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精华】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理解新词在词语中的意思。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3、能用读懂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改变人称介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二)理清文章思路。
二、教学过程
1、揭题导入
玻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谁想介绍一下自己对玻璃的了解?(学生交流)
你们知道得还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与玻璃紧密相关(板书课题《新型玻璃》),理解新型
这篇课文所介绍的玻璃与我们已知的.玻璃有什么不同?同学们想不想知道?
2、确定方法
先熟读课文,然后召开产品新闻发布会,推选五名同学扮演玻璃厂的新闻发布人(组长任厂长),介绍新产品,其余同学以组为单位,分别扮演各媒体的记者,对新产品进行采访。老师也以一个记者身份参加。这么学习行吗?
3、自学课文。
1)教师提出读书要求:1、认真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流利,读懂;
2、抓住文中描述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与作用的部分,深入思考,变成自己的理解,在发布会上宣讲。
2)学生自学
4、课堂交流发布会
教师随机穿插提问学生遗漏疏忽之处,随机理解重点词语。引导学生从特点和作用两方面宣传产品。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继续介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用我想发明-----玻璃开头写一段话。
二、教学过程
1、继续召开产品新闻发布会
2、拓展训练
教师顺势以记者的身份提问:能谈谈贵厂产品开发的设想吗?
3、推销产品
1)熟读课文,自由准备。
2)学生推销介绍
4、联系实际,写话训练
1)说说我们的生活中,还需要哪些新型玻璃。
2)学生讨论交流
3)用我想发明-----玻璃开头写一段话。
4)反馈交流
5、总结,布置作业。
查找资料:还有哪些新型玻璃?
6、板书设计
新型玻璃
特点
作用
夹丝网防盗玻璃
夹丝玻璃
变色玻璃
吸热玻璃
吃音玻璃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熟悉课文内容,掌握全文结构,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重点:熟悉全文内容,掌握课文结构。
教学难点: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作者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获得多个书评大奖,《山居笔记》更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第一名。
2.导语
现在通讯事业发达了,电话、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的沟通方便多了,但是传统的书信联系在很多地方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邮递员也延续着他们的.工作。不知道大家对邮递员有什么印象呢?
二、听了几个同学对邮递员的看法后,我们看看余秋雨先生所写的邮递员也就是信客的故事。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给文章的四个部分各写一个小标题。
生字词:克扣 接济 唏嘘 稀罕 噩耗 呵斥 诘问 焦灼 伎俩 颠沛 吊唁文绉绉
穷愁潦倒 风尘苦旅 鸡零狗碎 低眉顺眼 连声诺诺 生死祸福
文章结构: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2.阅读课文一遍后,文中的信客给你怎样的印象呢?可以用形容词来描述一下吗?
任劳任怨 待人宽容 善良厚道 恪尽职守 有才干
3.结合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的3个小问题,再次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看看文中主要写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个故事又体现信客怎样的为人呢?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 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4.在信客的这么多的故事中,哪个最让你感动呢?并说说原因。
5.解答课后的练习
三、小结
回顾文中信客的故事和他的为人,如果让你在信客的墓碑上写碑文,你回用一句怎样的话来写呢?
