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30 08:47:3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编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汇编6篇】

语文教案 篇1

  简析:

  这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习作内容,本次习作有一篇例文,例文开始叙述了《海伦.凯勒传》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接着在叙述书内容的基础上描写了自己读完后的心得和收获,并且在最后以海伦.凯勒的一句话作为总结,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全文洋溢着小作者真挚的情感。读完这篇读后感,让人有一种读书的欲望,这就是一篇成功的读后感。

  设计理念:

  1.突出读是写的基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2.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开发习作资源,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教学目标:

  1.在例文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写读后感的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勤于读书、乐于动笔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你的小学学习生活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书是什么?你读完后有什么话要说呢?

  1.找几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师相机指导。

  2.导入主题:同学们说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写的习作——读后感。(板书:读后感)

  (设计意图:通过轻松、活泼的谈话、交流,让学生对读后感有一定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 、读例文,学习写作方法。

  1.谈话,激发学生兴趣。

  孩子们,“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老师相信,一本书给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它给你带来的启迪和感受。

  2.下面请大家阅读张佳星同学读《海伦.凯勒传》后写的一篇读后感,我们来看他是怎样写自己的感受的。

  3.自主阅读例文,学习写作方法。请同学们自由阅读,体会这篇读后感是怎么写的?

  4.交流例文中蕴涵着的`读书感悟的写法。

  (1)读后感的一般模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所读书的主要内容、联系生活谈感受、文章总结。

  让学生体会到详写和略写

  (2)品味感的写法。读后感重在感,感想该怎么写呢?再读第二段,看作者如何来写感受的?

  先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对主人公进行评价,然后联想到自己、联想到别人、联想到现实

  (3)这篇文章是怎样结尾的?

  这篇文章以海伦.凯勒说的一句话结尾的。

  三、拓展的写法。

  1.结合你以往写读书感悟的方法,大家说一说,感想还可以怎么写?

  学生小组讨论,读后感的写法。

  2.体味结尾写法。说说还可以怎样结尾呢?

  小组讨论,结尾该如何去写?

  3.体味文章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同样,题目就是文章的窗户。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怎样的?你还能把它改为?这是一个直接题目,还可以是间接题目,你能替张佳星的文章安上一对漂亮的眼睛吗?

  四、锦上添花

  叮嘱同学们在写这样的文章的时候,该注意些什么呢?师生互相补充:

  1.读后感要重视读。

  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结果,没有读的感是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潜心的读书,不能把书读透,就不会有深刻的体验来。

  2.感想要切合自己选择的“点”来写,不能前矛盾或者离题万里。

  3.感想的情感要真挚,语言要朴实。

  五、明要求,学生动笔习作

  板书设计:

  读后感

  拉出来 主要内容

  飞出去 深刻感受

  拉回来 总结全文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肴、岂、泱3个生字,会写淹、岳、粥、寝、凌、佳、肴、岂、咽、宰、泱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江上渔者》,读这首诗,你能看出什么?(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同情)

  2.介绍范仲淹

  (1)读读这段话,了解了什么?

  (2)对范仲淹你们还有哪些了解?

  二、自主读书

  (一)读课文,读正确流利(学生自由读)

  (二)同组互读,检查读书情况

  (三)读课文,想想文章写了范仲淹的几件事?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词语

  毫不介意 粗茶淡饭 废寝忘食 贫寒 闭门不出

  2.用上以上听写的词语,试着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文章内容解词

  出示 划 粥 割 齑

  四、再读课文,提出不懂问题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找有关范仲淹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出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读懂了什么?

  2.从这句话中看出作者什么?

  3.读了这句话有什么问题?

  生:(1)为什么这么说?

  (2)他是怎样先天下之忧而忧的?

  (3)他做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全文写了范仲淹几件事?(生:读书)

  (二)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事件。

  1.只身苦学

  2.划粥割齑

  3.闭门不出

  4.谢绝佳肴

  三、深入读书

  (一)自主默读,仔细读读课文,用笔画出范仲淹的言行(边读边批注)

  (二)讨论交流,感悟理解。

  出示: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1)对比读读懂了什么?

  (2)读到这儿,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十分刻苦的语句吗?

