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20 07:02:21 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a: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b: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c:体会山市的形成(是以什么为顺序的?)及神奇壮丽的幻境(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d: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

  重点:反复朗诵,积累文言词语。

  难点: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提问:你见国这样的景象么?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 。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

  二、介绍作者、作品:投影补充.

  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白居易在香山/欧阳修六一欢/李清照号易安/王安石住半山/苏轼爬东坡/李白采青莲)

  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三、指导朗读:

  1、小声自读,划出读不准的字,同桌交流解决。2、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奂huan邑yi冥ming甍meng垣yuan睥bi睨ni亘gen莽mang霄xiao扉fei缥piao缈miao逾yu倏shu

  3、齐读课文一遍。

  四、理解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下能解决的句子。

  2、四人小组交流疑难句子,合作解决。(未能解决的全班交流)

  3、山市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是以什么为顺序的?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这表现了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4、山市的`具体变化如何,画出描绘的词语?

  5、请学生以这个过程,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图画或语言的方式展示自己脑海中的“山市”。

  6、再次朗读课文

  五、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开头,我们提到了海市蜃楼,这种奇观古人是无法解释的,才有了大蛤蜊哈气而成的想象。可我们现代人已经懂得了它的科学道理,你知道么?(课后查阅资料:参考高中物理第二册191页)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朗读课文

  2、课后课后查阅资料:可参考高中物理第二册191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体会、联想的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学生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识字正音。

  2、完成课后第二题,提前查意思。

  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二、作家作品

  1、蒲松龄: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71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了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他称这是他的“孤愤之书”。

  2、《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它以谈狐说鬼的形式,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对科举制度和礼教也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的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着一些宣传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观念和迷信色彩。

  三、识字正音并朗读

  1、联系课后第二题,识字正音并解释难懂词语。

  2、学生自由朗读。

  3、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读音、断句。

  4、全班齐读。

  四、翻译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2、教师更正补充。

  3、强调重点实词虚词的翻译。

  五、分析课文

  再读课文,思考:

  1、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山市”从开始到最后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用原句回答)

  (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回答此题要把握山市发生变化的`三个阶段(见“整体感知”),同时注意时间词语“忽”“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的顺序。要求“用文章的原话回答”,意在使学生熟悉课文的用语,不要搞成背诵,能用上大部分词语就可算达到了目的。)

  2、作者描绘“山市”时是以什么为序的?

  (以时间为序,表示时间的词语有:无何、未见、继而、逾时等)

  3、山市的变化是快是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山市的变化很快。从下列词语可以看出:忽、无何、未见、继而、逾时倏忽等。这些词语都表明山市变化很快。)

  4、作者对山市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作者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以达到这种效果?

  (夸张:唯危楼一座,直插霄汉;比喻:数至八层,裁如星点;排比: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以上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5、结尾的作用是什么?(结尾照应开头)

  6、怎样欣赏感受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学解释其中的道理?

  (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7、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六、课后练习讲评

  七、作业:

  1、生字词带解释抄写三遍。(解释一遍)

  2、重点实词及句子翻译。

  3、完成同步作业。

  4、预习新课。

  原文翻译: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①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②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课前准备

  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①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②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①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②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设计

  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感知课文内容

  ①检查生字词。

  ②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④带问题朗读课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b.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教师导学」

  “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教师小结]

  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散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只要意思对即可,给予肯定。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分歧”。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精读课文,想一想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习。

  [提示质疑]a.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b.“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教师小结]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学生根据课文可能回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本段中告诉了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

  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教师引导]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

  (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

  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过渡)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归纳]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a.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b.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c.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重点研读

  (过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教师小结]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①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

  ② 《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

  学生读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并因势引导: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两篇文章通过比较,体会《散步》写的精彩之处,可以从语言、写作方法等进行比较。(学生答案会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缘由,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①《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写。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第三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②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子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③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小结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了学习的广泛空间。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也增强了语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

  散步莫怀戚

  母亲走大路↑承上

  散步分歧→{我妻子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走小路↓启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一.教案背景:现代诗歌难教,这恐怕是大多数语文教师的共识。:现代诗歌教学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常常让我们难以抉择。

  二.教学课题:天上的街市

  三.教材分析:《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借助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出“天上街市”的绮丽多彩,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及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虚幻的景象在作者笔下变得生动、真实、美丽。诗歌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情趣。

