩塑有多少尊?(两千多尊)作者能面面俱到,一一写来吗?(不能)作者怎么写的?谁来读。

  (2)出示: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作者用了什么句式?让你感受到什么?

  朗读指导并评价::把结构相同的短语进行排比,句式整齐,读来很有气势,增强了感染力,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彩塑的个性鲜明。板书:运用排比。

  作者仿佛用摄像机给我们呈现了三个分镜头,(示图)展示出了菩萨的特点是——慈眉善目,天王的特点——威风凛凛,力士的特点——强壮勇猛,你看,作者用一个词就形象地表现出了一尊彩塑的特点,用词多么精准。(板书:用词精准)让我们读出彩塑各自的特点。

  作者的三个分镜头可以说是一闪而过,是一个概括的面的描写,(板书:面)让我们感受到了——彩塑得多,而且——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3)作者为了突出彩塑的特点,还对准一个独特壮观的卧佛拍了个特写镜头,引读第四句:有一尊卧佛长达——……

   16米有多长,我们把他竖起来,一层楼有3米多,大概几层楼高?真是壮观,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寥寥数语就把卧佛的特点细致传神地描绘出来了,这是一个点的描写。(板书:点)

  朗读指导并评价:让我们一起读出卧佛的特点。

  (4)作者点面结合(板书:结合)去写这两千多尊彩塑,让我们走近他们,感受他们的气息。(读三、四句)

  由这两句不难想象到所有的这些彩塑都是精致巧妙,绝无仅有,这叫“精妙绝伦”。看到这儿,你会如何赞叹?(适时理解“啧啧赞叹”)你们称赞的到底是谁?(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

  师:作者最后自然地以游人的赞叹作为总结,齐读第二小节最后一句。

  (5)出示:个性鲜明 神态各异

  慈眉善目 威风凛凛

  强壮勇猛 神态安详

  惟妙惟肖 啧啧赞叹

  文章写这两千多尊彩塑,用了一连串精准的四字词语,才形象地突出了彩塑的特点。让我们把这些四字词语积累背诵下来。

  (6)指导背诵:引导学生把积累的四字词语填入课文第二自然段中。

  出示: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 ),( )。有( )的菩萨,有( )的天王,还有( )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 )。看到这一尊尊( )的彩塑,游人无不( )。

  (7)示四幅相应的图,师引背。

  师总结:作者运用了排比句式,点面结合地来写,而且用词精准,从而突出了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特点。

  过渡:莫高窟除了有两千多尊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2.壁画

  (1)作者同样运用了这些写作方法,请大家自己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作者运用了哪些排比句,如何体现出“点面结合、用词精准“的特点,可以圈画批注。

  (2)学生自读后交流第一句排比句式:

  ◆出示: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A 用了“有……有……还有……”的排比句式,让你感受到什么?(不仅句式整齐,而且感受到壁画内容的丰富多彩)这样的壁画有多大的面积?(四万五千多平方米)相当于我们的体育馆有100多个。真是宏伟瑰丽啊。读中体会。

  B 作者选取了一些壁画,拍摄了一组分镜头,(示图)这是概括的“面”的描写。

  C 出示:( )佛教故事

  ( )神佛形象

  ( )民间生活

  ( )自然风光

  请学生把括号里的词语填好后,问:你体会到什么?(用词精准) 朗读体会。

  引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在这些壁画中,飞天是艺术成就最高的,作者浓墨重彩地来描写,这是一个“点”的描写。

  ◆出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

  A这句又用了什么排比句式?(有的……有的……)而且分别用两个四字词语列举了飞天的优美造型,课文一口气用了几个“有的”?你体会到什么?(飞天造型得多)还从哪里体会到?(成百上千、一个省略号)

  朗读指导并评价:飞天的姿态万千,真让人身临其境,眼花缭乱啊。

  B用词的精准又体现在哪里?

  出示:壁画上的飞天,有的( )花篮,( )鲜花;有的怀( )琵琶,轻( )银弦;有的( )身子,自天而( );有的彩带( ),漫天( );有的`( )双臂,翩翩( )……

  请学生把括号里的词语填好后,问:你体会到什么?(动词的精准,突出了飞天的姿态万千、妩媚动人)

  让我们图文结合,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欣赏飞天万千的姿态。(出示五幅飞天造型图)

  过渡:这就是敦煌的飞天,敦煌宏伟瑰丽的壁画。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3)激发情感,朗读体会。

  这么精美的文字值得我们积累背诵。出示填空,指导背诵。

  ◆学生练背。

  莫高窟除了有两千多尊( )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 )的壁画。壁画的内容( ),有( )佛教故事的,有( )神佛形象的,有( )民间生活的,还有( )自然风光的。壁画上的飞天,有的( ),( );有的( ),( );有的( ),( );有的( ),( );有的( ),( )……

  ◆指名四个同学分句背。

  ◆示相应的图,师引背。

  3.藏经洞

  引读过渡: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

  (1)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像:它以前是怎样的?现在是怎样的?

