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必备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学习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时安排
1~2课时
课前准备
1.德国风光片
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画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这色彩斑斓的世界,有许多美的东西。例如我们的祖国,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锦绣山河;有远远流传的中华文化。当然,还有许多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同作者一道到国外的一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第一站──德国(板书)
1.播放录像:德国风光片
2.谈谈观后感受。
3.揭题: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有梦幻般的莱茵河畔,有神秘的黑森林……总之,德国是一个极富魅力的旅游城市,它不仅风光无限美好,这个民族还有一道十分奇丽的景色。(板书:奇丽)打开书本,读一读,你就明白了。
(1)生自由读课文。
(2)交流,补充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再读课文,质疑批注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完成:
(1)质疑。(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对不理解的内容质疑。)
(2)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请将自己的感想批注在文中。
三、汇报交流
交流批注阅读后的感想与收获。(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1.词语质疑:文中较难理解的词语有: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2.学生可能会提出的主要问题:
(1)爱花的民族有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地位?
(2)“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四、以学定教,品读课文
1.导语:是呀!爱花的民族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德国人种花有何独到之处?请快速浏览全文,用“──”画出相关的答案。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当学生从第二自然段找到答案时,教师可相机展示重点句: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请生个别读。正音:“脊梁”读作jǐ
liang;理解“脊梁”的意思。
(2)德国人种花有何特别之处?(从“家家户户”一词可见德国人人爱花;而他们将花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这种做法实在令人感到惊叹。)
(3)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
(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却将最美的鲜花给别人欣赏,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看来是如此的平常。你从文中哪个词看出来了?──“莞尔一笑”(轻轻一笑)
2.学习第三自然段。
当学生从第三段中找到相关答案时,教师相机展示重点句: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自由朗读。
(2)谈谈读后的感受。(花多,花美,爱花之真切。)
(3)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课件展示一朵朵、一簇簇,许许多多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花团锦簇”;课件展示五颜六色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姹紫嫣红”。)
(4)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当你来到德国,漫步在这花的海洋,你一定会惊奇地发现: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在街上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呀!
(6)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适当运用课文语言:
假如我们来到德国,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理解“颇耐人寻味”。
人们走在这样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种的鲜花被别人欣赏,不由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可以称它为“耐人寻味”。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德国人爱花,还有哪些地方与众不同?
完成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适当运用课文的语言:
四五十年后,我又到了德国,我发现很多东西变了:
________________
,可当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始终没有变。
(2)理解句子:“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四五十年后,作者漫步异乡,置身于花的海洋,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此时,作者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
(答案是多元的:可以是,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各国人民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可以是,希望祖国人民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可以是,希望祖国人民也能像德国人民那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举例谈谈。
