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26 08:45:2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常用6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常用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第一节,感受五彩池的形态美和色彩美。

  2.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节,能借助重点词语背诵第1节。

  3.能依据“咖啡色、柠檬黄”等词组和“上边、下边”、“流入、注进”等词语练习写短文。

  教学过程:(实录摘要)

  师:看看课题,你想研究哪个词?

  生:“彩”。一看就知道那是有多种色彩的池。

  师:对了,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五彩池是怎么样的,究竟有多美。

  “神话传说中的五彩池在天上,而且只有一个,四川藏龙山的五彩池却多得数不清。”

  (教师用课文的语言做开头,引导孩子进入课文)

  这些五彩池究竟是怎么样的,请读读课文,向大家作介绍。

  (让学生自学)

  请划出描写五彩池大小、姿态的词。

  生:(自己学。教师巡视,指导困难生)

  师:好多同学都划了两个词,哪两个?

  生:大大小小、玲现多姿。

  师:对,那么谁能够清楚地告诉大家,大到怎么个程度?小到怎么个样子?请用课文里的语句告诉同学们。

  生:大……大的.不足一亩,水深不到三米;

  师:那,不足一亩究竟有多大?不到三米,大概有教室那么高吧?

  生:不足一亩,可能是一个标准游泳池的大小。

  师:你说对了,我们再来读读这一句,写大的句子。

  生:读。

  师:那你们说,这个“大”是不是显示出很大?

  再读读,想想。

  生:我认为“大”也并不大,从两个词看出,一个是“不足”,一个是“不到”。还从前面那个“玲珑多姿”看出。因为“玲拢”本身就指那些小的东西。

  师:说得对极了,你很会钻研课文。我们再来读读写小的那一句。

  生:“小的,比菜碟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它的底。”

  师:这句话可把小写具体了。看见过像菜碟那么小的池子吗?。肯定非常有趣?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玲珑多姿”。一起把有关句子划出来。

  生:(读、划)

  师:谁能够到黑板上来画一画。某某,你请上来画,其他同学就在课本上画。

  生:画“玲现多姿”的池子。

  师:请你介绍一下你画的五彩池像什么?

  生:有的像葫芦,有的像镰刀,有的像脸盆,有的恰似盛开的莲花……

  师:大家说说是这样吗?还有其他形状吗?

  生:有的。因为

  教案《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五彩池》教案3》,

  后面是省略号。

  师:那你还画了什么呀?

  生:我画了像小船、像月亮、像火炬、像盛开的梅花。

  师:对,你把省略号读懂了。好,我们看看课文、看看图,自己背背看。

  生:(有声有色地背诵课文)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五彩池的——

  生:大大小小、玲珑多姿。

  接下来,我们要研究五彩池的“鲜艳多彩”。

  请自己读第二节,把这一节中写颜色的词都找出来。

  生:(自学圈词)

  师:划好了吗?谁来说说?这样吧,老师给你小黑板,你写在上头。

  生:(各自在小黑板上写词)

  (黑板上“贴”上了学生们写的红、黄、绿、白、紫、蓝、咖啡色、柠檬黄、橄榄绿、湖蓝色。)

  师:黑板上有这么多的颜色,我们能把它们分成几类n

  生:(讨论)分成三类。

  第一类:单色:第二类:咖啡色、湖蓝色;第三类:柠檬黄、橄榄绿。

  师:你能给第二类、第三类补充一些颜色吗?

  生:(讨论)第二类可以加桔黄色、天蓝色、银白色、土黄色;

  第三类可以加玫瑰红、苹果绿、草绿、血红、漆黑。

  师:可以,大家想了很多。现在请你读读第二节的第一句

  话、第二句话,把“五彩池像一幅巨大的彩画”的气势读出来。

  生:(读)

  师:很好,同学们强调了“漫山遍野、巨大、铺展”这些词。所以,巨大的气势就读出来了。

  现在,我们来读一下第二段的第四句话,注意一下这儿的方位词。有哪些方位词呀?

