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1-18 08:46:0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大全9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大全9篇)

语文教案 篇1

  课题:语文园地五

  备课类型:详备

  教学目标

  1、通过以读反义词,引导学生采用识记相反的词的方法来学汉字,激发学生认字兴趣。

  2、准确认读26个汉语拼音字母,为用音序查字法打下基础。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了解大脑和双手的用处。

  4、通过猜谜活动,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汉字特点,自己小结识字方法。

  2、能准确朗读好26个字母。

  3、通过猜谜活动,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时间

  三课时(含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认读反义词,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以前通过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认识了不少汉字,今天我们又将要学习新的方法,马上进入“我的发现”小栏目,你可别忘了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噢!

  二、讲授新课

  1、认读反义词

  a、学生自己认读汉字,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b、指明试读、同桌读、齐读。

  c、说一说,你发现了这一组组的字都有什么特点?(反义词)

  2、我会认

  a、出示生字卡片。

  矮暗瘦丑闲旧

  b、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c、激趣识字。开展反义词认读比赛。

  d、拓展运用。

  (1)分别用这些字进行组词练习。

  (2)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反义词。

  3、我会读

  a、自由读词语。

  b、边读边想:这些词语有哪些地方相同?(每个词语里都有“打”这个字)

  c、谁能把每个词语里的“打”换的字,说说“打“的意思。

  d、采用多种形式,巩固认读。

  4、展示台

  a、激趣读题,了解题意。

  b、各小组展示、交流教学书、美术书、音乐书上认识的字。

  c、“认字擂台“赛。(各小组进行识字比赛)

  d、评出优胜小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26个汉语拼音字母。

  2、通过正确朗读儿歌,让学生了解大脑和双手的用处。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一些字和词。这节课,老师看看大家是不是还认识它们呢?(学生开火车认读)

  二、讲授新课

  1、读读背背。

  a、出示26个字母,学生认读。

  b、找一找,哪些字母大小写完全一样?

  c、仔细看有哪些大小写字母相近?

  d、剩下的是哪几对大小写字母差别大?

  e、指导学生背诵字母表。学唱《字母歌》。

  f、拓展练习,游戏巩固。

  2、我会读。

  a、学生自由读儿歌。

  b、小组内同桌互读。

  c、指名读。

  读准:双手(shuang shou)思考(si kao)

  事情(shi qing)创造(chuang zao)

  d、小组比赛读。

  e、读了这首儿歌,你知道了什么?

  f、齐读。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

  1、通过比较阅读,赏析“散文中三峡的神韵”。

  2、借助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课题

  同学们,人们常用“亘古未变”来形容山川河流,现在,山川河流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明年的6月1日,三峡这条古文明的大通道就要消失了,永远的消失了。三峡是灵异的、浪漫的、富有诗意的,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用心去认读三峡、研究三峡。

  二、播放三峡风光片

  1、学生谈从“风光片” 中获得的信息。(风光片中的三峡过于文静、单薄)

  2、学生补充自己收集的资料。

  教师小结: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深深地感到,人们的心中存在两种三峡:一个是自然的三峡,一个是文学作品中的三峡。那么,到底哪个更具魅力?

  三、明确研究专题

  如此美丽的自然三峡就要消失了,这是令人遗憾的,幸运的是文学作品保存了三峡的美丽,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研读“文学作品中的'三峡”。

  文学作品的样式很多,可研究的领域依然很广阔,一节课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我们只可能就一种样式展开研究,我们这一节课的研究专题是:“散文中的三峡神韵”。

  四、比较阅读

  要求:

  自读郦道元《三峡》和刘白羽《长江三峡》,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提示:可以从景物特点、写作角度、语言风格、情感态度等方面比较)让学生跳读两分钟,然后让同一爱好的学生自由组合,学习研讨,进而双方擂台赛。

  (谈到情感态度的差异时插入的资料:相同的景物,不同的作者,由此写出不同的意韵;其实,就同一作者,对同一景物也会写出不同的篇章。如李白58岁时流放到夜郎,经过三峡时,他的感觉是“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而到白帝城时,忽然接到大赦的消息,这时的李白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无不烙上作者的感情色彩。)

  五、老师引导大家梳理归纳讨论结果

  大家刚才找出了许多的不同点 ,现在我们把它归纳整理一下,着重是哪几方面?