(人永远不可能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与别人一起构成这样那样的关系。一个人总是经常为别人做事,为他人服务,别人也在经常为这个人做事,为这个人服务。在一个家庭里,爸爸工作挣钱,养活全家;妈妈为爸爸洗衣做饭;我们有时也为爸爸妈妈端茶捶背。在社会上,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你总是在某一方面,为别人服务,而在许多方面,你都在接受别人为你服务。)
六、书写生字,听写词语,运用词语
1.重点指导“脊”的笔顺。上半部的笔顺是先两边后中间。
2.听写的词语有: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
3.写几句话,用上上面的部分词语。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①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②通过练习编童话故事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③引导学生在读读、认认、背背中发现反义词现象,积累语言。
④通过连连认认的方法,认识“谎、笛”等8个生字。
⑤读成语故事,联系本组教材的专题,使学生懂得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课前准备
①学生搜集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小窍门的资料。
②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自己喜爱的童话故事。搜集自己喜爱的动物图片与资料。
③写有“日积月累”里内容的小黑板。
④教师准备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的资料制成课件。
⑤教师准备“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最佳表达奖”的奖状。
⑥教师准备一本孙幼军写的《小猪唏哩呼噜》的书。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①事例导入,引出话题。
a.课件展示事例。
要剪一圆纸板,通常先在纸板上画出一个相应直径的圆,再用剪刀仔细剪下,花费时间较长。有同学想到用圆规画圆,把贺规的笔尖改装为小刀片,则成为一个很好的切圆片专用工具。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具的“缺点”往往是大家主攻的目标,但在不同使用场合,有些缺点有可能成为“优点”。德国一工厂生产的一种纸因严重化水无法使用,按常规只能打浆返工。有个工程师考虑到化水原因是吸水性太强,能否专门用这种纸来吸水呢?经过进一步“扩大缺点”制成了专用吸水纸,并申请了国家专利,增加了工厂收益。像这种“缺点逆用法”就是逆向思维的成果。
一般的门锁锁舌有斜口,这样关门比较方便,但如果朝门缝中塞入硬片等却容易把门撬开,防盗功能差,有个同学发明了“简易防盗锁”把门框上锁孔内侧焊个斜片,而锁舌却改成方形,这样从结构上与原锁反转,关门照样方便,但由外往里撬门,由于锁舌是方形的就不易被撬开了,从而使防盗性能大大增加。
b.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小窍门的资料。
c.教师小结,引出话题。在日常生活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想出办法解决问题。我们同学在生活中可能也会遇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比如,夜里要开灯,摸来摸去找不到开关;擦高楼上的玻璃,又麻烦又不安全……。大家仔细想一想,你曾遇到过哪些不便之处?在小组里把问题提出来,请组长做好记录。选一个大家感兴趣的,讨论可以怎样改进,然后推举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大家在讨论时要畅所欲言,尽量从不同角度想办法。最后我们要评选出“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和“最佳表达奖”获得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小组。
②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了解每组学生的
合作情况,随机给予点拨指导。
③全班交流,师生互动。
在学生表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话通顺、连贯。说的同学要大方自然,口齿清楚。听的同学要专心致志,能提出自己没听清楚的地方。
④评选出“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和“最佳表达奖”获得者,颁发奖状。
第二、三课时
习作
①交流故事,激发兴趣。
a.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童话故事,课前我们请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个童话故事。请你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简要地说说大概,然后选出最有趣的故事在全班讲。
b.小组交流。
c.全班交流。
d.教师挑选《小猪唏哩呼噜》书里的一段故事读给大家听。
②点拨角度,开阔思路。
a.教师结合同学交流的故事及《小猪唏哩呼噜》的故事加以点拨。看作者抓住了这种动物的什么特点展开想象的`,拓展学生思路。
b.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动物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联想。
③选择动物,编写故事。
a.学生选择几种动物做主人公,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b.学生把自己想象的故事写下来。
④交流展示,互相学习。
学生把自己写好的故事读给大家听,教师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吸取别人的长处,并能根据别人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①教师和学生玩“对相反词”游戏。教师说:“我说黑。”学生回答:“我说白。”……
②教师出示小黑板:傲慢—谦虚懦弱—勇敢丑陋—美丽愚蠢—聪明
③学生小声读一读,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
④同座讨论从这两行词语中发现了什么。(发现上下两个词意思是相反的。)
⑤延伸拓展。请学生再说一些意思相反的词。
读读背背
①教师出示写有“读读背背”的小黑板,明确题目要求,看谁能很快地背下这些句子。
②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背背这些句子。同座可以互相读读背背,也可以“对口令”似的读读背背,如,一个人背“千里之行”,另一个背“始于足下”。
③全班交流学习成果,学习可以自由选择汇报形式,可以独自背,可以与人合作背。
④集体读、背。
连连认认
①教师板书学生已经认识的字:竹、说、海、木、书、怒、女、子。请学生读一读,组组词。
②教师板书拼音,请学生读读词。
③教师板书生字,让学生边看边猜一猜这些字可以和生字中的哪个字连成词呢?
