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语文教案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自制生字卡片、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孩子们,过了炎热的夏天,我们走进了凉爽的秋天。秋天的景象真美呀,就像一幅多彩的图画。
二、读中识字。
1学生自由试读词语。
2分组互助读词语,再开火车读词语。
3出示生字,学生自主认读(读准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的字“层、尽、染、淡、登、翠、爽、壮”。)
4开火车读生字。
5 同桌卡片抽读。
三、朗读感悟。
1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画面。
2 分组试读,互相帮助,力求读正确。
3 多媒体演示秋天的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4 学生边读边想象,联系大自然实际,整体感悟词语的意思。
5 多种形式读。
(1)开火车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美读,要求读得有感情。
(3)自由读给喜欢的小伙伴听。
四、在读中巩固识字。
1选词语,读词语。出示图片,选出与图上景色相对应的'本课词语,读一读。
2分小组读“我会读”中的词语,巩固认读生字。
3 自编字谜,在编字谜、猜字谜的过程中自主识字。
五、在应用中巩固识字。
1给生字找朋友(组词语)。
2卡片游戏《找朋友》。
六、在写中巩固识字
1 认读字音。
2 根据规律分析字形,记住字形。
如,“宜”与“实”,上边都有一个宝盖儿,区别在于“宜”的下边是个“且”,“实”的下边是个“头”。
3 分组说说自己喜欢的记字方法。
4 说说难写的字和容易写错的字。
5 师范写,学生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注意指导偏旁和部件的占格位置,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6 学生练习。
七、实践活动
“庆丰收”: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收获了粮食瓜果,我们收获了词语。分小组整 理收集到的秋天的词语,在班上展示、交流,看谁获得了词语大丰收。
关于秋天的词语
一叶知秋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秋色宜人
秋风过耳秋风萧瑟秋雨绵绵秋收立秋中秋节
教案怎么写?
1。明确教学目的。
教师教案写作中,极为重要的就是教学目的,教学目的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达到的目标和效果,明确教学目的,就能为教案的写作指引方向,就能按部就班,以明确,具体的教学步骤一步步进行,较快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整合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师教案的写作中,要注意整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是教师整堂课程的核心和关键,是教学任务的根本。提炼重点,突出难点,才能便于学生跟上老师的思路,把控整堂课的思维走势,配合老师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提高教学效果。
3。创新教学方法,规范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和灵活性,犹如一双翅膀,能够帮助提升整堂课的效果和水平。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和灵活性,需要依据当堂课程内容进行设计规划,还要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水平的高低和教学质量的水准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好的教学方法会大大节省时间和劳动力,并有效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规范化教学设计,有序化教学步骤,可以指导老师上课流程的合理性,有条不紊地完成教学任务。
4。积极引进相关的教学内容。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大量的新鲜事物涌现,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将眼光放得长远一点儿,开阔一点儿,不要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要学会引入新鲜的极具时代感的东西,针对学生心理,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字,学写“十、木、禾”3个字。认识3种笔画“丨、丿、”和1
个偏旁“”。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字。
二、教材说明
本课为象形字归类识字。12个字按器官、动物、天体与现象、植物分类。每个字都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汉字演变的过程,以利学生理解字义,认记字形,激发他们热爱汉字。
教学重点是认记生字,会写“十、木、禾”3个字。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本课12种实物的图片,某一生字(如“目”)字形演变卡片,竖(悬针竖与垂露竖)、撇、捺笔画卡片。
(二)认字、写字
1、认字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教认字可采取举一反三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即先指导学一个字,归纳学法,再组织自学。如教“目”,先出示生字卡片和实物图片,认读“目”,知道“目”指的是眼睛。再看“目”的古文字,看出“目”的字形与实物的形的联系:外面的“”表示眼眶,里面的两横表示眼珠。告诉学生这种模拟实物的样子造出的字是象形字。然后读一读、记一记“目”。最后小结学法:读字看图—看字比形—认记生字。在掌握学法后自学其余生字。检查自学情况可不拘于生字的顺序,让学生说说我会学哪个字,是怎样记住的。学生没有说到的为难点,就重点指导。在学生说字时,教师要针对字中易忽略的地方加以提示:小鸟不能没眼睛,头上一点要看清;兔子长着短尾巴,竖弯钩上有一点;禾苗有穗儿,比“木”多一撇。随“兔”的教学,认识“”(角字头)。