  异同点主要体现在:①景物特点②情感态度③语言风格④写作角度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围绕研究专题重点探讨的四个方面,即四个切入点。

  六、引导学生探究研究课题

  我们从散文中去看三峡,还是一孔之见,三峡是我们民族古文化的繁衍之地,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值得我们去探究的东西还很多。如今,随着“高峡出平湖”的奇观出现,中国人70年的梦想就要实现了,其经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令人遗憾的是三峡的灵异、浪漫也将不复存在,它将意味着三峡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面临着如何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下面就请大家凭着对三峡的热爱、了解,思考一下,你将确立哪方面的研究专题。(小小组讨论,后大班交流;所研究的专题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几个人合作。)

  (如果时间允许,就其中的某一课题探讨研究方向)

  七、老师总结

  你们关注、研究的领域很广阔,三峡的文化积淀的确很丰厚的。同学们,随着你们走近三峡、研究三峡,美丽的三峡将在你们心中永恒!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笔画“レ竖提”并能与“亅”进行区别。

  2.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习用句式“……像……”进行说话。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验在海边沙滩玩耍的乐趣,感受大海的美丽富饶。

  教学重点:

  结合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在意境中识字、指导学生正确美观地进行生字的书写。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识字5》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有序观察

  1.在倾听中导入。

  (多媒体播放海边海浪拍岸,海鸥鸣叫的声音。)学生安静倾听,并猜测即将来到什么地方。

  2.在观察中感受。

  (多媒体接着出示课文中的主题图。)学生观察主题图上的内容,交流时引导学生要进行有序观察。

  二、理解词语,体会说话

  (一)图片欣赏,理解词串“沙滩 贝壳 脚丫”

  1.引出词串。在近处,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读词串:沙滩 贝壳 脚丫

  2.认识沙滩。(多媒体出示“沙滩图”)。教师介绍:这就是沙滩,这么大、这么美的沙滩,你想干什么?想象一下踩在这样的沙滩是什么感觉?指导学生用这种感觉来读词语。

  3.欣赏贝壳。教师导语:沙滩上有什么呢?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多媒体显示多种贝壳的种类)(1)引导学生用“……像……”的句式说说图上的贝壳的形状?(2)学生说一说贝壳的颜色,并学习使用一些表示颜色多的词语进行概括。

  4.再认脚丫。我们的小脚丫踩在软软的沙滩上捡贝壳,身后留下了一串小脚印。谁来读好这组词?出示词语认读。复习背诵小诗《小脚丫》。

  5.感情朗读词串。师生评议。

  (二)观察体会,学习词串:海风 海鸥 浪花

  1.出示图(大海),你看到了什么?一阵阵海风吹来了,轻轻地柔柔地吹着我们的小脸蛋呢!

  2.瞧,一群海鸥在干什么?浪花也跑来欢迎我们了。多有趣啊,谁想读读这一行?出示“海鸥”“海风”“浪花”。

  3.比一比,看谁先把这几个词读会。个别读,评议。

  4.把看到的大海景色说一说,用上这三个词。先自由说一说,再个别说,其余学生闭上眼,看是否能在他的话中,看到大海的景色,比一比,哪个的大海最美?

  5.看图填空。(多媒体显示海面上的景色)

  (1)海面上( )在吹,( )在飞,( )一个连一个。(2)海鸥有的( ),有的( ),还有的( )。

  三、认读字词,整体认读词串

  1.出示一二行词串,指名朗读。

  2.打乱顺序认读词语。请小老师带读。

  3.认读生字:滩 沙 贝 壳 风 浪

  四、指导写字“风 贝”

  1.在这么美的海边,我们不仅欣赏到了优美的风景,而且还做了一回小诗人,现在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写好我们今天新认识的汉字朋友吧,我先来舒展舒展我们的小手(做写字操)。

  2.出示“贝”

  (1)(指小黑板),小朋友,猜猜这是什么?

