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20 08:43:37 教案 我要投稿

(经典)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典)语文教案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案内容: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了解阅读课外书记籍要有选择和如何选择,初步掌握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培养选择课外读物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了解读书要做记号和如何作记号,初步掌握读书作记号的方法,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3、通过指导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初步了解留心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初步掌握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

  2、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读书作记号的方法。

  3、让学生了解留心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了解阅读课外书记籍要有选择和如何选择,初步掌握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培养选择课外读物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初步掌握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

  三、课前准备

  一排用书夹夹好的书。(约15本左右,并分成三至四类摆放)

  四、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的关于书籍的名言一定不少吧,谁想来说说?

  教师补充: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确实,一部好的作品,就如同一本好的生活教科书,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和气质,叫人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知识就如浩瀚的海洋,一个人一生不可能把所有的书读完,更何况书也有好书和坏书之分,这就决定了我们读书要有选择。(板书课题:读书要有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选择我们所需要的书籍。

  五、指导学生选择图书

  1、了解选择图书的'渠道

  (1)过渡:从哪儿可以得到我们所需要的图书呢?

  (2)指导学生看第1页上面的插图,说说这些同学在哪儿选择图书。

  你们平时又是怎样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的呢?(指名说)

  2、指导学生应如何选择图书

  (1)过渡:应该如何选择图书呢?我们来看第1页最上面的图,这位同学是根据什么选择图书的呢?

  (2)教师讲述:为了方便读者选择图书,图书馆(室)或书店的图书都是分类摆放的,比如《学生辞海》就是“字典、辞典”类的,《故事大王》就是“故事”类的,《十万个为什么》就是“科学”类的。我们要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书,首先要确定是属于哪一类,然后在书架上按类查找。

  (3)过渡:确定好自己所需图书是哪一类后,又应该怎样在书架上查找我们自己所需要的书呢?

  (4)教师出示一排用书夹夹好的书,从中轻轻抽出一本书,边指边讲述:哪儿是封面,哪儿是书脊,书脊告诉了我们书名,我们可以通过看书脊上的书名确定是否是自己需要的书,不必一本本拿下来看封面上的书名。

  (5)指导学生观察书上第1页上面的圆形特写图。找到自己需要的书以后,应该怎样拿书?怎样放回去?为什么要这样拿书呢?(指名说)

  小结:找到自己需要的书后,要从书架上轻轻抽出来,也要轻轻放回去,防止图书卷角,保持图书整洁。

  (6)指导学生观察第1页下面的图。

  谁来说说图上这位同学在干什么?(指名说)

  小结: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书以后,还要打开看一看内容提要或者大致浏览一下内容,以便最后确定是否购买或借阅,如果不合适可以重新选择。

  (7)教师示范。

  教师按刚才讲述的方法,示范从讲台上的一排书中选取一本书。

  (8)学生练习。

  1.学习了该如何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书,大家都掌握方法了吗?我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为大家做个示范,选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谁愿意给大家做示范?(指名上台)其他同学一起仔细观察这位同学做得对不对,如果有错误一起给他指出来。

  他做得怎样?(生评价)还有谁要来给大家做一下示范?

  2.下面同桌把自己的书拿到桌上,对你的同桌提出要求,让他选一本书,看看他做得对不对?

  四: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读书要有选择,并且掌握了选择图书的方法。在课外,我们要逐步养成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的好习惯,从而开拓自己的视野。

  五:布置作业:

  课后,请大家去学校的图书馆或在家长陪同下到新华书店自己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书。

  六、板书

  读书要有选择

  一、确定自己需要的书

  二、到图书馆借阅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 能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明白的词语。

  2 能有感情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人对动物的关爱。

  3 品味重点词句,能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感知文中人物角色的心量,体会到人和动物之间的情感,懂得人与动物应建立和谐友爱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感受到文中三个人物对小燕子相同而不同的爱。

  深刻明白人和动物要和谐相处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讲述:(播放《小燕子》歌曲)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小燕子吗?有一个女孩也特别喜欢小燕子,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她是谁?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生交流后教师动情地讲述:一只燕子妈妈去给她的孩子找吃的了,小燕子在等着妈妈回来,它们饿坏了,可它们的家安在二楼的楼梯口,如果关了窗子小燕子的妈妈就回不来了,窗子会关上吗?小燕子的妈妈能回来吗?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小故事吧!)

