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20 09:19:44 教案 我要投稿

(合集)实用的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合集)实用的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运用几个词语说一段描写雨景的话;联系上下文品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通过品读理解课文,体会萨沙一家人关爱弱小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品读理解课文,体会萨沙一家人关爱弱小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萨沙一家人关爱弱小的优秀品质。

  【课前预学】

  熟读课文,完成预习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认为什么样的人就是最弱小的?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家人中最小的孩子——四岁的萨沙说的一句话。他为什么这样说,怎样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他是一个什么的孩子?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个美好的假日,走进萨沙的内心世界,相信大家会对弱小,对萨沙一家的美好品质更深刻的理解。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组织交流森林的美好景色,概括:(一是野蔷薇美;二是一家人非常温馨和谐。)

  2.小结:森林里的景美,出示图、文: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

  看着这一朵粉红粉红娇嫩的蔷薇花,闻着它一阵阵沁人心脾扑鼻芳香,你情不自禁的想说句什么话?带着情感在读这句话。

  在森林中有这美丽的蔷薇花陪伴,萨沙一家人聊天、看书,生活是那么温馨美好。

  3.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正在这时一场大雨突然来临,交流描写雨大的词语和句子。

  相应出示:大雨如注,“注”是什么意思?(灌入)“大雨如注”就是……

  形容雨大的四字词语,你能说出几个吗?(生回答后再适当补充:)

  滂沱大雨 倾盆大雨 瓢泼大雨 狂风暴雨 疾风骤雨 暴雨如注

  课文虽只有寥寥三个词,却把雨前、雨中的情景描写得生动逼真。谁能选用大家提供的这些词说一段描写雨景的话?

  指名说,点评。

  4.就在这雨中,一场温馨的关爱弱小的传递开始了,请同学们

  三、品读对话、体验真情:

  1.默读课文第二段,组织交讨论:

  第一句:面对萨沙的疑问,妈妈作出回答——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板书)

  2.面对妈妈的回答萨沙又说了什么?

  第二句,可以把它变成这样吗?为什么?(不甘弱小——)

  出示: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

  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

  这就是问句的魅力---表达丰富而强烈的情感。

  3.妈妈笑着说——生读,萨沙该怎么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呢?(出示句子)

  萨沙是一家中最弱小的,把雨衣让给他,我们懂。萨沙为什么要把雨衣让给野蔷薇呢?

  4.我们来看看雨中的野蔷薇是怎样的?

  出示: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读,说:看,雨中的蔷薇花正向我们呼喊什么?你想说什么,你更想做什么?

  5.此时的萨沙做了什么?谁来读?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写了蔷薇花带给我们美丽和芳香,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第7自然段又写了大雨中的可怜蔷薇花,需要我们的保护。这样前后照应是要告诉我们弱小者不仅仅是年龄、力气、身体比我们弱小的,一切身处困境急需帮助的人或其他事物都是弱小的,都需要我们的保护。(删掉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中“人”副板书)

  6.萨沙保护了比自己更弱小的蔷薇花,他又说了什么话?

  生读——你会把它变成带句号的句子吗?对比读,你认为他这句话里饱含着什么意思?

  妈妈又将怎样回答他?你会怎样称赞他?(自豪、自强、自信、善良)

  (爸爸把雨衣让给妈妈,妈妈把雨衣让给萨沙,萨沙又把雨衣披在了野蔷薇身上,因为他们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他们这种自觉保护弱小者的精神让人感动。现在让我们再次用心用情读这一段话)

  7.分角色朗读萨沙的三次对话

  8.总结:父母言传身教,用自己保护弱小的实际行动教育了萨沙;而年仅4岁的萨沙内心不甘心做弱小者,不愿意只享受别人给予的保护,而努力的去保护比自己更弱小者更让人感动、钦佩、学习。

  四、检测评学

  1.你会用那些词形容萨沙 ( )( )( )( )

  萨沙只是四岁的孩子,他已经不甘心做弱小者,尽一份自己绵薄的力量去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那么你们是否也曾伸出过援助之手,保护过比你弱小的人或者其他东西呢?

