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集锦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知道课文是按概括到具体的顺序写的。第2—5节是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的,先写杉树林的景色,再写孩子们的活动。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喜爱杉树林的感情,感受杉树林给作者童年带来的快乐。
3.在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4.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选择校园中给自己留下美好印象的地方,有顺序地写下来,能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杉树林,简介杉树。(杉树是一种绿色的乔木,树冠的形状像塔,叶子长披针形。许多这样的杉树长在一起就成了杉树林。)
师:多么美丽的杉树林啊!让我们一起走进快乐的杉树林。
2.揭示课题。 板书:1 快乐的杉树林 齐读课题
3.质疑:读了课题,你想了解哪些内容呢?(学生可能问:杉树林怎样带来了快乐?带来了哪些快乐?……)
二、整体感知,直奔中心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将课文读通顺。
(2)思考:
①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②课文按什么顺序描写哪几个季节的景色?
2.交流。
(1)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中心句是“我家门外有一片杉树林,它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快乐。”或“我家门外的杉树林给我金色的童年带来无穷的欢乐。”)
(2)课文按什么顺序描写哪几个季节的景色?(按时间顺序描写不同季节的景色特点。)
三、部分探究,逐层理解
1.杉树林给我的金色童年带来了无穷的快乐,课文做了具体生动的描述,它怎样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呢?我们一起深入讨论学习。
2.杉树林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不同,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的景色?
读读相关的内容,说说理由。学生交流。
3.从大部分学生的兴趣点入手,着重学习大家集中最感兴趣的一个季节,教师引导学生从“杉树林的美丽景色”和“孩子们在杉树林里的愉快活动”这两方面内容来体会杉树林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快乐。
重点以第四节“秋天的杉树林”为例:
(1)请你仔细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突出描写秋天杉树林美丽景色的语句,体会感情。
交流,着重抓住描写树叶颜色变化的词语,如“绿色——半黄半绿——全变成红色——红得那样鲜艳——好似一团团燃烧的火焰——像红色的地毯”,联系上下文体会比喻句的作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比喻句。个别读。一起读。
秋天是杉树林最美丽的时候,主要美在树叶上,这景色是独特的,美丽的。指导怀着喜爱之情有感情地朗读。个别读,齐读。
(2)这个季节孩子们最喜欢干什么呢?分别请几位同学读句子,大家评议。教师指导有感情地读句子。
(3)指导积累背诵。
一阵阵凉风吹来,赶走了 ,迎来了 。
杉树林也更新换貌了。杉树的叶子开始由 变成了 的颜色;过不多久,叶子 。红得 , ,远远看去, 。秋风扫过, 的红叶飘落在地上, ,美丽极了。夕阳和晚霞
它的红,雨后的水塘 。秋天,是杉树林最美丽的时候。我们时常迎着夕阳 来回走动,脚下 , 。
(4)小结:我们从“杉树林美丽的景色”和“孩子们在杉树林里的愉快活动”这两方面内容入手,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体会到了杉树林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欢乐。
4.引导学生用学习第四节秋季杉树林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学习第二、三、五小节。
(1)分学习小组自学。
(2)各小组汇报交流,大组讨论。教师适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节可引导学生从春天杉树长树叶的生长过程(从叶子的颜色、形状以及人的感觉写出了杉树叶子的特点)和孩子们喜爱到杉树林里做游戏(抓住“一……就……”、“毫不在意”、“毫不在乎”等关键词)这两方面来体会杉树林带来的快乐。小组范读。
第三节可引导学生从盛夏的“酷暑难挡”,杉树林却是极好的避暑“胜地”,是孩子们的天下,来体会杉树林带来的快乐。(理解“胜地”、“不约而同”、“生机”等词)男生范读。