  设计意图:教师声情并茂的导课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课的教学做了精彩铺垫。

  2、揭题:燕子回家的路

  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让学生充分质疑问难,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真正凸现。

  (二)初读课文,多元对话

  1、请大家选择自己喜爱的读书方式,尽情地读读课文,与课文交流、对话。

  设计意图:自主性学习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读书的方式,给予了他们更加宽泛的学习空间。

  2、交流初读心得。

  (a、小燕子的妈妈找食到底什么时候能回来?题目为什么用燕子回家的路?等等。b、都谁在关心小燕子?他们的关心有什么不同?c、感受:为人对动物的关爱,人们的爱心所感动等。)

  3、小结:同学们初次与课文亲密接触,就有这么大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与文本之间、与教师之间、与学习伙伴之间充分地进行对话、交流,多元地呈现学生的独特感受。教师针对即时生成或引导学生自行解决、或采取追根问底的`方式让其解说、或用以读代讲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情朗读,真正体现了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同时也是引导者的角色定位。

  (三)演读课文,倾心对话

  1、师:让我们走进课文,继续深入地读书。也许你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你的感受还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刚才有好多同学提人对小燕子非常关爱。课文中的小燕子遇到了什么困难,需要人的帮助?

  2、师:田田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你知道新大陆一词的来历吗?

  师:小燕子是什么样的,你见过小燕子?书上是怎样描写刚出生的小燕子的。

  师:听到小燕子喳喳地叫着,田田心里会想什么?

  师:带着这种新奇的心情读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这一段是全文的开篇,交待了事情的起因,也写出了田田等人关心小燕子的原因。为后文看护小燕子回家的路做了铺垫。

  3、师:到了下午,小燕子的妈妈还没回来,田田多着急呀。说说田田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她为什么会发现这个问题?

  师:从田田与爷爷的对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板书:窗子开着如果关上燕子妈妈回不来

  设计意图:初步体会田田的爱心。

  4、师:田田和爷爷说的时候,她多着急啊,让我们用这样的语气来读一读这一段吧。

  学生互评。

  设计意图: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上通过多方位的品读,教师不断地引发同学们思考人物对话时的具体语言环境和内心情感,并不时地采用师生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手段,使学生越读越有感情。

  5、师:当天黑下来了,小燕子的妈妈还没回来,田田更着急了,她想到了什么,她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一个学生田田,和爷爷进行对话,表现出人物的着急的心情。

  演完后教师再随机采访学生:如果你是田田,你心里怎么想?你的心情怎样?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换位体验,把学生带入课文,文我一体,文中有我,我中有文,做换位体验,这是一种零距离的接触。

  6、当田田看到韩奶奶时,田田为什么抢先说?读田田与韩奶奶的对话,体会韩奶奶对小燕子的关爱。

  7、说一说你对韩奶奶也有孩子呀。一句话的理解。

  8、将心比心什么意思,课文是用谁的心来比谁的心?

  (四)引导想像,体会爱心

  1、(低沉地)小燕子得到了大家的关爱,请你想一想,当燕子妈妈飞回来时,她看到人们在这里为她看着回家的路,她会怎能么想?

  2、请你再想像一下,小燕子和它们的妈妈在这里会生活的怎样?它还会遇到什么困难,人们会怎样对待它们的?

  3、请你再想像一下,明年春天小燕子还会来吗?

  设计意图:课文末尾是文意和情感的高潮,学习时让学生再次谈谈感受和疑问,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拓展练习:补充相像小燕子们以后的生活会得到人们的哪些关爱。

  师:此时无声胜有声,小鸟和大树正在进行着无声的对话,请同学们说一说:

  设计意图:常言道,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于无字处读出字来。教师设计这一练习,先想像、再念读,有机地把读书与创造思维整合起来,这样的扩展想象练习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拓展延伸,多向对话

  1、师:同学们,学到这里,老师不禁要提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让燕子妈妈有一条回家的路?

