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18 14:43:0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6篇(必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6篇(必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懂得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投影。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让学生体会到获取知识可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课外书.爸妈的口中.师生的介绍.课文的语言文字……就像蜜蜂采蜜。)

  1.谈话:小朋友见过骆驼吗?在哪里见过?它是什么样的?

  2.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讲骆驼的,题目是: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板书)你有什么想知道的?

  二.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同句子,想一想课文讲里一件什么事情?

  (2)读读下面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疙瘩 自豪 骆驼 委屈 足够 沙漠 小溪 陷进 养料

  风沙 茫茫 贮存 俯下身子 铺天盖地

  2.学生自学,教师注意辅导后进生的学习。

  (词组的学习,不但要读正确,而且还要读出感情。为下面段落和全文的感情朗读作了很好的铺垫。)

  三.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课文,集体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说一说课文哪一部分是讲小 骆驼跟着妈妈到沙漠旅行的(3.4自然段)

  4.指名读词语,注意3个加点字应该读轻声。

  5.说一说部分词语的意思。

  6.小结自学情况。

  四.学习生字

  1.自由识记生字,注意字形。

  2.交流记忆方法。

  3.用钢笔描红。

  4.反馈,表扬写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生齐读课题。

  二.听说训练:(复习了旧知,更让学生快速地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中。我觉得:入境才能入情,入情才能更深地领悟课文内容。)

  1.骆驼的脚掌又大又厚,眼皮上长着两层眼毛,背上还有两个肉疙瘩。

  2.驼峰.脚掌和眼毛在沙漠里有那么大的用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1)师述 (2)指名说 (3)出示句子齐读。

  三.讲读课文:

  (一).第1.2小节:

  1.是什么事让小骆驼感到自己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呢?课文的一.二小节交代了事情的起因。齐读一.二小节。

  2.展示:出现小骆驼来到小溪边,小红马也来到小溪边,小红马看到小骆驼就开口了--

  (1)指名读

  (2)评读,读出"喷着响鼻"。

  (3)再指名读。

  板书:脚掌(又大又厚) 眼毛(两层) 肉疙瘩 难看

  (4)齐读小红马说的话。

  3.小骆驼听了觉得很--生齐。 附板书:委屈

  就把小红马的话告诉了妈妈,它会怎样说呢?指名说

  妈妈是怎样回答的?指名读.评读("疼爱").再指名读.齐读

  4.读好

  (1)指名说读(一个演小骆驼,一个演骆驼妈妈)

  (2)分角色读1.2小节:小骆驼.骆驼妈妈.旁白

  过渡: 第二天,小骆驼跟着妈妈走进了茫茫的大沙漠。

  (二).第3--4小节:

  (出示沙漠图) 指名读3.4小节

  板书:( )沙漠 请你说说:你看到了.听到了怎样的沙漠?

  对呀,小骆驼望着这无边无际的沙漠开始担忧起来,小骆驼担心什么?经过这次沙漠之旅它又明白了什么?

  1.自读3.4小节。

  2.交流小骆驼担心什么?指名读(读出"担心"的语气)

  3.同桌同学再读3.4小节,讨论并完成思考题:

  (1)小骆驼在茫茫的大沙漠中行走不怕饿,这是因为( )。

  (2)小骆驼不怕自己的脚会陷进松散的沙子里,这是因为()。

  (3)小骆驼也不怕铺天盖地刮过的风沙,这是因为( )。

  4.交流:

  (1)出示句子.骆驼图,

  指示"驼峰",板书"驼峰"。

  师生识图,板书:贮存养料 齐读句子。

  (2)出示句子:怎样理解妈妈说的'这句话?

  (3)介绍骆驼鼻孔和眼睛的知识。

  齐读第4小节。

  5.读好3.4小节:

  (1)分角色朗读。

  (2)评读。

  (3)再分角色读。

  小结:骆驼的脚掌又大又厚,眼皮上长着两层眼毛,背上还有肉疙瘩般的驼峰,看起来不美观,可他们的用处大着哩!又大又厚的脚掌不会陷进沙子里拔不出来,两层眼毛可以防沙,驼峰可以贮存养料,适于沙漠生活。所以,最后小骆驼相通了,他觉得自己应该--生齐。

  (三).第5小节:

  1.齐读第5小节。

  2.小骆驼的情绪有什么变化?(板书:自豪)

  读好"自豪"。

  师总结:课文讲述了小骆驼听小红马说自己很难看觉得很委屈,后来跟着妈妈到沙漠里走了一趟,明白了驼峰.脚掌和眼毛的作用,那么: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判断一种事物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还要看内在。)

  (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分别采用教师范读.学生仿读.自由感情朗读.对话表演读以及背诵等方式进行。凸显了阅读教学“以读代讲”的特征。)

  四.续讲故事:

  小骆驼的沙漠之旅结束了,有一天,它又来到小溪边照镜子,欣赏它那又大又厚的脚掌.两层长长的眼毛和高高耸起的驼峰。恰巧小红马也来了,它们第二次的相逢,小骆驼会怎样对小红马说呢?

