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

时间:2024-05-22 12:49:08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集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集合(15篇)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杨桃实物;小黑板生字词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实物,导入新课

  1、师出示杨桃实物,并请学生读“资料袋”。

  2、师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画杨桃》这篇课文,看看课文中的我从画杨桃这件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自由轻声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出示小黑板,认读生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记生字):

  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

  指名读,正音:“嘱”读zhǔ,不要读成shǔ;“审”是翘舌音又是前鼻音;“肃”是平舌音;“晌”读shǎng,不要读成xiǎng

  三、自读自悟,汇报交流

  1、默读思考:“我”是怎样画杨桃的?同学们怎样评价“我”的画?老师怎样做怎样说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交流课文内容: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提出自己的疑问(简单问题当堂解决,解决不了留待进一步读书解决。)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

  1、默读课文,找找哪几段具体写了画杨桃的事。(边读边用笔做记号)

  2、练习朗读2——18段。

  指导朗读要点:

  (1)我”是怎样画杨桃的?“我”认为画得怎样?

  抓住重点句:“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体会“我”的一丝不苟。

  (2)通过对比体会人物心情,把握准感情:

  ①同学们看到“我”画的杨桃时认为画得怎样?态度是怎样的?老师的态度又是怎样?

  (找出老师的动作,分角色朗读,老师、同学们的对话,体现两者态度的不同。)

  ②当老师让学生坐到“我”的座位观察后,学生的态度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一次老师问“画像不像杨桃”时,同学们嘲笑的语气;第二次老师问“杨桃像不像平时看到的杨桃”,同学支支吾吾的语气。(对比体会读好这部分内容)

  抓住“和颜悦色”一词,指导老师耐心和诚恳地批评这部分。

  二、升华领悟:

  1、出示父亲和老师的两段话,

  ①朗读思考:他们的话相似在哪里?都说的.什么意思?明白“教诲”的意思吗?

  通过反复读,学生能体会出父亲和老师都是教育“我”要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

  ②再读,老师的话哪几句和父亲的不相似,是什么意思?(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③师总结:父亲和老师教“我”做人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这是做人的根本!从画杨桃一事中,“我”还明白了从不同角度去贯彻,会看到不同的结果,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怎能不让“我”终身受益呢?

  2、背诵老师讲的一段话。

  3、齐读,交流体会:读后想到了什么?可引导联系《题西林壁》一诗、《画鸡蛋》一文,进一步理解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有不同结果的道理。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2

  知识技能目标:

  1、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认识本课的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生字。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言环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本课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如:拮据、梦寐以求、闷闷不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并结合在本册前面学过的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进一步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情感态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初步渗透"拥有诚信就等于拥有一大笔财富"的思想。

  学习重点:

  理解"父亲"从不愿意把大奖还给同事,到最后还给同事的矛盾经过,体会课文中"母亲"说的话的含义。

  学习难点:

  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强调"中"的读音、"彩"的写法

  2、过渡导人学习课文。

  二、检查预习、顺情引导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轮读课文,教师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三、创设情境、启发疑问

  以感情朗读的方法,学习3—6自然段,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体会"我"中彩之后的兴奋与激动,并有感情地朗读4、5自然段。

  2、启发疑问:再读4、5自然段,试着提出问题,初步学习联系生活实际提问。

  3、学法尝试:以第6自然段巧妙过渡,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边读边想解决问题,进一步学会提问。

  四、渗透学法,边读边想

  以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学习7—8自然段,引导学生一句句读通课文,初步理解"父亲"面临的"难题",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1、学生自己阅读,尝试解决在上一阶段读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父亲到底面临怎样的难题?"。

  2、针对学生阅读中的困惑,师生交流读书方法,帮助学生一句句读通课文。

  3、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自己阅读,边读边想,初步理解父亲面临的`&39;难题。

  4、学生再读书,并大胆质疑,为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五、布置作业

  认真读课文,并通过上网或读书等途径查找资料,为下节课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抓住重点句深入探究,在师生共同读书学习辩论的过程中,渗透"拥有诚信就等于拥有一大笔财富"的思想。

  解决上节课学生遗留问题,并深入思考"父亲有没有理由留下这辆车?为什么又没有留?"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认真读书,在学生思辩的基础上理解为什么是"道德难题",从而充分认识父亲的高贵品质,理解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和"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的含义。(向学生推荐《三次逃票》《五次、七遍》等小故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诚信,理解重点句的含义。)

  三、想象写话:

  当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后,"我"和爸爸、妈妈是怎样的心情,可能有些什么对话,说一说,再写下来。

  四、学习生字(重点是字形)

  如:"德":用"十四人一条心"的口诀帮助学生记忆,强调"心"上有一短横。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创编记字口诀,使学生快乐识字、写字。

  五、课外延伸:

  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关于彩票的故事,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由组合,通过查找资料、采访等方式,展开研究性学习。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3

  教学目标:

  学习用较快地速度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

  体会娃丽的美好心灵,学习娃丽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理解娃丽事迹的感人,体会娃丽的内心世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封被邮递员投错了地址的信,你看到了会怎么做呢?

  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信箱》,看看课文里的小朋友是怎样做的。

  (二)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提纲:

  哥哥、娃丽各是怎样对待这封信的?

  爸爸为什么让哥哥把信箱的钥匙交给娃丽的`?

  你想对哥什提亚说些什么?

  (三)反馈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交流自学提纲里的问题。

  (四)总结

  从这个故事中,你想到些什么?

