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集合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2.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几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朗读课文。
5.句子训练。
教学重点
1.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2.进行词句训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理解词语。
(四)理清文章思路。
二、教学重点
(一)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二)理清文章思路。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谁见过玻璃?你能说说玻璃有什么作用吗?(教师板书:“新型”)“新型”是什么意思?(新的.类型、新的品种)“新型玻璃”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新型玻璃在哪里?它有什么作用?)
教师紧紧地抓住学生的质疑,进一步启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以激励性的语言导入新课:
学习了课文我们就全明白了。
(二)教师范读课文。
1.学生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用笔画下来。
(1)夹丝网防盗玻璃;
(2)夹丝玻璃;
(3)变色玻璃;
(4)吸热玻璃;
(5)吸音玻璃。
2.这几种新型玻璃,课文是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中介绍的?
3.第6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新型玻璃在现代化建筑中所起的作用和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三)指导分段。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意思?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每个自然段讲的都是一个独立的意思,因此均可以独立成段。由此,可得出本课的自然段也就是它的结构段。
(四)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
1.划出生字、新词及不理解的词。
2.给生字按结构分类归纳。
3.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例:熟字加偏旁“型、罪、恙、炎、调、促、粘、阻、踪、付、店、废。”
熟字换偏旁“浅”、“线”去掉“纟”换上“氵”;“粘”“战”去掉“戈”换上“米”;“调”“绸”去掉“纟”换上“讠”。
编顺口溜:两“火”“炎”。
编谜语。一“心”咬掉羊尾巴。(恙)
4.巩固练习。
以组词的形式来作巩固练习。
教师可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
比一比,再组词。
型( )非( )足( )发( )付( )
刑( )罪( )促( )废( )寸( )
占( )周( )且( )浅( )
店( )绸( )阻( )线( )
粘( )调( )祖( )践( )
(五)理解不懂的词。
1.提出不懂的词,学生解答。
2.查字典,理解词义。
例:安然无恙——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损害。
报警——一般指报告紧急情况。本课指发出紧急信号。是动词。
警报——发出的表示有危险的信号。是名词。
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自动窗帘”——就是指变色玻璃。
“问世”——词典中解释是指著作等出版跟读者见面。联系上下文本课中的“问世”指“吸热玻璃”早就生产出来和用户见面了。
(六)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老师注意纠正学生的读音。
1.“看守”中的“看”读k1n,不读k4n;“粘在一起”中的“粘”在本文中读zh1n,不读ni2n;“调节”中的“调”读ti2o,不读di4o。
2.“促”“罪”“阻”“踪”是平舌音,“粘”是翘舌音,要读准。
语文教案 篇2
一、 复习(说句练习)
1、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在我说的一句话里,请你认真听,听清楚,还要讲清楚。说得好,我们就去这个地方游玩,好吗?
老师说句子: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说两遍)
2、 你们知道这个天堂是哪里吗?(杭州)
过渡: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西湖的秀丽,不仅表现在她的一泓碧水,而且表现在环抱她的群山,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远眺、近详,西湖总是那样的秀丽,令人流连忘返。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看西湖的山、湖(板书:山湖)
二、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电脑出示西湖青山绿水的画面伴随朗读
思考:你站在西湖边看到的山是什么样?湖是什么的?
2、 交流刚才的问题:
3、 同时板书:层层叠叠,绿青浓淡
静如银镜,一闪一闪
4、 这么美的画面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出来吗?
学生自由练读。
请个别学生读。
集体配音朗读。
5、 (课前教学生一些句子。或读让一两个来赞美西湖。学生不会也可以由老师来说)
过渡:是呀,正因为如此,西湖又有了一个比作美女西施的美名--西子湖。西湖之美,美在外有山,湖中有湖,园中有园,四季景色都能使人赏心悦目。尤其以西湖为中心的“西湖十景”更是闻名遐迩。下面就请同学们随我而来。
三、 学习第三自然段
1、 教师指着画面讲述第三自然段。(电脑出示画面)
2、 学生可自由说说自己通过查找资料介绍有送景点的介绍。
学生需准备:孤山 白堤 苏堤(可以是图片)小瀛洲 湖心亭 阮公墩
听了同学的介绍,我觉得西湖真美。不过,课文也写得也很美,有几词用得特别好,你能读一读把它找出来吗?
