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18 14:07:1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选7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精选7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波兰著名作曲家、钢狗家肖邦音乐作品的魅力和风格,学习他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2﹚、通过欣赏肖邦的钢琴曲《小狗圆舞曲》,使学生感受乐曲的生动情趣,学会根据选旋律与节奏的对比区分乐曲段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启发学生充溢热情地歌唱《我们多么幸福》,以表达他们对幸福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神往。

  ﹙2﹚、引导学生根据《我们多么幸福》创设情境,并用吹奏乐器、狗进行歌扮演。

  方法与拓展:

  通过学习,鼓励学生神往自身美好的未来,树立远大的理想,并用自身积极的实际行动去实现自身的理想。

  二:教学突破:

  在欣赏的过程中掌握、表示圆舞曲。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准备:口风琴 课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 唱一唱 《阿瓦日古丽》

  教学流程:

  一、听音乐 阿瓦日古丽》走进课堂,学生讨论听后感。

  二、范唱,节奏练习引导学生体验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1)声势与舞步的结合:X - X |X - XX |X X. X |X - - |

  (2)打击乐的配合:手鼓、铃鼓、双响筒、三角铁等

  三、听音乐,轻声跟唱歌词至基本熟练。

  四、学生根据歌词旋律分组创编立体节奏,配上舞蹈扮演歌曲;

  五、将各组的创编分别展示给全班同学,参与点评。

  六、扮演唱结束新课。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小狗圆舞曲》《花之圆舞曲》《溜冰圆舞曲》

  教学流程:

  一、介绍圆舞曲;

  圆舞曲(Walzer) 又称华尔兹,是奥地利的民间舞曲,18世纪后半叶用于社交舞会,19世纪开始流行于西欧各国,它采用3/4拍,强调第一拍上的重音,旋律流畅,节奏明显,伴奏中每小节仅用一个和弦,由于舞蹈时需由两人成对旋转,因而被称为圆舞曲。它通常由五首情绪和调性相仿的舞曲连贯组成,注重内容的标题性,既能在舞厅里伴舞,也能在音乐厅里演奏,是一种雅俗共赏的音乐形式。圆舞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城市中特别是在维也纳发展起来的`。在“兰得勒舞曲”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三拍子舞蹈,跳舞时一对对男女舞伴,依照舞曲的节奏旋转打圈,动作轻快、优美,情绪热烈、欢快。这些特点决定了圆舞曲的体裁特征:速度较快,3/4拍或3/8、6/8拍,节奏常是“X — X |或 X.X X |或 X | X — X | X”,从第一拍或第三拍开始。这些特点,配合上环绕支点音旋转的音调,便生动地发生旋转打圈的动作感。圆舞曲的出现,它的热情豪放、感情充分的音乐给城市中的舞曲带来了崭新的面貌和活跃的气氛。所以很快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便传遍全欧洲,代替其它舞曲,成为一百多年来最流行的舞曲体裁。

  二、初听三首圆舞曲。静听,想一想,你分别从音乐中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三、生描述自身听这三段音乐的感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四、再听:老师谈自身听这首舞曲时的体会和感想,引导小朋友们掌握听音乐的方法。

  五、复听:把自身想像成那只调皮的小狗、一朵最美的花、一个自由酣畅的冰上舞者,跟着音乐在和煦的春风中尽情舞蹈。

  六、请几位有天赋和兴趣的同学在音乐中扮演,进一步体会和表示圆舞曲的特征。

  七、音乐中结束新课。

  有时间可以另外介绍一下维也纳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他是一位主要从事圆舞曲创作的作曲家,具有“圆舞曲之王”的美称。他一生写了447首圆舞曲。他创作的大量圆舞曲中,最脍炙人口的可算是《蓝色多瑙河》了。这首圆舞原是一首歌唱多瑙河的男声合唱曲,曲名全称《在美丽的蓝色多瑙河上》,后来作者又亲自改编为乐队演奏的圆舞曲,很快流传于全世界。随后,这首乐曲又被很多作曲家改编成独唱曲和各种乐器的独奏曲。