  师:是啊,爱心是无价的,人对动物的关心是无价的。(板书)。

  2、学到这里,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你想对谁说?比如说吧,对田田、对小燕子、韩奶奶、对其他人说,想对谁说,就对谁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请你选择其中一道,写一段话。(做练习纸)

  我想田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小燕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韩奶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评。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创设了语言实践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使文本主题得到了升华,实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全”、“奇”等14个生字,会写出“爸”、“全”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欢读诗歌。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全家有看电视的情景)、生字卡片。

  2、学生准备:留心观察家人都喜欢看哪些电视节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揭题

  1、猜谜: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换花样。找一家用电器。板书:电视。补上“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上的课文,我们一起把题目念一念。

  2、谈话:你们喜欢看电视吗?都喜欢看哪些电视?你们的爸爸妈妈喜欢看什么电视,你们知道吗?

  3、过渡:(出示课文的插图)这家人也爱看电视,我们就一起来听一听他们爱看什么电视又是怎么看的呢?

  二、初读感知

  1、学生听课文录音,并标出自然段的段号。

  2、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地方作个记号。

  3、小组内互相请教,解决疑难。

  4、全班交流。说说自己学会了什么,谁教会了自己什么,小组内有什么问题还没有解决的。

  三、自主识字

  1、借助拼音自己尝试着读。

  2、把自己认为觉得很好的那个生字教给其它的小朋友,老师帮助正音。

  3、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生字的,

  4、检查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去掉拼音打乱顺序读,开小火车读,并给这个字找个朋友,组词)

  5、完成随堂练习本上的第四题我也说几个。(关、写、家扩词)

  四、再读课文

  1、四人小组进行读,读给组里的同学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2、个别读,评议,要求在听的时候注意听读的小朋友有没有读得不对的地方。

  3、练读,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比如:小组读,男女同学对读,分小节读,全班齐读。

  4、进行比赛,学生评选出自己喜欢的朗读者,加以鼓励。

  五、图文结合

  1、我们来看看这图上有哪几个人啊?他们在做什么啊?你觉得他们开心吗?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①我们现在来学习第一小节,有哪个小朋友觉得自己第一小读得物棒的要想读给大家听一听的呢?

  ②以“奇妙”设立县念:这家人看电视有哪些奇妙的事呢?咱们下节课再来学习吧!

  教学反思:在课文开始之前,我以谜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当学生猜出谜底为电视时,我接着问学生都喜爱看哪些电视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哪些电视节目,这很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于是气氛也被调动了起来。接着我拿出挂图,让学生观察图画上的人物,学生就感到特别亲切,因为画面上的内容都是他们所经历过的。之后,让他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我觉得这比齐读更有效率,因为每个学生的理解、接受水平并不在同一个层面上,齐读后某些能力好的学生能够找到答案,而接受能力较弱些的学生就不明白了,所以我干脆让他们自己读,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和阅读习惯去寻找答案。在自己熟读的过程当中,慢慢地学会了课后的生字新词,读熟后让学生采用比赛的方式,如小组比、大组比和男女生比赛等,并让学生评选出自己喜欢的朗读者,这样不论对于读的学生还是对于评的学生都是一种锻炼,评价和被评价者都能得到一种满足。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

  1、学习第二小节

  ①请学生读第一小节

  ②接下来我们就要看看这家人看电视到底有什么奇妙的。

  ③请同桌两读第二小节,想想奇妙在什么地方?两个人讨论讨论。

  ④请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发现。(身为足球迷的爸爸爱看球赛,却关掉球赛,换成京剧。)

  ⑤齐读第二小节。

  2、学习第三小节

  ①指名学生读这一小节

  ②说说有什么奇妙的地方?(奶奶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京剧,换三了足球频道;还有奶奶不看电视只看我们,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

  ③说明了什么?

