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27 07:36:2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通用[4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通用[4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学习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喻今的政治见解;

  (2)掌握对比论证法在全文中的作用;

  (3)学习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处处重复却不给人以累赘之感,句句相似却又没有雷同之嫌;

  (4)着重识记并理解“蒙、因、絜、爱、余烈、弱”等词的含义;

  (5)理解“制、亡、利、固”4个多义词的不同含义。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教学难点:以叙史来对比论证。

  教学设想:

  (1)以诵读促理解,以理解促诵读。

  (2)本文文言词汇丰富,注意引导学生识辨积累。

  (3)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重点学习1─2节。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及课文写作背景、释题、明确文体。

  二.⑴对照注释自读第一节。要求读准字音,先默读,再朗读。

  ⑵指名朗读,学生老师评价。

  ⑶再读课文,划出疑难。

  ⑷质疑,讨论释疑。

  ⑸要学生说出本节活用词、通假字。

  ⑹齐读课文第一节。请同学概括大意,教师板书。

  三.1.用学习第1节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第2节。

  2.解释加点字(出示小黑板,学生口答)

  ⑴蒙故业

  ⑵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⑶宽厚而爱人

  ⑷相与为一

  ⑸赵奢之伦制其兵

  ⑹秦人开关延敌

  ⑺延及孝文公

  四.自读第三节,方法同一、二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3─4节,背诵3─4节。

  教学步骤:

  一.齐读1─2节,体会语言特色,板书1─2节内容。

  二.检查自读第3节情况

  1.指名朗读第3节,要求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蒙)恬藩篱黔(首)隳(名城)

  2.对朗读给予评价。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3.质疑,讨论释疑。

  4.要学生说出本节的通假字、活用字、古今异义词。

  5.解释加点字(出示小黑板,要学生口答)

  ⑴奋六世之余烈

  ⑵铸以为金人十二

  ⑶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⑷因河为池

  ⑸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⑹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注意句式)

  三.指导背诵,概括大意。

  1.结合课后练习二(1),指导背诵,加深课文理解

  2.概括段意,教师板书。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四.1.对照注释自读第4节,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牖猗蹑氓

  2.指名朗读、评价、教师范读。

  3.质疑,集体释疑。

  4.出示小黑板,请学生口答加点字的用法及意义。

  ⑴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注意句式)

  ⑵赢粮而景从

  ⑶天下云集而响应

  ⑷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5.齐读课文,概括段意教师板书。

  6.根据课后练习二(2)提示,指导背诵,加深理解。

  7.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五.作业(早或晚自修完成)

  1.继续背诵3─4节,(注意心到,口到,耳到)

  2.自读课文第5节。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第5节,总结全文

  教学步骤:

  一.指名背诵3─4节,给予鼓励。

  二.学习第5节

  1.出示小黑板,翻译句子和加点字,口头完成,检查预习情况。

  ⑴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

  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也?⑶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根据检查情况,要求学生质疑,释疑。

  3.指名朗读、教师评价、教师指导朗读(参见教参P170有关朗读语气提示)

  4.教师范读

  5.指导背诵

  6.学生概括本节大意,明确结尾句在本文中的地位

  三.1.引导学生看板书,结合课题思考,认识本文“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的.特色。

  2.找出课文中的对比,寻找各组对比之间的关系,并用图表示,并分析运用对比对论证中心论点的作用。

  3.朗读课文,找出骈句,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本文“赋体文心”的特色。

  四.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多义词)

  板书:

  兴孝公:崛起(前361─前338)第1节

  惠文武昭襄孝文,庄襄:发展

  (一)兴亡过程(前337─前247)第2节

  以史始皇统一全国(前246─前210)第3节

  论证亡二世:灭亡(前209─前207)第4节

  (二)灭亡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第5节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了解伏尔泰为人类所作的贡献,感受雨果对伏尔泰的赞扬崇敬之情。

  2、体会雨果饱含激情的演讲风格和理解诗化的语言中蕴蓄的深刻含义。

  3、学习作者抓住伏尔泰的“笔”和“微笑”两个特征刻画他的“斗士”和“智者”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从雨果包含激情的语言中领略两位杰出人物的思想光辉。

  2、了解伏尔泰为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通过著书立说和文学创作,做出思想上的贡献;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素质,为他那个时代的弱势人群争取人权,勇敢斗争。

  教学难点:

  1、启蒙运动在西方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2、伏尔泰所处的时代及思想背景。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从今天开始,我们通过学习一篇演说词,走近法兰西的两位杰出人物:伏尔泰和维克多?雨果。他们相差整整一个世纪,伏尔泰于1778年病逝,雨果生于1802年,他们二人并没有面对面的交往。但是,阅读过本文的人,无不被雨果对伏尔泰的敬爱与景仰之情感染。

  二、整体阅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陨落:yǔn 诅咒:zǔ 不挠:náo 恪尽职守:kè

  2、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世纪性贡献

  第二部分(2—8)思想启蒙;(9)现实关怀。

  第三部分(10—12)非凡人格

  第四部分(13—14)时代意义

  三、新课讲授:

  1、从雨果的演讲中,可以了解伏尔泰为人类文明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明确:⑴通过著书立说和文学创作,做出思想上的贡献。

  ⑵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素质,为他那个时代的弱势人群争取人权,勇敢斗争。

  2、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

  明确:在伏尔泰生活的时代前期,统治阶级压迫人民,而人民却甘心受迫,不敢、也不懂起来反抗,社会愈加昏暗腐败。这时,许多像伏尔泰这样的启蒙主义思想家用自己的笔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唤起了人们反抗的意识,投入到为民主自由而斗争的自由中去。所以,雨果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称为“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

  3、教师范读第一段,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⑴在第一段中找出最能够体现雨果对伏尔泰评价的一个词和一句话。

  ⑵为什么雨果认为伏尔泰是永生的?

  ⑶世人怎么对待伏尔泰的逝世?雨果呢?

  明确:⑴“巨星”、“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

  ⑵因为他有长寿的岁月,有等身的著作,还担负着培育良知、教化人类的责任。

  ⑶世人有两种态度:诅咒和祝福。雨果认为,这是荣誉最美好的两种形式。

  4、伏尔泰是几个世纪前的伟人,在雨果口中他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学生独立思考,找出文中能够表现伏尔泰形象的句子。

  总结学生的发言,分析得出:文中的伏尔泰表现出两种形象:斗士、智者。

  明确:如:第八段中“他孤军奋战”、“具有女性的温情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伟大的头脑和浩瀚无际的心胸”;第十一段中“从这深邃的双目里露出了微笑”。

  四、作业布置

  1、完成练习二

  2、自读后面的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分析,我们得出:文中的伏尔泰表现出两种形象:斗士、智者。这节课我们来分析伏尔泰的形象。

  二、新课讲授:

  (一)、分析分析“斗士”的形象。

  思考讨论:1、斗争的原因是什么? 2、对象是谁? 3、以何种方式? 4、具体的表现是什么? 5、结果怎样?

  明确:

  1、时代的原因:人民无知,宗教愚昧,君主专制,暗。

  2、对象:宫廷、贵族、金融界、教会。

  3、方式:独自一人,一枝笔(轻如和风,猛如雷电)。

  4、表现:为西尔旺、蒙巴伊、卡拉斯、拉巴尔辩护。

  5、结果:胜利。

  小结:伏尔泰是“法兰西思想之父”,他经历了君主专制由鼎盛到衰败的转折期,为当时的人们带来了自由和民主的声音。因此他的形象可以概括为:倔强的斗士形象。

  (二)分析“智者”的形象。

  1、雨果抓住伏尔泰的什么特点去表现的?

  明确:抓住伏尔泰的.“深邃的双目”和“睿智的微笑”进行描写。

  2、师生共同朗读第12段,体会雨果是如何描写伏尔泰的“微笑”的。

  提示:理解作家借助“微笑”,呈现出伏尔泰的成就。

  3、提问: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特点进行描写?

  明确:对于斗士的形象,“微笑”所造成的反差最大,能够表现出伏尔泰的性格,感染的效果更加强烈。

  三、拓展提高:

  1、雨果抓住伏尔泰的“笔”和“微笑”塑造了一位“斗士”和“智者”的形象。在雨果看来,伏尔泰“是一个新纪元的到来”。请学生思考其原因。

  明确:结合第13段,能够认识到:伏尔泰把自由的精神和民主的思想带到人们中间,引起人们思想彻底的变化。

  2、引导学生结合上文,从“人“和”公民”、“权力”和“职责”人手,理解“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力;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作为人,我们有追求自由

  小结:伏尔泰形象的意义在于,他和民主的权力;作为公民,我们有遵守法律的职责。不代表行政权力,他代表进步的文明思想。在他生活的时代,君主的权力、宗教的权威,束缚着人们;而伏尔泰的目的就是推翻权威,建立自由。

  四、品味语言:

  1、他受到诅咒、受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

  明确:受到黑暗暴力的统治阶级的诅咒,帮人民摆脱愚味,人民祝福他,未来属于人民。

  2、人们就为这微笑感动。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

  明确:这里的“黎明”指的是封建王朝即将崩溃,民主时期即将开始。这“微笑”是对封建统治者的蔑视和嘲笑,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展望。他的沉着坚定给人以力量。

  3、我们感到,从今以后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

  明确:只有思想开放了,人民才能创造出更为先进的文明。

  4、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

  明确:封建君主专制使人民生活在痛苦之中,而伏尔泰虽然去世了,但他的思想仍然指引着人们走向光明,作者强调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就是表明作者向黑暗宣战的决心。

  五、总结演说的特点:

  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明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

  演讲应注意:

  1、认清对象,确立主旨。即针对性。

  2、思路清晰,节奏明快。

  3、感情充沛,例证动人。

  4、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六、课堂小结:

  本文是雨果著名的演讲之一,全文贯穿着自由、民主、和平的精神,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作者紧紧围绕伏尔泰思想上的成就,用激情饱满的浪漫语言,回顾了伏尔泰的笔、伏尔泰独自一人的斗争,以及他的微笑、睿智,由此刻画了一位“斗士”的形象、“智者”的形象。文中有许多意义深刻、内涵隽永的句子,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人物经历细细体会。

  七、作业布置:

  1、完成练习三

  2、预习下一课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写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前三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试着表达自己对声音的感觉。

  重点难点:理解文章含义,感受课文丰富的内涵。

  教学准备:拟定声音的录音。

  课时安排:2课时。

  主教案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回顾升旗仪式上的《三个小金人》的故事,说说为什么第三个小金人最有价值。

  2、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倾听的人是最有价值的?

  二、探究倾听的意义:

  1、观看心理小短剧《倾听者和不倾听者》,交流分析。

  情景1:学生甲一副愁眉苦脸的神情,沮丧地走着。碰到学生乙,上前诉苦求助:“我最近好烦恼,我的数学考试又不及格了,被老师训了一顿,又被老爸打了一顿,而且-……”乙好象在听,但面无表情。

  情景2:甲更加烦恼痛苦,这时候他又碰到了丙。甲上前去,诉苦求助:“我最近很烦恼,我的……”丙一听,急忙插嘴:“怎么拉?你烦恼什么?”甲说:“我的数学……”丙又插嘴说:“数学作业又没有交了吗?不会做吗?是你没有听课吧?”甲解释道:“不是,是我的……”丙继续插嘴自说自话:“是不是考试偷看作弊被老师抓到了,还是你老爸不让你玩游戏又把你的游戏碟给收了?……”甲看着丙一股脑地说了一大串话,自己就是插不上嘴,更加苦恼了,唉声叹气地走了。

  情景3:丁看到甲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主动询问:“你有什么事吗?”甲:“我心里烦死了!”丁:“愿意说给我听听吗?”甲:“我的数学又没及格,被老师训了一顿,又被老爸打了一顿。”丁:“那可真够烦的。”甲:“而我也有我的苦衷”。“是吗?”“我每天晚上在家做作业时,家里总是热闹非凡,爸爸妈妈和生意上的朋友一起打麻将,吵死了,我都静不下心来……”(丁边听边点头。)

  教师引导:看了短剧后的感受是什么,你更喜欢跟谁交朋友?

  学生交流后教师:倾听者收获信任、友谊。

  2、倾听能力小测验,感受体验。

  教师请学生倾听题目:

  中学的小明特别聪明,心算能力很强。有一天,老师又出了一道心算题目,来考考他:有一辆公共汽车,车上有28个人。到了一站上了18人,下了3人;到了另外一站上了5人,下了20人;然后又上了16人,下了2人;到了另一站又上了4人,下了18人;

  这时老师停下来,不说话,望着学生。看看学生有什么反应。这里,一定有学员大声地说出答案——28人。老师宣布:不错,现在车上还有28人,但是我的'问题是“这辆车停了多少站?”有人答出了吗?

  教师引导:倾听者收获聪明、智慧。

  3、引导学生说说倾听别人或被人倾听的亲身感受。

  教师引导:倾听者收获幸福人生。

  三、学习倾听的方法

  1、结合“听”的繁体字,感悟听要用“心”。

  2、活动体验倾听要点:诚心、耐心、专心、应心

  3、引导学生对照倾听要点,说说自己在倾听时最需改进之处。

  四、尝试课堂上的倾听

  1、引导学生谈谈:课堂上有哪些锻炼倾听的机会。(倾听老师讲解、倾听同学回答、倾听组员交流)

  2、同桌交流本节课的体会、想法。(检验倾听能力)

  3、集体交流体会,展示倾听本领。

  五、

语文教案 篇4

  师生问好!