  2.仿写语段:一棵小树正在狂风中剧烈摇晃,它是弱小的,我要保护它,于是······

  3.总结:许多都会事物发生了变化,也许原来的强者会变成弱者,而原来的被关爱者又变成了主动关爱别人的人,但是不管怎样,唯一不变的是要有这样的意识——(齐读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我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去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五、作业设计

  1、写出几个形容雨大的词语。

  例:大雨如注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2、选择题。

  “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对这句话所包含的意思描述,恰当的一项是:

  (1)萨沙在问妈妈,自己做了保护蔷薇花的事,是不是最弱小的了。

  (2)萨沙保护了蔷薇花,说明萨沙是个爱护花草树木的孩子。

  (3)这是萨沙在反问妈妈:现在我保护了比我弱小的蔷薇花,我不是最弱小的了——你们保护我,我也保护了别人。

  【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2

  【活动目的】

  1、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同学们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活动开阔同学们的文化视野,增加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积累。

  3、培养资料信息搜集处理能力,锻炼围绕某一事件进行评说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针对某一问题阐明自己观点的写作能力。

  4、在系列活动中,同学们可以提高兴趣,增强在各个情境中的体验,并使相互之间增进友谊,感受合作交流的快乐。

  【活动步骤】

  1、体验老师课前创设的情境,激发兴趣。

  2、从老师处了解活动的目的及要求。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活动专题。

  3、同学们按自选专题分成若干小组,开展合作、交流。

  4、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或收集有关古今中外战争的文字或音像资料;或展开考察、访问、观赏等活动。

  5、成果展示:

  老师根据所掌握的同学们课前准备的反馈信息安排。

  附:参考展示方式:

  ⑴ 呤唱会:

  歌咏革命战争歌曲或朗颂古今表现战争主题的诗歌。

  ⑵ 故事会:

  讲自己收集的战争故事,包括成语故事、英烈故事等。

  ⑶ 演讲会:

  用演讲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战争的理解。

  ⑷ 辩论会:

  正方:战争可以促进科技发展,产生丰富的战争文化;

  反方:战争阻碍社会进步,伤害人民身心。

  ⑸ 图片、实物展示会:

  展示自己考察、走访过程中收集到的`实物或收集、拍摄的图片。

  ⑹ 模拟“记者招待会”:

  就某一专题调研,接受其它同学的提问。

  (可以有其它更丰富的专题形式。)

  6、专题小组内推荐若干代表,代表本小组在全班交流:

  组内和全班交流时,可根据各组专题内容,选取不同的展示方式。

  7、自评、互评,评出本次活动中的“一级战斗英模”,“二级战斗英模”等等,最后由老师讲评。

  8、预期效果:

  ⑴ 同学们能全部动起来:

  具有较强的兴趣,积极开展合作、交流,在互动中达到“活动目标”。

  ⑵ 课堂展示活动中,会说的说,会唱的唱,会演的演,同学们表现出高度的参与热情,体验深刻,对战争有了自己的思想。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

  知识:学习并掌握常见文言词的意思。

  能力: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德育: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多媒体电脑、投影。

  教学准备阶段: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一个庸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板书课题)

  出示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前学过他的诗,谁能背诵一首)

  文题含义:伤:哀伤,叹惜。为仲永的遭遇而感伤、惋惜。王安石为什么要对方仲永哀伤、叹惜呢?同学们认真学习了课文自然就会明白。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看一分钟)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准文言语句的停顿。

  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3、领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三、初读课文

  (一)出示初读要求:(三分钟后比比谁读得熟读得好)

  1、 根据注释,读准字音。

  2、 注意读准句中的停顿。

  3、 反复朗读,把课文读熟练。

  (二)指名读,根据情况板书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隶: 谒: 扳: 称: 泯:

  四、二读课文,译讲课文。

  (一)出示自学指导(一)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八分钟后分小组比赛试译课文。

  提示:1、人名、地名、年号等专用名词,不用翻译。

  2、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适当调整语序。

  3、把省略的内容补译出来,使译文通顺准确。

  (难理解的字词、句子可请教小组的其他同学,小组解决不了,可以记下来全班讨论)

  (二)学生自由译讲课文,讨论难理解的词句,教师巡视、指导。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投影出示课下注释没有的重点字词。

