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29 08:13:0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通用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通用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2、了解本文层进式的论证结构,掌握严谨的逻辑顺序,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3、学会筛选重要信息,并能够概括要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以专题导语导入,并简要介绍本专题,转入“经典”话题(让学生说说对“经典”的理解)

  美梭罗“经典是什么?它们是人类思想的最崇高的记录,它们是唯一预言性的、不朽的作品。”

  二、了解作者

  三、内容分析

  1、检查预习(对文章的理解及存在的疑问)

  2、“教养”与“修养”的区别

  [字典]教养: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

  修养: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也指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

  [文中]注意:真正的修养

  教养:追求精神和心灵的完善,增强和扩展自我意识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

  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

  既是完成又是激励

  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

  [因此]文中的“教养”等同与“真正的修养”

  3、作者说“获得教养的途径”是什么?

  ——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的巨大财富

  4、深入研读世界文学对于我们有哪些作用?请在文中筛选信息,分条列出 。(注意“使”)

  (1)感到满足和幸福——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2)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

  (3)集中心智

  (4)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

  ——这些都符合“教养”的内涵,说明深入研读世界文学确实是获得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5、作者强调要从深入研读世界文学获得教养必须有什么样的前提?

  ——个性和人格,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有爱和生命

  [读书观]不追求数量,而追求“爱的阅读”,追求心灵的获得

  6、当今之世,出现的“轻视”书籍的现象,引起了作者的重视,针对这样的问题,作者提了怎样的建议。

  ——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必须读杰作——认真对待、花力气、下功夫

  7、揣摩第五小节的语言

  自己的价值——有对自我修养的价值、对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有个性和人格、有爱的阅读、有敬重的知识、有心的教养、能认真对待杰作杰作的真正价值——杰作能帮助我们获得教养(详见“作用”)

  [因此]3、4、5三小节是对第二小节的补充

  [小结]

  第一部分(1)阐明“教养”的内涵

  第二部分(2-5)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

  8、6-7小节论述了几类人的阅读情况——两类

  (1)多数儿童、多数缺少天赋的人

  (2)少数儿童、少数人、读书家、真正的阅读者、我

  9、两类人在阅读中获得的有什么不同

  (1)自然而然的事、学会阅读技巧、只用来读报上的新闻或商业版

  (2)惊讶、痴迷、风魔、广大恢弘、气象万千、令人幸福神往、在其中寻觅并且体验到自己、一片片新的广阔的原野、欣悦不已、更精、更深、新的共鸣……(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

  [小结]通过对比的论证,论述了真正的阅读能让我们有丰富的获得,能让我们获得教养第三部分(6-7)进一步阐述阅读经典作品的必要性

  10、正确理解结尾破折号后面的内容(学生讨论)

  四、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

  2、总结本课字词

  3、写一篇关于教养的练笔。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唤起学生对普通人的关注,尤其是对弱者,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

  2.培养学生善于与人相处、与人共事、与人合作的精神。

  3.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4.培养学生写作记叙文的能力。

  活动重点:

  1.培养爱心、同情心。2.口语交际。3.记叙文写作。

  教学步骤:

  一、1、导入:今天我们进行综合活动课《让世界充满爱》的学习。说到爱的话题,我们有千言万语要表达,对亲人、对他人、对集体、最祖国、对世界、对动物、对环境……是啊,如果我们每个人心里都充满爱,都伸出帮助的双手。我爱人人,人人爱我,那样,世界将是多美好的人间啊。

  2、老师先讲个故事,请同学们认真听、认真想,待会请同学踊跃发言,总结你的感想和收获收获。同时记住我们的活动程序和方法,进而完成我们的活动任务。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地狱与天堂的区别。在地狱中众人(灵魂)围着大桌吃饭,他们手上都拿着长长的筷子,用这样的筷子夹到的食物无法放到自己的嘴里,于是人人挨饿,个愁眉苦脸。可是在天堂之中,众人(天使)也围着大桌子吃饭,他们手里的筷子也同样很长,但是他们夹着食物就放到对方的嘴里,于是人人饱食个个开心。