  1.同桌讨论。

  2.指名交流。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续编故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不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通过表演,张扬个性,提高了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

  板书设计

  不能驼峰——贮存着养料——足够路上用

  委屈 脚掌——又大又厚——不会陷进松散的沙子里 自豪

  眼睛——双层眼毛——风沙过去了,没进一点沙子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

  1、会认7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莫名其妙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感受叶老的认真、质朴,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从叶老批改的作文及教导中体会他认真、平和、亲切、质朴的作品和人品。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中体会叶圣陶老先生的人格美,学会做人。

  【课前准备】

  1、搜集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阅读他们的作品;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作品,初步了解这两位作家。

  2、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学生质疑,导入新课

  1、读课题,质疑。

  2、检查预习,生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己读课文:

  1、划出生字新词。

  2、想一想: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用小问号标出来。

  三、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学生读一读,说说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师评价。

  2、会读的同学站起来齐读,师生共同评价。

  3、填空,整体感知课文。

  四、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学生质疑。

  2、划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指名读,说说分别是描写什么时候的爬山虎,它们有什么不同,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指导感情朗读:

  这确实是一种美的景色,一幅幅美的画面,也可以说,作者在这儿营造着一种美的意境。这美的意境是不是单单由自然景色的美、爬山虎那绿绿的美构成的呢?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什么?那么,叶老美的人格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读读课文,找出具体事例,划记出直接写叶老人格之美的句子。针对这些句子,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变成问题考考别人。把自己不懂的和其他同学讨论一下,共同解答。在合作中又发现了什么新问题?我们来一个小组PK赛,看哪个学习小组找的问题最多,理解课文的能力最强。提出一个问题或回答一个问题老师将在你们那个小组粘上一个爬山虎的叶片,添上一片绿。哪个小组的爬山虎的'绿最多,将得到老师的特别的奖励──叶圣陶爷爷写的书哦!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4、小组PK赛,相机指导朗读。

  5、评价总结。

  6、美丽的景色与美的人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这时,在作者眼里,在作者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不是蕴含了更深的含义呢?让我们来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话,生齐读。

  理解: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五、课后作业

  1、和小伙伴们交流交流写作文和改作文的体会。

  2、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写下来,下节课和同桌交换一起改一改。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1.认识、会写毕、废、购、酒、斤、录、疾、驶、郊、段10个生字;辨析多音字了。

  2.默读课文,做到边读边思考。

  3.明白什么样的话是废话,能在说话、写话时尽可能地把话说得简洁明了。

  二、重点难点:

  1.学习边读边思考,明白什么样的话是废话。

  2.弄清楚小熊收购的废话有哪些毛病,应如何修改。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借题激疑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中有哪些动物呢?

  2.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是怎么想的?有什么疑惑吗?对于这些问题,就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湖含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同桌互相交流认记生字应注意的问题及方法。

  重点指导:驶是翘舌音;废的声母是f,不是h;录的声母是l,不要读成n;废、疾、购、驶、郊、段等字可用熟字去偏旁、加偏旁、换偏旁的方法识记。

  (2)出示句子,了解了的两种读音。

  这个人罗罗嗦嗦说了一大堆废话中的了怎么读?

  小熊帮助大家把话说的简洁明了中的了又该怎么读?(出示明了)你还能给了liǎo组几个词吗?

