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2-13 04:10:3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实用[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实用[10篇]

语文教案 篇1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学会诗中六个生字,积累词语。

  B、 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意。

  C、体会李白诗歌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吟诵、品读诗歌,培养语感,并体会诗人浪漫主义的诗风。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真挚的情谊,进而对李白重情重义、豪爽洒脱的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

  [ 教学重点 ]

  学会诗中的生字,积累词语,能结合资料理解诗歌意思。

  [ 教学难点 ]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吟诵、品读诗歌,培养语感,并体会诗人浪漫主义的诗风。进而对李白重情重义、豪爽洒脱的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

  [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李白的材料。

  ②熟读诗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主题。

  追寻着一代诗仙李白的足迹,我们感受到了他开朗高远的个性,在一日可还的千里江陵,在手可摘星辰的危楼之上,我们体会到了他浪漫主义的诗风。李白一生游历、广交朋友,他有情有意,坦诚率直.你们知道他有哪些抒发与朋友间深情厚谊的诗歌吗?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些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李白的诗歌世界,去感受李白与朋友之间浓浓的真情。

  二、初读三首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流利。

  1、 自读古诗。

  2、指名朗读。

  谁来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诗歌)。谁也喜欢这首诗,也来试着读一读。(师生相机纠错)

  三、借助资料、注释,了解诗意,初建画面。

  1、明确要求,自学古诗。

  借助我们查找的资料和课后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歌大概的意思。

  2、小组讨论。

  指名说诗歌大意。

  3、全班交流。

  《送友人》

  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 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 你象蓬草飘泊万里远征。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 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 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沙丘城下寄杜甫》

  究竟是为了什麼原因,使我来到了这个地方?使我尝尽了孤独乏味的闲居生活。自从你离开之后,每天每晚上陪伴我的,只有那城边的老树,以及萧瑟的风吹叶动之声。一个人独自喝著薄酒,怎能尽情欢醉?一个人独自聆听齐歌,又如何能安慰寂寞的心情?我对你的思念之情正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紧紧追随著你一同南去。

  四、体会意境,追寻李白。

  李白惜别友人,情牵友人,思寄友人,他把真挚的情感借助“浮云、落日、明月、古树”等景物尽情抒发,从他的这些作品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预设点:

  《送友人》

  生:我从《送友人》中读到一个重情重意的李白。

  师:李白将对朋友的深厚感情蕴涵在了哪些诗句当中呢?

  生:1)“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青山白水都是眼前所见的景色。山依着城,水恋着城,水毕竟要东流去,而青山却依然留驻。(此处表面在写景,却依然景中有情。)

  2)“孤蓬万里征”一句中, “孤”字更强调了分离之后的孤独。(这里既写出了诗人对友人的留恋,又表现出了诗人的满怀豪情。)

  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从这里看到一个被离情愁肠萦绕着的李白。)

  4)“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这里写出了李白不堪忍受分离,但却并不悲伤的内心感受。)

  5)诗人写送别友人,却在诗中进行了大量的景物描写,你认为这些景物描写在这首诗当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能不能带着你的体会在深情的朗读一下?

  6)小结:李白的诗歌善于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我们再从他其余的两首诗中来品味一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题目“闻”“遥”的意思是什么?从题目中体会到了什么?(结合背景资料进行理解。让我们读到了一个情牵友人的李白。)

  2)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王昌龄被贬之地的荒凉偏远?

  “闻道龙标过五溪”仅仅是说王昌龄左迁龙标要经过五条溪吗?体会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尽是悲痛之意。)

  3)此时的李白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哪个字最能体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自古以来,以明月寄托愁思的诗歌很多,而在李白的诗中更是随处可见。李白爱月,此处李白“寄愁心与明月”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李白对朋友情感的真挚跃然眼前。)

  4)请让大家带着你的体会再来朗读一下这首诗吧!