  3、谈感受:

  互助的环境。就是天堂,如果我们都互相帮助,我们的班集体就是天堂。

  帮助是一截两头都甜的甘蔗。

  都为自己着想的话,谁也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

  地狱里的人没有帮助他人的美好思想,缺乏精神食粮,会饿死的。自私害死人。

  4、老师总结:从这个故事,大家明白了天堂与地狱的区别。它告诉我们,我们只有在充满爱心、富有同情心的互帮互助中才能生活得更幸福,更美满,我们的世界才会更加美好。

  二、活动过程

  (一)活动要求:

  (1)活动分三个小组展示收集的文章、图片、歌曲、影像资料。

  (2)经过组内评比、讨论、筛选,定稿。

  (3)各组代表展示成果。

  (4)评论展现同学的表现,说感想,说收获。可以从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写作启示等方面去说。

  (5)写一篇记叙文。这个环节课下做。

  这是检查收集能力、合作能力、筛选能力、表现能力、表达能力、评论能力、写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一次大练习,请同学努力展现自己的优秀和实力。

  (二)、活动:

  1、第一小组

  (1)同学因刚学过《阿长与山海经》,《老王》,觉得对弱势群体应该给予帮助,推选俄罗斯伟大作家屠格涅夫著名散文诗《乞丐》,第一组代表上台展示。

  《乞丐》

  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

  红肿的、含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呵,贫困把这个不幸的人,弄成什么样子啊!

  他向我伸出一只红肿、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哀求施舍。

  我伸手搜索自己所有的口袋……没有钱包,没有表,也没有一块手帕……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带。

  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无力地摆动着和发着颤。

  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战栗的手:“请原谅,兄弟!”

  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笑了笑——而且,他也紧紧地握了握我冰冷的手指。

  “哪儿的话,兄弟!”他嘟哝着说,“这已经是很可感谢的了,这也是恩惠啊,兄弟!”

  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恩惠。

  (2)、请同学评论或谈感想说收获。

  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乞丐要有同情心。

  人和人之间要互相理解。

  我明白了原来对弱者的帮助并不只有金钱,“我”的言行所体现的同情心。也是恩惠。

  帮助别人自己也能收获快乐。

  大作家的语言很生动。

  从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多方面描写,很详细。体现老乞丐的可怜无助,让人油然而生同情之心。

  对我的窘态刻画逼真,生动地表现了我因不能拿出钱帮助乞丐而不安。

  (3)提问:这篇散文诗里的乞丐就是我们经常在街头遇到的那种需要帮助的人,他们需要我们什么样的帮助?你平时怎么做的?

  (4)老师总结:经济许可时适当帮助点,经济不宽裕时态度友善也是一种帮助。不要歧视他们。他们和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弱者的微笑更能彰显社会的文明程度。

  2、第二组展现。

  (1)、他们推举了几首歌曲和一篇文章,题目叫《愚蠢的爸爸》。这是我们的“同在一篇蓝天下”关于关心弱势群体的文章么?先听。同时配上他们的歌曲音乐。

  《愚蠢的爸爸》

  我的爸爸十分愚蠢,他经常几件事情同时做。前几天,他粉刷家里被我弄脏的墙壁时,又在煤气灶上烧水。听到了厨房水壶蒸汽笛的鸣叫声,他手忙脚乱地向厨房跑去,不小心踢倒了地面上的涂料桶,白色的涂料流得满地都是。事后,爸爸轻轻抚着我的头说:“你看爸爸有多么愚蠢。”

  前天早晨,他一早起床做好了早饭,吃完早饭后,他慌慌张张给我背上书包,出门骑自行车驮我向学校疾驰而去。我以为爸爸给我报了辅导班呢,结果爸爸骑车走到东外环路口时,突然掉头回家了。回家后他轻拍我的后背,憨憨地笑着说:“瞧你这愚蠢的爸爸,我竟然忘了今天是星期六……”