  (2)学生读课文。

  (3)学生交流,适时指导:请你再读这一句:“洞里曾藏有……”,从这个“曾”字读出来什么?(藏经洞里曾经藏有丰富的藏品,封存着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和艺术辉煌,如今都没有了;帝国主义的野蛮与无耻。)板书:曾经辉煌。

  这数万多的珍贵文物都到哪里去了?(出示一段话,学生阅读)

  敦煌遗书流散

  藏经洞发现后,帝国主义探险家闻风而至,纷纷来到敦煌,用骗取等手段,将敦煌遗书及壁画雕塑源源不断地运往国外。

  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银圆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卷和绘画;1908年7月,法国人伯希和又用一叠银圆换去了十大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300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就这样,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

  (4)是啊,我们多么希望历史能够改写,但历史毕竟已经成为历史。藏经洞见证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屈辱、懦弱和沧桑,也激发了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的动力。让我们带着这些情感,再读第四小节。

  三、总结提升。

  1.莫高窟虽然经过千百年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但它仍是世界上现有规模最大的、保存最好的佛教艺术宝库,依然是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因为莫高窟不仅有着两千多尊——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和曾经有过的众多文物,由此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

  此时我们不由得赞叹道:

  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2、外国的旅游者也这样评价:(出示)

  “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

  “敦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曙光。”

  而我国著名作家作秋雨这样评价:

  出示: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3、让我们再次深情朗读最后一小节。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二至四自然段,默写课文中描写飞天的语句。

  2、学做小作家:运用这堂课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如狮子林中的假山,云雾的变化等。写作方法指导:(指板书)可以运用排比句式,注意点面结合、用词精准。

  3、盛大的敦煌莫高窟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上网阅读,了解莫高窟更多的资料。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积累6个词语;正确书写并记忆6个生字。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萧伯纳是不是骄傲,为什么

  过程与方法:学生进行各种形式朗读,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谦虚是一个人的美德,即使取得了成就也不应该骄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生字和词语,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2,懂得谦虚是一个人的美德,即使取得了成就也不应该骄傲。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著名的人物。板书:萧伯纳

  2,教师介绍萧伯纳的简要情况。

  3,出示:这样一位举世闻名的戏剧家常对人说:"一个人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骄傲,要永远谦虚。这就是一位小姑娘给我的启迪。"想知道关于他与小姑娘的故事吗

  初读感知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2,思考:萧伯纳在国外看到一个可爱的小女孩,他高兴地和小女孩玩了很久。临别时,萧伯纳让小女孩告诉她的妈妈:"

  。"小女孩让萧伯纳告诉他的`妈妈"

  2,学习生字:伶俐普

  精度感悟阶段:

  三,学习课文,感情朗读。

  1,课文哪句话告诉我们萧伯纳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孩

  2,你喜欢这个可爱的小姑娘吗读句子,学生体会朗读。

  3,学习课文2—5节。

  (1)萧伯纳和小姑娘分别时各是怎么说的出示2,3节。

  ②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认为萧伯纳骄傲吗为什么学生再次读文,找依据说理由。

  ③和萧伯纳对比,你觉得小姑娘怎么样说说理由。

  ④指对话。萧伯纳幽默和亲切,小女孩天真,可爱。

  (2)萧伯纳听了小女孩的话愣住了,他在想些什么

  (3)再读第5节。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指导朗读,背诵。

  四,复习巩固,拓展延伸。

  1,读生字,词语。

  2,小女孩让举世闻名的萧伯纳受到了启迪,多聪明呀!如果你是那个可爱的小女孩,回家后会和妈妈说些什么

  3,指导写字。

  (1)出示:作,岁,圆,师,合,名

  (2)重点指导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一定要注意纠正学生的不正确的写字姿势

  课后向生活延伸:读童年书架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老海龟的悲剧》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的是一只海龟向一只小海鸥夸耀自己的见识广、本领大,最后不幸被渔夫捉到的故事,作者通过动物的丰富想象和创造来启迪读者内心的想象,让文中的老海龟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白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人们要正视自己的能力,不要骄傲。”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

  2、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积累好词好句。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道理“正视自己的能力,不要骄傲。”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老海龟的话,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一、谈话导入,轻松入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这里上一节课,你感觉有什么不同吗?素闻咱们二班的

  同学非常聪明,教了你们半个学期之后老师发现果不虚传,咱们二班同学不但上课能认真听讲,发言热情还很高呢。老师希望这对你们的一种夸奖,而不是我在夸耀,你们能做到吗?好,老师相信你们会做得更好。上课。

