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精华(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导入新课
文学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诗歌中,《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许多民族和国家还没有文字的时候,我国已有璀璨的诗歌艺术。
(多媒体展示:《诗经》简介及《氓》一诗赏析)
提问:《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这首诗是一个弃妇的自诉,她叙述了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过程,诗中充满了对负心丈夫的怨愤,最后她从痛苦中醒悟过来,表示要坚决地同他一刀两断,表现了女主人公刚强的性格和反抗的精神。
提问:在那种时代,妇女轻易地被丈夫抛弃,是极个别的现象吗?说明了什么?
提示:诗中女主人公被丈夫氓抛弃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个别的现象,它是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物。《氓》
这首诗通过一个女子的婚姻悲剧,深刻地批判了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社会现实。
提问:我们还学过哪些古代诗歌?
提示:如唐朝诗人的杰出代表杜甫,杜甫在继承了前人文学艺术精华的基础上,把唐诗推向又一个高潮,被称为“诗史”、“诗圣”。
提问:杜甫的诗里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的思想,为什么?
提示:因为杜甫生活的时期恰逢安史之乱,亲身感受并亲眼目睹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用多媒体展示探究问题)
探究:从我国先秦时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等文学艺术发展的事例看,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提示:立足于实践基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其中,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多媒体展示)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孝”文化占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儒家文化,而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就是“孝”。古人认为,“孝,德之本也”、“而德孝为先”。……如《二十四孝图》就搜集了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我们来看其中一个。
(多媒体展示“埋儿奉母”及探究)
问题1:对于郭巨的这种孝,你的看法如何?
提示:这是一种愚孝。
问题2:如何对待传统“孝”文化?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孝”与之相比有何不同?怎样体现了文化的创新?
提示:传统“孝”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今天我们倡导的“孝”,不但继承了“孝”文化的精华,而且还注入了时代精神,把“孝”文化发扬光大。
(多媒体展示以下内容)
(2)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教师针对课本第54页的探究,请学生举例。
(多媒体展示:快乐驿站)
进一步引出文化创新还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就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进行文化创新的典范。
(多媒体展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教师进行讲解。
探究:
1、中国传统乐曲加入西洋乐演奏的形式对演出效果有何影响?
2、结合这个例子,你认为应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做到文化创新?
分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
(多媒体展示)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2)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①海纳百川的胸怀
②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既竞争又合作
③保持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
请看书第55页探究:这三个观点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为什么?
提示:
观点一,完全推崇外来文化否定传统文化——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观点二,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拒绝接受外来文化和新文化——是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观点三,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正确方向。
(多媒体展示上述内容)
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错误倾向
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小结
综合提高:你能用一个公式表示文化创新的途径吗?(以下可选用: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外来文化、精华、十、二)。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教学过程
一、以画入诗,走进诗文。
1、显示:《兰竹石轴图》(公元1747丁卯)
《兰石图》(公元1749己巳)
《墨兰图轴》(公元1754甲戍)
《兰竹图轴》(公元1758戊寅)
《山顶妙香图轴》(公元1758戊寅)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都是谁画的?(郑燮)看到这些图有何感受?
生:略
3、简介诗人,揭示课题。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历史上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春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板书课题)
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
1、自由读诗,文通字顺。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二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
4、三读古诗,借助插图,了解诗中大意。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本诗语言明白流畅,通俗易懂,疏通诗意应着力在自由大胆表达上。)
兰花本是山中之草,它生长在山顶、岩缝、高崖之颠,香气飘散四溢、沁人心脾,被誉为“天下第一香”。尤以突出岩石、深深的岩缝中的美好花香更为馥郁芬芳,浓香扑鼻。并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进行挽留。
6、再读古诗,把握本诗整体意象,基本情调。
预设:a、兰花生长环境恶劣……
B、兰花香气无与伦比…..
C、兰花品性高洁,非凡脱俗……
D、兰花深受诗人钟爱……
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一)看兰
1、作为“三绝诗书画”的板桥画风活泼奔放,挺拔沉雄,冲破了绘画发展的一切清规戒律,开启了一代绘画新风。来,擦亮咱们的双眸,仔细看一看他所画之兰,你看到了什么?