  ④有谁能把这一小节读得非常好。谁来试试?(指导学生读出奶奶爱自己的孩子。)

  ⑤自由读

  3、学习第四小节

  ①四人小组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这一小节。教师巡视指导。

  ②交流汇报各小组的学习情况。

  4、学习第五小节。

  ①指名读这一小节。想想每个人心里装着的秘密是什么?(互相关爱,为了别人的快乐愿意放弃自己喜欢的东西。)

  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小节。

  5、练习用“因为......所以......”说话。

  ①齐读二到五小节

  ②小组讨论,用“因为......所以......”根据书上的内容进行造句。

  ③全班进行交流。

  ④联系实际用这个关联词造句。

  二、巩固生字

  1、游戏摘苹果

  2、生字组词。(完成随堂练习第二题:好朋友,读字互相帮。)

  三、写字指导

  1、出示我会写中的生字,让学生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2、教师范写难字,学生书空。

  3、学生在书本上练习,师巡视。

  4、评议,再练写。

  5、完成随堂练习第一题和第三题。

  四、实践活动

  把课文朗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的上课前先进行生字词的复习,再解决上节课留下的问题:这家人看电视发生了怎样奇妙的事情呢?采用同桌互读的形式,或在四人小组中展开讨论,学生汇报。当学生读到“身为足球迷的爸爸爱看球赛,却关掉球赛,换成京剧”、“还有奶奶不看电视只看我们,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等句子时,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学生通读上下文后很快找到了答案,再将互相关爱美德引申到课外,让学生运用在生活实处。在本篇课文中,我还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来造句,以及课外的延伸游戏“摘苹果”,摘苹果的游戏设计在即将下课之时,主要是为了缓解学生的疲劳而设定的,我觉得这样做既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又达到了一个放松的效果。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了解散文虚实相生的表现技巧

  2、 把握这篇散文的主旨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1的达成

  1、没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即文学知识,不少散文即使人们仔细阅读了,内容皆知了,也不一定能把握住其主旨,这是为什么?

  明确:不知道散文以小见大的特点,不了解其表现手法。

  2、刚刚学过的两篇散文《寒风吹彻》《春意挂上了树梢》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虚实相生的手法和对比手法。

  3、什么是虚实相生,有何作用?

  明确:所谓“虚”,就是指超越文中具体事物内容,有时指想像联想的东西,有时指象征的东西。《寒风吹彻》中,作者经过想像联想,“寒风”“寒冷”“雪花”“烤火”已不单单指自然的东西,而是指社会的人间的'人生的东西了。“实”是指具体的东西。散文必须有“实”,“实”使散文才真切可感;散文也不能停留在“实”层面,“虚”使散文立意深刻。

  4、《大海和吹拂的风》一文也是用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船、风、大海”等皆有象征义,这是读懂该文的关键。

  教学目标2的达成

  5、美国作家埃尔文?怀特是散文大家,被誉为美国20世纪最出色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思想深刻。这里单举一例:怀特对纽约始终一往情深,称这座城市为“钢铁和石头里的一个谜”,他在20世纪40年作的长文《这就是纽约》中,提出民族和解,指出美国做法一直这样下去,“一个小小的飞行器就能让纽约这样的大城市遭灭顶之灾”,此话不幸应验于9?11事件。

  6、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的开头两节,思考:这两节写什么内容?如何理解该段内容?

  明确:“我”人生50余年总梦想到船、帆与航海。

  “实”的角度看,“我”有点臆想病,读来让人感受真切;

  “虚”的角度看,告诉读者,人生总要有梦想的道理。

  7、文章的3至5节写了哪几种船,“船”象征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小船”“机动游艇”“大帆船”。“船”象征着人生的幻想、梦想、理想。在人生中她富有魅力(3节),给人生以慰藉(4节),使人生充满生机(3节),她是与生俱来的(4节)。

  8、第5节中的“冒牌货”“替代品”实指什么,虚指什么?

  明确:假冒伪劣的船;人生的一些幻想、妄想。

  9、作者笔下的大海及海水写得很真切,但我们必须从虚的方面来理解,“大海”象征什么?为什么“我”对她“既害怕又钟爱”?

  明确:“大海”象征社会生活,人生之路。生活总有黑暗、困难,人生总有荆棘,故而“我”害怕她;但生活人生又有美好的一面,人必须要去生活,总要踏上人生征途,所以“我”又钟爱她。

  10、“风”象征什么?第6节总结了“我”什么?

