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3-14 11:12:1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总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汇总9篇】

语文教案 篇1

  《生日礼物》公开课教案

  设计理念

  有了妈妈的爱,小朋友能茁壮生长;有了小朋友的爱,小鸟能自由飞翔,大自然会更加美丽可爱。本文公开课教案以“爱”为线索,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体验活动中,在有意思的识字、写字中,让同学体会呵护、关爱的浓浓深情,引导同学用心去写这个“爱”字,并把那一份份真诚的爱,深藏在心底。那种爱,会在同学生活中潜移默化,那种爱,会在同学生活中自然流露。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透过文本体会关爱的情愫。积累生字词,运用生字词,丰富词汇。

  教学重点

  1、认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透过文本体会关爱的情愫。

  2、积累生字词,运用生字词,丰富词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整体感知

  1、引入谈话:小朋友,你过生日的时候都收到过什么样的礼物?你最喜欢哪一件?为什么?

  2、读课题,指导写“礼”、“物”这两个生字。

  3、讲故事《生日礼物》,让同学整体感知特别的生日礼物与特别的祝福,激励同学自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自主识字,积累词语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自主识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2、交流识字效果,体验胜利,分享知识,互帮互助。

  3、老师介绍两个特别的朋友:示字旁、牛字旁。教师书写牛字与牛字旁,同学观察区别。(笔顺的变化:“牛字旁”的笔顺是:撇、横、竖、提。笔画的变化:“牛字旁”的末笔是提,不再是横。)

  4、与生字婴幼儿一起交朋友,读词语竞赛。(读准字音,展开想象感情朗读,体会词语的修饰作用。)

  5、与生词伙伴一起与句子交朋友,读课文竞赛。(发音准确,注意停顿。)

  三、细心品读,体会关爱的.情愫

  1、看图:哟,这位小朋友可真开心哪!他为什么那么高兴呢?请你读读课文的第一段,让我们一起去分享他的快乐!指导同学与文本发生共鸣,感情朗读。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理解生日礼物是珍贵的,它寄托着送礼人的深情祝福。(理解“特别”。)

  2、原来妈妈送给婴幼儿的特别礼物是一只美丽可爱的小鸟啊!出示句子:“那是一只美丽可爱的小鸟,关在很新的鸟笼里。”齐读。读到这里,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同学体会窗外鸟儿的自由自在与笼中小鸟的孤独、凄凉,在朗读中由欣喜转向怜惜。(瞧,你们开始关注这只小鸟的命运了。可窗外,几只鸟儿却自由自在地在枝头唱歌,全然不顾笼中那只可怜的小鸟的感受。)

  3、出示句子:“窗外,几只鸟儿在枝头唱歌。”齐读。它们快乐吗?它们会快乐地唱些什么?

  4、文中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读读第三段。哪里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小组讨论:“我”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我”送给大自然的礼物是什么?(结合插图引导同学品味小鸟回归大自然的快感。体会小朋友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喜爱。感情朗读。)

  四、品读课文,体会“关爱”

  1、齐读课文,再现“我”获得特别的生日礼物的快乐,枝头自由歌唱的小鸟的快乐,回归大自然的小鸟的快乐。

  2、再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妈妈送给婴幼儿的特别的生日礼物到底是什么。(关爱大自然,关爱小动物。)

  3、读一读,说一说,完成课后第二题。

  五、写字教学

  1、有了妈妈的爱,小朋友能茁壮生长;有了小朋友的爱,小鸟能自由飞翔。让我们用爱心书写这个“爱”字,把那份真诚的爱,深藏在心底。指导书写“爱”。体会呵护、关爱的浓浓深情。

  2、请大家带着对汉字的爱观察“描描写写”中的其他字,看看你能给大家怎样的提示。

  3、认真书写,把它作为一份特别的礼物送给关心保护你的家人和老师。

语文教案 篇2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认识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四、教学用具

