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6篇(热)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已经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课文,体会和感受课文中表现的这种极其珍贵的父爱。
3.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要注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再现情境,在读中体会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和感受课文中表现的这种极其珍贵的父爱。
教学重、难点: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亲深沉的爱,感受父女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
重点: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作业:
A.读通课文,把遇到的读音问题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标注。
B.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人世间的亲情莫过于父爱、母爱,他们都是伟大的爱。但是,这些爱也许体现在谆谆的教导中,也许体现在默默无闻的奉献中。然而,今天我们要来感受这样一对父女,感受父亲那无言的爱。板书:无言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
2.小组内相互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3.自愿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孩子们尽情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可在概括方法上予以指导。
四、细读课文,感悟理解文章内容。
1.提出中心议题,学生自读自悟。
中心话题:文章中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到了父亲“无言的爱”,边读边在文中作出标注,说说自己的理由。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重点引导:
(1)引导学生从第一部分内容体会父亲“勤劳实干”的优秀品质。通过自由读课文,从作者叙述的一个个事例中了解父亲的品质,感受父亲的形象,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为有一个“勤劳实干”的`父亲感到自豪的情感。
(2)抓住重点段落中写父亲帮“我”早玩具房子的内容,体会“无言的父爱”,引导孩子自己去读,去讨论,去领悟。通过理解父亲引导、启发“我”自己动手做木头房子的话,让学生领悟到真正的父爱就是引导“我”“创造自己的天地”。父亲用双手、用行动来表达对“我”无言的爱,要让学生通过度、议,抓住有关语句,深刻理解父亲这种最深沉的爱。
(3)最后一自然段,要充分放手让学生讨论、理解:“我”身上最要紧的部分是什么?父亲给“我”的最珍贵的财富是什么?在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一读为本,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重点语句,一定要让学生读中悟情,以读表情。
五、课堂延伸。
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的爱是怎样的,从哪些事例中可以体现出来。
六、作业:
回家替父亲捶一捶背,沏一杯茶,与父亲交谈一次。
板书设计
19、无言的父爱
小时候生活无定
很早就养成了勤劳实干的习惯
父亲 亲手为我制作圣诞礼物
用双手传达给我“无言的爱”
把最珍贵的财富给了我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川端康成及其创作概况。
2.理解本文所阐述的关于美与审美的问题。
能力目标
1.体味作者从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联类引申的写法。
2.品味作品格调高雅、韵味深长的语言风格,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努力培养自己的美感,善于感受和沉思,与自然的交流真正达到精神敞开的境界,做一个生命丰盈、高雅的人。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2.鉴赏本文的语言,深刻体会其内蕴。
●教学难点
1.理清本文思路,理解文中援引诸多例子的意图。
2.把握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含义蕴藉的文章需要多次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无道理。
2.自主感悟,交流提高。本文相对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师宜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而严肃的学习和研究环境,尽可能地发挥同学的想象力、创造力,通过自读质疑、小组讨论和全班共同研究等方式,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充分交流,真正做到品读文章、理解文章、鉴赏文章。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引读提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写法;学生自主质疑;学生摘句交流,品味文章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生命是一条亘古长流的河,生命是一首古老而年轻的歌。古往今来,无数大师用智慧诠释生命,解读自然。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沿着这位伟大的思想者的踪迹,去追寻自然,叩问生命。
