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23 09:24:2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优选【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优选【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让学生了解神话、传说故事的神奇。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习作: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一定的条理,编写神话、传说故事。

  3、我的发现:让学生从发现的角度区别形近字,增强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4、日积月累:了解成语构词方式、歇后语的类型,丰富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5、成语故事:引导学生借助字词典等工具,学习成语,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教学口语交际

  第二、三课时:习作教学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教学口语交际

  1、教师引入: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西门豹》《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几篇神话、传说故事,体会到神话、传说故事的神奇,优美生动的情节。你还知道或读过哪些神话和传说?今天,我们开展一个故事会,自己选一个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2、分小组互相介绍:每人介绍一个,讲的故事要有一定的顺序,把故事内容讲清楚,听讲的同学要认真。

  3、小组评议:谁的故事最吸引人,讲得清楚、有条理,情节生动、有趣?

  4、评出小组的故事大王,帮助同学修改故事,讲得更生动。

  5、全班交流,评出班级的故事大王,对积极发言、口语交际有进步的学生加以鼓励。

  6、教师总结:神话、传说故事是我国文化的一部分,它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课后我们可以再选一些故事读一读。

  二、教学习作

  1、教师:上一节课,同学们互相介绍了自己了解到的神话、传说故事,被神奇的故事所吸引,如果你是神话、传说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你想变成什么?这节课,就给你一次变的机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围绕假如我会变,变成任何人、任何物,编一个故事。

  2、明确习作要求:

  (1)指明学生说说想象应从哪些方面去想,想些什么?

  (2)教师补充:

  想象要大胆,可以异想天开。

  想象可以不拘形式,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也可以是未来的,还可以是自己设想的`。

  例如:你可以变成纳米医生到人体内旅行;可以变成神鸟守卫美丽的大森林,可以变成火星居民离开受污染的地球,并加倍珍惜火星清洁美丽的环境等。

  (3)习作方法指导:

  以《女娲补天》为例,讲清习作的方法。

  叙述故事时要有一定的顺序。

  故事中要有人物的真情实感。

  叙述故事要具体,特别是个别情节要写清楚。

  表达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3、学生自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习作:选出写得好的习作,说说好在哪里?全班交流。

  5、教师选出有特色的习作讲评。

  6、学生根据自己的习作修改,同桌互改,提出修改意见。

  7、举办假如我是XX主题班队会。

  三、教学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读词语。

  2、教师指名读词语,注意正音。

  3、结合词义,说出带点词的意思。

  4、思考:你发现了什么?带点的字有部分部首与偏旁相同,但字与字读音不同,意思完全不同。

  5、学生举例说说自己的理解。如:归与旧;狠与狼。

  6、小结:注意区分形近字,正确书写。

  四、教学日积月累

  1、学生读读读写写读读背背

  2、交流:成语有什么特点?

  第一横排是数字式成语,第二横排是ABAC式,第三横排是AABB式,第四横排是反义词形式。

  3、你在课外还能收集到这几种形式吗?试一试。

  4、读一读,记一记。

  读读背背

  1、读一读,你发现这些词和我们学过的词形式上有什么区别?

  教师讲解:这种形式叫歇后语,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比喻,后一部分是解释,也就是全句意思的所在。

  2、学生结合前部分的故事,理解后部分的比喻。

  3、读一读歇后语,你还发现本次出现的歇后语前部分的特点吗?

  教师:前部分全是历史故事或神话故事。

  4、找一找,哪些是历史故事,哪些是神话故事?

  5、课外收集歇后语。

  五、教学成语故事

  1、教师引入: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些成语故事,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

  2、学生自由朗读故事。

  3、引导学生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自学成语,理解喻义。

  4、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说自己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5、作业:抄写、背诵日积月累。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内容:做什么事最快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话时不同语气。

  2、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认识到做对别人有用的事最快乐,学会关心别人。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啄木鸟、水牛、蜜蜂的话来理解妈妈的话:做对别人有用的事,你就会觉得最快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面带微笑看着学生,静等几秒钟)师:老师心情怎样?你

  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快乐?