  1.钱塘江大潮的软件片。2.对比重点句的幻灯片。3.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

  五、教学方法:变序式。

  六、课时安排: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丽、奇特涌潮,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观赏钱塘江大潮。)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①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亭、屹、罩、昂、盼、崩、镇、若、逐、颤、余、吼、恢、涨”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多音字“颤”在本课读(ch4n),避免读成(zh4n),“镇、罩、若、逐、颤、涨”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②字形难点:“昂”的左下方不要加撇,“若”的下半部不要错写成“古”。“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写成“日”。

  ③理解词义。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的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顿时:立刻。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分三层:第一层(2自然段)写潮来之前。

  第二层(3、4自然段)写潮来之时。

  第三层(5自然段)写潮过之后。

  (四)布置作业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后面第1、2两个问题。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言

  今天上《观潮》的第二节课,在上节课我们分了段,列举了提纲,哪位同学能上黑板前来板书?

  (二)讲读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课文。

  2.教师讲解: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所以吸引了许多人来这里观潮,这个“观”是什么意思?(看)看什么?(潮来时的景象)

  (三)讲课课文第二段

  1.观潮这部分分几层?每层都写了什么?

  2.讲读第一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江面上是什么样的?人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画出来)

  (2)学生议答。(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①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静的感觉)

  ②作者写“江面越往东越宽”是什么意思?(这涉及到“潮汐”的形成问题,可作如下点拨:潮从哪个方向来?从书中找出句子来说明。(从“大家昂首东望”“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看出潮从东边来。)潮从东边来,江面越往东越宽,那越往西呢?(越往西越窄)潮水越往西,就会产生什么现象?(潮水越往西越急)。

  ③出示钱塘江口地形图,补充钱塘江大潮形成的有关知识:钱塘江口是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水底还有一道人们看不见的“沙坎”,迫使潮水上升,因此潮波传来,受到很大的约束,这是地理因素。另外是引力的因素,八月十八,太阳、地球、月亮三球的引力对涨潮影响最大。再有是八月中旬这段时间海面上常常刮东南风,所以潮波来势特别猛烈。

  ④人们的心情怎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非常着急心情十分迫切。)急到什么程度?(昂首东望,学生可做一做动作。)

  3.讲读第二层

  (1)谈话:要是你在人群中,你急不急?想不想看这天下奇观?好,老师就领你们去看看。

  (2)放潮来时的录像片。思考:潮来时,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声音大,浪大)

  (3)默读第二层,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样子和声音的词语。

  (4)学生自由发言。(找出三处描写声音的句子,让学生上黑板板书,找出四处描写样子的句子后,也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板书:闷雷一条白线

  越来越大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山崩地裂千万匹白色战马

  (5)提问: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具体写潮水到来时的样子和声音的?(由远至近)你能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写远处的声音。“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是此时此刻的景象。

  过了一会儿,声音“越来越大”,“冻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这是描写稍近时潮水的声音和样子。“移动”、“拉长”、“变粗”便很快出现了横贯江面的情况。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观潮》

  一瞬间,“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是再近前时潮声的样子。

  大海来到近前时,那样子“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动得颤动起来”潮水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潮势越来越猛。)

  (6)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

  作者用一条线、白色的城墙、白色战马来比喻由远到近的浪潮的不同样子,说明潮大、雄伟。水来时是直立而行的,像白色城墙,气势雄伟,声势浩大。

  板书:浪罕见,声巨大。

  (7)谈话:如果你就在这观潮的人群中,当你听到像闷雷的隆隆响声,看到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你的心情怎样?会说什么?会怎样做?(再放潮来时的录像片。)

  (8)学生议答。(人声鼎沸,都在喊:“潮来了,潮来了!”都踮起脚往东望去,人群又沸腾起来。当人们看到眼前的一切,真是又高兴,又惊叹不已。)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层。

  4.讲读课文第三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潮来之时,声势浩大,潮过之后呢?

  (2)学生谈自己的想法。(一眨眼的功夫,潮头就向西奔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平静。)

  (3)这里的“静”和第一段的“静”一样吗?