  (2)别着急,带着小眼睛仔细看。(师一一出示贝的汉字演变。)

  (3)这是一个美丽的贝壳。中国的汉字就是这么奇妙,一个汉字就是一幅图画,古时候人们用它当钱币呢!那时的贝壳可真是一件宝贝。让我们一起写好这古老的汉字“贝”吧!

  (4)师板书:写在田字格的中间,横折,折要比竖长一点,注意不要写得太窄,撇的.起笔在竖中线上,是竖撇,要有撇脚,最后一笔是点。最后一笔不是捺是点,跟我写。

  贝

  (5)学生描红,练写。

  3.出示“风”

  (1)强调后鼻音。

  (2)谁给它找个朋友?小的风叫微风,大的风叫狂风,柔和的风叫和风,凉爽的风叫凉风,暖和的风叫暖风,寒冷的风叫寒风,从北边吹来的风叫北风。风还有很多朋友…………

  (3)怎么写好这个字?上边窄,下边宽,外面框要搭好,尤其是第一笔的竖撇不能写成斜撇,横斜钩不能写成横弯钩。撇和点略往里边,交叉点在中点。老师范写。

  风

  (4)学生写字。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进入情境

  上节课,我们一起来到海边,欣赏了美丽的海边景色。这些词语你还记得吗?学生美读一二行词串。

  二、学习第三行词串:珍珠、海带、鱼虾

  1.出示插图:满载而归的渔船上装满了什么?(相机出示字卡:珍珠、海带、鱼虾)指导认读:读准前鼻音。教师介绍珍珠和海带的使用价值。

  2.请你们想一想:这时渔民们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3.大海是这么的富饶,渔民是那样的高兴,在小组里再读一读这些词,体会一下渔民们的心情。

  4.大海里还有哪些丰富的物产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多媒体出示海底世界的图片)看!前面谁来迎接我们了?(海豚

  )我们继续往下潜,大家看,那一片五颜六色的是什么呀?(海葵)… 能向大家汇报一下你探险的结果吗?

  用上句式:大海深处有( ),有( ),有( )还有( )。

  5.你能用上看到的物产,也来创编一个词串吗?

  三、学习第四行词串:港湾 渔船 晚霞

  1.看图理解词语。(出示:晚霞图)渔民们满载而归,不知不觉,太阳快要落山了,阳光把天边的云染成了红色、黄色、紫色。我们把这些彩色的云叫作——晚霞。你们看这一只只渔船回家了,它们的家在哪里?(港湾)指导朗读:港为后鼻音,湾为前鼻音。渔民们唱着渔歌,摇着渔船,驶进了港湾。什么样的地方叫港湾呢?(能让船只躲避风雨、安全停靠的地方。船可以在港湾里休息,所以说港湾就是船儿的家。如果说我们是一只只船,那么家就是我们的港湾。)小朋友们,停在港湾里的船很多,渔船是用来做什么的吗?捕鱼用的船就是渔船。

  2.辨析字形。我们还学过这个“鱼”,多了三点水,意思就不一样了。你能说说有什么不同吗?比较:“渔”和“鱼”在音、形、义上的区别。(多媒体课件出示:鱼:鱼的图片 渔: 捉鱼的图片)这里的“渔”就是捕鱼的意思。由渔组成的词很多,比如:捕鱼的人,叫渔夫;捕鱼用的网,叫渔网;捕鱼的人唱的歌,叫什么?渔歌。巩固:( )村 金( ) ( )火( )头

  3.太阳公公下山了,渔船也回到了港湾的怀抱,大海的傍晚静悄悄,让我们漫步沙滩,一起轻轻地读:(出示词串:港湾 渔船 晚霞)

  四、朗读韵文,综合应用

  1.多形式朗读三四行词串。

  2.通读全篇韵文,形成整体认知。

  小朋友,美丽的海边之行就要结束了。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什么美丽的景象呢?我们一起再来美美地诵读全文。

  3.创编韵文美丽的大海让我们回味,有一个小朋友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用儿歌表达了出来:

  金沙滩 花贝壳 小脚丫

  吹海风 数海鸥 追浪花

  亮珍珠 活鱼虾 长海带

  大港湾 停渔船 赏晚霞

  (1)谁来读?