  我的爸爸十分愚蠢,不过据奶奶说爸爸迄今为止做得最愚蠢的一件事情,是在上夜班的路上,在铁路边拾回了被亲生父母遗弃的我。为此爸爸今年36岁了,还没有结婚。听奶奶说,我3岁时,有一位姑娘同意嫁给爸爸,前提是把我送给别人,但是爸爸不同意,从那以后爸爸再也没有提结婚的事。

  尽管我的爸爸十分愚蠢,可是在这个世界上,他是我最爱的人。我长大后,也要像爸爸那样,如果有小孩被遗弃了,我就把他接回家抚养,像我愚蠢的爸爸一样给他家庭的温暖,所以我希望愚蠢的爸爸身体健康,耐心地等我长大,因为我长大以后,我们就变成一个大家庭了……

  (2)、请同学评论或谈感想说收获。

  这个父亲太伟大了,把别人的孩子拿来自己养,太有爱心了。

  题目巧妙,没想到是这样一篇关爱被遗弃儿童的故事。很感人。

  设置悬念的写法更巧妙,列举爸爸一些愚蠢事例之后才写我不是亲生的,出人意料。

  所写的所谓愚蠢的事其实都是对我的爱的具体体现,这里的'愚蠢是反语,和《背影》里的聪明用法一样。不过那个聪明是褒词贬用,这里的愚蠢是贬词褒用。

  喜欢这句话“我长大后有小孩被遗弃了,我也会把他接回家抚养他,像这个愚蠢的爸爸一样给他家庭的温暖。”从这里看到爸爸的善良在我这个下一代身上得到了延续。我想如果是我们遇到了这样的事,也会像这位爸爸一样去做的。

  (3)老师提问:这个故事里的被遗弃孩子现在有很多,他们需要我们什么样的帮助啊?

  需要我们收养他们,像自己的亲人。需要付出更多的爱和做更多具体的事。并且要持之以恒。

  福利院里有很多这样的孩子,我给他们捐过画书、书包、衣服。

  (4)、教师总结:最后一位同学的发言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因为你做得好。老师很佩服你,好样的。老师被同学的深情朗读感动了,也被这个故事感动了,更被同学们的感悟和善良感动了。有的同学还能结合咱学过的课文的内容和知识,融会贯通了,为你们高兴。@$ @ 3、第三小组展示风采。

  (1)、同学专门解释说虽然题目是《母亲的收音机》,但文章内容并不单指对父母的爱,还有对他人的爱。解释说现在社会上年迈的老人越来越多,缺人照料,他们也成了隐性的弱势群体,那是我们最亲的爷爷奶奶、是我们周围最常见的熟人邻居。我们也要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他们,从我们身边做起才是真实有效的学习成果。

  《母亲的收音机》

  母亲视力不太好,看电视时,眼睛会流泪;看报纸字又太小,太模糊。我决是给她买一个MP3。我选了一款外形酷似收音机,带外放功能的。‘选择带外放功能,是为了少用耳机,保护母亲的听力。

  我将MP3交给母亲。母亲放在手心里,左看右看,惊喜不已地说:“还有这么小的收音机。”风靡城市大街小巷的MP3,居然被母亲视为“小收音机”。母亲问:“这小收音机很贵吧,多少钱?”母亲勤俭惯了,买东西向来先看价格再看货。我干脆地说:“不贵,30元。”母亲疑惑地看着我,问:‘,30元?骗我吧?”我说:“一台普通收音机不过一二百元钱,这个还没有普通收音机的十分之一大,30元也不算便宜了。”母亲想了想,愤愤地说:“可不是,30元也不便宜。”我正喝水,差一点喷出来,近千元的MP3,在母亲这里,降为30元,她还嫌贵。我教她使用MP3.为她拷贝了许多好听的歌曲、相声,还有一些安神的音乐。母亲眉开眼笑,孩子似的说:“好听好听,30元钱,也不算贵。”我通常一个月回家两次,带着笔记本电脑.将MP3里的内容更新一次。母亲有了MP3,心情仿佛愉悦了许多。她爱不释手,用完后小心放进盒里,感叹着:“这个小收音机,真好哇!”