  明确:“风”象征实现梦想驱动人生前进的动力。总结自己实现人生梦想的艰辛、经验和教训。

  11、阅读文章的第8至10节,思考:如何理解“晚年的我”对待“风、船、船坞、航海”的态度?

  明确:(略)

  12、这篇文章表现什么主题?

  大海和吹拂着的风

  标签: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选修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大海和吹拂着的风,

  明确:人生需要梦想,有梦想的人生便是天堂。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13、该主题通过什么手法形象真切地表现出来的?

  明确:虚实相生的手法。

  14、你最喜欢文章的哪些语句,为什么?能否背诵出来?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以“春意”为核心,引导学生读懂文中陶醉于春意和感受不到春意的两类人的特点,了解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及以点带面的方式揭示出的特定环境下特定人群的形象特征;以学定教,以问带疑,还原情境,引导学生读懂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作者选定这些人物和场景来表现的用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从学生预习时对萧红的了解情况引入,消除学生对教师、文本的陌生感,创设情境。再以霍建起导演的电影《萧红》公映,这位远离人们七十年的作家又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并引起热议这一话题,拉近学生与作家的距离。

  2.教师范读全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学生带进文章的情境。让学生在听朗读时进一步熟悉课文,同时结合预习和听读感受提炼概括文意。

  问:文章围绕“春意挂上了树梢”,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哪些人的不同活动?

  学生概括,其他学生补充完善,教师提示和鼓励。(描写了三月哈尔滨不同人物的生活场景,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日伪时期东北地区中下层人民悲苦凄凉的生活现状。)

  二、问题梳理

  概述预习时学生所提问题,投影展示学生问题较为集中的几类:

  1.题为“春意”,为什么文中却多次描写命运悲苦的人?如何理解“春意”?温暖的题目,为什么读来却有苦涩凄凉的情感?

  2.为何写不同类型的人的活动?为什么反复写到中国人与外国人?如何理解汪林这一人物形象及写她的作用?

  3.作者萧红写这篇散文的背景、心情和态度;

  4.第8段的理解;“三月”句两次出现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

  1.文题及开头给人暖意,写了怎样的“暖”?

  学生关于文题的问题:文题为“春意”,但文章读来苦涩,入眼却又感觉暖意。如何表现的?

  (1)三月的哈尔滨有怎样的暖意?

  ①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②蹿着芽;③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进去。

  学生品读,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品读:“轻纱”,比喻,通感,化抽象为形象,传神地写出了春风吹拂的轻柔惬意;“蹿”,用词精妙,富于动感,形象地写出了新绿的生长速度和蓬勃的生命力;“陷”,写出了春风吹拂时人身心沉醉惬意之感。

  (2)人们感觉到暖意了没有?

  有所体现:脱去冬装;逛街;晒太阳;

  “陷进去”:令人沉醉,如梦如谜,有生命力——春在歌唱……

  2.题为“春意”,为什么却写了不少人的活动?又为什么多次描写命运悲苦的人?

  (1)怎么写人的活动的?(从白天到黑夜切换场景写哈尔滨人的活动。)

  (2)具体写了什么活动?(两类人完全不同的生活。)

  描绘处于“冬”“春”季节、两重世界的人们——哀哭的.弱势群体、欢快的外国人,这样概括是否恰当?

  幸福者(汪林们、外国人),沉醉在春意里,四季快乐;不幸者,被遗忘遗弃在寒冬里,四季哀哭。

  (3)题为“春意”,为何写人的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透过文本看写法:通过人的活动和感受,从侧面来具体表现春意,突出对比,鲜明表现了底层人民的辛酸痛苦,揭示世道不公,突出主旨。

  A.写人对春意的感受。一半人感受并享受春意,另一半人被遗忘在寒冬里。

  B.自然春意悄然而至,人间却冰火两重天。

  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春意为什么只是“挂上树梢”?(对比:春意飘浮在树梢,底层的人们无法感受到;春意只是自然的春意,人间没有真正的春意。)