  5)小结:“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但“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的友谊,却演绎了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是唐代两个最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两个伟大的文学家,洛阳相会使他们产生了亲如兄弟般的友谊,二人互相寄赠的诗篇,至今仍广为流传。

  《沙丘城下寄杜甫》

  1)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体会李白与杜甫之间的友谊。

  2)从诗歌中哪些地方你能读到李白对杜甫深切的思念之情呢?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诗人的自问有几分难言的恼恨和自责,而友人离去后“我”不“高卧”又能如何呢?这正把诗人那种友爱的欢快生活消失之后的复杂和苦闷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3)“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象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而对于“斗酒诗百篇”的李白来说,“鲁酒、齐歌“都不能让他消愁,无法让他忘忧。

  (写出了一个因思念友人而愁思难解的李白。)

  4)“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让我们想到了如同在送别孟浩然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般的意境,友情如水绵延不绝。

  5)李白和杜甫被称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他们之间的友谊是让人十分感动的。杜甫在很多诗里面都表达了对李白诗才的钦佩与尊重。出示《春日忆李白》

  6)拓展:你们还搜集到了李白哪些寄托与友人之间情感的诗歌?

  五、从李白这几首寄友人的诗中,这让你领略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仙李白?

  六、小结。

  李白一生游历,好入名山,广交朋友。虽胸怀抱负,却历经坎坷,

  但仍不失大鹏之志,生活的沧桑只是更丰富了他的人生感悟,丰富了他诗歌的内容。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追寻诗仙李白的足迹。请大家做好预习。

  附:相关资料

  1、李白与王昌龄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新唐书》卷二○三《文艺传》说他“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可见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龙标即今湖南省芷江县。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展示了两位朋友患难中的真情和世俗中的高洁。

  2、李白与杜甫的友谊

  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两位最伟大的诗人,他们生活的时代是唐朝由全盛到逐步衰退的时期。坎坷的生涯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们有了共同的语言。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杜甫在洛阳。那年三月,李白离开朝廷,四月途经洛阳,两位诗人相见。尔后同往开封、商丘游历,次年他们又同游山东,赋诗作歌、亲同手足。 李、杜互相写的赠寄诗充满了真诚的情谊。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他还写下了《赠李白》《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等诗,盼望着“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杜甫时常挂念着李白的衣食住行,担心他被贬逐以后的安全:“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这些诗句对李白遭诬受害表示了极大的同情。

  3、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 重与细论文。

语文教案 篇2

  课堂教学备忘:

  一、 学生通过浏览Internet确定本文学习目标主要有:

  1、 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2、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述有祥有略的写法

  3、 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4、 了解农家少年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才干,了解课文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的真挚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学习文本报告的内容指导:

  本文描绘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课文故事发生在陈桥村,作者的评价是“乐土”。从受到优待,可以免读难懂的书,可以放牛、钓虾,‘生活丰富多彩,尤其是去赵庄看戏四个方面突出“乐土”。

  作者写了十几个少年朋友,其中突出写了双喜,写出双喜的`聪明机灵.也写了众少年的热情能干.

  文章还刻画了以六一公公为代表的的淳朴乡民形象.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了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特色。

  三、文本评价

  让学生抓住课文中心内容,能找出课文主要的人物,会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几方面欣赏本文的景物描写。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树叶的美,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懂得要找正自己的位子,为集体服务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好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做一片美的叶子”的`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提问引思

  1.同学们,植物的叶子你们看得一定不少,知道叶子有什么作用吗?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题目就是:做一片美的叶子。(板书)

  3.问:这题目里最重要的词是什么?

  4.学生根据课题提问。

  5.就让我们学习课文来弄懂这两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

  1生自读课文,(揭示要求:

  (1)反复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尝试理解。

  (3)按照“远望——近观——联想”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2和小组的同学合作,轮读课文,解决问题。

  3检查初读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指读,领读,开火车读,齐读。

  注意正音

  (2)出示词语卡片,轮读,理解部分词语意思。(注意理解词语的方法)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自己最喜欢的那一段。

  三、感知全文

  1、分自然段读课文,说说分为几个部分?