  学生自由猜想。师:我觉得能为小朋友服务,是我最快乐的事。

  (在田字格中板书:快乐)认识“快乐”两字。

  2、你做过哪些事让你觉得快乐,你愿意说给大家听一听吗?(生答略)

  3、有一只小青蛙仰着头也在想:做什么事最快乐呢?”

  板书课题。(--)“让我们跟着小青蛙一起去找答案吧!“

  二、 自主识字,合作探究。

  1、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生字或词语。

  2 :同学们,想一想,你平时都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生字呢?

  生:查生字表,如果生字表里查不到,还可以查查字典。

  生:还可以问问老师、问同学。

  师小结:这些办法都很好,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法学一学,都认识以后,再把这些词读给你同桌的小伙伴听一听,听的同学要特别认真,他不认识了就帮帮他;他都读对了,就夸夸他。

  2、识字游戏(猜字)

  三、理解课文 。

  1 :教师、学生分段读课文

  ( 1 ):认真听,想一想:小青蛙都向谁提出了什么问题?

  小伙伴们,分别又是怎样回答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生:你们做什么事最快乐。啄木鸟的回答是捉虫子、水牛的回答是耕地、蜜蜂的回答是采蜜。

  ( 2 ):小青蛙提出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水牛、啄木鸟、蜜蜂的回答不一样呢?究竟做什么事最快乐?

  ( 3 )小青蛙还是有些疑惑?最后,小青蛙又去问谁?

  ( 4 )妈妈告诉他什么?

  ( 5 )最后,小青蛙得到答案了吗?他的答案是什么?

  生答:(师板书)

  ( 6 )那么,小朋友们,你觉得“做什么事使你最快乐?”

  小结:每个同学最快乐的事是不一样的,有的同学把帮助别人看作是自己的快乐,就叫助人为乐。帮助别人更能得到快乐,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助人为乐的`人或事。说说你们做过哪些好事?心情怎样?

  四 、 总结拓展。

  师:小朋友,故事学完了,你喜欢这个故事吗?大家来当小动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故事好吗?

  生; 分角色朗读

  师:同学们读的可真不错,看来有当播音员的能力了。

  你还知道身边有哪些小动物在做对别人有益的事吗?你来问问它们?(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式:“小青蛙跳到问:“?”说:“最快乐。”)

  总结:同学们,只要我们多为别人着想,做对别人有用的事,你一定会觉得快乐,因为你帮助了别人,使别人感到快乐,你就会快乐。

  板书设计: 6 做什么事最快乐

  ╱ 啄木鸟 捉虫子 ╲

  小青蛙问 ━ 水 牛 耕地 快 乐

  ╲ 蜜 蜂 采蜜 ╱

语文教案 篇3

  【教具准备】

  1、本课生字卡片。

  2、制作 powerpoint (注意:全部用楷体字)。

  读一读,想一想,括号里该填哪个字?

  慢 漫

  ⑴ 老爷爷()地走。

  ⑵ 水满了,从鱼缸里()出来。

  ⑶ 发大水了,河水()过了小桥。

  提 题

  ⑴ 小明()着一桶水。

  ⑵ 小红在做数学()。

  ⑶ 小华回答老师()的问()。

  【教学目标】

  1、会认“朗、志”等10个生字,会写“另、志”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善于动手实践,敢于挑战权威的品质。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初读课文感知大意(5分钟)

  1、小朋友们,老师的话你们相信吗?

  2、好。那我说:天一冷,你们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出来了。小朋友,你们相信吗?

  3、为什么你们不信老师的话了呢?

  4、呵呵,你们都和伊琳娜一样,是了不起的孩子

  (板书:“伊琳娜”并领读两遍)我想小朋友们一定都读过课文了,老师写出了伊琳娜,你们一定会告诉我另一个人的名字,他就是法国的大科学家──

  (板书“朗志万”并领读两遍)

  5、现在,请小朋友一起读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就请课文下面的拼音朋友帮忙。读完后说说,你最喜欢课文的哪句话。

  6、谁说说你最喜欢哪句话呢?

