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03 10:30:0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6篇(优)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6篇(优)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阿炳坎坷的一生经历与性格特征。

  2、了解抢救《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经过和意义。

  3、掌握电视专题片(电视解说词)的特点,体会本文多角度、多层面地叙事写人的写法。

  教学重点:了解《二泉映月》的形成及其在音乐界的影响;

  教学难点:掌握电视专题片(电视解说词)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思路: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电视专题片文字稿往往比较零乱,因此让学生先自学,细读全文,勾画重要情节,了解主要内容,并为阿炳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小传。再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先请学生欣赏名曲,注意用心聆听,最好闭上眼睛,看能从中听出些什么?(由此而引出阿炳,并板书课题)

  20世纪90年代《二泉映月》被美国人推荐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美国航天局把一颗火箭送进太空,来自中国的《二泉映月》,这首代表人类文明的作品被载入太空。

  二、欣赏阿炳的照片并介绍。(参照课前准备的短文)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之子。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4岁丧母,21岁患眼疾,35岁双目失明,早年曾当过道士。由于和民间艺人切磋技艺并用民间音乐改造道教音乐,因而被逐出道教,成为街头流浪艺人。1950年12月4日,吐血病故。 他的代表作品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和《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和《昭君出塞》。

  教师小结:一段千古绝唱竟出自一位瞎眼的卖艺人之手,确实让人感叹不已,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敬佩的心理去了解一段关于阿炳和《二泉映月》的千古佳话。

  三、整体感知

  1、 检查词语解释:

  截然不同、高山仰止、千古绝唱、如痴如醉、昭君出塞

  2、 学生已经预习了课文,请大家用简练的语句谈谈读过这篇后的初步感受。

  3、 理清结构,把握内容。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一)“1950年秋天——我们已无缘听到了”。为瞎子阿炳的演奏录音的缘由,并介绍了他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倒叙、插叙;敢叛逆、有骨气)

  (二)“1950年2月——催第(瞎子阿炳的妻子)也随之而去”。详写为阿炳录音的经过,略写录音三个月后饱经沧桑的阿炳即吐血病故。

  (三)“这六首被抢录下的乐曲成了阿炳的绝唱——末尾”。写抢救《二泉映月》的经过和意义,并说明的影响。(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曲目)

  四、研读探究

  师生一起深入地探讨课文。请同学们互相质疑解疑,提出有代表性的问题。

  预设问题:

  1、 引导学生认识阿炳的性格特征:谈一谈阿炳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来分析。

  他是一个对音乐有着执著追求的人,文中说他眼瞎了还坚持创作音乐,还经常与其他艺人切磋。他是一个正直的人,他敢于用音乐反映人们的疾苦,如文中写他自编弹唱《金圆券害煞老百姓》。他是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他靠卖艺赚钱维持生活,不同于纯粹寄生于社会的乞丐;他从不计较多少,不给也行。

  也可进行仿话练习:我觉得阿炳是一个 的人,因为 。

  2、为什么课文标题是“阿炳在1950”而不是“阿炳与《二泉映月》”?

  点拨:隐含了对新中国的赞扬。没有新中国的成立,不会有这一切的发生,正是这个大前提,给了阿炳抢救作品、改变命运的机会。

  3、引导学生了解1950年这次录音的经过和意义

  (1)今天,我们能坐在这儿欣赏《二泉映月》应该感谢谁?为什么?

  (2)录音这件事发生在哪一年?请同学们把关于1950年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1950年这次录音对于阿炳有什么重要意义?

  4、本文在写作方法上有哪些特点?