  与此同时,圆舞曲在俄罗斯也得到了广泛的流行,在格卡林的《幻想圆舞曲》中第一次使圆舞曲这样的生活舞曲得到了交响性的展开,尤其是柴可夫斯基在他的创作中圆舞曲具有独特的重要位置,他不但在《天鹅湖》等舞剧中写了许多著名的圆舞曲,并且把圆舞曲纳入了交响套曲的统一构思中,成为交交响乐中的一个独立乐章。他根据俄罗斯节拍的特点,创作了绝无仅有的5/4拍圆舞曲(如第六交响乐第二乐章),并在许多深刻的、深思的、抒情的主题中运用圆舞曲的体裁,使圆舞曲成为深入刻划心理体验的手段。他的《忧郁圆舞曲》中,在轻快的圆舞曲的面纱后面,表示了沙俄时代知识分子对命运的深深的忧虑。

  我国在解放后,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人民生活的改善而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使圆舞曲这朵外来的鲜花,得到了很好的移植和培育。我国的作曲家将外来的体裁和民族的音调相结合,创作了许多民族风格的圆舞曲,如《青年圆舞曲》、《春天圆舞曲》、《青年友谊圆舞曲》等,这些乐曲既有鲜明的圆舞曲的体裁特征,又有中国人民特有的热情和含蓄,欢乐而冷静的性格特点,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幸福的圆舞曲。

  教学反思:

  本课选用三拍子的音乐作品,设计了“浪漫的旋律”这个主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三拍子和圆舞曲的韵律美。在演唱和欣赏中让学生反复感受体验和表示,是教学的重点,也是能让即将进入初中阶段的六年级学生难忘的乐曲风格。

语文教案 篇2

  一、课件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2—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对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

  3。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4。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5。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四、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喜欢的句子。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

  板书设计:

  5。 灰雀

  一定会回来

  列宁 男孩

  教育 知错就改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读懂本次习作的要求,知道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写一次调查统计。

  技能:能够运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方法去研究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力: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同学中作调查,将统计过程,结果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情意:通过写调查统计,激发同学们的调查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习作中把自己调查统计的过程,结果,感受详尽地写下来。

  对策:先根据自己作前所作的调查写下来,再进行小组习作交流,然后合理地采纳别人的意见,进行修改。

  教学准备

  在本次习作前,要求同学确定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同学中开展一些调查。调查要真实,尊重别人的调查意见,不能弄虚作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修改;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学到的知识是用来运用的,这不今天我们就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能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方法去研究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该有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啊!

  你做过这样的调查统计吗?

  修改:学生各自回忆自己曾经所作过的调查研究,并向同桌介绍,让同桌也来享受你的快乐。

  二教师示范调查

  老师想知道我们班上做过这样的调查的同学有多少?请举手。

  还没有做过这样的调查,正打算做调查的同学请举手。

  修改:对于没参加过调查的同学,老师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对本班的学生来一次调查活动,调查前思考好调查的题目。

  教师及时统计数据汇报结果:我们班上做过调查统计的同学有41人,占全班同学的百分之六十七,暂时还没有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调查的人有20人,约占百分之三十三。看来,大家对开展调查活动都比较感兴趣。

  今后,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多开展这样的活动。

  三小组交流,回忆调查过程

  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开展的调查过程。要求:要说清楚调查的原因及目的,调查的实施步骤。

  例如:(1)统计每天完成各科作业所需的时间,产生了一些想法,便向老师提出的建议。

  (2)喜爱文艺的同学统计大家爱唱的歌曲,列出校园歌曲排行榜。

  (3)调查了解班级课外阅读的情况,从中发现同学们不同的阅读爱好……..