  (4)停息后是什么景象?说明什么?(潮水大。)

  5.练习读第二段。

  第三课时

  (一)导言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表达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2.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观看“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的经过。课文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表达方法。先总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接着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运用恰当的比喻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大潮的瞬息变化和雄伟气势。)

  3.思考:全文贯穿着一个什么字来写的?(奇)奇在什么地方?(钱塘江大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来时声巨大,浪罕见,水位高。)什么是“天下奇观”?(天下少有的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4.小结:

  从课文有条理地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大潮的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有重点观察的。我们要认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确定观察次序,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有重点地叙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读同学看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录像片,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理解课文。

  (四)读写练习

  练习用课后第3题中带点词语造句。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员、青”等10个生字,认识“委、补、室、宁、愣、切、集、掌”8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理解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王宁为什么自己做选自己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我选我》。(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问:读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

  2、同学们,你们知道王宁是怎样当上劳动委员的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我选我》。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用小黑板出生字词,多种形式进行认读。

  3。 同桌利用生字卡片进行互相读互相正音。

  4 开展“一字之师”游戏。自己选择一个字,上台领读、组词,并说说记忆的方法。

  5。 齐读生字词。

  6、学生练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读得流利。

  7。分段展示,读后点评。

  三、写字

  1。 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认读。

  2、观察字形结构,说说写字时要注意的地方。

  3、教师范写,指导重点笔画,如“青”下半部分的第一笔是“丨”等。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卡片。

  2。开火车接读课文。

  二。细读感悟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出示第①句话:选谁呢?教室里静悄悄的。

  问:“大家在想什么?带着你的'想法读一读”

  出示第②句话:突然,王宁站起来说:“我选我”。

  想一想王宁会用什么样的语气说?能把这种语气读出来吗?

  3。王宁要选自己做什么?他为什么要自己选自己呢?我们来学习第3自然段。

  (二)。学习三自然段

  1。自由读。

  2。读后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3。表演“愣住了”。

  (当王宁说:“我选我”时,为什么大家都愣住了?)

  4。比较句子,有什么不同。

  林老师说:“王宁,你为什么选自己?”

  林老师亲切地说:“王宁,你为什么选自己?”

  5。练习用“亲切”说话。

  6。理解王宁的话。

  ①一边读一边用“———”画出王宁说的话。

  ②读一读,想想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③齐读,你认为王宁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你能做到吗?

  ④读出有信心、坚定的语气。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齐读最后一句话

  从“一片掌声”中你体会到什么?

  (四)总结

  三。再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

  如果班里改选干部,你会不会选自己?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同学讨论讨论。(课后可安排一次真的班队选举)

  板

  书

  设

  计

  6 我选我

  热爱劳动

  王宁 大方自信

  关心集体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 “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的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本课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

  学习文言文《伯牙绝弦》,学生已有了《杨氏之子》作为基础。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借助注释、结合上下文了解文章大意;指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揣摩作者表达方法,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文言文和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读通、读懂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习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体会文言文的无穷魅力。

  2.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设计理念】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小学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是小学文言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对深奥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我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习内容。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古文更是如此。《伯牙绝弦》一文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所以需要老师灵活多变而又扎扎实实的朗读指导,多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读、思、议、悟,要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本课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时效,体会文言文的无穷魅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故事导入,引入课题。

  讲《警世通言》中伯牙和钟子期偶遇的故事导入,指导学生看插图,猜猜文中人物。

  [设计意图: 故事导入让学生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2.板书课题,指导“弦”的读音和写法。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绝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绝弦?)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读通课文,感知文意

  1.由《杨氏之子》导入文言文学习方法。读通课文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明确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交流:读文言文给你什么感觉?

  3.检查预习。学生个人读后指导。教师范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4.领读,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设计意图: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韵味的领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读懂课文,领会情感

  1.课文读通了,还要把课文读懂,大家说,有什么办法?(结合注释、结合上下文)请同学们按照这些方法,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大意。读懂课文,是文言文学习的第二步。

  2.学生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大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理解文本,课文的文言形式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了白话文。]

  3.交流。

  (1)从哪里看出二人是知音?