  (板书课题:动手做做看)小朋友,你最喜欢的是这句话吗?

  7、谁能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1、相信

  2、不可能。(写自己的名字)

  3、因为老师说的.不对。

  4、朗志万。

  5、自由读书。

  6、动手做做看。

  7、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多动手,不要盲目相信别人的话,对权威人士也不要盲目听从。)

  二、精读课文读出感情(8分钟)

  1、小朋友们真聪明,这么难的问题也这么快读懂了。如果老师不教你们,你们能把课文读好吗?

  2、这样吧,请大家分成两个小组,互相帮助读,先把课文读正确,再把课文读得有感情。最后,你们就可以分角色朗读。现在开始吧。

  3、大家学得非常认真,可以展示你们的学习成果了吗?

  4、谁愿意当朗志万?谁愿意当伊琳娜?谁当“一个小朋友”和“另一个小朋友”?可不要小瞧这两个角色,过一会儿有很难的问题等着你回答!谁当妈妈?剩下的一个小朋友读叙述的部分。

  5、(当读到“……把水喝下去了”时)请停一下。请问,你们这两个小朋友回答的对吗?为什么会说出两个错误的答案?

  6、好的,请继续朗读。

  7、(当读到“你动手做做看”时)对不起,请停一下。请问,您为什么要对女儿说这句话呢?

  8、(全文读完后)伊琳娜笑完会说什么呢?不忙说,这次,老师想请大家先想想,再写下来,然后读给大家听。开始写吧!

  9、谁愿意和大家交流自己写的话?

  1、(齐)能!

  2、分小组合作学习。

  3、(齐)可以了。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不对。因为我们对大科学家朗志万没有一点怀疑。

  6、朗读课文。

  7、“妈妈”回答。

  8、写话。

  9、朗读自己写的话。

  三、识写结合巩固识字(3分钟)

  1、课文读得这样好,生字一定都认、识了。谁愿意接受老师的考查?都愿意,好啊!下面请大家读卡片上的生字,看谁读的快又准。

  2、现在我们开火车!

  3、我们一起做一个填字游戏。请看大屏幕。

  4、“慢漫”辨析及书写。

  ⑴ 填空:

  ① 老爷爷(慢慢)地走。

  ② 水满了,从鱼缸里(漫)出来。

  ③ 发大水了,河水(漫)过了小桥。

  (出示图标“我的发现”)你发现什么了?

  ⑵ 请大家把这个字写两遍,一边写一边在心里说:哦,这个字和水有关。

  5、“提”与“题” 辨析。

  ⑴ 填空:

  ① 小明(提)着一桶水。

  ② 小红在做数学(题);

  ③ 小华回答老师()的问()。

  ⑵ 如果要把这两个自写好看,应该注意什么?

  6、请大家把这两个字各写两遍。写完这两个字后再把其余的几个字也写写。写完后就可以下课了。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节社坏日新月异的变化,提高了学生的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口语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及评价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学会几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入。

  1、谈话。

  2、师板书“变”,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用“变”组词。

  二、组织活动。

  1、看一看。

  (1)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在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2)小组内交流:注意周围的生活环境中,有无被忽略的`现象,看一看谁的发现最新奇。

  2、找一找。

  (1)在我们生变发生这么多的变化,用什么方法可以把这些变化表现出来呢?

  (2)根据反映的问起收集资料,选择好方式。

  3、说一说。

  (1)我向同学们报告:XX(如电视、笔、住房)的变化。

  (2)我朗诵收集的诗歌 。(3)评价:谁的发言最精彩?谁的点评最得当?

  4、写一写。(见习作指导)

  第二课时

  一、指导审题。

  1、通过题目,同学们看出这次习作的内容是什么?