  2、问: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小组内交流学习生字。

  3.指名说说这几个字怎么记,在田字格里怎样摆好看。

  4.学生描红练习。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比较下面各组字,并组成词语。

  异()汁()间()各()

  导()计()问()备()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课文分为怎样的三部分?各部分写了什么主要内容?板书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部分

  1、欣赏FALSH画面,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叶子?心里有什么感觉?

  2、轻声读读第一、二部分,想想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树、叶的美?用铅笔划一划。

  3、指名读读划到的句子,说说你读时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情形?

  (1)指导朗读好重点句:“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

  显示FALSH画面,学词“根深叶茂、枝繁叶茂”,并有感情地读好句子。

  (2)、指导朗读好第4节(抓重点词理解“形态各异”,显示FALSH画面,说说叶子的姿态有何不同?给你什么感觉?)

  (3)指导朗读好第5节(说说叶子的作用,知道奉献是一种美)

  (4)配音范读第6节,让学生谈感觉、谈画面,并观赏美的画面,体会散文诗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

  指导朗读,读出美的意境。

  (5)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树和树叶的关系。

  (6)假如你是大树上的一片叶子,你想对大树说些什么?

  (7)从课文中的“大树”和“叶子”,你想到了什么?

  (二)学习第三部分

  1.出示第9节,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这段话。

  (学生漫谈:假如三(1)班的每位同学是一片叶子,就是大树;假如万红的每位同学……)

  2.小结

  A、这是作者的联想。人跟社会的关系就像叶子跟大树一样。

  B、“大树站在太阳和土地之间”大树不能凭空生长,上靠阳光照耀,下靠土地滋养,才能茁壮成长。

  C、“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社会是一棵大树,我们每个人都做品质善良、工作勤奋的人,社会就会发展、进步。社会发展进步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就会越来越幸福!

  3、填空练习

  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为了-------,做一个-----的---吧!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

  4 做一片美的叶子

  远望一棵大树(社会)

  近看每片叶子(每个人)

  (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学习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 分析小说中两个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

  1. 梳理小说的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2. 分析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感悟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解读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感悟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启迪同学们联系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

  探究法、对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著名作家钱钟书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窗》,说人们最初建造房子的时候是没有窗户的,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再建造房子的时候便有了窗。透过窗,屋子里的人可以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里面的人在看到外面精彩世界的同时,外面的人也窥探到了屋子里面的秘密,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看看里面又会有怎样别致的故事……

  二、学习目标:

  1. 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品析人物形象

  2. 梳理小说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出人意料的结尾

  3. 联系生活,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检查预习结果:

  消遣(qiǎn) 一泓清泉(hóng)

  玫瑰(guī) 栩栩如生(xǔ)

  草坪(píng) 争奇斗研(yán)

  俯瞰(kàn) 气喘吁吁(xū)

  窄小(zhǎi) 五彩斑斓(lán)

  手肘(zhǒu) 津津有味(jīn)

  挪动(nuó) 扣人心弦(xián)

  四、体裁:小小说

  小:篇幅短小

  新:立意创新

  巧:构思精巧

  奇:结尾惊奇

  五、情景再现,复述情节:

  时间:“曾住过”表明这是过去发生的事情

  地点:一家医院的病房

  人物:两位病人

  环境: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两个人,设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

  开端:近窗病人和远窗病人关系融洽

  发展:远窗病人从“享受”到“困扰”

  高潮:远窗病人见死不救

  结局:远窗病人看到的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六、互帮互助,共同探究:

  为了帮助别的同学理解这篇小说,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来帮助同学们理解文意?