第五节可引导学生从冬天雪花飞舞,都蒙上一层白雪,大地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和孩子们嬉戏打闹来体会杉树林带来的快乐。(理解“粉妆玉砌”)女生范读。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快乐的杉树林,
四、总结全文,再现整体
1.我们从“杉树林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景色”和“孩子们在杉树林里愉快的活动”这两方面内容入手,通过理解关键词句,体会到了杉树林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欢乐。
2.配乐朗读课文。
3.我们的金色童年也有许多美好的记忆,校园、社区等地方处处留下了我们成长的足迹,课后请大家想一想,选一件你印象最深的事情,准备说给同学们听。
五、完成课堂练习,学生质疑
1.完成课后词语积累2
2.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例:杉树的叶子全变成红色,红得那样鲜艳,远远看去,好似一团团燃烧的火焰。
(1)夏天,大地比灼热的太阳烤得火辣辣的, 。
(2)今天,雨下得真大, 。
3.学习了课文,大家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
语文教案 篇2
初中语文作文专题训练教案之二-中心
教学目的
1.了解中考作文在中心方面的具体要求。
2.掌握使中心明确、新颖、深刻的方法和技巧,并运用于写作之中。
3.引导学生分析作文中心失分的原因。
4.能运用提升要诀提升作文水平。
教学重点
1. 掌握使中心明确、新颖、深刻的方法和技巧,并运用于写作之中。
2.能运用提升要诀提升作文水平。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分析中心失分的原因。
2.能把使中心明确、新颖、深刻的方法和技巧运用于实际的写作之中。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训练了中考作文的第一个专题--切题。从同学们的作文来看,绝大多数同学掌握了在切题方面的得分要诀审准题目,切合题意及具体的方法。但大家在写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开头很冗长,拟题未扣话题,还有的同学结尾未扣话题点题,这些方面都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注意克服,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今天我们进行第二个专题训练--中心。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把立意明确,中心突出作为其重要的判判标准,立意鲜明、新颖、深刻,乃是考场作文成功的关键。
二、引导学生掌握得分点的方法和技巧。
1.明题依体凸中心。首先要正确理解题意:其次依据文体明了中心。以写记叙文为例,可抓住记叙的线索,诸如景、物、人、事、思想感情等,这是做到立意明确的先决条件:二要精心选择能表达文章中心的材料,如果材料与文章的中心联系不紧,就影响中心的明确;三是在文章的关键地方,用一两句话进行议论或抒情,揭示文章的主旨,使整篇文章宛如画龙点
睛般活脱起来。
2.化大为小炼主旨。仅以话题作文为例,我们可在析题的基础上,化大为小,把思维引向深入,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口拟题立意。如对话题处处留心皆学问,有一位考生从茶壶泡茶久了,里面长了垢,可泡出的茶却一天比一天香的现象入手,进行深度思考,最后明白了只有积年累月长出茶垢的壶,才能泡出清香爽口的好茶来的道理。在具体而生动的记叙中,突出了处处留心皆学问的话题要旨。经过这样的炼旨,立意就自然高人一等了。
3.平中见奇出新意。常见的方法有:⑴旧瓶装新酒。针对人们习惯了的事物、思想、 理念,从新的角度提出新的看法和见解。⑵反弹琵琶。运用逆向思维,从反面提出自己与传统和世俗相悖的观点,以新眼光、新观念来分析事物,评价事物。⑶聚焦时代。针对社会现实,关注时代热点,比如对救助弱势群体的看法,对环境污染的看法等,把自己对材料的独特体验、见解、评价等纳入文中。
4.三思而行求深透。立意求深要求作者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在表面上,要努力发掘出事物内在的思想内容,要把有关材料放在一定的大背景下来思考,挖掘它的社会意义,要善于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提炼出深刻的主题。
三、小组学习,结合病例文和自己作文实际分析在中心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教师引导。
1、由于不用心审题,或对中心与材料的关系把握不准,致使少数文章脱离标靶,不着边际,或虽不完全脱题,但只与话题打了个擦边球,过于平淡。
2、因为不会炼旨,导致有些文章中心不明确。主要表现在:全文基本观点不明朗、不集中;后者笔墨不集中,行文过散;或思路不明晰,内容前后不衔接不紧密。
3、符合题意要求,有立意,但缺少点睛之笔,使立意缺少应有的高度。