  本次作文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二、看变化—创设情境,引发真情 。

  出示:新旧变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三、说变化—开拓思路,引吐真情。

  四、写变化—引导习作,抒发真情。

语文教案 篇5

  一、我的发现

  这一项安排了两组汉字,每组的前一个字都是学过的熟字,后一个字都是要学习的生字,而后一个字都是前一个字表示读音的部分。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辨一辨,从中发现规律利用形声字声旁识字的方法。在我会读中应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巩固,记住生字。在我会写中引导学生写出带有木、月、艹、宀偏旁的字,从中加以巩固和运用识字方法。过程建议:我会认1、学生看拼音读字、读词,在词语中认读生字。

  2、辩字形,让学生自己去找出每组中两个字的异同。

  3、组词语,区别每组两个字的意思。

  4、书中的学习小伙伴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生字的呢?你能帮她告诉大家吗?(形声字声旁识字的方法或熟字减一减的方法。)

  5、出示我会认中生字,读准字音。重点指导:翘舌音支,后鼻韵龙。

  6、扩词练习。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式扩词。

  7、改变语境,在不同语境中巩固生字。

  出示下列词语,学生认读。

  交朋友

  交通

  支招

  一支笔

  九龙坡

  龙头

  巨龙

  龙舟

  要求

  请求

  凡人

  凡是

  平凡

  利用

  利益

  有利

  我会写:

  1、出示四组字引导学生认读。

  2、引导学生发现每组字的相同点。回忆一下部首木字旁、月字旁、草字头代表的意思。

  3、书中的学习小伙伴还能写出几个这样的字,你也能吗?

  木字旁:树、林、枝、枫、样、杨、梅、柳

  月字旁:明、肚、脸、胆、腿、脚、脑

  草字头:草、花、蓝、苗、苹、苦、荷

  宝盖头:宝、它、安、完、家、定

  二、日积月累

  这部分是由我会读和读读背背组成。我会读是本组教材中所学生字的复现,帮助学生加以巩固。读读背背是一首表现秋天丰收景象的儿歌,与我会读共同起到促进学生对语言积累的作用。

  过程建议我会读:

  1、学生分小组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后全班进行读词训练。

  2、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

  3、交流词语的记忆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找出记住词语的好方法,全班交流,互相促进。

  读读背背:

  1、教师示范读。

  2、轻声读儿歌,不认识的字,看看音节多读几遍。

  3、引导学生品读,比一比谁读得有味道。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儿歌。

  2、拓展将收集的秋天的儿歌读给同学听或自己写一写儿歌展示给同学。

  (朗读时需注意:

  轻声:庄稼高粱葡萄

  一声:黄澄澄红彤彤)

  三、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是进行秋游的前期准备,主要是讨论去哪,要做些什么,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做事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培养学生创造力。激发学生想说的热情,能说清自己的计划和理由,并能用商量的口吻与别人交流。在交际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取长补短的好品质。

  交际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的有关景点或秋游路线的资料。

  组织过程:

  1、创设情境、走进秋天。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秋天的美丽景色。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秋妈妈已来到了我们身边,给我们带来美景,带来丰收,带来乐趣。我们在这样美好的季节里去秋游那有多好呀!可不去什么地方,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2、小组汇报,组内讨论。引导学生出示自己课前搜集的.有关景点或秋游的路线资料,结合资料向小组的伙伴说说自己的打算,其他人要进行评价。小组讨论谁的计划好,达成共识,进行补充完善本组的秋游计划。

  3、全班交流,统一计划。各组陈述本组的计划和理由,进行评价,引导学生用商量的语气进行讨论,集中大家的意见,确定秋天计划。

  4、讨论具体事宜。引导学生讨论秋天的前期准备工作和秋游的分工。

  5、总结评议,提出建议。教师总结秋天的计划研究情况,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

  四、展示台

  这次展示台是在本组教学开始就引导学生平时进行动手、动脑,创作关于秋天的作品,积累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的内容是学生自制的书签、贺卡、图画、诗歌等都是有关秋天的,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成果的平台,可让学生尽情享受学习的快乐。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我眼中的秋天活动:布置一个展示角或课上展出并交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我表现的意识。