  生:上边、下边、左边、右边。

  师:好。我们来注意读第四句,边读边想,我们把刚才想好的第二类、第三类表示颜色的词换进去,会吗?先读原文。

  生:读第四句。

  师:现在各自换词朗读。(学生准备后指名朗读)

  生:有的上边的池水是桔黄色,流入下边就成了玫瑰红;有的左边的池水是天蓝色,注入右边的池却变成了苹果绿。……

  生:……

  生:……

  生:……

  (让孩子在构词上展开想象,在句群中进行实践,既进行了词的训练,也进行了句段的训练。)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语句,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2、揣测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3、抓住关键,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培养同学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4、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语句赏析,培养同学多角度思维、发表个人见解的习惯。

  2、揣测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马图书法,激趣引读

  1、马图书法:

  教师展示有关马的各种书法作品并播放有关家马、野马的生活画面,请同学欣赏。

  ⑴看了这些书法画面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⑵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你更欣赏哪一种马,并陈说理由。

  2、激趣引读:

  教师: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是富有情感和人性的生灵,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马》,用亲切的感情、形象的语言、人格化的描写,给这些“朋友”画像,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十分感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化的科学小品,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去感受被赋予了人性光彩的马儿吧。下面谁能介绍一下作者呢?

  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贵族家庭出身,从小受教会教育,喜好自然科学。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他用一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中惯常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像课文中的马就被赋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老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土。

  二、有情朗读,整体感知

  1、有情朗读:

  ⑴全体同学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

  ⑵同学个别朗读竞赛,其他同学适当加以朗读评价。

  2、整体感知:

  ⑴你认为课文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

  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

  ⑵你能用简洁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吗?

  家马:“驯良”。

  野马:“自由豪放”。

  ⑶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示在哪些段落?

  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示在二、三自然段。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

  ⑴被征服之后的马具有怎样的品格?

  勇毅。无论是在疆场上,还是在平时的射猎、演武、赛跑时,它们都精神抖擞、慷慨以赴,与主人同生死、共荣辱。

  驯良。它们不但屈从人类的支配,还会迎合他人的心意。它们“无保存地贡献着自身”,为人类做各种服务。自由豪迈的动物,成了低眉顺目的工具,可以看作是一种悲痛的堕落。

  马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人类对“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人类还用“衔铁”“马刺”“铁钉”残暴地禁锢它。更凄惨的是,许多人为了满足自身的“虚荣”,把马变成了自身的玩物。

  ⑵马原本是什么样的动物呢?

  美质: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感觉自豪而不屑于受人照顾。在大自然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被赋予“强壮、轻捷和遒劲”的美的品性,具有“充分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美德:天性绝不凶猛,热爱和平;它们群居行动,团结和睦;相互间没有“妒忌”,从不为己争斗。

  美貌:在所有的动物中,马“身材高大又最匀称、最优美”,有高贵姿态。

  ⑶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讨论明确:首先,“教育”是拟人化用法,指人类对马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顾,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身去寻找食物;“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括两层含义:

  ①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

  ②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

  这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切同情,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⑷“给马戴黄金链条”等是不是对马的“侮辱”?

  讨论明确:是“侮辱”,因为这些做法使马失去了人的伙伴的平等地位,沦为人类的奴隶和玩物,马的特性丧失殆尽。精神的泯灭是最大的悲痛。

  2、赏读品味:

  请同学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并加以赏读品味,特别要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描写的语句。

  表示驯良的词句:迎合他人、舍己从人、屈从,不拒绝任何使命,尽一切力量为人服务……

  表示自由豪放的词句:飞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

  (可从内容、语言、写法等方面与同学一起分享你的赏读感受。)

  四、揣测体会,对比描写

  1、找出文中对比描写的相关内容,并考虑其作用。

  (就全文来看,作者是将家马与野马作比,以家马的驯良来烘托野马的自由豪放,就最后一段来看,是以其它动物来烘托马的美貌。)

  2、文章在写马的美貌时,与其他动物作了对比,你认为其他动物真的很丑吗?说说你的看法。

  运用对比描写,更能突出马的美貌。但作者把马与其他动物作比较时,态度是不很客观的,因为动物的外形是它们在漫出息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自行演变的结果,无所谓优劣美丑。

  3、请用对比描写的方法写一段话,描绘自身喜欢的动物,并在班级交流。

  五、体验拓展,互动释疑

  1、体验拓展:

  ⑴你认为人工与天然究竟哪种更美?(可不局限于有关马的研讨。)

  ⑵在你看来,家马的驯良是天性的吗?请联系自身的学习生活,谈谈你是如何看待“驯良”的。

  ⑶在你看来,我们该不该驯化动物呢?