  再读一读你最喜欢的部分,读中体会,读中理解。

  (五)布置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字。掌握一个多音字“抹”,理解“无拘无束、嬉戏、啄食、高楼林立”等词语的意思。了解窗外四季美景的特点。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情感目标:真切感受四季的变化之美,憧憬淳朴的乡村生活,思考大自然的现状和未来。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表达的感情,学习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方法: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字。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乡村的景色是非常美丽的。如果我们坐在窗边,看窗外的美景,更是别有一番滋味。(板书课题:窗外)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老师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圈画生字。

  3、用合适的方法识记生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4、画出一类生字所在的词语,在小组内读一读。

  5、检测识字情况。

  6、识字游戏认字比赛

  三、生字回文,朗读课文。

  1、找生逐段朗读课文,师重点指导课后“读一读”中词语的读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或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书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书写生字,把课文美美地读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这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师板书,看到这个题目总会让人浮想联篇,谁愿意告诉老师这篇文章写的是窗外的什么?你初读了课文,你觉得窗外的景色怎样?看谁读书读得细,能用书中的词语概括一下。生答师板书(古朴美丽),生齐读最后一段。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作者是怎样写出窗外景色的'古朴美丽的,准备好了吗?

  二、感悟、探究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选出你最喜欢的自然段。

  2、请你默读选出的自然段,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句子,一会与同学交流你的体会。

  3、学生汇报,师适时点拨:

  春天披:换词法“冒、顶”(不情愿、雨大)体现“细雨如丝”

  抹:换词法“涂”(重、颜色深)随意自然、体现“淡淡”

  扑:换词法“迎”(有准备)突然,味浓。

  唱:拟人句、生动。

  作者用词真准确、贴切、生动,春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应怎样读?指导生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夏天映:闭目想象“小河映夕阳”的情景,让你想到了什么?

  飞: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眨:拟人好像:比喻写出了星星怎样的特点?怎样读?有感情读这段(生动、活泼、轻快)

  秋天这段中有个“也”字,还有谁是快乐的?为什么?能读出丰收的喜悦吗?

  冬天啄食:把啄去掉,生读一读,比较一下有何不同?

  这段结束时用了什么标点符号?省略了什么内容你知道吗?能发挥你的想象,帮作者补充完整吗?

  老师很喜欢结尾,“很久以前”这个词让你想起了前文的哪个词?和前文的哪句话有联系?什么写法?把开头和结尾连起来读一读。师板书(首尾呼应)

  三、写法借鉴

  纵观全文,作者是怎样写出窗外景色的古朴美丽的?按什么顺序描写了四季景物变化的?这篇文章的结构也常有特色,开头结尾是总写,分别写四季,师板书“总-分-总”,以后你在习作中也可以试着应用。

  四、积累

  如丝的细雨,习习的晚凤,丰收的喜悦,滚圆可爱的小鸡,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优美的乡村四季图,让我们再次去欣赏、感悟、积累吧,请同学选择喜欢的段落熟读、背诵。

  五、练笔

  作者窗外的景色如此美丽,同学们家窗外四季的景物老师相信更是迷人多彩的,愿意写一写吗?拿出练笔本,写你最喜欢的一个季节就行。

  板书设计

  窗外景色(总)首

  春

  (分)夏呼

  秋应

  冬

  古朴美丽(总)尾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5

  原文

  你认识我吗?我叫二氧化碳,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也摸不着。可是你呼出的气体里就有我,汽车排放的尾气里也有我。有人说我是没有用的废气,那是不了解我。其实我能做很多工作呢。

  在太阳公公的照射下,有了水和我帮忙,树木、庄稼、蔬菜才能在叶子里制造养分。因此,它们和我就成了好朋友。

  你喝过汽水吧?我溶解在水里,就做成了汽水。瓶子里真憋闷,所以只要你打开瓶盖,我会立刻会吐着气泡,高兴地往外跑。在你喝汽水的时候,我跑到了你的胃里。我一去,胃就能加快分泌胃液,帮助消化。可是胃里又闷又热,我不愿意呆在那儿,又往外跑,你身体里的热气也跟着往外跑。所以你喝了汽水会觉得又凉快又解渴。

  平时我是气体,在一定条件下,我还会变成固体。人们把我放在钢桶里,加大压力,降低温度,嘿!我就变成了一颗颗小冰粒了,人们叫我“干冰”。这时候,我的体温低到零下78.6摄氏度,你可别用手摸我,一摸手就会冻伤。人们可以用我来进行人工降雨。需要催雨的时候,我被送到天上去。我一去,周围空气的温度就降低了,飘在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在一起,成了一滴滴小水珠。然后,小水珠变成了大水滴落下来,就下起雨来啦!

  有时候我也闯祸。我身体太沉,常常困在菜窖里出不去。一天,一个阿姨来了。她刚进来没多会儿就晕倒了,幸亏被及时发现。瞧,我这不是闯祸了吗?其实,进菜窖时,手里应该拿着一支点燃的蜡烛。我挤在窖里,蜡烛就会熄灭,向人发出警告。这时,用鼓风机往窖里送风,我很快就能跑出去,人再进去就安全了。

  听了我的介绍,你认识我了吧?

  教案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种气体,无色无味,它看不见也摸不着,人们口里呼出的热气有它,汽车排放的尾气里有它,植物生长需要它,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二氧化碳)对,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有人说它是废气,那么它到底是不是废气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边看课文边听。

  2、初读课文。

  (1)画出本课生字,读准字音。

  (2)轻声把课文读几遍,读通顺,读流利。

  (3)边读边想边画,标出自己不懂和疑惑之处。

  (4)把课文的顺序理一理,看看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其中主要写了什么。

  三、交流初读体会。

  1、读准字音。

  2、记忆字形。

  (1)借助熟字和偏旁部首学习生字。(出示生子卡片)

  (2)重点分析易错字。

  3、生词积累。

  憋闷:本课指瓶子里容积小,使二氧化碳不能自由活动。

  凝结:本课指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液体。

  闯祸:因疏忽大意、行动鲁莽而引起事端或造成损失。

  熄灭:停止燃烧。

  4、理清文章的条理。

  (课文一共有7个自然段,介绍了二氧化碳的作用和害处)

  (课文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自述,先介绍二氧化碳的特点,然后具体介绍二氧化碳的作用,最后介绍二氧化碳的害处)

  (课文主要介绍二氧化碳的作用,对它的特点和害处作次要介绍)

  5、老师总结。

  大家刚才交流了自己的初读体会,已经对二氧化碳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二氧化碳有哪些作用,又有什么害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认读字卡片认读。

  2、听写生字。

  3、指名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自由讨论,并作汇报。

  (3)老师总结:二氧化碳无色、无味,看不见也摸不着,却又广泛存在,有人把它当作废弃,那么它究竟是不是废气呢?我们继续探究学习。

  2、学习课文第2~4自然段。

  (1)指名分段朗读第2~4自然段,思考:二氧化碳有哪些作用?