二、作者简介
教师分发打印好的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川端康成(1899~1972年),日本小说家。生于大阪市一个医生的家庭。幼年时,父母、姐姐和祖母相继亡故,14岁时,与他相依为命的祖父也溘然长逝,给他终生留下了精神创伤。此后的漂泊生活和多次失恋,使他养成了感伤和孤独的性格。
川端康成少年时期就立志成为画家和文学家。1920年考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翌年转入国文系,在《新思潮》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招魂节一景》,受到菊地池宽的赏识和文坛的注目。1924年大学毕业,同横光利一等青年作家创办了《文艺时代》杂志,发起新感觉派运动,出版小小说选集《感情的装饰》。1926年发表成名作《伊豆的舞女》,从而奠定了他的作家地位。
川端康成是一位高产作家,一生共写了500多部(篇)小说,以中短篇小说为主。代表性作品除了《伊豆的舞女》外,还有《禽兽》(1935)、《花的圆舞曲》(1936)、《名人》(1938)、《重逢》(1946)、《雪国》(1935~1948)、《千只鹤》(1949)、《舞姬》(1951)、《古都》(1962)等。他的创作大致可分成战前和战后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描写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惨生活、朴素爱情和执著追求,反映了人的本质和孤独性以及人与人关系的非现实性。后期除了表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和痛苦以外,还有不少作品以资产阶级家庭为背景,用肉感的笔调写病态的性爱,颓废色彩极为浓厚。而《雪国》被誉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抒情文学的顶峰”。
川端康成在艺术技巧上有很高的造诣。他把佛典看成“世界最大的文学”,并从日本古典文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他还积极学习西方各流派的创作方法。特别重视乔伊斯的意识流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川端康成曾说过:“我们的文学随西方文学潮流而动,但日本文学传统却是潜藏的看不见的河床。”他很注意把学习西方与继承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发展成为自己独特的风格。幻想的感觉、幽情的哀伤、玄妙的余韵,这种日本传统美的文学特色,完全融合在他的作品之中。他的小说的另一特色就是重视表现人物的内心感情,而不过多刻画人物的.外形和行为。没有离奇的情节,却富有诗的韵味。
川端康成曾长期担任日本笔会会长,并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1961年获日本政府颁发的文化勋章。1968年,川端康成“以卓越的感受性,并用您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72年4月12日,73岁高龄的川端康成口含煤气管自杀身亡。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2.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请谈一谈文章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2)针对这一篇文章,提出一个你最想问的问题。
(3)摘录一句你最欣赏的文句,并说说为什么要选摘它。
学生自读课文两遍,思考这些问题。
3.学生初谈印象。
教师提问:读文章总会有心得体会,或深刻或肤浅,或全面或片面,或完整或琐碎,即便没有心得也是一种心得。下面,请同学们谈谈文章给你最深刻的印象。
生1:这篇文章不容易看懂,题目倒挺有诗意的。
生2:文章内容较散,我理不出头绪来。
生3:文章笔触轻灵,有一种浓浓的诗意。
生4:文章哲理性强。
生5:文章有些句子写得特别美,但又说不出美在何处。
……
教师评价:大家回答得很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都属于你们自己的心得。希望在以下的学习中能深层激发大家的阅读潜能,丰富你们的阅读感受。
四、引读提高
1.理解文章的内容
(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1:作者写自己在热海的一家旅馆里,有人送来海棠花插在花瓶中,因为累,他早早沉入梦中,没在意那些花。夜深人静,醒来惊讶地发现花还没有睡,正热烈地怒放,由此引发一种思考。
生2:由静夜里错过的美生发对自然美的思考。
生3:作者因一朵午夜绽放的海棠花而感悟审美的问题,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既不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能伴随年龄而增长。
生4:作者发现深夜海棠花未眠,使他对美的感受有了新的认识。
……
教师归纳整理:作者从凌晨发现花未眠写起,引导读者思考关于美与审美的问题。文章具有启发性,以“海棠花”“小狗”“晚霞”这样的形象来阐述自己对美,对感受美的认识。
(2)结合文章内容,探讨作者对美、审美的思考和认识。
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显示:
①第二段中,“我”为什么“大吃一惊”?
②第四段引述雷诺阿、米开朗琪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
③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④文章描述罗丹与玛伊约尔不同的创作风格,有什么用意?
⑤第八段中,“我”为什么“吓了一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⑥作者写自己观察晚霞时,联想到长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画,是为了说明什么?