  同学们各抒己见,共同探究,共同解决问题

  重点明确问题:

  一、靠近窗户的病人为同伴描述的“窗外景色”是真的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二、为什么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如此的出人意料?同样的窗口,为什么昔日的病友能看到美丽的风景,而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三、小说以“窗”为题,有什么作用?

  六、拓展延伸,探究结尾:

  故事结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想象和感慨……

  七、联系生活,感悟哲理:

  人性的黯淡:环境污染、食品污染等

  人性的光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

  课堂总结:

  一扇小小的窗户,不仅是一简单的“物”,还是心灵的窗户,映照了美与丑不同的灵魂,它是上帝的眼睛,让我们看清了人性的光辉与黯淡,一个利己,一个利他,一个热情,一个冷漠,一座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一张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正如北岛的一句名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让我们在生活中,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灵,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美丽的风景,把这美丽的风景送给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作业布置: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都会遇到种种困难,在他人遇到困难时,伸出你的友爱之手,去帮他一把,余香就不仅仅留在手中,还会沁入你的心脾。

  请结合上述内容,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短文。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要求

  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2.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难点:分析各类型气候的特征。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和文字。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天气,大家看看图中哪个描述的是天气呢?

  生:略。

  师:其余的这些叫做什么呢,它包括哪些方面?和天气有什么区别呢?

  生:略。(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一个地方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

  师:世界上不同的气候类型控制下会呈现不同的`自然景观,大家看图来欣赏一下吧!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对气候有感性认识。

  师:同学们,能否描述一下我们这里的气候状况呢?

  学生纷纷举手,因为孩子们对家乡的情况比较了解,这样发问有种亲切的感觉,从而激发孩子们展示自我的欲望。

  教师出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图”。

  师:你能否在图中找到我们这里的位置,进而说出这里的气候类型呢?

  学生上台指出。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做适当的评价。

  师:大家都看到了,这幅图上不只一种气候类型,你们可以数数有几种?(生答略)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多的气候类型呢。那么其他地区的气候都有什么类型?又有什么特点呢?想不想知道呢?

  生:想。

  教师出示热带雨林气候图片、热带沙漠图片、温带季风图片和相应的描述语句。

  教师让孩子们分角色朗读。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你知道世界气候有什么特点呢?

  生:世界气候复杂多样,地区差异大。

  师:现在我们做个游戏,这个游戏叫做“二人赚”。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本班同学分成三个组,每组推举两位同学,一位在图中任意指出一种气候类型,另外一位同学要说出它的名字,指出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然后指的同学要做出判断,两个人都答对方可“赚”到一分,每组有4次机会。下面大家就努力记忆这些气候类型及其相应的地理位置吧!

  学生记忆。(约5~8 分钟)

  学生比赛开始。

  比赛结束,决出优秀小组──“二人赚大王”。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温度带知识和大陆东岸、西岸和内部的知识。

  学生总结不同温度带的气候类型和大陆不同位置的气候类型,完成表格。

  (分别找两位学生到图中说出,其他同学在书上完成P59。)

  师:下面我来认识几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它们的分布地。

  教师出示“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带领学生分析其特点。

  师:谁能总结一下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

  生:先看气温曲线图,判断在哪个温度带;然后看降水柱状图,判断属于什么气候类型。多次做练习进行知识巩固。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世界上主要的气候类型,他们各有各的特点。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感受过不同的气候类型呢?

  学生举自己经历的事情,如有的同学去了黑龙江,还有去了新疆,为什么不同的地方气候不一样呢?是什么影响了气候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合作,探个究竟吧。

  活动探究1

  教师出示南极和赤道地区的景观图、当地的降水柱状图、气温曲线图和世界地图。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发表讨论的结论,教师和同学做出评价。

  纬度因素影响:纬度越高,气温越低,降水越少。越低,气温越高,降水越少。

  活动探究2

  教师出示新疆和杭州的景观图、各自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和中国地图。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发表讨论的结论,教师和同学做出评价。