  明确:课文是电视专题片的'文字稿,作者通过采访几个人来回忆这件事。

  与上学期学过的《生命之舟》相同。大体字是正文(解说词)。小体字是同期声 (采访同期声)。(结合内容分析)

  ①解说词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和说明。

  这篇课文从结构和写作手法上看,电视片既有大量解说词旁白,也有6人之多的出镜与同期声播出;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既有顺序,也有倒叙、插叙;既有叙事、说明,也有议论、抒情。

  如解说词中大部分是记叙,但也恰到好处地插入了议论、抒情和说明。

  插入的议论兼抒情的部分如:

  (1) 1950年是他在世的最后一年,也是他人生的重要一年。

  (2) 那些为阿炳录音的人们也没有意识到,这次录音将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3) 我们现在听到阿炳的音乐,不管是阿炳亲自演奏的,还是其他人改变的版本,都会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4) 可惜当年录音时由于录音钢丝不多,我们已无缘听到了。

  (5) 这六首被抢录下的乐曲成了阿炳的绝唱。

  (6) 如果不是黎松寿偶然拉响《二泉映月》的旋律,如果不是1950年杨荫浏、曹安和到无锡录音,如果不是吕骥的造访和热心推荐,如果这些不经意中发生的故事并没有发生,我们也许就听不到这一段千古绝唱。

  (7) 《二泉映月》已成为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经典曲目。等等。

  插入的说明如:

  (1) 课文中插入介绍当时无锡道教音乐的情况。

  (2) 据当地熟悉阿炳的音乐行家回忆,阿炳录音时已不在巅峰时代。

  (3) 这是阿炳一生中惟一一次登台演出。

  (4)引用杨荫浏教授《阿炳小传》中的资料等。

  ②多角度和多层面地叙事

  作品既介绍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既“点”上写1950年为阿炳录音的经过,又“面”上写阿炳饱经沧桑的一生。在“点”上写为阿炳录音经过时,既详写了为名曲《二泉映月》的录制,也略写了其它五首曲子的录制,并补充说明了《二泉映月》成为绝唱的原因。

  作用:增强了所述人物、事件的真实性;众多人物的同期声既增添了历史感,也增添了现场效果,还增加了电视画面的可看性。

  五、小结:《阿炳在1950》是中央电视台系列专题片《记忆》的文字稿,应该说容量很大,内容繁杂。主要通过介绍阿炳在世的最后一年,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音乐家来到刚解放的无锡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的经过,介绍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赞扬了阿炳饱经沧桑却仍然坚强不屈的性格。

  六、作业:

  小作文:为阿炳写500个字左右的传记。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其中的道理。学习通过对比进行描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要看是否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懂得“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要看是否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难点:了解课文通过对比进行描述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 解题、导入新课。

  二、 识字写字。

  1、 自由读课文:边读本画出本课生字。

  2、 借助拼音反复读带有生字的句子。

  3、 小组交流。

  4、 检查学生生字的读音。

  5、 开火车读生字。巩固生字的读音。

  6、 教师重点指导

  7、 写字指导。

  三、 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 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懂得“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要看是否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自由读课文,风娃娃做了哪几件事?

  二、 学生讨论回答。

  三、 自由读第2~4段。思考:风娃娃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四、 自由读第5~6段。思考:风娃娃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五、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思考;你想对风娃娃说些什么?

  六、 作业设计。略

  七、 板书设计。 略

语文教案 篇3

  活动名称:

  语言

  活动内容:

  诗歌《我的老师真正好》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老师的敬爱之情,激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心意。

  2、通过儿歌欣赏活动,发展幼儿的思维及口语表达能力。

  3、知道9月10日是教师节。

  活动分析:

  重点——了解教师节的有关常识,并能大胆地有感情地朗诵诗歌。难点——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对老师的尊敬之情。

  活动准备:

  知识——请家长在家中与幼儿讨论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热爱之情。物质——布置老师爱我的照片展。

  活动过程:

  一、通过谈话引导幼儿知道每年的9月10日是教师节。

  二、利用《老师爱我》的照片展,激发幼儿对老师的热爱和尊敬之情。

  提问:照片上的老师在干什么?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老师关心爱护小朋友时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为什么?

  三、通过欣赏诗歌《我的老师真正好》,激发幼儿爱老师的美好情感。

  1、完整欣赏诗歌。

  2、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掌握诗歌内容。

  提问:老师都教小朋友什么本领?当你的衣服扣子掉下来的时候,老师是怎么做的?当你感到不舒服的时候,老师是怎么做的?