  3.对汪林这一形象,学生较感兴趣,恰可作为一个拓展课堂深度的契机,促进课堂智慧的生成。

  (1)三遇汪林:

  ①也戴小沿帽;转过“商市街”;②吸着烟卷;又换了淡绿色的衣服;腋下夹着一封信,大概又是情书(烟卷,细节描写);③混在鬈发的人之间,也用俄国话和他们笑了一阵,在快乐的人群里。

  学生概括,其他学生补充:汪林是个衣食无忧、生活闲逸无聊、享受快乐的小姐;平时与洋人相融,生活方式受洋人影响。

  (2)为什么要写汪林这个人物?注意上面几个句子中的“也”“又”“也”等词语。

  汪林代表了这样一类人:虽没有做什么坏事,但是对于亡国之痛,他们麻木不仁;对于身边的哀哭疾苦,他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淡漠和冷酷,加重了冰城的寒意,作者在客观描述中隐含批判讽刺(或否定)。

  4.中国人与外国人。

  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混在这些鬈发人中间,少得只有七分之一或八分之一”?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讨论,把握时代背景。

  上世纪三十年代伪满时期的哈尔滨是一个畸形繁荣的城市,是一个病态的满目疮痍的社会。

  它快乐,疯狂,充满异邦的音乐,满街都是鬈发的外国人;

  它寂寞,哀哭,完全在风雪里,墙根转角都发现着不幸者。

  繁华的商市街、中央大街,是少数富人们和外国人的天堂,却是底层不幸者的地狱。(同样运用对比)

  5.为什么题目温暖而诗意,读来却颇多苦涩凄凉?朗读,比较异同:

  (1)“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三月,花还没有,人们嗅不到花香。”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两句的同中之异。自然界有冬春变化,春意已至,人间有冷暖不公,春意何在!第二句多一个停顿,也就多了一份苦涩与沉重,作家笔端流露出一种悲悯与反思。

  (2)抓住最能体现出春意的“树芽”“小题大做”,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深入研读文本,品味作家“以暖写冷”的手法。

  6.关注散文背后的那个“我”。

  讨论:“我”可视为线索人物,全文通过“我”的见闻感受串起白天黑夜不同的场景和人物活动。注意“我”的见闻感受发生的变化——由“醉人的春意”到人间的残忍、苦涩、沉重、悲凉。

  由第8段入手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

  师生讨论,明确:愤激之辞,看似冷酷无情,实质上饱含对不幸者深切的同情,有愤世嫉俗的味道,隐含对造成这种不公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不平。

  温故知新:鲁迅《祝福》中类似的内容。

  知人论世:关于“我”——萧红背叛家庭抛弃富贵,怀着理想之梦来到哈尔滨;历经苦难与萧军结合,租住在商市街25号半地下的偏棚;其文集《商市街》就写当时贫穷、饥饿、动荡的时局和他们的生活。

  哈尔滨以满目疮痍的冷酷现实粉碎了春之梦,萧红在《商市街》里曾说,“只要满洲国存在一天,我们是不能来这块土地的”……

  7.结尾的艺术

  变化结尾内容,朗读,比较表达异同:(1)去掉“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2)去掉“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3)变化“快乐”和“哀哭”的顺序。

  师生讨论,总结:题目以“春意”起,结尾以“哀哭”终。题暖文冷,当春意挂满了树梢,那些沉沦在寒冬里挣扎哀哭的不幸者更让作者深受触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现实社会的苦涩和沉重、冷酷和悲凉。

  作者用以暖写冷、以乐写悲的手法来表达对这个畸形繁荣的城市的悲愤不平,表达对生活在底层社会的不幸者的同情和悲悯。先扬后抑,反向立意,题目与主旨矛盾,匠心独运地收到一种反讽效果。

  四、课后作业

  (1)推荐阅读:关外那片黑土地——《商市街》《呼兰河传》;

  (2)鉴赏写作:请另择一段突出运用对比手法的文学作品内容作赏析。(例:唐诗《燕歌行》“战士”与“汉将”;《红楼梦》“焚稿”与“良缘”;江苏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刘半农《相隔一层纸》“屋里”与“屋外”……)

  【教后反思】

  一堂语文课不能解答所有问题,课后我就这节课进行了反思。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能起到什么作用?