板书设计:
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 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 当佬都同样受到赞誉
第 二 课 时
一、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二、完成课后习题。
三、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信 客
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无私
终年跋涉,非常辛苦-----任劳任怨
收入微薄,生活贫穷-----待人宽容
教学后记:信客一文的学习,学生对信客的品质和精神都能能较好地体会,对文章的结构基本能把握,朗读能力有提高。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轻声。了解同样的词,词尾读不读轻声所产生的意思就不相同。
2、通过诵读积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通过口语训练学会有所侧重地介绍一个民族。
4、继续写好钢笔字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理解有些词语尽管写法一样,但读音不同,意思也就不一样,在句子中必须结合上下文先理解意思,才能进行正确朗读。
教学准备:搜集一民族的居住地、风土人情和民族习惯。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学生读题,审题。
(2)学生分角色演示题中的生活场景。
(3)学生回答题中的“妻子”该怎么读,为什么。
(4)学生说答案。
(5)师生一起小结。
2、教学第二部分
(1)在小结的基础上学生读题。
(2)学生得出结论:由于词尾或不读轻声而各自产生两个词义或不同的一组词。
(3)学生说说每组词的意思的不同。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题目中的四个句子,了解具体的语言环境。
(2)读每个句子中加点的词和括号里的不同读音,了解它们的意思,辨别它们词义和词性的不同。
(3)再次让学生仔细阅读四个句子,尝试选择正确的读音。(学生交流,教师指导,订正)
(4)共同评议,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诵读
(1)学生读《爱我中华》,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2)指名试读,相机正音。
(3)学生朗读全文,做到熟读成诵。
(4)在熟读背诵的情况下,学生试着说出歌词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欣赏
(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所学课文理解歌词的意思。
(2)引导学生找出歌词中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句或几句话(爱我中华),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让学生联系自己对祖国的情感来说说自己读过歌词后的体会。
(注意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领会、欣赏把感情融入到具体描写中去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教学口语交际
(一)审题
1、启发谈话: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多注意搜集有关的知识,并向别的同学介绍。
2、指名读题目,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二)、指导
1、教师指导学生准备好说话的内容。
2、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民族用几分种的时间做准备。(巡视指导)
3、分组练说各自的介绍内容。(各组学生对介绍情况互相提出意见,进行交流。)
4、每组推荐代表上台演讲,师生评议。
(三)反馈
1、指名上台进行口语交际。(师生共同评议演讲者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口语表达的语气、语速、语调等是否得当)
2评议小结。
二、写好钢笔字《示儿》
语文教案 篇4
设计理念:低年级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主要体现在词句方面。要能说意思完整、准确、连贯的话;阅读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能写一句或几句意思准确、完整的句子。在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发展观察、思维能力。我设计此教案从词语教学中找突破口,创设情境,以欣赏的眼光,积累词句,披文入情,读中悟情,提升学生的人文内涵。
一、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三个字(眼、睛、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积累描写景色的词语。
4、初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公德。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欣赏文中的景美。
三、教学难点:
在欣赏景美的基础上,体会人美。
四、教学过程:
课前听了一个故事《十万只青蛙》(附页)
(一)图片导入(出示许多美丽的景物)
师:同学们在生活当中我们看到过许多美丽的景色,让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说说你欣赏到了什么?(出示“欣赏 ”读读认认)
生:我欣赏到了青青的山,绿绿的水。
生: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田野。
生:我欣赏到小水珠躺在荷叶上。
师:是啊,多么迷人的景色啊,我们今天就去欣赏湖水(板书 湖水)这是一条怎样的湖水呢?。(板书:清澈)跟老师一起书写,看仔细了。指名让学生读课题,(注意“澈”翘舌音)说说读了课题以后,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媒体展示清澈的湖水,再次读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媒体创设情境 :多么清澈的湖水啊,有一天,一位穿着红色上衣的小洁坐在船头,她和爸爸妈妈一起乘船在湖面上行驶,这一路上她看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读读课文吧!
师:拿到一篇新课文,要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生: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标上小节号。)
2、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各小节,学生从声音响亮 ,字音读准,句子读顺方面评价,教师相应点拨。
(1)第1小节,先出示( 两侧 卷起) 读准音 再让生把带有这两个词语的第一自然段读读。
第2小节注意 “欣赏 石龟 展翅欲飞”的字音
第3小节生字注意“变幻 山峦 ”的读音,再出示“变幻的山峦”
读好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
第4小节有3个生字“演、蕉、仍”,句子比较长特别“攥”的读音有点难,同学间你读一句,我读一句,把这节读通顺。
第5小节的朗读,记住生字:跨 (做动作来帮助识记)
(2)师: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这里很多学生都会说,要保护环境。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从文中的内容上来说)
生:湖水很清,映出了蓝天、白云和变幻的山峦。评:你知道了湖水很清,像镜子。
生:清请的湖水里有小鱼,有的跃出水面在表演节目。评:你感受到了在湖水里生活着的小鱼很快乐。
生:小洁不想破坏湖水的清澈。评:你体会到小洁的内心的美,希望湖水更加清澈。
……
(三)精读课文( 欣赏湖水的美丽和小洁的美好行为)
过渡:师:再读读课文,从3到5小节中找找让你感受到湖水清澈的句子。用横线划出来。
同学们,刚才你读了课文的3到5节,找到写湖水清澈的句子了吗?谁来把划线的句子读读
学生交流,随机出示句子,理解体会。
1、“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
你从这句的哪些词语看出湖水的清澈呢?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究竟”、“渐渐地”说话。
2、了解水上飞机的主要作用,激发儿童从小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向。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水上飞机的主要作用,激发儿童从小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趣。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谈话导入:出示名人名言,读书篇。来说说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读书,就要边读边考虑想一想是怎么回事,不能有口无心,假如只读书而不用脑考虑,就象是吃饭不调盐,没什么味道。昨天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本课的生字,初读了课文,今天俺们继续学习课文——水上飞机,出示课题, 俺们一起来读一边课文,看看能读懂什么?