2.反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
生:我看到了兰花生长在千山叠峰之顶,岩石缝中,环境十分恶劣。可是它却显得那么茂盛,有生机。
师:好一幅具有生命力的`兰花,请读——(课件)身在千山顶上头。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叶子十分倾斜零乱,但是杂乱之中透着一种零乱美感。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不拘一格,其它的花儿是长在平地、泥土或是花盆之中,可是它却生长在山顶之上,仿佛可以看见世间万物…..
师:好一个兰花知音、怜花之人,请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二)听景
1、师:高寒之巅,饱览千山美景,兰花呀兰花,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2、学生自读、想象。
3、反馈,师疏导学情
生:我看见了漫山的碧树、如茵的小草……
生:我看见了清澈的瀑布,雄伟的大山……
生:我看见了展翅翱翔的山鹰,活泼乱跳的小兔……
生:我看见了皓月当空,月光如水,水波荡漾……
生:我听见了潺潺流动的山泉唱着欢乐的歌儿……
生:我听见了山风的呼啸,大地的震撼……
生:我听见了牧童的笛声,知了的蝉鸣……
生:我听见了岩石的回声,鸟儿的呢喃,花儿的呼吸……
师:兰花呀兰花!沐浴着大自然的清辉,享受着山中独有的清闲,你可真是幽雅脱俗,怡然自得呀!(齐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三)闻香
1、师:古人云“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人们常用“国香”、“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等词句形容它,而在板桥的笔下,又是如何呢?
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出示)
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
3、理解“妙香稠”
(花香本是四溢,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处聚集。竟香浓到让人感到粘稠,这种兰香真是非一个“妙”不能言尽。)
4、能否将“妙香稠”中的“稠”字换成“浓”“重”“绝”“溢”等?(比较感悟古诗用字精妙)
5、小结:兰花身处贫寒之地,不因山岩的贫
瘠而凋谢,却孕育大地的精华,吐纳着人间绝有的妙香,好一朵妙“花”呀!。(配乐读一、二句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四)悟性
1、师读:“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课件显示)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兰花脚下会有什么喧“闹”吗?
2、生讨论交流:
——有游人上山郊游,踏青赏景…
——有车马快递飞驰而过…
——有采药者前来惊扰…
——有诗人学者高声喧哗,谈诗论道…
——有姑娘小姐寻香采花…
3、换位思考:师:假如是你听到这些喧闹,你会如何?而兰花呢?(来不相知去不留)为什么?
4、感悟兰花品性(不与浮云游尘为伍,两耳不闻,两眼不看尘世喧闹,追求自我,吐纳芬芳,超凡脱俗,淡泊自足)(配乐个性朗读3、4句)
过渡:兰花至真至纯的秉性令人激赏,至香至美的风采令人留念,然而令人不明的是为何大画家板桥(出示课件)——“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板桥“题画竹”中自述)
四、多元赏诗,升华诗境
1、赏兰竹之姿(课件伴乐再看一次前面各图轴)
2、听板桥之史
郑燮,30岁前以读书教书为主,康熙秀才,后卖画扬州,以活泼奔放,挺拔沉雄的笔墨,振聋发聩地反击了纯以临摹为能事的毫无生气的如意馆画派的靡靡颓风,革新画的意境,大胆创造。他文笔敏捷,心思高旷,诗文书画,几乎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为“扬州八怪”之首,39岁中雍正举人,44岁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拨款救灾,济人无数,但却因此获罪罢官,为官十二载,看透官场黑暗,秉直清廉,体恤百姓,爱民如子,“恨不能填满普天饥债”。罢官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囊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回乡以画竹卖画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节气的一生。
3、赏析《题画兰》的表达方法。
师:身处高寒之地的兰花与板桥有何共通之处?
兰花郑板桥
身处劣境坚持操守
卓尔独立VS淡泊自足
淡泊脱俗追求个性自由
四时不谢倔强不驯
(借物言志)
4、“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之者披文以入情”,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次领略画中之诗,诗中之人吧!(美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拓展诵诗,凝出诗味。
1、板桥作为文学家,书画家,虽画路较窄,尤爱竹兰石,是因为画如其人,人如其画,诗文寓托,意境隽永。
2、读一读下面两首诗,品一品其中诗味。
竹石 柱石图
郑燮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谁与荒斋伴寂寥,
立根原在破岩中,一枝柱石上云霄,
千磨万击还坚劲,挺然直是陶元亮,
任尔东西南北风。五斗何能折我腰。
3、反馈交流,积累古诗。
六,巩固习诗,提升诗趣。
1、书法抄写本诗,并为之配画。
2、选自己得意的一幅画,题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题画兰
千山顶上 → 妙香稠
浮云喧闹 → 不相知
借物言志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11课《长征》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了解课文所赞扬的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启发法 讲授法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1)学生质疑。
(2)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只等闲
(3)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
(4)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5)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
(6)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颔联。
(1)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
(2)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
(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走:滚动;泥丸,泥球。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3)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大渡河上的13根铁索。暖:暖的感觉;寒:寒气逼人的感觉。)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4)质疑:为什么说暖、寒?
