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六年级语文教案:最大的麦穗

六年级语文教案:最大的麦穗

时间:2024-04-08 16:36:15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六年级语文教案:最大的麦穗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教案:最大的麦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语文教案:最大的麦穗

六年级语文教案:最大的麦穗1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富有哲理。叙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围绕“最大的麦穗”,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即事明理”的顺序安排结构。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因此,要通过反复地朗读课文,抓主要的问题去理解,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取学生已由的经验,让孩子用自己的经验去感悟文中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入题,自然过渡

  1、这节课,我们继续快乐地行走在这块麦地中,聆听苏格拉底智慧的语言,去寻找那--(齐读课题)最大的麦穗

  2、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苏格拉底说了三句话,找出来读一读。(投影出示)

  3、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语言,是精辟的语言,是智慧的语言。今天我们就从这三句话入手,去领略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

  二、解读第一句话“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指名读

  2、你们听懂苏格拉底的话了吗? “只许进不许退””背后有什么深意。

  3、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4、同学们,如果你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请你仔细读读第一段,然后体会一下,当时的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弟子会有什么难处?)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的?从第一段中找出理由来。(多媒体出示:那正式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指导朗读好这句话,指名朗读,评价哪里读得好,为什么要这样读。

  5、教师指着板书问: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你觉得怎样才能圆满完成苏格拉底交给你的任务。(让学生畅所欲言)

  三、解读第二句话 “你们已经到头了。”

  1、苏格拉底说这话时,弟子们完成任务了吗?他们表现如何?

  2、苏格拉底用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敲响了弟子的警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想象苏格拉底的心情。投影出示:苏格拉底说:“你们已经到头了。”(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3、弟子们如梦初醒,说说“如梦初醒”的近义词,想想弟子们明白了什么?

  4、弟子们不能完成任务,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仔细读读课文的有关内容,看看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是怎样去寻找那个最大的麦穗的。

  (1)自读,并划出描写弟子们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边读边想象,学会抓住重点的词语圈圈划划,并从这些圈划的词语中说说自己读懂了些什么。

  (2)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导学生从“埋头、低着头、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等词体会)

  (3)指导朗读,要读出这些感受来。(指名读——评价——自由练读——在指名读)

  5、我能理解弟子们此刻的心情,他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固然我们可以像小麦一样为他们感到惋惜,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

  6、小结送上培根的名言: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四、解读。

  第三句话“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苏格拉底是怎么对弟子们说的呢?投影出示,以不同的语气指名读

  2、明确两个“最大的麦穗”不同的含义

  3、醉翁之意不在酒,苏格拉底仅仅在说“麦穗”吗?还在说什么?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投影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

  4、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如也吗?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这就是……

  五、解读最后段落。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齐读

  2、体会分号的用法,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体会双引号的作用

  3、理解“最大的麦穗、饱满的麦穗、眼前的一穗”不同含义

  4、再读几遍,看看这里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突出显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道理苏格拉底直接跟弟子们说了吗?潜移默化间给弟子影响,这种教育方法可以用哪一句诗形容。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真是一个高明的老师!

  5、老师示范理解: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只有上好每一节课,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才能离我的追求更近!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6、指名联系实际理解。(教师点评)

  7、创设情境,多反复诵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六、欣赏名人名言,感悟内化。

  1、欣赏有关“机遇”的名人名言,再次体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道理。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曾经有过的错失良机的事。

  七、总结、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同学们,走出那金灿灿的麦地,回首今天的快乐智慧之旅,想想自己的所得所获,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会怎么说?

  2、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己遗憾深深的往事,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3、课外搜集、创作有关“机遇”的名人名言,送给那些需要提醒的人。

  4、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板书设计:

  16、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麦穗、眼前的一穗。

  远大的目标、抓住机遇、把握当前。

  解读哲学大师的语言,领略智慧课堂的魅力,参悟人生之道的真谛,一起倾听花开的声音……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快乐地走进那块文化土壤深厚的麦地,与两千多年前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进行真诚的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感受他的智慧,去寻找那——(齐读)最大的`麦穗

  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苏格拉底一共说了几话?

  哪三句话?谁找出来读一读?(出示)

  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语言,是精辟的语言,是智慧的语言。我们今天不妨就从苏格拉底的这三句话着手,去领略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去解读这位哲学大师的精神世界。

  二、解读语句,体悟内涵

  (一)“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指名读。

  2、你们听懂苏格拉底的话了吗?“只许进不许退”意味着什么?