  (三)巩固识字,书写难字

  1.汇报自己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个难字或易写错的字。

  2.练写难字,教师巡视,引导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指导写好购、酒、驶、段,注意左窄右宽。

  3.及时评议,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四)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默读课文,做到边读边思考。

  2.明白什么样的话是废话,能在说话、写话时尽可能地把话说得简洁明了。

  二、重点难点:

  1.学习边读边思考,明白什么样的话是废话。

  2.弄清楚小熊收购的废话有哪些毛病,应如何修改。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研读课文,深入思考

  1.学习第一部分。

  自由读第1自然段,想想小熊提出了什么样的疑问?用画出有关句子,然后反复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

  2.学习第三部分。

  学习第2~4自然段,了解猪先生说的话有什么毛病。

  (1)默读第2~4自然段,用~~~~~画出猪先生说的话,再反复朗读。

  (2)(课件出示喝醉了酒的猪先生)想像猪先生的神态,可以用课文的语言,也可以加上自己的话,创造性地表演。

  (3)思考:从猪先生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小熊明白了什么?用画出有关句子,练习朗读。(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小熊当时的心情,读出小熊的.惊喜、兴奋、自信。

  (教师揭示学习方法:通过读演悟,你们明白了猪先生的话有什么毛病,并能通过想像,把猪先生的神态、动作演得活灵活现,从中了解到罗嗦就是废话。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3.学习第三部分。

  运用读演悟的方法自学第5~7自然段,了解鹭鸶的话有什么毛病。

  (1)课间出示自学提示:

  1 用~~~~画出鹭鸶当时说的话。

  2 反复朗读,想像鹭鸶当时的心情怎样?

  3 从鹭鸶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是废话吗?小熊也明白了,他此时的心情怎样?反复朗读小熊的话。

  (2)小组内试着演一演这一部分内容,评一评。(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如鹭鸶的话要读得抒情,要表现出他在朗读自己写的诗歌时的得意之情。也可以师生合作表演,老师扮演羊站长,让学生向羊站长提出疑问。抓住不准确的形容词,画蛇添足,自相矛盾这些词句反复研读)

  4.学习第四部分。

  运用学法自学第8~10自然段,了解老猴的话有什么毛病。

  (1)自由朗读第8~10自然段,试着完成老师的板书。

  (2)(课件出示老猴、羊站长和小熊说的话)学生自由选择练说着部分内容。可以复述,可以分角色朗读,也可以创造性地表演。

  5.对比学习二、三、四部分,引导发现。

  (1)对比朗读。(2、5、8自然段,3、6、9自然段,4、7、10自然段)

  (2)在小组内说出你的发现。小组汇报,比比哪组的发现多。(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说得有道理,教师要予以肯定)

  6.学习第五部分。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给小熊的工作写评语,并说出你的理由。

  (二)回顾全文,得到启示

  我们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到了小熊工作干得很出色,老师更想看到同学们比小熊更能干。假如你是小熊,你能帮助这些动物修改他们的废话吗?

  (课件出示画面,配乐)

  1.我想对喝醉酒的猪先生说

  2.我想对站在湖边的鹭鸶说

  3.我想对打开院门走进去的老猴说

  (修改老猴的话对一部分学生有难度,师生可以合作完成。如:一个老猴归,关门呼呼睡或者老猴独自归,关门呼呼睡)

  (三)拓展延伸,完成练习

  1.依据情景练习。

  小熊毕业后工作干得很出色,这一消息很快就传开了。这两天,小熊还收到了同学小狗、小鹿、小鸡的电子邮件呢!请你帮小熊读读它们的邮件,再替小熊回复。

  (1)小狗:听了羊站长对你的夸奖和表扬,我们也为感到高兴、快乐。

  (2)小鹿:我们班的同学基本上全都知道了你工作干得很出色。

  (3)小鸡:我想变成一只大大的小鸟,慢慢地一眨眼飞到你身边,为你小声地高歌。

  2.课后收集你平时听过、看过或说过的废话,想想应怎么改。

  3.选做题:续编《收购废话》的故事。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我要培养自己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交际能力。

  2、我要围绕本组训练重点,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 读→思→议→读

  预习任务

  1、自学“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达到听写程度。

  2、学习“我的'发现”。

  ①朗读这些句子。 ②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③将加点部分换成意思相近或相同的的词语,再读一读,你会发现什么?④试说几个像这样的句子。

  3、学习日积月累

  ①读通读顺句子,纠正字音。 ②标出不理解的词句。

  ③找出这些诗句的共同特点。 ④熟读成诵。

  4、展示台

  围绕本组专题“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为内容,准备将自己对田园美景、乡村生活感受展示交流。

  【任务一】合作交流

  (1)认真阅读口语交际及习作要求。

  (2)举例说说自己了解到的乡村美景和乡村生活。

  (3)给组员讲讲自己知道了解到的乡村生活

  【任务二】我能听写“词语盘点”并改正错字。(一词改三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正: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三】我能背诵“日积月累”。