  (2)引出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体会古文的一词多义。抓住“善哉”指导学生理解子期的由衷赞叹,并指导读。

  课件出示句子,透过文字看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山和江河?读出你的`感觉。

  揣摩表达形式,抓住“峨峨兮” “洋洋兮”体会古文用字的精炼。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此环节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丰富想象。]

  (3)对啊!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伯牙所念,仅仅是这些吗?角色转换,假如我志春风……你看到了什么?用上文中句式说一说。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4)课件再次出示二人资料。质疑:伯牙当时已经是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交流)

  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是啊!知音欢聚,情投意合,将是何等的其乐融融!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快乐。

  (5)故事过渡。二人相见恨晚,结为兄弟,并相约一年后中秋之夜再在这里相聚。第二年中秋,伯牙兴冲冲前来赴约,假如你是伯牙,你会给子期带些什么礼物呢?(交流后起音乐)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课件再次深化二人资料。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充分利用文本插图,身临其境感悟人物心情,理解人物内心的感情。]

  (6)深化情感。

  透过这段文字,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画面?(交流)

  教师深情渲染:是啊!再也没有了知音欢聚,只有一座孤单的坟墓;再也没有了其乐融融,只有一块冰冷的墓碑。假如你是伯牙,站在知音的墓前,你有什么话想说?请把它写下来。(交流)

  [设计意图:透过文字看画面,让学生进行想象和课堂小练笔的拓展练习,读写结合,既提高了课堂实效,又让学生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在子期墓前,伯牙留下了一首伤心欲绝的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警世通言》)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

  4.回归课题。伯牙为什么“绝弦”?知道了吗?

  [设计意图:润物细无声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积累古文,尝试背诵

  1.放《高山流水》,请同学们伴着这首曲子,想象那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再把课文读一遍,把你的感受读进去,读出知音欢聚的乐,读出破琴绝弦的痛……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在指导朗读时,师生融入课文中的角色,师生形成了“知音”式的对话交流,入文,入情。]

  2.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努力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到古代文字的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学生从读通到读懂,最后熟读成诵,达到了“其词若出吾口,其情若生吾心”的境界,课堂实效就要在不断训练中提高。]

  五、拓展文本,推荐阅读

  课外推荐阅读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设计意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此环节旨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养成课外阅读习惯。]

  【作业设计】

  1.熟练背诵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伯牙绝弦课文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译

  绝 :断绝

  善 :擅长,善于。

  鼓 :弹。

  志在高山 :心里想到高山。

  哉 :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峨峨 :高

  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 :像~~一样。

  洋洋 :广大。

  念 :心里所想的。

  必 :一定,必定。

  之:他。 谓 :认为。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 :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闲”的音。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朗读停顿

  注:“/”为停顿处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作者介绍】

  吕不韦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

  【练习题】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绝:①断绝②穷尽③走不通的④独一无二的⑤极、最

  伯牙绝琴( )斩尽杀绝( )绝处逢生( )

  美妙绝伦( )绝大多数( )悬崖绝壁( )

  善:①擅长、善于②好③善良④容易,易于⑤办好、弄好

  伯牙善鼓琴(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心怀不善( )

  多愁善感( ) 善始善终( ) 英勇善战( )

  2、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②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④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珍珠鸟与“我”日渐亲近的情谊。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感悟、体会,读中学写,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和动物是完全能和谐相处的。

  教学重点: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与“我”日渐亲近的情谊。

  教学难点:理解“信赖,往难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教学过程:

  一、媒体伴学、激情导入。

  1、课件:示学生欣赏一组珍珠鸟的图片,教师解说,感受珍珠鸟的美丽和温情。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语文来源于生活,用学生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能把学生和教材的距离拉近,引起学生和作者的共鸣。)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训练快速默读课文的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检查难读句子,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知珍珠鸟与作者日渐亲近的情意。

  句: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斑斑驳驳,显得生意葱茏,珍珠鸟便从中伸出小脑袋瞅瞅我。那雏儿从画框上飞下来,“嚓嚓”地在纸上跳动,还用涂了蜡似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珍珠鸟银灰色的眼睑盖住了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细腻的绒毛盖住,还咂咂嘴。

  (设计意图:学生的阅读离不开文本,充分阅读文本,并训练本课的阅读目标—默读。努力发现并运用文中的'人文素养,去激发他们关爱鸟类、关爱动物的思想意识。)

  三、想象画面、品读悟情。

  1、画面:屋里飞。

  (1)课件出示: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2)默读段落,勾画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

  (3)读了这段话,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4)情景朗读,感悟情意。

  2、画面:喝茶水。

  课件示:

  (1)创设对话情境:“你是文中的小珍珠鸟,有什么感受?”