语文教案 篇6

  一、设计理念

  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育提出的崭新要求。它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语文教学的意义及任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确,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固然重要,但是,从长远来看,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显得更为重要。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情感世界的丰富;观察领悟能力的提高以及创造、探索精神的培养等。

  《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一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因此,我们在设计上着重体现了以下指导思想。

  (一)、紧紧把握语文课程改革的走向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阅读教学必须摆脱以情节分析为主线,以提问应答为载体的低效模式。《搭石》一文极富感情,更不宜分段训练,层层分析。那样反而会搞得支离破碎,破坏文章的整体性,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因此在教学中,从整体着眼,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来整体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并从中获得语言和精神的整体共提,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二)、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

  从本质上讲,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因此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而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搭石》一文截取了农村生活非常平凡的镜头,但平凡中透出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令人感到情致淳厚,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情感因素,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二、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奠定情感基调。

  首先我们以小诗导入,

  教师配乐声情并茂地朗读小诗,带领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听后猜猜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再整体感知,朗读课文,说说家乡给你留乡下了怎样的印象?朗读学生自己喜欢的句段,在反复的朗读中,使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浅的解读,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发生碰撞。为学生学习下文奠定了基调。

  第二课时:抓住“美”的主线,朗读感悟文本。

  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感到课文中都流淌着怎样的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

  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

  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欣赏画面:抓住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探究语言文字,欣赏“调整搭石”,“走搭石”,“相互礼让”,“背老人走搭石”等画面,使语言文字训练、情感的熏陶、想象力的培养等目标有机地融为一体

  深化文本:为了让人物形象在脑际丰富起来,为了让学生对“搭石”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教学中,我们运用多种手段。如在让学生体验诉说“

  调整搭石”画面时,创设情境,想象画面,练习说话,旨在强化获得感悟的实践过程,是学生的领悟是由衷的自然的,这种超文本的学习,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课文的内容,是学生能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如让学生从“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助人为乐美

  从“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勤劳美

  从“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和谐美

  从“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谦让美

  从“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尊老美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强化朗读: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

  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目的。如中心句的理解,我们在设计教学时不停留在表面上,花大力气进行朗读训练,进行多次出现,反复朗读,层层感悟,这样,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让学生体会出其蕴涵的感情。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教学的最后环节安排小练笔:是啊,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你现在认为什么是美?在我们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美在平凡的小事中。以“发现美”延伸课文,使读写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旨在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指导思想。

语文教案 篇7

  第一部分: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修鞋姑娘真诚,自信,善良的优秀品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诚信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悟人物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修鞋

  问:你们的鞋子坏了,有没有找修鞋的修过?请你说说你见过的修鞋人的印象?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认识一位修鞋的姑娘,看看她与你见过的修鞋的人有什么不一样?(在修鞋后面板书:姑娘)

  3、读课题,看课题质疑。(梳理疑问:修鞋姑娘长什么样?她是个怎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检查:出示生词,读词语

  凛冽寻觅开绽绱鞋锥子拽着风霜艰辛决不还价蒙上阴影窘极了尴尬嫣然一笑纳闷惭愧无地自容

  3、理清课文脉络

  看看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老师擦去一些词大家来读读:

  决不还价窘极了怀疑蒙上阴影惭愧

  看看剩下的词是描写什么的?请你用这些词讲讲故事的主要内容,可以边浏览课文,一边想,最好用上首先、然后、接着、接着、最后这样表示顺序的词语。(板书:姑娘我)

  4、出示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两段:

  l凛冽的寒风把繁华的大街吹得冷冷清清,而我却骑着自行车,到处寻觅那个来自异乡的修鞋姑娘。

  l是的,这样大的县城,到哪儿去找啊!然而,我还在找,走遍长街,望穿深巷。修鞋姑娘,你在哪儿?