1、你读懂了什么?
老师很想追问一下,点击出示:你究竟读懂了什么?
能告诉俺们吗?(生说,师评价)
2、过渡:课文中是怎样描写水上飞机的样子的呢?请同学们自读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划出相关的语句。
二、导学课文
导学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出示“白色船体的两边长了两个大翅膀”。
2、“两个大翅膀”这形状与普通的船根本不同,你们有没想到相关的一些词语啊?(与众不同,截然不同……)
3、文中也用了一个问(奇怪),相机指导朗读第一句话(突出“奇怪”)
4、小海鸥看到这条奇怪的船,你觉得它心里会感到怎样(好奇),它为什么会“好奇”呢(突出“啥样,长翅膀”等)相机指导朗读。
5、小海鸥想去问个究竟,这里的“究竟”你懂吗?能不能换个词语,意思不变(清楚、明白)
师:刚上课时俺们用的“究竟”表示“追问”的语气,而这里是“清楚、明白”的意思,看来,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是不同的。
6、指导朗读第1段
过渡:小海鸥想去问个究竟,它是怎么问,那条奇怪的船又是怎么回答的呢?大家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一读二至六自然段。
导学二至六自然段
1、俺们再来读读它俩的对话(逐句指导朗读)
出示①“喂,船大哥,你好哇!”
(注:在波浪翻滚的大海上说话,应当怎样:声音响亮 平时,你有没有站在远处喊过人呢?<喊喊看——喂>“船大哥,你好吗?”小海鸥真是非常懂礼貌。你再读读!)
②“你好!俺不是船,俺是水上飞机。”
(注:这一句话是谁说的?人与人之间的文明礼貌是相对的,水上飞机也挺懂礼貌它很友善地对小海鸥的话作纠正,多么自豪。引导加上动作)
③“飞机?你怎么掉到海里去啦?”
(注;这一句话连续出现了两个问号,应该怎样读呢?结合提示语“吃了一惊”进行指导,引导加上表情)
④“不,俺是降落在这里的。俺是海上救护机,可以迅速救援海上遇难的船只。”
(注:“俺”是谁,它的名称、作用。附板书:海上救护机,救援船只)
指名读,这句话该怎么读?结合提示语“笑了”进行指导,引导加上表情。
师引导:咦,船只在海上遇难了,为什么不用船去救,而让水上飞机前往救援呢?
读一读,谁能通过你的朗读告诉大家答案(突出“迅速”)
2、练习对话
找你最好的朋友,进行对话(语气、表情、动作),教师适时褒扬。
过渡:小海鸥听了听,挺佩服他的身手,那么他到底有那些身手呢?请同学们读课文第7自然段
导学第7段
1、出示:“俺还有很多兄弟。有的……;有的……;还有的……扑灭森林的大火……
2、自由读
3、引导理解
海上救护机有许多兄弟(文中用“有的……有的……还有的.”介绍了它们的身手)
4、指导取名
你能给它们取个合适的名字吗?(附板书)
海上救护机[救援船只]
海上战斗机……[参与战斗]
海上运输机……[输送物资]
海上灭火机……[扑灭大火]
5、师小结指导朗读
导学第8段
过渡:他们正谈的高兴,突然响起了求救警报,发生了什么事?(看书手势)
1、指名读
2、出示:“他告别了小海鸥,便迅速地滑行起来,机身的两旁随即溅起了雪白的浪花。水上飞机渐渐地离开海面,向遥远的天边飞去。”
3、“渐渐地”是什么意思?生答后,师“这不是与‘迅速’自相矛盾吗?}
表示海上救护机离开水面时有一个过程,慢慢上升,飞行时比在水面滑行更快了。(用词准确)
4、指导朗读
三、回归文本
水上飞机执行任务去了去了,小海鸥知道了水上飞机原来有这么大的作用,让俺们再一次走入课文,体会水上飞机的作用。(生读默读课文)
其实水上飞机还有很多,老师还收集了一些,(手势看图片)欣赏完后师:他们的作用就更大了,你们能不能设计出新奇的水上飞机呢?假如让你长大后造水上飞机,你还想让它发挥哪些新的作用。
1、今天,俺们听了海上救护机的介绍,了解了水上飞机,同学们肯定对它们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2、师小结:刚才俺们让水上飞机发挥了那么多新的作用,其中有一些水上飞机已经拥有了,还有许多新型的水上飞机,只要大家从小好好学习,掌握科学身手,长大以后就等着你们去实现!
