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22 07:02:0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集锦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集锦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伍尔夫及意识流小说;

  2.阅读小说,初步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征;

  3.感知主人公意识流动的过程;

  4.分析小说意识流的表现手法,语文教案-墙上的斑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伍尔夫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也成了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今天,我们来赏析她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看看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有什么不同。

  二、简介伍尔夫及意识流小说

  教师可以根据扩展资料中的相关内容来简介作者及意识流小说。重点可放在对意识流小说的介绍上。

  三、初读小说,整体感知

  揭示:这是一篇很奇特的小说。女主人公冬日平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她反复猜想着它是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作者一惯认为,艺术的任务不是再现客观世界,而是表现客观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识中的反映,表现感情、感觉、联想、想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种艺术主张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再读小说,探究小说写法上的特点

  教师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片断,并加以分析,最后,在学生发言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归纳要点:

  1.《墙上的斑点》通篇是内心独白。“我”看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逸开去,后来发现,这一污迹原是一只蜗牛。这一斑点是蜗牛或别的什么,在小说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客观事物“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

  2.“我”从看到船上有一斑点引发了一连串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第二课时

  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对比

  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回忆曾经阅读过的小说(以教材中的为主),并让学生对某一篇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进行分析,然后大家针对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其间可让学生诵读相关段落。之后教师总结如下:

  1.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墙上的斑点》。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墙上的斑点》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奥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此外,意识流小说主张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直接展开自己的意识活动过程。在意识流小说里,即使是描绘环境、外貌、举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从旁叙述,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象表现出来。

  2.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意识流小说家直接从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联想”的理论,把它们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墙上的斑点》写主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这一连串的“自由联想”展现了主人公头脑中意识流动的随意性、跳跃性。

  3.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传统小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打破时空界限的,但在具体“回忆”的那段时间,时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意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意识流小说的“回忆”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的遐想,“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4.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她认为“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刺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会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他们的作品也就会“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是最终结局”。她呼吁:“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搞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不管表面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的痕迹吧。”

  探究活动

  从《墙上的斑点》看意识流小说的诗意美

  研究提纲:

  (1)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2)《墙上的斑点》的语言美(诗性语言)

  (3)《墙上的斑点》的结构美(诗性结构)

  (4)《墙上的斑点》的想像美(诗意想像)

  (5)意识流小说中的诗意美集中体现在《墙上的斑点》中的“三美”

  参读书目:

  (1)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

  (2)戴维·洛奇著,王峻岩等译《小说的艺术》,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3)金开诚《文艺心理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4)伍尔夫著,刘炳善译《书和画像》,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学习并启发学生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方法】

  朗读法,列表法。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释题,并朗读课文补充资料:“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二、整体感知

  云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如文中所说的'?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试着填空找出中心句,最基本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是:

  “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领会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用了常常,往往,表示不是绝对化的,是表示一般情况下的如此。

  三、课文研讨

  1、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列表:

  云的种类形状位置天气情况

  2、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谚语:

  “云交云,雨淋淋”

  “江猪过河,大雨滂沱”“棉花云,雨快临”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绵绵”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西北天,明朝大太阳”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山戴帽,大雨到”

  “云吃雾下,雾吃云晴”

  试着用科学现象解释你所知道的一两句谚语。

  四、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五、总结课文,延伸探讨

  今天需要看云识天气吗?

  六、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3、课文作业本。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和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阅读,并能简要地复故事。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干梦想成真。

  4、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能运用到自身的习作中去。

  教学重点

  引导同学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梦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梦想”。

  过渡语:“梦想”可能是我们心中最深切的、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间的很多奇迹都源于梦想,并经过不懈的努力使梦想成真。人应该有梦想,并为自身梦想的实现作出努力。

  2、同学们,现在请你告诉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

  小结:同学们的梦想都非常美好!希望你们能够时刻记住自身的梦想,并使梦想转化成前进的动力。因为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让你发明出无法想象的奇迹。

  (板书,完成课题。)

  3、现在就请同学们来阅读一个真实的故事,去感受梦想的力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把自身认为不好理解的段落认真读一读。

  3、接读课文,纠正字音。

  4、重点理解以下词语:

  筹齐:筹集齐全。本课是指瑞恩筹集到了可以打一口井的钱。

  募捐:广泛征集捐款或物品。

  颠簸:上下震荡。

  羞涩: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迫不和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一声不吭:吭,出声,说话。“一声不吭”是指一直缄默不语,一句话也没有说。

  5、同学再读课文,考虑: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文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小朋友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

  说一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三、读文交流,体会作者情感

  1、(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讨论自身疑惑的问题。)

  想一想,瑞恩的梦想是什么?他是怎样实现自身的梦想的?