  四各自整理,汇报调查结果

  1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把自己调查的目的,实施的步骤一一列出来,可以用文字形式,也可以画出图表,形式不拘一格。

  修改;因为今年是奥运年,学生对奥运项目都比较关注,对自己的喜爱的项目能娓娓道来,因此在交流时,收集到的资料多比较贴近学生的真实想法。

  2学生按要求各自进行整理。

  3通过这次调查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五集体交流,发表建议

  请同学们根据统计的数据及结果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谈谈自己的建议。

  修改:要求学生把收集到的资料做成一张统计图表,根据这张表,得出结论,并阐明自己的观点。

  六指导习作

  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可以按照调查目的,通常经过,调查结果,调查结论,这四大板快一一写作。也可以直接写一篇完整的作文,一气呵成。

  板书:统计调查:校园歌手

  社会环境

  我最喜爱的奥运项目

语文教案 篇4

  同学分析:

  作为四年级的同学,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1、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同学能在课前根据要求,通过查阅书本、报刊及上网等手段,查找到有关郭小川的个人资料并进行整理。这样,就为理解诗歌起了铺垫作用。

  2、朗读课文的能力。同学已经掌握了小声自读、默读、引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读。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上不同类型的读,目的是让同学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品味。

  3、质疑和释疑的能力。同学已经掌握了就课题质疑和难句质疑的方法,并学会通过读文、品文释疑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要求会写的7个生字。

  3、引导同学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在美和形式美,感悟朴实的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4、理解课文,了解诗歌内涵:经历风雨,生活才有意义,才会更美好。

  教学重难点:

  理解“乡村大道”的含义。理解诗歌最后一节的意思,使同学懂得要经过千锤百炼,才干体会到生活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俺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个“路”包括什么意思呢?俺们将要学习的第十单元《路》就从不同角度给俺们介绍了“路”的不同含义。今天俺们就先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乡村大道》。

  2、板书“乡村”。说说你心目中的乡村是什么样的?补充写上“大道”。朗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人们都说乡村小道,为什么作者说乡村大道?乡村大道有什么特点?乡村大道指的是什么?……)

  二、交流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1、同学交流有关郭小川的个人资料。

  2、教师简介《乡村大道》的写作背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同学认真倾听。

  2、自读课文。(要求: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自身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3、检查读文情况。

  (1)请四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后根据要求评价。)

  (2)同桌分节朗读课文,读后交流,注意倾听同桌的意见。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准确、通顺。

  四、创设情境,感悟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节。

  (1)自读课文第1节,边读边用“~~”划出文中的比喻句。

  (2)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比喻句。

  (4)诗人把乡村大道比作了什么?从这个比喻句中,你知道乡村大道有什么特点?

  (5)交流。(乡村大道的特点是久远、宽阔。)

  (6)出示课件,展示乡村大道久远、宽阔的图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节。

  2、学习第2节。

  (1)小组合作学习第2节。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用“~~”划出文中的比喻句;交流:诗人把乡村大道又比作了什么?这节写出了乡村大道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理解的?

  (2)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教师随机指导朗读两个比喻句,读出它的曲折。

  (3)出示课件,展示乡村大道险峻、曲折的画面。

  (4)结合课件,自读第2节,体会乡村大道的险峻、曲折,重点指导朗读“至少有九曲十八折”、“比黄河的浪涛还要多”。

  (5)齐读第2节,读出自身的体会。

  (6)看着课件,师生合作读1、2节,教师引读比喻句,同学读后面的句子。

  诗人把乡村大道比作了长桥、丝绦、险峻的黄河和干涸的沟壑,诗人为什么比喻得如此形象呢?这与他的生活背景是息息相关的,那么,诗歌的哪一节描写了诗人在农村的生活?

  3、学习第3节。

  (1)自读第3节,考虑:你读了这节,读懂了什么?

  (2)全班交流。

  (3)同学质疑。如:“为什么凡是前来的都有远大的`前程,不来的只得老死峡谷?”

  (4)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根据同学的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第2句。

  (5)讨论:诗人为什么要写他在农村的生活?

  (6)交流。(这段农村生活也是诗人人生之路的起点。)教师随机指导朗读第1句。

  (7)齐读第3节。

  4、学习第4节。

  (1)默读第4节,考虑:这一节与前三节有什么关系?