  (2)扣住关键词,体会日渐亲近的情意。关键词:渐渐,先,然后,再。

  (3)不同形式的读,悟情。

  (4)尝试背诵,积累语言。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教育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珍珠鸟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和作者建立关系的。体现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领悟、读中欣赏,善于积累”的学习过程。重视语言积累。)

  3、画面:啄笔尖、肩头睡

  (1)自由读相关段落,同伴合作勾画珍珠鸟和作者的关系很密切句子。

  (2)体会“再三呼唤”。

  (3)比较句子,体会作者用词。

  句子:这小家伙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

  (4)看插图,在读中升华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始终作好学生和教材的“介绍人”,让学生和教材真诚地对话。采用同伴互助,自由交流,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创设自己探究学习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潜能。通过朗读、交流、看图、谈体会,进一步深化学生,人类爱护鸟类,爱护动物的意识。]

  四、得到启示,拓展延伸

  1、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2、用“信赖,……”的句式,写写你的一点体会、一点感受、一点启示。

  五、作业设计、更胜一筹。

  1、背诵今天学习的段落。

  2、选择文中的一个画面写一个片段或画一幅画。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点:

  1、学会六个生字,认识三个偏旁。

  2、会认九个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朗读疑问语气的句子。背诵课文。

  4、知道课文写了几种动物,并了解它们尾巴的特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的音形义,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中的'几种动物的特征,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人们正为在为小朋友们兴建一个动物园。各种动物已经运到了。你们听,他们在说话呢?(开书)

  二、学习短文。

  1、学生利用拼音自由拼读短文。

  2、小朋友,动物们在干什么?(板书课题:比尾巴)

  3、学生读题。

  (1) 指名读。

  (2) 齐读。

  4、是哪几种动物在比尾巴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用圆圈圈出来。5、师范读课文的前六句,接着学生学读。

  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注意“长、短”的音要读正确。

  1、 学生自读后六句。

  2、 朗读全文。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3、 注意:要用对话的语气读,并在朗读中认识问句。读问句时,语气要上扬;读答句时,语气要平缓、肯定。根据本课的特点,可以指导学生用一问一答的方式练习朗读。

  4、 出示课件,指导背诵,背诵时可借助图画帮助记忆。

  三、 学习生字。

  1、 重点指导读准六个生字。

  2、 要求会认的字“短、兔”,读准音。

  3、 认识偏旁。

  “女”女字旁;提手旁;人字头。

  4、 指导写字。比尾巴教案_教学设计

  要求: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利用田字格帮助写好字,并学习按笔顺规则写字。

  比:

  巴:

  长:

  好:

  把:

  伞:

  四、 学习词句。

  1、 看图了解词语“尾巴、一把”的意思。

  2、 读一读,写一写。

  五、 扩展活动。

  1、 收集动物图片,仔细观察各种动物尾巴的特征,然后说给同学听。

  2、 做“给动物找尾巴”的游戏。

  制作多种动物的卡片,将动物的尾巴从卡片上剪下,要求学生迅速地从卡片中找到它的尾巴,再说一说它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

  板书设计:

  3 比尾巴

  比 巴 长 好 把 伞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比尾巴教案_教学设计,35-比尾巴,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设想】

  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3.初步体会黄山奇石的“奇”,体会作者对黄山奇石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想象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文中三幅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我们看这三幅画面上的石头像什么呀?选择其中的一块石头想一想、说一说。

  2.同学们想得好,说得好,老师真为你们骄傲。刚才,小朋友们看到的描述的是安徽省黄山的石头,它以奇特闻名世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山奇石》,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小组讨论,学习生字。