  ①齐读第一段和最后两段,问:你发现了什么?(开头和结尾都是写了作者寻找姑娘的事。)

  ②课文的开头就写了作者寻找姑娘,然后讲了整件事情,这种写作顺序叫做倒叙。

  三、品读课文

  1、过渡:作者为什么要寻找修鞋姑娘?她到底是位怎样的姑娘?请同学自读姑娘修鞋的部分,划出描写修鞋姑娘的句子,并做出标号。

  2、指名朗读划出来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句子、词语的含义,渗透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并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预设:

  而她却坦然地接过去,自信地对我说:“不用绱,钉几个钉子就行了。”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抓住“坦然、自信”体会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并进一步体会修鞋姑娘动作背后的心理活动。(板书:坦然自信)

  (2)她只是打量我一眼,也不管同意不同意,吧吧吧,三个钉子钉进去,接着一手拽着鞋底,一手扯着鞋帮,冲我使劲扯了扯,那意思是说:“这下你该放心了吧?”

  ①引导学生找出动作词“钉、拽、扯”,并演示这几个动作词,体会修鞋姑娘修鞋技术娴熟。(板书:技术娴熟)

  ②指导朗读听老师缓慢地读“吧吧吧”这样好不好?“吧吧吧”要读得干脆,体现出小姑娘干活利索,动作娴熟。

  (3)借着她干活的机会,我看了看这个不起眼的姑娘。她矮乎乎的身架,胖乎乎的脸蛋,蚕眉下,一双圆圆的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手上的活儿。她那冻肿了的手背,记录着她经历的风霜艰辛。

  ①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会修鞋姑娘外貌描写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诵读,强调语言积累的重要性。(板书:干活认真)

  ②师:从“她那冻肿了手背,记录着她经历的风霜艰辛。我决计不管她要多少钱,决不还价。”你体会出了什么?(小姑娘的生活很艰辛)

  ③你仿佛看到了她经历了什么样艰辛?(我仿佛看到了在寒冷的冬天,小姑娘在街头修鞋时不戴手套手都冻坏了的情境。我仿佛看到在凛冽寒风中,小姑娘瑟瑟发抖的身影……)

  ④师:是啊,这个比我们大不了多少的姑娘却过早地承担了生活的重担,过早地经历了风霜艰辛。这让作者对小姑娘产生了深深的同情。让我们怀着深深的同情再来读这句话。

  她说:“你的是汗脚,线是烂断的。就是没有坏,也穿不了几天。”说着,就把我的鞋脱下去绱起来

  (4)引导学生朗读,并体会姑娘的热情周到。(板书:热情周到)

  3、那面对这样一位自信、热情的姑娘,作者对她的态度是怎样的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找出我态度变化的词语。(板书:不放心、同情、怀疑)

  4、我对修鞋姑娘的态度随着的事情的.发展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余下部分,标出相关的词语。(板书:担心、惭愧)

  5、作者态度为什么变化如此之大,默读“我”和姑娘对话部分,想象人物各自内心,他们有许多话没有直接说出来,你可以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写在句子旁边。

  (1)同桌合作,练习分角色朗读。注意去掉提示语的朗读,但在对话中要把提示语的意思表现出来。

  (2)学生展示读。

  (3)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①“我相信你。”和“我也相信你”,两个相信各是什么意思?

  ②“这钱足够了”。明明不够,为什么说足够了?你怎么理解。

  (4)读到这里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姑娘?(板书:诚实、善良)

  5、小组探究“我真惭愧。是她诚实,还是我诚实?是她相信我,还是我相信她呢?”引导学生回归文本,联系课文中的句子作为依据阐述自己的观点。

  6、(师引读)面对姑娘的相信,(学生读)“我真惭愧。

  (师引读)面对姑娘的诚实,(学生读)“我真惭愧。

  (师引读)一直都是姑娘诚实,一直都是姑娘信任我,(学生读)“我真惭愧。

  四、深化感情,联系生活。

  1、这是一位诚实、善良、真诚、对工作认真……的姑娘。你想不想找到他?