  (2) 你也会像这首儿歌加上一个字或者词,为大海作一首小诗么

  (出示句式)

  ( )沙滩 ( )贝壳 ( )脚丫

  ( )海风 ( )海鸥 ( )浪花

  ( )珍珠 ( )鱼虾 ( )海带

  ( )港湾 ( )渔船 ( )晚霞

  五、认读生字,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港 湾 晚 霞 渔

  打乱顺序读。小老师带读。

  2.学写生字:浪 沙 渔

  (1)你们发现这三个生字娃娃哪儿长得像?

  都是三点水。(板书:三点水)写时注意弧度。还有哪儿长得像?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你真会观察!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

  (2)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三个字?

  (3)我们在田字格上找找“沙”的位置。(师生一起书写。)小朋友们,书空时很认真,那考考你们,沙的第四笔是什么?(竖)撇的位置安排好。

  (4) “渔”字,下面的横不要太长,要稳稳托住鱼的上部。

  渔

  (5)“浪”,有新的笔画要认识,这是竖提,一起说:竖提。谁愿意帮助我?好,你们说笔顺,我来写。我写浪,浪花的浪。注意竖提靠近竖中线。

  浪

  3.学生练写。下面轻轻地打开你们的习字册。(师生共说儿歌),小铅笔拿好了,小眼睛看清了,小身体坐直了,我们开始写字了。

  4. 反馈。将优秀的小朋友的字用投影仪出示,进行评价。

  六、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司马光临危不慌、砸缸救人的故事,激发学生向司马光学习遇事镇静、机智过人的情感;

  2)学习本课10个生字和一些词语,认识走(走字底);

  3)学习并会用谁和谁干什么的句式说话;

  4)能根据语言内容读出情感,背诵课文。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投影片、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今天我们又要学习课文了,先请你们看课题:22.司马光(齐读)

  2)(介绍司马光)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个很有名的人物,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生思考: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

  2)通过交流,概括出课文讲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数数课文有几个小节,标上小节号。

  4)用手势告诉老师,课文有几小节?(指名分节读课文)

  5)用引读法学习第一小节。

  ①从前,有个孩子叫什么?

  ②什么时候,有个孩子叫什么?

  6)在投影片上找出谁是司马光。

  讲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二小节。

  ①指名读课文。(想想:他是谁?)

  ②比较句子:一天,他和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

  司马光和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

  两句话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课文第二小节要用 他而不用司马光?

  ③出示练习。

  一个小朋友掉到_______里去了。

  学习掉(动作演示)缸(看图介绍)。

  ④小朋友掉到水缸里了,焦急吗?用焦急的语气读一读。

  ⑤齐读第一、二小节。

  (2)学习第三、四小结。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

  a.找出小朋友慌了的句子,用____划出来,找出小朋友表现的句子,用------划出来。

  b.看这个练习,想想该怎么填?

  ________都慌了。司马光_________一块石头,使劲________那口缸,缸_______了。

  ②交流从小朋友们慌了的句子中圈出的表示动作的词语。

  板书:小朋友们都慌了,叫、喊、跑、找,学习喊。(分析字形)

  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试着喊、叫)

  ③读出小朋友慌了的语气,读第三小节。

  ④小朋友们都慌了,如果你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救掉在缸里的小朋友?(简要板书)

  ⑤司马光怎么做,找出动词,标出△。

  板书:司马光没有慌 拿起 使劲砸

  学习起(析字形,动作演示)砸(动作演示,书空)使劲(找同义词:用力)

  ⑥用镇定的语气读课文第四小节。

  ⑦同桌对读第三、四小节(男女生对读),试着背背。

  2)学习第五小节。

  ①指名读课文,想想:司马光使劲砸缸,结果怎样?

  ②交流,学习流(看投影片)。

  ③用轻松愉快的语气朗读课文第五小节。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评价想法,概括全文

  1)四人小组讨论:你们想的方法和司马光的方法,哪种好,为什么?