3、 我们一起把这部分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好吗?待会儿,我要你们来做小导游介绍西湖。
4、 谁愿意当个小导游来介绍西湖的几个景点。
学生自由准备
请个别学生来介绍
过渡:刚才听了小导游的.介绍,觉得西湖特别美,真让我看到了人间天堂。西湖的美景使古往今来的中外宾客目不暇接,游兴难尽。置身其间,眼里的一切,有山,有水,有景。都如诗、如画,如梦。每当清秋气爽,湖面平静如镜,皓洁的秋月当空,月光与湖水交相辉映,颇有“一色湖光万顷秋”之感,下一节课我就带同学们去观赏西湖秋色。
四、 学习第四自然段
1、 听配音朗读。(电脑出示画面)
2、 看着这样一个画面,听着优雅的声音,你是否也想来做一次配音演员呢?
3、 学生自由朗读。
五、 总结: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
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让我们以苏东坡的诗句来结束今天的游览吧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 背诵你喜欢的一段、
板书:
青山 层层叠叠 绿青浓淡
西湖 湖水 静如银镜 一闪一闪
景点 孤山 小瀛洲 湖心亭 阮公墩
月光 明月东升 华灯倒映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读一读《门字歌》,识记用门做部首的字。
2、巩固复习学的多音字,能够正确书写、组词。
3、阅读欣赏《兰兰过桥》,认识潜水桥,塑料桥等。
4、听故事,能够听懂故事的内容,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
5、学会制作读书卡,学会积累资料,鼓励学生广泛阅读。
重难点、关键:
1、巩固复习会认、会写的字以及多音字,积累词语。
2、动手制作读书卡,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门字歌》,识记用门做部首的字,帮助学生正确区别形近字。
2、巩固复习多音字,能够正确书写及组词。
3、阅读欣赏《兰兰过桥》。
教学过程:
一、有趣的汉字
1、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门字歌》,其他正音。
3、指名反馈,教师出示相应的生字卡。
4、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字能进门字。
5、教师小结。读儿歌巩固,引导学生借助儿歌帮助自己区分形近字。
二、写一写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学生认一认,读一读。
2、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字的共同点。
3、说说书写门字框的字应注意什么?(门框大,里面小)
4、学生写一写,教师巡视辅导。
5、展示作业,集体评析。
三、多音字组词
1、学生自由完成练习。
2、集体讲评。大家一起读一读。
3、引导学生说一说其他学过的多音字,并口头组词。
4、再读文中的练习,读中巩固。
四、阅读欣赏
1、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
2、指名读,集体纠正。
3、想一想短文中介绍了几种什么桥?他们各是什么样的?
4、拓展延伸:你们还知道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桥?
5、欣赏一些设计独特的著名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听故事《馅饼里包了一块天》,回答问题。
2、学会制作读书卡片。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馅饼里包了一块天》
1、听故事,提要求:认真倾听,思考:馅饼在天上飞的时候,上面坐了哪些小动物。
2、同学间互相纠正、补充,教师板书小动物的名称。
3、教师再讲故事,让学生自己检验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
4、教师给予适当的肯定。
二、学做读书卡片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平时都读过什么课外书呢?
2、指名说说自己读的课外书的`作者、主要人物、讲什么。
3、教师引入对读书卡片的认识。有时候我们读的书太多,容易遗忘怎么办呢?今天,老师要教你们一个记住自己读过什么书,书讲了什么内容的好办法。
4、教师出示读书卡片:你们看,这是一张小小的卡片,你们别小瞧它,它的作用可大了。我请一个小朋友上来读读这张卡片上写了什么?
