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21 18:09:2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描述了故乡的杨梅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突出了杨梅果的可爱,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课文篇幅短小,层次清楚。首先,作者开门见山地点出“我”的故乡所在地,“我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这里既有突出强调的作用,又能引起读者的好奇:“我”为什么爱杨梅,杨梅有哪些可爱之处呢?接着,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雨的及时,杨梅树的渴望以及它那旺盛的生命力。然后,作者抓住杨梅的形、色、味的特点,生动、细腻地描写,使读者对杨梅产生了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品其味的感觉。另外,在描述的过程中,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作者按杨梅的生长过程,由整体到部分,由表及里的顺序进行叙述,语言十分精练、简洁、朴实、亲切,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一篇很好的范文。

  教法建议

  1.这篇文章短小,层次清楚。首先,让学生通读文章,看看课文写了什么。在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内容的同时,对学生着重进行三方面的能力训练,可分为三个层次来进行。

  ①速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此层次侧重对摄取重要信息能力的训练。

  ②默读课文,复述课文的内容。此层次侧重对学生记忆能力、复述能力的训练。

  ③有感情地读课文描写的段落,让头脑的图像更清晰。这个层次侧重于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同时也对学生的绘画、描述等综合能力加以训练。

  2.细读课文,抓住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一下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这一步,重在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透视能力。

  3.细品课文,感悟语言。要让学生深入地读课文,寻找课文中能使自己产生联想的句、段,细品课文,植根于课文中,想于书外。这一步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的悟性,因此,不要怕浪费时间,不要怕不着边际,不要给予简单的否定,教师要多给以鼓励,让学生联想的积极性高涨起来,联想的翅膀张开来。

  4.研究课文,找出文中自己认为值得学习的地方,加以评价,看好在哪里;也可以找出自己认为作者的败笔之处,评价败在何处,提出自己的最佳修改方案。这步训练重在学文。

  词语注释

  贪婪:贪图享受,不知道满足。

  吮吸:原指把嘴唇聚拢吸取。本课指杨梅树吸收春天的雨水。

  伸展:本课指杨梅树得到雨水浇灌,枝叶迅速生长。

  甘露:课文是对春雨的比喻,有赞美之意。

  细腻:细致光滑。

  细雨如丝:形容雨很细小,像丝一样。

  近、反义词

  近义词 细腻——细微 贪婪——贪心 伸展——舒展 甜津津——甜丝丝

  反义词:喜爱——讨厌 伸展——收缩 细腻——粗糙 柔软——坚硬

  句段赏析

  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析 “细雨如丝”是春雨的特征。这既告诉我们杨梅树生长的季节和环境,又暗示了此时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甘露”是对春雨的比喻,有赞美之意。“欢笑”在这里暗示杨梅树在旺盛地生长。这一段作者采用拟人写法,写出了雨中杨梅树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在茁壮成长,写出了杨梅树的可爱。

  课后题解

  2.答:杨梅的形状:“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长着小刺。”杨梅的颜色:杨梅先是淡红色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杨梅的味道:“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

  3.这段话确实写得很美。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体会,从准确用词方面,从拟人写法方面去理解,也可以着重说说哪一个词或哪几个词你认为写得好,为什么好,要说出理由来。

  课文提示

  吃过杨梅吗?这篇课文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杨梅树的美丽,具体细致地描写了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强烈的热爱之情。读课文,想想:课题上为什么要加上“故乡的”?作者是怎样把杨梅写具体的?为什么会写得这么具体呢?

  难句解析

  1.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细雨如丝”,这是春雨的特征。既告诉我们杨梅树生长的季节和环境,又暗示了此时万物复苏,呈现勃勃生机。“甘露”是对春雨的比喻,有赞美之意。“贪婪地吮吸”即不知满足地吸收春天的雨水,这是杨梅树枝繁叶茂的重要原因。

  2.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四季常绿”,说明杨梅树是常绿乔木,冬季也不落叶。“在雨雾中欢笑着”,“欢笑”在这里暗示杨梅树在旺盛地生长。这里采用了拟人写法,写出杨梅树的可爱。

  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总写“我”爱故乡的杨梅。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杨梅树的美丽可爱。

  第三段(第3至6自然段):讲了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

  写作特点

  作者写家乡的杨梅,按杨梅的生长过程,有顺序、有重点地写了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层次清楚,描写细腻。拟人手法的运用,更使文章生动、有趣。