  2、文中有哪些地方出乎你的意料?在这些出人意料之处你想到些什么?从而深刻体会瑞恩以和文中其他人物的精神品质。指导同学抓住重点段落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3、引读课文,尝试回答上面的问题:

  引读课文,深入体会以下句子的含义。

  ⑴一声不吭的.瑞恩突然说:“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吧。”他的声音很小,但很坚定,“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这段话与前面写瑞恩在第一次捐钱时听募捐项目的负责人说挖一口井得要2000块钱时的表示形成了对比:那时的瑞恩还不知道2000块钱是个多大的数目,他只是兴奋地说:“那我再多干些活挣更多的钱吧!”从“兴奋”到“坚定”,一方面表示了瑞恩在短短的两个月内,通过筹齐打井的2000块钱,已经迅速地长大了,他现在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买钻井机的难度;另一方面也表示了瑞恩为了实现“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这一梦想的坚定态度是不可动摇的。

  ⑵是呀,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

  “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是指瑞恩“给非洲的小朋友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的实现,给安格鲁的小朋友们送去了关爱,送去了健康,令安格鲁的村民们感激不尽;而安格鲁村民们的表示,也令瑞恩和家长感到无比的激动和幸福。作者在此点题,满怀深情地阐发议论,以反问句抒发自身的情感,并引发读者的考虑──梦想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四、联系上下文,体会题目的含义

  梦想的力量在课文中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小瑞恩的梦想不只鼓动着他自己前进的风帆,激励着他克服重重困难,坚定执著地为达到梦想的此岸而奋斗;同时也感动并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其中,最终使梦想成为实际;这个梦想的实现也使安格鲁的村民们对瑞恩以加拿大人民感激不尽,从而增进了加非人民的友谊。这不就是梦想的力量吗?

  五、回读全文并选择自身喜欢的,感受最深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

  六、拓展,深化主题

  1、同学畅谈自身的体会,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来谈,还可以扩展开去,结合自身的实际来谈,从而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升华自身的思想认识。

  2、资料展示:

  瑞恩·希里杰克被人称为“加拿大的灵魂”。2001年,在加拿大国际发展协会的协助下,成立了“瑞恩的井”基金会。2002年9月30日,他接受了加拿大总督克拉克森颁发的国家荣誉勋章,10月,他作为唯一的加拿大人,被评选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这一切来自于他6岁时的一个小小的愿望──为非洲儿童挖一口井!起初,挖井的钱是靠他一个人做家务赚来的。然后亲戚、朋友、邻居也加入进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心愿鼓舞了全世界六十多个国家的成年人,协助瑞恩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人们纷纷解囊相助。到2003年初,“瑞恩的井”基金会有七十多万加元,已经在非洲挖了七十多口水井。

  2003年3月15日,瑞恩去日本参与“第三届世界水资源论坛”,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组邀请瑞恩和他的妈妈到中国做客。瑞恩和他的妈妈通过《实话实说》节目与中国广大观众见面。在这次节目即将结束时,瑞恩说:“我要为取得干净的水源而努力工作,直到我爸爸那个年纪。”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重点:

  1. 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学习阅读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方法。

  2. 获取文化营养,丰富思想,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辨的习惯,享受思辨的乐趣。

  3. 培养阅读欣赏议论文的兴趣和习惯。

  4. 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所带来的思想水平的提高,对于记叙文写作的立意、选材也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建议

  1. 本文的论点未直接提出,可组织学生讨论,以提高分析课文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2.“七月流火”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弄巧可能成拙。但此例的直接意义却在于读书不能望文生义。教学中可借此例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最好水平”,作者说在书面语中不能用,在口语中勉强可用,因为本文是在谈论书面语。其实,用在口语中也是错误的,也不可取,口语也要规范。

  学习内容

  1. 大雅似俗的风格

  王力先生的《谈语言》是一个谈话记录,因此与一般的文章不一样,有一种特殊的风格。表面看来信马由缰,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然而所说的内容却是一位语言学家所深思熟虑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而且脉络清晰。因而,这篇课文实在是大雅似俗。

  2. 关于课文的论点

  本文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其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它有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是“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第二个分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课文的论点并没有直接提出,而是化解为两个分论点。分论点也没有直接提出,而是隐含在或者说渗透在具体的论述中。这种情况在文章中比较少见,但在谈话中也并非绝无仅有。因为谈话必须平易,而直接说出论点可能过于庄重。而且谈话中,句子与语境的关系更为密切,因而不能生硬。同时,谈话常常是开始的时候想到了最重要的内容,然后又想到其他方面,逐步把思想表达完整。