  方法:四人为一小组,先读准字音,易错的字音相互提醒;再分析字形,易写错的字找出来,一齐学习。找出最巧妙的`识记方法。

  三、汇报学习情况。

  请一组同学汇报,汇报后,重点指导以下字形。

  巨:共4画,半包围结构,最后一笔是竖折。

  “闪”是门字旁,半包围结构。

  四、理解词义。

  1.观察图画、查字典理解词义。

  2.哪些词义不懂提出来,同学一齐解决。

  重点理解:

  闻名:有名。“闻名中外”,就是在中国和外国都很有名。

  尤其:表示更进一步。

  秀丽:清秀美丽。

  神奇:非常奇妙。

  陡峭:山势坡度很大,好像直上直下似的。

  翻滚:多指水、云等上下滚动。

  五、指导书写。

  南”:“冂”里面的不是“羊”,而是比“羊”少一横。

  “部”:左面的“立”下面的横要收一收,不要太长,右边的“阝”是先写横撇斜勾,再写竖。

  “巨”:第二笔是横折,最后一笔是竖折。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读“红彤彤”等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的气氛,体会生活的快乐幸福。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太阳、晚霞图、日落图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你们看,这是谁?(出示“太阳”图)

  2、是啊,今天太阳也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咱们也热情地和太阳打声招呼吧!

  3、有人说太阳是个神奇的魔术师,也有人说太阳是个技艺高超的画家,还有人说太阳是个辛勤的园丁。在诗人的眼中,太阳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篇关于太阳的诗歌。题目就是——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这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意境很美,咱们先来听听吧。(听课文录音)

  2、听后,你们想读吗?(想)读是有要求的,请你们仔细把课文读两遍:第一遍要把字音读准;第二遍争取把句子都读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开始练习读吧。

  3、检查生字词

  (1)、课件出示:彤、红彤彤、晚霞、浪花、睡觉、睡梦

  (2)、指名读,师检查正音。

  重点指导:a、“红彤彤”的“彤”的变调,“彤”在平常情况下读二声“tóng”,组成“abb”式叠词时就得读成“一声”了(红tōng tōng),谁来读一读?

  b、“彤”在字典里解释就是红,你想三个表示红的字连在一起会是什么感觉?一起读出它的味道来。

  c、读到“红彤彤”这个词,我会想到“红彤彤的'晚霞”,你会想到什么呀?(红彤彤的苹果、红彤彤的脸蛋……)

  d、“浪花”要读出它的儿化音(师范读),这样读显得多亲切多有味道呀!(师领读两遍,强调诗歌中的“鲜花”也要这样读)

  (3)、齐读生字新词。

  4、这首诗歌一共四小节,请四名同学分小节读一读,其他同学要做个认真的小听众,看他们是否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了。

  三、指导精读,积淀感悟

  <一>、学习第一小节

  1、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来读一读了,可以吗?我读第一小节,请你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用心想象,在你的脑海里会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

  2、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汇报)我也看到了这样的画面,瞧!(课件出示“晚霞图”)

  3、太阳让西天边上的朵朵白云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变成了————(引读),多美哪!

  4、噢,原来优美的诗句还能变成美丽的图画 ,谁来读一读第一小节的前两行,读出它的美来!(指名读)

  5、太阳就要从西山落了,眼前的这一切美好都将会消失(课件出示“日落图”),此时的你会有什么感受?(舍不得、留恋……)

  6、请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咱们一起读三、四两行。

  7、师:优美的诗句能变成美丽的图画,看到美丽的图画就会想起优美的诗句。现在,你看着这两幅图能想起第一小节的诗句吗?(看图试背)

  8、指名背。

  (二)、学习第二小节

  1、太阳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享受,还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关怀,看看他一天中为我们做了多少好事?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识“孵、邻、傻、歪、搂”5字字音,正确书写前3字,理解“孵”的意思。在语境中读准4个多音字的字音。

  2、学用象声词,体会其使句子生动丰富的作用。

  3、能正确朗读课文,根据爱迪生的一系列行为,开展合理想象,补充其心理活动。

  4、了解爱迪生从小爱动脑筋、敢于实践,体会大发明家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5、推荐阅读《科学家小时侯的故事》、《影响世界的100个名人》。

