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25 08:42:0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通用[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学生为主体)共同体验

  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写作目标:

  1. 想象要合情合理,富有创新

  2. 发挥想象,把写的生动而丰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一段舒缓的音乐

  学生:复习本单元所学课文,或课外阅读的想象,重点掌握文中的奇思妙想

  教学过程:

  1. 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第六单元的四篇课文,这些都充满了作者的奇妙的想象。其实,不仅是课文中学过的这些,我们以前读过的一些文学作品,比如《西游记》也充满了大胆的想象。请同学们回忆这些作品,选择一篇,可以是学过的,也可以是课外阅读过的,说说它们奇在哪里,妙在哪里?

  2. 导写:

  1)学生自由发言,品析想象的精妙之处。

  2)学习知识短文《想象》。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结合所读作品及平时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什么是想象?想象是怎样产生的?

  ——运用自己感知的材料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就是想象。

  ——想象的产生:夸张、综合、拟人化等等方法。

  3. 引导

  教师播放准备好的音乐,要求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地倾听,并把听到的音乐想象成一幅画面。

  写作

  一、教学目标

  1、写作文是对生活的描述,生活是真实的作文才是真实的,才能写出真感情。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习惯,对生活中的`一切细心观察,慢慢口味,积累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感情真切,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三、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1、准备片断

  (1) “第二年的春天终于来了……”

  (2) 《西湖诗情》

  2、录音机

  学生自读一些短文(教师推荐《一件小事》、《背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第二单元我们学习过一篇古文《儿时记趣》我们都觉得这篇写得很真实,虽然我们没有“留蚊于素帐”但与之相似的童趣我们也曾有过,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年幼时做过哪些有趣的事呢?

  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对说真话的同学给予肯定。

  三、引入写作知识讲解,写就是要说真话,抒真情(板书)。

  四、学生自读写作知识,概括成两点:

  综合实践活动1

  [设计思路]

  1。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旨在使学生在阅读感受本单元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整体上了解文学、认识文学,从而喜欢文学,并逐渐学会阅读、欣赏文学。

  2。 本次活动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查找、阅读、交流、编写、合作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主动探究习惯和互助合作精神。

  [活动主题]

  主题: 我爱文学

  相关话题:①向你介绍我最喜爱的文学作品 ② XX作品给我带来的

  [活动形式]

  小组、班级交流、评价

  [活动过程]

  1。 材料准备

  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选择文学书刊,广泛阅读,筛选确定具体篇目。或者从过去自己曾经阅读并喜爱的文学作品中挑选最精彩的一篇。作品确定后,再根据作品和阅读的感受从规定的两个话题中择取你感受最深最有话说的一个话题;再反复阅读、揣摩该作品。最后写出发言提纲,或者较为详细的讲话稿。

  2。 小组交流、评价

  每人在各自的小组内发言交流。交流前师生商定评价标准,如发言是否符合本次活动主题,内容与原作品是否和谐一致,语言是否通顺流畅,表达是否流利清晰。交流发言完毕,每组推出2—3名代表到班级交流。班级交流前,被推选出的代表要对发言稿进行认真的修改,组内同学要积极帮助出谋划策。

  3。 班级交流、评价

  ①在老师指导下,成立一个语文主题活动小组。安排活动主持人,规定交流次序,确定活动评委。

  ②各小组代表交流。

  综合实践活动(第五单元)

  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

  读了本单元的课文后,你一定会更加关注科学、热爱科学、追求科学。如今正是信息时代、科技时代。信息、科技的核心是创新。为了展示同学们学习、关注科学的收获,举办一次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或自己的小实验、小发明、小创造。