  海陆位置影响:离海近,降水一般多;离海远,降水少。

  师:那么同一纬度地区的夏季,是海上热还是陆上热?冬季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指出海陆位置对气温的影响:同一纬度地区的夏季,海上气温低于陆上气温,冬季相反。

  活动探究3

  教师出示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景观图,以及他们的降水柱状图、气温曲线图和中国地图。

  学生讨论。

  学生发表讨论的结论,教师和同学做出评价。

  地形因素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越低,则气温越高。

  教师播放多媒体:迎风坡降水。

  学生看课件,讨论回答: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教师出练习题进行知识巩固和应用。

  师: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不同的影响,大家举例说说。

  学生举例子说明。

  学生阅读《水稻种植与气候》。

  完成活动题P61页。

  师:人类活动也可以对气候造成很大的影响,近几年的气候变暖现象和人类活动有着不可推卸的关系。谁来给大家讲述一下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有关知识。

  生:略。(参照P62)

  师:通过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生:略。

  教师总结。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读会写“髻、镶、藻、贮”等生字。

  2.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晴、设若、贮蓄、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3.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能力目标

  1.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2.理解作者采用对比写法的作用。

  3.培养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景物描述方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为一篇美文,语言朴实清新,作为感知,感悟文章内容与风采的朗读形式是多样的,如配乐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散读。

  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 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像。

  3.比较阅读法。通过与前一篇课文《春》的比较,进一步掌握写景散文的一般阅读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配乐朗读磁带、投影仪、投影胶片、打印好的《清泉赞》及习题设计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本节课在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的基础上重点研读第3语段,鉴赏景物描述方法。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冬日的景色。(板书文题)说起冬,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栗的萧条画面。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不仅感受不到这些,反而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那么,称为“宝地”济南的冬天确如作者诗情画意的渲染吗?就让我们在老舍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给出一个评判。

  二、老舍及其创作

  多媒体显示: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三、解题

  《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题目明确交待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关于济南的山和水:(多媒体课件显示画面背景音乐:《高山流水》)解说:

  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掌握字词。

  投影:

  (1)注音:

  济南(jǐ) 伦敦(dūn) 镶(xiāng) 水藻(zǎo) 贮蓄(zhù)

  发髻(jì) 澄清(chéng) 着落(zhuó) 看护(kān)

  (2)释义:

  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设若:假若。

  贮蓄:存放、储藏。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3.听朗读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依阅读提示,思考:

  (1)济南冬天的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如用淡雅的山水图定格,仿照《春》中画图的形式进行概括。

  组织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明确:

  (1)济南冬天的“温晴”。

  (2)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曲折行文”的对比方式。北平、伦敦、济南是老舍生活之舟的三个主要停靠站,因此,他拥有评判对比的资格。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

  (3)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用2、3、4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第5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

  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

  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4.表情朗读,品味济南暖冬慈善若娘亲,可爱似少女,清亮赛水晶的艺术形象。

  五、精彩语段研习,鉴赏景物描述方法

  1.齐声诵读第3语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进行答题。

  投影: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8)你在对全段的朗读要求上有什么体会?

  明确:(1)最妙是下点小雪呀。

  (2)全段分为三层: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3)矮松 山尖 草色 阳光

  (4)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5)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

  (6)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

  (7)主要是拟人,文中的三个“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

  (8)朗读中不仅要读好文中的描写部分,而且要读好首尾两句,其中的“最”“呀”“就”“吧”“太”是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

  2.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请学生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

  归纳: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描绘了雪色娇美的情态。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吟咏体味第3语段。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学习zh,Ch,sh,r四个声母和整体认读音节zhi,chi,Shi,ri.

  2.区别平,翘舌音.

  【教具准备】教学图片,拼音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z,c,s和整体认读音节zi,ci,si.

  2,说说它们在发音上的区别

  二,学习zh,Ch,Sh,r四个声母.

