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17 17:01:1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8篇(推荐)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8篇(推荐)

语文教案 篇1

  今年,笔者参

  校教研会上只要一提到上公开课,经常见到的就是老教师和中年老师“谦虚”地退却,年轻人一脸无奈的“笑纳”,而我们那些靠上公开课出头的校长主任们也是功成身退,没有几个还敢抛头露面将恩泽于他们的公开课进行到底,即使对四处游说讲学的教育大家教学名师来说,公开课也并非如老师们感到的那样潇洒自如游刃有余,因为只要我们细细一究,就会发现这些名师大家所上的公开课总是围绕着那么几堂堪称“经典”的课上,他们心中似乎决然没有随手拿起课本登台亮相直面矛盾的勇气,有的可能就是“高出不胜寒”的软弱。近些年来,随着各路勇士对公开课猛烈的炮轰,老师们,尤其是名师对公开课更是又多生出了几分胆怯,而那些炮轰的勇士也仅仅只是个“炮手”,因为他们如我等一样,面对公开课同样缺少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有的兴许就是下面这些不敢在公开场合言说的心声:

  “公开课,真的很痛苦啊!最难受的是备课,想备出点新意来,但又想不出,就象一道关口过不去了。但上好后比什么都轻松,苦尽甘来!”

  “上公开课真的挺担心,特别是我们这些青年教师,一个学期上一节,而这一节可以说是决定你的整个学期的教学水平,上得好当然好,但上不好就给领导留下不好的印象,压力真得很大,教案既要好,学生也要配合,真是伤透脑筋。”

  “我怕麻烦,怕被指责,怕同行说我不行而失去信心,怕有人说:又抓了一个捣霉的……”。

  “怕极了!每次站在上面,虽然手脚不抖,心一直在抖!听课的老师们事后说,表演的不错!!!学生们说,都讲了这么多遍了,烦不烦呀?!我就是这样成了一个人人皆知的小丑!”

  “我讨厌领导翘着二郎腿对我的课指手画脚的,尤其是他们本身的可上的课就有问题的`情况下。一堂课的好坏,最有资格进行评价的是学生,而不是所谓的教育家。”

  “公开课原本是件好事,可往往被所谓的“老一点的”、“有经验的”、“自认为有一套的”——专家们给僵 化了!愤懑”

  “我既怕自己猜不准让我上公开课的原因,也怕别人不理解我上公开课的目的。”

  既然公开课自上而下遭多数人“嫌”,让我等老师怕在心头口难开,那就干脆将它扫地出门。如此之举,我相信决赢不来多少同仁的欢呼声。因为尽管公开课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时常被异化成不少老师心中的“怕”,但我们谁也不能否认它在老师成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它既能提升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又能让老师在不断地打磨中提升人格品质。这一点,只要我们回首走过的教学路,实际上真正留存于心值得品味的可能就是所上的公开课,无疑是最好的注解。要改变学校教育中这业以存在的“怪状”,消融掉众多老师心中的“怕”,笔者以为,一方面需要让公开课回归自然走向本土化,拒绝表演和做秀,以及刻意去寻求所谓教学的完美,另一方面则要让我们的老师真正成为做课的主人,不要把公开课看成是教研活动中的名门闺秀,罗列出三从四德,套上一道道紧箍咒,甚至披上过多过重的功利色彩,扼杀老师个性和才智。

  总之,公开课仅仅只是一个话题,倘若有其他成分的参与功利色彩的渲染,就会沦落为一个老师所戏言的:公开课是年轻教师的专利,因为那是他们接受别人承认你的的门槛,上好了,迎接你的会是所以的赞誉,上砸了,起码几年内你都抬不起头;是领导的功劳,上好了领导自有他的请功方式,上不好,所有的责任你老师承担;是表演,是场精心准备的节目,上上下下为公开课服务的人可以构成一个加强连;是时间的堆积,是你3天,6天,甚至是15天的结晶;是制作课件教师的噩梦,一直到公开课结束,制作课件的教师起码得重做5遍课件,改10遍课件;是木偶戏,因为公开课是你的所有的主管领导的指挥,今天听他的,明天听她的,最后你都不知道讲的是什么;是南辕北辙,平时上课是N极,公开课就是S极;是拍电影,总有地方的好课送到中央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课和拍电影一样,哪里错了,哪里就重新录制,那里有问题就重新指导,然后重新拍,后期制作能把我这个会数字视频编辑技术的教师累吐血……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认识10个生字,学写5个生字。认识横折、横折勾和点。