⑦岚山作者去过多次,为什么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
学生精读课文,思考问题。同桌之间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解决。要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如小组有难以解答的问题,提出来,全班共同交流解答。
学生明确:
①因为发现花未眠,发现盛放的未眠之花格外的美。(可从上下文找出相关句子,再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转换和表述)
②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结合上下文,应从对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来理解,注意两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无限”两词。“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与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
③“一朵花”也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发人发现自然之美,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注意第三段中“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句和本段中“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句,结合分析可知,这句话是从自然之物对于美的启迪的角度而说的)
④文章引述罗丹和玛伊约尔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我们可以从艺术作品中领略到自然之美”。
⑤“我”“吓了一跳”是因为发现小狗的样子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十分相似。
这样写是为了说明艺术之美与自然之美的融合同样可以使人领略到自然之美的道理。
⑥作者写自己观察晚霞时,联想到长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画,说明好的艺术作品是可以提高人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的,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是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的。
⑦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只有两相邂逅,电光火石之间,才会产生动人的情怀。所以岚山去过多次,却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
教师总结:未眠的海棠花引发了作者对美的思考和认识: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欣赏自然美,可以欣赏真的自然,也可以欣赏成功的艺术作品,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彼此融合、相得益彰,同样可以使人领略到自然美,好的艺术作品同样可以提高人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发现美是需要机缘的。
2.了解把握文章的写法。
这篇文章写法较特殊,你能稍作说明吗?
学生思考回答。
生1:文章由此及彼,由海棠花未眠谈到审美的问题。
生2:以小见大。
生3:深入浅出。
生4:语言素雅恬静。
生5:格调高雅,韵味深长。
……
教师总结评价:大家谈得很好,概括得很精当。
五、质疑、解疑
教师: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思维品质。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提问。
学生提问。
教师视问题的质量、代表性、难易程度,决定由老师还是学生来解疑、释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2.为什么说“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3.文中画家雷诺阿说:“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死亡”是否可以理解为“画家雷诺阿害怕进步,因为进步就会让他更接近死亡”?
4.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是因为画中花比真花更美,更值得仔细品味,这样理解对吗?
5.作者能感受到未眠之花的美,感受到岚山的美,是否在暗示我们,只要独处或人少,真正仔细观察它们,就会发现从未有过的美?
6.如何处理自然美的无限性与人生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明确:1.文章以“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开头,但文章的内容却并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作者其实要强调对“微不足道”的现象的“发现”与 “思考”。
2.作者深悟到,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是极有限的,而自然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彻悟后的心绪流露。按理说,大自然总是有美可寻的,只要人活着,就该毫无阻碍地去享受它,可遗憾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
3.不能这样理解。画家雷诺阿临终仍在说“我相信还在进步”,画家并非害怕进步,而是以他的话来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优秀的艺术家也不例外。
4.这样理解不够准确。艺术是对自然美的反映,我们从艺术作品中可以领略到自然之美。
5.文中有“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光凭头脑想像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等句子,从这些句子可知,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发现美需要机缘。
6.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应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六、摘句交流
教师提示:课前同学们已摘抄了自己认为精彩的文句,请你们把自认为最精彩的一句给大家读一读,并且说说为什么选摘它。
学生回答。
生1:“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作者深刻地领悟到,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极有限的,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的过程,“要活下去”,才能感受到更多的美,表达了作者对美的珍视,对人生的坚定信念,令人遗憾的是,他最终仍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生2:“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这句话让我对美有了新的认识,自然美、艺术美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作者是在切身感受京都晚霞的美景而不仅仅从艺术品中感受。
……
七、课堂小结
川端康成的文字,读来让人觉得素雅恬静。作者从海棠花未眠写起,思考美与审美的诸多问题。是的,自然美是永恒的、无限的,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尽情领略自然美,做一个满载而归的旅人吧。
八、布置作业
1.写一段话,谈谈你学习本文的收获、体会。
2.本文与前三篇文章写法有何不同,请试着比较一下,说出你的看法。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四、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利用电视或电脑录放泰山风光与雄姿,并请去过泰山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登泰山的。那么古人是怎样登泰山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
二、作者介绍(投影)
《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3、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进行比较,看谁画得准确。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
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布置作业
1、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