  你读懂了字面的意思,很不错,能不能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人生是没有回头路的;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3、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严肃、命令)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4、怎么读才能让弟子们听懂?

  小结:看来大家不仅体会得好,读得更好。

  (二)“你们已经到头了。”

  1、谁来读一下?

  2、几个字?(七个字)这七个字告诉弟子们什么?

  3、从这七个字中你还读出了什么?

  ((时间到头了,生命到头了,机遇没有了……)

  4、苏格拉底会带着怎样的表情或语气来说这七个字?(惋惜、气愤、微笑……)

  5、出示:苏格拉底说:“你们已经到头了。”(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6、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7、弟子们此时的心情怎样?他们很失落,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8、 难道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从哪些地方看出弟子们是很认真地对待的?(低着头往前走,挑挑拣拣……)

  9、但是他们为什么没摘到最大的麦穗呢?

  出示: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心里想:“ ”

  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体会“埋头”的含义(束缚思维,目光短浅……)

  9、是呀,机会就这样在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中从指缝间悄悄溜走了,到头手中空空如也。在这里,我们固然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是旁观者,我们比弟子们更清醒,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10、小结:看来,我们都比苏格拉底的弟子更出色。

  (三)“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苏格拉底是怎么对弟子们说的呢?出示,指名读

  2、你认为苏格拉底这句话中最有分量的是哪一句?(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3、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呢?

  4、这时候,苏格拉底又会以怎样的语气对他的弟子们说这样的一段话呢?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5、指名读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苏翁之意仅仅在于“穗”吗?更在于什么?

  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

  6、看来苏格拉底的每句话里都蕴含着更深的意思

  7、这样的道理苏格拉底跟弟子们说了吗?为什么不说?

  是的,这就是苏格拉底的智慧之处,这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他就是要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真是一个高明的老师!

  弟子们明白苏格拉底的良苦用心了吗?从哪里看出?

  (四)“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请同学们把这一节读一读

  2、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如也吗?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这就是……指名读

  3、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麦穗就是机会,麦地就是人生)

  4、再读几遍,看看这里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

  5、突出显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指名说。(注意点评)

  (2)小结:是呀,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只有把握住今天,我们才能拥有明天!

  (3)同学们,让我们默默地记住这句话,在心理默默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让我们释放出来,大声地,自信地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6、这两首熟悉的诗就是反映的这个道理,我们来看一看。

  明日歌(节选)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万世成蹉跎。

  金缕衣·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8、理解、齐读

  9、今天的“每日积累”就送大家这样的词句,出示齐读

  表示勤奋踏实的成语

  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不失时机、一丝不苟。

  关于珍惜机会的名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三、走出文本,回味无穷

  同学们,走出那金灿灿的麦地,回首今天的快乐智慧之旅,想想自己的所得所获,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会怎么说?

  四、布置“每日一写”

  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己遗憾深深的往事,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六年级语文教案:最大的麦穗2

  教学目标:

  1.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中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在潜心、感情读文的过程中寻找苏格拉底的学生为何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的真正原因,从而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背诵最后一小节。

  教学活动:

  一、名人简介,导入新课

  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故事发生在2500多年前的古希腊。有人问大学者苏格拉底:“据说你是天底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我想请教一个问题:请你告诉我,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到底是多少?”苏格拉底微笑着答道:“三尺!”“胡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四五尺高,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只有三尺,那人还不把天给戳出许多窟窿?”苏格拉底仍微笑着说:“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能够长久立足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呀!”低头深思的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老师要告诉我们做人应懂得谦虚!

  平淡的话语中折射出深刻的哲理,这是就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他用他的思想,他的睿智,他的循循善诱,征服了无数年轻人,他们敬仰他,崇拜他,以作苏格拉底的学生为荣。今天也让我们做一回智慧大师的学生吧,去采摘(最大的麦穗)(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次苏格拉底又给学生上了一堂怎样的课?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开火车分节朗读,随机正音,理解词语。

  3.苏格拉底给学生上了一堂怎样的课?你知道吗?

  三、精读课文,明白哲理

  1.出示:“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我们一起把苏格拉底的要求读一读。

  2.你听懂这样的要求吗?你说说呢?