四、安排作业
对于刚才同学们的精彩构想,老师还想探个究竟。
(出示作业超市)
1、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写一段话。
2、请展示你的聪明才智,以作文、绘画、小制作等形式设计具有新作用的水上飞机。
3、在班上举办一次水上飞机设计效果展示会。
板书设计:
15、水上飞机
战斗机 参与战斗
运输机 输送物资
灭火机 扑灭大火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怀丙是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学会生字新词;学习课文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
2、能力方面:会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会用“熟悉”、“出色”造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及其他发展方面: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弄懂怀丙捞铁牛时做了那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
2、初步学习归纳段落大意。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录像、实验演示器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按生字表学生字,读准字音。
2、练习读熟课文。
3、在教师指导下查字典,初步理解课文中的`部分生字新词(浮桥、淤泥、笨重、出色、工程家等)。
4、默读全文,试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结合课后思考题,尝试分段
四、课堂练习
熟读课文,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学生自由读第一节,思考;为什么要把铁牛捞起来?
二、明确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目标就是要在认认真真读书的基础上,理解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同时初步学习概括段意。
三、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二大段
1、自由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2、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在组间巡回指导)练习概括段意。
3、学生大组交流段意概括情况。
(二)学习第三大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中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写得是什么?
2、学习第一节:
①自由读,尝试针对段落提出问题。
②理解段中“试试”的含义。
3、学习第二、三节:
①师范读→生小组学习→结合课件板画,弄清怀丙是怎样做准备工作的。
②指导学生交流学习情况,明白段中“摸清”、“很大”、“并排”、“结实”、“很粗”等词的含义及“先”、“然后”、“再”、“又”等词的先后顺序。
③生小组自学→师指导部分学生演示“捞”的过程,弄清铁牛是怎样被浮力“捞”起来的。
④指导学生交流,明白“沙减少→船上浮”的关系及“浮力”等词的意思。
⑤指导学生朗读;结合录像,引导体会文章的意境。
4、生尝试概括段意。
(三)学习第四大段
指名读段,生概括段意;结合课文理解“出色”。
(四)生根据各自兴趣,自由读课文中的任意段落。
四、发散思维
1、为什么和尚不把铁牛直接拉到船上载回来?
2、为什么船上要装很满的沙?
3、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铁牛“捞”回来?