  一次回家,我吃着母亲做的饼子与咸鱼。母亲心满意足地看着我,说:“你张姨也喜欢那个小收音机。你回城后,给她也买一个吧?”我被鱼刺卡着,咳出眼泪,使劲咽了咽。

  再回家,母亲总忘不了追问:“小收音机买了没?”我恍然大悟似的说:“啊?又忘了!

  一次,我回家,张姨来了。见了张姨,吃了一惊。不知什么时候,她的头发变得花白,脸上有了又细又密的皱纹,看起来比母亲还苍老。张姨与母亲同岁,是母亲最好的朋友,她女儿燕子与我同岁。我与燕子一起长大。燕子现在远嫁外省,张姨一个人孤孤单单过日子。

  张姨拿出30元钱,让我帮她买个“小收音机”,语气恳切,神情里还有几分羞怯。母亲责怪我记性不好。我点点头,忙说:“好。”

  回城后,去买了一个同样的“小收音机”。虽然又花了不少钱,但想到母亲和张姨的情分以及我和燕子的友谊,看这张姨将“小收音机”捧在手里欢天喜地的样子,我想也值了。

  再回家是在国庆节后,我以外地在母亲衣柜里发现一件羊绒外套。摸了摸,手感极柔软。我大声问:“妈,你从哪儿弄来的这件外套?”母亲说:“国庆节时燕子回来,给他妈和我一人带了一件。”我哦了一声问多少钱。母亲想了想答:“50元钱。”我张了张嘴,又合上。这 ,在城里的商场买一千多元。

  我要 回城时,张姨来了,带着大包小包。她与母亲一起,将炒花生、蒸馒头、野荠菜-----装满我车子的后备箱。当我开车上路,在后视镜里看着她们的身影越来越模糊时,眼睛湿润了,脑子里闪过一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谈感受、收获。

  我骗妈妈说这个MP3是收音机,才30元,为的是让妈妈安心,这种欺骗是善意的,很温馨。

  真的很像我们身边的亲人、亲戚、邻居啊。很真实。

  我们都要细心照顾好我们的爸爸妈妈,不让他们受孤独之苦。

  我和燕子都是好女儿,我被他们的孝心感动了。

  选材很独特,语言很朴实。

  题目让人觉得有嚼头。是女儿对母亲的善意谎言,其实是对母亲的关爱。

  妈妈的形象栩栩如生,她的心理、语言、表情使人觉得如在眼前。

  这篇文章让我觉得其实身边有好多作文的好材料。

  (3)老师提问那一句:文章中的妈妈、张姨、我们的爷爷奶奶、熟人邻居,他们需要什么帮助呢?

  在家的需要我们经常帮他们做些家务,理解他们的需求,甚至经常只是给个微笑,不在家的常回家看看,常通个电话,发个短信。他们不需要很多经济要求,他们更需要精神上的关注。我们要从细小做起,从现在做起。

  (4)、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很精彩。已经把《让世界充满爱》给具体化到了对身边人的关注和责任意识,从大到小的从虚到实的思路和方法让老师格外惊喜。

  4、下面展示几张同学们搜集的图片。请大家思考、发言。

  三、总结:今天的活动大家表现踊跃、出色,收集材料体裁广泛。文章、图片、录音、影视资料形式很多,很用心。题材内容涉及面很广。世界范围的、集体范围的、家庭的、爱护环境的、关心动物的等等。筛选出的文章题材新鲜、真实、感人。朗诵的同学声情并茂,评论的火眼金睛,直中要害。互助共进了。综合活动的练习完成得很好。各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

  我们只围绕“同在一片蓝天下”这个练习,着重说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其他还有很多的家庭亲人之爱、集体之爱、祖国之爱、环境之爱等今天没有涉及,但其他题材我们将以手抄报、网站交流等形式继续活动。

  四、布置作文:

  要求以爱为内容,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500字。

  (1)写作文要求选材真实可信。说真话、写真情。

  (2)作文内容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

  (3)语言流畅。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文注释及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学生自学讨论}

  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父母讲一讲好不好?