  生:从累了

  生:从划粥割齑

  生:从五年未解衣

  (3)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他要这样刻苦学习。

  (4)再次深入读书寻找答案

  2.出示:

  他()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1)读句子,想想他是怎样说的,在说前加入语气词。

  (2)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

  (4)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

  四、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五、积累词语

  1.用笔画出表示范仲淹学习刻苦的词语,背一背。

  2.听写练习。

  板书设计:

  16、范仲淹的故事

  爱国爱民

  闭门不出

  谢绝佳肴

  划粥割齑

  只身苦学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新课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挡。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2.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讲授新课:

  1.朗读课文。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听读,注意读音、节奏等。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三里之城:周围三里(那样的小)城。

  七里之郭:郭,外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句首发语词。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

  兵革非不坚利也:

  教案《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案》,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非不多也:米粟,指粮食。

  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意思是弃城而逃。

  5.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以,凭,靠。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国,巩固国防。

  威天下之以兵革之利:威,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不战,不战则已。

  6.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l—3段)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在决定战争胜负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一层(1段):总论。摆出观点,提挚全文。

  第二层(2段):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第三层(3段):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部分(4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7.提问:“人和”与下文所说的“道”是什么关系?

  --“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8.提问: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主要观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提问:文章第3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利条件的优越。

  10.提问:文章第4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l)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

  (2)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11.提问: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本文先摆出观点,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三、小结: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其他的成员。

  委 古义:放弃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3.虚词。

  之 代词“他”亲戚畔之。 助词“的”三里之城。 动词“到”寡助之至

  而 表并列“并且”泉香而酒例 表修饰“着、地”夫环而攻之。表转折“却、但是”环而攻之而不胜。

  4.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②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③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四、作业:

  1.背诵默写全文。

  2.掌握文中的字词。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谈礼貌》是一篇说理性质的文章,告诉我们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这样一个道理。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课文举了三个典型事例。第一个事例来自小说《说岳全传》,用牛皋和岳飞问路时的不同的态度和语言,说明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第二个例子来自于生活,用小朋友踩了女青年的长裙主动道歉的事,说明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第三个例子来自一个伟人小故事,用周总理安慰理发师的事,说明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这三个事例的选取非常合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每个事例又和随后的议论相应,有助于作者借助它们说明自己的观点。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在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上没有太大难度。因此,本课力求能培养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品读析悟的能力,通过对人物的了解、认识,从而体会到讲礼貌的重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礼貌待人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让学生懂得从小养成以礼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古训,导入新课

  1、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关于礼仪的古训也有很多,同学们知道哪些?

  2、出示: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孟子》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

  3、学生读,理解

  看来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专门谈礼貌的课文。(板书:20、谈礼貌)

  4、理解“谈”,初步感知题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的通顺、流利。

  2、自学反馈

  出示生字词:

  咳嗽 纠纷 态度粗暴 出言不逊 彬彬有礼

  校场 师傅 减少矛盾 思想情操 文化修养

  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注意:“师傅”读轻声;“校场”文中读“jiao”,说说“校场”的意思。

  三、师引导学生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

  1、学生逐段朗读,师相机正音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

  四、精读感悟故事一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早在《说岳前传》中就记载了岳飞礼貌待人的故事。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思考:谁问路、结果怎样?

  反馈:牛皋问路——老人不但——

  岳飞问路——不但指路——

  2、同样是问路,为何结果不同?

  反馈:牛皋不讲礼貌,用书中的话即无礼,岳飞讲礼貌,用书中的'话即礼到。

  师:原来是礼貌的作用,讲礼貌,则耐心指路,不讲礼貌不但不指路,反而被骂。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牛皋的无礼,岳飞的礼到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用笔画出相关语句。

  牛皋

  (1)从哪看出牛皋的无礼?

  抓“吼”“呔”“老头儿”“爷”体会牛皋的傲慢无理,指导朗读牛皋的话;

  (2)假如你就是当时的老人,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3)引读(大家的感受和老人一样):所以老人—

  岳飞

  (1)同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岳飞的礼到?

  (2)生读,师相机出示对话。

  (3)你能从这段话中找出相关字词,来说说岳飞的礼到吗?

  抓住岳飞的动作、语言

  (4) 假如你就是当时的老人,此时此刻,你又会有怎样的感受?