  3、引导幼儿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四、鼓励幼儿大胆地说一句祝福老师的话。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通讯”的一篇主体课文《马拉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马拉松的意义,即歌颂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马拉松”这种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知道马拉松吗?谁能说说马拉松是什么?”

  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马拉松’,好吗?”

  3、板书课题:《马拉松》(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二、正确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这篇课文,做到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请同学接读这篇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是不是读正确了。

  3.你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我们再自己读一读,争取做到读正确。

  4.我们轻声把这篇课文一起读一读,好吗?

  三、理解朗读课文,体会“马拉松”这种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1、同学们,“马拉松”一开始是什么?那里有一段怎样的故事,想知道吗?

  ⑴、指名接读课文1——4自然段。

  ⑵、讨论,并指名说说。

  ⑶、说说:菲利比斯是一个怎样的人?

  ⑷、指导朗读课文1——4自然段。

  ⑸、齐读1——4自然段。

  2、在小组合作中学习:

  ⑴、自由读课文第5自然段。

  ⑵、讨论:马拉松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有什么样的意义?

  ⑶、指名汇报。

  ⑷、喜欢马拉松的同学起立读第5自然段。

  3、指名一个小组读课文第6自然段。

  ⑴指名说说:马拉松的长度。

  ⑵让学生换算,感受长度。

  4、齐读这篇课文。

  5、教师小结:

  同学们,“马拉松”这项体育运动,有着关于传递信息的动人故事,有着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四、拓展阅读

  1、说说:你了解到的.,在马拉松比赛中表现突出的运动员的故事。

  2、说说:历史上其他传递信息的故事。

  3、书里还有好多好多关于传递信息的故事,同学们赶快去阅读吧。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本文涉及到一些美术方面的知识,但文章的主旨并不局限于美术,而是富有童趣,并由竹影引发到其他如对孩子的引导、教育等。因此,学习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领会作者对绘画和生活有着怎样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竹是中国人最喜爱的植物之一,“梅、兰、竹、菊”古称“四君子”,在诗歌、文章、图画中到处可见它的身影。那么,在几个小伙伴的眼里,竹影又有些什么样的特殊趣味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子恺先生的文章,感受竹影的趣味吧。

  二、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浙江人,我国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特别是他的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散文除评论外,大多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文字朴实无华,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三、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就来阅读这篇文章,读的时候注意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主要叙述了我和小伙伴夏夜乘凉时看竹影,描画竹影以及与爸爸谈论竹影的事情。

  四、再读课文,交流感受:

  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一篇古文《童趣》,描写了小孩子眼中的奇特的世界。本文也是写孩子眼中的世界。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速度可以稍快些,看看文中的小伙伴在夏夜乘凉时都看了些什么?做了哪些富有童趣的事情?

  --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

  --研究天空中光线、颜色的变化;讨论人影头上有烟气的原因;用画笔描地上的人影和竹影……

  在这其中,你觉得最富有童趣的是哪些描写?为什么?

  我个人觉得,第三小节的两处描写最有趣:

  --华明“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

  --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

  这两处都很有趣,特别是华明描自己的影子,把自己描成一只青蛙竟然还笑。而大人这时候往往就会赶紧趁无人注意,把这影子涂掉,因为会觉得这是一种丑化。

  其实每个人都有过童年,也有过充满童趣的心灵和思维,只是许多人在长大后就渐渐把童心丢失了。我们在童年时常常做游戏,用泥巴捏小动物,偷砖头垒房子,在墙壁、在地上到处画画……还可能因此被家长、老师责怪。其实这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有人在这个时候关心你、引导你,也许你就会有艺术上的发现,也许日后,你就会在这些方面有所成就。

  文

  中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很好的引导者。读一读文章中对父亲的`描写,想一想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父亲的善于引导,简要地作些评价。

  主要有三处:

  1、第3小节:

  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我们头上慢慢地响出来:“这是管夫人的!”……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

  --父亲早就来了,却耐心地在一旁观察孩子的作为,在合适的时机参与话题,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引导孩子。