  (2)学生从课本上找出描写二氧化碳用途的句子读一读。

  (3)学生交流二氧化碳的作用。

  (树木、庄稼,蔬菜都欢迎二氧化碳)

  老师相机引导:为什么树木、庄稼、蔬菜都欢迎二氧化碳?让学生把原因读一读。

  学生继续汇报。

  (人们把二氧化碳溶解在汽水里,当人喝了汽水后,会加快胃液分泌,帮助消化,使人解凉又解渴)

  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老师总结:人们用很大的压力将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人们只要打开瓶盖,二氧化碳就会跑出。当人们喝汽水的时候,二氧化碳就会跑到人的胃里,加快胃分泌胃液,帮助消化,由于胃里闷热,二氧化碳又会从胃里跑出,带出人体的热量,所以人们在喝汽水后会觉得又凉快又解渴。

  老师继续引导交流。

  二氧化碳除了这些作用外,课本上还介绍了它的什么作用?请大家继续汇报。

  (4)观察课文插图和人工降雨录像,增进对科文的理解。

  3、学习课文第5、6自然段。

  (1)男、女生分别读第五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思考:二氧化碳有什么害处?

  (2)学生交流汇报。

  (二氧化碳常住在菜窖里面,人走进去,会危机生命)

  老师引导:人怎样才不会被菜窖里的二氧化碳所危害?读出课文中的句子。

  三、课外阅读,了解二氧化碳更多的知识。

  老师:课文中说二氧化碳的用途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在课外找一找有关二氧化碳的资料读一读,读后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灵活运用识字方法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6个字,体会汉字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特点,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能力目标: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能够用“继续”造句。

  情感目标:在和同学交流的基础上,能体会到遇到困难与挫折时,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有时会有以外的收获。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能体会到遇到困难与挫折时,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有时会有以外的收获。

  教学难点:能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意外的成功”指的是什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十一个生字,认读两个字;能正确读生词,能用“继续”造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孩子们的读书兴趣:

  孩子们,你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意外的事情?学生举例说说。

  你遇到意外的事情后,怎样做的?学生说自己的做法。

  二、初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过渡语:同学们,假如,你画好了一张画儿,可是在画儿中间却滴上了一滴墨,你怎么办?

  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激趣:妈妈有一个好办法,你想知道吗?她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三课:

  板书:3墨渍

  学生读课题。

  (二)提示: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

  (三)你们读的真认真,谁能流利的读下来?

  学生再读课文,要求:不仅正确,而且要流利。

  (四)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五)提示:谁愿意和你的小伙伴读给大家听?

  学生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分自然段读课文。

  (六)提示:小声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三、引导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自学。)

  (一)同学们,这课中有很多生字,你能自己学习吗?

  学生自学生字:先读字音,再组词,然后查字典确定偏旁部首。

  (二)提示: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

  例如:生字可以分类学习:

  左右结构的:作、继、续、致

  上下结构:墨、置、弃、突

  左中右结构:斑

  半包围结构:布

  (三)提示:打开书八页,读读第三题,说说你有不懂的词语吗?

  (四)师:请你再读课文,说出你不懂的词语。

  生读文,找出不懂的词语,师生共同讨论。

  四、语文实践活动。

  (一)出示:比一比,组词。

  墨( )置( )做( )班( )弃( )继( )致( )

  黑( )直( )作( )斑( )气( )续( )到( )

  (二)提示:谁能用“继续”造句?

  举例:遇到困难,要克服,继续努力,才能够达到光辉的顶点。

  生用“继续”写句子。

  五、作业。

  1.抄写字词或选字组词造句。

  2.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巩固练习使得学生在练习中复习学习的知识,学生在练习中找到了自己学习的弱点,使得自己的学习更加有的放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能对“意外的成功”说出自己的想法。初步懂得出了意外应该及时动脑筋想办法进行补救,免得受损失”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出示有小狗的图画,你觉得这幅画怎样?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一幅有趣的图画是怎样得到的.呢,请你们读书后告诉我好吗?

  学生读课文,说说大意。

  二、理解课文、领悟其中的道理。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从哪知道我在画画时遇到了意外呢?(2自然段)轻声读2自然段,想:你从哪知道这是一个意外呢?划出有关的词句。

  生读文体会。

  2.指名展示,课件引导:

  我刚把房子画好,突然一滴墨水掉在画中央。要重新画已经来不及了,我急得大哭起来。既然是意外,这些话该怎么读呢?

  3.你能体会到我此时的心情吗?读出来。课件“大哭”加点,引导学生读出我焦急的心情。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引导:妈妈,快来帮忙啊!妈妈怎么帮忙的呢?读哪?(3自然段)

  2.请你轻声读3自然段,想:妈妈是怎么帮助我的?

  生读文思考,指名展示。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妈妈说的话:

  (1)理清层次:“别哭啦,可别这么容易灰心。”妈妈这是在干什么?(安慰我)该怎么读?

  “依我看,这墨渍很像狗身上的斑点呢。画下去,也许会画出一条小花狗。”妈妈这又是在怎么帮我呢?(帮我想办法)该怎么读?