  一、促进提升学生的发问能力。学生在接触一个陌生文本时所产生的阅读体悟可能是令教师惊异的。指导预习的时候教师既要发现他们的阅读潜能,又要能够挖掘他们的这种潜能。激发学生的发问能力,提升学生的发问水平,应该是教师重要的“教”的能力。

  二、“以学定教”,不等同于“以学代教”。带着思考去阅读,学生所提的问题深广度各不相同,解决问题则需要教师的组织和指导,而不能未经思考和整理原样呈现,散乱无章。教师要注意对价值含量高的问题积极引导,枝节的问题、含金量较低的问题,可以简化、淡化处理,也可存疑作课后讨论,延伸思考。

  三、对课堂“意外”的点化能力。课堂生成的问题,总有不在预设之中的,出现意外的情形,无论好坏,教师要有“点化”之功,要及时捕捉、点评,促使它释放最大的光亮,也许就光照课堂;有的问题貌似没有什么价值,却可能会成为一个契机,教师的转化能力就很重要;如出现不和谐音符,也须体现教学机智,巧妙化解。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解题、背景、作者、表

  2.指导阅读、分段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教材分析

  重点:

  难点:

  教具:

  预习指导:

  1.通读课文,熟悉大意

  2.阅读课本上有关资料,了解“表”的有关常识及写作背景

  3.搜集一些有关诸葛亮的简介及故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盖:原来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A.预习翻译3-7段

语文教案 篇7

  一、 教学目的:

  1、能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随文认识“猪、应、该、粗、神、鹅、翅、膀、漂、加、立、刻、结”14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立、次、加、角、些、画”7个字,学习两个新偏旁;

  3、学生在阅读中应学会尊重事实,遇事多动脑子想想,有自己的主见,不能盲目的随从别人的意见。

  二、教学重点:

  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三、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课文中角色的语气,在朗读中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小猪最终把小花猫画成了一只大怪物。

  四、教学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准备课件、画、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一、教师激趣:一向懒惰的小猪爱上了画画,今天,它画了幅画,许多小动物们都来看,我们也去课文里瞧瞧它画了啥?

  二、出示课题:小猪画画(齐读课题)

  学生认识课题中的“猪”字,并读准翘舌音。

  三、听故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课文

  四、学生自读课文

  师:小朋友想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朋友听吗?

  学生自己借助拼音将课文读通顺、读懂。把课文中的生字画出来多读几遍。

  五、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由结果探究原因

  师:谁能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指导学生把话说简要地完整(小猪听了小松鼠、小山羊、小白鹅的话,把一只可爱的小松鼠画成了一只大怪物。)板书:可爱

  教师出示“结果”(一张大怪物的画)随机认识词语“结果”、“一张”板书:大怪物

  师问:小猪为什么会画这么一只怪物呢?

  生:(因为小猪听了小松鼠、小山羊、小的鹅的建议)

  2、学习2、3自然段

  小松鼠给小猪提了什么建议?

  生读小松鼠的话。

  教师出示课件:小松鼠

  师:你觉得小松鼠的尾巴长得怎么样?

  生:小松鼠的尾巴确实又大又好看。

  小松鼠这时是在炫耀自己的长处,你们想想哪些词语要读得重一些?

  学生思索后再读

  “你看,我的`尾巴又大又好看,应该把猪的尾巴画大一些?

  学生集体练习读

  出示词语卡认识:应该 大些

  师:小猪认真想过小松鼠的话吗?

  生:没有。

  师: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

  学生

  通过课文语句理解“马上”一词:“马上”说明小猪心里想了吗?

  生:小猪想都不想,拿起笔就画。

  学生用“马上”一词练习说话

  看图认识词语:又大又粗

  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教师提出学习要求:讨论一下课文怎样读,小山羊的话对吗?为什么?

  出示课件,检查学习效果:

  推荐朗读小能手读小山羊的话。

  师:你为什么把多神气读得重呀?