  语言积累

  细雨如丝 贪婪 吮吸 甘露 伸展 细腻 柔软 甜津津

  1.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2.摘一颗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

  阅读提示

  这篇课文描述了故乡的'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突出了杨梅果的可爱,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描述了故乡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的江南盛产一种水果——杨梅(投影出示杨梅果图)。这是一种圆圆的小果子,遍身生着小刺,果子是紫红色的,味道又酸又甜。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写杨梅的文章——《我爱故乡的杨梅》。(板书课题)

  二、交代本节课学习任务

  这节课我们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新词,并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

  听课文录音,思考:作者为什么喜爱杨梅?是从几方面来写杨梅的?找出课文中有关的自然段。(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明确。(因为故乡的杨梅有着它的可爱之处,所以,作者从杨梅树、杨梅果这两方面写出了对杨梅的喜爱。第二自然段写杨梅树,三至六自然段写杨梅果。)

  四、再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1.字的交流。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注意强调“腐”的字形结构。

  (2)区别字形组词:

  汁一汗 狭一峡

  2.词的交流。

  (1)指名读生词。

  (2)引导学生理解。

  细雨如丝:指春雨轻轻的、细细的、象头发丝一样。

  细腻:精细光滑。

  甘露:原指甜美的露水。在本文中比喻春雨的甜美。

  伸展:原指向一定方向延长、扩展。本文指杨梅树得到雨水浇灌,枝叶生长迅速。

  贪婪:本文指杨梅树不知满足。

  (3)归类。

  对于词语的理解可按三种方法进行:①先理解单个词,再理解词语。如:细雨如丝、细腻。②先,再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甘露”等。③结合生活实际理解。

  五、理解课文一、二自然段。

  1.讲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开门见山地点出我的故乡所在地及我爱故乡的杨梅,在全文起强调、突出的作用)。

  (2)感情读文,要读出对故乡深深的爱

  过渡:同学们能读出作者对故乡的一片深情,作者爱故乡,爱杨梅。细雨如丝的季节来了,杨梅树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2.自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出示自学提示,指名读。

  (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故乡的杨梅树是什么样子的?从文中勾画出有关的语句并理解。

  小组讨论学习,教师巡回指导,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交流第一个问题:

  (这一段写出了雨中杨梅的可爱。)

  交流第二个问题(重点):

  提问:这一段中描写杨梅树样子的话有几句?(两句)投影出示两个句子,指读第一句。

  交流第一句话:

  ①第一句话中的“春天的甘露”指什么?杨梅树“贪婪地吮吸”表示什么?(板书:贪婪吮吸)

  (春天的甘露是对春雨的比喻,贪婪地吮吸是说杨梅不知满足地吸收着春天的雨水)

  ②在这句话中,作者采用恰当的比喻,把春雨比作甘露,而且把杨梅树当作人来写,从表面看是说杨梅树不知满足地吸收着春雨,而实际是在写杨梅树的什么?(长得快、茂盛、生长旺盛……)作者这样写说明了什么?(说明作者非常喜欢杨梅)因此,我们在读这句话时一定要注意语气的欢快。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

  理解交流第二句话:

  ①文中的第二句话又是怎样写杨梅树样子的?(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板书:伸展枝条

  叶子欢笑

  ②杨梅树真的会像人一样“伸展”和“欢笑”吗?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什么?请同学们认真比较下面两组句子,找出答案。

语文教案 篇2

  本课重点:

  1、了解应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特征进行描写。

  2、了解在叙述、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

  给下列斜体字注音

  荒谬白皙

  滑稽轮廓

  捋胡子头颅

  脚踝义愤填膺

  福楼拜

  (1821—1880)十九世纪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青年时代遵父命到巴黎学习法律,但他毫无兴趣,结识了雨果,决定从事文学创作。三十六岁时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出版,这使他名声大振。

  屠格涅夫

  (1818—1883)十九世纪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1838年留学德国,研究历史、语文、哲学和古典文学,游历大部分欧洲。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父与子》,短篇小说集《猎人笔记》。

  都德

  (1840—1897)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他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柏林之围》都是表现爱国主义思想的世界名篇。