2、背诵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了泰山的高峻、雄伟,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这“五岳独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绘险峰之上那“无限风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讨论: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明确:(板书)
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2、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板书)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3、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
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4、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明确: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三)、写作特点
讨论、交流、举例分析。
明确: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
归纳总结;
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齐背课文,进一步体会以上特点。
五)、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一(3)
3、写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物特征。
本文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丛书《语文第二册教案》,本文署名马彦英。
附:
桐城派
中国清代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继承发展者虽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刘大櫆发展了方苞关于“法”的理论,进一步探求散文的艺术性,提出了“因声求气”说。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为“阐道翼教”而作;文风上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颇具特色。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代表作品。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对矫正明末清初的文风,促进散文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方苞(1668~1749)
中国清代散文家。字凤九,一字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五十年,被牵连进戴名世《南山集》案入狱。赦出后隶汉军旗籍,入直南书房。累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曾写《狱中杂记》,揭露当时司法制度的黑暗与残酷,具有现实意义。他是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提倡写古文要重“义法”,重“清真雅正”。他在行文时始终以此为宗旨,文章写得雅洁精练,没有支蔓芜杂的毛病,开创清代古文的新风貌。方苞尊奉程朱理学和唐宋散文,因而发表很多文章反对黄宗羲、颜元的反程朱理学的思想,在当时影响极大。著有《望溪先生文集》18卷,《集外文》10卷,《集外文补遗》2卷。
刘大櫆(1698~1779)
中国清代散文家。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安徽桐城人。桐城派散文代表作家之一。他极重文的神气。在布局谋篇、行文写作上喜欢铺张排比。辞藻气势,较方苞、姚鼐为盛,而雅洁淡远则不如。在描写山水、刻画景物的文章中,又以篇幅长大、描绘详尽取胜。代表作有《观化》、《息争》、《焚书辨》、《书荆轲传后》、《黄山记》等。著作有《海峰先生集》16卷,《论文偶记》1卷。
《海峰先生诗文集》书影
姚鼐(1732~1815)
中国清代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偲,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主持梅花、紫阳诸书院讲席共40年。姚鼐继承方苞、刘大櫆、姚范的古文之学,成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他继承方苞的义法论和刘大櫆的声气论,在理论上又有所发展。①提倡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的合一以“相济”。②总结文章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八大要素。③概括文章的阳刚、阴柔两大类的风格,认为两者不能偏废。姚鼐的文章与欧阳修、曾巩相近,简洁清淡,纡徐要渺,雍容和易,一如其人,在桐城派诸家中,最富有情韵。实际上是偏于“阴柔”之美。他的议论文如《伍子胥论》、《李斯论》,序跋如《老子章义序》、《海愚诗抄序》,书信如《答翁学士书》,记传如《登泰山记》,都可看出他的风格。其缺点是气力不能健举,规模不够阔大,缺少现实内容。他的诗清拔淡远,尤工近体,但为文名所掩。著有《惜抱轩全集》88卷,所辑文总集《古文辞类纂》,世以为精当,流传很广。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关于科学方面的诗歌,对于文本的内容,学生很容易掌握,但对于内容的理解,需要学生对课外知识的了解。所以,学习时应让学生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以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学生自读课文)。
学生听读,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学生找出自己认为的生字。
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2、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3、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两遍,体会诗歌的特点。
三、重点研讨
1、指名朗读3~6节,思考问题:(投影显示)
⑴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⑵ 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⑶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⑷ 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2、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3、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五、拓展延伸(可考虑教室直接上网,或让学生到电脑室里上网)
利用网络上网,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化石网站。
六、布置作业
自己收集化石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以及对课外知识的收集,增加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热情。但是这也对老师和教学的外部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作为老师更应该了解各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单元文化主题是“感悟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本次阅读链接以“妙语连珠”为题,围绕汉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熟语”分别编排了“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三个板块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这三种熟语都是固定词语,是汉语中的精华,是汉语中特殊的一种语言现象,在对话和写作中恰到好处地使用熟语,可以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风趣,意蕴丰厚。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春天到了什么时候播种什么作物,老百姓有他们自己的节令安排,听一听:“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芒种芒种,不可强种。”“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种荞麦。”老师祝福大家学习进步,“芝麻开花——节节高。”讽刺有些人愚笨“十窍开了九窍。”形容某些人的文章繁琐冗长,像“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
听了刚才这些话语,你有怎样的`感受?