巩固生字除认读外可采用图片与生字连一连、贴一贴的'方式,也可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给它们分分组,说说为什么这样分,领着大家读一读。
2、写字
结合“十、木、禾”的书写,本课要认识“丨、丿、”三种笔画,知道“
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两条笔顺规则。为此,可先用卡片认识笔画并指导写法。
竖,有悬针竖、垂露竖两种。(竖的名称不必讲,或俗称带针尖的和不带针尖的)竖从上到下要写直。带针尖的起笔要重,逐渐轻下去,收笔处为针尖状;不带针尖的起笔和收笔都要重些。
撇,从右上向左下,起笔时重,以后渐轻,收笔时较快,形成尖状,注意把力送到笔尖。
捺,从左上向右下,起笔较轻,以后渐重,收笔前更重,稍顿后向右轻轻提起,形成尖状,同时送力到笔尖。
本课的三个字较前有难度,教师必须当堂示范,示范的同时让学生跟着比划,以记住笔顺,感悟笔笔到位。三个字的写法是:
十:横写在横中线上,右面略高些,竖在竖中线上。横笔左右两面相等,竖笔在横上面的部分略短,下面的部分略长,带针尖。
木:横短竖长,不带针尖。撇、捺起笔应相接于竖,左右对称展开,收笔应高于竖的收笔。
禾:第一笔为平撇,应写得平而短,在竖中线上。下部与“木”的写法相同。
(三)实践活动
课后“我会连”为扩展练习,其中的生字,学生不一定要掌握,目的是让他们知道汉字中这类象形字还有不少,只要联想实物的形状,很容易记住。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去连一连,试着认一认,教师再检查、 纠正,指点识字的方法。
配合本课教学还可以开展以下实践活动:
1、在你认识的汉字中找一找:哪些字和它所表示的实物很相像。如:山、水、田、雨等,不拘于象形字,只要说得出相像即可。
2、猜字游戏。(不拘于学过的生字,自己认识也可。)
“木”加一笔是什么字?(禾、本)加两笔呢?(米、机)
“口”加一笔是什么字?(中、日)加两笔呢?(目、田、白、右)
(四)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3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这一教学设计注重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自主学习。
(一)尝试认字
出示生字“日、月、兔”,问问谁认识,是怎么会认的?(这三个字在前面课文中出现过,生活中也有接触,利用学生生活积累认字,激发其成就感,以投入主动学习。)
(二)揭示课题,教“目”字
1、图、字对照,认记“目”字。
2、以学“目”为例指导学习方法。
(三)学生自学其余的字
(四)交流自学情况
1、学生汇报认识了什么字,是怎样记住的,教师相机提示容易忽略的地方。
2、介绍象形字的特点。举“兔”为例,并认识“”。
3、再读字、看图,体会生字的象形特点。
(五)巩固生字
1、用卡片比赛认读。
2、选生字卡片放在实物图下的括号里。
3、完成课后练习“我会连”。
(六)指导写字
(七)扩展练习
找找还有哪些字是象形字。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能力 目标: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教学重点
1、了 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个。
2、歌曲《诚信之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走近信客
三、整体感知,解读信客
1、积累字词
认识了作者,我们就正式走进《信客》的世界。现在先请大家快 速阅读课文并找出文章中你认为需要掌握的字词。(教师请一位学生板书,其余学生指出 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
2、合 作研讨
小组合作讨论下列四个问题,教师巡 视指导:
(1)作者为什么在写信客之前要先写老信客”?
教师明确:先写老信客, 意在说明信客的`两个特点:一是路途艰苦一是强调信客“信”的职业道德。老信客既用自己的经历给年轻信客以指点,又用自己的教训警 醒年轻信客,使这些年轻信客迅速成长。(适当时用“老信客的经历”来引导)
(2)作者是怎么样刻画这位至始至终讲求诚信的 信客的?重点写 了他的哪些事?
教师明确:重点写了两个:一是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二是遭人诬陷。这些突出说明了信客职业凶险但却仁义待人,任劳任怨,宽以待人等优秀品质。(不求标准答案,学生自由发挥。)
(3)我们从这位信客身上着手,总结 一下,当一名合格的信客,需要什 么精神?
(学生自由发挥,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待人宽容,善良厚道均可。)
(4)如此优秀的,受人爱戴的信客为什么临终留下遗言,要与不够诚信,坏了名誉的老信客葬在一起呢?
教师明确: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四、品味佳句,体会风格
学生通读全文,勾画你认为精彩的语句,简要说说它的美感。
五、延伸拓展
以下选做 一题:
1、试写一段话,作为为信客的坟墓上的文字。
2、假如这位信客荣获当 年全国劳动模范,请你为信客写一则颁奖辞。
小组合作讨论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七、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以“诚实”为话题,写一篇短文,可以谈看法,也可以讲故事。
八、教学反思
(暂略)
板书设计
信 客
——余秋雨
信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渎课文,理解内容,体会作者小时候耍弄小动物中发生的趣事与蠢事,表现了他对小动物的喜爱。还告诉人们愚蠢是要受到报复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告诉人们愚蠢是要受到报复的道理。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揭示课题
1、看到题目你们想问什么?