  一、会前准备

  1.从各种科技类书刊中查阅,或到相关的科研网站上搜索最新的科技成果。

  2.有小发明或者有某种小制作的同学,可将有关的成果或设想用恰当的语言写成书面介绍。

  3.了解简单的新闻知识,参阅报刊上的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

  4.利用班级黑板报书写会标,分工模拟会议主持人、专家、发布人、记者或其他听众。

  二、活动过程

  1.小组筛选

  在各自分头后,各小组先作交流,而后推选出两人到发布会展示。要求发布人写好新闻稿。

  2.发布新闻

  各发布人介绍科技信息,或发明人讲解、演示自己的成果。其间记者、听众可提问,发布人简要作答。

  3.“专家”评价

  请与会“专家”就本次科技新闻发布会的内容、价值、意义作出评价,或就其中某些成果的开发利用前景作出预测。

  辅助活动

  1.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等在校内搞一个科普宣传周。

  有感而发

  教学目标:围绕自己日常生活说出自己真正想说的心里话

  重点难点:1、说自己想说的话

  2、语句通顺,层次分明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明确目标

  1、 导入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说起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和事来,往往滔滔不绝,口若悬河,闭上眼睛,不假思索即会脱口而出,如数家珍。相反地,对于陌生的人和事,说起来往往冥思苦想、搜肠刮肚,勉强为之,磕磕绊绊,往往言不由衷,辞不达意,甚至“咬断笔头,开不了头”“刚开了头,言语不周”,这样的必然内容空洞苍白,语言干瘪枯燥,读之味同嚼蜡。

  怎么办?作文的实质就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只有“为心声”,才能字字真情,句句实意。对于现实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情,切身独到的感受,想说点什么就说点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我手写我口”,就好象老朋友在谈心,敞开心扉,坦诚亲切…… 这,就是第一次“见面文” 的要求。

  2、 目标

  说自己想说的话

  明确:(1)说心里话,恰当选材

  (2)文通字顺,层次分明

  二、 习作启发

  1、 巴金对繁星进行了无数次的观察,获得繁星是母亲和朋友的亲切感受,从而产生了写作《繁星》的激情。

  2、 赵丽宏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进行了大量的文学创作,对文学有了深刻而真切的体会,才写出了《为你打开一扇门》。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交流在课外了解的景点。

  2、阅读散文《海潮》,体会语句的精彩。

  3、朗读欣赏对联。

  4、开展“飞向太空”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体验人类在太空探索中的挫折与成功。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一起设计阅读要求。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

  第一课时

  一、学习“我会填”

  1、出示:“郁郁苍苍,娉娉婷婷的黄山松”。

  2、引导学生明确“郁郁苍苍、娉娉婷婷”两个词语概括了黄山松的特点。

  3、学生在横线上填入表示景物特点的词。

  4、全班交流。

  二、学习“我会读”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短文,整体感知短文。

  2、默读思考:这篇短文描写了什么情景?

  3、和同学们一起设计阅读要求,自学短文。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三、学习“百宝箱”

  1、出示对联,学生齐读。

  2、教师简要说明对联的有关知识。

  3、出示准备好的对联,让学生说说读对联或贴对联的'有关知识。

  4、教师指导学生赏析文中的三副对联。

  5、指导朗读,注意语气与停顿。

  6、学生朗读对联、背诵对联。

  四、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导入激趣

  同学们,飞向太空,是人类美丽的梦想,不懈的追求。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体验人类在太空探索中的挫折与成功吧!

  二、认识中外宇航员

  1、出示几位中外宇航员的图片。

  2、教师简要介绍他们飞向太空的辉煌经历。

  3、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中外宇航员的图片、文字资料。

  三、讲述英雄故事

  1、指名讲述英雄故事。

  2、小组交流听后的感想。

  3、全班交流收集到的英雄故事。

  四、写写外星人

  1、全班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外星人传说的资料。

  2、说说你心目中的外星人的样子。

  3、想象你与外星人的一次会面。

  4、结合你收集的资料,把你想象的情景写下来。

  5、全班交流。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学完本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语文活动8

  一、我会填

  二、我会读

  三、百宝箱

  四、大舞台

语文教案 篇3

  引子:

  《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部独幕剧揭露的兵祸战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灾难,及其对军阀混战罪行的控诉。

  2、学习本文精练通俗、思想内容丰富的语言。

  教学过程与方法:

  1、对本课的教学,教者可根据学习目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重点

  学习本文精练通俗、思想内涵丰富的语言。

  2、难点

  对于本文主题的理解与两个儿子形象的理解。

  3、教学突破

  本课的课堂教学要坚持“以读为主,以讲为辅,读练结合”的原则。讲课时,以讨论为主,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和见解,重点讲清学生理解不透彻、含糊的地方。

  充分利用话剧的特点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课本剧的表演能力。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大家也许听说过著名的作词家田汉先生吧,他是现代著名的话剧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部独幕剧——《江村小景》。

  首先请同学们听我介绍一下这部话剧的主要思想内容:

  这部独幕剧的主题是揭露兵祸战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灾难,控诉了军阀混战的罪行。主题通过三个方面加以表现:一是弟兄之间互相枪杀的故事情节,二是弟兄俩,尤其是长子的人性扭曲,三是母女俩生活理想的破灭。

  请大家思考:这篇课文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自由思考并讨论,后交流)

  二、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请大家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浏览全文,思考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浏览课文,思考)

  2、指名同学回答。

  (参考答案: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老母依旧在做活”,主要写母女对白,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必要的铺垫和交代,同时也表现那个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追求。第二部分从“已而闻叩门声”到“不,孩子……这些日子这儿查得很严”,写长子回家,母子相逢,长子叙述在外的经历。第三部分是剩下的部分,写兄弟互相残杀。

  3、教师分析讲解第一部分:这一部分是情节的开端,通过母女的对白为后面的情节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和铺垫。先是由女儿要进城读书引出二哥这个人物,然后再由母亲对女儿命运的慨叹引出大哥这个人物,女儿的联想表达了妹妹对哥哥的思念,也是后文情节暗示。这一部分内容,可以说无一闲笔,人物的每一句台词都和下文的情节有着紧密的联系,都是必不可少的交代和铺垫。

  问:请大家思考——我能说说女儿的性格如何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思考、交流)

  (参考答案:女儿的性格较为鲜明,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憧憬和希望的女孩子。在那些日子里,她一心想着要进城去读书,外界的思想丝毫不能改变她的想法,表现出她对新生活追求的执著。)

  4、女儿是这样的一个人,很值得人们同情,那母亲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母亲的形象代表了当时更为普遍的广大群众。她最大的理想是让儿子结婚,传宗接代,这样的理想在当时是很普通的理想,但最后也破灭了。)

  5、指导学生联系全文,比较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的戏剧气氛。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这一部分在气氛上和第三部分不同。尽管是动乱年代,但母女的对白还洋溢着温馨的气氛,这和第三部分兄弟互相残杀的结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用古人评论的话来说,是以喜写悲,愈见其悲。

  6、指导学生分角色表演这一段对白。

  三、分析第二部分

  1、请大家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浏览这一部分的'情节,揣摩长子的性格,并思考:长子的性格是天生如此吗?如果不是,又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长子的当兵经历扭曲了他的灵魂,使他不分好歹,不知是非,养成了一种土匪习气和兵痞性格。他的经历塑造了他的性格,酿造了兄弟相互残杀的悲剧。他即使不是死在弟弟的枪口之下,也很快会莫名其妙地死在不知什么地方的战场上。

  2、请几名学生分角色表演这一情节。

  (学生揣摩,表演)

  四、分析第三部分

  1、请大家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课文的第三部分内容并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这一部分先写长子对妹妹的调戏,然后写兄弟之间的冲突,最后写母亲的哭诉。)

  2、引导学生思考:兄弟俩矛盾的导火线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长子的流氓习性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又最终使兄弟俩的矛盾激化。)