  四.教学方法:

  教法:点拨法、朗读法、提问法;

  学法:诵读法、讨论法。

  五.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图画美、情感美;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教学难点:联想和想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晴朗的夜空,星光灿烂,常常会给予我们许多遐思幽想。也在一样灿烂星空下,我国现代著名诗人郭沫若创作出一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课前板书)

  2.简介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汉族,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其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二、读出节奏美

  1、范读:引导学生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

  教师放音乐范读全诗,学生打开书听范读,注意听读要求:(1)、注意节奏;(2)、听准重音;(3)、初步感受诗中的情境。

  3、齐读。

  注意节奏,将这首诗一起朗读一遍,体会一下节奏的和谐之美。另外语音要轻柔一点,语速要舒缓一些。

  三、谁能讲述牛郎织女的传说?

  四.读出图画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讨论,明确每一节的内容)

  “诗情”与“画意”常常是密不可分的,这首诗的每一小节都是一副美丽的画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出这首诗的画图美。(点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第一节,从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的街市。诗人由现实生活中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地上的街灯,再联想到天上的街市,这是由实到虚的联想。这一节诗句工整,比喻很有特色,街灯像明星,明星像街灯,这样回环往复的互喻,相映成趣,创造出一个充满幻想和诗情画意的美妙意境。

  第二节,写天上的街市。诗人由天上的街灯,想到天上的街市;由天上的街市,想到街市上陈列的物品和街市的繁华、美丽,想像丰富而自然。天上是那样繁华而富庶,天上的生活当然美好幸福。这里诗人连用两个“定然”,表达一种绝对肯定的语气,坚定地相信那样一个理想的世界是一定存在的。这就暗含了一种反衬,含蓄地表达出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和不满情绪。

  第三、四节,写天上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这是全诗的重点。诗人由街市进一步联想到民间传说,写天上神仙的生活。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不自由、不幸福的,他们受着王母娘娘的管制,只有每年七月七日之夜才能在天河的鹊桥上相会一次。而在这首诗中,诗人一反传统的说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大胆改造了这个民间故事。在诗人的想像中,牛郎织女解放了,他们在浅浅的天河中,骑着牛儿自由自在地来往。专制的王母娘娘不复存在,自由的生活展现在他们面前。一对恩爱夫妻,于耕织之余,手提灯笼,悠闲地在美丽的街市上闲逛,多么自由!多么舒畅!令人向往。这两节诗中,诗人接第二节中两个“定然”,表达对牛郎织女天上生活的坚信不疑的态度,表现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无比执著。

  五、读出情感美(分角色朗读课文,品味情感)

  诗人用天上的街市的美丽,反衬人间的疮痍:用天上街市的繁荣,反衬人间的疾苦;用天上街市牛郎织女的自由幸福,反衬人间工农大众受压迫受剥削的血泪斑斑的生活。诗人控诉了黑暗社会,同情了劳苦大众,流露了他向往光明、追求幸福、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真挚情感。诗人通过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唤起人们,为实现美好的理想而斗争。

  六、拓展练习: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有过这样的感受:看到天上飘过的白云,就想到草原上悠闲的羊群;听到枝头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就想到它们在高兴地唱歌,的确,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能引发我们的联想,当你面对一轮皎洁的明夜时,你会产生哪些遐想呢?请你用用一段文字写下来。

  七、作业:背诵课文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作者在诗中先由远处的街灯自然想到了天上的明星,又由天上的明星自然想到了街灯。作者又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天上也有街市,而且是那样的美丽富庶。街市上还有牛郎织女,并且生活得幸福自由。诗人借助这样联想和想象,表达了自己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光明自由的执着追求。(适时补全板书)

  九、教学反思:

  我在这一节课教学设计上,能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通过朗读加深体验与领悟,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联想、想像的训练,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情感去钻研诗歌,进行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老师参与其中,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位学生都能做到感情融汇感情,思想碰撞思想,同时,教师的感情和思想也参与到学生的情感和思想之中,分享学生的收获。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6-12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3-30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1-12

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教案02-14

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教案11-25

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步教案03-19

七年级上册语文《童趣》教案01-19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的教案01-24

七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01-07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