  师借题质疑,概括内容。

  师:(板书课题)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谁和谁争吵?

  生:他们为什么争吵?

  生:争吵后的结果怎样?

  生:课文写了克莱谛不小心碰坏了我的本子,我想报复他,也碰坏了他的本子,这样我们俩就吵起来了,后来“我”和克莱谛和好了。

  师:这种方法就叫按问题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师讲读第一段

  师:在学习第一段时,老师会教给你们一种读书方法,分三步学习,请注意是分哪三步学习的。

  师(稍停顿):第一步,谁能说说第一段的段意是什么,然后用一个字概括。

  生:第一段主要写克莱谛不小心碰坏了“我”的本子,“我”为了报复克莱谛故意碰坏了他的本子,“我”与他发生争吵。用一个字概括是“碰”。

  师:刚才这一步叫概括段意。第二步进行比较分析。抓住这个“碰”字作第一次比较:“碰”有什么不同?从哪里看出来?

  生:克莱谛碰“我”是不小心的`,从他“微笑着”向“我”解释看出来,“我”碰克莱谛是故意的,从“报复”这个词看出来。

  师板书:微笑、报复

  师:再抓住这个“碰“字作第二次比较:“我”和克莱谛有什么不同表现?

  生:克莱谛不小心碰了“我“,“我”火了,骂了他一句。“我”故意碰克莱谛,他气得脸都红了,后来又把手缩回去了。

  师板书:火、骂,气、缩

  师:通过这两次比较分析,大家理解了这一段的内容。第三步:我们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师:这一段中有两处写了克莱谛的话,我们应该怎么读呢?

  生自读

  师指名读

  师:大家回忆,刚才我们是分哪几步来学习第一段的?

  师指名答

  生:(师出示小黑板)生齐读:

  一、概括段意

  二、比较分析:“碰”有什么不同? 表现有什么不同?

  三、感情朗读

  师讲读第二段

  师:请大家运用老师教给你们的读书方法试着学习第二段。

  生自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

  生:第二段写他们争吵后等着对方时的不同表现。用一个字概括,我觉得用“等”字好。

  师把小黑板上的“碰”字换成“等”字

  师:(指小黑板)抓住这个“等”字默读课文,他们俩都是“我在外面等着你”,这里有什么不同吗?

  生:克莱谛等着“我”是想跟“我”和好,从“悲哀”这个词可以知道,他的心情很难受。

  生:从后面的结果也可以知道克莱谛是想跟“我”和好。

  生:“我”等着克莱谛是想着“防御”。

  师:抓住“等”字作第二次比较,“我”和克莱谛有什么不同表现?

  生:“我”是偷偷地看克莱谛,克莱谛是用眼睛瞟“我”。

  师板书:偷偷地看,用眼睛瞟

  师:只有这一段有第三次比较,那就是心理活动的比较,这段中有很多地方写了“我”的心理活动,哪几个自然段写了?

  生:五、六、七三个自然段。

  师:“我”的心里是怎么矛盾的呢?下面三个句子,在转折词的前面写了“我”的不少想法,你能 其中的一个完整地说句子吗?

  师出示灯片

  1虽然( ),但是要我向他承认错误,我觉得太丢脸。

  2虽然( ),可是“请你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

  3虽然( ),可我心里却在想着父亲说过的话。

  师:(小结)这段写了克莱谛的心情没有?

  生:(齐答)没有。

  师:但有一个地方可以反映出他的内心世界,哪一句?(指名读)

  师:(出示灯片)从他的表情里面可以看出克莱谛心里可能想些什么?

  师讲读第三段

  师:请大家继续运用这种方法自己学习第三段,同桌讨论,完成第三步。

  师指小黑板,教师提出要求,安排自学;接着按三步检查自学情况,最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

  讲读第四段

  师:(生读第一句)“这件事”指的是哪件事?“我”会怎样把这件事告诉父亲?

  生:“这件事”指的是“我”和克莱谛争吵的事。

  生:“我”会这样告诉爸爸:“爸爸,爸爸,今天,克莱谛不小心碰了我,我故意把他的本子碰坏了。后来,克莱谛主动跟我讲和了,我俩又成了好朋友。”

  师:(生齐读父亲的话,并理解意思)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师总结全文,提示中心:学了这篇课文,你喜欢谁?为什么?请你选择一件自己与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事说一说,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说具体。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园地教案12-14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荷花》教案03-21

语文《狼》教案 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