(5)讨论归纳:
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
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
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
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再读这一段。体会思想感情。
4、小结
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
5、岷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此时,红军战士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6、读出这种心情。
7、理解: 更喜 尽开颜
什么人喜笑颜开?
(红一、四方面军以及所有的革命军民)
8、品读。
三、总结全诗。
1、谈谈你学完全诗后的感受。
2、那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红军战士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四、吟诵诗句,背诵诗文。
1、反复朗读课文,运用停顿、节奏、重音等读音技巧,再现诗中意境。入情朗读。
2、(可以采用配乐朗读。)
2、检查背诵。
五、作业(略)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一、 学习目标
1. 会认14个生字。
2. 学习默读课文,粗知故事大意。
3. 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日常用品需要改进。
二、 学习准备
挂图、词语卡片、课件或演示图
三、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谈话激趣,板书课题。
同学们,下雨时你穿过雨衣吗?今天我们就来听一个关于雨衣的故事。(板书课题:充气雨衣)看着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自由提问,引导总结出几个问题:充气雨衣是什么样的,为什么雨衣要充气,充气雨衣有什么用等。)听完了故事你就明白了。(师范读或放录音)
2.听完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出示挂图:这就是小林,让我们再来仔细地读一读这个故事,看看他发明的充气雨衣吧!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请教课文旁的小鱼儿或者“字典公公”,并把它多读几遍。
2. 合作识字、游戏识字:(1)抽词语卡片比赛读:卡片放在小组中间,轮流抽读,读错的大家帮助他。(2)同桌做“红蓝铅笔”的游戏。同桌抽读课后我会认的生字,会读的字打上红点,不会的字打上蓝点,复习一会以后再抽读带蓝点的.字。(3)四人小组合作,一人读一个自然段,互相监督字音是否准确,互相帮助正音。
3. 检查生字自学效果,“开火车”读词卡。
(三)质疑解难,探究学习。
1. 默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地方?
2.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再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共同讨论。
3.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播放课件或演示图片。
普通雨衣—旋转的裙子—塑料救生圈—充气雨衣
4. 出示挂图二,小林的充气雨衣怎么样?为了解决遇到的难题,为了做出这种新式雨衣,小林不断地想办法,他想了哪些办法?(勾出小林想办法的句子读一读。)
5. 遇到雨衣带来的苦恼,别人没想出办法,小林却发明了充气雨衣,你想对小林说什么?
6. 小结:小林肯动脑筋,善于观察,想办法解决了问题,真了不起!
7. 你还有比小林更好的方法吗?
(四)想象创新,激励延伸
1.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不太满意的日常生活用品,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思考、讨论、交流)
2. 课后动手做一做,用我们勤劳的双手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列宁的故事、事迹或照片。
2、教师制作投影片、生字卡片和人物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都知道列宁的故事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指名说一说。老师概括介绍列宁的生平。
2、学习这样一位伟人的故事,那一定是受益匪浅的。今天我就来学习《灰雀》,看看文中小男孩受到了哪些教育,你又能得到哪些收获呢。(板书课题)
二、指导自学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特别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小组讨论理解词义。
3、采用多种形式练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4、检查自学效果。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或认为自己哪个自然段读得好就读哪一段。学生读后集体评议,教师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词。
三、读中感悟
1、自读课文。
2、指名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感知情况:
⑴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你从这一段看出些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三只欢快的灰雀是如此惹人喜爱,列宁非常喜欢它们。这一段该怎么读?
⑵ 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列宁找不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心情怎样?谁能读好这一段?
⑶ 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后来到哪里去了?又是怎么回来的?你是从课文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自读课文,思考讨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⑴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知道了什么?