  2)学习课文,你知道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第二课时(略)】

  【附板书】:

  22 司马光

  小朋友们都慌了,叫、喊、跑、找

  司马光没有慌 拿起 使劲砸

  【附对本课教学的说明】

  《司马光》是一篇讲读课文。司马光是900多年前的一个人物。在备课时,我首先考虑的是让学生有兴趣地学,能在有限的40分钟内,学到知识,掌握一些识字的方法,有获得知识后的愉悦体验。

  一、引导学生乐学。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自己参与才能获得认知与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愉悦情境,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体性,使学生乐于学习。

  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有些学生连大缸也没见过,课文语言比较简练抽象。在导入教学时,我用复合投影片让学生比较形象地理解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出众智慧和意义所在。那么课文中又是怎样具体描述的呢?这样就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产生了学习课文的需要。

  课文第三小节写了小朋友都慌了,叫着,有的跑去找大人。这一节内容如果由教师讲解,学生就会觉得平淡,提不起劲。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一个个边做动作边喊叫。喊叫的过程中,学生也在学习语言,而接下去的评价喊叫是否合理的过程,更是一种对语言的理解、运用、表达的过程。这样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理解了喊、叫的意思,而全体学生都参与了喊叫和评价,也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原则。

  二、指导学生会学。

  学生在一堂课上的所得,并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更应该是素质的提高,学会学习的方法和形成能力。

  课文第二小节有一句话:一天,他和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我让学生先读读、想想,比较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吗?为什么课文中用他而不用司马光。学生通过读,明白两句话是一样的,用他就避免了重复。这中间还用了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读下文,这是一种读书学习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掌握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又如课文第三、四小节分别写了小朋友慌了和司马光没有慌的表现。如果由教师一味讲解,学生就会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索然无味。我让学生先读读这两节,讲讲读懂了什么?再读读课文,用_____划出小朋友的表现,再用-------划出司马光的表现,然后思考下面这个填空题:( )都慌了。司马光( )一块石头,使劲( )那口缸。通过这样的读读、划划、讲讲、填填,使学生学习、内化了课文语言,学会了读懂课文的方法。通过对小朋友和司马光不同表现的比较,激发学生学习司马光临危不慌的愿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三、让学生有利于发展地学。

  学会课堂上所教的知识,这不是学生学习的终结,也不是课堂教学的终结。课堂教学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要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

  在学习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方法前,我先请学生讲讲他们救小朋友的方法。有的'说推缸倒水救人,有的说用绳子把落水的小朋友拉上来,也有的说用抽水机将缸里的水抽调,还有的说打110报警电话学生的这些想法有的不合理,有的不符合当时情况,但学生都通过自己的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发展了思维。学完课文后,我再请学生比较自己的想法,发展了思维。学完课文后,我再请学生比较自己的想法与司马光的做法哪一个更适合当时的情况。这样,训练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一种发展。

语文教案 篇5

  内容预览:

  15.喂--出来 星新一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合理想像的写作手法。

  2.锻炼想像能力。

  3.扩大词语掌握范围。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哂(shen3)笑 牟(mou2)取 众目睽(kui2)睽

  棘(ji2)手 铆(mao3钉 贪婪(lan2) 履行(lǚ)

  2.解释下列词语。

  哂笑:讥笑。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牟取:谋取名利。

  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旧自由自在。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断出现。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二、导人

  台风吹倒了一座小庙,庙底下露出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于是,各色人物围着它纷纷表演,它成了人们丢弃废物的垃圾桶……这篇科幻小说充满了神奇的想像,更使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说说文章标题“喂--出来”是什么意思?互相交流看法。

  四、学习课文

  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故事真否?

  (否。不会有此一个无底洞。但有生活的真实性。)

  2.围绕的话题是什么?

  (环境保护问题。)

  3.洞是真的无底吗?’ (表面上是无底的,正像我们的世界,表面上是无边无际,实际上是有限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

  4.为什么题目用“喂--出来!”

  (既可以首尾呼应,又表现了无底洞已经溢满。地球已经拥挤。)

  5.洞是比喻什么?

  (人类生存的土地。)

  6.文章中写了几种人?各有什么表现?和生活中的这些人是不是相像?

  (为己名利而忙碌的各种人。)

  7.这几种人你最赞同的是哪个?最想否定的是哪个?

