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09 15:12:3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5篇(精华)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5篇(精华)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说明

  〔解题〕

  《5块钱成交》是保尔哈维(美国)写的一篇记叙文。文章写一个小男孩在拍卖会上用5块钱买得一辆漂亮的自行车的故事,小男孩的执著、坚定引起了人们的关爱。表现对人们同情弱者做法的赞赏。

  本文标题《5块钱成交》是“这个物品5块钱成交”的紧缩。“成交”,商业用语,指交易成功,买卖做成。“5块钱成交”,用5块钱交易成功的意思,本文指用5块钱的低价买得一辆漂亮的自行车,可见这是一次特殊的交易。

 〔结构分析〕

  本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共15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堪萨斯市警察局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拍卖会。交代了事件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拍卖会竞拍的过程。文章写一个小男孩在拍卖会上特殊的表现。先写他每次都第一个报价,而且都是5块钱,最终都竞拍失败。再写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他只有5块钱。接着写他不怕失败,坚持用5块钱继续竞拍。

  第三部分(第7~15自然段),写小男孩的行为感动了主持人与参与者,在他们的帮助下,终于用5块钱买得一辆漂亮的自行车。这部分先写小男孩的行为引起人们的注意,再具体写最后一辆自行车的竞拍过程,最后写小男孩竞拍成功后他的心情及人们的祝贺与鼓励。如果说第二部分重点写小男孩的坚定、执著,那么第三部分则重点写人们对小男孩执著精神的赞扬与鼓励,体现了人们对儿童这类弱势群体的同情与关爱。

  〔语意理解〕

  “堪萨斯市警察局经常会收到各种遗失物品,这些物品往往无人认领,因此,警察局仓库里真是琳琅满目:照相机、立体声扬声器、电视机、工具箱和收音机等。这些无人认领的东西,每年进行一次拍卖。”

  这是在介绍“5块钱成交”事件的背景,也是事件的缘由。美国有些人对丢失物品不大在意,所以“往往无人认领”。时间久了,警察局便出现“仓库里琳琅满目”的景象。冒号起注释说明作用。“拍卖”,以委托寄售为业的商行当众出卖寄售的'货物,由顾客竞价争购。这段话中,前句是后句的原因。

  “那个首先出价的男孩儿的表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人们预感到会有一个不平常的情况出现。”

  一句话自成一个自然段,在于突出情况的转变。“表现”,指前文写的男孩的特殊行为,即每次都第一个出价,每次都5块钱,每次都失败。引起人们注意的原因不仅在于行为不同一般,更在于小男孩永不言败,败而不馁,执著追求的劲头。“预感”,事先的感觉。与会人们关注到小男孩的特殊行为与精神,判断到拍卖继续下去,他仍会坚持先出价,仍会出5块钱,直至成功,也感觉到善良的人们不会对此事无动于衷,会支持他的,因此,一定会出现“不平常”的结果。什么样“不平常”的情况?下文作了交代。

  “拍卖员停止叫价,静静地站在那里。”“人们也静静地坐着,默不作声。没有人举手,也没有人报出第二个价。大厅里静得出奇。”

  这两句描述拍卖最后一辆自行车时人们的表现。呼应了前文提到的“不平常的情况”。3句话用了3次“静”字,强调场面静得太异常。“静”,说明人们为小男孩执著、坚定而震撼、感动;“静”,表明人们内心在快速思考;“静”,预兆并期待惊人结果的出现。伴随“静”,“竞拍”也停止了,“没有人报出第二个价”,人们把最后的机会留给了小男孩,支持他成功!