4.思想境界不高,明显表现出一些不适合的观点。或看法偏激,或情绪偏激,体现在作文中,便是观点错误或态度消极或思想悲观。这些问题反映了考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有了这些问题,作文自然不能得高分。
三、结合例文,分析中心提升要诀。
1、学生自学提升要诀。
秘诀一:抓住正确不放。考场立意,要符合生活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出积极向上的健康
思想。
秘诀二:纵向深入开掘。学会纵向思考,采用层层深入的方法,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由
表及里、由浅入深,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使中心思想更突出,更渗透。
秘诀三:融旨于物托志。适用于散文、记叙文的写作,是指借助于某种事物来表现文章的主
旨,通过对平凡事物的精雕细刻来显示深远的寓意。
2、小组学习,分析优秀作文的秘诀。(一类文略)考题回放(20xx.江苏宿迁)
以掌声又想起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文体不限;⑵思想健康,写出真情实感;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⑷不少于600字;⑸不得抄袭
[满分作文]
掌声又响起来
江苏宿迁一考生
我脸红,我羞愧,我将头低了下去。虽然耳边正响着赞许我的掌声,。因为我清楚地知道,那不是我自己努力的'结果。
一星期前,省里要举行化学竞赛,我的成绩还算好,于是抱着一拼的心态报了名。在经过几个月的准备之后,我参加了初赛的考试,题目并不算难,我做起来自我感觉良好。于是兴奋地等着成绩的公布,等着自豪地走上讲台去拿获奖证书。果然不出我所料,几天后,我得到了内部消息--我考了第一名,天啊!怎一个乐字了得!
我得回家请功,让爸妈好好奖励他们的宝贝女儿。可是,当我正准备推门而入的一刹那,我
立刻呆住了--唉,老师,我家丫头这回竞赛多亏您帮忙啊,成绩下来,第一名,真不错,这次得好好感谢您啊这分明是爸爸的声音。难道我的成绩,我不愿往下想。可
是他们怎么可以瞒着我哦这样做呢?我无法接受这样的虚荣,我情愿不拥有。我讨厌他们的虚伪,我下决心要努力,要让他们看到,下一轮的复赛,没有他们的帮忙,我一样可以考得很好。
在这样坚定的信念下,我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相信,凭借自己的力量,一样可以打败对手,取得预期的成功。
这段时间里,我宁愿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宁愿放弃满心喜欢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宁
愿为那本限量出版的资料顶着烈日跑遍大街小巷
我又一次坐在考场上,更加充满信心地应战,最终取得了国家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我又一次站在讲台上,捧着鲜红的获奖证书,昂着头,自豪地接受那又一次响起的掌声。
3.引导学生分析满分秘诀。
满分点:主题鲜明、深刻,小作者紧扣题意,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加以发觉,视角很独特。另外,本文的构思布局也很别致。小作者运用类似舞台说明的形式,通过两个时间段,将前后两次竞赛的叙述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浑然一体。
四、指导学生写作
健康,是人们的追求。健康的身体,健康的思想,健康的心理,健康的爱好
请以---------健康或健康的----------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五.学生互改
六.教师和学生一起点评。
七.教师或学生总结。这次作文训练,我们掌握了作文中心得分的要诀:立意明确,中心突出。关键要做到:1.明确依体凸中心;2.化大为小炼主旨;3.平中见奇出新意;4.三思而行求深透。还要做到:抓住正确不放;纵向深入开掘;融旨于物托志。只有将理论用于自己的实际写作中,才能写出更新更美的作文。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会认8个生字,会写10个字。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对自己有信心,懂得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和表现自我,懂得应当为别人服务。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王宁说“我选我”的理由的那段话。
教学内容:
课本第—页
教学准备:
生字卡、课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启发学生质疑:“我”是谁,他选自己干什么?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
(一)自由初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二)学生拿出自备的生字卡,自主认读。
(三)哪一个小朋友来当当热心的小老师,提醒大家哪些字容易读错写错?或者告诉大家可以用什么好办法
来记这几个生字?