  ⑷我们身边出现的野生动物园,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呢?

  ⑸假如你是一匹马,你愿意做哪一种马呢?你会怎样想呢?

  是的,假如在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倒霉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假如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梁晓声《假如我为马》中的片段)

  (可各抒己见,可从不同的角度评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互动释疑:

  在预习、美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六、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课文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文,也是一篇礼赞自由的优美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不只给我们展示了两种马的特质,而且,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被奴役之马的深切同情。

  2、拓展延伸:

  ⑴找出自身最喜欢的语句(段),并写好自身的感受。

  ⑵课外阅读布封的《松鼠》或其他作家写动物的文章并作读书摘记。

  ⑶用对比描写的方法,描述一个自身养过或见过的小动物,不少于300字。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太阳是有香气的。这种超乎寻常的想象也只有儿童才会有!而孩子之所以能够感受到这一切,还因为妈妈的无处不在:从“妈妈晒过的被子”、“妈妈洗干净的衣服”里,“我”感受到了太阳的香气;“妈妈告诉我”,太阳的香气到处藏着;从迎着夕阳回家的妈妈身上,我也感受到了太阳的香气!

  这篇小散文,作者处处以孩童的眼光观察世界、感受世界,读来有一种阳光般的温暖在心头。

  教学要求

  1.写田字格里的四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认识“禾木旁”(禾)。

  2.正确认读十一个生字。

  3.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感受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人

  你一定在阳光下奔跑过、玩耍过,你一定感受过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感觉,那么,你闻到过太阳的香气吗?课文中的小朋友说她闻到了太阳的香气,这香气“到处藏着”,“到处都有”,我们和她一起去闻一闻、找一找吧。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太阳的香气藏在哪里?教师通过巡视及时发现学生阅读中的困难和障碍,进行个别指导。

  三、交流自读体会

  太阳的香气到底藏在哪里?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很容易找到课文中的相关语句,但对其内在意义可能体会不深。教师可以以学习者的身份提出问题:课文里的小朋友为什么说“太阳的香气到处藏着”?“甜甜的果子里”和“香喷喷的稻米中”怎么会有太阳的香气呢?引发孩子深入思考:地球上的万事万物都离不开太阳。

  四、朗读体会,加深理解

  第一自然段,“我闻到了太阳的香气。”——独句成段,给人以惊奇。指导孩子读出自己阅读这句话时的感受。

  第二自然段由眼前的事物写起,写“我”眼中的太阳的香气。晚上,打开“妈妈晒过的被子”,早上穿上“妈妈洗干净的衣服”——由自身的感受写起,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鸣。这两句对仗工整,节奏感强,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读出文章内在的.韵味。

  第三自然段主题逐渐升华。“太阳的香气到处藏着”,在前面朗读的基础上,这一段的感情要更加饱满。

  第四自然段是在妈妈的启发下“我”的又一次感悟,笔锋一转,由物及人,妈妈“身上也有太阳的香气呢”——凡是感受过阳光的一切事物,身上都有太阳的香气。结尾如奇峰突起,孩子对生活独特的感受和体悟也由此达到极致。

  文章以惊奇写起,段与段之间相互关联,又不断深化,感悟也不断加深。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读出对文章的感受。

  五、联系生活,拓展想象

  引导同学们说一说:你感受过太阳的香气吗?你认为太阳的香气还会藏在哪里?将孩子的目光扩展开去,像文章中的“我”一样用心去感受生活。

  六、识记、书写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词语。

  2.生字书写。“早”和.“是”都是“日字头”的字。

  3.生字复习。形近字记忆,如:早——草;用——拥;子——仔;气——汽;马——妈;青——睛;净——静;闻——问;眼——很;海——梅;别——到;朗——浪。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绳子,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4个偏旁。

  2、借助插图,理解本课词语,了解一些运动知识,积累词汇。

  3、教育学生从小热爱体育运动,树立为国争光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认识本课所有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在田字格内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词串,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词卡、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获奖运动员手拿鲜花致意图)并放国歌。

  同学们,这幅图画了什么?