  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老海龟的悲剧》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请你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要注意角色的语气。

  2、请你来说说这篇童话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注意组织语言要简洁完整。

  3、文章围绕小海鸥和老海龟的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并拿出笔和尺子,用“——”线画出老海龟的语言,用“﹏﹏”线画出小海鸥的语言。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习第一次对话。

  (1)同桌合作读第一次对话,请同学们要去掉旁白部分,直接读对话。指读。

  (2)师生合作读对话。师读老海龟,生读小海鸥。

  (3)小海鸥的声音甜美,天真。那老师为什么那样读老海龟说的话?(老海龟100多岁了,老人说话声音苍老、低沉,说话速度也很慢,所以,老师读得慢吞吞的。)(师板书:慢吞吞)你还能从“慢吞吞”这个词体会到什么?(傲慢,自大、不耐烦,不爱搭理小海鸥)

  (3)这是一只苍老的海龟,当小海鸥和它搭话时,它声音低沉、慢吞吞地说:“不大不小,整整一百岁。”

  这是一只骄傲自大的老海龟,它傲慢地说:“不大不小,整整一百岁。”

  这是一只不爱搭理人的老海龟,它不耐烦地说:“不大不小,整整一百岁。”

  (4)同学们真聪明,能够根据老海龟的性格特点,以及旁白中提示的词语,读出语气。看来朗读真的是一门艺术,我们要用心体会,用声音来表现童话的美。

  2、学习第二次对话。

  (1)怎样能读得更好呢?我们看书中的旁白。(好奇的小海鸥连珠炮似的发问道。)看到这句旁白你收到什么启示?连珠炮似的发问是怎么问?老师先好奇地问你们几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在家都读课外书吗?你们都读什么书啊?你们喜欢读童话故事吗?像这样用好奇的语气,问问题一个接一个,就是连珠炮的发问。找学生读,让女生读。同学们看,小海鸥的问话后面还有一个省略号呢,如果你是小海鸥,你还会问什么问题?

  (2)听了小海鸥的问题,老海龟有什么反映呢?(生答:老海龟来了神儿,它伸长脖子、昂起头、微微晃动着,夸耀地说)师问:“神”指的是精力、神气。那 “来神儿”什么意思?用表情来告诉老师(板书:来神儿)。“夸耀”又是什么意思?(炫耀、自以为是)你觉得老海龟此时是什么心情呢?(得意,骄傲)

  请同学们怀着得意的心情,带着神气十足的表情,用炫耀的语气自己试着读一读老海龟说的话,看谁读得最有韵味。指读。

  (3)请你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子。

  这个嘛,太平洋我是游遍了;荒凉的小岛我全溜达过;最深的海底我也观光过。

  这个嘛,太平洋我是游了,荒凉的小岛我溜达过;海底我也观光过。

  老海龟这句话是想告诉小海鸥什么?(所有的地方都去过,是一只见多识广的海龟)

  (4)从老海龟的话中我们知道,它不仅是一只见多识广的海龟,本领还很大呢。请你接着读下面的话。

  (5)老海龟说的这些都是真的吗?它真的有这么大的本领吗?你是从哪个词体会到它在吹牛?毫不在乎是什么意思?(出示狂风暴雨、大浪滔天视频)

  老师出示一组资料,也许对你的朗读有帮助。

  ( a太平洋约占地球面积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其面积约为一亿六千五百二十五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7万个中国那么大。众所周知,海龟的速

  度很慢,它可能游遍太平洋吗?

  b太平洋上的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达到11521米。压强非常大。老海龟也根本

  不可能到最深的海底观光过。

  c目前所知的最大的`鲸鱼体长30米,体重195吨,相当于35头大象那么重。

  d国外曾经捕捉到一只章鱼,腕足展开后有7.8米长。

  e近期有记录的海洋中最高的浪高达21米。)

  从这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老海龟除了炫耀自己外,还爱吹牛,它把自己的本领夸大了几十倍、几百倍。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老海龟的这段话,请你读出你独特的体会,可以读出老海龟急于想让小海鸥了解自己本领的迫切心情,也可以读出它炫耀自己时的傲慢无理与得意忘形,还可以抓住关键词读出它吹牛时的张狂与无视。自由读,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3、学习第三次对话。

  老海龟说得真是口沫四溅,你能用另一个词(滔滔不绝)来代替它吗?正在它得意忘记形时,悲剧发生了——发生了什么事?被渔夫翻了个四脚朝天,却无回天之力,无法挽救自己。吃惊的小海鸥又问了什么话呢?什么是“神通广大”?在你看过的书里或动画片里谁是神通广大的?那么这只见多识广无所不能的老海龟回答小海鸥的话了吗?它是怎么做的?什么“惭愧”,你有惭愧的时候吗?刚才神通广大,口沫四溅,现在四脚朝天,尴尬羞愧。让我们来完成第三次对话,如果你是老海龟,会对小海鸥说些什么?