  (不统一答案。)

  8.作者要说的道理是什么?

  (作类比自下而上的世界是有限的,一切破坏环境的举动,到头来都将危害人类自己。)

  五、探究活动

  1.讨论文章主题。

  这篇小说写得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下边几种意见,你同意哪一种?说说理由。

  (1)提出了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

  (2)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3)阐释了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

  (同意第(3)种看法,文章以科幻小说的形式警示世人正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比如,我们总觉得海洋和大气层是一个可以自我净化的无底洞,所以当我们把废水排向大海,把废气排到大气中时毫无顾忌,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一些效益,但从长远看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2.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学习展开想像,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续写结尾。

  六、小结

  本文是一篇科幻小说。文章设想地球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无底洞,它可以容纳人类制造的一切垃圾,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城市的天空越来越美好,人们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无底洞带来的福利。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先前抛进的小石子掉了下来,原来扔下的东西将重新倾泻回人间。显然小说采用了夸张和想像的形式,但现实中我们何尝不是凭着侥幸心理,依赖着这样那样的“无底洞”?

  科学幻想是在现实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想像,因此在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到现实中寻找故事的影子,让他们自己探究作品有什么寓意,又有什么现实的针对性。另外,本文的情节特别是结尾很有特点,是一个循环式的结构,体现了作者“谁制造的祸害,谁去承受”的想法,阅读文章要注意把握。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以介绍自己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2、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3、能发现并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即反问句是表示肯定的意思。

  4、积累打比方的句子和谚语,阅读成语故事。

  【教学重难点】

  口语交际;习作(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教学准备】

  采访老师同学和家长,他们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

  【教学安排】

  四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引人,激发说话兴趣

  师:同学们,我想你们都做了采访,知道了在别人眼里你是什么样的孩子。其实,最了解你的莫过于你自己了。有人说你粗心大意,你也许不服气地想:我心细着呢?面前这些熟悉你的老师和同学,一定不会象你自己那样全面了解你。有兴趣向大家介绍一下真实的你吗?

  二、读提示,明白交际要求

  1、可以说自己性格、爱好、也可以说优点和缺点,还可以说自己奇特的想法等。

  2、说真话,说实事。

  3、注意听别人说,对别人说的能做出评价。

  三、认真思考,组织语言,小组交流

  1、先要想一想自己介绍什么,怎样介绍。

  2、小组交流。

  3、评一评:谁说出了自己特点?

  四、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1、小组选代表在全班讲。

  2、师生评议:不仅要评讲得怎么要,还要说说自己听了之后的想法。

  3、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特点给予不同的提示性评价。

  五、总结

  师:通过今天推心置腹的交谈,我相信小朋友们彼此更加深了了解,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一定更能互相理解,愉快相处。

  第二课时

  习作

  一、结合口语交际,引入习作

  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时,我们都做了自我介绍。现在我们就来写写自己,好吗?

  二、确定交流对象,自主习作

  引导学生阅读下面的一段话,开拓思路:

  我叫丁丁,是个男孩,已经11岁了。你要问我长得怎么样,一个词──奇貌不扬。奶奶却说我喜相,俊得呢!眼睛小却黑珍珠似的,嘴角向上翘,一看就会侃,再加上一对大耳朵往前扇着,准是个有福人。

  1、读读这一段,你觉得丁丁这段自我介绍写得怎样?

  2、你准备怎样介绍自己?

  3、选定对象(老师、同学或未见过面的人)自主写作。

  第三课时

  讲评

  一、多元评价,认真修改

  1、自己读一读,改一改。

  2、读给同伴听,听听他们的评价,再适当修改。

  3、在班级交流,师生评议。

  是否写出了自己的特点,语言是否通顺。

  4、交换修改。(错字和标点)

  二、成语故事

  1、自读故事,读熟短文:

  ⑴ 自己练习读短文,读准生字。

  ⑵ 跟同桌合作,比比谁先读正确。

  ⑶ 检查读。

  2、结合短文,理解买椟还珠:

  ⑴ 郑国人买了什么?椟指什么?

  ⑵ 珠指什么?还给谁了?