  3.弟子们也听懂了老师要求,走进了麦地,结果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自读课文你是从文中的哪里知道的?

  4.在这个麦子丰收的季节里,弟子们走到尽头,却一无所获。他们所有人竟然没有摘到一株最大的麦穗,这是什么原因呢?

  5.是麦地里就没有最大的麦穗吗?有最大的麦穗,你是从文中哪里知道的,读一读文中有关句子。

  6、交流探讨,读书明理

  相关原因的分析

  ①不是地里没有最大的麦穗

  l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

  长得多好呀,个个都颗粒饱满,这其中怎么会没有一个最大的呢?

  我听你强调了……,为什么这么读?

  你一眼就看出来了,能再读一读这句话吗?让我们感受一下麦子丰收的景象吗?

  真好,仿佛看了到满眼的金色。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l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

  一望无垠,密密层层,一颗颗鼓胀的麦穗晃着脑袋像是在说:“我是最大的,你们怎么没有看到我呢?

  你还从文中哪些句子中看出的?

  l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正因为地里的麦穗是一个比一个饱满,一个比一个大,弟子们才会在麦田里挑得眼花缭乱。

  l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

  ……

  过渡:地里有这么多大麦穗,里面肯定有最大的,可他们没有找到。是他们找得不认真?从哪里看出他们在很认真地找,再去好好读书,画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②学生们不是找得不认真

  l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

  采得很认真,还在作比较。这是一群认真的学生。

  l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l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

  过渡:地里有那么多大麦穗,学生又是如此认真用心,投入地寻找,可学生为什么就是没有摘到最大的一穗呢?

  7.请你仔细研读课文,用心去思考为什么摘不到最大的麦穗?可在相关句子旁作批注。

  自主学习,指导。

  8.充分交流:

  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这段话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你能读懂吗?联系学生是怎样摘麦穗,读读课文,说说你的理解。

  l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开头的要求只许进不许退

  不能后退,最大的麦穗有可能不在你经过的路上,(不在你经过的麦垄里)在你的眼前出现。正如狄更斯所说,机会不上门来找人,只有人去找机会。

  l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l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

  小结:弟子们虽然也在认真地挑选麦穗,但由于眼界不开阔,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好高鹜远这山望着那山高。在机会面前,缺乏敏锐的判断力,犹豫不决或者轻易地放弃机会。总以为机会还有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因此,最后两手空空。

  苏格拉底的这段话非常有哲理,再次诵读。

  9.同学们,苏格拉底是个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他带领弟子到麦地里,仅仅是为了让弟子们去摘到那个最大的麦穗吗?弟子们真的无所获吗?

  (1)学生读第7的自然段,发现并提出问题。

  为什么说人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人的一生”与“在麦地中行走”有什么相似?“最大的麦穗”指什么?颗粒饱满的“麦穗”中双引号表示什么意思?不失良机的摘下它“摘下”是什么意思? “追求最大的”在文中指什么?在生活中指什么?“眼前的一穗”在文中指什么?在生活中指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圈画思考。

  (2)小结:是啊!我们应该有远大的理想,更要抓住眼前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才能实现你的人生目标。

  板书::既要追求最大,又要把握机会

  (3)你能联系实际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有多少仁人志士和苏格拉底一样对机遇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机会造访每一个人,能够及时活用的人却少之又少。------李顿最大的一穗

  请同学们读一读铭记在心,用它指引我们的人生道路。

六年级语文教案:最大的麦穗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麦地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四、自主阅读,发现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发现问题,动笔画画。

  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所提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自己将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在问题后面注上自己的名字)

  4、师生梳理本课讨论问题:

  A.、为什么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地?B、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小麦嘲笑弟子们什么?C、为什么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D、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六年级语文教案:最大的麦穗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课文配套光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大意,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买天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这些问题大家肯定想弄明白,是不是?