  四、拓展延伸,深入悟情

  1、作业:课文学完了,你有什么体会要和大家分享吗?请把你的体会汇成文字,写一篇读后感。

  2、同学们,《老海龟的悲剧》告诉我们要正视自己,不要骄傲。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为了悲剧不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我们应该多思考多借鉴。很多时候你都会发现尊重、自信、融入、和谐是那么美。最后送给大家一句名言供大家积累:谦虚是不可缺少的品德——孟德斯鸠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保持生态平衡,保护地球的意义

  一、初读

  (师解题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下到学生中听并了解学生普遍难解的字词,板书出集体讨论)

  师:一篇新的课文要尽快熟悉它,建议大家再读一遍。

  (生自由读,师随机弯腰认真听学生朗读,并适时指导。)

  师:读了两遍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

  生:我知道这葬礼是为一条瀑布举行的。

  生:瀑布太可怜了。

  生:我知道因为水土流失,所以美丽的大瀑布消失了。

  师:这位同学有个词用得很好……

  生:因为……所以……

  师:对,谁能用这个词说说课文中的其它内容。

  生:因为大瀑布枯竭了,所以人们再也见不到它的雄姿了。

  生:因为人们乱伐林木,工厂不加节制地用水,所以大瀑布枯竭了。

  生:因为大瀑布是巴西流量最大的瀑布,所以人们都去那里旅游。

  生:因为大瀑布曾经是巴西人民的骄傲,所以人们自觉加入到保护瀑布,保护环境的行列中。

  生:因为瀑布干枯了,所以引起了专家教授的重视,为它举行了葬礼,呼吁人们要保护环境。

  ……

  (学生发言越来越踊跃,共有17个同学用“因为……所以……”句式发言,其内容已囊括课文的的每一个角落。)

  二、精读

  (播放大瀑布录像。)

  师:有人还盯着它,是不是被这壮美的景象陶醉了?赞美它一下吧!

  生:太酷了!

  生:仿佛自己就站在瀑布面前。

  生:比天堂的玉池还美。

  师:我们来读读课文,课文是用哪些词来赞美的?(生默读)

  生:咆哮而下、一泻千里、从天而降……

  师: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生:我从“流连忘返”读懂了人们被它的雄伟壮观吸引了。(另一生补充:忘记了回家)

  生:从“咆哮而下”“一泻千里”可以看出水流很急,声音很响。

  生:从“从天而降”塞特凯达斯瀑布的落差很大,水帘巨大,很有气势。

  师:你能把它的气势读出来吗?(生读)

  师:棒极了,我想他是全班是最好的了,没有超过他的了吧!(生不同意,争着读)

  师:太棒了,大瀑布又再一次展现在老师面前。来,我们大家一起学着他的样子把气势读出来。(生齐读)

  师:读了课文,现在会赞美了吗?

  生:我爱你,你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雄姿将永远刻在我的心中。

  生:你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让全世界游客感叹:“此景只因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我一定要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诗句送给你。(掌声响起)

  生:我在你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惊叹,我在你咆哮如雷的巨大声响面前陶醉。是你,让我感到大自然有神奇,是你,让我感到大自然的伟大。(掌声又响起)

  ……

  师:同学们,我相信,大瀑布的美丽已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上,可有谁会想到,所有的一切,我们再也看不到它了,它成了我们记忆中一个美丽的梦。我实在不忍心看它现在的样子。(放大瀑布枯竭时的照片,生看完后个个神色凝重)

  师:看完了,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真伤心,我长大后一定会在你身旁种很多树,让你永远年轻。

  师:你很想留住瀑布,作者也一样,用动情的笔调写出了大瀑布现在,请翻开书,自由读,认真品味。(生自由读)

  师:如果瀑布会说话,它会说什么?

  生(悲愤地):你们为什么把我的血吸光!

  生:我以前是那么雄伟壮观,可现在……难道你们愿意看到我在群山之中无奈地低下头,像个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最后的消亡吗?

  师:你心里什么滋味?(失望、悲哀、伤心、愤怒……)

  师:能用你的声音传递给别人吗?(一生读,效果不理想,师接着他的话动情地范读)你能感受到它的奄奄一息吗?(能)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作者把它当人来写,一个生命垂危的人。

  师(动情地):对,就像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刚才还在亲切地与你讲着故事,与你在夜幕下数着星星,他沙哑的话语还在耳畔,他抚过的脊背还依然温暖,可突然,他的手一滑,闭上眼睛,远去了,再也见不到他了。让我们再读课文,回忆一下它的音容笑貌吧!(生自由读后指名读,当读至奄奄奄一息时,许多同学热泪盈眶。读到最后,全班同学忍不住接进去深情地齐读起来。)

  三、拓展

  师:巴西总统要举行葬礼,目的是什么?