  (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 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 编故事。

  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二、赠汪伦

  教学目的:

  1.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达到会背,会默写。

  3.欣赏李白的诗(小学生必背古诗中的')。

  教学准备:挂图,录音机,写好的书法作品:李白的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画故事引入,激起兴趣

  1.出示图画,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放录音:有关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小故事,和《赠汪伦》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二、自读自学,领悟诗意

  1.检察预习,你查了什么资料,了解了什么知识?

  2.自读古诗,说说读懂了哪些内容。

  3.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4.连起来说说诗意。

  5.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感情?怎么写的?你从哪里体会出李白和汪伦的情谊深?

  三、感情朗读,理解背诵

  配乐有感情朗读,提高兴趣,体会感情。

  四、表演诗意,创造理解

  表演诗中描绘的场面,创造性地理解古诗,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扩大阅读,欣赏古诗

  先回忆学过的李白写的诗,感情朗读。

  然后欣赏小学生必背古诗中李白的诗,是老师事先写好的书法作品,扩大阅读面,激起兴趣,为课后题奠定基础。

  (附课后选做题:举办一次书法比赛。把自己最喜欢的古诗写成书法作品,比一比谁写得好。)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暖和的衣裳”和“绿色的小伞”各指什么?

  3.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理解“暖和的衣裳”和“绿色的小伞”各指什么?

  教学难点: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五课《爷爷和小树》这篇课文。请大家伸出右手指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5.爷爷和小树

  指名读课题。指出“爷爷”的读音。

  全班齐读课题。

  (一) 复习生字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2.去掉拼音,认读生词。

  (二)分组分段朗读课文

  二、读中品悟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1、(出示)一棵小树图,同学们看到了这是一棵小树,在课文中找一找,哪句话告诉我们这棵小树长在什么地方?

  2、读这句话。(即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冬天刮北风的景象,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2、在听着这呼呼的风声,你感觉怎样?(冷)

  3、是的,小树也和你们一样感觉很冷,那它会在寒风里说些什么呢?谁能表演跟大家看。指名表演。

  4、看到小树冷了,爷爷做了什么?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板书:穿衣)

  5.出示“暖和的衣裳”,提问:暖和的衣裳指什么?,我们说“暖和的衣裳”,还有哪些东西是暖和的?(出示)“暖和的—”学生练习说。

  6、爷爷为什么要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爷爷这样做的结果怎样?(板书:不冷)

  7、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后会对爷爷说什么?

  8、指名读,其他同学听听哪儿读得好,哪儿读的还不够。

  9、指导读第二段,读出爷爷的关心和小树的高兴。学生练习读,同桌同学互读。

  10.带着感情全班齐读这一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在爷爷的精心照料下,小树安全地渡过了寒冷的.冬天,到了夏天,小树变样了。(教师出示:夏天枝叶茂盛的小树)

  2、你发现小树的变化了吗?生说小树的变化。

  3、夏天到了,小树是怎样回报爷爷的呢?(出示第二幅图)

  指名读相关句子,师相机板书:撑伞,不热

  4、请生说一说“绿色的小伞”指的是什么?你还知道“绿色的------”?(学生练习说)

  5、夏天,爷爷在树下乘凉心情会怎样?爷爷会说些什么呢?小组讨论后交流。

  6、指导朗读第三段,读出爷爷开心的心情。

  7、出示二三两段句子,男女声分读。

  三、拓展延伸

  1、看。小朋友,你们看,不管是新春还是盛夏,不管深秋还是严冬,爷爷和小树都在互相帮助,互相照顾。也正是有了像爷爷一样的人,关心爱护树木,所以我们今天就能见到这么美丽的景色。

  2、出示树木图片,让学生欣赏。这些树木长得这么高大,这么茂盛,凝聚了很多人的汗水。当然,树木也在不断地回报我们,你知道树木对我们有那些好处吗?(长果实、做家具、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卖钱)没有了树木,我们就失去了美好的环境,美好的生活,所以我们要—爱护树木,爱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用出现文字。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田字格中的“五”“四”字。