5、学生听完,说说这张卡片有什么作用。
6、教师总结:对,我们读完一本书,可以制作一张这样的读书卡,这样就容易记住自己读过的书,书上讲的是什么内容了。
7、引导观察一张读书卡包括那些内容?
8、学生动手做一做读书卡片。
9、互相交流、欣赏自己制作的读书卡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江上渔者》。
2.请几名同学背。
3.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
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
2.解诗题。
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暮”“幕”“墓”。
(2)“贫”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分”,不要写成“”。
“蓉”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
“吠”“大”字上面不要丢点。
3.齐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日暮:天色将晚。
柴门:树枝做的门。
苍山远:苍苍茫茫的远山,一直连向天边。
贫:穷。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远望苍山,路途遥远,得找个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个贫穷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从柴门边传来了狗叫声,知道是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
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4.可根据诗的内容,试着画一幅“风雪夜归人”图,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5.练习背诵古诗。
(1)自己试着背。
(2)同桌互相背。
(3)集体背。
6.作业:
背、默古诗,试着给爸爸、妈妈讲讲古诗的意思。
语文教案 篇5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前边我们了解了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状况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调适措施。通过学习,我们知道,青春期的到来会使我们的生理和心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也因此给我们带来了种种的困惑,处理不好这些矛盾,解除不了这些困惑,将会严重的影响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那么,在青春期,我们容易出现哪些认识和行为上的偏差呢?我们又应该怎样全面认识青春的内涵,如何度过自己的青春时光呢?怎样才能使青春永驻我们的心间呢?这些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讨论的问题。
一、青春的误区及其调适措施
(由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青春期里我们喜爱谈论却又很难正确把握的一些话题,并有选择性地进行讲解和引导)
1、在青春期里,我们容易出现哪些认识上和行为上的误区?
如:经常谈论和取笑同学的生理变化
经常谈论和猜疑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
喜欢以各种方式逞强,表现自己的个性
总觉得父母和老师太罗嗦,爱管闲事,总是和自己过不去
总喜欢和“哥儿们”、“姐儿们”在一起,常常为“哥儿们”、“姐儿们”两肋插刀。
2、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和处理上述种种误区?
该不该谈论我们青春期的生理变化?拿别人的生理发育特点开玩笑是否合适?
(学生讨论)
对于青春,我们充满了好奇,因此,同学间可以相互交流,共享成长的经验。但要遵循彼此尊重的基本原则。在尊重与关爱的环境中,我们将进一步体会到青春成长的美好。
拿别人的生理发育特点开玩笑是不应该的,这是对他人人格的不尊重,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教师举例说明)
我们再来看看小刚的情况(学生看书)
(讨论交流书中提出的问题,教师归纳)
真正的个性不是装扮上的标新立异,也不是发型上的烫卷染色,更不是姿势上的千媚百态,而是从内心深处散发的美丽和魅力,真正的独立和长大应该是逐渐摆脱依赖,勇于为自己行为负责的精神,能准确地明辨是非分清美丑,是自觉地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是学会有效的保护自己,自觉地抵制社会上的种种不良诱惑。
男女同学之间要不要交往?应该如何交往?
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男女生之间交往可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从而营造一种和谐温馨团结合作的氛围。(教师举例说明)
“哥儿们义气”是不是真正的友谊?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父母和老师的教育?
我们有些青少年同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缺乏正确的态度,又认为父母赶不上潮流,对父母的话听不进去,甚至动不动就和父母顶撞,耍态度,发脾气;对老师的批评教育很反感。认为老师和父母总爱和自己过不去。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青少年的独立意识会逐渐增强,这是难能可贵的,但是,我们不应该将其同接受成年人的正确教育对立起来。我们应该看到,我们中学生年龄还小,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都还比较缺乏,虚心接受家长和老师的正确教育和引导是很有必要的。如果,连老师和家长的正确教育和引导都听不进去,我们就很容易在生活的道路上出现偏差,甚至会误入歧途。
二、全面理解青春的内涵,让青春永驻我们的心间!