④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这些词语,再找一找合适的字,连一连线。同座可以互相帮助。
⑤全班交流。请学生上黑板连一连线,再请学生做小
老师带大家读读词语。
⑥教师出示生字,用多种形式请学生认读。
第五课时
成语故事
①教师有声有色地讲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②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这个故事。
③请学生自己画画简笔画来想一想:那个人最后能不能捞到宝剑?为什么?
④全班交流。先读一读这个故事,再说一说从这个故事中想到了什么。
⑤学生练习讲个成语故事。
⑥教师鼓励学生讲讲自己知道的别的成语故事,课后还可以去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简说
本文正如它的题目,讲述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山谷中有一座环境优美的小村庄,村庄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森林。人们靠着手头锋利的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建造房子、制造工具、打造家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但是由于过度的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极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洪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这个故事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它揭示了生活在村庄里的人们错误的行为以及这种错误行为所引发的严重的后果——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本文呼吁人们应该爱护树木,保护周围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因此,“言简意深”是本文的主要特点。比如,通篇课文没有一处谴责人们滥砍乱伐树木的行为,但在读完课文之后,读者会油然而生一种对人们错误行为的惋惜和谴责。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为建设和拥有一个绿色的家园做出自己的努力。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学习难点是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甜润、盖房、裸露、扩大、一栋栋、各式各样、应有尽有、锋利、喘气儿、黎明”等词语,摘抄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4、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建议
1、如果有条件,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与森林的破坏情况、植物与水土流失、植物与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
2、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9个,读音难点主要有“澈、湛”(翘舌音)、“湛、栋”(前者为前鼻音,后者为后鼻音)。注意不要将“湛”读成“shèn”,将“裸”读成“guǒ”。可以安排学生互相交流识字方法,教师作有针对性的指导,并利用多种方法加强识字的巩固。比如,可以运用增加或者减少偏旁的办法认记生字,“包+口——咆”、“牛+利——犁”、“木+东——栋”。要求会写的生字如:“森、葱、犁、喘、黎”在田字格中的比例应该协调。“葱”的中间是“匆”不是“勿”;“裸”的左半部分是“衣补”不是“示补”;“黎”的上部右边的不能写成多一撇的“勿”;同样是“木”这个部件,在“森、栋、柴”中就有很大的不同;提醒学生注意,很多独体字作偏旁时具体形状要发生改变,如“葱”中的“心”、“砍”中的“石”等。
3、本篇课文语言浅显、朴实,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初读课文的要求有以下几点:一是借助拼音和同学之间的合作,扫清文字的障碍,将书读正确、流利;二是在读书过程中思考,那个“美丽的小村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在学生的自主阅读基础上,针对上述问题组织学生讨论。“美丽的小村庄”变化的过程很清楚:最开始那是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接着人们开始砍树盖房、造犁,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后来,树木大量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最后,大雨之后,河水暴涨,小村庄为水卷走,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学生在归纳出小村庄的变迁过程之后,可以根据这个变迁过程逐步领会其变迁的原因:人们过度地砍伐树木,使环境遭到极大破坏是小村庄消失的直接原因。说“过度地”砍伐树木,要结合小村庄的变迁过程来了解:这个“过度”,是逐渐地显示出来的,最开始的时候,人们并未认识到这一点,“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只“裸露”几片土地,是不会造成“村毁人亡”的后果的;正是由于人们最开始时并未认识到过度砍伐树木的危害,于是接着又“一年年、一代代”砍伐,“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砍伐的树木不断增多,造成砍伐的“过度”。但是,人们仍未认识到这一点,直到树木变得异常稀少,村庄为洪水卷走为止。小村庄消失的重要原因,就是人们没有环保的意识,贪图眼前利益,致使村庄最后消失。它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对我们今天的生态环境建设有着特别的警示作用。这一点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细读课文,领会和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