  生:小山羊的角的确很神气,它在夸耀自己的长处,挺骄傲的。所以语气在自己的长处上要重一些。

  随机认识词语“神气”“一对角”

  师:小山羊的话对不对?为什么?

  生回答

  师:小猪想过小山羊的话吗?你从哪个词知道?

  学生找了出“连忙”一词。

  师:这个词和前面所学的哪个词意思相近?

  学生练习用“连忙”说句话。

  4、学生自学5、6自然段

  指名学生读小白鹅的话。

  出示课件,教师引导理解小白鹅的心理:小白鹅最欣赏的就是它的翅膀,可眼见小猪的画上没有自己最美的部分,又急又得意。

  学生再读,师生评议

  你看,我的翅膀多漂亮,给猫加上一对翅膀该多美呀!

  认识词语:一对翅膀 漂亮 加上

  师:小猪还是没作过多的细想,就怎样做?

  学生了解近义词:连忙、马上、立刻

  5、学生通过连忙、马上、立刻帮助小猪分析画成大怪物的原因。

  6、请学生把自己的意见说给小猪听。

  7、给动画片配音分角色朗读。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吹、祝?等14个生字。会写?吹、地?等6个字。

  2、以用欢快的语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随着优美的曲调歌唱。

  3、感受生活的快乐幸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激发实现未来理想的愿望。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录音机及《快乐的节日》歌曲录音带

  2、字词卡片、挂图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认识?吹、祝?等14个生字。会写?吹、地?等6个字。

  3、感受生活的快乐幸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激发

  实现未来理想的愿望。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练习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阅读时读出自己的感受,做到有感阅读,陶冶情操,感受阅读

  的乐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时读出自己的感受,做到有感阅读,陶冶情操,感受

  阅读的乐趣。

  低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所以我设计了教师范读,教师范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老师富有感情的`朗读中初步感受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通过老师的“情”感染学生,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因此,我让学生闭上小眼睛,自己深情并茂地把课文朗诵了一遍,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了,感受到了快乐的情绪。把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后,让他们迫不及待地去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体会作者对黄河灵魂精魄的赞美;激发热爱祖国之情。

  知识要求: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摘录文章中的好词佳句。

  能力要求:想像黄河壶口瀑布那动人心魄的场面;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知道黄河魂指的是什么;通过语言文字想像黄河壶口瀑布动人心魄的场面;积累好词佳句。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课件、挂图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陕西的宜川,山西的吉县之间,黄河的河面从五百米以上的宽度猛然收缩为五十米左右,河水骤然落下。形成了万里黄河最壮观的瀑布――壶口瀑布。今天我们一块来欣赏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文章的题目为什么不叫“壶口瀑布”而叫“黄河魂”呢?学了课文就明白了。

  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适当批注

  三、 自学自学生字新词

  1、 读生字

  2、 理解词语

  四、学习课文

  1、 自由读课文,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理清层次结构。(小组讨论,全班发言)

  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写壶口瀑布的大名,如雷贯耳。但实际如何?作者存有疑虑。

  第二到五自然段集中描写壶口瀑布惊心动魄的气势。

  第六、七自然段写作者的感受。

  2、 重点学习第二部分内容(看录像或图片)

  ⑴请学生读课文,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我”来到壶口,感觉如何?

  ②你对壶口瀑布这一景观哪里最感兴趣,说说(自由发言)

  点拨:在这几段的描写中,作者运用了许多形象优美的词语,而且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把滚滚而来的黄河水比作千万条黄鳞巨龙把跌落深渊的水向上冲的样子比作强劲的龙卷风等等,读后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如身临其境。

  ⑵带感情读课文

  3、 学习第三部分

  ⑴作者歌颂了壶口瀑布的什么精神?反复读第六自然段。自由发言,谈体会。

  ⑵为什么用黄河魂作题目?

  老师归纳:壶口瀑布在黄河上,它的形成离不开黄河,离不开黄河的水,最主要的是壶口瀑布所表现出来的力量、精神、壮举和气概正是黄河水的灵魂的集中体现,这里的“魂”指的是黄河的胸怀、精神和气概。

  ⑶满怀感情读这部分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