  2、第3小节:

  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对着他说道:“谁想出来的?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

  --能细心体察孩子的心情,并为他们解围,这真是难能可贵的长者风度。

  3、第8小节:

  我回到堂前,看见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描的墨竹,似觉更有意味。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示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

  -- 童年时的作者活学活用,审美水平马上有了提高。这正是有了实践经验作为指导的结果,胜过多少空洞的理论教育。

  由此可见,大人对孩子的指导,特别是引导孩子步入艺术的殿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丰子恺有这样一个好父亲,也许,这就是他后来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大家的原因之一吧。

  五、研读探究:

  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思考、质疑,想一想“作者到底想要说什么?”“为什么这样说?”“这样说对吗?”等等,这样进行阅读,才能真正获益。

  1, 思考题一:

  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为什么用“竹影”作为本文的标题,而不是“谈画”或者“童年趣事”?

  “竹影”实际是本文的叙述的缘由、源头;也是文章的线索,即:看竹

  --画竹--品竹。用“竹影”做标题,比用“谈画”或者“童年趣事”

  更具体、实在。

  2, 思考题二:

  读完全文,请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说说,中国画有什么特点?西洋画有什么

  特点?

  --中国画要求“传神”。所谓“神”,就是活的神气,神韵。

  --西洋画则看重写实,要求“画得象”,“画得同真物一样”。

  3、思考题三:

  你觉得竹子在中国画中,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神”?也就是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内在精神?

  --一提到竹,我就会想起宋朝大诗人苏轼的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竹在中国人心中之所以会有如此重的份量,是因为它象征着一种风度,一种精神,一种气节。正像明朝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所赞颂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锤万磨还节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六、延伸训练:

  读完全文,你对童心童趣,对中国画,对竹的认识,或许会有一些不同于作者的感受。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任选一个角度,具体地说说。

  我来说说我的想法,也算是抛砖引玉,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更独到的见解。

  七、家庭作业:

  1、课外搜集、阅读、欣赏一些写竹的诗歌、文章或画竹的图画,可以整理成为一本小册子,并给它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2、或将你对一件艺术品(这件艺术品可以是图画、音乐、舞蹈、工艺品等等)的认识和感情写成一段短文,不少于300字。

语文教案 篇6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大雁塔小学地处著名的古迹大雁塔西侧,毗邻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创办于1960年。整个校园精心设计规划,形成了一个绿化、美化、净化、文化的优雅育人环境。学校现有48个教学班,教工135名,学生3000多名。学校于1978年分别经省、市、区政府批准定为省、市、区三级重点小学和对外开放学校。1991年被确定为国家教育科研八五电化教育实验学校。1998年分别被国家教育部和陕西省教委确定为首批全国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陕西省现代化技术实验学校。学校多次获得多种省、市、区级的先进、优秀等称号。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所以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多积累。

  教学建议

  1.在语言文字方面,教师在教学时,要帮助、引导学生多积累。

  2.远观和近赏红树林部分,在朗读时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师在朗读时可作适当的引导和示范,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感悟方式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3.课后可安排一篇习作,写一种你了解的植物,有对这种植物的介绍,并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自豪感。

  5.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奇特,体会红树林对大自然不求索取,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能继续独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3.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和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趣导入。

  1.有这样的一个人,他热爱森林,长白山的茫茫林海,给他留下了许多绿色的梦,但令他从没想到的是:在大海里也有着梦幻般的森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走进他为之陶醉和震撼的海底奇观红树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认为红树林是什么样子的?