五、质疑问难
学习了这课后,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六、课堂练习
填空——课文第四小节。
七、总结(结合课文内容及思想、情感、科学等教育)
(略)
八、课后作业(2、3题选作一题)
1、造句:“熟悉”、“出色”。
2、画出怀丙准备工作的简图。
3、我和怀丙比智慧。
语文教案 篇7
一、设计指导思想
新课标的一个根本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我在学习理解新课标的这个思想的同时,努力将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即变“教”为“学”。教师不仅是课堂各种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促进者,也是学生的对话者。“教”是为“学”引路、架桥、引导。新一轮课改的实施,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课堂上,不仅有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还应当使用现代教学技术。在《巴东三峡》一课的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运用CAI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教师组织、启发、鼓励、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尽可能独自去开掘知识宝库,进行愉快教学。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所选的都是游记,不仅带领学生去神游祖国的山川湖泊,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还引导学生去领略异域的风土人情,拓宽视野。《巴东三峡》是游记中的精品,记叙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是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绮丽的景色。另外,作者独有风格的语言,也是本文的精彩之处。《巴东三峡》不但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游记以及景色的特征,而且从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由《巴东三峡》开始,继而学习后面的课文让学生了解祖国山川壮丽可爱,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同时引导学生扩大视野,了解发达国家现代化状况,增强对外开放意识,理解改革的重要性。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旅游景点方位并掌握游踪顺序,了解游记特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比较不同景物的不同写法以及作者渗透在文章中的感情,品位作者鲜明的语言风格。
三、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游记。向学生介绍有关游记的知识很有必要。首先要弄清游踪,抓住景物特征,还要仔细揣摩语言,品位文章中蕴含的氢景之美,体会作者渗透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来完成本课的内容与各项目标。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是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三峡的具体方位。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个总的印象。
B、是让学生掌握游踪顺序,也就是有着旅游的顺序。
C、是作者对三峡三处景点的介绍方法并不相同。希望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比较出三个景点描写方法的不同之处。
D、是了解游记特点。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可爱,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B、引导学生关心祖国建设事业。
C、通过自然景物感悟人生。
五、教法设计
本课以合作、探究为主,结合自主等多种方法。以学生介绍三个峡为重点。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了解游踪以及景点方位。
六、学法指导
由于本文是游记,这就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了解游记特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描述能力。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课文出发,学会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一般浏览和重点观察的方法,学习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和适当的表现手法向人们介绍景点。指导学生采用边看、边想、边说、边写的方法来学习。
七、媒体选择
利用CAI课件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约化。在《巴东三峡》一课中,运用了Powerpoint技术,并将在网络上下载的图片以及有关三峡工程的资料应用于课件中,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八、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导入
课题
切入课件:三峡地图
看课件,初步了解三峡地理位置
知识与技能
听
听朗读带
播放朗读带
听朗读,入情入境。
认
了解生字、
解词
进行基础认知
自由认知,了解生字、解词
过程与方法
悟
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二自然段,了解三峡概况。
教师将学生分组,同学生共同学习文章的前两段,为下面学习奠定基础。
自由分成三大组,跟随教师学习文章前两段,了解三峡概况。
赏
学生自由讨论、完成教师分配给的任务,并为向大家作介绍做准备。
将材料发给学生,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完成图表并为介绍做准备。
开始讨论,完成教师发给的图表。选出导游,为向大家介绍三峡作准备。
述
又小导游向大家介绍三峡
跟随学生介绍畅游三峡并作评价和小结
通过准备,向大家分别介绍三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拓
拓展
知识
1、与学生共同介绍部分人文景观的典故,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2、
要介绍三峡大坝及其作用、意义,引导学生关心祖国建设,热爱祖国山川。
开动脑筋,与教师共同介绍人文景观的典故,挖掘课外知识。了解三峡大坝以及作用、意义,关心祖国建设,热爱祖国山川。
板
书
巴东三峡刘大杰
体裁:游记
西陵峡
巫峡
瞿塘峡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文章的主要观点读书的好处培养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式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升华感情——提高能力”的教学方式,做到让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提高,在教学中尤其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教学程序及教材处理师生活动设计教学反思
一、导入新课
↓
二、介绍作者
↓
三、导读课文
↓
四、感知课文
↓
五、小结
1.教师启发学生:试着说出中国文学史上女作家的.名字。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2.教师结合课本的注解,通过课件简单介绍有关冰心的情况。
学生认真听记,初步了解冰心。
3.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冰心的作品及学生互相交流有关冰心的作品。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感情表达、节奏、停顿、划出不认识和不理解的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查字典或在小组内商讨解决。
3.学生快速阅读,了解文章大意。(培养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最大的信息量。)
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并和学生讨论、指正。
学生提出疑难问题,然后交流回答。
问题设计如下:
1)在这篇文章里冰心想说什么?
2)读书有什么好处?(提示:书上有哪些句子是在说“读书好”呢?)