  〔参考〕1.“借旁近与之”:给

  2.“即书诗四句”:动词,写

  3.“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4.“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5.“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6.“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7.“贤于材人远矣”:比

  8.“卒之为众人”:最终

  9.“如此其贤也”:好

  10.“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①现在 ②本来

  C、重点句子翻译

  还自扬州:〔自扬州还,从扬州回来。〕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也。〔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吧?〕

  (三)提出难以翻译的字词或句子讨论。

  (四)小组展示翻译,一组推荐一人译讲一段,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评价。教师根据情况就翻译不准确的句子进行点拨。

  五、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 出示自学指导(二)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

  1、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小组讨论交流,三分钟后回答

  (二) 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巡视。

  (三) 讨论上述问题。

  1、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

  3、你从作者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所以一定要珍惜大好的时机,努力学习。

  六、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七、当堂训练。

  (一)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父异焉 未尝识书具

  邑人奇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稍稍宾客其父 不能称前时之闻

  父利其然也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环谒于邑人 或以钱币乞之

  于舅家见之 借旁近与之

  贤于材人远矣 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其前时之闻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不能称其前时之闻 不能称其前时之闻

  (二)翻译重点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其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也。

  (三)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提示:1、可选择不同的角度(方仲永、方父、邑人)

  2、自由准备两分钟。

  3、语言要简练、声音要洪亮。

  八、小结

  出示〔“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那些大科学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记住“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请同学们牢记这句话,并以此自勉。

  九、布置作业 。

  把自己的发言整理成300字左右的文章,写到摘记本上。

  板书设计 :

  伤仲永

  王安石

  幼年:忽 即 立

  少年:不能称 不使学 受于人者不至

  青年:泯然众人 〔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了解通过观察表现总体印象的记叙方法。掌握屹、露、耿、穆、谗等5个字。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材料取舍和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场面的词语。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艺术家热爱人民和人民爱戴艺术家的动人情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材料的取舍和详略的安排。记叙要围绕中心,这个道理不难理解,但同学们往往不懂得记的中心一定要通过文章的材料取舍和详略安排才能得到落实,体现。忽视了材料取舍和详略安排,记叙的中心就有可能被芜杂的内容,繁冗的语句所掩役或冲淡。恰当地根据记叙的中心处理好详略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材料为什么这样取舍,详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这一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时间:共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l.明确本单元教学重点。

  2.检查预习字词掌握情况释词正音

  3 据预习题切入课文,理解内容,掌握教学重点。

  (二)教学过程

  1 启发提问:

  (1)已学过的二个记叙文单元,这两个单元的侧重点是什么?(记叙的中心;记叙的顺序。)

  (2)记叙的中心与材料的关系如何?

  (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 映,都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一定看法。文章所反映的生活和作者 对生活的理解、感受,就是记叙的中心,也叫中心思想。中心思 想是依靠人、事、景、物这些材料来表现的,因此,记叙文的材

  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做到记叙的中心明确、集中。)

  (3)记叙的顺序一般有哪些?

  (记叙文的写作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插叙。)

  上述三个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时各举~例。

  2 指导学生学习单元说明并思考。

  (1)处理记叙的材料详与略的依据是什么?

  3.检查课前字词掌握情观.释词正音

  (l)检查

  (2)出示小黑板,释词正音:

  屹 凝 蜃 谗 耿 穆 沛 屏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

  好谗:好险的,挑拨离间的人。

  圆润:饱满而润泽。

  铿锵:这里形容声音有节奏而响亮。

  充沛:充足而旺盛。

  4导人新课。

  同学们看过戏吗,假如老师要你写一篇关于看戏的记叙文你想写那些较合适

  肯定种种构思。并和课文比较,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5 听课文录音.了解内容

  要求学生通读课文

  明确 谁看戏?什么地方看戏?看社么戏?谁演? 演的什么戏?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

  简介梅兰芳。

  6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结合预习题2.(1)分段。(2)写出文章中心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组一部分(第1-2段)启幕前氛围。

  第二部分(第3-6段)写看演出的情景

  名各三部分(第7段),写现后的感受。

  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因而看戏有三个阶段:看戏前一看戏中一看戏后。

  (Z)中心是什么?结合练习题(三),应选择B。

  (3),哪些内容详写?为什么这些内容要详写?