  2、 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和朗读的能力。

  3、 认识到书与人的关系,培养学生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的浓厚兴趣。

  教学准备:

  1、 字词卡片

  2、 学生课前准备的绘画的书架或照片,带几本自己喜欢的书。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1、 谈话:谁愿意谈谈你的小书架是什么样的?丁丁家也有一个小书架,他请我们去他家做客。来,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的小书架吧。

  2、 复习单韵母

  二、 读文

  1、 老师大声读课文,小朋友们打开书小声读读短文。听的时候要用手指着书认真听。

  2、 生评价师读得怎么样。

  3、 谁能完整地读课文?指名读?

  4、 我们大家一起来读读吧!

  三、 识字

  1、 小书架中有许多有趣的字卡,让我们一齐来读读它。如果这个字你不认识你可以示意老师。

  2、 把生字宝宝送回家,在课文中读读这些认识的'字。

  3、 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记住它,可以和你的伙伴合作。

  4、 请小老师教同学。

  四、 再读课文

  1、 认了生字再让我们读读这首儿歌吧。

  2、 你的小书架上摆了哪些你最喜欢的书,说给同桌的小朋友听。

  3、 你喜欢你的小书架吗?把你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可以请你的小伙伴给你评一评。

  4、 读全文。可以加动作。

  5、 试着背诵。

  五、 写字

  1、 认识新笔画横折、横折勾和点。

  2、 记字形:组织学生讨论用、在的笔画笔顺。

  3、 指导书写。

  六、 练习

  猜字游戏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写左中右结构的字,背诵儿歌。

  2.活动、写字、背儿歌。

  3.培养爱提问题、体验成功、表现自我的喜悦。

  教学重点:

  学会左中右结构的字,背诵儿歌。

  教学难点:

  积累语言主,培养语感。

  教学准备:

  插图。田字格小黑板。

  教学方法:

  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交待学习任务。1.写左中右结构的字,看谁写的漂亮。

  2.背诵儿歌,看谁背得好。

  二、学习写左中右结构的字。

  1.出示写有“做”“树”的田字格小黑板。

  2.学生认字。

  3.分析字的结构。

  4.说一说左中右结构的.字。

  5.分析左中右结构字书写的比例。

  6.写字后交流评比。

  三、出示课文插图,思考提问。

  1.你能回答以上两个小朋友提出的问题吗?

  2.学生提问与回答。题材为同学们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

  四、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背儿歌。

  1.学生背诵,互相检查,比比谁会背,谁背得好。

  2.老师在全班抽查。

  3.课外收集儿歌,读一读,背一背。

  五、大舞台。

  1.出示考题。

  2.假如你是那只熊猫,你会做这样的题吗?

  3.看谁加几笔后,变成的物体最多,比一比。

  六、作业。

  看谁写得棒。谢嫩树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有关头部器官的词语,并积累有关的4个成语。

  2、巩固部首的方法,能熟练运用部首查字发独立识字。

  3、理解部分成语的意思,并能积累有关数字的成语。

  4、自主阅读短文,在阅读中巩固认读生字,了解文章内容。

  5、能开展自主识字活动。

  6、熟记名言。

  7、学会写带有口字旁的字,注意它在田字格的位置。

  二、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各种方法巩固和积累字词。

  三、教学过程:

  一、你来指图,我来认读

  1、出示有关头部器官的词语

  学生进行抢读词语的练习

  2、出示卡通人脸

  请学生用直线把词语和头部器官图连起来。

  游戏:同桌两人一个指自己的`头部器官,一个读词。

  3、出示带头部器官的成语和图,请学生认读。

  4、谁能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5、小组讨论: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也是带有头部器官的?

  二、为字宝宝找门牌号

  1、出示六个字,学生认读。

  2、把部首圈出来。

  3、小组合作:帮助它们在字典公公的家中找到门牌号。

  4、集体交流。

  三、积累成语

  1、试着把书上的这些带有数字的成语补充完整。

  2、读一读,记一记。

  (1)说说这些成语中,你了解哪些?从哪里了解到的?什么意思?

  (2)小组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带有数字的成语?

  (3)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说得多?