  3、全班朗读。

  第四课时

  一、我的发现

  1、比较导入:

  ⑴ 师:同学们今天非常精神。再注意听,老师说的这一句话和刚才说的意思一样吗?同学们今天难道不精神吗?

  ⑵ 自由说这两句话是否一样。

  2、师:有的同学说一样,有的`同学说不一样。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课本上的句子,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伴。(一个是表示肯定的句子,一个是用疑问的语气表达的问句,但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3、以同桌为单位一人读一句话体会。

  4、游戏:老师说一个表示肯定的句子,让学生说一各级意思一样的反问句。

  二、读读记记

  1、自由读句子。

  2、说一说5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点?

  3、找找以此类似的句子。

  三、读读背背

  1、自由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

  3、开火车背诵。

  4、齐背。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写摘录笔记和阅读名句格言等学习积累词句的方法。

  2、通过畅所欲言、开卷有益等环节练习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农民的劳动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农民的勤劳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对农民要关心、尊重、敬佩、不要歧视。

  3、通过习作练习,体会“有耕耘,就会有收获”的含义,分享成功的喜悦。

  课前准备:

  活页卡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三年级时,我们摘抄了文章中用得好的词语,但只这样还不够,本学期,我们还要进行摘抄的练习,而且还要学会摘抄优美的句子,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板书:写摘录笔记)

  二、讨论班级上学期进行几次摘录笔记的体会

  三、提醒学生注意:

  在课外阅读中作摘录笔记要把题目、作者、书名和日期写下来,以备查阅。

  四、出示活页卡

  1、问:上面摘录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摘录这些词句?

  2、齐读摘录的`词句。

  3、指读里面的句子,请查资料的学生讲讲这几句话的意思。

  五、在自己的摘录笔记中,找己喜欢的词句读一读

  六、读一读

  1 自由读一读。

  2 教师简单介绍谚语、古诗文的意思。

  3 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读、背诵。

  七、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童年回忆。今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到它的童年时光中去看看她的收获。(板书:柚子树下)

  二、自读课文

  1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 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划上记号。

  三、交流自读情况

  四、在自由读课文,出示课件思考题:

  1 再读课文第三部分,划出描写心理变化的句子。

  2 说说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和由根子一起去水塘里划盆采菱?

  3 在水塘里采菱时,发生了生么事,我的心理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 此时,我又怎样的收获?

  5 当我把木盆划到柚子树时,回合由根子说什么?做什么?

  五、齐读。

  六、小练笔:

  当我把木盆划到柚子树时,回合由根子说什么?做什么?,注意把自己的想象写进去。

  七、作业:

  有感情地的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本单元的主题是收获,其实就是劳动,是对劳动和农民的尊敬。农民伯伯的勤劳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描写农民的诗。

  (板书课题:一个农民,在田边走着……)

  二、自读课文,出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

  2、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文中的空白地方。

  3、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或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注意正音

  2、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四、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品位其中的感情,体会老人的普通、平凡

  五、写一读书笔记,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作业:

  1、从课外阅读中摘抄优美的词句。

  2、做“小记者”去采访身边的农民,为下节课做准备。

  第四课时

  一、谈话导入

  通过本单元《拾穗》、《一个老农,在田边走着……》我们知道农民的普通、平反,但农民的劳动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农民的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的生活与农民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他们。

  二、小组交流课前采访或观察到的身边的农民

  三、全班开展交流

  教师要适时评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笔下生花

  1、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所围绕的主题是什么?(收获)今天,我们习作的题目有三个,大家从中任选一个。

