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一年级语文聪明的华佗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聪明的华佗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一年级语文聪明的华佗教案1
12聪明的华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掌握“院子、分开、路边、青草”等词语。认识“聪、巧、硬、止、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解决问题不能使蛮劲,要抓住其特点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新课《聪明的华佗》。
2.华佗长大后成了我国著名的医学家。
二、指导看图,了解图意。
1.出示课件,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图上画了些什么人?从服饰上看,他们是什么时候的人?
3.图上画的小男孩就是小时候的华佗。旁边的中年妇女就是华佗的妈妈。摸着胡须的老人就是华佗的师父蔡先生。
你看,图上的小华佗在干什么?
4.华佗为什么拿青草喂小羊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吧!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自由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
(2)对照课后生字表,画出生字及生字所带出的.词语,多读几遍。
(3)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
(1)认读生字。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说出大意就可以了。)
四、分段细读,理解课文内容。
1.通过自学,我们已经初步知道文章讲了华佗小时候的事。接下来,我们深入学习,看看华佗聪明在哪儿?
2.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这段讲什么?
(2)齐读第一句,谁能给“有名”换一个词语,但这句话意思不变?(出名)把“出名”放进句子,再读一读。
(3)理解“学徒”。
3,蔡医生是怎么收下华佗的呢?自由读读第二、三、四自然段。
小组学习:
(1)蔡医生出了一个什么题目考华佗?
(2)用“﹏﹏”画出写两只羊打架的句子。
(3)华佗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用“——”画出有关的句子。
4.小组反馈学习结果。
(1)蔡医生是怎样考华佗的?指名说,全班开读第二自然段,
(2)找一找写两只羊打架的句子。
出示句子“两只羊头对着头,角对着角,你顶过来,找顶过去,斗得很凶”。读一读。
(3)华佗是怎么想的?(齐读想法。)“硬拉”会有什么后果?你有什么好办法?说给大家听听。
(4)华佗想到了好办法吗?哪个自然段写了华佗的做法?
①看图,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②找找描写毕佗动作的词语。(“拨”“拿”“摇动”。)
华佗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你觉得华佗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③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④指导读这一段,要表现出华佗的聪明。齐读。
5.学习第五段。
(l)蔡医生收下了华佗为徒吗?齐读最后一段。
(2)你从哪几个词中看出蔡医生对华佗很满意?
(3)用高兴的语气再读一读。
五、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你觉得华佗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有什么收获?
六、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朗读课文。
2.认读生字新词。
二、小组内互学本课生字。
如:我记住了“分”,上面是“八”,下面是“刀”合起来就是“分”,分开的分。
三、班内交流,重点指导。
“角、对、分、着、斗”可用熟字变一部分或分解、组合来识记。
例如:拿:合——手
四、指导书写。
这:先写“文”,最后一笔是点,再写“之”,捺要长些,托住“文”。
那:右半部“阝”起笔要比左边低。
着:横画较多,上面三横长短不一,所有的横画之间间隔匀称。“目”字体形窄长,与“丷”上下对齐。
五、作业。
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小学一年级语文聪明的华佗教案2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二、三、四节,知道华佗从小就是个爱动脑筋、遇事会想办法的孩子。
2 理解“各拿一把、晃动、引开”等词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过渡:华佗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医生。他七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妈妈送他到蔡医生的药铺里去当学徒。
结果,蔡医生发现华佗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高兴地收下了这个学徒,那么为什么说“华佗是个聪明的孩子呢?”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们继续学习课文,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一定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二、学习第二节
1 请一位学生读读第二节,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想:蔡医生是怎样考小华佗的?
指名回答(贴出两只羊在打架图)
2 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二节
三、学习第三节
过渡:现在,我们也去看看,那两只羊是怎么样打架的。(出示图片)
1学生自由读第三节,用直线划出两只羊打架的句子。
2 出示句子:两只羊头对头,角对角,你顶过来,我顶过去,谁也不肯让,斗得很凶。
a “凶”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语说说吗?(厉害)
b同桌演一演,看看哪两只羊斗得最凶。教师说旁白
c 指名上台表演、评议
d指导朗读,读出两只羊斗得很凶的样子。
e相信自己能读得好的小朋友站起来读。
3 华佗看了以后是怎么想的?找找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板书:想硬拉是不行的
a 两只羊斗得很凶,如果去“硬拉”的话,会怎么样呢?
学生回答
b过渡:是呀,华佗和我们小朋友想的一样,他知道“硬拉是不行的,我得想个办法”。
想想我们应该怎么读华佗心里的话呢?(读的轻一些)
四、学习第四节
过渡:小华佗朝四周看看,发现不远处有一片碧绿的草地。他眼珠子骨碌一转,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让我们拿起书本,一起来读读第4节。
1女同学读第4节
2 华佗究竟是怎么做的?
板书:做
3 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句子:华佗采来鲜嫩的青草,两只手各拿了一把,在两只羊面前晃动。
4 用小圆点圈出华佗动作的词语。
交流并板书:采来各拿晃动
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5 这里老师有几个地方不明白,谁能帮我解决呢?
A 华佗为什么采来鲜嫩的青草?(出示实物青草)
B华佗为什么两只手各拿一把?如果像老师这样的拿法,好不好?
C华佗为什么要在两只羊面前晃动?学生讨论回答
E上台做做华佗的动作。
6 结果怎么样呢?板书:结果
出示:两只相斗的羊被华佗引开了。(齐读句子)
引读句子:什么被华佗引开了?
像这样的句子我们叫它被字句。
现在请小朋友看这句句子,读一读,两句句子的意思是不是一样?
出示:华佗把两只相斗的羊引开了。
引读句子:谁把两只相斗的羊引开了?
像这样的句子我们叫它是把字句。
7 品尝屋:树被大风吹倒了。()
教室被我们打扫得干干净净。()
8 朗读第4节,你觉得华佗聪明吗?
9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华佗采来()的青草,两只手()了一把,在两只羊面前()。两只()的羊被()的华佗引开了。
五、朗读课文
1 教师小结:
就是因为华佗小时候聪明好学,所以长大后成为有名的医学家,他是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特别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
2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华佗的资料。
【小学一年级语文聪明的华佗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案01-06
小学一年级语文aoe教案01-05
小学一年级语文《池上》教案01-23
小学一年级语文《所见》教案06-10
小学一年级语文《梅花》教案11-01
小学一年级语文《影子》教案12-26
小学一年级语文拼音教案11-18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08
小学一年级语文《画》教案12-02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