  左拉

  (1840—1902)十九世纪法国著名自然主义作家。其作品多以自然主义手法揭露资产阶级的荒淫无耻。代表作《小酒店》。

  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法国作家。他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创作成就以短篇小说最突出。他在创作上受福楼拜、左拉和屠格涅夫的影响较大。莫泊桑与福楼拜交往甚密,因此写下了这篇出色的散文。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代表作《羊脂球》。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两个独体字合在一起就成为合体字的识字方法和汉字的构字特点;感受汉字的魅力。

  2.重点指导学生写好左右结构的字。了解独体字变为偏旁后,其中一些笔画会发生变化;写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穿插避让。

  3.能够仿照例子说出数量词,并感受到“一颗”与“一颗颗”等词的区别。

  4.学会用“可爱”说话。

  5.通过读诗歌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能够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6.能够介绍自己的学校,在口语交际中培养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校园、老师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受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

  三、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

  四、教具准备

  独体字、合体字的头饰、生字卡、投影、音乐、黄豆。

  五、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悟两个独体字组成一个合体字的造字规律。

  1.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你能说说你的朋友是谁吗?在汉字王国里,许多汉字之间也像我们一样有朋友关系,大家看他们来了!

  课件演示:

  (1)(出示:米、分,动画演示)它们两个就是好朋友,大家看,两个好朋友见面握握手,它们站在一起了,组成了一个什么字?(投影出示:粉)你能用这个字组个词吗?

  (2)(投影出示:米、唐)“米”的好朋友特别多,大家看,一个好朋友来了,它们在一起组成什么字呢?试着组个词!

  2.做找朋友的游戏。

  (把写有“土、成、竹、龙、足、包、衣、君”的头饰发给几个学生,放找朋友的音乐)同学们快看看它们的朋友都找对了吗?组成的新朋友大家都认识吗?你能试着组个词吗?(请学生说出组成新字的读音并组词。)

  3.大家真了不起!帮助生字找到了自己的朋友,它们都特别感谢大家,它们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小礼物,大家看:(课件出示儿歌)

  米加分,炒米粉,

  米加唐,花生糖。

  土加成,北京城,

  竹加龙,红灯笼。

  足加包,赶快跑,

  衣加君,穿花裙。

  4.咱们都读读。谁愿意给大家读读?(指名读;同桌互读;全班齐读)

  5.引导发现,感悟造字规律。

  大家都读得特别好,读了这个儿歌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发现两个独体字组成一个合体字的造字规律)

  6.扩展延伸,进一步感悟规律。

  你还知道哪些独体字可以组合成为一个合体字呀?(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其他同学能用这些合体字组词吗?(学生组词)

  7.试着用刚才组成的字编一首儿歌。

  (二)感悟规律,练习书写。

  1.大家都发现了,有的独体字合并起来可以组成合体字,那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漂亮呢?

  2.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

  3.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大家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4.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呢?具体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提示:“粉”左右大小、长短差不多,要写紧凑,“分”的第一笔和第四笔的撇要写过中心点;“城”左小右大,提土旁的最后一笔提要略长,“成”的第一笔横要写在横中线上且过竖中线,斜钩起笔在竖中线上;“跑”左边略小于右边,“包”的第一笔撇不过竖中线,横折钩要写在横中线上,竖弯钩起笔在中心点,要写在竖中线上。)

  5.范写“粉”字,指导学生书写。

  6.学生练写一个字,教师巡视指导。

  7.反馈评议。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集体评议)

  8.再次练写,要求比第一个字写得更好。

  (三)词语超市练习,感悟数量词。

  1.课件激趣导入:

  (1)大家看这是什么?[课件出示一列小火车。图下出示填空:一( )火车]谁会填?

  2.比一比,谁会填空。

  课件继续出示练习:

  一( )大风

  一( )种子

  一( )空地

  3.你能仿照样子再说几个吗?(学生练说,教师及时纠正)

  4.借图比较感悟。

  (1)(课件出示许多树、一棵树的图,出示词语:一棵树、一棵棵树)

  (2)对号入座,连一连。(你能选择一下这幅图应该用哪个短语吗?)