  2、作者也想找到他,可那么的县城到哪去找啊?于是

  (师引读)作者发出了深情的呼喊,(学生读)“修鞋姑娘,你在哪儿?

  (师引读)在大庭广众之下,作者大声喊,(学生读)“修鞋姑娘,你在哪儿?”

  (师引读)夜深人静之时,作者苦苦寻觅但仍无半点音讯,(学生读)“修鞋姑娘,你在哪儿?”

  (师引读)我苦苦寻找,来到大山前,我对着大山喊,(学生读)“修鞋姑娘,你在哪儿?”

  3、同学们,作者在心底一遍遍在呼唤:修鞋姑娘你在哪,仅仅在呼唤小姑娘吗?(不是)她在呼唤什么?——呼唤诚信

  师:是啊,如果我们这个社会多一些诚信,就不会有那么多假药假酒,如果我们这个社会多一些诚信,人与人之间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最后老师想送你们两句名言。出示两句名言

  ①诚实善良是一种美德,它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

  ②只有诚实善良讲信用的人,人生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五、总结写作方法。

  1、速读思考,课文在写作手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学生自读自悟,独立思考。

  3、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①倒叙手法②首尾呼应③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刻画人物(板书:语、动、神、貌)④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我的心理活动反衬人物品质(板书:心理)

  六、拓展思维,续写结尾。

  茫茫人海苦苦寻觅,修鞋姑娘,你在哪儿?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我又见到了那位来自异乡的修鞋姑娘……让学生续编故事(要抓住了人物的神态、表情等外貌描写,刻画了现在的修鞋姑娘由于工作异常辛苦劳累)

  板书设计:

  修鞋姑娘

  姑娘:坦然自信技术娴熟干活认真热情周到诚实善良

  (动作、神态、语言、外貌)

  我:不放心——同情——怀疑——担心——惭愧

  (心理)

  第二部分:文本解读

  一、内容解读:

  本文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写了一位修鞋姑娘,不计较报酬多少,热情周到的为“我”服务,起初受到我的猜疑,最后“我”被深深感动的故事,赞扬了修鞋姑娘善良、真诚的品质。

  二、写作特色解读

  1、本文运用了倒叙式开头。先写了“我”寻找修鞋姑娘,然后写了“我”的修鞋经过。

  2、本文首尾照应,结构严谨。先写骑着自行车,到处寻觅那个来自异乡的修鞋姑娘,接着写修鞋的经过,最后写我继续在长街深巷寻找修鞋姑娘。中间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重点写了“修鞋”和“付钱”两部分内容。

  3、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刻画人物。本文通过对姑娘动作、神态、语言、外貌的描写来表现姑娘真诚、善良、技术娴熟、工作认真、热情周到等特点。如通过“钉、拽、扯”几个动作和“吧吧吧、刺啦刺啦”两个拟声词,描写出了姑娘技术娴熟的特点;当我修完鞋,不够钱,要用手表做抵押时,谁知,姑娘嫣然一笑,说:“你不怕我跑了吗?”“我也相信你,这钱足够了。”“是的,不过你还给了我别的。”她歪着头,友好而又顽皮地看着我。“诚实、信任哪!”她坦然地回答等。这些语言、神情地描写,把一位具有诚实、善良、信任美好品质的姑娘,活灵活现的表现了出来。

  4、以我对姑娘的态度为线索叙述全文。课文倒叙开头后,以“我”对修鞋姑娘的态度变化为线索,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事情的过程。

  5、教材中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当“我”怀疑修鞋姑娘的修鞋技术时,他却用娴熟、利索的修鞋动作证明给我看;当我怀疑她漫天要价时,他却只要六角钱……这种对比描写的方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更加突出了修鞋姑娘纯朴、善良、诚实的好品质。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目标1、3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导入:

  学习《智取生辰纲》,我们了解了施耐庵那精巧的艺术构思,也欣赏了梁山好汉们的智勇双全的气概,相对于施耐庵的《水浒》,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又向我们展现了另外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和历史风云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三国古战场看看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吧。

  二.介绍作家作品: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大约生活于公元 1330年至 1400年之间,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钱培、东原等不同说法)。曾经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他写过词曲,杂剧,以小说的创作成就最大。他“与人寡合”,而“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其作品包罗万象,著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成书和故事要点,街亭之战的战前情况。详细见教师用书)

  西江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卷首词)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C )

  A 马谡(shu) 曹叡(rui) 寨栅(zha)

  B 偏裨(bi) 文几(ji) 咽喉(yin)

  C 张郃(he) 犄角(ji) 城垣(yuan)

  D 垓心(gai) 长史(chang) 辎重(zi)

  2.下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B )

  A 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平常的人) 男亲自哨见(探见)

  B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有性命) 孔明跌足长叹(跺脚)

  C 把魏延围在垓心(战场的中心) 又命马岱、姜维断后(在后面掩护军队后退)

  D 只鼓噪呐喊(击鼓喧哗) 思舜帝殛鲧思禹之义(杀死)

  四.请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

  即:,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

  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

  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

  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灵活运用4字、5字、7字句)

  五.分析小说如何写马谡失街亭的。

  1.教师介绍马谡其人如何深受诸葛亮重用的'相关情节。

  2.学生概括马谡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自骄自傲、目中无人、死守教条等,只要符合这些意思即可)

  3.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提示:直接描写主要是语言情态描写:主要是马谡的三“笑”

  “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一“笑”

  “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二“笑”

  “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三“笑”

  ……此一些语言充分展现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

  再就是间接描写:

  一是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二是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三是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和笑反衬马谡的无能。)

  4.如何看待理解马谡自缚请罪这一情节?(讨论)

  (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后悔,勇于承担责任,也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嘲讽,或者还可以看作是马谡还想以此博得诸葛亮的怜悯,借以逃脱罪责等,只要学生讲清道理,言之成理即可。)

  六.作业:

  第 二 课 时

  分析其他人物,讨论评价“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感想

  一.处理作业(略)

  二.分析诸葛亮其人:

  作者写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段?

  1.衬托手法:

  ①以司马懿的态度反衬:

  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②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

  “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2.直接描写:

  ①知人善任,小心谨慎:马谡熟读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

  ②知彼知己,机智多谋: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

  ③勇于自责: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

  ④有情有义,赏罚分明,不徇私情:自己喜欢马谡,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斩马谡,但答应替他抚养子女。

  ⑤如何理解诸葛亮的三“哭”?

  “挥泪”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流涕”是因为内心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大哭不已”是为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

  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对比,用次要衬托主要是本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将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主要人物诸葛亮部署的正确。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马谡的三次"笑曰"(①"笑"诸葛亮"多心",②"大笑"王平"真女子之见",③"大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表现了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性格和思想。

  3. 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如"斩马谡"一段,以诸葛亮的"三哭"("挥泪""流涕""大哭不已")揭示出诸葛亮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体恤部属等多方面的性格。

  三.体会本文前后照应的特点:

  抓住人物语言,体会反复照应的效果(使作品脉络清楚,结构紧凑)。(学生寻找完成,教师只做点示)

  四.讨论:失街亭,谁之过?

  (学生各抒己见,可以认为是马谡的责任,也可以认为是诸葛亮的责任,还可以认为两人都有责任,但理由论据要充分,说服力要强。)

  五.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二。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针对三国归晋的结局,说说三国灭亡的原因,然后写成一篇短评。(仅限于已经阅读过一次的学生)

  六、板书设计:

  小说情节:守街亭——失街亭——撤汉中——斩马谡

  人物形象:

  诸葛亮:深谋远虑 料敌如神 赏罚严明

  马谡: 刚愎自用 盲目轻敌 死搬教条

  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风筝》教案 11-14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园地教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