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一、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国游客在景色迷人的曼谷正兴致勃勃地观赏美景时,所乘坐的汽车却陷进泥坑无法拉出来。大家心里非常着急和无可奈何!正在这时候(幻灯)阿铃带着小象来到了我们的面前。
二、新授:
(1) 现在请大家先朗读课文4到8节,然后再思考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幻灯)
这头小象是怎么帮助中国游客的呢?
(2)小组讨论:找出描写小象拉车的句子。(幻灯——齐读)
交流:找出小象拉车的动词(幻灯——点出掀,撬,拉)
掀:使遮盖覆盖的东西向上离开。(示范:掀开铅笔盒)
撬:把棍棒或刀等的一头插入缝中或孔中,用力压另一头。(示范:撬起铅笔盒)
师述:小象会用鼻子“东一掀,西一撬”说明它什么?(说明它会观察地形,会动脑子,选择合适的用力方法。小象拉车方法巧,速度快。
(3) 面对这么聪明的小象,难怪作者会不由地发出赞叹。(幻灯)
(4) “奇迹”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奇迹?(练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过渡:对!因为面对庞大而沉重又陷进泥坑的汽车好几个人都没有办法,而小象却轻松又快速地把车拉出来,这一绝技真是一种奇迹。那它还有其它绝技吗!(还会洗车)
(5)分组朗读第6节,并找出描写小象洗车的句子。(幻灯)找出小象洗车时的动词?
同桌有感情地把这句话读一读,看哪组读得最好。
(6)师:看着洗得干干净净的汽车,中国游客再一次地被小象的绝技所惊呆了,难怪作者又一次地发出赞叹(幻灯)范读
小结:小象的绝技真令人佩服,可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小象天生就会这些本领吗?
过渡:是呀,如果没有阿铃我们就看不到这么聪明和乖巧的小象。阿玲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幻灯)我们来找一找描写阿铃外貌的句子。(幻灯——齐读),你能用哪个字来形容阿铃的外貌。
(7) 美丽的阿铃究竟是如何指挥小象拉车的呢?
男生读第5节,然后请各组找一找书中的.有关句子。(幻灯)
师述:阿玲一见中国游客的车陷进泥坑,是不是立刻就让小象“上去拉车”?(对,她没有)。
(8) 同桌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把阿铃指挥小象的句子说一说。
指导朗读:齐读,体会阿铃做事认真观察,考虑周到。
(9)找出阿铃指挥小象所用的词语。(幻灯——拍拍,贴贴,指了指)
那这些叠词体现了阿铃对小象怎样的态度?(亲切,温柔)。
过渡:面对阿铃小象听懂了他这些亲切却无声的语言。轻松地把汽车拉了出来。
(10)说话训练
1,阿铃的动作变成对小象说的话,把她的指挥过程说出来。(幻灯)
小组讨论,交流
(11)那阿铃又是怎样指挥小象洗车的呢?
个别读第7节,各自找出有关句子。(幻灯)女生读,用了哪些动词?(幻灯)
(12)说话训练
2:阿铃轻轻摸着小象的长鼻子,又指了指车身上的污泥,好象对它说什么?
过渡:聪明乖巧的小象非常清楚主人的意图,把车洗得干干净净。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整件事情中,面对中国客人自始至终阿铃没有说一句话,只是一而再地对我们微笑。阿玲的“三次笑”是什么含义呢?同学们能不能从她的微笑中读懂她是在说些什么?
(13)再次朗读4到8节,联系上下文,展开自己合理的想象完成下面的训练。(幻灯)
1.在()时,阿铃“她冲我们微微一笑”,仿佛在说“”。
2.在()时,阿铃“她笑眯眯地摇了摇头”,仿佛在说“”。
3.在()时,“阿铃摆摆手,笑眯眯地用红润的脸蛋紧贴着小象的大耳朵,仿佛在说:“”。
(14)分组演一演,阿铃指挥小象拉车和洗车的片段。
三、总结:
通过对全文的学习聪明乖巧的小象,你认为阿铃是个怎样的人?(幻灯:人美心更美)
其实,阿铃仅仅是泰国人民中的一个代表,我们从阿铃身上感受到了泰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这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06-09
小学语文的教案11-29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10-25
优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04-0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合集】0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07-24
小学语文教案12-17
小学语文诗教案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