  日积月累:

  1.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

  2. ,夜静春山空。(王 维)

  3.竹外桃花三两枝, 。(苏 轼)

  4.黄梅时节家家雨, 。(赵师秀)

  5. ,豚栅鸡栖半掩扉。(王 驾)

  6.独出前门望夜田, 。 (白居易)

语文教案 篇5

  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自制响罐,鼓励幼儿用语言大胆描述响罐的声音,学习象声词“淅呖呖”“沙啦啦”“铛铛铛”。

  2、帮助根据物体在容器中摇动时发出的不同声音来判断物体名称,发展听觉分辨力。2、培养幼儿参与探索活动的兴趣,体验活动的快乐。活动准备:1、教师示范实验材料:八宝粥空罐头一个,装米的罐头一个。2、幼儿操作材料:八宝粥空罐头人手一个。玻璃珠、黄豆、米、等晃动时能发出不同声响的物品,每组若干碗。3、录音机,节奏鲜明的乐曲磁带。活动过程:一、设疑,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教师出示两个罐头,告诉幼儿一个里面装了东西,一个里面没装东西。不用眼睛看,还能用什么办法知道哪个罐头里装了东西。感知物体在容器中摇动时会发出响声。(学习词 响罐)二、引导幼儿自制响罐,鼓励幼儿用语言大胆描述响罐的声音,学习象声词“淅呖呖”“沙啦啦”“铛铛铛”。

  1、幼儿自制响罐。

  提出要求:每人拿一个空罐,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材料装进罐里,摇一摇,听一听象你听过的什么声音?

  2、集中听响,鼓励幼儿大胆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要求口语能力较强的幼儿能说出“象什么声音”,如象老鼠走路的声音等,口语能力一般的幼儿直接描述。

  3、教师小结并有节奏的`朗诵儿歌,帮助幼儿掌握象声词“淅呖呖”“沙啦啦”“铛铛铛”。

  4、鼓励幼儿听儿歌,并根据儿歌中的象声词“淅呖呖”“沙啦啦”“铛铛铛”等摇动响罐。

  三、帮助根据物体在容器中摇动时发出的不同声音来判断物体名称,感受各种有趣的声音,发展幼儿听觉分辨力。1、讨论“为什么一样的罐子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2、教师小结:因为罐头里装的东西不一样,摇动时发出声音也不一样。

  3、游戏“我猜 我猜 我猜猜猜” ,教师摇不同材料做成的响罐,幼儿抢答,发展幼儿听觉分辨力。

  4、幼儿思考"如果两个罐头里装的是同一种东西,它们发出的声音肯定会一样吗?

  5、实验论证:让幼儿感知同一种东西由于装入的数量不一样,在罐中摇动时发出的响声也不一样。

  四、集体用响罐为音乐伴奏,充分体验活动的快乐。延伸活动1、在活动区中投放制作响罐的材料,让幼儿继续探索。2、鼓励幼儿回家尝试用更多的物品制作响罐,和父母玩"听一听、猜一猜"的游戏。

  活动反思:

  本活动层次清楚,活动组织井然有序,一环扣一环,时间安排也较合理,活动中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参与性和操作性,课堂气氛较活跃,师生关系和谐,并能充分注意调动幼儿相互学习的积极性,整个活动设计巧妙,运用儿歌、游戏、动手操作等方法帮助幼儿掌握活动重点和难点,孩子们学得快乐,老师教得轻松。

  活动开始以问题“不用眼睛看,还能用什么办法知道哪个罐头里装了东西?”导入活动,开门见山,简洁明了。大多幼儿能大胆动脑,活动开始就一下子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为下面的活动做了良好的铺垫。

  活动中鼓励孩子自制响罐,使每个幼儿都能在操作的同时亲自感受各种有趣的声音,充分做到了面向全体,使每个幼儿都能对活动保持兴趣。但活动前,我没有注意丰富幼儿对各种声音的认识,使幼儿在描述声音的时候有些干巴巴,词语不丰富,大多幼儿只能说出“沙沙沙”“沙啦啦”等词语,活动的第一个目标达成度不高。

  以游戏“我猜 我猜 我猜猜猜”帮助幼儿根据物体在容器中摇动时发出的不同声音来判断物体名称,幼儿学习兴趣高,但整个游戏都是以“我”为主,如果能多请几个幼儿在集体前摇动响罐,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会更高。