  四、朗读短文,完成练习

  1、自由读短文

  2、交流

  3、完成短文后面的练习题。

  五、送贺卡

  过渡:教师节快到了,同学们做了许多贺卡给老师,你喜欢吗?请读一读卡上的内容吧。

  1、学生自由读,相互交流读。

  2、你想送什么样的贺卡给老师呢?请你挑选其中的一张,并大声读一读。

  3、游戏:送贺卡

  六、熟记名言

  1、自己轻声读通名言

  2、说说你知道哪句名言的意思?

  3、试着背背。

  七、在田字格里写字

  1、说说这些字的特点?

  2、学生讲解口字旁的字在田字格中的正确位置

  3、写字,师巡视指导。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识记10个生字,理解“神往、绮丽、降临”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让学生知晓日内瓦既是旅游胜地,又是重要的外交舞台。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小节,品读相关的词句。

  4、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能用找近义词的方法尝试理解词语:“神往、绮丽、降临”。

  2、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并能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小节。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日内瓦的绮丽风光、和谐之美,同时让学生能够品味、积累相关的词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谈话引入,欣赏风光。

  2、你觉得这是一座怎么样的城市?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3、理解“神往”的意思。

  4、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内预习:

  预习要求: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完成填空题:

  日内瓦在瑞士的四南部,碧水青山,风光绮丽,是__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

  2、反馈预习情况。

  读准生字。

  读准“讷”“绮”;找近义词理解:“绮丽”;正确书写“卵”;。

  三、研读课文,深入学习。

  (一)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1、课文哪一小节写了日内瓦是世界旅游胜地呢?

  2、指名分句读课文第二小节,其他同学圈出所写景点。

  3、哪个景点最吸引你?请你读读文中描写这个景点的语句,并说说原因。

  交流:

  (1)湖的形状略像一弯新月,水色湛蓝,犹如翡翠铺成。

  指名读。

  理解“略像”:形状有点像一弯新月,可又不是特别像,“略”字用得准确。

  学习比喻句,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指导感情朗读句子。

  (2)湖的南岸,高耸的雪峰上,白雪皑皑。

  理解“高耸”:山高而直;“白雪皑皑”:雪十分洁白的样子

  指导感情朗读句子。

  (3)沿湖公园密布,一幢幢造型奇特的别墅掩映其间。

  联系上下文理解“密布”:说明公园多;看图片联系上下文理解“掩映”:沿湖一片绿色,公园密布,在绿色的缝隙间能看到造型奇特的别墅,它们相互衬托,相互遮掩,这便是“掩映”。

  指导感情朗读句子。

  (4)湖中有一座高达130米的`人工喷泉,群群白鸽在湖畔漫步,天鹅、海鸥、野鸭在湖中追逐嬉戏。

  联系实际了解“130米”的高度。

  指导感情朗读句子。

  4、师生合作朗读。

  5、日内瓦吸引人的并不光是它那碧水青山、风光绮丽的景色,还因为在那儿,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和平的幸福,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这种和谐的美?

  (二)学习课文第三节。

  1、为什么日内瓦是重要的外交舞台呢?同桌读课文第三小节,完成练习。

  (出示句式:因为——,所以日内瓦是一个重要的外交舞台。)

  2、用“日内瓦是一个重要的外交舞台,是因为——”的句式练习说话。

  四、总结课文。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尴尬、烦躁、微不足道、大庭广众”等词语。

  ⑵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2、能力目标:

  ⑴把握课文的叙述角度,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

  ⑵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⑶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3、德育目标:

  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方法】

  1、复述法:

  本文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围绕“台阶”命题立意,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在情节的发展变化中完成的。通过认真阅读,复述故事情节,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意蕴。

  2、研讨探究法:

  引导学生抓住全文的关键性语句,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把握课文。质疑研讨,理解父亲形象的深层意蕴,感悟文章的主旨。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打印好的讲义资料、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抓关键性语句,理清文章思路,分析父亲形象,领悟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背景音乐《愚公移山》)

  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出示投影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

  1、注音:

  凹凼(dàng)揩(kāi)黏(nián)尴尬(gāngà)硌(gè)烦躁(zào)

  2、释义:

  揩:擦、抹。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烦躁:烦闷急躁。

  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共场合。

  2、学生通感全文,指名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情节。

  教师提示阅读要点:

  ⑴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⑵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⑶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学生依据阅读提示,高效搜求相关的重要信息。教师针对学生的感知,补充,整理: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3、学生速读全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分析评价和心得体会。

  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交流中不太准确的'理解,一般不予纠正,留待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学生的感知可能有:

  ⑴小说以农民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⑵课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安排材料的详略。“台阶”是全文的焦点,显豁突出。

  ⑶文中着力塑造了父亲这一非常要强又老实厚道的农民形象。

  ⑷课文的关键句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对高台阶新屋的追求,深层地说是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⑸新台阶砌好后放鞭时,父亲喜悦的神情描写是非常个性的,很有特色。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三、课前准备。

  1、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2、教师:

  (1)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

  (2)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内容。

  (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2)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当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

  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

  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二)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生字词。

  2、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带问题朗读课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1)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2)在散步过程当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三)教师导学。

  “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四)教师小结。

  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散步过程当中所发生的事,只要意思对即可,给予肯定。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分歧”。

  (五)自主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精读课文,想一想在散步过程当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习。

  2、提示质疑:

  (1)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2)“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六)小结。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学生根据课文可能回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本段中告诉了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1、教师引导: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

  2、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过渡)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七)学生讨论归纳。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1)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2)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3)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八)重点研读。

  1、过渡:

  “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① 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

  ② 《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3、教师引导:

  学生读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并因势引导: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两篇文章通过比较,体会《散步》写的精彩之处,可以从语言、写作方法等进行比较。(学生答案会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缘由,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

  4、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①《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写。

  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第三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②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子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③以小见大的写法:

  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感受“雨后”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话说说“雨后”的快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快乐”的情感。

  2.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口语训练。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景。

  1.同学们,现在谈起夏天,好象还有点遥远,但是通过刚才的聊天,我好象感受到了夏天的云,夏天的雨,夏天的花儿、鸟儿,夏天的孩子们……

  看……(播放课件)

  2.你看到了什么?追问:他在想什么?

  [点评:真实的情境,一下子将学生带到了夏天雨后。优美的课件及自由的想象,使学生一开始就兴奋起来。]

  过渡:花儿、鸟儿、大人、小孩都盼望着雨赶快停下,为什么呢?我们一起读一读冰心奶奶的《雨后》一文,就会有答案了。

  二、检查识字、读书情况(课件)。

  1.嫩绿——句子

  2.赤脚神仙——句子

  3.兴奋和骄傲——句子

  4.撅着——句子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读:“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下面,我们一起到雨后的广场去看一看吧!

  1.打开书,默读课文,读后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2.在课文的哪些内容里,你感受到了这种雨后快乐?把你感受到的快乐读给小组同学听。

  3.指名读。

  (二)指导朗读。

  1.小哥哥部分。

  (1)指导第二节。

  你听出什么了?

  追问:你玩过踩水游戏吗?你当时是什么心情?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句话。

  (出示句子)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把水花溅起多高。

  (2)指导第三节。

  (出示句子)文中的“……”是什么意思?什么事情那么糟糕?

  你就是小哥哥,你怎么说这句话?

  学生评议:他的表情对不对?为什么?

  出示全节,自己体会读这一部分。——指名读

  (3)在雨后,小哥哥踩水、摔跤,玩得可真快乐!想不想分享小哥哥的.快乐?同桌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2.小妹妹部分。

  (1)小妹妹是否也感受到了哥哥的那种快乐?对于这种雨后的快乐她是怎样想的?

  (2)出示句子:“心里却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

  (3)你就是小妹妹,读出你的想法。引导学生评议。

  3.广场上。

  (1)指名读“广场”部分。

  (2)词语补充练习:快乐得好象————一样。

  (3)出示句子。脑海中加上你的想象读出这种快乐。指名读。

  4.雨后的广场是孩子们欢乐的海洋,我们一起用读书来分享这份快乐吧!

  四、想象创作

  1.过渡:雨停了,真好!孩子们尽情享受雨后踩水、摔跤的快乐。那么,我们刚才看到的小鸟、花儿和大人们又是怎样享受雨后的快乐呢?(课件)

  2.学生自由选择说。

  3.除了我们看到的,谁还在享受雨后的快乐呢?

  (1)小组交流。

  (2)指名说。

  五、作业

  感受了《雨后》这篇充满快乐的诗歌后,课下,你还想做些什么?

  六、总结

  快乐是无处不在的。不仅在雨后。在雪后,在风中,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在爸爸妈妈老师的关爱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快乐。那么,从现在起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点滴快乐,做一个快乐的“我”。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风筝》教案 11-14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荷花》教案03-21

语文《狼》教案 03-18

语文《赶海》教案03-19

语文试讲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