1、关于青春的诗歌欣赏
青春是花(诗歌)
你的笑脸,是最美的花朵;
你的声音,是最动听的乐曲;
你的明眸,是闪烁的星星;
你的微笑,能使人感到浓浓的春意;
你的举止,使人觅得春的信息。
春夏秋冬,你一年都是花季。
好年华,好飘逸,好浪漫,好美丽。
你真诚、热情、单纯、敏锐,但又免不了有点冲动和偏激;
你乐观、洒脱、自信、进取,但有时也免不了感到困惑和迷惘。
你初涉尘世,你风华正茂,你给大地以蓬勃的生机,你给宇宙以生命的涌动。
你的生活是这样的色彩斑斓,处处都可以展示你的力与美的风采
青春的梦
青春的梦,
像大海激起的浪花,那样美丽;
像巴金笔下的日出,那样奇妙;
像傍晚的火烧云,千变万化;
像海滩上的贝壳,千奇百怪。
青春的梦,
她更像一道菜,色香味俱全,
只有细细地品尝,才能知道它的美味
(播放相关歌曲)
青春ABC…(诗歌续写)
A青春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只有锐意进取,青春才能焕发出巨大的能量
B青春是两颗连在一起的心是友谊。青春的友谊是无私的、纯洁的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它像一杯清香的茶,在若干年后,依然是那么令人怀念。
C青春是一弯新月,是缺憾。青春总是不完满的。正因为不完满,就多了一份不同的体验,多了一种美好的希冀。
D青春是一把竖琴,是快乐。青春没有理由不快乐。
E青春是书架,是智慧。没有书的青春是不结果实的花。
F青春是一面旗帜,是理想的旗帜。青春的.目标。是奔跑在风中的一面旗。
G青春是拳头,是力量。青春的力量=朝气+勇气+灵气
H青春是单杠,是运动。青春的第一标志是健康,而健康来自不懈的运动。
……
2、关于青春的名句欣赏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炽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源泉在不息地涌流。——高尔基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懦,进取压苟安。如此锐气,弱冠后生有之,耳顺之年,则亦多见,倒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唐必至灵魂。忧烦,惶恐,丧失自信,定使心灵扭曲,意气如灰。
无论年届古稀,抑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奇迹之诱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人人心中皆深植一片追求,只要你从天上,人间追求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你就青春永驻,风华长存。
一旦追求消失,锐气如同冰雪覆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油然而生,即使年方二十,实已老矣。然坚持追求,你就有望在百岁高龄告别尘寰时仍觉年轻。
我们要知道,信心、爱、梦想将使青春永驻。青春将使我们对未来充满新奇,使我们有勇气去面对眼前的一切。
青春不只是秀美的发辫和花色的衣裙,在青春的世界里,沙粒要变成珍珠石头要化做黄金;青春,能让枯枝长出鲜果,能让沙漠布满森林。大胆的探索,不倦的思索,不停的追求,这才是青春的美丽,青春的魅力,青春的欢乐,青春的本分!
3、你是如何理解青春的内涵的?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进行归纳)
青春不仅仅意味着秀丽的容颜、优雅的气质、和健美的身姿;它更意味着一种新的精神境界,青春更多地体现在一个人的心态、气质、想象力和情感中,是从生命潜流中涌动的一种全新的感觉;青春是活力的象征,它蕴含着智慧、勇敢、和意志。青春是我们拥有克服困难和怯懦的勇气和冒险的魄力,青春将使我们对未来充满新奇,使我们有勇气去面对眼前的一切。是我们欣然接纳欢喜与忧愁,是我们能够尽情的享受人生竞争的种种乐趣。
4、(教师进行归纳点评,结束教学)
有人说,青春是一颗划破天宇的流星,虽然绚烂却很短暂;也有人说,青春是一棵常青树永不凋零。决定青春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怎样才能让青春永驻心间?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教育学生要从小树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要有勇于迎接挑战的勇气。
2、学习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神态、表情、动作的描写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4、认读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语重心长”“遒劲”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1、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神态、表情、动作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认字、写字。
教学难点:完成小练笔。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日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名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名言警句吗?今天老师也要送给大家一个警句:
勇气和自信是你成功的朋友。 (出示)
2、能说说你读后的感受吗?