“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这里的两个“谁”值得特别注意,“谁”不作为疑问代词,是“任指”,表示没有例外,两个“谁”字连用,表明这里的人们没有任何的约束和限制,去山上砍树非常随便,因此,森林被破坏也就顺理成章了,森林遭到过度的砍伐也就有了一个前提——没有人管。“拎”字,从字面上与“拿、带”一致,但为什么不可以换成后两者呢?这个“拎”字表达了人们的一种非常随意的心态,它把人们那种把砍树没当作一回事的心态淋漓尽致地勾画了出来。表达这种随意心态的还有“一棵一棵”,这“一棵一棵”表示的不确定数目,既然是不确定,就突出了人们没有将砍树当作一回事。
“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出现”和“裸露”,表明小村庄周围的环境开始发生变化了,这是向着环境恶化开始的第一步,如果人们没有注意的话,环境的破坏将无法避免。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这句里有两个“不断”,它们表明了对森林的破坏还在继续。最后的省略号意味深长,它虽然省掉了文字的说明,但是比文字的说明更有韵味——对森林的破坏仍在继续。这里的两个“不断”和一个省略号,动态地、含蓄地表明了“过度”砍伐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
“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这里连用了三个“变成”,构成了排比句,它非常强烈地体现了人们对森林的破坏。“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这个句子表面上描述了人们“利用”树木的一种方式——用树木作柴烧,但却深刻地表达出了对人们的错误行为的一种遗憾和谴责,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这是多么低效的一种利用方式,又是多么轻易的.一种破坏方式呀!
“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这句话,也是一种对当时情况的实实在在的说明,但是其中的一个“还”字,却表达出了一种较为勉强的味道(试着去掉“还”字,意味大不相同),实际上是对人们行为的否定。
“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咆哮”本来指野兽的吼声,这里用来形容河流的波涛声,它生动地反映了在失去树林的保护之后,洪水是多么的肆虐,突出了人们乱砍滥伐树木的严重后果。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里的“一切”,指的是人们通过砍伐树木所获得的所有的物品。“什么”,这里不是用来提问,而是用以“任指”随便的一个什么东西、物品。一个可以概括任意一件事物的词语“什么”的运用,突出乱砍滥伐树木所引发的惨重后果,同时也衬托出灾害的无情,人类如果不珍惜热爱自然,自然会对人类进行残酷的惩罚。这句话含义深刻,发生在小村庄身上的故事也非常耐人寻味,因此,本文最后学习伙伴吐了一个泡泡“我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阐述自己的想法:可以谴责人们的错误行为,可以表达自己的同情之心,可以对人们今后的生活提出建议等等。
文中三处提到了“锋利的斧头”,它是有用意的。“锋利的斧头”代表着人们对树木森林的无情的、残酷的破坏、短视的利用,甚至可以说是那些无知的人们的一种象征。“锋利的”,更突出地表明了破坏的残酷、无情。
上述的含义深刻的词句,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教材当中通过学习伙伴的泡泡作了相应的提示,试图通过举例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比如,一个学习伙伴说“我知道‘大雨没喘气儿’的意思”,这里的“大雨没喘气儿”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大雨连续不断、几天没停。
在领会了上述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那些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比如,“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读到“谁家、拎起、一棵一棵”时,语气要略微舒缓、加重。
4、课后安排交流阅读感受的题目,通过这个题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程度,以及是否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作了深入的思考,有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关于小村庄发生的变化比较容易交流,但发生变化的原因则会有很多不同的答案。教师还可以在这两个问题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请学生提出如何保住小村庄的建议。