  2.学生观察重点笔画的位置,观察后说一说:“不”的第二笔撇在竖中线右边一点起笔;第三笔竖写在竖中线上,上边出一点小头。最后一笔点要与左边的撇对称。“四”的第四笔是竖弯,强调竖要直,弯要圆。

  3.学生说位置,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4.生独立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5、 学生作业展示评析。

  板书设计:

  5 爷爷和小树

  工作室成员叶晓华《爷爷和小树》第二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及评课意见 冬 爷爷 穿衣 小树 不冷

  夏 小树 撑伞 爷爷 不热

  评课意见:

  《爷爷和小树》这篇课文以孩子的口吻讲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的事:家门口有一棵小树。冬天,爷爷为小树御寒;夏天,树为爷爷遮挡太阳。人与树之间的关系多么亲密、和谐。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中,教师立足三点:

  1、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学习二三自然段中,学生先看图、想象,然后通过指名读、老师范读、齐读等方式读出爷爷和小树互相得到帮助后的快乐,从而想到人和树要和谐相处。

  2、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解读课文。

  在教学时,通过生动、形象的视觉体验,讨论、交流,突破“暖和的衣裳”和“绿色的小伞”这两个阅读理解的重点。

  3、激活思维,运用想象,延伸课外

  小学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本课富有童趣,教师设计了说说演演“小树会在寒风里说些什么?“”假如你是小树,爷爷这么照顾自己,你又会说些什么呢?”“爷爷会对小树说些什么呢?”等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说话的匣子,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给小树加以人物化的形象。在课的结尾以树木与人类的和谐相处作为课的延伸,在美丽的画面欣赏中激发学生爱护树木,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在学生齐读第二段后,教师引入“在爷爷的精心照料下,小树安全地渡过了寒冷的冬天,到了夏天,小树变样了。”从而进入第三自然段的学习。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教师没有像第一部分的教学那么细腻,因为学生已经有了前一段课文学习的基础,老师关键是要引导他们怎样去读懂课文,体会课文,所以在这里教师重点突破“绿色的小伞”指的是什么?和感情朗读句子这两个阅读重点。然后通过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两个自然段体会爷爷和小树之间的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友爱之情。最后在领略树木美景中,让学生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激发学生爱护树木,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这节课的最后我安排的是两个生字“四和五”的指导学习。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读、说、写”各种能力的综合,本节课我觉得自己比较重视读、说能力的培养。感到比较遗憾的是自己在课的结尾写字指导不够到位,学生作业来不及展示评析。

  总之低年级语文教学必须掌握孩子们的年龄和心理发展规律,创造性地挖掘教材以外的知识,根据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适合孩子们的教学方法。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描绘春天大自然中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通过描写春天有许多美妙的声音,来吟唱大自然美妙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悠扬的、是激越的、是振奋的。我们用双耳倾听,春天的声音是微妙的、是含蓄的。所以我们要用心感受。

  教材设计理念:

  课前先让学生寻找春天的足迹,或拍照片、或收集图片、或寻找描写春天的古诗、散文、儿歌,让学生对春天有初步感知,体现资源共享。课上放有关春天声音的录音,引发学生学习欲望,在课中用自主合作方法练习读文,在读中感受春天的美丽。本节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想象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将课文读流利,读熟。

  2、激发学生想象,春天里还有哪些美妙的声音?拓展学生的知识,培养其审美情趣。

  3、感受春天的美好,升华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录音(流水声、鸟叫声……)词语卡片、课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钢琴曲。

  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先谈话后听录音引入课题。

  “同学们:老师让你们回家收集有关春天的`图片、古诗、散文、儿歌,你们找到了吗?”“好!一会我们就一快欣赏。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了新朋友。”拿出录音机放录音“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流水声、鸟叫声、虫子叫声)“听到这些声音,你们想到了什么?”是啊!春姑娘已悄悄来到了我们身边,她给大地带来了生机。这些奇妙的声音奏响了美丽春天的交响乐,这些声音就是“春天的声音”。(板书课题)

  二、看看读读

  1、播放课文插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2、小朋友,图中都画了什么呢?(生说图意)“这是一副多么漂亮的春景图呀!你们知道吗,图上小动物发出的声音更好听,不信你听!”