(这些语言,简洁生动,形象风趣。)
今天,我们就走进“阅读链接”:妙语连珠
二、解题
1、谁知道“妙语连珠”的意思?(连珠:像珠子那样连在一起,多而丰富。)
2、课文中的“妙语”指哪些内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三、学生通读全文,完成上面的思考题。
四、学习文本。
(一)学习第一板块。
1、默读“谚语”部分,了解什么是谚语,谚语有什么特点?教材中编排的几句谚语,对你有什么启示?
2、交流。
3、展示自己积累的谚语,丰富拓展自己对谚语的了解。
(二)学习第二板块。
1、你知道哪些歇后语?做积累。
2、总结歇后语有怎样的特点
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外甥点灯笼——照旧(舅)。”
3、同桌练习说相声,加深对歇后语的认识。
(三)学习第三板块。
1、这节课我们不上课,大家一起侃大山,你可别跟我绕弯子、耍滑头,让我抓住你的小辫子,我可不会放过你。如果我不好好当老师,你们也可以把我炒鱿鱼。
刚才这些话中“侃大山”“绕弯子”“耍滑头”“小辫子”“炒鱿鱼”等都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口头创造出来的,表义精练准确的习惯用语,简明生动,通俗有趣,口语色彩浓。
2、交流:下面这些词语,你都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
五、联系生活,注重积累,完成积累。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认识8个字,会写3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随文识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感受泉水的美。
教学重点:
识字
教学难点:
缶字旁,在具体环境中理解字义。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学习第一段的三个生字
同学们,开学已经一个月了,在这段时间里你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了吗?对于北方来说,春天来得比较晚,进入四月,春天的脚步就越来越近了。你们听,(播放流水的声音)看画面(泉水从山上流下来),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出示课文第一段,自由读,贴出生字:哦
股缝
1、读准字音
2、用多种办法识记生字:
“哦”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吗?这个词表示明白了,在句子中该怎样读呢?个别读。师生对读。
怎样记住“股”字?月字旁的字大多跟身体有关,“股”指的是大腿,在这句话中指什么呢?读一读,用“一股”说话。指导书写。
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看看自己的手指缝,缝,就是物体间的空隙,谁还能用这个字组词?贴卡片:石缝。
过渡语:泉水就是从岩石的裂缝或地下涌出地面的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泉水》。齐读课题。泉字大家已经认识了,怎样写呢?教师范写。
二、初读课文
画出生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对照屏幕画出生字。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读音节,纠正字音。
(2)把生字的音节去掉,找朋友。
(3)齐读生字
三、随文识字
1、请大家借助小组内的生字卡片,用多种办法记住字形,看哪个小组最会合作。
2、小组汇报生字
“塔”我们用三种办法记住了“塔”字,(换一换)(加一加)(想象记字),指导书写。看看图片,发现塔有什么特点了吗?谁能用这个字组几个词?指导书写。理解“水塔”的意思,“天然水塔”指的是什么呢?请大家读读课文。泉水从山上源源不断的流淌下来,整个样子就象一座自然形成的水塔,可见,泉水真的是很多很多。怎样读出泉水的多呢?指导读文。
“罐”泉水很多很多,所以,山里的姐姐就提着瓦罐来打水了。出示
“瓦罐”的图片,怎样记住罐字?罐是缶字旁,缶是什么意思呢?出示课件,知道缶是一种大肚子小口的'器皿。所以,带有缶字旁的字大多跟器皿有关。
泉水从山腰流向平地,他又看见了谁呢?指读第三段。
出示“杜鹃花”的图片,由鹃字的鸟字边,你想到了什么?出示“杜鹃鸟”的图片。可见,鹃字也是形声字。师生对读第三段。
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4、5自然段,看看泉水又遇到了谁,说了什么?
让我们来听听画眉鸟的叫声吧!(播放课件)学习“脆”字。在哪里见过这个字?还能用“清脆”说话吗?
四、巩固练习
1、这些字跑到别的地方,认识吗?游戏,点击花朵,读出句子或词语。
2、配乐读全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狼》教案 03-18
语文《赶海》教案03-19
语文试讲教案03-19
语文《荷花》教案03-21
语文荷花教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