  (2)指名回答。(最后一节是对前三节的概括和总结,是前后照应的关系。)

  (3)自读,你体会到什么?

  (4)交流。(教师根据交流情况引导同学联系前三节内容来谈体会,使同学体会到一个人的人生之路就如这乡村大道一样不会是平平坦坦、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非常险峻的,只有经过千辛万苦、千锤百炼,才干体会到生活的伟大,生活的多姿多彩。)

  (5)带着自身的体会饱含激情地朗读第4节。

  五、感情升华。

  1、前面同学们质疑:课题为什么是“乡村大道”?现在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2、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3、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积累“唏嘘、诘问、焦灼、伎俩、颠沛、穷愁潦倒、连声诺诺”等词语。

  2、了解信客职业及其品质。

  3、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4、揣摩佳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继续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学习方式。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揣摩其写作意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信客的风雨生涯中、感悟人生。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2、把握信客形象。培养学生洁力自好、待人宽容、任劳任怨、等品格。

  重、难点:

  1、感受本文的语言、体会人物品格

  2、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揣摩品味语言。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识记字词、扫清阅读障碍、阅读课文、疏通文章脉络。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正如一则广告语所说的“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电信业的迅猛发展,给忙碌的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手机短信拜年已成为一种时尚,提及20世纪初期的乡,对外通信往往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人——信客。也许人们难以想象,其实在很长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余秋雨《信客》将向我们讲述这段故事。“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

  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今天,让我们通过文章《信客》去认识信客,去体会他的苦涩人生。

  二、整体感知:(检查预习情况)(课件展示)

  1、正音

  2、释义

  3、理清行文脉络:做信客的原因——怎么做信客的——怎么不做信客的——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三、启发探究:

  1、填充信客档案:信客是我们的主人公,那么他有哪些遭遇,他是怎样一个人呢?这是我们首先要了解的。老师设计了一个信客档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从文中捕捉重要信息。老师边问学生边答来填充档案的内容。(课件展示)

  职业:信客。

  身体状况:老犯胃病和风湿病(职业病)(第12段)

  收入情况:收入微薄(第3段)

  最高兴的事:几十年来从未失过会一封信,一件物品:给焦急等待的家属送去了在外亲人的消息;他的工作被乡亲们还有老信客认为,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表杨(信客的幸福快乐是建在别人的幸福快乐的基础上的)。

  最痛苦的事:报死讯、被怀疑、被诬陷、被打、被扭送到巡捕房。

  最敬重的人:老信客(最后一段)

  座右铭:信客信客就是一个信字(诚信是信客的生命)。

  2、用一个字概括你对信客这份工作的初步印象(苦)。

  3、学生畅谈信客形象,师归纳。

  明确:诚信无私、任劳任怨、待人宽容、善良厚道、属尽职守、洁身自好、忍辱负重。

  四、小结:

  信客就是这样一个人:尽管时常饱受职业病的困扰;尽管收入永远和付出不成正比;尽管有时还要蒙受无端的猜疑,诬陷和欺凌,但他牢记老信客的教诲,诚信无私,从不雁过拔毛,风得忘义;心胸宽广,所有基、累、辛酸委屈都默默承受;他有情有义,总是以最恰当的方式处理邮件两头的难事。他用大半辈子辛劳履行自己的承诺,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

  同学们,这是一个多么朴实感人的形象。你们在阅读过程中一定也遇到了许多震颤你心灵,让你感动的语句和片断,下面请你们把它们自由地、小声地、深情地朗读出来。

  第二课时

  一、品味佳句、体会风格

  1、请同学们把刚才找出来的感动你的名子读给大家听并对其作一品析,教师作适当引导。(可侧重从它们所表现出的人物品质分析它的美感)

  它们可能是:

  ①第三世界16自然段“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连声诺诺”

  ②第18自然段:“直到他流了几身汗……堆在他的肩上。”