  3、打开书读课文

  三、读中识字

  1、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书,圈出不认识的生字。

  2、自己解决不认识的字,可以自己看音节拼、问同桌、小组合作研究、还可以问老师。

  3、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试读。(会读的站起来读)

  四、指导朗读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可以自己读、默读、大声读、同桌互读。

  2、画己喜欢的词或句,说说喜欢那一句话,为什么喜欢,然后再读一读,要求读出喜爱之情。其他同学认真听、大胆评议。

  如果有学生觉得自己会读的更好,就再读一遍,让大家评议,进行一次擂台赛。

  3、最后全班同学采用配乐朗诵方法齐读课文。

  五、延伸拓展

  春天多么美好呀!把你们画片、儿歌、古诗拿出来和我们大家一同分享吧!小组交流选出代表,到前面展示。(渗透环保教育)

  六、实践活动

  说一说,你还听到过哪些春天的声音。

  画一画,将你眼中的春天画下来,并给她取个好听的名字。

  找一找,春天在哪里。

  结语: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春天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难怪古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希望小朋友珍惜春天美好的时光,好好学习将来为我们的祖国增光添彩。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史记》的文学常识及司马迁、张良的有关知识。

  2.理解重点实词。

  3.把握文章主题,分析张良及老人的形象。

  4.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对中华民族尊敬老人的美好品德的赞扬与继承。

  教学重点

  1.《史记》及司马迁的文学常识。

  2.把握文章主题,分析张良及老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分析与理解张良所具有的优秀品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汉高祖刘邦曾经对一个人作出这样的评价: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并承认自己不如他。那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就是辅佐刘邦建立汉王朝的汉初三杰之一的著名军事家张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张良年轻时候的故事。

  二、作家作品

  1. 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出生在一个世代相传的史官家庭。其父司马谈,做过30余年的太史令。司马谈逝世时嘱咐司马迁要做第二个孔子,写第二部《春秋》,这正是司马迁矢志写《史记》的动力。

  2.《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史记》以人立传,集传成史是主体,它多方面运用文学手段来表现历史人物,史实与艺术表现完美结合,这是司马迁《史记》一书的独特成就。为此,鲁迅称赞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在朗读中理解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帮学生解决有疑问的字词。

  2.学生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互评,说一说,哪组同学读得好,为什么?

  由此环节让学生透过文字体会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形象。

  (1)朗读老者的语言,要体会他故意考验的心态,他的笑、他的怒、他的喜,背后是怎样的一番良苦用心。由此说说老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2)张良的一个诺,要读出他当时既诚恳虚心又满腹狐疑的复杂心态,要引导学生结合全文,认真体会。

  3.分角色朗读中会发现张良的语言极少,那么我们通过哪些地方去了解张良呢?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对张良的动作、心理的描写,想象一下张良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4.由此看出,张良具有怎样的`品质?(全面理解张良的人物形象)

  5.你还知道哪些历史人物在年轻时有特殊的经历?

  6.学习过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四、总结

  《圯上敬履》只是《史记留侯世家》的节选,但是我们以小见大,由一件小事看到了张良身上优秀的品质,也正是由于这些品质,成为后来张良成功的重要基础,张良后来又有哪些成就?《史记》中还记载了你所喜欢的哪些人物的哪些事件呢?我们将利用课余时间继续研究。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3~5人合作,根据所掌握的资料,以《史记》为主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办一期手抄报。

  要求:(1)角度选取要具体集中,不可空泛,主题要鲜明;(2)内容要翔实,有理有据;(3)可有自己的评论,鼓励创新设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荷花》教案03-21

《语文天地》教案03-23

语文长征教案02-10

语文《赶海》教案03-19

语文试讲教案03-19

语文《狼》教案 03-18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