  条合练习题(二),讨论。小结: 2、 4、 5、属于详写,因为这些内容正是直接体现中心思想的内容。

  (4)归纳中心与记叙材料的一些规律?

  值得注意的是材料取舍和详略安排。本文详细描述了观众在演出前、演出中、演出后的感受和激情。而正是这些材料表现文章的中心。可见儿能充分表达中心的材料应样写。反之则应写。总结归纳串讲分析学生作文详略处理上存在的问题。

  7.课堂练习。理解掌握记叙的详略有关概念;掌握有关字词。

  8作业:朗读课文。完成作业本练习一、二、三、四、五。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本文对材料的取舍和详略的安排。

  (二)教学过程

  一、听写字词。

  二、1.朗读课文第一节。问:第一节与写看戏有什么联系?先简洁交代了看戏的时间和地点。并以两个没有、三个静静地着意渲染了露天剧场的静溢气氛。

  2.学生朗读第二节,要求学生找一句比喻句?这简直像一个人海这指代什么?这里以整段文字写观众之多(像 一个人悔),写场内天气热 :(如他们所发散出来的热力和 空气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写观众之静(如海在屏住呼 吸)

  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写剧场里人多、天热、人静,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预示这次看戏非同一般。从而激起读者的悬念。

  4学生个别朗读第2部分(3-6段)

  思考:(1)人海随着剧情的变化有哪些变化?在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平静--膨胀--平静--膨胀)

  (2)介绍剧情的重点在哪里?

  课文以四个有··,也有的排比句简介演员所表演的' 剧情内容。

  (3)第四一六节从哪些方面写了演员表情?划出有关词语。观众有何反应?

  这里课文细致地描写女主角穆桂英扮演者的精彩表演和观众的强烈反应。作者从台步、唱腔、表情、动作等几方面描述 :

  台步--轻盈而矫健;

  演员表演 唱腔--圆润、柔和、铿锵

  表情--一笑一颦

  动作--优雅

  观众反响: 雷轰般的掌声;狂暴的掌声;

  着魔一样,鸦雀无声;不约而同立起来.

  部分是全文的核心,也是作者描写场是最精彩的物表演和观众的反响充分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

  (4)学生再读第四节。进行背诵比赛。要求全体学生根据板书提示集体背诵。

  5.齐声朗读第三部分(第七节)

  问,写这一节是否画蛇添足?

  文章在此点明艺术家的名字,并简要说明这是一个奇迹,这奇迹又是怎样产生的。把对艺术家和观众的赞叹上升到对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的由衷赞美,使主题得到了升华。

  三、小结全文提问,由学生回答教师评析。

  1.记叙的详略由什么决定?2.本文哪些评写?3.哪些路写?中心是什么?(略)

  四、课堂练习:课后练习六。作业本练习七。作业本八--

  · 四 课外作业。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13个生字,理解“无忧无虑、任凭、丰富多腔、遭殃、责打”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花猫的古怪和它小时候的可爱。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猫的资料。(比如猫属于哪一类动物?有什么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挂图。

  2.认识猫。

  (家猫、波斯猫)

  3.学生介绍猫。

  4.师予以师纳。

  (猫:哺乳动物,面部略圆,躯干长,耳壳短小,眼大,瞳孔随光线强弱而缩小放大,四肢较短,掌部有肉质的垫

  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捕鼠,毛柔软,有黑、白、黄、灰褐色。据说猫还是老虎的师傅呢?)

  5.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老舍先生写的《猫》。

  二、学习生字词

  (一)自学生字词后出示生字卡读、记。

  (二)形近字练习。

  虑( )稿( )要( )

  虚( )搞( )耍( )

  三、学习课文

  (一)理清条理

  1.作者分别写了什么时候的猫?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中?

  2.每个自然段都写了猫的什么特点?

  第一自然段:写大花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第二自然段:写大花猫的高兴与不高兴时的表情。

  第三自然段:写大花猫又胆小又勇猛。

  第四自希段:写大花猫小时候很淘气。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学第4自然段,读懂什么就说什么?