  3、引导学生思考:长子如果没有这种种陋习,那么兄弟俩也不会相互残杀。那么母亲的哭诉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母亲的哭诉,揭示了主题,即老百姓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没有出路的。)

  4、教师小结:

  这一部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巧合手法,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刚巧在女儿出去时,长子回家,刚在在母亲出去借便服的时候,女儿回家,刚巧在长子对妹妹非礼的时候,次子回来,而又刚巧在次子对长子开了枪的瞬间,母亲才回到家。这样的时间安排,如果有一个发生错位,悲剧就不可能发生。

  5、组织血色怀念感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三部分内容)

  五、引导质疑,明确主旨

  1、引导学生思考:剧本这样的情节安排,合理吗?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有人认为,这个独幕剧的情节有许多地方不太合理,一是巧合太多,世界上哪有这么多凑巧的事情,二是长子回到自己的家里对回来的妹妹调戏不太可能,即使不知道是自己的妹妹,调戏到自己家里的女孩子也不合情理,但一般认为,艺术的真实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它强调的是在事理发展的逻辑上能够成立,而戏剧艺术更追求的是结构的紧凑与矛盾冲突的激烈,容许情节超越常规地发展,甚至是夸张式的发展。

  2、引导学生思考:母亲的理想是什么?其理想的破灭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母亲的理想是给儿子结婚,延续香火。但她这样普通的理想最终都破灭了,说明了在那个时代老百姓是没有出路的。)

  六、总结全文

  1、小结本文的主要特点:情节典型,主题深刻;故事紧凑,结构严谨;矛盾冲突,主线突出。

  2、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参考答案:通过一个家庭弟兄互相枪杀的故事,抨击了动乱时代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控诉了战争的罪行。)

  七、布置作业

  课后联系与《学习与评价》

  板书

  江村小景

  情节典型主题深刻

  故事紧凑结构严谨

  矛盾冲突主线突出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 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积累语言。

  4.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准备

  生字卡、搜集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

  课时安排

  课时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 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弄清实验过程。

  教学流程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1.回忆旧知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蜜蜂引路》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吗?

  2.导入新课

  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为了证实蜜蜂会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想知道是个怎样的实验吗?让我们走进《蜜蜂》这篇课文一同去看看,同时也看看实验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

  1.循序渐进读课文。

  第一遍:边读边找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借助后边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确。

  第二遍:再读课文,进行自我测试,看看自己是否还需要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如果不小心忘了,还可以再看看生字表。

  2.互帮互助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2)交流是怎么认识生字的,肯定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

  (3)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指名读、开火车读。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争取对课文的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三、细读课文

  (1)明确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还可以动笔画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2)初次默读,感知全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次默读,带着问题思考: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

  (4)复述故事:用自己的话将试验的过程说一说。

  【有目标地读,有层次地读,循序渐进,学生才能读出水平来,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四、指导写字

  1、 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读准字音。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论、试、验、袋、证、概、阻,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书写,然后,教师用投影展示,集体评议学生写的字。

  2.抄写词语。

  五、作业设计

  练习默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语文教案 篇5

  前几天听了张老师的一堂新授课——《“小地主”》,课堂主要是根据初中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所以张老师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问题:

  1、重点生字词

  2、学会复述故事(即课文主要内容)

  3、找出文中“孩子般”的语句

  课堂的讲授过程也是以学生们已有的知识为出发点的,从最基础的知识讲起:

  一、理解题目

  查字典:什么是“地主”

  理解“小”包含三方面的含义:形体、年龄、情感等。

  以及引号的含义。

  二、了解作者

  周晓枫

  三、落实生字词

  通过提写、听写的形式进行,让学生真正记住、记准。

  四、学会复述课文内容

  找出下列环节中的关键词: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开端、发展、结尾),并能用自己的话串联起来即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此环节为本堂课的重点,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来查找、思考,真正学会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风筝》教案11-14

语文长征教案02-10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备课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