(四)小朋友做小老师提醒:
字音:翘舌音:室 掌
后鼻音:宁 愣
字形:组字游戏:员 宁 室 样 校
猜字谜:丁丁头戴一顶帽。
容易写错:切 左边部分
(五)学生自由练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选出自己喜欢的小节读给伙伴听。
(六)朗读展示:指名读,小组读,喜欢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七)全班齐读,整体感知。
二、指导书写。
(一)小黑板出示10个要写的字,让学生认读后观察字形特点,教师提示书写注意事项。
(二)全班交流书写方法,教师重点指导范写: 切 教 班
(三)练习书写这几个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新词。
二、朗读感悟。
(一)指导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读句子:李小青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
我们班的劳动委员是李小青。
(明白同一个意思可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
(二)学习第二、三段。
1、在二、三段中,挑自己喜欢的句子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2、分角色练读林老师和王宁的.对话,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模拟再现课堂情境,分角色表演朗读,评评最佳王宁和最佳老师。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讨论交流,为什么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了一片掌声?
2、齐读最后一段,进一步体会:王宁对自己有信心,懂得勇敢地展示和表现自己,而且还很乐意为大家服务,所以受到了大家的拥戴。
三、拓展练习
(一)《我选我》这篇课文中的小朋友哪一方面让你最佩服?
(二)其实,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很多让人佩服的优点,闭上眼睛,用心找一找。
(三)四人小组介绍自己找到的优点。
(四)动笔写写《夸夸我自己》。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本课注意提示语,按照提示语读。学生的朗读一下子有了着力点,林老师说的话这段的朗读得到了提高。给没有提示语的句子加一加提示语,这时就融合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出现了“王宁认真地说”、“王宁诚恳地说”“王宁自信地说”、“王宁毛遂自荐说”等,既训练了语言,又体现了朗读的多元性。同时老师可以发现学生理解有偏差的地方,及时引导纠正。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口语交际:通过读课外书、报刊、看电视、听广播,了解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友好的情况,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并注意听听同学的发现,互相交流。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
2.习作练习:写一写自己最感兴趣、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做到内容具体句子通顺。
3.能主动发现成语的构词特点,引导学生识记十二条成语。
4.读读认认通过生字加偏旁组字连词,认识八个生字词语。读读背背优美的古诗名句,培养学生对古诗句的欣赏能力。
5.通过趣味语文了解一些有关“言”的说法,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习作练习:写一写自己最感兴趣、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做到内容具体句子通顺。
学习过程
一、口语交际
1.各组小朋友在自己的组里,把你收集的资料讲给同学们听一听;推荐讲得好的在班上来讲一讲。
2.各组交流
二、习作练习
1.读一读习作内容,说一说这次习作要求。
内容:写人、事、景、物、编故事等等
要求:具体、通顺
2.议一议:你想写什么?
3.教师随机点拨,
4.学生写作,教师指导
三、我的发现
1.学生自读成语
2.启发学生发现成语的构成,理解成语。说说自己平时积累过的这类成语
例:心心相印、夸夸其谈、芸芸众生、欣欣向荣、沾沾自喜、
津津乐道、息息相通、高高在上、跃跃欲试、循循善诱┄┄
四、读读认认
1.自己观察学习,用以前加一加的方法自学生字
2.小组学习,注意给它们区分和组词。
3.教师检查
五、读读背背
古诗中有很多关于友谊的美句,鼓励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并背诵下来。
六、趣味语文
读一读,记一记,知道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
2.学习本文作者展开联想,逐层深入地剖析事物内涵的写法。
3.学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法及文章“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知识介绍:
1.请学生于课文结束处看到本文写作时间:1942·3
2.你知道此时的中国是怎样的状况吗?学生分析这段时期的国内形势。
3.教师补充。
4.学生回忆学过的巴金的作品,简介巴金。
巴金的经历需简介,着重点在于他背叛家庭,走向革命的勇气与热情,引导学生品读文字蕴含的力量。
二、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形式:学生依次逐段朗读课文。听读者注意读者的情况,并思考如下问题:
要求:
(1)读罢全文,你能发现作者的感情变化吗?请用具体词语例证,是什么力量令其感情变化。
(2)全文哪些段落写灯光?