  生:让悲剧成为历史。

  生:弥补人类的错误。

  师:如果你是总统,在这个葬礼上,对着巴西人民发表演说,你应该怎么说?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拿出一份演讲稿,并推选出一位同学当总统,现场发表演说。

  生准备,师下到小组里点拨。八分钟后开始演讲。

  生:亲爱的巴西人民,你们好!我今天用沉痛的心情来参加这个葬礼,这就是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大瀑布,你瞧它,奄奄一息,就像是一具被吸干血液的尸体,静静地躺着,没有气息,没有了活力。是谁这么狠心,是我们,是我们人类。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给它们生存的权利,不要失去第二个、第三个大瀑布,我希望,这样的葬礼是最后一次,这样的演讲是最后一次。(生鼓掌)

  师:好,很有总统风度,用上了书中所学的词语,很感人,如果把大瀑布的雄姿和给巴西人民带来的骄傲一起说一说就更好了。

  生(精神饱满地):女士们,先生们(鼓掌,师插话:女士优先,有绅士风度。):今天在这里为大瀑布举行一场葬礼,它曾是我们巴西人民的骄傲,那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雄姿,那巨大的水帘,那如雷的咆哮曾让全世界为之陶醉。我们常常自豪地站在它的脚下,望着腾起的水雾,感受它的年轻和活力。如今,它再也不年轻了,它静静地躺着,在群山之中无奈地低下了头,它沙哑的话语还在耳畔,它抚过的脊背还依然温暖。你看到那顺着崖壁淌下的浊水了吗?那是它的泪,(声音哽咽)救救它吧!它活着是我最大的心愿。(掌声响起)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要点

  1.掌握"函胡/莫/识"等通假字;掌握"鼓/是/绝/而/焉"等常用实词和虚词;

  2.掌握"鼓/舟/目/耳"等在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掌握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介宾短语后置句;

  4.掌握苏轼和本课的有关文学常识;

  5.了解和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

  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

  6.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7.学习以事明理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从而抓住全文的纲。

  三、教时安排:二教时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俗话也说:“眼见为实”,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韦斯克博士却用事实证明了“眼见”也出错。他进行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给参加减肥夏令营的青少年,每人发了一个杯子,用来倒橙汁喝。所发的杯子容量相等,却有高有矮,高的高度是矮的两倍。结果发现,青少年用矮杯子的人多出用高杯子的,可见对一件事情的认识是必须不仅要眼见还要亲自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今天苏轼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作品

  1、石钟山简介(由学生读课后注解,教师展示相关图片):此山位于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南边的叫上钟山,北边叫下钟山。千百年来,关于名山的来历众说纷纭(风水声如钟;石声如钟;山形如钟)。

  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三苏”:苏洵(父)苏轼苏辙(子名与车有关)“唐宋八大家”:韩愈、王安石、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曾巩。他是中国文人用儒佛道三家构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最能体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政治改革中既不同意新派的么某些做法,也不同意老派的观点,结果“如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一贬再贬。创豪放一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三、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扫除生字词障碍以及停顿。

  蠡(lǐ)枹(fú)铿(kēng)磔磔(zhézhé)噌吰(chēnghóng)罅(xià)窾坎(kuǎnkǎn)莫(mù)镗鞳(tāngtà)识(zhì)无射(wúyì)

  指出哪些通假读的字(莫、识),哪个字是古音异读(射)。

  四、整体把握课文;学生分别朗读、回答问题,师生共析;总结课文。

  分析课文结构

  请生齐读课文,根据以上分析,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质疑--提出对两位古代名人观点的疑问;

  第二部分(2.3):察疑--通过实地观察,得出结论.

  第三部分(4):释疑

  1、本文总体思路:质疑前人——夜游察疑——结论释疑;

  2、逐段分析:

  第一段主要问题设计(见课后习题一1):作者主要针对两种说法质疑,他的态度和理由是什么?从苏轼对前人说法的两次质疑,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什么精神?

  第二段主要问题设计(见课后习题一2):作者夜游石钟山重点描写了哪些对象?有什么作用,对月夜绝壁下的情景描写与下段哪一句照应?你对作者的这种作法作何看待(详见课后练习第三题)?

  第三段主要问题设计(见课后习题一3):哪句话表达了本文的中心?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得知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作者对郦、李二人的说法各持什么态度?