 〔写作特点〕

  1.特异的行为奇特的结果。

  作者要赞扬坚定、执著的精神,却不明言,而是写一个“特异”的人做了一件“特异”的事,使他也“特异”了一次。“拍卖会”一般由商人参加,都是成年人,而本文中的小男孩只有10岁,竟然也去竞拍,岂不“特异”?他每次都最先出价,每次报价都是5块,岂不“特异”?次次失败,却总不灰心,败后再来,岂不“特异”?最后一次拍卖,尽管自行车很漂亮,但人们决不与之竞争,出现了一个“特异”的结局?作者正是在诸多的“特异”中传达出社会对儿童的关爱之心,传达出对小男孩信心坚定、执著追求品格的赞美之情。

  2.一波三折,气氛浓重。

  本文前半部分描写了竞拍的场面,十分紧张、激烈。后半部突然平静了,使人顿时感到异常,然后出现“爆炸”情况,情绪再度高潮。真是一波三折,情节复杂而动人,使主题鲜明、突出。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加一加,减一减“的识字方法,区别形近字。

  2、认读5个生字,培养认字的多种途径。

  3、在读词语、背诗歌的过程中积累词语。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儿歌,感受祖国的领土辽阔,培养良好语感。

  5、能以“六一“儿童节的庆祝活动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并在口语交际中做到讲文明,有礼貌。

  6、通过展示课外识字情况,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7、学习正确运用音序查字法。

  【重点、难点】

  1、复习巩固所学汉字。

  2、学会正确运用音序查字法。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加一加,减一减”的识字方法,区别形近字。

  2、认读5个生字,积累词语。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认读形近字:

  ⑴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请学生认读:

  生字卡片:令 今 乌 鸟 广 厂

  ⑵ 仔细观察、比较,发现本组汉字的规律。

  ⑶ 学生归纳,教师小结:这组字中的“乌 今 厂”比“鸟 令 广”少了一笔。

  ⑷ 教师出示另一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生字卡片:日 白 田 目 电 旦 旧 由 甲 申

  ⑸ 仔细观察,比较,发现这组汉字的规律。

  ⑹ 学生归纳,教师小结:这组字中,除“日”字外,都在“日”这个字上,加了一笔。

  ⑺ 反复认读这两组生字卡片。

  ⑻ 教师小结:这就是“加一加,减一减”的识字方法。

  ⑼ 拓展练习:在你学过的汉字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2、我会认:

  ⑴ 反复朗读“我会认”中的汉字。

  ⑵ 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够记住这五个字?

  ⑶ 拓展练习:

  给“口”字加两笔,能变成________。

  二、日积月累

  1、我会读:

  ⑴ 出示词语卡片。

  ⑵ 学生自由练读。

  ⑶ 采用多种形式检查读。

  2、我会连:

  ⑴ 出示汉字卡片,认读生字。

  ⑵ 出示音节卡片,认读音节。

  引导学生区别声母:z──zh c──ch

  ⑶ 连线。

  ⑷ 检查连线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儿歌,感受祖国领土的辽阔,培养语感。

  2、能用音序查字法正确地。

  〖教具准备〗

  字典、小黑板、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一、读读背背

  1、借助拼音朗读儿歌

  注意引导认读:祖(zu) 岭(ling) 盛(sheng)

  2、再读儿歌。思考:短诗中描写了哪些地方的.什么景色?

  3、在地图上指出这些地名的位置。

  4、这时,你有什么体会呢?

  5、再次练习朗读儿歌,试着背下来。

  6、小组合作练习背诵。

  7、展示背诵效果。

  二、展示台

  1、识字加油站:

  ⑴ 说说你喜欢读的课外书的名字。

  ⑵ 把从书上收集下来的生字,在小组里交流。

  ⑶ 说说看,在小组内交流,你又学会了多少个生字。

  2、比比谁最快:

  ⑴ 复习26个汉语拼音字母。

  ⑵ 练习找页数。

  ⑶ 学习音序查字法。

  ① 老师认真指导“宽”的查字过程。

  ② 学生练习查找“爱、往、解、准、楼”。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完成“口语交际”的练习,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培养学生主动表现,勇敢地发表自己想法的习惯。

  2、在交际中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

  〖教具准备〗

  1、提前布置同学想一想,班里怎样迎接“六一”儿童节。

  2、准备小礼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一段幼儿园小朋友庆祝“六一”的活动录像,启发提问:录像中的小朋友正在做什么?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

  二、讨论

  上幼儿园的时候,你是怎么过“六一”儿童节的?跟同学交流交流。

  三、讨论

  小学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你们想怎样迎接?