  (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然后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轻声读课文,可以同桌合作,可以小组合作,注意生字的读音,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红树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4.根据课文内容,把文章分成三大部分。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在作者的心目中,红树林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是神话里龙宫的大花园,那么,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学生自读自悟做批注。

  (这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体悟的过程,学生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做批注,谈理解,为下文的合作交流做一个铺垫。)

  4.合作交流学习。

  (1)说说自己喜欢红树林的原因。

  (2)文章的哪个部分或者哪个自然段使你有着这样的感受?抓住重点的句段,精读理解。

  (出示金钥匙:有些文章,我们阅读时不必通篇细读。在浏览之后,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

  远观红树林:涨潮时,红树林在海水中动态的美;退潮时,红树林的'芳馨和婀娜、绚丽多姿。

  近赏红树林:世外桃园。纵横交错、盘根错节、幽静神奇。

  红树林的繁殖:胎生的特点,飘落于地,扎根于土。简单而令人赞叹。

  红树林的精神:首尾照应。理解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

  (对大自然不求索取,但却默默地奉献,造福于人类。)点题升华。

  (3)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应该怎样读?

  练习朗读。侧重点有所不同:

  ①远观部分重点要突出这一海上奇观的雄伟、壮丽,朗读时适合用高昂的语调来表现。

  ②近赏部分重点突出这一世外桃源的幽静、神秘,朗读时适合用舒缓的语调来表现。

  ③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出现不同的感悟方式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感受。

  5.全班交流。

  四、总结全文

  1.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作者被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深深吸引,在赞美这一奇观的同时,更要赞美的是红树林的精神,从而进一步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学习作者的写法,观察一种你了解的植物,由对这种植物的介绍,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所以,在具体学习文章内容时,根据金钥匙的提示(有些文章,不必通篇细读,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我尝试把精读和略读相结合,教学的前半段,侧重于略读点拨,后半段侧重于精读指导,目标明确又各有侧重。精读、略读都是阅读的基本方法,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小学阅读教学应以精读训练为主,但也不是把培养阅读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精读上。只有精读与略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才能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要引导孩子有目的的略读,有创意的精读。对于略读,我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在学习本课时,学生继续用《雅鲁藏布大峡谷》中学到的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对于精读,我主要教给孩子读书的基本方法:有滋有味地读,抓住关键词语读,在读中感悟理解。学生还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交流探究,共同进步,课堂气氛宽松平和,学得有声有色。

  总评:

  在本单元的三篇主题课文中,《红树林》是一篇略读文章。略读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载体之一,它在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定位、目标以及阅读方法等,是有别于精读课文的。王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力求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1.在教学目标确定上,重在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根据课标的精神,略读课文旨在通过阅读,快速捕捉信息,粗知文本大意,至于文字的训练,文章的结构、语言修辞等有关知识性方面的,则不是它所要特别关注的,不必作繁锁的讲解和精细的语言文字训练。本课教学,着重在让学生从课文中捕捉三类信息:一是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二是所描绘的每一方面都有着怎样的特点?三是作者由红树林联想到了什么?

  2.在教学策略运用上,重在自读为主,略而不简。略读课文,必须抓住主要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读自悟、重点探究以及拓展延伸,做到自读为主,略而不简,教略学丰。本课教学,一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课后两个问题,自读自悟。以学生为主,以自读自悟、合作学习为主,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让学生自读自悟;二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精略交互。略读与精读虽然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但是只是相对而言的,精读精到什么程度,略读略到什么程度,并没有绝对的明确的界限。他们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配合使用,都是阅读策略、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因此,本课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在自读自悟、粗知大意、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精读略读交互进行,相互配合,努力促进学生阅读策略和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三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内引外连。略读课文的教学,还要注意以一篇带多篇,以一点带一片,注意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连,进行语文课外拓展性学习与综合性实践。本课教学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课后安排的一篇习作,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3.在学法的指导上,根据本组内容和本课金钥匙,本课教学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培养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主要突出二项:①继续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②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作点批注的习惯。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也可以在书旁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想。这个要求放在金钥匙中提出,目的不是写读书笔记,而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作点批注的习惯。本课设计注意在自学前提出要求,自学后组织交流,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除此之外,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在教学时还要体现出人文关怀,文以载道,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不仅是知识的获得,更是人生的智慧的提升,是精神的体悟,是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而这一点,也正是本课上竭力在做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经典)12-23

语文《口技》教案10-27

[精选]语文教案11-10

(精选)语文教案12-31

【经典】语文教案10-04

(经典)语文教案10-22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树教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