  “孩子,要记住,碰到这种情况别随便放弃,应该继续干下去,也许会有意外的成功。”妈妈这又是在干什么?(鼓励我)该怎么读?

  (2)理解“继续”:你能把“继续”换个词,按妈妈的意思也来鼓励鼓励他吗?(生换成“接着”)师:原来继续就是接着的意思啊,把这句话再读读。

  (3)师生配合读,在我画画遇到意外情况,着急地大哭的时候,妈妈来帮我,她先安慰我,生接读第一句;接着她帮我想办法,生接读第二句;然后她又鼓励我,生接读第三句。

  4.为什么妈妈就能想到办法呢?请你默读3自然段,再想一想。

  课件引导:妈妈走过来,笑了笑,说:“……”

  妈妈走过来,看完之后笑了笑了,说:“……”(妈妈是在分析情况后想出了办法。)

  5.小结:出现了意外情况,只要我们认真的分析情况,不灰心,想办法,继续干,就可能会有意外的成功。妈妈的话对我们的启发真大啊,再读3自然段。

  (三)学习4自然段。

  1.我听话没有?你从哪知道的?(4自然段)读4自然段,想我是怎么做的?

  2.你觉得小狗可爱吗?读句子,哪些词让你感受到小狗很可爱,加点表示出来:小花狗翘着鼻子,样子十分可爱。指导学生读出小狗的可爱。

  (四)妈妈说,遇到这种情况别随便放弃,应该继续干下去,也许会有意外的成功。那我有没有得到意外的成功呢?你从哪知道的?(5自然段)

  1.读5自然段,想:我得到了什么意外的成功?生读文思考,指名展示。

  2.为什么这是意外的成功呢?(我没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

  3.老师说,这条小花狗使画面活泼多了,我们看看是这样吗?课件展示图画。那没有这条小花狗画面就显得怎样呢?(死板)

  4.嗬,我的画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赞赏,这时候,我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5.读5自然段,让我们也来分享他成功的喜悦吧!

  三、拓展延伸。

  (一)他这件事给你怎样的提示呢?生活中我们还可能会遇到哪些意外的情况?如果遇到,你会怎么办?

  (二)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帮助真是太大了,让我们再读全文。

  四、作业。

  (一)写一写,你学习了这篇课文后的想法。

  (二)写一件你遇到意外事情。

  (三)搜集一篇有关的故事。

  教学反思:

  在学习中学生感受到遇到困难要想办法,动脑筋,在不断的思考中有的时候会获得“意外的成功”。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7

  一、教学目标:

  知识: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

  2、背诵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情感: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二、教学重难点:

  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三、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回忆你记忆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给大家说一说。

  二、检查预习

  1、自读生字,在文中为生字注音。

  2、抽读。

  3、小老师教写生字。

  易错音:妆、滨、裁

  易混淆:咏泳、滨宾、载裁、紫紧

  4、抽读、齐声读

  三、学习《咏柳》

  1、简介贺知章:唐朝诗人,字箱子真,代表作《回乡偶书》《采莲》

  2、解题:春天里的柳树是怎样的呢?春天百花成天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能用语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看看古代的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齐读课题:

  咏柳:咏即赞美

  3、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大家自读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结合注释读),不懂的作上记号。

  4、交流汇报1、2句

  (1)、碧玉:绿色的玉

  妆:打扮

  一树:满树

  万条:枝条多

  绦:一种丝带

  前两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上,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打扮的`一样。

  (2)、思考: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的比喻好吗?(引导学生想象,春天万物复苏,柳树也会发出新叶,新叶刚长出来的颜色,光泽接近碧玉)

  (3)、朗读

  5、交流汇报3、4句:

  (1)、细叶:细细的嫩叶

  似:好像

  裁:裁剪

  这两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呀!

  (2)、思考:这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形式?(自问自答)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从这个比喻中体会到什么?

  (3)、指导朗读

  6、朗读全诗,感悟诗境

  前两句写柳,后两句由写柳过渡到写春,从整首诗的描写中,你休会到诗人对柳,对春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反复朗诵,体会诗人赞美柳树,歌颂奏的感情。

  四、深情朗读

  语速适中,情感饱满,基调高昂,注意停顿。

  五、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咏柳》,并集体背诵,引入《春日》

  二、解题

  1、朱熹: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2、春日即在春天里

  三、初读,初通诗意

  1、自读全诗,再抽读。

  2、分小组讨论学习;读懂了什么,不懂的作上记号,勾出不理解的词。

  3、交流:提出不懂的词,板书,查阅字典理解

  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

  泗水:水名

  滨:水边

  光景:风光景色

  一时:形容时间很短

  新:新鲜、奇丽

  4、由词意思考:诗人在什么样的天气,到什么地方去游览,他的心情怎样?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5、整理出前两句的意思:在天气睛朗的日子里,诗人到泗水边上死对头观赏风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6、说说你从一二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再指导朗读。

  7、运用同样的方法学习3、4句。

  自读、勾出不懂的词,讨论,交流解词,再解意。

  等闲:平常、随便

  识得:认识

  东风:春风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艳的景色。

  总是:都是

  诗意: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可春风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只有在见到了万紫千红的景色后,才明了是春风带来了这无边的景色。

  指导朗读3、4句,说说体会,引导学生理解包含在诗歌中的哲理。

  四、再读,感悟诗境

  联系诗意,说说自己的理解,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五、指导朗读、背诵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8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的三个特点,知道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2、体会关联词的作用。能够正确填写关联词。

  3、了解列举数字的作用。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谜语:

  出示谜语:(齐读)

  不是吃的,比吃的更重要;不是穿的,比穿的更少不了;眼睛能看见,手却摸不到;实际上很大很大,看上去却很小很小。没有它就没有世界,有了它就万物欢笑。

  出示课题。

  2、有关太阳的神话、传说、故事:

  太阳给人类送来了光明与温暖,从古至今,有许多关于太阳的故事。

  看,这就是古代人眼中的太阳──三足乌。(出示图片)

  (师讲述:太阳的传说)

  3、过渡语:

  我们的课文就是用“后羿射日”的故事开头的。

  学生齐读,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呢?