  (一)学习声母zh和音节zhi.

  1.出示教学图片第一幅问:图上画了谁她在干什么'(小女孩坐在椅子上织毛衣.)

  2.出示声母zh,告诉学生:织毛衣的织读得轻些短些就是zh的音.它是翘舌音,由两个字母合起来读一个音,读的`时候舌头要往上翘.

  3.老师示范发音,学生仿读.

  4,学生练读,(个别)老师正音.

  5.出示zhi,告诉学生这是整体认读音节.想一想,该怎么读(把声母2h读得长一些,响一些,就是zhi的音了.)

  6.比较zh和zhi的发音.(强调声母和音节的区别.)

  (二)学习声母ch和音节chi.方法同zh,zhi一样.(强调zh,zhi不送气,ch和chi要送气.) - ·

  (三)学习声母sh和音节shi,方法同zh,Zhi一样.

  (四)学习声母r和音节ri.

  1.出示教学图片第四幅问,图上画的有什么和什么(红红的太阳和一棵植物的幼芽.)告诉学生红红的太阳也叫红日.

  2.出示声母r,告诉学生:红日的日读得轻些短些就是r的音.

  3.老师示范发音,学生仿读.

  4. 启发记忆字形.让学生把声母r和幼芽进行比较,说说怎么记住r的字形.

  5.出示声母r和音节ri,让学生说说怎么读.

  三,巩固练习.

  1.抽读卡片,区别平翘舌音的形和音.z和zh,c和ch,s和sh.

  2. 抽读卡片,区别声母和音节的发音.z和zi,c和ci,s和si

  zh和zhi,ch和chi,sh和shi,r和ri.

  四,指导书写.

  五,指导读书.

  【教学回顾】

  能掌握发音方法,会书写.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的科学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岁穰患贻履等,

  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之其以悉等。

  3.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好幻灯片。

  2.学生预习:

  (1)简介作者作品

  (2)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试着翻译全文。

  (3)朗读课文,读清句读。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梦溪园--沈括--《梦溪笔谈》为话题导入。

  二、学习《以虫治虫》

  1.熟读课文,注意停顿和重音。

  2.小组合作,疏通文意,记下疑难词句。

  3.小组提问,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点拨。

  4.理解、探究

  (1)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方法。

  (出示图片,加强直观感)

  (2)你还能想到生物防治方面的其他例子吗?

  (3)说说以虫治虫给我们的启示。

  5.出示幻灯片,检测重点词句的.解释。

  (1)方为秋田之害。

  (2)其喙有钳。

  (3)如途中狗蝎。

  (4)千万蔽地。

  (5)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6)土人谓之傍不肯。

  (7)则以钳搏之。

  (8)悉为两段

  6.小结课文

  三、布置作业

  1.分类积累文言词汇。

  2.预习《梵天寺木塔》。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出示实物模型导入。

  二、检查预习

  1.听写字词(包括第一则)

  2.朗读课文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记下疑难词句。

  四、小组提问,学生无法回答的问题,可有教师进行点拨。

  五、理解 探究

  1.讨论探究、练习二

  2.用自己的话说说喻皓的高超技艺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3.结合课文谈谈两篇课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

  六、出示幻灯片,检查重点字词的解释:

  1.患其塔动

  2.故如此

  3.贻以金钗

  4.但逐层布板讫

  5.匠师如其言

  6.盖钉板上下弥束

  7.人履其板

  8.人皆伏其精练

  七、小结课文

  八、布置作业:

  1.积累文言词汇(尤其注意多义词及语境义的使用)

  2.借助工具书,课外阅读《喻皓的〈木经〉》。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识字12个(包括多音字“教”),会写4个,进一步激发同学学习汉字的兴趣。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友谊的美好与可贵,培养尊重朋友、爱朋友的美德。