  通过谈话,了解课题,引发兴趣。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按要求自读课文。

  培养自学能力。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3、指名回答问题。

  认读词语,了解词义

  检查自学情况,扫清学习障碍。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讲了什么?组成四人小组边读边议。

  2、指名说。

  第一段(1):写苏格拉底要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第二段(2~~6):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育。

  第三段(7):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3、指名朗读课文

  分段,归纳段意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作业布置

  抄写词语,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

  (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根据上下文,体会当时的语气、神态。

  在语言环境下进行想象练习。

  二、精读第二段

  1、自由读这一段,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

  2、指名读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谈谈你的初步体会。

  3、结合学生发言,出示下列句子,体会其中含义。

  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1)指名读。

  (2)理解“两手空空”、“如梦初醒”。

  (3)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怎样?(4)指导朗读这一句话,进一步体会含义。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米亿年刚刚摘下的。”)

  (1)指名读。

  (2)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3)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得,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4)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怎样?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可加一个什么词?(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

  (5)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这段话。

  4、指导朗读第二段。注意读好难句子。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们听懂了吗?下面我们学习第三段。

  对含义深刻的句子,谈谈初步体会。

  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结合弟子们摘麦穗过程中的动作、神情、心理活动来时体会。

  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真正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最大的一穗”是指学生们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

  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

  朗读第二段

  对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

  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三、精读第三段。

  1、指名读,评议指导。

  2、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从老师的话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默读这一段,3、指名说句子。

  出示:

  追求应该战士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指名读,指导读出句子的重点。

  (2)请学生联系实际,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说这句话的理解。

  (3)最后,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

  找出能说明道理的重点句子,并想想其中的意思。

  联系实际,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说这句话的理解。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四、指导学生造句

  1、自由读课后习题4中的句子,体会前后两小句之间的联系。

  2、指名用“虽然......但是......、即使......也......”造句,集体评议。

  造句,集体评议。

  体会前后两小句之间的联系

  五、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以后,你有什么收获?

  谈收获

  总结课文

  作业布置

  完成《补充习题》,背诵最后一段。

  板书设计

  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要抓住机遇

  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教案:最大的麦穗5

  设计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课文。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

  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复习名言。

  1、好多同学喜欢读名人名言,谁愿意来交流交流你喜欢的名言。

  2、名人名言都给人一定的启示,让人感到回味。老师也把自己喜欢的一句名言送给大家: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经碰到它。

  ——达尔文。

  一、出示麦穗,揭示课题。

  评:小小的麦穗,给人很大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分节读全文。

  2、请同学当评委发表意见,评评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

  3、再选几节读出文中意思。

  1)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读出麦穗的“沉甸甸”,每一穗都是“颗粒饱满”的。)

  2)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把这位圣人虽然已显老态但仍然声音洪亮要读出来。)

  4、简要概括课文。

  三、寻找名言,读中感悟。

  1、默读课文,找找哪些句子给人启示,最值得我们欣赏、体会。

  2、重点读悟第7节。

  1)读出问题。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体会到了什么?读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

  先自己读书,再小组讨论,最后讨论。

  第一句: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人的一生”与“在麦地中行走”有什么相似?“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第二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这里说到了哪两种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如果你们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此时听到老师说“你们已经到头了”,会怎么想?“麦穗”为什么加引号?“颗粒饱满的麦穗”指什么?

  第三句: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联系第6节体会,发现了什么?

  (“眼前的一穗”、就是“刚刚摘下的”一穗,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拿在手中。“最大的一穗”,“最大的”指远大的目标。“眼前的一穗”或者说“刚刚摘下的一穗”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请举例说说。)

  联系生活实际,举个事例说说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引导:谈谈听说过的其他人和事。除了反面例子,再谈谈正面事例。)

  小结:我们应该要有远大的目标,但更要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这样,一穗一穗积累起来,就会得到一堆闪光的金子,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3、背诵积累。

  1)再来读读这一段,熟读以后铭记在心,用它指引我们的人生道路。

  2)这一节就是名言佳句,值得储蓄,让我们一起试着背下来。

  四、精谈收获,总结课文。

  1、读了课文,有什么想法,试用一两句话来说说自己的收获。

  2、总结: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及时摘下自己所遇到的最大的麦穗。

  五、再次质疑,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六、选择练习,拓展思维。

  一)把文中最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

  二)选择一题练习。

  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学生们,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请写下来。

  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花落知秋时,落花去无意。

  飘然随波去,已不红尘里。

  朝雾浮彩霞,相思连天涯。

  若问人之故,红颜花中花。

【六年级语文教案:最大的麦穗】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最大的“书”》教案07-22

《最大的麦穗》读后感05-01

六年级语文《山雨》教案02-02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11-18

六年级语文教案11-09

最大的幸福作文03-06

六年级上册语文苏教版教案11-25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25

六年级上册语文《灯光》教案11-25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