  ⑴ 这些神话故事反映了人类在远古时代对太阳的认识。

  ⑵ 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兴趣。

  现在人们对太阳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4、听课文录音,思考:

  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太阳?

  (板书:特点关系密切)

  二、新授

  1、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

  太阳是个大火球。

  太阳这个“大火球”有什么特点?各用一个字概括。

  2、分析指导:

  远:距离地球1.5亿公里。在学生回答时,出示有关的图片。

  问,课文是分几步来说明太阳的“远”的?(列数字、比较)

  齐读有关的句子。

  教师小结。

  (出示要点)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太阳的“远”,

  再用比较的方法让人形象地感到太阳的距离远。

  学生齐读要点。

  3、学生自学“大”和“热”:

  大:130万个地球。

  热:表面温度6000度,中心温度更高。

  分小组自学,自学后交流,说说课文中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的?

  4、能不能把太阳的这些特点连起来说?

  刚才同学的话中运用了许多数字,用了这些数字有什么好处?

  通过列举数字和比较,可以给人留下比较清晰的印象。

  5、教师小结:

  太阳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恒星,它有巨大的质量和引力,它与地球距离有1.5亿公里,那么遥远。

  出示关联词练习:

  ⑴ ( )太阳离我们很远,( )我们看太阳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⑵ 我们看太阳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太阳离地球太远了。

  ⑶ (虽然)太阳很大,(但是)太阳离我们太远了,(所以)看起来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分析:第一句中可以什么关联词,为什么?

  第二句呢?这是什么句?(指名读句子)

  第三句有几层意思,谁能正确填写?

  齐读练习。

  太阳( )离我们这么远,( )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6、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⑴ 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划出重点句子。

  划出不理解的地方,在小组交流中提出来。提出问题,解答疑问。

  ⑵ 学生读有关的句子,提出不能解答的问题。

  ⑶ 归纳,集体解答。

  7、学生表演:

  谁愿意来扮演太阳,回答同学们的几个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

  教师提问:

  太阳,有人用箭射你,能射到吗?

  为什么我每次看你总感到很刺眼?

  书上说,埋在地层底下的煤炭与水的循环、风的形成你有关,可是我怎么也看不出来,你能告诉我吗?(观看有关的影片)

  妈妈很喜欢晒被子,她说有好处,这是真的吗?

  老师说,刮风下雨,也和你有关,这是什么道理?

  出示关联词练习:( )没有太阳,地球上( )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这句话该怎么理解?(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来理解。)

  三、结束

  1、练习:

  我这里有一段影片,可惜它没有配音,谁愿意当一回播音员,给影片配音?

  (先看一遍影片,讨论后确定解说词)

  (边看影片边配音)

  2、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太阳》,它介绍了太阳的几个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关系。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是它与地球的关系十分密切。

  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有些有了答案,有些还没有答案。因为人类对于太阳的了解还十分有限,宇宙中还有许多奥秘正等待人们去揭开。希望在将来,人们能揭开这些奥秘。

  〖板书

  太阳(大火球)

  远

  特点 大

  热

  动植物的生长

  与地球关系密切 天气的变化

  人类的生存

  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9

  在课前备课时,我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他们写想像中的事物呢?我大胆的把美术和习作课联系到了一起,设计了几个习作重点。等真正地上完这堂课后,感受很深。

  一、仔细观察图画,培养观察能力。

  在这次教学中,我没有直接拿出两幅星星和地面景色的挂图,而是

  以神奇的画笔为线索,把图画串在了一起,先用画笔画出银河、贴上星星、画出大树、房子等图画,让学生在我画的过程中,和我一起叙述,从整体上把握图中都有什么?学生说的很清楚也很完整。我也觉得开头开的很不错,心里也平静了很多。

  接下来的重点在指导第一幅图中,我给小星星添上眼睛、嘴,我快

  速地边引导边画着,学生也在我意料之中的小声地说出“老师给星星添上了不同的表情”这样的话,“那都有哪些不同的表情呢?”当我问完这个问题之后,学生举手的寥寥无几,我的心顿时提到了嗓子眼,我马上用手指了指星星的眼睛和嘴,看来有时一个轻微的小动作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一个孩子高声说:“有一个小星星在伸舌头呢!”等等,这样我用画笔添星星的表情的预想效果就基本达到了。这样不仅让学生认真的瞪大眼睛看老师画什么,其时也就是仔细观察图画的过程,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极大地兴趣和热情。

  二、启发学生边看边想,培养想象力

  在这堂课中,为了让全体学生都动脑筋,得到思维的训练,培养想

  像力,由其是“看图作文”中更要突出图中所看不见的主要情节的细节描写,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边看第二幅图时边想像一下,除了图中画到的,可能还会有什么?一个学生说还会有小花,还有一个孩子说:“老师,你应该把房间里画上小孩子在睡觉,房子外面还应该画上小白兔吃萝卜!”多么有趣的话呀!多么好的创意呀!我顿时喜笑颜开,说:“老师接受你的建议!”然后顺着他的梯子,我又问“在房子里、大树下、草丛中、篱笆旁还可能会有什么呢?”此时,学生热情高涨,说的头头是道,看来,我还真是小瞧了他们。

  三、充分引导,加强说的能力。

  在学生看清图意,看清小星星的表情后,引导学生说出小星星们在

  看什么?什么事这么开心?伸舌头在想什么?等,激发学生说的兴趣,运用“看谁说的'好”等带有鼓励性质的话激发学生说话。并且,还增加了让学生同桌互说互听,这时我巡回了解,以便具体指导。后来指引让学生把两幅图具休内容有条理的说出来,这个环节是重点,我先提出整个编童话的要求,但没有说得太具体,现在想一想,学生当时说得不完整,侧重于第一幅图了,这和我在学生整体说之前提出的要求有很大的关系,应该把编童话的要求说详细、突出重点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再通过老师随时点拨,学生讲得才能更完整、更有条理。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金丝猴的外形、生活习性和生活方式。