3)全文哪些句段是写“多读书”的?(见文中批注)
4)全文哪些句段是写“读好书”的?(见文中批注)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教师归纳后明确:
1)“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读书可以获得美的享受;读书可以扩大知识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
3.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讨论和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思考,探究:本文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如果让你给课文分层次,怎样分比较好?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最后指名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议论。
注意:学生对分段的出发点不一,分法也不一,只要理由充分,思路正确,教师应该予以肯定。教师的分法供学生参考。
本节课我们主要初步了解了冰心的作品以及《谈读书》的一些观点,希望同学们课下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比较观照自己的读书情况,认真体会读书的好处。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忖、媚、博、忖、坠、凸”;积累词语“阳光明媚、博士、控制、下坠、荒芜人烟、思忖、如愿以偿、合适、凸透镜”;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失控、失灵、思忖、如愿以偿”等词语的意思。
2.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仿佛一道灵光闪过”这句话的含义;能常识模仿文中的句子用关联词“既……也……”句。
3.了解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4.初步了解“用冰点火”中包含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用科学知识解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点:
积累好词好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了解比尔博士在困境中,如何如愿以偿地摆脱困境。
教学难点:
理解比尔博士身上所具备的品质:拥有渊博的科学知识;善于观察周围的环境;遇事冷静。引导学生认识到用科学知识可以解决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预习作业
1.词语:
思忖:“忖”的字音,并为“思忖”找近义词。
失控:从文中划出相对应的短语
如愿以偿:“偿”查字典
银装素裹:“素”查字典
2.问题:
谁在什么情况下用冰点火?结果怎样?
你有什么最想问的问题?
3.通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平时我们是用什么工具点火的吗?(火柴、打火机)
2.那么你们有没有看过用冰点火呢?
3.揭示课题,齐读
●板书:用冰点火
说明: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置悬念,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反馈预习情况初步感知课文
1.昨天回家,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课文讲了谁用冰点火?
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适时板书
●板书:比尔博士(随机指导“博”的字形)
2.那比尔博士在什么情况下用冰点火?又是为什么?
●板书:(情况?)(目的?)
3.打开书本,默读课文思考:比尔博士在什么情况下用冰点火?为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适时板书
●板书:失控失灵身处困境摆脱困境
4.辨析“失控、失灵”的不同:“失控”就是指——“失去了控制”,那“失灵”是什么意思呢?你能联系这段话来说说吗?
失控:机器或一起的运行不受外力的控制。
失灵:机器或一起的零件、部件或身体的某些器官变得不灵敏或完全不起应起的作用。
5.你能借助板书连起来说一说比尔博士在什么情况下用冰点火?为什么?
6.教师总结出示:
比尔博士在去实验室的路上,因操纵杆失灵,飞机失控,被迫跳伞,落在荒山中,为了摆脱困境,他巧妙地用冰点火,向人们发出求救信号,人们看到了火光把营救比尔博士。
学生自读、齐读。
说明:在教学中渗透字词的教学,尤其是“博”字学生很容易写错。教师可让学生在桌子上书空,加深记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独立说出在什么情况下用冰点,为什么,可能有些困难,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出一些关键词语,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最后出示完整的句子让学生读,这样使整个练习有坡度。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进一步了解比尔博士身陷绝境
1.在当时的情况下,比尔博士最大的愿望是摆脱困境?那他究竟身处怎样的困境呢?用括号找到有关句子。
出示:天啊!他真是太不走运了,居然处在群山的包围之中。放眼望去,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在这荒无人烟的山里,惟一的生命痕迹,就是那些枯枝落叶。
2.播放视频,感受困境。
3.体会比尔博士处境的危险和艰难
(1)理解和读好“银装素裹”和“荒无人烟”这两个词语
i. 银装素裹:出示卡片,齐读。
通过查字典,我们知道了“素”这个字在这个词中的意思是指——白色。而“裹”这个字的字形我们也特别要注意,是一个“衣”中夹个“果”。
你们看,这就是那银装素裹的世界,被冰雪覆盖,一片白色。
再读这个词,读好它。
ii. 荒无人烟:出示卡片,齐读
荒无人烟指十分荒凉,没有人家。
(2)请同学再读读这句句子,并结合“银装素裹”和“荒无人烟”这两个词来说说为什么说比尔博士身处困境?
(3)请同学想想,如果不离开,可能会有怎样的后果?谁能说一说?