3、课文《谁敢试一试》不仅能帮助你了解这句话背后的故事,还会给你以生活的启迪。现在就请大家打开课本,先把课文读通顺,再来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引导学生说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的思路,小组内讨论分段方式。
三、研读课文,深化理解
1、初步感知人物
读了课文后,新班主任——耿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初步了解人物的特点。)
①齐读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②耿老师的外貌让人记忆犹新,然而,他的课堂教学却更让人难以忘怀。课文哪几部分写了耿老师课堂上的风采?指名读课文的第二部分。
2、深入研究人物
顿了一顿……又顿了一顿……再顿一顿……
①耿老师的第一堂课上的是什么内容?课文是怎么写的? (出示):
顿了一顿……又顿了一顿……再顿一顿……
问:这是什么描写?从这些行为描写中你认为杯盖好拧吗?
②看到老师的表现,听到老师的话,课堂氛围怎样?同学们的表现怎样?在书中划出相关的句子。
教室里静悄悄的。
教室里还是静悄悄的。 (出示):
教室里静悄悄的。
教室里还是静悄悄的。
“静”字说明什么?(来烘托当时同学们复杂的心情。) (出示):
a、女生“纷纷扭头看”,前排的男生“把目光投向”最后一排的大块头,几个大力士则“相互吐吐舌头”。
b、同学们心里都在犯嘀咕:这新班主任的第一节课,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c、“咬咬嘴唇”、“狂吸一口气”、“贴在怀里”和“使劲拧”
③读句子,说说加点词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从这些描写中充分表现了什么?(a句形象生动的神情描写,表现了同学们的为难和不敢尝试的心态。B句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了同学们不敢大胆尝试,不敢向老师挑战、向困难挑战的心理。C句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小个子女生坚决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④小女生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什么?
“她的右手才那么轻轻一转,这杯盖儿竟一下子松了开来。
问:“才”、“竟”说明了什么?
(原来拧杯盖是不费力气的,和同学们的想像全然不同,结果出乎意料。)
⑤当同学们看到小女生轻易拧开了杯盖,他们的表现是怎样的?
在小女生尝试的时候,同学们表现怎样?
全班同学都惊愕了
有些同学嗤嗤地笑了
(出示):
全班同学都惊愕了
有些同学嗤嗤地笑了
问:从前后不同的表现中,你有什么想法或感受呢?
(抓住机遇,树立自信才能成功,做旁观者永远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
1、小练笔
有自信才会有成功,有成功才会更自信。本课中小个子女生以自己的勇气敢于挑战老师所不能做的,此时,她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小个子女生的举动换来同学们嗤嗤地一笑,此时,同学们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2、请你发挥想像,扬起你自信的手笔,以片段的形式写出当时小个子女生和同学们的心理活动。(任选其一)
3、读片段(教师随机评价)
4、耿老师说明不能拧杯盖的原因
过渡:原来,耿老师为同学们创设的问题极其简单,但是由于同学们的不自信,没有勇气挑战,因而只能得到失败,正如德国叔本华所说:
——叔本华(德国)
(出示):
那些遇到了机会,还不敢自信必能成功的人,只能得到失败。
四、明确主题,感悟升华
1、看了同学们的表现之后,耿老师是怎么说的?指名读课文第三部分。
2、讨论交流,说说你对耿老师话的理解。
①耿老师的话有几层意思?
②“语重心长”“遒劲”是什么意思?