  有人习惯于在文章中找原句作为论点,可能认为本文的论点是“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把这话作为论点的困难在于:第一,所指不明,究竟这里的规范化和大众化指什么?第二,文章谈论的是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大众化”指的其实是“不能脱离口语”,只是因为上下句都谈到了读者,才说成“大众化”。第三,作为论点,这里的“考虑”显然是多余的,因为上文说到“不能忘了”,这里才用“考虑”与之呼应。有人可能会认为论点是“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这种认识的困难还在于,直接表达论点的句子应当较为简约,比如说成

  “口语的加工,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能不能认为文章的论点是“书面语应当口语化,规范化”?这样也不行。因为“书面语口语化”的说法不通,所谓“化”是向某个方面某种性质转变的意思,但口语在前,书面语在后,怎么能把后来的转变为原有的呢?“书面语规范化”的'说法也不通,因为并不是先有了一种不规范的书面语再使之规范,作者的意思是对口语进行加工,进行规范化。那么,说文章的论点是“文章要口语化,规范化”如何?那也不行。因为“文章规范化”会使人误认为是文章形式本身的规范化。这是不是说文章的论点只有一种表述形式呢?那倒不是,比如本文的论点就可以表述为“书面语应当是经过加工的口语”。其实,“经过加工的口语”,就是“口语的规范化”。

  3. 课文中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

  因为是谈话,所以本文的语言和一般的议论文相比,多用短句,多用单句,句子结构也比较简单。但既然是议论文,与记叙文相比,句子还是长一些,结构复杂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语多一些。这里只分析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该句是第二部分的核心句。从结构上说,这只是一个单句。问题在于,“不懂得”的宾语是由一个复句结构充当的。有的语言学家把这样的单句叫做超句,而且这个复句结构又是一个多重复句,总体上是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本身又是一个并列复句。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呢?答案只能是:表达思想的需要。这个句子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正是第一个分论点“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但在这个具体的语境中,作者不能把这个分论点写上去,如果那样,必然会前言不搭后语。因为这里是在批评反面现象,所以说“脱离了口语”。为了表意更加充分,更加饱满,也为了句式更加流畅,作者又换个角度说“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对这种反面现象的最好批评,莫过于指出其结果:“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多重复句:“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而这个复句所阐明的道理与上文所批评的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那就是:那些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于是作者就把这个复句结构作“不懂得”的宾语,形成了有人称之为超句的复杂的单句:“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关于结构

  课文可分成三部分。全文的结构提纲如下:

  (一)(1自然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二)(2--5自然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1)(2自然段)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2)(3--4自然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3)(5自然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朴实的好。

  (三)(6--12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1)(6、7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2)(8、9自然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

  (3)(10自然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

  (4)(11自然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

  (5)(12自然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语文教案 篇5

  对比内容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

  语态

  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对我态度

  “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生活态度

  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

  ——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3.从表中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中年闰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讨论并归纳: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成了满脸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是封建统治的压迫,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4.“我”对闰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当年,“我”因闰土

  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而羡慕不已;现在,“我”为闰土与我之间的不了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冷漠、隔膜。闰土这个形象闰土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

  5.既然闰土的变化已经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杨二嫂呢?

  (讨论并归纳:其实这也是一种过对比手法,小说以杨二嫂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来对比衬托闰土的淳朴诚实,从更广泛意义上展示人与人关系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6.课文从哪些方面去描写杨二嫂的?表现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齐读第三部分课文,品味、领悟小说语言的含义。

  1.同学们对这部分课文中,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语句?为什么?

  (让学生从内容和语言方面谈个性感受)

  2.从文中看,“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文中的“我”是一个有作者影子,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形象。)

  3.面对回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位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文中的“高墙”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

  4.“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讨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讨论并归纳: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3、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感受其爱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预习形成

  一、作家作品简介: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二、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疟子()寒噤()吆喝()蹿()提防()仄歪()

  飒飒()张皇失措()白洋淀()竹篙()悠闲()

  2、解释词语。

  转弯抹角:悠闲:

  张皇失措:月明风清:

  三、复述故事,理清思路: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

  2、复述故事情节。(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的'把握。)

  3、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思路。

  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为情节展开作铺垫)

  第二部分:(9-54)(开端、发展)

  一层:写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回苇塘找队伍。

  二层:。

  三层:老头子为没能完成护送任务而内疚,发誓要为女孩报仇。

  第三部分:(55-末尾)。(高潮、结局)

  四、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作出标记

  五有关战争题材的传奇英雄人物故事或歌曲,说或唱给大家听听。

  【预习困惑】预习时你遇到了哪些困惑或疑难,请记下来吧:

  【自主学习】

  一、“老头子”是位英雄人物,他的英雄性格表现在多方面,请用“老头子是一个的人,因为”(用文中的句子回答)的句式说一段话,写出你心中的“老英雄。

  二、文章是何如直接刻画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的?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的语句加以说明。

  三、跳读课文,找出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描写的段落,细细品味,然后补写出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合作展示】

  一、深层探究:小说中的“老头子”是位英雄人物,他的故事富有传奇色彩。请说说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二、思想交流:作者着力刻画“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有何深刻的用意?