  3.发展与人合作的参与意识和组织语言和动手的能力;在扮演中培养同学的创新精神、求异思维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冬冬读课文时同学们为什么都笑起来?”懂得怎样才是真正的朋友,培养尊重朋友、爱朋友的美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想听吗?(想)仔细听,歌中唱的什么?(放MTV《找朋友》,师生拍手唱。)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讲朋友的课文《冬冬读课文》。

  [由于本篇课文较平实,没有同学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所以同学可能对它不太感兴趣。于是我从同学熟悉、喜爱的歌曲《找朋友》入手,使同学在听歌、唱歌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并结合课题,认识“读课文”三个生字。]

  二、初读课文,探究识字。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同学尝试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圈出不认识的字用自身最喜欢的方式解决。

  2.同桌互读。一个读一个听,遇到问题相互交流、解决。

  3.小组间合作读。(同学根据自身意愿读给本组同学听,也可以读给其他组的.同学听。)

  4.汇报交流读。(谁读得最棒?你能把自身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吗?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评一评。)

  [在这一环节中,我把同学的主要活动放在“读”上,指导同学试读、同桌读、小组读、指名读等,给每个同学充分的读书时间。在反复读的活动中,同学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同时从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此外,我还利用同学互评、自评手段,指导同学养成认真倾听、善于发现他人优点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他们也会情不自禁的将自身与他人作比较,进行隐性的自我评价。]

  (二)识字教学。

  (课件出示生动的水果卡通图)每个水果后面都藏着一个词娃娃你能又快又准地读出来吗?

  1.摘卡识字中贯穿自读、领读、“开火车”读、“找朋友”(用喜欢的字组词或说话)。

  2.集体交流识字好方法。

  ①你都记住了哪些字?把你的好方法说给同学听听。

  ②“读、课、请”这三个字与什么有关?你还知道哪些带有言字旁的字?

  ③你能用什么好方法记住“站”、“这”两字?④这些字中你认为哪个最难记,你是怎样记住它的?(同学间汇报、交流识字方法)

  3.出示句子:“教室里没有人再笑了”,“哥哥教妹妹写字”,读中体会多音字“教”的不同用法。(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体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4.小组合作“叠高楼”,巩固生字的掌握情况。

  [生字教学对一年级儿童来说往往很枯燥,为达到识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采用了摘卡识字、“开火车”认读、“叠高楼”等游戏识字法,同学以极大的兴趣参与识字游戏,个个迫不和待、跃跃欲试,培养了同学学习汉字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目的。]

  三、理解读文,拓展练习。

  (一)理解课文。

  1.师:这课的生字大家都认识了,课文肯定能读得更好。

  2.自由读、指名读。(做到准确、流利地读)

  3.合作交流:冬冬读课文时同学们为什么都笑起来?这时丁丁是怎样做的?说一说你的看法。

  4.交流、汇报。(因为其他同学不懂得尊重同学,不知道这样做会使冬冬很伤心。假如是我就不是笑她而是去协助她!我可以在一旁悄悄地“打电话”协助她;我会和她一起读,这样她就会声音很洪亮、很顺利地读下来;我……)

  5.联系实际讨论:①当你遇到困难时你会怎样想?他人取笑你你有何感受?②当你的朋友有了困难,自身是“笑”的人,还是做她的朋友?你是怎样做的?

  [从同学身边实际动身,因势利导、旁敲侧引,使他们真正懂得朋友间应该相互欣赏、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相互协助,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勇于适时地给人赞扬和鼓励,培养同学尊重朋友、爱朋友的品质。]

  6.指导有感情地读。

  (二)拓展练习。

  1.你能仿照这个例子说句话吗?

  “老师,让冬冬再读一遍,好吗?”“小明,__________,好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例子编写请示、发问的句子,“好吗?”、“行吗?”、“好不好?”)

  2.汇报交流所编句子,评一评谁编的最好。

  3.生活中你是怎样用这些句子的?举个例子好吗?