  1、小组讨论。

  2、派代表进行班级汇报。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评议哪一小组提议好而且可行。

  四、明确目的,各小组分工合作

  五、同学之间互赠节日礼物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一、领会作者赞美春天,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语文教案-春。

  二、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

  三、学习选用鲜明、准确的语言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有感情地描绘景。

  四、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一、学习抓住特征、用准确的语言、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文章中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引入课题,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春》。

  1、复习杜甫的《绝句》和王安石的《泊船瓜州》

  2、进行比较,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二、学生朗读全文,要求:

  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三、讲读体会:

  1.第一段:迎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第二段:绘春。

  (1)齐读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

  (2)朗读第2节。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

  理解词语“朗润”

  背诵第2节。

  (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特别用得好?

  朗读、背诵。

  (4)第4节写什么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

  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哪个词?(“闹”)

语文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蒲公英、松子、黄豆传播种子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会认14个字。自主积累词汇。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识字。

  2、知道蒲公英、松子、黄豆传播种子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准备

  识字卡片,幻灯片,植物传播种子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引发质疑。

  读了课题之后你想知道什么?

  2、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读音,了解课文内容,初步解疑。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

  想你知道了什么。

  (2)全班交流,相互解疑。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重点注意蒲、荚这两个字的读音。

  (4)同桌互读课文,检查读音。

  (5)自由轻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细读课文,感悟“小伞兵”情感变化,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1)自由轻声读,思考:小伞兵在找家的过程中心情是怎样变化的,你是从哪感受到的?

  (2)在学生交流过程中,重点引导感悟。

  第二自然自然段,体会小伞兵害怕、惶恐的心情。

  第三、四自然段感受小伞兵放松的心情。

  第五、六自然段感受小伞兵高兴的心情。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说蒲公英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4、扩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板书设计

  3、蒲公英的种子

  吹上了天、害怕

  小伞兵、飞呀飞、放松

  躺在地上、高兴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巩固课文内容。

  2、复习会认字。

  3、学习会写字。

  二、教学重点

  写好每个字。

  三、教学难点

  掌握字形,把字写美观。

  四、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1、自主选择喜欢地段落背诵。

  2、复习会认字,自主记忆字形。

  抽取卡片检查。说说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些字的。

  口头组词。

  读“我的词语库”中的词语。

  3、学习会写字。

  巩固认读。

  指导学生书写。

  读帖观察、总结规律、练习书写。

  练习书写时强调一写二看三对照。

  4、在听写本上听写这8个生字

语文教案 篇5

  课题:山中访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情。

  4、学习作者运用的.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在以前,我们学过《寻隐者不遇》 这一首诗,还记得吗?请大家背一背。

  2、请说一说这首诗讲了什么?

  (诗人去山中寻找一位隐者朋友,向童子打听隐者到哪里去,童子告诉诗人,隐者去采药了。童子只知道隐者在山中云雾深处,不知到底在什么地方,最后没找到。)

  3、假如你进山拜访朋友而朋友不在,你会空手而归吗?

  4、你喜欢在山里做些什么呢?

  5、如果同学们进了山,收获一定很大。有位作家李汉荣也到山中拜访朋友,带回了好心情,好记忆,他拜访了怎样的朋友?就请我们来共同欣赏李汉荣的《山中访友》。(出示课题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在这些 朋友的名称下做上记号,看看作者到底去拜访了哪些朋友。

  ⑴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⑵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反馈,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大自然的朋友:山水、植物、动物、风云雷雨等。)

  三、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1、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

  (心情好;高兴。)

  2、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⑴ 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⑵ 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

  ⑶ 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口技》教案10-27

(经典)语文教案10-22

[精选]语文教案11-10

【经典】语文教案10-04

语文教案(经典)12-23

(精选)语文教案12-31

语文阅读教案01-01

语文荷花教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