  教学过程:

  一、图文引入课文,由关键词“爱动脑筋”展开学习。

  1、图文引入

  师:(出示图片)图上画的是什么?(生:母鸡孵小鸡)

  fū

  师:(出示:母鸡孵小鸡时,身体一动不动地轻轻伏在蛋上,等待小鸡破壳而出。)这句话就表达了图意,请轻声地将句子读通顺。

  生:1生读,齐读。

  师:“孵”指鸟类将自己的卵在体外培育成雏鸟。这个字字型比较复杂,跟着老师写一写。书空:孵。

  2、揭示课题

  师:母鸡孵小鸡,这是件再自然也不过的事了,可它却引发了一个5岁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好奇。他不是别人,正是日后获1328项发明专利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在“孵”前板书:爱迪生。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22课爱迪生孵小鸡(板书:22 小鸡)做一番学习。

  3、找关键词

  师:小时侯的爱迪生究竟是个怎样的孩子?课文开头第一节用一个词就写明白了。默读第一节,圈出关键的这个词。(生述,师板书:爱动脑筋)

  二、围绕“爱动脑筋、敢于实践”进行划、读、写、填、说

  1、读文划句,体会“钻劲”

  师:是啊,就连母鸡孵小鸡,爱迪生也要研究一番,课文字里行间展现了这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身上透出的一股子钻劲。对于母鸡孵小鸡这件事,他是怎样步步追究的呢?我们来配合读读第2-7节。出示:

  ● 爱迪生5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看见家里的母鸡老呆在窝里不出来,就“哦嘘哦嘘”地叫着去赶它。可是母鸡歪着脑袋,眨了眨眼睛,一动也不动。

  ● 这是怎么回事啊?爱迪生把母鸡抱起来一看,哟,窝里有10多个蛋。

  ● 奇怪,母鸡今天下了那么多蛋啊?他好(hǎo hào)奇地跑去问妈妈。

  “妈妈,妈妈,母鸡今天下了10多个蛋,这是怎么回事啊?”

  “母鸡不是在下蛋,是怕蛋着(zháo zhuó)凉。”妈妈把爱迪生搂在怀里说,“妈妈抱你,你不是暖和(huo hé)多了吗?”

  ● 爱迪生更奇怪了,瞪着眼睛问:“妈妈,蛋也跟人一样,会着凉吗?”

  妈妈笑起来了,告诉爱迪生,母鸡是在孵蛋呢。母鸡用自己的'身子把蛋盖上,蛋就暖和了,蛋里面就会长出小嘴,长出小脚,长出羽毛,变成小鸡,最后,“笃笃笃!”啄破了蛋壳,小鸡就从蛋壳(qiào ké)里钻出来了。

  师:这段话中有几个多音字,轻声读一读,为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生自渎,开火车读)

  师:对于母鸡孵小鸡这件事,爱迪生是怎样步步追究的。老师读每组中的前一句,你们读粗体字。(师生配合读第2-7节,师、生交换再读。)

  师:和老师一起读过课文了,我相信大家都能出色地完成接下来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要求:

  我会找

  默读第2-7节,按要求划有关爱迪生表现的语句:直线划“倍感好奇不断地研究”

  曲线划“每次追究得到的答案”

  生:交流划句情况(非粗体为“不断研究”,粗体为“得到答案”),纠正错误。

  师:你们和爱迪生一样都是能动脑筋的孩子,句子找对了,能不能把爱迪生身上的这股钻劲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边读边想他的这种钻劲从哪来?