讨论明示:
(1)作者情绪由低落悲观转为乐观高潮。第一段的“窒闷”,尾段的“微笑”,可以显示灯光令其感情变化。
(2)3-12段写灯光。
难点:2段到底有没有写灯光?应该说涉及了灯光,或说暗写侧写灯光,作者对于灯光已感觉到了。“漆黑一片”到“黑色逐渐谈”以至“终于分辨出来了”,这过程变化靠得是灯光,第3段的内容也恰恰是这一结论的注脚。
三、讨论课文结构内容
1.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形式在于其线索。本文线索是灯光。引导学生依课文内容总结出本文的内容脉络。
明确:眼前/现实灯光?回忆灯光?联想灯光?眼前/现实灯光
2.如果我们写这篇文章,多会从回忆灯光后,便以议论抒情性的语言来剖析挖掘灯的内涵,可是作者却联想三个故事,继续实写灯,目的何在?
导析:
(1)请为三个小故事添加标题,概括其内容。
(2)两个神话故事可否去掉一个?为什么?写第三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3)联想灯光的目的何在?
明确:
(1)a.哈里希岛的故事:长明灯,盼归之灯,姐姐点灯照亮渔人归途,长夜孤灯。B.爱之光、希洛与利安得尔的故事c.友人投江被救
(2)不能去掉。
因为第一个故事中的灯是指路的灯,第二个故事中的灯是精神的灯,灯中蕴含着勇气与希望。二灯光内涵不同,第二个故事中的灯不仅指路,更是精神依托,文意更加深入了。
写第三个故事目的在于显示灯的力量是巨大的。友人投江,心已冷尽,但就是这垂死之人的心竟被灯光照亮,灯光为他带来了人间的温暖和美好的情谊,带来了生活的希望与信念,灯的内涵在这个故事中进一步被挖掘展示。
(3)联想灯光,作者是借此来剖析挖掘灯的内涵,让人们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中认识灯的作用,这自然比用议论抒情的方式来讲灯的内涵更形象,更能开阔人的思维。而且这几个故事很具有代表性,现实与理想,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人们对于灯的感情都是一样的,灯的意义更明了了。
四、小结
1.思想内容的小结:
归纳灯包含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倾向。
2.艺术手法的小结:
象征手法的运用。善于运用联想来感性地揭示文章内涵的写法。
五、作业:
以“灯”为题,用象征手法写一篇揭示“灯”燃烧自己,造福人类的品质的文章,600字左右
灯(练习测试)
一、给带黑的字注汉语拼音。
①袭击()②泥泞()③陷入()
④捕鱼()⑤回溯()⑥泅过()
⑦溺死()⑧绝望()⑨归路()
二、依拼音写汉字。
(1)è()梦(2)zhì()闷(3)分biàn()
(4)孤jì()(5)模hú()(6)piāo()浮
(7)xùn()情(8)海xiá()(9)bì()竟
(10)诚kěn()(11)摇huàng()(12)mò()生
三、判断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
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语意的转换
C、表示语意的总括D、表示声音的延长
E、表示声音的中断
1、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2、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
3、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4、你是──丁连长!()
5、人家在聊天,他却在读书;人家去跳舞,他却去图书馆了;人家看电视,他却写文章──他学习抓得很紧。()
6、她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
四、选择对标点符号(问号)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吗?①我看不出一点分别!为什么?②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么?③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④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⑤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⑥
A、②与⑥用法相同①与⑤用法相同
B、②与⑥用法不相同①与③用法相同
C、②与⑥用法相同④与⑤用法相同
D、②与⑥用法不相同③与④用法不相同
答()
五、下面标点的打法,哪种是正确的?
A、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
B、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
C、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
D、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
答()
六、选择恰当的量词填入括号。
①一()急促的脚步声②一()豆大的灯光
③一()长长的路④一()叫喊
⑤一()油灯⑥一()确定的回答
⑦一()不眠的人⑧一()友人的故事
段盏个阵点些声位
七、为每个句子选择一个恰当的词填入括号。
1、生疏陌生
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人的家中。
2、飘浮飘流
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3、照彻照亮
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4、赶走驱散
光()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
八、注明下列各句中红色文字所充当的句子成份。
1、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2、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
3、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是更明亮、更温暖罢。()
4、我对自己的这个疑问不能够给一个确定的回答。()
九、找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灯》的第二段写放眼望去的视觉变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写出在黑暗中视觉逐渐清楚的过程。
B、《灯》运用象征手法,细腻描述各色灯光,赞扬它给人光和热,给人指路,给人以希望、温暖、力量和胜利,表达了作者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对中国人民的胜利仍然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
C、《灯》的第六自然段有一句“我看不出一点分别”,这句话是对前面一句话内容的重复强调。
D、《灯》的结尾有一句“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文中的“山”是一种象征,“山那边”指光明的抗日根据地延安。
答()
十、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入春以来,接连下了(1)大雪。每次看到这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心头总涌出无限的欣喜,是的,这是八十年代第一个春天的雪啊!