2、自学课文,思考:
A、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B、写了哪些小动物?有哪些趣事?
D、能给人舍命启示?
3、指名回答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
2、思考:在耍弄小动物中做过一些什么事?
3、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三、学习第二部分(2~~6)
1、自渎体会:我在玩耍“过山鲫”和耍弄老鳖被咬的痛苦
2、有感情的朗读
四、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
2、引导学生得出:
“愚蠢是要受到报复的”
3、学习了后,谈谈自己有没有耍弄过小动物?发生了什么趣事与蠢事?
五、作业设计:
回家观察文中所提到的`一些小动物的样子
我的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点
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说的创作可谓百花齐放,鲁迅、巴金、茅盾、郁达夫等人在现代文学史上都各树一帜,而沈从文的作品也另辟新径,为现代文学注入了一股难得的清新之气。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识字与解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 )黑黝黝( )焖菜( )挪移( )竹篁( )碧溪 且( )傩送( )涎皮( )甬道( )莞尔( )滨水( )蒿艾( )角隅( )胡诌( )嗤笑( )茨滩( )碾坊( )茶峒( )
2.用下列词语编写一段话:
神往倾心 间或 悲悯 信口开河 自言自语
四、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
开端:往事如梦或移动的心
发展:梦中人的梦或为了谁
高潮:可怜天下老人心
结局: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缘
本小说的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五、赏读第一部分:
1.这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试进行概括。
提示:可分两部分。“黄昏来时……很觉得悲伤。”表现翠翠内心的骚动不安;“天夜了……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写爷爷讲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
2.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
提示: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的火花。
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提示:是那朦胧中的爱情,后文说“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与此同。
4.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提示: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实际上反映了其内心的无聊与孤寂。
5.“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
提示:祖父不理会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抚慰是真。
6.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
提示:主要是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
7.翠翠为什么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
提示: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六、作者在这一部分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用不尽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七、作业 :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本节任务:分析二三四部分,赏析小说中的风土人情
一、讲析作业 :课后练习二
二、分析第二三部分:
1.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请加以归纳。
提示:两层。“老船夫做事累了……他就不去惊动她。”写翠翠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爷爷张冠李戴,事情发生波折。
2.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3.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示:“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
4..大老为什么要让弟弟先开口?
提示:一是他老实厚道,让着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启齿。
5..老船夫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给翠翠"一个字"?作者安排这样的细节有何妙处?
提示:老船夫不告诉翠翠是因为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悲剧情节发展的需要。
三.分析第四部分:
1.第三部分的有几层意思?请概括之。
提示:有两层意思。“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写爷爷将亲事委婉告诉翠翠。“月光极其柔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写爷爷月下为翠翠唱歌。
2.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
提示:翠翠其实心里是早有所属的,只是在爷爷面前不好意思说出来。
3.翠翠拿芦管出来吹,又吹不好,这是为什么?
提示:她一心等着傩送为她唱歌,却等不来,心里乱。
4..翠翠何以要求爷爷唱个歌来听?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傩送为她唱过的是什么歌。
四、作者为什么把他的小说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个个不愿多说话的形象呢?(讨论)
提示:是为了表现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身上那种孤寂的色彩。
五、作业
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环境描写的语句,试分析它们的作用。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帮助大人做家务活。
2、初步培养看图说话的能力,学会用“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式说一句。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1、板书课题:21小燕在家里出示四幅放大的课文插图。
这节说话课,我们要看图说说小燕在家里干那些事。
说的时候要用上这样的句式:(出示卡片)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二、看图说话。
1、安图的顺序,练习分别用一句话说出每幅图的图意。
(1)指名按照以上的句式,用一句话说出每一幅图的`图意。
(放学后,小燕在家里扫地。)
(2)集体评议。(平要求中的时间、人物、地点、事情四要素是否说全、顺序有否点到。)
(3)各自准备,然后逐幅练说。
(第二幅图意:吃过饭,小燕在家里擦桌子。第三幅图意:扫完地,小燕在家旁边倒垃圾。第四幅图意:奶奶做针线活时,小燕帮奶奶穿针。)
2、变换词序,练习说说每一幅的图意。
移动卡片成:谁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1)指名按照以上句式,用一句话说出每一幅图的图意。
(2)集体评议。
(3)各自准备,然后逐幅练说。
3、练习用一句话说说小燕在家里会干那些事。
移动卡片成:谁在什么地方会干什么
(1)各自准备,同桌互说。
(2)集体交流,共同评议。
4、过渡:钢材,我们按照一定的句式,看图说话,小朋友发言很积极,说的也很好。小燕在家里,很勤劳,有许多劳动的本领,是个好孩子。下面老师给你们讲个有趣的故事你们喜欢听吗?