  三、篇小说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环境描写却富有诗情画意,请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妙处。

  【检测反馈】试试吧,你一定能行!

  一、填空。《芦花荡》是________(作者)的著名短篇小说。这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____________。《芦花荡》这个故事发生在________的岁月里。在充满诗情画意的________里,一个干瘦的老头子,整天自如地穿梭着,他让________感到快乐,让________感到胆寒。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_____

  二、阅读课文1—8自然节做下面的题。

  1、第一段文字是描写,其作用是:

  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运用了什么手法?“钻”改为“长”好吗,为什么?

  3、课文中第4自然节是老头子的外貌描写,有人说这形象地刻画了他的特点,试对之作简要分析。

  4、选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5、“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从这歌声可以看出苇塘里的抗日队伍有怎样的精神风貌?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按笔顺把字写得端正、美观。

  2.能有顺序地观察图画,认识图上描绘的事物,凭借图画理解本课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词串,了解祖国大地一年四季的一些自然景观,体会祖国地域辽阔和物产丰富。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诵读词串,展开想象,感受词串的意境美是教学难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诗歌,引出课题

  1. 小朋友,还记得《家》这首诗歌吗?我们一起背背吧!

  2. 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出示中国地图)我们的“家”又大又美!爸爸妈妈带你去过哪些地方?

  3. 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跟着《识字6》到祖国的东西南北走一走,看一看,一起领略祖国不同地区的美丽风光。

  二、初读词串,认识位置

  1.请小朋友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词语。

  2. 指名朗读词串,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想:课文介绍了哪些地方?

  3.在朗读中我们知道课文向大家介绍了“塞北”、“江南”、 “海岛”、“高原”,知道这些地方在祖国地图的哪个位置吗?(出示地图,相机贴词语)

  4. 请大家再读读词串,一边读书一边看图,你能给每幅图找到相应的那行词串吗?找到了就读给你的小伙伴听听吧!

  三、品读词串,理解感悟

  1. 骏马 秋风 塞北

  ⑴塞北草原的秋天会怎样?(播放秋风声、马嘶声)咦,耳边传来了一个声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⑵秋风吹过茫茫的大草原,塞北大草原一片浑黄,一群群骏马迎着秋风飞奔在茫茫无边的大草原上,你能把塞北的风光读出来吗?

  ⑶学生练读。

  2. 杏花 春雨 江南

  ⑴能说说你心目中的江南是什么样的?

  ⑵春雨使江南的大地慢慢地、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就像我们学过的识字,背背看!

  ⑶粉红的杏花露出了笑脸,细细的春雨飘洒着,装扮着江南美丽的春天,喜欢江南吗?江南风景美如画,我们一起来赞一赞秀美的江南吧!

  3. 椰树 骄阳 海岛

  ⑴春天的脚步匆匆而去,我们一起去骄阳似火的海岛看看吧!共同感受海岛独特的夏季风情!

  ⑵什么是骄阳?在炎热的海岛上有一种树却长得异常地繁茂,它就是“椰树”(出示椰树图片),椰树长得啥样?

  ⑶迷人的海岛吸引了许多游人,站在海岛上,阵阵海风迎面吹来,听着哗哗的浪花声,品尝着鲜美的椰果,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谁来读一读,用你动听的声音把我们带到那美丽的椰树王国!

  4. 牦牛 冰雪 高原

  ⑴最后让我们一起到冰天雪地的高原去见识见识吧!认识它们吗?(出示牦牛图片)它们怎么能在这冰天雪地的世界里生活呢?你们了解牦牛吗?

  ⑵你能用朗读把画面描绘出来吗?试试看!

  5. 品读韵文

  走遍了祖国的东西南北,领略了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风光,读读看,喜欢哪儿就把那组词语多读几遍。比一比,哪些小朋友能把这个地方的美表现出来?