  生汇报读懂的内容。

  学生A:读懂了小猫很淘气,好玩。

  师引导:哪些句子描写小猫淘气,好玩?找出来,读一读。

  引导朗读:要读出小猫的可爱。

  学生B:读懂了小猫很勇敢,很坚强,不怕摔,不怕疼。

  师引导: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出坚强、可爱来。

  学生C:读懂了小猫很淘气,折腾得花草枝折花落。

  师引导:对,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出淘气来。

  2.归纳引导。

  (1)这么淘气的小猫,如果是你家的'猫,你会怎么评价它?根据老师的指示说说。

  这是一只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舍老生又是怎样评价它的,从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评价它。

  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3)你读了课文和老舍先生产生的感情一样么?说一说。

  (喜欢、喜爱)

  (4)大家一起读一读第4自然段,注意读出喜欢的感情。

  五、小结

  一只可爱的小猫,全身都洋溢着淘气与生气,它长大后会有怎样的表现,我们明天再学。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完成思考·练习第1题。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乐于表达、善于表达。。

  2、学生能用普通话说一段连贯完整的话。

  3、使学生愿意与人进行交流,态度大方,有礼貌。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由课件内容,导入口语交际。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谁的见解?

  想一想把自己的理由说给大家听。

  二、揭示口语交际的话题------该不该养鸟。

  师:看完画面后,同学们都有不同的见解,这节课我们干脆开个辩论会,同意养鸟的`为正方,不同意养鸟的为反方,我们进行一个辩论性的口语交际好不好。

  三、口语交际

  1、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交流。

  2、学生交流的同时,师指导、提要求。

  3、交流中随时进行评价。

  (1、讲话要有礼貌,态度自然大方。2、要说普通话,内容充实、完整、并有一定的说服力。)

  四、在真实情景中,再次进行交际。

  1、师放大自然中各种鸟的天堂的美景。

  (让学生感受你是一只小鸟,此时是什么心情 )

  2、放笼中鸟的画面 。(再次让学生感受你是一只笼中鸟,此时是什么心情)

  3、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让学生充分感受两种不同环境中的鸟的心情

  4、在组合分一次正反方。

  5、全班交流,师做最后总结。

  为学生创造了学习交流的空间,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交际的过程中。

  学生自己进入角色,通过亲身感受再次阐明自己的见解,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思维。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找出文中的主要观点。

  2、能运用文中的观点对具体现象进行探究。

  3、能联系生活,对文章的基本观点进行拓展

  教学重点

  能联系生活,对文章的基本观点进行拓展

  教学方法

  讨论方法

  指导预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

  言简意gāi()烦suǒ()xiàn()菜错zōng()复杂

  2.写出下列故事中的`主人公

  囊萤()映雪()悬梁()刺股()

  3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业精于勤,荒于嬉;

  (2)焚膏油以继晷;

  4.王国维的“境界说”,是中国文化的经典言论,请写出并加以解释

  (1)第一境界写的是预期:,出自意思是。

  (2)第二境界写的是勤奋:,出自意思是。

  (3)第三境界写的是成功:,出自意思是

  教学过程

  导入:社会生活多姿多彩,我们常常羡慕一些成功人士。我们羡慕奥运冠军们登上了最高领奖台;我们羡慕科学家们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我们羡慕作家们写出优秀的作品……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们是如何成功的呢?他们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他们成功背后有哪些故事呢?我们除了羡慕之外还应做些什么呢?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这些问题将得到解答。

  板块一:整体感知了解观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划出作者对成功所持的观点、对构成成功的条件所持的观点。

  板块二:深入理解、运用观点

  请大家运用作者关于构成成功条件的基本观点探究下列材料,看看有哪些发现?并根据探究出来的结果再补充一个材料。

  探究练习一:

  材料一:电视剧《我的太阳》中有位女舞蹈演员,为了艺术上有所成就,不仅天天苦练,而且到35岁还不愿生孩子,搞得婆媳关系很紧张,宁肯离婚也不让步。可是她专业成绩平平,一共也没当过几回主角,这位演员作出了这么大的牺牲,最后却不得不忍痛离开舞台。

  材料二:有人说杨丽萍就是专门为舞蹈而生的,她的好多作品都给人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成功》教案2标签: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园地教案12-14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风筝》教案 11-14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穷人教案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