  此外,我认为本活动为幼儿提供的材料还不够丰富,幼儿座位安排可以考虑半圆形,以方便关注每一位幼儿,在组织活动时还要大胆放手,注重个别差异。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阅读文本,通过辜鸿铭之“怪”行为,了解其性格特点。

  2.通过了解辜鸿铭,探讨辜鸿铭的文化人格。

  3.学习辜鸿铭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探讨辜鸿铭的文化人格。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合作

  【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流程】:

  1.教师导入:

  一些名人,往往以其耀眼的光芒而使我们难以接近;神化、圣化,往往使我们仰视难及。幸好,胡适先生用白描的手法,略带幽默的笔法,或闻他言,或由自叙,把中国名人史上一位独具魅力的人物给真实地再现在我们的眼前。他就是——辜鸿铭。

  2.作者介绍。(见PPT)

  3.问题研讨:

  (1)文章通过那些小事情,表现了辜鸿铭之“怪”?这些“怪”行为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各小组交流答案,汇报成果)

  【参考解答】:狷介耿直 抗拒时俗 率直真诚

  (2)可以这么说,在辜鸿铭的这些性格特点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特有的,但为何用种种“怪”行来加以表现了?这里就涉及到文化与人格的问题了!

  【补充材料】荣格说:一切文化都会沉淀为人格。余秋雨在《重峦叠嶂的家园》中这样写道: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重峦叠嶂—

  第一重,慷慨英雄性的文化人格;

  第二重,游戏反叛性的文化人格;

  第三重,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

  ①辜鸿铭属于那种文化人格呢?——游戏反叛性的文化人格。

  ②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辜鸿铭的这种文化人格。(各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质疑或补充)

  【参考解答】: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以狂放来保护强烈的自尊。他不惜用偏执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因此,辜鸿铭的“怪”只是以一种可笑和古怪的方式,甚至以生命为代价,实践了人格上的特立独行。

  【教师略作发挥】:以魏晋名士为代表的反叛型文化人格,直到今天还常常能够见到现代化化身。每当文化观念严重滞后的历史时刻,一些人出现了,他们不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的'形象,而是在社会一角做着自己的事,唱着奇奇怪怪的歌,写着奇奇怪怪的文,穿着奇奇怪怪的服装,说着奇奇怪怪的话,他们既不正统,也不流行。当流行的风潮撷取他们的局部创造而风靡世间的时候,他们又走向孤独的小路。辜鸿铭亦其中之一。

  4.总结:跟大家一样,没读此文前,对辜先生是只知其名,略知其行,不知其心。今日读此文,不但知其行,还略知其心。每个文人都有自己的文化人格,特立独行也好,安身自立也罢,只要骨子里不忘天下、心有苍生,他就是一个爱国者!这一点,辜先生,当之无愧!

  5.动笔:一句话说鸿铭。

  备完这节课时,已是深夜,情不自禁,写下小诗一首,以此缅怀辜鸿铭先生。

  孤鸿鸣

  清野茫茫无明月,孤鸿翩翩有哀情。

  啜露饮泉夸名在,高行伤身谁与怜?

  寒枝难尽不肯栖,万载垂范慕青云!

  岂与燕雀中庭戏,冲天一鸣到九天。

  6.作业布置。

  阅读“半瓣花上说人情”专题中的另外两篇写人文章。感受人物独特的性格、人生经历与精神境界,丰富自己的心灵。

  【教后反思】:《记辜鸿铭》一文,文章本身没有阅读障碍,较简易,因此,如何去挖掘文本背后蕴藏的丰富内涵则成了我这一节课必须去解决的问题。因此,我的备课思路就是引导学生从几件小事去探讨辜鸿铭的文化人格,以此窥探中国文人的文化人格。

  应该说,余秋雨先生的《重峦叠嶂的家园》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恰当的引用保证了这节课观点的正确性和理论根基。

  困难就在于,高一的学生能否理解这一问题。当然,正是有可能不解,才有了去探讨的空间,所以,课堂教师的提问和引导则是顺利完成目标的重要保证。(见教案)

  在上完这节课后,我心有余悸,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似乎还是高了点,倘若问题设置不当,学情分析不明的话,这堂课很难推进。但是,目标高并不意味无法可解,学生中“隐藏”着很多有独特见解的人物,给他们舞台,激发他们的热情,敢去说,愿意去说,问题解决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步步走向实质的过程。课文,只是一个例子。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风筝》教案 11-14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教案[经典]08-28

(经典)语文教案08-28

语文教案【经典】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