  2.知道为什么称金丝猴为“国宝”,懂得要保护金丝猴。

  教学重点:

  1.了解金丝猴的外形、生活习性和生活方式。

  2.知道为什么称金丝猴为“国宝”。

  教学难点:

  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金丝猴资料、图片

  课时:

  1课时

  教学理念:

  给学生完全自主的空间,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通过表格、质疑等形式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几天到动物园中看到了世界上最小的猴,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种猴,它叫——金丝猴。

  在读课文之前,你想了解金丝猴什么?(困)

  好!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

  2、标出自然段(同桌互相检查是否标得准确)

  3、同桌互相读(检查语句是否读通顺,朗读是否正确、流利)

  三、自读自悟

  1、回答问题(根据黑板上学生的提问进行朗读解答)

  2、默读课文,文中标划,口头填表

  3、说说为什么称金丝猴为“国宝”。

  课后反思:

  文中的很多词语虽然学生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学生在预习时比较认真,从学生的读书情况来看,预习的效果较好。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二氧化碳的特点、作用与害处。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认识二氧化碳,了解二氧化碳的特点、作用与害处。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课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种气体,无色无味,它看不见也摸不着,人们口里呼出的热气有它,汽车排放的尾气里有它,植物生长需要它,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二氧化碳)对,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有人说它是废气,那么它到底是不是废气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板书课题)

  二、读熟课文,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

  1、读准字音。

  2、记忆字形。

  ★借助熟字和偏旁学习生字。

  ★重点分析生字。

  3、借助工具书,解决不懂的词语。

  三、教师出示预习提示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完成老师的问题。

  ◆说说二氧化碳有哪些特点?

  ◆二氧化碳有哪些作用?

  ◆二氧化碳有什么危害?

  四、学生预习。

  五、小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掌握学生自学情况,把握学生提出的问题,以便课堂上的'交流展示。)

  六、课下仿照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介绍一种物体或物品。

  第二课时

  展示课

  一、教师导入,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由生字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二氧化碳的特点、作用与害处。

  三、学生展示,教师相机指导。

  1、组长考组员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

  3、指名回答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分小组汇报老师提的问题。

  5、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其他同学回答。

  四、交流。

  介绍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写的一种物体或物品。

  五、课堂评价。

  1、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2、学生评价自己或同学的课堂表现。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12

  《空城计》原文

  话说三国时魏国的名将司马懿占领了街亭以后,亲自带领十五万大军向西城这个地方来了。

  这一天,诸葛亮正和部下商量怎么抵抗的事,忽然探子飞马来报:“司马懿带领十五万人马朝西城打来。”这时候,诸葛亮身边并没有大将,只有一些文官,他所带的五千兵有一半是运送粮草的,不能打仗,听说司马懿的兵来了,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怎么办才好。诸葛亮到城头一看,果然尘土飞扬,魏兵分两路向西城杀来。诸葛亮传下命令,叫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城里的人不许随便出入,也不许大声说话,把四面城门全都打开,每个城门口二十个老兵扮成老百姓的模样,拿着扫帚打扫街道,如果魏兵到了,不要惊慌失措。诸葛亮吩咐完了,自己把讲究的鹤毛大衣一披,戴上丝织的头巾,领头两个小童登上了城楼,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

  工夫不大,司马懿的大军来到了城下,一看这种情况,都不敢前进了,连忙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在马上远远望过去,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满脸笑容,喝酒强琴,轻松自得,没事人一般。司马懿看了,心里非常疑惑,连忙下令叫军队向后撤退。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问:“为什么要撤退?是不是诸葛亮没有兵故意做出样子来迷惑我们?”司马懿说:“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诸葛亮一向小心,从来不做冒险的事儿。他在城楼上一坐,四门大开,里面一定有埋伏。我们如果进去,就中了他的计。快快后退四十里!”司马懿的兵后退了。

  诸葛亮见司马懿的兵马撤退了,拍手大笑起来。左右的官员都很惊奇,就问诸葛亮:“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如今带了十五万大军攻打过来,见了丞相,为什么退得这样快?”

  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很小心的,决不敢冒险。今天我把城门打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地撤退了。其实我倒不想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我才用这个办法的。”部下听了都很敬佩他,说他无论什么时候都能想出办法来。

  《空城计》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会写十个。

  3、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了解诸葛亮。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阅读,读悟结合,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

  3、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诸葛亮此人,并学习他遇事沉着冷静、足智多谋。

  课前准备: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历史故事,你们看……(放录像)

  “《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片段。

  大家猜一猜这是那个名著中的故事。

  你们是不是很感兴趣?

  请同学们快快打开书124页,齐读标题《空城计》

  二、初读课文

  1、师: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解决。(可以借助拼音朋友,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看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小组内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并交流识字的方法。

  3、检查识字情况。

  4、检查朗读。

  三、理解课文

  1、自己再仔细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可以写出来,小组内先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问老师。

  2、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点播拓展,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及情感。同时,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充分投入到课文情境之中。)

  4、计是什么意思?《空城计》又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出什么计?

  5、“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为什么使用这个计策?你认为怎样?你有更好的计策吗?(将有关的句子带感情地反复读)。

  6、反复读课文的对话,从中体会每个人物的感情,体会他们各自的心理。

  四、拓展延伸

  谈一谈你心目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形象?