  ③第22段中的“传唤来的同乡……他不想让滇沛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

  2、文中还有一些含义丰富的美句,你们都懂它的含义吗?可以提出来,师生一同讨论解决(提示:可从修辞角度,重点词句等理解它们的深刻含义和表达效果)

  如:①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

  ②信客沉稳地点点头,他看得太多,对这一切全能理解,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未梢。

  ③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④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回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3、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①质朴的典雅。

  ②精辟而又畅达。

  二、互动合作:展示作品人物形象

  请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试写一段话,描写信客基碑上的文字,或某一补白性的文字,鼓励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得意之笔,并作简要点评

  参考示例:(多媒体显示)

  三、迁移拓展,寻找现实生活中的信客。

  1、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像信客一样,默默奉献着,而又处在社会下层的平凡人?请举一两例,并谈一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例如:马路上维持交通秩序的交通协管员、清洁工……。

  师可补讲关于四川藏族自治县的乡村邮递员王顺友的故事。

  小结:他们虽工作平凡,但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同学们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将来从事的也像信客一样普通平凡的工作,我们虽然不能做伟大的事情,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好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将来就算是一名清洁工,你也要像贝多芬绘画一样,全身心地投入,热爱、忠诚于我们的职业,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无怨无悔,生命才有意义。课上到这里,老师不禁想起一首歌,歌中这样唱道……(多媒体展示《好大一棵树》的歌词,师生齐读,读后放这首歌,在歌声中结束本节课。)

  四、中考链接:布置作业

  1、按例名仿写:

  例1、同情是一缕春风,让枯秃的枝头绽出新绿。

  同情是 。

  例2、信誉就是你立足社会的通行证。

  信誉就是你 。

  信誉就是你 。

  例3、真诚,友谊的桥梁,没有它,人们之间就失去应有的平和与信赖。

  批评, 。

  2、请同学们以“诚实为话题,写一篇小短文,可以谈看法,也可以讲故事。”

  板书设计:

  信客

  脉络

  做信客的缘起

  怎么做信客的

  怎么不做信客的

  为什么当教师、校长是好样的

  品格素质

  任劳任怨

  诚信无私

语文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阅读《中国人,为什么不生气》;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中国人怕事、自私的弱点,体会环保的重要性与责任感。

  一、活动过程:

  教师导入

  1、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反问)

  2、文中举了哪些社会上的'不良现象?

  二、学习课文

  1、提出要求,引导初读。

  自由读课文,试着理解课文的内容。

  2、分小组学习,展开讨论。

  A、文章中提到了哪几种破坏环保的现象?

  1、往淡水河(溪)倒垃圾造成污染

  社会现象2、违章出租车造成交通堵塞

  3、化学品污染空气和海水危害下一代生命质量

  B、文中几次提到“你为什么不生气?”说明了什么?

  C、联系实际,谈谈读后感受。

  D、结合本单元的课后活动,可开展一个“我很生气!我要说……”的环保宣传活动,活动可针对本地破坏环境的现象进行,与“保护我们的家园,要从身边小事做起”。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独立读懂文言文

  2.理解本文寓意

  3.学会多角度地解读文本

  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的寓意

  2.学会多角度地解读文本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2.看注解,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解题:本课节选自《韩非子?喻老》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者叙述扁鹊见桓公的故事,本意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一观点的.。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预习中划出生字注音是否正确。

  2.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教师点评。

  3.课文写了扁鹊几次见桓公。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桓公对待扁鹊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四、研读分析

  1.诵读课文,说说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讨论归纳:拒绝忠告会招致不良的后果;不能带着有色的眼镜看人;有病早治无病早防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微杜渐;要善于劝谏,善于工作,要有责任心

  2.了解课文所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

  讨论归纳:扁鹊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桓公是个盲目自信之人。

  五、总结

  本文通过扁鹊三次见桓公,指出桓公有病,应及时治疗,但桓公自认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拒绝了他的劝告,最后病后的故事,说明要正视自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和帮助。

  六、作业

  课后练习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风筝》教案 11-14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教案[经典]08-28

(经典)语文教案08-28

语文教案【经典】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