  所以老人 不但指路,而且耐心指路,看来待人有礼貌真的很重要。

  4、总结

  同样是问路,结果却截然不同。这正是书中所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板书:暖、嫌)所以古人警示我们: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五、渗透写法

  这些例子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

  例子从古到今,有普通人,也有伟人的,从多个侧面来说明在生活中要讲“礼貌”,使人心服口服。我们以后在写文章时,也可以像作者这样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说明问题。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文章所说明的道理。

  2、搜集有关礼貌的“名言、俗语、成语”。

  板书:

  20、谈礼貌

  礼到 暖

  无礼 嫌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读记“恶作剧、奇妙无比、不拘一格、年过花甲”等新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从哪几个方面阐述索溪峪的“野”。

  3.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教学重难点

  1.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2.体会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表达的对索溪峪美的独特感受。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揭题解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索溪峪的“野”。

  2.“索溪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索溪”是张家界的一条山溪,那“峪”又是什么意思呢?可以根据字形来揣摩它的意思。(“峪”就是“山谷”的意思。看来,根据字形揣摩字义真是个不错的方法呢。)

  二 读课文,解疑惑

  1.我们知道“索溪峪”的意思了,至于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看谁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课文。

  2.学生质疑解疑。

  “野”的本来意思是什么?那么在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

  由此引导学生明白“野”在文中的意思是原始的,自然的',不加任何修饰的。

  3.那么,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索溪峪原始、自然的“野”趣呢?(山、水、动物及人。)

  三 精读课文,谈“野”论“野”

  1.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野”的句子。

  2.比较品评,感悟山“野”。

  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

  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蜒,“十里画廊”,“西海峰林”,令人浩气长舒。

  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或直插云天,或横拦绿水。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婷婷玉立,则好似“窈窕淑女”。

  (1)如果有同学说到其中一句,建议将其他两句话一起出示研读,引导比较、体会。

  (2)借助图片理解“断壁悬崖、千峰万仞、绵亘蜿蜒、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等的意思,引导学生分别感受索溪峪的山的惊险之美、磅礴之美、变化之美。

  (3)选择其中一句,自由读,指名读,老师随机点拨与引导;老师引读,学生跟读。

  3.领悟写法,感受水“野”。

  索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你觉得索溪峪的水“野”在什么地方?实际上,在常人眼中,这溪水是什么样子的?(溪水弯弯曲曲,一路朝前流去。)为什么读课文时,你觉得它“野”趣十足呢?(引导学生体会表达效果)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4.体会动物的“野”。

  (1)读课文第4自然段,找出体现“野”趣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谈谈体会。(野性十足的猴子惊得游客慌不择路。)

  (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读出“野”趣来。

  5.体会人的“野”。

  (1)人们亲身感受了索溪峪的山、水、猴子的十足“野”性后,也变得“野”了。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哪一个词最能看出这一点?(返璞归真。)

  (2)大致理解“返璞归真”的意思。

  (3)再读这一自然段,看看游客们“真”在何处,“野”在哪里。

  四 再读全文,探“野”品“野”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索溪峪的“野”。

  2.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独立阅读例话,明确积累语言的意义。

  2、联系本组课文的学习,了解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教学重点:联系本组课文的学习,了解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教师

  学生

  媒体

  一、谈话导入

  我们平时看书、看报,常常能读到一些好词佳句或精彩的片段。有的同学很注意积累,能够将读到的好词佳句或精彩的片段随时摘抄下来,有的同学平时还没有养成积累的习惯。积累语言的方法很多,摘抄只是其中的一种,那么怎样积累语言呢?

  二、自学例话

  1、自由读例话,联系本组学过的课文,想想例话主要讲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这则例话先写了积累语言的意义,然后写怎样积累语言。不管是说话还是写文章,都必须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才能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是积累语言的意义。

  一般的方法有:在阅读中学回品味鉴赏,知道哪些语言用得好,好在哪里;在日常生活中做积累语言的有心人:多读多背、多摘抄。重在坚持,养成习惯。

  1、自由读文,思考。

  2、小组讨论。

  三、联系实际谈体会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要做一个善于积累语言的有心人,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作业:准备一个摘抄本,学习摘抄好词佳句或精彩的片段。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风筝》教案 11-14

语文《翠鸟》教案08-04

【经典】语文教案10-04

(精选)语文教案12-31

语文教案(经典)12-23

语文阅读教案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