出示:如果不离开,即使不(),也会()。
(4)再读句子,读出当时的情况的危险。
是啊,看来比尔博士当时的情况真是太危险了,再读句子,读好这些词。
●指名读
●女生读
●男生读
●齐读
4.此时,比尔博士想要摆脱困境的愿望是如此强烈,他不断的——(生)思忖
出示:思忖(正音,开小火车读)
找个近义词
5.他想到了那惟一可利用的生命痕迹——枯枝落叶,想用它们来烧一堆火,这样——,可是那一天,他真是太不走运了,他发现——身边既没有火柴,也没有打火机。
出示:他想用枯枝落叶烧一堆火。这样,人们看见火光,就会来救他。可是,他身边既没有火柴,也没有打火机。
指导朗读,读好“既……也…….”
●板书:既……也…….
你能不能用“既……也…….”说一句话。
6.看来,比尔博士真是身处绝境。
●板书:绝境
7.师生配合读句子
出示:
天啊!他真是太不走运了,居然处在群山的包围之中。放眼望去,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在这荒无人烟的'山里,惟一的生命痕迹,就是那些枯枝落叶。
他想用枯枝落叶烧一堆火。这样,人们看见火光,就会来救他。可是,他身边既没有火柴,也没有打火机。
说明:因为课文中描述的那种困境,可能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遥远,因此让学生观看当时环境的录像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因为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加上阅读语言文字,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感受比尔博士身处的困境,在指导朗读困境的语言时就显得水道渠成。朗读指导,是最好的语感训练,而语感训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魅力的最好途径。
四、深入理解比尔博士是如何“用冰点火”的,体会他善于思考,巧用科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感受他的聪明才智。
1.比尔博士因飞机失控被迫降落在冰天雪的山里,那里荒无人烟,只有枯枝落叶,比尔博士想点燃枯枝落叶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可是他身边既没有火柴,也没有打火机。那比尔博士怎么会想到“用冰点火”,从而摆脱困境的呢?读4~~7节,找找有关句子。
出示:此时,金色的阳光照射在晶莹的冰面上,明晃晃的。
齐读
2.正是这一现象给了比尔博士启发。此时,比尔博士的脑中仿佛——一道灵光闪过。
出示:比尔博士的脑中仿佛一道灵光闪过:阳光!冰块!有办法了!
师适当补充说明“灵光”的意思(这里的“灵光”就是指灵感,指他在脑中突然产生的想法)
齐读句子。
3.在这样的绝境下,居然能够想出这个好办法,真可谓是——绝处逢生(出卡片)
那比尔博士心情会怎样?
再读比尔博士的想法,读出内心的兴奋和狂喜。分小组读。
4.有办法了,比尔博士的办法是什么呢?请同学再读课文4~~7小节,然后根据老师给你的提示填一填。
出示:比尔博士的脑中仿佛一道灵光闪过:阳光!冰块!有办法了!我___________________
但比尔博士看到阳光和冰块时,他会想些什么呢?
5.从比尔博士的办法中,从他的表现中,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
1)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
2)能联系身边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
3)遇到问题可以沉着、冷静
可以说他使用知识和智慧摆脱了困境。
6.比尔博士希望用用冰点火的方法摆脱困境,而这一办法终于成功了,真可谓是——如愿以偿。
出示卡片:如愿以偿
再读词,理解“如愿以偿”
说明:语言实践训练对三年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联系:当比尔博士看见阳光和冰块时会想些什么呢?这样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读懂的基础上回答。这样的设计可以使教学过程揉捏地更加流畅与紧凑。
五、总结课文
1.通过学习课文,你知道了课题中的“冰”指的是什么吗?
原来比尔博士是把冰磨成了“凸透镜”,课题中的“冰”其实就是指用冰磨成的凸透镜。
●板书:“凸透镜”(指导“凸”的字形)
当然这并不是真正的凸透镜,所以在这加上了双引号。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了什么启发?