  (3)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连线。(感悟出一棵棵指的是许多棵,而一棵指的是只有一棵)

  5.借助实物进一步感悟。

  老师说短语,请大家用手中的黄豆来表示。

  (1)一颗黄豆。(学生举起一颗)

  (2)一颗颗黄豆。(学生举起一小把来)

  (3)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做。(注重引导学生说区别)

  6.读一读,说一说。

  出示词语:“一滴滴汗珠、一封封信”,说一说读了这些短语后的感受是什么。

  7.扩展延伸。

  你能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8.朗读词语,读出语感。

  9.运用词语练习说话。

  (投影出示这8个词语)请同学们从这些词语中任意选择一个或几个说一句话。

  (学生练习说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练习用词写话。

  1.导入:还记得《蒲公英的种子》这一课吗?老师写了一句描写蒲公英孩子的话,大家快读读。

  出示句子:

  “蒲公英的孩子长得毛茸茸的,可爱极了。”

  2.读中感悟例句是如何写具体的。

  (1)自己轻声读句子,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提问:你从哪里感受到它可爱?

  (结合图和句子、如果有学生见过也可结合生活实际再说说)

  (3)比较句子,感受如何写具体。

  (4)课件出示一组句子:

  小白兔长长的耳朵,红红的眼睛,十分可爱。

  小白兔十分可爱。

  (5)对比读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好?为什么?

  (第一个好,因为写出了小白兔的样子,能让大家感受到它为什么可爱。)

  (6)有语气地朗读,比一比,看谁能读出小白兔的可爱!

  3.总结:用“可爱”写句子,要交代出为什么可爱,怎么可爱。这样就可以让人一下子感受到它可爱了。

  4.练习说话、写话。

  (1)想一想,你觉得什么可爱?用上“可爱”这个词说一说。

  (2)学生练说,教师进行指导,注重打开思路、规范语言。

  (3)练习写话,不会写的字可以写拼音。

  (4)写后评议、修改。

  (二)阅读欣赏。

  1.自由轻声读诗歌,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检查。

  3.自由轻声读,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4.全班交流。

  5.仿说的练习(选做题):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_____的时候,

  我们知道_____。

  (1)学生思考。

  (2)小组交流。

  (3)集体反馈、评议。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了解学校,准备充分。

  (二)创设情境导入,激活内心需要。

  同学们,今天校长交给咱们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你们想知道是什么任务吗?校长说,一年级的同学来学校的时间不长,对学校不是特别了解,想让咱们班的同学去给一年级的同学当当导游,好好向他们介绍一下咱们的学校。我觉得这个任务不难完成,你们有信心做好吗?

  (三)进入角色,练习交际。

  1.确定角色,同桌练习。

  2.指名反馈,组织讨论,明确要求。

  根据同学反馈的情况讨论:怎样才能当好这个导游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学生介绍时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倾听。

  (2)要有礼貌。

  (3)把话说明白,说清楚。

  (4)要想办法让别人喜欢听,想办法让导游愿意向你介绍。

  3.再次练习,教师巡视倾听指导。

  4.全班反馈,比赛评议。评出最佳“导游”。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学习文中论证方法的运用。

  4、了解驳论方式。

  教学重点: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求甚解”是我们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学到的一句名言,这篇文章中作者以它为题意在要真正理解陶渊明的本义。那么,“不求甚解”真正的含义什么呢?我们一起从这篇文章中寻求答案吧。

  二、授新:

  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作者针对什么说法进行论述?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

  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3、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

  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4、“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好读书”讲的是一个人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求甚解”则强调的是读书的谦虚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5、文中例举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事例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有什么关系?

  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

  6、引用陆象山的话有什么用意?

  作为论据对“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行论证。

  7、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讨论了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问题。主要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

  8、本文在论证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有立有驳,驳立结合。

  三、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的含义的论述,告诉我们既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也要有谦虚的读书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掌握课文中的要点问题。

  2、预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2、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在熟读的基础上,结合每段的`中心句,梳理结构.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明确说明顺序。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学生自主学习案

  策略与反思

  纠错与归纳

  一、〖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

  1、借助工具书,会读会写生字词 。

  2、搜集作者和苏州园林的相关资料。

  3、熟读课文.梳理课文结构。

  引入:播放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片和音像,由学生谈自己所见所感

  反馈预习成果,师补充纠正。

  〖合作探究案〗——升华学科能力(大胆质疑),透析重难点。

  1整体感知,知己知彼

  1)、本文是( )说明文。也可是( )说明文。

  说明对象:( )

  2)、对象的总体特征:( )

  3)、苏州园林为了达到图画美这个目的,具体设计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还注意了哪些细节?