体会、积累语言的题目,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学生可以在例句的基础之上,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自主抄写、体会、积累。在“找出意思深刻的句子”,学生抄写之后,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说出每一个句子深刻意思。以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爱护森林、增强环保意识的重要性。除了意思深刻的句子之外,还可以积累运用得得体、恰当、优美的词语或者片段。
这篇课文是有关人类居住环境的生态维护与建设的文章,学生在学完之后,可以紧密联系本组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学生了解自己周边的环境状况,比如,动植物有无增减,这种增减对环境的影响,这种变化的原因;周围有无新的建筑和工厂,它们对环境有何影响;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状况,它们对动植物、大气和水等的污染;政府和个人对上述污染或者环境破坏所采取的应对措施等等。
5、本文课后安排了综合性学习提示,意在提醒学生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综合性学习之后,对材料、成果进行整理,为后面的交流和展示做好准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是如何开展活动的,然后请学生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具体的材料不同,整理的方式和呈现的方式也不一样。可以先将反映同一情况的材料归为一组,比如动物、植物、空气、水、光、噪音、工厂污染等等;然后就反映同一种情况的材料按其所属性质分类,比如可以分成文字、图片、声像、图表等等;最后考虑同一种情况中的不同材料如何搭配,以便将其整合起来,对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综合的说明,比如,给图片配上相应的文字说明。上述工作做完后,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探究它们所反映的问题,可以参考如下的角度:第一,调查时间、地点、人数、调查方式和所受污染的种类、程度;第二,借助手头整理之后的材料,对所受的污染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第三,根据整理之后的材料,为有关部门或者个人提供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对自己的或小组的调查成果进行整理,以便交流和展示。材料整理的形式不必强求一致,要鼓励学生采用富有创意的、多样的形式,以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其学习中的自主、探究意识。
四、参考资料
犁耕翻土壤的农机具。中国春秋时代就有用牛为动力的畜力犁,由犁辕和装在其前下方的铧式犁体等构成。现代机引犁由工作部件、犁架、调节机构、牵引或悬挂装置等组成。按工作部件分铧式犁、圆盘犁、驱动型耕作机等。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认读词语,读懂课文。
2.教育学生“只有自己勤奋学习,不懈地努力才能出绩。”
3.进行朗读训练,学会用不同的语气读句子。
4.用“……是因为……”这个句式练习说话。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具:
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读通课文,熟读词语。
2.学习一二两段。
教学过程:
1.定向。(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准词语,读通课文。
(2)谁干什么?
(3)给文章分段。
2.自学课文,要求划出生字、新词。
3.字、词、句的训练。
(1)出示生字卡片:
坦tan 凳deng 虽sui 糟zao 伟wei
拼读生字。
(2)读词语,强调“糟糕、小板凳、虽然”的渎音
(3)读通较长的句子:(他想看看是什么东西吸着小针,打开一看,什么也没看见)
(他从小喜欢钻研问题,做那些需动脑筋、花气力才能做好的事情)
(4)给自然段标号。
4.读讲1—2段。
(1)读第一段,用“因为……所以”进行说话训练,因为爱因斯坦从小……,所以长大后他成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2)读第二段,填空练习。(爱因斯坦很喜欢钻研问题。)
(3)思维训练。研究“开始”这个词,师:从哪一件事开始,从几岁开始对科学发生了兴趣?
(4)读1、2两段。
5.作业。
熟读课文,认读词语,完成“读一读,练一练。”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研究3、4段,学习爱因斯坦不怕困难的品质。
2.朗读训练。
3.会用反问句说话,并能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教学过程:
1.段的训练:哪两段是讲爱因斯坦做小板凳的?
2.读讲第三段。
(1)读第三段,进行填空练习。(3、4)第三只小板凳( )
(2)练习对话,朗读训练。师:我们学学老师的样子来读第三段中的两个句子。
(3)句子训练。
出示反问句:你们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小板凳?
师:你们见过吗?
生:我们没见过。
师:那还可以怎么说?