  第二课时

  一、分析理解第一段

  (一)补充注释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焉:语气助词,不翻译

  2.微风鼓浪鼓:振动

  3.水石相搏搏:拍击

  4.南声函胡函胡:重浊而模糊

  5.北音清越越:高扬

  6.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腾:传播;歇:消失

  (二)解释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

  1.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2.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4.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三)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2.今以钟磬置水中

  3.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4.扣而聆之

  5.自以为得之矣

  (四)朗读第一段,边读边翻译。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一)补充注释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到,往

  2.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赴:赴任,就职

  3.余固笑而不信也固:姑且

  4.森然欲搏人森然:阴森森的样子

  5.微波入焉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洞和缝里面

  6.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涵淡:水波动荡

  7.因笑谓迈曰因:于是

  (二)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和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1.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4.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三)辨析写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而大声发于水上

  2.空中而多窍

  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四)朗读第二段,并通译全段

  三、分析理解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而臆断其有无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

  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大概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终:总

  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敲

  5.自以为得其实实:事情能够的真相

  6.盖叹郦元之简盖:表原因、目的

  (三)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事不目见耳闻

  2.而言之不详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4.自以为得其实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2.余固笑而不信也

  3.至莫夜月明

  4.汝识之乎?

  5.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6.长乐王回深父

  分析赏读

  1.《水经》是谁的作品?是一部什么书?

  答:《水经》也叫《水经注》,是郦道元的作品,他是记载我国山川地理概貌的游记。

  2.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

  答:以浪打岸石,声如洪钟命名。

  3.李渤认为石中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

  答:以山石敲击所发出的声音像钟声而命名。

  4.作者认为李渤的观点不对,基本理由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反驳?

  答:石头大都能敲击发出如钟一般的声音;这是驳论据。

  5、郦道元、李渤、苏轼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陈说有何不同?

  答:郦道元认为是水石相击产生的声音像钟而得名;李渤认为是山石敲击发出的声音像钟而得名;苏轼认为是风水进出洞穴发出的声音像钟得名

  6、本段在评说中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议论?

  答:类比和对比的方法。

  7、“此世所以不传也”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此”和“陋者”具体指什么?

  答:“此”指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陋者”指李渤一类人。

  8、.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实地考察。

  附:板书设计

  (议论)质疑前人————提出问题

  ↓↓↓

  (记叙)夜游察疑————解决问题

  ↓↓↓

  (议论)结论释疑————抒发感想

  五.将本文跟(游褒禅山记)作比较。

  说明:先检查练习第二题的完成情况,然后做具体分析,不是简单地列出异同之点,而是从文章的整体构思出发,用列表的形式来进行比较。下面是供参考的表的模式:

  课文

  项目《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

  内容记游。

  从游未尽兴生发感受,谈人生哲理和治学态度。形式是记游,实际是记考察所得。用事实破千古疑案,提倡实地考察,反对主观臆断。

  结构先记游,后议论。议论——记游——议论。

  写法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重在“立”。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有“破”有“立”。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石钟山记》教案)

  今日话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1、一个历史疑案

  2、在我们江西的湖口,鄱阳湖入长江的.地方,有山名叫石钟山,山的面积并不大,还不足1平方公里,绝对高度也只有70米上下,就说是交通方便,风景幽美,也不至于成为人们纷纷前往的旅游胜地。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它声名鹊起,名满天下的呢?其实这与它的名字有关。

  石钟山的名字到底因何而得,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北魏的郦道元以为山的下部临水处有许多缝隙和洞穴,当水位处在一定的高度时,又有适当的风力和相应的风向,此山就会发出敲钟一样的声音。而唐代的李渤却认为山上的石头在被敲打时会发出声音,那便是此山得名的原因。后一种说法涉及到溶洞地区的一些地理知识,大家在初中时学过化学,因为碳酸盐的沉淀形成一些石钟乳、石笋、石柱等,这些岩石被敲打时是会发出清越的声音的,所以,有很多人也相信这一观点。让我们先来熟悉下这些内容。

  查找课文内容:郦道元和李渤的观点在苏东坡的文章中是怎么样叙述的?

  学生找到: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得双石于潭上,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那么到底如何呢?我们不妨先看看苏东坡的说法吧。

  3、苏东坡的疑问

  针对郦道元的说法,苏东坡质疑的是什么?

  学生找到课文:“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针对李渤的观点,苏东坡又提出了什么疑问?