  生:两组--读非粗体字,两组—读粗体字。

  2、推测想法,读写结合

  师:先别急着回答,现在让我们透过爱迪生的言行,推测他这么做之前的一个个想法。我们来写一写,说一说,好吗?联系每组句子的前后内容,在横线中补上爱迪生的想法,在括号里填写表示声音的词语。完成了填空,我们的体会就更深刻了。要求:先独立填,再4人小组每人交流一句。

  出示:

  我会说

  当看见母鸡老呆在窝里不出来,爱迪生奇怪:?他就“()”地叫着去赶它。可是母鸡歪着脑袋,眨了眨眼睛,一动也不动。

  当赶母鸡,母鸡仍一动不动时,爱迪生奇怪:赶它,这是怎么回事啊?他就把母鸡抱起来看。

  当看到窝里有10多个蛋时,爱迪生奇怪:?他好奇地跑去问妈妈这是怎么回事。

  当妈妈说“母鸡不是在下蛋是怕蛋着凉”时,爱迪生更奇怪了:蛋?于是他瞪着眼睛问:“妈妈,蛋也跟人一样,会着凉吗?”

  妈妈笑起来了,告诉爱迪生,母鸡是在孵蛋呢。母鸡用自己的身子把蛋盖上,蛋就暖和了,蛋里面就会长出小嘴,长出小脚,长出羽毛,变成小鸡,最后,“()!”啄破了蛋壳,小鸡就从蛋壳里钻出来了。

  生:两组分别交流。

  3、课文内容填空,了解“母鸡孵小鸡”经过,深切感受“钻劲”

  师:妈妈的一番回答有没有解开爱迪生心中的一个个谜团?(生:没有。)你们从哪里看出来?(生:第8-12节。)

  1生:读第8-12节。

  师:尽管妈妈说得已经很详尽了,但爱动脑筋的爱迪生不由得又在想——

  出示第7节:

  我会填

  我也要学母鸡的样,用身子把蛋(),蛋就()了,蛋里面就会(),(),(),变成(),最后,“笃笃笃!”()了蛋壳,小鸡就()了。究竟能不能孵出小鸡,我还得再试试。

  师:自由地读一读,到课文里找答案。默读第7节,圈出要填的词句,并记住它们,等会儿交流时老师看谁不看书就能填。

  生:1生说填空,全班说填空。

  师:爱迪生这么想着,就跑开了。过了一个钟头,又过了一个钟头,妈妈没有看到爱迪生,心里多着急啊!爸爸心里也很着急,东找西找,啊,原来爱迪生跑到邻居家里去了。瞧,(出示课文插图)他真的是去孵小鸡了!

  请参照课文插图完成填空,

  出示:

  他(),(),(),正()

  孵小鸡呢!

  说说爱迪生是怎样孵小鸡的。

  生:2生交流,全班齐说。

  师:这真是一个敢于实践的好孩子!板书:敢于实践。生齐读“敢于实践”。

  师:有意思的是这个爱动脑筋的小爱迪生直到父亲拉他回家,他还嘟着嘴说——(出示:我为什么孵不出来呢?)生:我为什么孵不出来呢?

  三、利用预习内容,开展语言实践

  1、师:谁来帮帮爱迪生,出示:“人为什么孵不出小鸡来?”、“母鸡是怎样孵小鸡的?”把预习时得来的“人为什么孵不出小鸡来?”、“母鸡是怎样孵小鸡的?”科学道理告诉爱动脑筋、敢于实践,却一时找不到答案的爱迪生,好吗?

  生:讲述以上两问题的科学道理。

  2、师:爱迪生,他的善问,他的刻苦,他的钻研,使他最终成为响誉世界的——和老师一起读。

  出示:

  发明大王——爱迪生

  爱迪生一生发明的东西大约有两千多种,像留声机、电灯、有声电影、蓄电池等。

  爱迪生从一个穷苦的、没有受过正式学校教育的孩子,成为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发明家,经历了许多的艰难曲折。他留给人类的财富是这样多,以至于很多人称赞他是天才,但是爱迪生说“所谓天才那是假话,艰苦的工作才是实在的。”

  在世界科学发展史上,“爱迪生”这个名字像一颗明亮的星星,永远闪耀着光辉。

  3、推荐阅读《科学家小时侯的故事》、《影响世界的100个名人》。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的教案11-28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公输》教案01-17

《语文园地》教案01-07

语文鸬鹚教案09-18

语文背影教案12-14

语文古诗教案11-23

语文《口技》教案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