(我们谁也没见过这么糟糕的板凳。)
(4)小结。
同样一个意思我们可以用两种不同的语气说。
(5)读读演演。
爱因斯坦的话——小声说:“有的”。
3、读讲第四段。
(1)读爱因斯坦的话,完成填空练习。
第一次做的和第二次做的比第三次做的( )
(2)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说清楚其它小朋友都做了什么?提高要求,前面可总的说一下,后面可以评价一下“小朋友们做了许多手工作品,有的小朋友做泥鸭子,有的……,他们都做得很好。”
(3)思维训练。
师:爱因斯坦做特别难做的小板凳,傻吗?划下答案,读第一段。
(4)用“因为……所以”训练说话,将爱因斯坦为什么做小板凳的理由说清楚。
(5)情感交流,用“……是因为……”练习说话,师:如果爱因斯坦在我们班里,你喜欢他吗?
(6)继续用“……是因为……”说话,根据课文内容练习。
师:他们班里的同学、老师喜欢他吗?
(7)词语训练。
研究“从此”一词。师:从哪件事之后,老师改变了对他的态度?
(8)再用“因为……所以”说话。
(9)读第四段。
4.小结。
师:“学爱因斯坦做小板凳”对吗?我们向他学什么?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5.作业:
有表情朗读课文,抄写词语。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要求读准,会写、记住。
注意:“需、糟、糕、态”的书写。
二、听写
三、朗读课文。
1、给句子换一种说法:
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糟糕的小板凳吗?( )
2、根据课文内容用“……因为……”说话。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巩固复习所学的生字新词,积累“勉强”等词语,积累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并能恰当地运用。
2、了解汉字形旁表义的特点以及中国汉字一字多义的特点。
3、阅读《橘园》一文,以“如何面对困难”为题,组织一次讨论会。
4、习作:写自己一次克服困难的经历。
(二)过程与方法:
以练习为主,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2、学习橘园主人的淳朴、善良,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面对困难。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汉字一字多义的特点,并能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的意思。
2、写困难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表达出自己的心理感受,过程要描写具体、清楚。
三、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语文乐园四。
四、教学课时。
4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学生自由读“词语超市”中的词语。
2、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全班一起读一读。
3、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开火车检查个别读。教师适当纠正个别字的读音。
4、指名说一说应该怎样记住字。
5、再读要求书写的词语。
6、引导学生观察要求书写的词语中各个字的书写要求。
7、集体反馈,教师强调。
8、学生动笔抄写要求写一写的词语,教师巡视指导。
(二)金钥匙。
1、全班齐读文章中相关语句。
2、教师出示“一瞬间”“一刹那间”的词语卡片,学生一起读一读。
3、指名说说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4、教师小结。
(三)咬文嚼字。
(四)自主阅读。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超市中要求抄写的词语。
2、读一读咬文嚼字中的词语。
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谈话,揭示活动的主题。
(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1、分小组,明确要求。
2、小组内交流。
(三)集体反馈。
(四)教师小结,激励学生敢于面对困难。
(五)布置作业。
1、积累和克服困难有关的名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三课时
(一)回忆,激活思维。
1、谈话:
在上节课的语文生活中,我们了解到了每个人在生活和学习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你对谁所说的什么经历印象最深?(学生说一说)
2、教师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我们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次困难的经历。
(二)指导写作。
1、教师导入:
通过语文生活中活动,相信大家已经有了自己想写的内容了。那么,怎样写好这篇习作呢?先请大家阅读一篇范文,一边读一遍想,这篇习作好在哪里?
2、学生阅读范文,(范文略)思考问题。
3、指名反馈,教师小结:这篇习作好在哪里?
(1)克服困难的过程写得清楚、具体。
(2)写出了自己在这一过程中心理感受的变化。
(3)文章立意高,篇末点明了习作的.主题思想。
4、指名说说怎样把克服困难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引导学生结合范文,谈谈自己的感想)
5、教师总结:
同学们,要想把克服困难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首先要想一想自己克服困难的经过,然后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下来,为了过程具体、生动,大家要像放电影一样,在自己的脑海里再现自己当时的情形,把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如实地写下来。
(三)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集体评议,修改习作。
(五)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荷花》教案03-21
语文《狼》教案03-18
语文《赶海》教案03-19
语文试讲教案03-19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