说明: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检查、反馈学生在本堂课的学习情况,如果时间允许应该让学生落笔写一写,学习了课文后,自己有什么启发。
六、布置作业
你们能不能用第一人称向人们叙述自己是怎样想办法在困境中用冰点火,使自己获救的经过。
说明:让学生把了解的科学知道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写下来。这样既可以避免机械地抄写,又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内容勤练笔,读写结合,促使学生在写话的过程中巩固字词。
附:
板书:
44.用冰点火
(“凸透镜”)
比尔博士 失灵 失控 摆脱困境
渊博的科学知识 身处绝境
善于观察周围事物
沉着、冷静
参考资料:
注释:
失控:机器或一起的运行不受外力的控制。
失灵:机器或一起的零件、部件或身体的某些器官变得不灵敏或完全不起应起的作用。
失重:物体失去重量。是由于物体在高空中所受地心引力变小或由于物体向地球中心方向作加速度运动而引起的。如升降机开始下降时的状态。
思忖:细细思索、考虑。
如愿以偿:愿望终于实现了。
课后反思
一、激发兴趣是课堂教学立足之本
在教学过程中,导课时激发学生兴趣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尤其是思想上的准备。这是老师会选择一些语言、图片、影象资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于上课的内容产生兴趣。在《用冰点火》中,老师会选择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于课文内容的资料选用同样可以让学生产生兴趣。针对课文内容,老师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进行补充,如:文字、图片、影象等资料。在《用冰点火》中,老师选用在冰雪世界的影象资料,让学生感悟当时的情况,感受当时比尔博士所处的困境。
兴趣是成功完成任何事情的基础,只有想做,只有对内容本身感兴趣,才可能用心去完成任何事情,才可能取得成功。
二、关注语言文字,品位语言魅力
语文学习是什么?应该就是让学生品位语言文字的魅力。我认为作为小学阶段的学生,老师应该关注的不仅是教会学生品位语言文字,还不能忽略最基本的字、词的教学。
1.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
三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但是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在部分字词的学习上也会遇到一些困难,而如果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忽略字词教学,那么 这些易错词将会在学生的笔下一直被写错。
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设计的几个字词的教学则显得尤为有效。“博”字的偏旁部首是很容易被小朋友写成树心旁。右上部分也常常会写成横折钩;“裹”字的字型很有特点,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可以有所点拨,效果则会大不一样。
然而,这样的教学所需要的时间仅仅只有1、2分钟,效果则会很不错。
2.品位文字,感悟内涵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细细品位文本中的语言。先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再通过老师的指引,理解文字中的内涵。在《用冰点火》中,老师先让学生品位词语“银装素裹”“荒芜人烟”,通过反复朗读,品位主人公的困境。在“既……又……”的句型训练,老师也安排学生更进一步地让学生感悟到比尔博士当时处在的重重困境。
文字的品读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通过平时的教学,要让学生懂得文字背后的内涵。老师也可以给学生一些名言警句进行积累,这样的话,学生会在一定的时间“爆发”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能读、会读和读好的过程。并会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夏天雨后游玩嬉戏的欢快的心情。
教学建议
这首诗描写了雨后嬉戏玩耍的景象。先是写广场上赤脚的孩子“快乐的好像神仙一样”,然后集中写兄妹俩。小哥哥拍泥裤子的动作,小妹妹跟着哥哥跑的动作,都写得惟妙惟肖,极有儿童特点。后者的节拍与儿童的行为切合,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多读、大声读,直到背下来。
这首诗写的是孩子们的心理,孩子们很容易接受。教学时不应该站在在人的角度分析,把这首诗分析的'味同嚼蜡。可以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家长听,请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放一放手,让孩子充分展示儿童的天性,体会一下赤脚走路、赤脚在水中走路、赤脚在水中走路滑一脚的乐趣。
在教学本课生字时,可以要求学生独立识字然后教师检查,小组检查等方式。
对于字的书写,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提出字的笔顺、笔画不会的字大家共同解决。教师重点指导:“傲、奋、裙、咬”的书写。
拓展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nenlvchijiaojiaoaoqunzi
()()()()
shenxiankuxingfen
()()()
二、多音字组词
xing()le()
兴乐
xing()yue()
三、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⑴学校里有。
⑵星期天,我们。
四、把这首儿歌背给你的好朋友听,让他给你打个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的教案11-28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01-19
语文教案01-19
语文教案01-20
语文教案01-22
语文教案01-23
语文教案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