  五、书写生字

  《空城计》教学反思

  《空城计》这篇课文在冀教版三年级中第一次出现,它有着许多吸引孩子的地方。在这节教学后我有着很多很多的遗憾一时让自己的情绪都无法释然,更深刻的感受到了教学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我现在还没有想让自己追求教学的完美只希望能把孩子们应该掌握的知识顺利的传授给他们,但仅仅这个标准在这节课中我觉得我也没有做到。

  在《空城计》的第二课时我是用空城计这个计策做为引出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并在第一课时里已经解决了关于空城计这一计策实施的背景,实施这一计策的风险性等问题和孩子们进行了交流,也得出了结论——空城计是当时的计策,其他计策均无法替代。本想用一种回忆复习的意图轻轻带过但在这里就出现了问题“有学生说他还有更好的方法”在这里绕来绕去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其实这一环节完全可以省略。

  在开头的环节请一个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绘声绘色的讲一讲空城计的故事,这个要求对于我们班的.孩子提的有些高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并且这一环节和后面紧跟着的分角色朗读课文有些重复拖沓。这一环节完全可以去掉一个,就会显的更简明更清晰一些。

  前两个并不重要的环节就占去了将近半节课的时间,使整节课的中心问题抛出时,其实已经没有了深刻挖掘的可能,给孩子的思考时间少孩子们的认识自然也就不会深刻,所以使学生对诸葛亮这个人物仅仅停留在了聪明和诸葛亮的沉着冷静上,而当一个孩子提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时没有表示强烈的赞许,没有使孩子们认识到足智多谋与聪明的不同。在分析诸葛亮的人物时还是应该多抓住人物身上的细节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容态上入手体会情境。当孩子们的认识总停留在一个平面时老师应该适当的加以提高抛给学生一些更高的认识起到教学相长的引导作用,而我在这里却完全忽视了,仍然让他们的认识停留在了自己的层面上。

  司马懿这一人物在课文中是不可忽视的他起到了铺饰衬托的作用,用这一人物更反衬出了诸葛亮的才智过人计高一筹,而对司马懿的分析也不到位,使他没有在学习中起到很好的衬托。

  在整节课中课堂的掌控出现了问题。这节课里我又完全忽视了对学生的表扬,总沉浸在自己的教学环节上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状态,脱离了真实的学生,忽视了学生的真实。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13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讲这个故事。

  2.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用“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描写同学们大扫除的情景。

  4.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胞的优秀品质,体会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后提问: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菩萨兵”指谁?谁称红军为“菩萨兵”?

  2、 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带着问题读读书,在书中找答案。

  二、读课文 ,学习8-9自然段

  1、读后回答: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因为红军的春耕行动深深地感动了藏族同胞)

  2、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可知道藏族同胞十分感激红军?

  出示第8自然段第2句,指导读好“全都”“感激的泪水”这两个词。

  从这些词你体会到了什么?(红军对藏族同胞的关爱,使之感动。军民鱼水情深。)

  3、藏族同胞激动地说------------(出示内容,指导朗读。)

  司令指朱德,兵指朱德率领的红军。

  4、“几时”一词说明了什么?(从没见过)正因为如此,红军刚来时,藏民是怎么做的,下节课继续学习。

  三、学习生字词

  1、出示小黑板上的词语

  2、指名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3、说说难写字的'笔顺。

  4、学生完成习字册。

  第 二 课 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引入第1自然段

  1、当藏民们返回家园后,看到眼前的事实,不禁赞叹道———

  2、但红军刚来时,藏民是怎么做的?默读第1自然段,想想为什么?

  相机介绍红军长征的背景。

  3、藏民的不露面急坏了朱德总司令?他急什么?带问题读2—7自然段。

  三、学习第2--7自然段

  1、“一急”:指名读“这么多天了,藏族同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

  这句话表达了朱德怎样的心情? (着急与担心)

  再指名读、齐读,体会朱德同志对藏胞疾苦的关切之情。

  如何解决? 理解“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

  2、“二急”:“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

  如何解决?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理解“尽心尽力” 并造句;理解“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这句话表面上讲春耕,不能耽搁春耕,怕来年藏民挨饿。实质上是要让红军的形象在藏胞心中生根使藏胞知道,红军是一心为民的。)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体会朱德同志深知藏民疾苦的阶级感情和对藏胞一片赤诚爱心。

  四、小结:

  朱德同志亲自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胞春耕,以实际的爱民行动得到了藏胞的信任。几天后,藏民悄悄地回家了,看见了干干净净的( ),平平整整的( ),全都( )。他们说:( )。这正是“拨开乌云见阳光,军民鱼水一家亲”呀!

  五、作业《拓展练习》 (四、五)

  附板书:

  7 菩 萨 兵

  朱德:担心 体谅

  藏民:害怕 感激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14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深切的思念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优美,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精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三峡风光资料,准备歌曲《三峡情》。

  学生:收集有关三峡的自然风景图片及建设中的三峡图片。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播放三峡风光片段或出示挂图,老师激情解说:这就是雄伟壮丽的三峡,全长约600公里,其中峡区长约92公里,雄伟的长江三峡白浪滚滚,波涛汹涌,两岸青山叠翠,风光秀丽。这美丽的三峡孕育了无数优秀儿女,今天,他们为了祖国的建设虽然离开了家乡,但他们的情却永远留在了三峡,留在了生养他们的热土上。(优美的画面伴着老师动情的解说,将学生引入如诗如画的三峡美景中)

  2、出示课题,学生带着对三峡的喜爱和憧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三峡情》是一首优美的诗,那缭绕的白云和朦胧的细雨,一定会让你怦然心动,那就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吧!(学生自由读课文)

  2、本文的生字很少,相信你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本课生字,然后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词语,练习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3、学生交流字词学习情况。

  4、指名分节读诗歌,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5、读了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仔细默读课文,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好?读了这些句子,你的脑海里浮现了什么画面?产生了什么想法?请随手写下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组内交流。(先读自己喜欢的'诗节,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说说你脑海里浮现了什么画面,交流喜欢的原因)