  学生找到课文: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看来,我们还真得找到一些有力的证据,然后才能发表见解。还是让我们与苏东坡一起去做一次实地考察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4、一次偶然的机会

  苏东坡毕竟不是学地质的,他来到石钟山只不过是路过。请大家找出是什么时候,因什么事情而到了石钟山。

  学生找到课文:“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5、苏东坡的观点

  A、此山得名还是与声音有关

  第一种声音:学生找出为“噌吰如钟鼓不绝”,且指出其发声位置为山下。

  第二种声音:学生找到“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且指出其声音发自两山之间挡在中流的大石中。

  这里有一个理解上的难点,那就是石钟山的地理不好理解。在此处,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清楚石钟山分为上钟山和下钟山,上钟山在南边,滨临鄱阳湖,面积为0。34平方公里,下钟山在北边,滨临长江,面积为0。2平方公里。而两山相距不到一公里。两山之间湖水涌入长江或者江水灌入湖中。一般情况,夏季是江水灌入湖中,这是因为长江上游冰雪溶化,长江水位猛长,下游无法排泻汹涌的江水,所以大量倒灌入湖中。根据这些情况,我们来分析苏东坡当时游山正好是水位高涨之时,所以风与水相吞吐发出洪亮的声音,是完全实际的情况。而且,夏季水急且汹涌,江水灌入湖中,则必定使两山之间的大石发出巨响,这分别就是“噌吰如钟鼓不绝”和“窾坎镗鞳之声”。

  B、命名与声音有关,也与史料有关

  先让学生找出两种声音与什么发出的声音有关,学生应该找到“汝识之乎?……古之人不余欺也。”

  这里涉及到《国语》与《左传》的一些记载。问题是山的命名与“钟”字有关,“钟”在古代就是乐器,代表例子有编钟。那么,此山的名字当是取山之发音如乐器之美妙。

  6、苏东坡夜泊绝壁之下的情景描写有什么作用?

  让学生找出阴森恐怖的景物描写,学生当能找到“大石侧立千尺,……或曰此鹳鹤也。”这就说明到绝壁之下是要胆量和勇气的,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说明实地考察是不容易的。

  7、苏东坡的感慨

  正因为实地考察是不容易的,所以,苏东坡感慨良多。无论是鱼工水师还是士大夫,或者像郦道元一样的学者,要弄清山的得名的原因都是不大可能的,而这其中,最为根本的条件还是要亲自考察,所以,苏东坡不无得意之色,因自己夜泊绝壁之下而得意,也因为得意而“叹郦元这简,而笑李渤之陋”。而他的调查为他自己赢得了评说石钟山得名原因的心理自信,所以,我们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8、附言:苏东坡的不足

  苏东坡自己能够实地考察这是好事,值得我们学习,可是,他不该自以为是,理更不该嘲笑别人,他哪里知道,他的观点也未必就是绝对正确的。事实上,石钟山的得名还与它的形状有关,历来就有两派观点,即“主声派”和“主形派”,而后者认为枯水季节山下有洞,可以容纳数百人,深不可尽,都是事实,山如覆钟,所以,这也是得名的原因。

  9、总结:本课的讲解突出了思想、思路、语言和相关知识,希望各位学生课后反复诵读。

  10、作业,学生准备,下一节课讨论。

语文教案 篇6

  设计理念:

  根据童话故事的特点,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诵读中识字、感悟和思考。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看、着、兔”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明白,无论遇上什么事,都要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能随便听信,盲目从事。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2、识字,写字。

  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并把课文演一演。

  教具准备:

  课件、小黑板、挂图。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游戏导入

  1、让同学戴上头饰分别扮演兔子、狐狸、猴子、小熊、松鼠、狮子。让他们表演这些动物最拿手的本领。

  2、学生观看表演后,屏幕出示课题,并配上“咕咚”的声音。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

  2、通过比一比,谁找得又快又准的形式标出课文的生字词。

  3、屏幕以各种小动物带出生字词,让学生自由拼读、开火车、手拉手等多种形式读。

  4、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5、互相合作、讲讲故事

  (1)、小组(同桌)合作讲故事。可以独立完整地讲给同学听:

  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各讲某一部分;还可以讲自已最喜欢或自已认为最有趣的一部分。

  (2)、指名(小组推荐)上台讲故事;同样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互相补充。

  (3)、组织评议。通过学习,学生会认1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看、着、兔”等7个生字。

  6、写生

  (1)、让学生说说自已最想写哪一个字,教师范写,学生跟着书空。

  (2)、学生自已练习书写。

  四、勇闯“接龙阵”。

  师:咦!小朋友,这是什么地方?(出示课件或挂历图——“接龙阵”)

  a)听课文例子的录音,让学生知道该怎样“接龙”。

  b)全班分四至六个组先在小组内进行练习词语接龙。

  c)分组竞赛,看哪一组说得又多又好,评为优胜组。

  六、检查书写情况

  七、想想、连连、读读

  d)出示生字“大、花、水、河、叶、树、黄”。

  师:有些生字娃娃正在小树林里玩,咱们去瞧瞧。

  e)能过“大”是我们的好朋友,“大大大”的形式认读,全班读。

  f)出示连一连,组成词语的例题。

  小结:通过学习,学生会认1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看、着、兔”等7个生字,并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后记: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讲授法和谈话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学生快乐中学。