(“老师不能干的,不等于你们不能干”是教育学生在老师面前要有自信心,要敢于超越老师。“书山有崎路,科学有高峰”说明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更需要自信心和勇气,克服困难和险阻。)
1、过渡:通过讨论、交流,让我们真正地体会到耿老师的用意。
(再现):
勇气和自信是成功的朋友。
课前我们对这句话谈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通过刚才的学习、感悟、理解,你还会有更新的感受吗?
2、生畅所欲言。
五、总结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勇于迎接挑战,从小树立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自信心。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言
上节课,耿老师语重心长的教诲让我们扬起了自信的风帆,那么这节课,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鼓起勇气,迎接知识的挑战,让我们共同步入“比一比”知识天地。
二、知识天地
(一)比记忆
给括号里的读音选择正确的字:
耿 嘀咕
①(gěng)老师 ②心里犯(dí gū)
朕 嘀嗒
嗤嗤 愕
③她(chī)地笑了 ④我惊 (è)了
媸媸 谔
插 崎
⑤一段(chā)曲 ⑥书山有(qí)路
播 琦
(二)比眼力
投影
1、认准字,读准音。(生认读)
2、说发现,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生强调)
3、教师范写:
①“拳”第五笔撇与第六笔捺书写时要舒展大方,第七笔要落在横竖中线的交叉点上。
②“插”偏旁在左,书写时左窄右宽,第八笔竖稍倾斜在竖中线上。
③“攀”共19画,书写时注意“木”字的捺变点,第5、6笔的交叉点要与第7、8笔的交叉点落在同一竖中线上,第13笔横要与上半部的宽窄度适宜。
1、学生练写。
2、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生作业。
(三)比收获
选择本课喜欢的词语,写在积累卡上。
(四)比文采
《谁敢试一试》写了一个小个子女生看似弱不禁风,但她却敢于尝试,敢于挑战,她的自信与勇气令人佩服。那么生活中你有过用自信战胜困难的事例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1、学生自由言表。
2、小练笔:
把你刚才说的以“勇气·自信·成功”为题写一个小短文。
写作建议:
① 叙事要完整。
②语句要通顺。
③选取自己经历的事,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④字数不限。
1、学生作品展读。
2、师生共同评价。
三、阅读欣赏
勇气与自信
勇气是惊雷,是飞雪,是骤风,
横扫一切拖沓、迟滞、犹豫与懒惰。
自信是阳光,是雨露,是琼浆,
助人思维敏捷,精神抖擞,挥洒一切。
勇气是战鼓,是号角,是旌旗,
催人勇往直前,大胆挺进,日日精进。
自信使潜能释放,使困难后退,使目标逼近,
自信的人生不一般,不一般的人生有自信。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4、艺术并非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对艺术创造的认识和体验。使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3、查找有关的丰子恺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竹图展示,导入课文。
同学们看过竹子吗?在晚上看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看过竹子吗?画过竹子吗?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没有的.话,现在画一画。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这篇文章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2、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3、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孩子们的游戏之中蕴藏着他们独特的“艺术”创造。
三、语言品味,互动释疑。
你品味到美了吗?
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为生动?为什么?
此题让学生注意课文充满儿童情趣的描写,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认识。
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
如: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
四、合作探究,比较鉴赏。(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
梳理父亲讲述的中国画特点及有关画家的一些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他们的学习愿望。
梳理:
(1)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2)颜色: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点区别: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3)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 ( 艺术解剖学)
(4)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5)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五、体验拓展,走进童年。
1、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
2、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也有人说,竹--外强内干。你 认为呢?请你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
3、竹之游戏:大家在童年时做过哪些跟竹有关的游戏?请用简洁的语言的叙说出来。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
2、课外延伸:
①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想一想,你是否也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呢? 此题意在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②写一段童年的往事。要求:跟竹有关,语言自然、清新,尽量表现童真、童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园地教案12-14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穷人教案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