  4、全班交流,老师适时点拨并指导朗读。

  (1)指名读喜欢的诗节,多媒体展示相关画面,帮助理解,老师随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如:第1小节先引导学生了解三峡地区雨量充沛,常常细雨蒙蒙,云雾缭绕,在云雾中放羊,在雨雾中撑船别有一番诗情画意。如有条件,利用挂图或多媒体课件直观感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然后引导学生美读这一小节。

  第2小节指导学生读好“细如丝”、“柔如锦”,宜读得慢而轻,边读边想象三峡连绵起伏的群山在蒙蒙细雨中,在云雾缠绕中若隐若现的美。

  第3小节“几时……几时……”先引导学生想象一位头发花白、饱经沧桑的老人,或已移民到祖国各地的三峡儿女正站在遥远的地方,向着三峡的方向极目远眺的情景。此时,他(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进而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情。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引导学生带着对三峡的热爱和深深的思念之情读全诗,可抽读或分组赛读。

  (3)诗人把自己对三峡的热爱和深切的思念融入了这首优美的诗中,让我们再来欣赏歌曲《三峡情》,细细品味三峡的秀丽景色,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然后在《三峡情》的伴奏中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直到美读成诵。

  四、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1、昔日的三峡风光秀美,曾经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令其流连忘返,叹为观止;今天的三峡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正以崭新的面貌吸引着世界各地关注的目光。你知道今天的三峡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讲述,老师适时补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

  2、三峡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无不伴随着它美丽的神话和动人的传说,令人心驰神往。此刻,面对三峡,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你对三峡的热爱、对三峡未来的憧憬?(写几句话,写一首小诗,画一幅画等)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15

  班级学情分析:

  本学期所接任的班级转眼进入三年级的学习中了,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已经是中年级的小学生了。和一二年级相比,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三年级学生的年龄在九到十岁左右,生性活泼好动,喜欢直观形象思维,对游戏、竞赛、画画特别感兴趣。课堂上要以表扬为主,因此在上课时,我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说、积极做。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写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大尖和水社不畏强暴、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3、学会默读课文,会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1、借助工具书或联系语言环境理解生词意思。

  2、运用多中手段查找资料,了解日月潭。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传说。

  什么叫“传说”呢?“传说”是指民间流传下来的关于某人某事的论述和评价。比如《鲁班小学艺》,就是讲木工祖师鲁班到终南山学艺的故事。你还知道哪些传说故事呢?

  2、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哪一方面的传说呢?(板书:日月潭的)(领读“潭”,tan)

  3、同学们,你们了解日月潭的传说吗?知道的请你谈一谈。

  学生交流资料。

  日月潭位于台湾省中部南头县鱼池乡,是全省最大的'天然湖。潭中有一小岛,将湖分为两半。北面为日潭,南面为月潭,因为轮廓近似太阳和月亮而得名。周围有水社山、大尖山等环抱,树木葱茏,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区,也是旅游和疗养的胜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

  2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传说?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请简单谈谈。

  三、小组讨论学习课文中需要想象的部分

  1、第三自然段:大尖和水社走啊走,历尽了千辛万苦。他们究竟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历尽那些辛苦地走?

  2、第七自然段大尖和水社来到阿里山,在小鸟和百兽的帮助下,找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小鸟和百兽是怎样帮助他们的,金斧头和金剪刀又是什么样的呢?

  3、第八自然段恶龙终于被制服了。恶龙是怎样被金斧头和金镰刀制服的?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概括叙述的情节扩充得具体详细些。

  4、汇报交流。

  四、拓展延伸。

  1、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你认为尖和水社是什么样的人?

  2、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

  大尖和水社为什么要找回太阳和月亮?

  他们是怎样找回太阳和月亮的?

  找回太阳和月亮后大尖和水社怎样了?

  3、请按以上层次复述课文。

  五、学习课文生字词。

  启发学生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

  小组学习,互帮互学。

  “种”读“zhong”第四声。“吐”读“tu”第三声

  “社”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示”的意思是“神”。“决”字是两点水;“吞”字是上边是一个天字,第一笔是横,不要写成撇;“兽”字下边是口,不要写成日字。

  咔(ka)嚓(cha):象声词。

  学生书写生字。

  六、板书设计:

  日月潭的传说

  大尖救太阳月亮水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2、用联系上下文和展开想想的方法理解“一筹莫展、挺身而出、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千辛万苦、为民造福”等词语的意思。

  3、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朗读感悟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形象,体会他们舍生忘死、除邪惩恶、为民造福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2、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朗读感悟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形象,体会他们舍生忘死、除邪惩恶、为民造福的高贵品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生准备:阅读有关描写环境恶劣,困难重重的文章。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渲染气氛)

  一、激趣导入,以旧引新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日月潭的传说》(指题目,生读题),这节课我们将再次跟随课文一起走进宝岛台湾,走进日月潭,去欣赏那里别具风情的迷人风光,去读读那里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

  2、学生“闯关”,旧知反馈

  美读词语关:

  青山环抱树木葱茏漆黑一团

  一筹莫展挺身而出为民造福

  个别读、齐读

  (第一行谁来读?第二行呢?咱们一起来把这些词语读好。)

  3、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读了课文,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谁能用上其中的几个词语用一两句话说说。

  宣布闯关结果,认定阅读权限

  二、自由朗读,整体把握

  这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得读出味来。我们可以边读故事,边想想画面,就像放电影一样,让大尖哥和水社姐在脑中活起来。看看这个故事中哪些地方打动了你?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请捧起书来,挺直你们的小腰板,走进故事,走进人物,认真地读读这个故事。生自由读,师巡视倾听。

  刚才,我们各自读了这个故事,我发现同学们个个读得津津有味。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用心地读一读这个故事。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01-18

优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04-0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三年级语文《燕子》教案05-10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02-21

小学三年级语文《点金术》教案10-13

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教案06-28

小学三年级教案反思语文05-21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