三、听录音练说。
录音内容:
最宝贵的东西
很久很久以前,有兄弟四个人去找仙人,清仙人给他们最宝贵的东西。
仙人问他们要什么,老大说:“我要高楼大厦。”老二说:“我要绫罗绸缎”老三说:“我要山珍海味”老四说:“我要劳动的本领。”仙人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到了最后,老大的高楼倒了,老二的零落绸缎破了,老三的山珍海味吃光了,只有老四学会的劳动的本领,能创造出各种财富,永远也永不完。
1、第一次放录音,要求边听边想:果实发生在什么时候,故事里有哪些人?(听后讨论)
2、第二次放录音,要求边听边想:
1、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各向神仙提出了什么要求,后来怎么样?
2、故事告诉我们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听后讨论)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劳动本领是最宝贵的东西,因为劳动本领能创造出各种财富,永远也永不完。小朋友,那么,你有哪些劳动本领呢?你在家里会干什么呢?
四、按以上问题发言
五、。(略)
语文教案 篇7
《初冬》是小学语文新编教材第三册中一篇文质兼美的讲读课文。作者恰当运用了对比、比喻、重叠词等手法,描绘了雾中和雾散后景物的不同特征。教学中我是这样考虑的:
一、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深化词语的理解既能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精妙,又有助于他们理解课文内容。以下列举几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1.结合学生实际。在理解“白茫茫”一词前,先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浓雾弥漫时的景象,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像这样一眼望不到边的白就叫“白茫茫”。然后启发学生想象生活中还有哪些景象可以用“白茫茫”来形容。这样从生活中抽象出词义再回到生活中具体运用,进一步建立了词语与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
2.联系上下文。文中描写雾中和雾后的太阳光,分别用了“发出”和“射”两个动词。让学生在文中寻找这两个词各出现在什么时候,在与课文的联系中使之明白用“发出”是因为太阳被大雾遮盖,光线弱,而“射”则强调出雾散日出后光线很强。
3.运用比较。教学“远处的塔、小山都望不见了,近处的田野、树林也看不清了”这句时,教师提问:为什么句中一个用“望”一个用“看”?这两个词在句中能交换吗?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两词的细微差别。4.利用直观。
理解“光芒”一词,教师画一轮光芒万丈的太阳,就形象地突出了“光芒”是指向·四·面·放·射·的·强·烈的光线。与前文“淡淡的光”相呼应,强调出雾散后太阳的变化。
二、教给多种方法,深化理解比喻句课文分别在前、中、后三处运用了比喻句。而比喻句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还只是一知半解。我以此为突破口,由扶到放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深入理解比喻这一写作手法。文中首先出现的比喻句是:“近处的田野、树林像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看不清。”教学步骤如下:
1.联系第一段思考:在这个比喻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2.为什么把雾比作纱?它们在哪些方面相同?出示白纱演示。(纱和雾都是白色的;透过纱和雾看景物都有朦胧感;纱质地轻软,雾很飘渺,给人的感觉相似。)
3.你觉得用上这个比喻好吗?为什么?(这个比喻让我们一下子就想出了雾的颜色和在雾中的感觉,言简而意丰。)
4.指导朗读。“一层纱”读轻一些,“模模糊糊”要读得重一些、慢一些,显出在雾中努力张望的样子。把以上学法总结为四步曲:①找一找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②比一比它们哪些方面相同。③说一说这样比喻好在哪里。④练习有感情地读一读。
第二句:“太阳像个红球,发出淡淡的光,一点儿也不耀眼。”采取学生自学一步,教师小结一步的`方式。在第一步的交流中引导学生比较,为什么不把太阳比作火球?帮助他们抓住雾中这一特点,体会作者比喻的准确。
第三句:“柿子树上挂了许多大柿子,好像一个一个的红灯笼。”放手让学生互相讨论,教师仅在难点处加以点拨,如学生明白了柿子与红灯笼在颜色、形状上相似,还要引导他们注意柿子与灯笼所处的位置。
另外,本体“·许·多大柿子”和喻体“·一·个·一·个红灯笼”两者间还存在着数量的对应。此外,在学科活动中还应把这一知识点用游戏形式加以延伸。由教师提供图片,以找朋友的形式连起本体、喻体说一句话。通过比喻句辨析,了解本体和喻体既要相似,又不能是同一类事物等方法。这样通过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使比喻句的教学真正落实到位。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口技》教案10-27
语文上册教案04-28
语文古诗教案05-16
语文园地的教案05-16
语文教案(精选)04-12
语文试讲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