  [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外延相结合,在同学的发言中使他们意识到向他人请求、发问时应用礼貌、谦虚的语气。]

  4.课堂内外的延伸:自由组合扮演课本剧《冬冬读课文》或以“朋友”为主题的小品。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二、课本剧的扮演。

  1.小组为单位扮演课本剧或小品。(在扮演中鼓励同学的创新精神。)

  ①议一议:冬冬的心情变化——同学发笑时;得到协助时。

  ②想一想:自身遇到困难时你希望他人怎样做?

  ③体验情感,联系自身的实际说一说:真正的朋友应是怎样的?

  [扮演这一环节充沛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同学思维的创新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同学参与学习的热忱。通过扮演、讨论,使同学更加深入地理解这篇课文所告诉我们的道理(不要求同学谈得很深),并引导同学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对朋友应当真诚,要尊重朋友、爱朋友的道理。]

  2.评选优秀。褒扬构思新颖,有独立见解、创新意识的小组和个人。

  三、学习写字。

  1.出示生字。2.男女生分读、齐读。3.观察生字,书空自身喜欢的字的写法。

  4.代表发言或到黑板上板演、交流。(老师注意发现问题和时纠正解决)

  5.你认为怎样写“这”字会更漂亮?(走之儿的横捺比较难写,指导同学用手指在桌面上多连几遍,然后描红。)

  6.同学各自在田字格中练习写字。

  [给同学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学会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培养观察能力。指导书写时,注意随时纠正同学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重视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和时褒扬认真书写的同学。]

  四、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1.学了这一课有何收获?

  2.善于发现朋友优点,动手制作“朋友卡片”。

  3.《找朋友》乐曲中结课。

语文教案 篇10

  一、活动目标

  ①通过此次活动,沟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口语交际:漫游语文世界》教案设计。使学生充分认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②引导学生搜集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初步树立汉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

  ③通过写作练习,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二、活动重点

  ①搜集语言现象并归类整理。

  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三、课前准备

  ①布置任务,学生分组。学生可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进行。

  ②搜集调查资料,分组筛选、梳理,把同属于一类型的资料编在一起。

  ③将同一类型的资料整理成PowerPion讲稿。并将小组资料编成小册子。

  四、活动过程

  1、导入

  通过一个有趣的广告阐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有这样一则奶粉广告:“没有加进什么,不过提出水分,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口语交际:漫游语文世界》教案设计》。”

  这则广告从反面人手,从具体的制作过程人手,用形象的语言来表示,在一句“没有加入什么”表现了产品之纯,后一句用“不过”急转,进一步表现出产品纯还不够,还必须没有水分,突出了“粉”的特性,语言简练,12个字中有转折,有波澜,文字浅显但具体形象,初看语不惊人,细品则回味无穷。

  2、出示活动目标

  五个小组分别展示

  ①广告集锦:

  信心型 功用型 对比易记型 超常搭配型……

  ②校园风:

  精选校园流行语,如:哇噻——、酷毙了! 帅呆了! 咆一一

  ③口语荟萃:

  选取有代表意义的方言整理分类,与普通话对比并寻找规律。

  ④街头巷尾:

  将店名、招牌、标语的用语分类,阐明自己观点。欣赏优秀的店名如家乐福。

  ⑤网络语言:7456、886、青蛙、大虾等。

  根据语言形式分为四类:文字、数字、英文字母、符号;阐述网络语言的迅猛发展对母语的冲击,初步思考其优缺点。

  3、教师总结

  ①充分肯定同学们的实践,对于同学的思考给予高度赞誉。

  ②布置作文,任选一题,按照要求写作。

  五、活动小结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初步掌握了查找资料的方法,搜集了家庭、校园和社会生活中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沟通了课堂内外,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28

语文的教案01-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跳水》教案01-03

语文《检阅》教案12-13

语文翠鸟教案07-11

语文古诗教案11-23

语文《公输》教案01-17

语文背影教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