  4)、本文结构特点:( )

  5)、说明顺序是( )。具体是从( )到( ),

  从( )到( ),从( )到( )。

  2、苏州园林美点追踪(精读3-----9段)

  请用“苏州园林很美,美在层次,你看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撞上一面大镜子,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展示你所找到的美。

  苏州园林很美,美在( ),你看( )。

  3、请你为苏州园林写几句宣传语。

  例如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1、明确学习目标。

  2、师生交流学习说明文的方法。

  3、课件展示说明文相关资料。

  4、寻找苏州园林美点:

  学生自由读文

  圈划出文中语

  句加以说明。

  5、组织交流、评价。

  6、小组讨论:宣传苏州园林。

  7、师生共同总结本基恩、内容。

  二、〖课堂练习〗——技能拓展应用,搭建金级平台。

  1.第二段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的层次”,四个排比分句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2、假如要你来介绍苏州园林,你还有别的思路吗?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纠错。

  体会说明文结构的严密性,和多样性。

  三、〖拓展延伸〗——情感体验,主题升华。

  小作文:我的校园

  提示:先抓住学校的教学楼、实验楼、宿舍、食堂的共同点,先概述,后分说。可用逻辑顺序,也可用空间顺序,也可二者穿插使用。

  字数为150字。

  学以致用,提高写作水平。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学会写请假条的意义,初步培养遵守学校请假制度的习惯。

  2、学会本课12歌声字。理解“请假条、发烧、按时、制度、冒号、原因、日期、姓名、顶格”

  3、学会写请假条。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12歌声字;为什么要写请假条,让学生知道这是学校的制度。

  难点:掌握请假条的格式。

  教学准备:

  1、投影、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课文1、4自然段。

  2、学会12歌声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今天,()同学生病了(或前几天,()同学有事了),不能来上学,哪怎么办呢?(出示课题:请假条)学习生子“假”组词:请假,假日、放假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由读课文,标上段落。思考:为什么要写请假条?怎么写请假条(不要求回答)。

  2、读后汇报。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哪个自然段写了为什么要写请假条?哪个自然段写了怎样写请假条?

  三、学习课文1、4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

  (1)想一想这一段写什么?读后口头回答()把王小华爸爸写的()念给大家听。王小华请假是因为()。(应填上:李老师、请假条、头痛发烧)

  (2)学习生字:利、华

  (3)齐读第1自然段。

  2、指名读第4自然段,说说这段的.主要意思。(听了老师的话,大家知道怎样写请假条了。)

  四、指名说说1-4自然段的意思。

  五、学习2、3段中的9个生字。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分清字形,想一想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六、指名分节读课文。

  七、作业: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学习写请假条。理解“制度、顶格、日期”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生读生字卡片

  2、指名说一说每一小节主要讲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自由读读这一段。思考:老师一共说了几句话?每一句讲什么?(第一句讲依照规定的时间到校上课是每一位同学都要做到的。第二句写因为生病或因为有事不能来学校上课要写请假条。第三句写这是制度。)

  什么是“制度”?(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定)“这是”指什么呢?(前面说的两句话的内容。)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学校制度”

  这句话的意思。

  2、齐读这一段。说说为什么要写请假条?

  三、学写请假条。

  1、出示请假条。思考:王小华的爸爸带王小华写的请假条是怎样的呢?

  李老师:

  今天王小华病了,头痛发烧,不能来校上课。请假一天。

  家长:王利民

  4月10日

  2、自由读请假条,读后讨论。

  (1)王小花的爸爸写请假条,现在什么地方写什么?再在什么地方写什么?最后在什么地方写什么?(先在顶格写向李老师请假,李老师后面写上冒号;在再换一行空两格的地方写王小华音头痛发烧,需要请假一天;最后再右下方写上家长王利民以及时间。)

  (2)王小华生病了请假,为什么在请假条的右下方写上“王利民”呢?(这张请假条是王小华的爸爸代他写的)

  3、你们能把这张请假条改成王小华写的吗?哪些地方要改一改呢?(“王小华”改成“我”“家长”改成“学生”“王利民”改成“王小华。”)

  4、把请假条补充完整。

  李老师:

  今天病了,头痛发烧,不能来校上课。请假一天。

  4月10日

  四、作业。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上册教案01-25

语文园地教案12-14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教案(经典)07-30

语文教案[精选]07-20

语文《狼》教案 03-18

语文《赶海》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