  2、四人一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说自己想写的内容。

  4、教师点评。

  5、学生思考习作思路。

  6、引导确定习作的主题。

  7、学生开始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语文教案 篇8

  一、会写字

  思 床 前 光 低 故 乡 色 外 看 爸 晚 笑 再 午 节 叶 米

  真 分 豆 那 着 到 高 兴 千 成

  二、易写错的字

  思:上面是“田”,不要写成“因”。

  光:上面是“”,不要把第二笔写成“丶”。

  低:右面是“氐”,不要写成“氏”。

  外:左边是“夕”,不要写成“夂”。

  看:第一笔是平撇,不要写成横。

  晚:右面是“免”,不要写成“兔”。

  笑:下面是“夭”,不要写成“天”。

  午:最后一笔“丨”不出头,不要写成“牛”。

  真:里面是三横,不要写成两横。

  分:上部是“八”,不要写成“人”。

  到:左边最后一笔是提,不要写成横。

  千:第一笔是“

  ”,不要写成“一”。

  三、会认字

  夜 思 床 光 疑 举 望 低,故 胆 敢 往 外 勇 窗 乱,偏 散 原 像

  微 端 粽 节,总 米 间 分 豆 肉 带 知,据 念 虹 座 浇 提 洒 挑兴 镜 拿 照 千 裙 眉 鼻,嘴 脖 臂 肚 腿 脚

  四、多音字

  散 都 可 间

  剥 分 兴 挑

  提 地

  五、辨字组词

  六、近义词

  裹——包 从前——以前 原来——本来

  从此——此后 纪念——怀念

  美丽——漂亮 美滋滋——喜滋滋

  瞧——看(瞅、望) 如果——假如(假设)

  勇敢——英勇(无畏、果敢)

  掀开——揭开(打开、翻开)

  七、反义词

  从前——今后 掀开——覆盖

  美丽——丑陋 勇敢——怯懦(胆怯、懦弱)

  纪念——忘记(忘怀)

  八、词语搭配

  勇敢的故事 感人的故事 真实的故事

  再黑再黑的夜晚 寂静的夜晚

  美丽的夜晚 青青的箬竹叶 青青的`小草

  青青的小苗 白白的糯米 白白的哈达

  白白的积雪 红红的枣 红红的太阳

  红红的脸蛋 一座美丽的桥

  一座陡峭的高山 一座高大的宫殿

  圆圆的月亮 圆圆的镜子 圆圆的荷叶

  九、好句积累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从此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

  3.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4.雨停了,天上有一座美丽的桥。

  5.我拿着圆圆的月亮照着你梳头,你高兴吗?

  6.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欣赏叶子的外形之美,感悟叶子的内在之美,学习做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人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欣赏叶子的外形之美,感悟叶子的内在美,学习做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人。

  教学准备搜集各种形状的叶子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结合插图初步了解每一节诗歌所讲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2、看了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3、师引导学生质疑:树叶怎么美?什么样的树叶才美?

  1、自由读课文。

  2、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指读,领读,开火车读,齐读。

  (2)注意正音。

  (3)出示词语卡片,轮读。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节

  1、谁来读?

  2、你知道了什么?

  3、大树怎样美?

  3、指导感情朗读。

  (二)学习第三~~八节

  1、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你看的叶子是怎样的?

  理解:形态各异:样子各不同。

  4、叶子做着怎样的工作?

  理解:奉献:贡献。

  5、每个季节的叶子是怎样的?

  6、齐读。

  (三)学习第九~~~十一节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你知道了什么?

  理解:茁壮:强壮、健壮

  葱翠:(草木)青翠

  输送:运送;从一处运到另一处。

  3、齐读。

  1、出示词语。

  2、出示生字。

  3、写这些生字要注意些什么?

  4、师范写“异、奉”。

  5、指导学生描红。

  学生读课题。

  交流想知道的内容。

  交流,指名回答。

  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生字读音。指读,领读,开火车读,齐读。

  注意正音。

  出示词语卡片,轮读。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自己最喜欢的那一段。

  指名学生读第一、二节。

  那棵大树很美。

  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

  学生练习朗读。

  学生分小节读课文。(指名读、小组读等)

  学生交流。

  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

  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

  春天:叶子嫩绿,夏天:叶子肥美,秋天:变黄,冬天:飘零。

  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学生回答。

  学生理解词语意思。

  学生齐读。

  学生读词语。

  学生认读词语。

  学生齐读。

  学生仔细看。

  学生描红练习。

  计:

  课后收集树叶,看谁能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28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精选】08-30

语文教案(经典)07-30

语文教案[经典]08-28

语文教案(精选)08-09

语文教案(经典)12-23

[精选]语文教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