我生在北国,从小爱雪。少年熟诵“为嫌诗少幽燕气,故向冰天跃马行”的诗句,至今记忆犹新。鲁迅对北方和江南的雪,作了精细入微的描写:“江南的雪,可以滋润美艳之至了”,而“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它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不过我觉得这里写的北方的雪是冬雪。至于北方的春雪,我倒觉得颇有江南雪意呢!旧历正月初三那头(2)春雪不就是这样吗?我住在高楼上,从窗上望出去,阳台栏栅上堆积着厚绒绒一层雪,是那样湿润滋融,带来清新的春的消息。天晴气朗,从我这窗口,可一眼望到苍翠的西山。而这一天,北京城一片洁白,一望无际,鳞次栉比的积雪的屋脊,黑白相间,构成一幅十分bié()zhì()的画,好看极了。
这春雪,引起我喜悦,引起我深思。我静静伫立窗前久久凝望,我想起我一生中难忘的(3)春雪。
在延安搞大生产的那个早春,那是如何艰苦而雄伟的时代呀!我们为了战胜饥饿,为了把火与血的战斗进行下去,但等天暖,我们就要放火烧山、开荒下种。恰恰在这时候,(4)大雪忽然从空中飘飘扬扬洒落下来,喜得我奔出窑洞,用zhì()热的两jiá(),迎接冰冷的雪花,我写了一篇小文章。题目记不清了,好像是落雪的晚上,其中有这样的意思:雪,一点一滴深深渗入土地,滋润着种籽,让它早日发芽。我现在还记得那年的春雪,曙光微放,延安山岭上这里,那里,一行行wān()yán()蠕动的`人影。然后,飞扬的锄头,挥洒的汗水,令人真正体会到“劳动人民创造新世界”的快感。
1、依拼音在文中的括号处填写汉字。
2、给下列带黑字注拼音。
①屋脊()②渗入()③蠕动()
④凝望()⑤伫立()⑥窑洞()
⑦幽燕()⑧朔方()⑨鳞次栉比()
3、空格(1)(2)(3)(4)中恰当的词语是()。
A、几场一场几场一场
B、几场一场一场几场
C、一场几场几场一场
D、一场几场一场几场
答()
4、给这篇散文选一个恰当的名字。
A、雪中的回忆B、春雪
C、我爱雪D、雪中情
答()
5、作者把眼前的这八十年代的春雪“想象”成,又“联想”起。把两者联系起来描写,就使眼前的雪景的描写不停留在表面上,而是有了历史的层次和深度,有了更加深刻的思想意义。
作者为什么要运用象征的手法,借写灯光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寄托自己的情感?