  四、指导描红

  1. 认读本课的'生字,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2. 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认真描红:一笔描成,笔笔到位。

  五、布置作业

  诵读词串,搜集有关“塞北、江南、海岛、高原”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诵读词串,运用词语

  指名读词串。自由读一读,想一想,韵文的字里行间有什么规律?

  ⑴学生自主交流。

  ⑵老师小结:我们在朗读全文的时候可以把词串当成一首诗,一边读词,一边想象,读着读着,我们的眼前出现了祖国大地的自然风光,我们的祖国不仅处处美,而且处处是宝呢!横着读,词串就是一首优美的诗!瞧!词串还押韵呢,江南的南、高原的原,韵脚是“án”。

  小组赛读词串。

  4. 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欣赏了各地的美景,那些美丽的地方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有一些外国的小朋友来我们中国做客,作为中国的小主人,你最想把哪儿介绍给他们?为什么?

  ⑴告诉大家一个小诀窍:用上课文里的词语选一个地方给大家介绍介绍,可以运用自己搜集的相关材料。能用上一些诗句就更棒了!(相机推荐:《敕勒川》、《忆江南》等古诗)

  ⑵和你的小伙伴说说看!你能行!

  5. 亲爱的孩子们,我们走遍了祖国各地,欣赏了各地的美景:

  我们迎着瑟瑟秋风,来到辽阔的塞北草原——骏马 秋风 塞北;

  我们沐浴着蒙蒙春雨,漫步在美丽的江南——杏花 春雨 江南;

  我们再去炎炎夏日下的海岛——椰树 骄阳 海岛;

  我们再登上冰雪覆盖的高原——牦牛 冰雪 高原。

  我们喜欢江南,也喜欢海岛;喜欢塞北,也喜欢高原。因为它们各有各的美,我们的祖国真是幅员辽阔,风情各异啊!来,看着地图,背背词串,把祖国装在我们的心中!

  二、指导写字

  1.小朋友把词串读得真美!相信你的字一定写得更美!

  2.怎样才能把字写漂亮呢?大家可以这样试试看:

  先整体感知这个字的结构特点,再观察这个字的关键笔画,看清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最后在心中记住这个字的模样。

  小朋友,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关键笔画?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塞”:拿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书空,先写宝盖头,再写两横两竖,接着写长横,撇和捺一定要展开一点。

  “骄”:小朋友想一想,书写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动起手,用心描一个,写一个。

  “塞”:拿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书空,先写宝盖头,再写两横两竖,接着写长横,撇和捺一定要展开一点。

  “骄”:小朋友想一想,书写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 动起手,用心描一个,写一个。

  “岛”:老师要请小朋友来教了。你先教什么呢?这个字是山字旁。岛字里面藏个山,山字是扁山,里面没藏好,露在外一半。

  4.请拿出习字册临写吧!

  三、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导学。

  2.写话:运用文中的词语向别人介绍自己喜欢的地方。

语文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坐井观天》是一篇生动有趣,寓意深刻的童话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空大小的故事,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或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故事内容浅显易懂,但要挖掘深含其中的寓意,对孩子们来说却有一定的难度。《坐井观天》是本组课文中的第一篇,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学生学习本组课文的先导,学习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为本组课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的意思。

  3、抓住文中的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4、通过分角色朗读,读出青蛙的自信、傲慢;小鸟的劝告、诚恳的语气。

  5、理解寓意:看问题、认识事物要全面,不能自以为是、目光短浅。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讨论交流,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道理。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然后分角色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或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教学重点:

  抓住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让学生理解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理解本文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谈话引入课题。

  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位新朋友,你们看(出示青蛙和小鸟的卡片)。从前这只青蛙坐在这口古老的井里。一天,一只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咦!后来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就是《坐井观天》(板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师:现在,把书打开,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号自然段(学生自读课文,很认真)。(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认读:抬头、回答、青蛙、弄错、还有、无边无际、相信、井沿)

  师:课题“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课文里讲的是谁“坐井观天”?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它们是为了一件什么事争论起来的?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想一想,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1)“无边无际”什么意思?

  练习说话:()是无边无际的。

  (2)比较句子:

  天无边无际,很大很大。

  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3)指导朗读小鸟的话。

  (4)“大话”什么意思?青蛙为什么觉得小鸟的话是大话?找到句子读一读。

  (5)比较句子: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如果有一天青蛙真的跳出井口,它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2、从这个故事中,你们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3、词语总结复习:坐井观天、无边无际、一……就……。

  五、课堂总结

  本文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然就会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续写课文。

  七、板书设计

  坐井观天

  看

  青蛙:天不过井口那么大

  小鸟: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风筝》教案 11-14

语文上册教案01-25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长征教案02-10

语文树教案12-05

【经典】语文教案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