  2.让同学戴上头饰分别扮演兔子、狐狸、猴子、小熊、松鼠、狮子,让他们表演这些动物最拿手的本领,使同学们特别兴奋,在快活的气氛中学习,学习效果当然更好。

  3.让学生自主识字,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互相合作,交流意见。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字。学生会认1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看、着、兔”等7个生字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学习a e 3个单韵母,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认识4个声调符号,能正确读出a e的四声。

  认识和学习使用汉语拼音四线格,学习书写3个字母,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

  二、重点难点:

  1、a e的正确发音和书写。

  2、a e的四声读法。

  三、教学方法

  游戏法、情景法等。

  四、课前准备

  a e的四声卡片,画有四线格和描红笔顺的小黑板。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前置性自学提纲

  1、预习课文,观察课本图画你看到什么?

  2、发挥想象力,课本上的三个韵母分别像什么?

  3、做a e的卡片。

  4、用毛线头动手摆一摆a e的形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个拼音王国。出示图片,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汉语拼音王国"游玩,你们想去吗?让我们乘上小火车出发吧!

  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拼音王国的.大门口,看,门口有三个好朋友在欢迎我们呢!(出示)板书课题。

  二、小组合作学习三个单韵母的音

  1、学习a e的音

  (1)老师或者学生范读

  你们看,(出示)在这里遇到谁?(阿姨)。“阿姨”的“阿”我们在读的时候把音再拖长一些,就是好朋友“a”的发音,谁会读?指读,评价。

  字母发音口型很重要。师发音,生注意观察老师的口型。 说一说。(嘴巴张大不动,声音响长)齐说几遍。

  小老师领读——小组合作读——小组内检查读——开火车读。

  评价

  e的学习方法同上

  (2)的音

  过渡:我们来到村子西边(),又听到什么?公鸡是怎么叫的?大公鸡喔喔啼,谁能试着读一读?指读,评价(口型,音)。小老师领读——小组合作读——小组内检查读——开火车读。

  评价

  (3)学习e音

  过渡:我们在这个小山村里,还看到什么动物在水中游?()是啊,它是小白鹅,正张着嘴“eee”地叫,好象在夸你们学得真认真呢。我们把小白鹅的“鹅”音读平拖长就是好朋友e的读音。

  小老师领读——小组合作读——小组内检查读——开火车读。

  评价

  三、小组合作学习三个单韵母的形

  小组合作观察课本上的三个韵母分别像什么?在小组内说一说。尝试编儿歌记住它们。

  (1)图中的什么像a?(阿姨的头)你能编个儿歌记住a吗?

  (2)图中的什么像?你能编个儿歌记住吗?(公鸡高声叫,嘴巴圆圆 )

  (3)图中的哪儿像e?你能编个儿歌记住e吗?(一只小白鹅,嘴吧扁扁eee)

  4、小结:

  a、、e这3个字母发音时,嘴巴不动,声音响而长,所以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单韵母。(学生齐说“单韵母”)

  四、练习巩固

  过渡:同学们表现真不错,热情的三个好朋友还给我们带来一些礼物——苹果。但想得到它还要闯过三关。(出示)

  (1)猜谜语:圆脸小姑娘,小辫右边扎。 一个圈,圆又圆。

  ②看老师口形(不发音),学生猜老师要发哪个音?

  ③小组合作学习:哪个字母不见。(小组长藏去一个字母:猜猜我藏的是什么?其他学生齐念不见的字母,生齐说:是***吗?若对,由小组长出示不见的字母,生齐说:“***,找到。”)

  摘果子游戏:

  过渡:同学们真不简单,一下子就闯过三关,现在我们来分享礼物。

  生摘果子,要读出背面的字母。

  五、认识四线格,学习书写

  过渡:拼音宝宝出来玩一天都累,它们想回家,它们的家在哪儿呢?出示四线三格,认识上、中、下格。

  指导观察书写的顺序。教师在小黑板四线格上依次用粉笔范写,一边写,一边交代笔形笔顺,让学生看清楚,再指导他们在书上第7页下部四线格里练习用黑笔描红各两遍。注意学生的写姿。

  六、全课总结。

  小朋友,在这节课上,我们认识拼音世界中的3个朋友,并和他们交上朋友,我们一起来把它们叫出来。(学生齐说,屏幕跳出各个字母)。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去拼音世界认识更多的新朋友呢。回家把今天认识的三个好朋友告诉你的爸爸妈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新课标教案06-20

【精选】语文教案06-23

语文教案08-13

语文教案08-13

语文教案08-14

语文教案08-17

语文教案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