(解题思路: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去思考。从主观上说,运用象征手法,可以使感情的抒发更强烈,也显得更加含蓄,同时又可增加作品的内涵。从客观来说,作者当时在国统区,因而采用曲笔的手法,是一种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的策略,也显示了作者精巧的构思艺术。)
(鲍志伸)
这篇课文用细腻的文笔,含蓄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试结合课文说一说下边几个句子的深刻含义:
1、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2、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
3、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
4、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5、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参考答案:
一、①xí②nìng③xiàn④bǔ⑤sù⑥qiú⑦nì⑧jué⑨guī
二、(1)噩(2)窒(3)辨(4)寂(5)糊(6)飘(7)殉(8)峡(9)毕(10)恳(11)晃(12)陌
三、1、A2、A3、B4、E5、C6、D
四、B
五、A
六、①阵②点③段④声⑤盏⑥个⑦些⑧位
七、1、陌生2、飘浮3、照彻4、驱散
八、1、主语2、定语3、补语4、状语
九、D
十、
1、别致炽颊蜿蜒
2、①jǐ②shèn③rú④níng
⑤zhù⑥yáo⑦yān⑧shuò⑨zhì
3、A
4、B
5、一幅十分别致的画/延安时期的春雪
1、这光明、这希望虽然还暂时不能战胜黑暗,可是只要有一线光明,有一点希望,它就可以给黑暗中的人们以鼓舞和温暖,给渴望胜利的人们以勇气和力量。
2、光明和希望使我心中的苦闷消失了,使心灵由空虚而充实,由消沉而振奋。
3、一个人不仅仅依赖粮食活着,还要依赖希望。正是有了希望,人们才能奋发坚强、积极向上。
4、指的是,在黑暗日子里充满了苦闷和彷徨,如果没有光明在前头的鼓舞,我也会消沉下去的。
5、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抗战胜利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相信灯光不会熄灭,光明终将驱散黑暗,正义必定最后胜利。“对着山那边微笑”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和对光明未来的憧憬。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学情分析:
课文故事发生在生活中,但学生平时可能缺少这方面的观察和思维习惯。因此,学习本文,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这种打破习惯思维的举措。从而认识到创造力来源于打破习惯思维方式。
设计理念:
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本文教学重在读中感悟,受到启迪,明白打破习惯思维方式的重要。
教学要求:
情义目标: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树立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潜能。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会用清晰、魅力造句。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学习字词。
第二课时:从小男孩的举措中体会什么叫创造,受到感染,启迪。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想给大家们讲一故事,不知你们是否喜欢?什么故事呢?是关于韩国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哲的故事。在讲故事之前,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是否见过卖报纸,想一想他们是怎样卖报的?谁能来学学卖报的过程?
2、你们想知道李秉哲是怎么卖报纸的吗?
两个小报童在车站卖报。一个报童卖报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卖出一份报纸,收回一份报款,卖出多少,收回多少。另一个报童的卖报的方式却大不一样,他不停地把手中的报纸一一往候车乘客的手中塞,而并不急于收受报款,等手上报纸没了,他再一一回收报款。同样是在车站卖报度日,不同的卖报方式似乎决定了两位报童的不同的命运。这后一个报童不仅在车站赢得了更大一块蛋糕成为国际知名大企业的老总,他就是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哲。
3、从这个故事中你发现什么?(老师为什么先讲这个故事?)
4、揭示课题,解题激趣。
板书课题。
课题中的五角星为什么要加引号?
二、初读课文
1、 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读完几遍后,感觉自己没有
阅读障碍了,再试试提出一些问题。
(生自由阅读课文)
2、请说出你们还不能理解的问题
如: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我想知道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为什么说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能理解了创造力?
能提出问题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提出了问题,才促使我们去解决问题。)
3、问题暂时留到下节讨论。先说说你读后知道了什么?(能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一次来我家玩时,把他在幼儿园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他的切法是拦腰切苹果。)
4、这件事为什么给我如此深刻的印象呢?初步说一说原因。
三、作业:
1、 练习朗读课文。
2、 思考提出的问题。回家操作:用不同的方法切苹果,看看能发现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听写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汇报交流。
说说你回家切苹果的情况,你是怎样切的,分别看到了什么?
四、学文探索,体会何谓创造。
1、 一般人是怎样切的?理解 循规蹈矩
2、 课文中的小男孩是怎样切的?理解拦腰切下去
(1) 演示一下切法。
(2) 由此产生了怎样的图案?理解 横切面 果然
3、 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呢?你想过没有?(思维定势作用 或是出于方便 出于公平 想不到切苹果还需要创造性思维 )
4、 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理解 魅力。文中指什么? (小男孩的喜悦,传递秘密的远。)
4、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为什么说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能理解了创造力?
(所谓创造,就是要打破思维定势,用他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发现新秘密。自己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需要自己提出问题等。)
5、 出示名言警句
(1)、 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居里夫人)
(2)、 我最怕/人们睁开眼睛/毫不惊奇/对白昼习以为常/活着/不追求童话的幻想/而出入 (罗日?杰斯特文)
(3)、健康的好奇心会帮助你消除无知。
6、 说说你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想到了什么。安排练笔。写一写,再交流。
7、 把你感悟最深的语句多读几遍(最后一节),建议背一背。
五、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用下列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