  2、是的,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上为国争光,那么你们了解哪些体育项目呢?今天,我们来学识字2(板书课题)

  二、图文结合,学词语

  1、(出示挂图)看一看,图上的运动员在进行什么运动项目呢?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熟悉的其中一项体育项目吗?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在挂图旁贴上相应的词卡。

  篮球(1)读准生字的字音,篮是边音。指名读、齐读。

  (2)介绍一点相关的篮球知识。

  足球(1)读准足的声母,是平舌音,齐读。

  (2)爱踢足球吗?知道20xx年,我国男子足球对实现了什么梦想呢?

  排球(1)齐读词语两遍。

  (2)你了解些有关排球的知识。

  竞走(1)读准生字的字音,竞是后鼻音,走是平舌音。

  (2)什么是竞走呢?竞表示比赛的意思,那么竞走就是什么?

  (3)简单介绍一点有关竞走的.小知识。

  跳高、跳远

  (1)读准生字的字音,齐读词语。

  (2)高的反义词是什么?远的呢?它们都是速度为主,是径赛。

  铁饼、铅球、标枪

  (1)自读词语,把生字字音读准,尤其是饼、枪都是后鼻音。

  (2)指读、开火车读、齐读。

  (3)这三种是田赛项目,是以力为主的体育项目,属于田赛。

  游泳、射击、登山

  (1)读准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你了解这几种体育项目吗?

  三、朗读词串,积累词汇

  1、打开书,读一读这些词串,把字音读准。

  2、归类朗读词串。

  四、教学生字

  1、今天,我们学习4个生字,还要学习它们的偏旁。

  2、竞:是立字头,怎样记住竞呢?你能用它扩词吗?

  跳:是足字旁,跟足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想一想有足,跟有什么有关呢?

  远:是走之儿,分三笔写成。泳:跟水有关,想一想,还有什么三点水旁的字?注意右边永的笔顺。

  3、学生描红。

  五、指导写字

  1、怎样才能把4个生字写美观呢?仔细观察一下,来告诉老师和同学们。

  2、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3、老师范写,学生仿影,临写,放录音。

  教学后记:

  1.学会了本课生字8个,能够根据拼音识字。

  2.嫩字有一部分学生较难读准。

  3.能够有感情朗读词串,积累词汇。了解了春天景物的特点,感受春天景色的美好。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简析:

  一、整天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 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记记字形。

  2、 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3、 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与生字相关的词语,要求读准字音

  脚留下、对、齐声。(生字上注拼音)

  (2)交流识字的方法。

  (3)读课文。(个别读)

  4、 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雪地上的脚印是谁留下的?除了这些你还了解什么?

  二、学习课文,朗读感受。

  1、 再读课文,说说故事的内容。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

  (2)提供开头,用一小节说说课文的内容。

  小鸡、小狗和小鸭在雪地上跑,雪地上留下了……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读一读。

  2、 读课文,你觉得小动物们在雪地上留下脚印之后,认为自己怎么样?它们当时的心情怎样?

  3、 试着用朗读的方式来表达小动物的`情感。

  4、 媒体出示小猪、小马、小猴的脚印,说说它们的脚印像什么?在雪地上留下脚印后,它们又会说什么?学着课文的样子编编故事。

  三、复习巩固,拓展阅读。

  1、 叫号游戏。(复习生字)

  2、 读一读,连起来说一说。

  (1)鸡的脚印像竹叶,小狗的脚印像梅花,小鸭脚印像枫叶。

  (2)雪地上小动物,个个像小画家,他们的画儿真有趣。

  四、学习“月字旁”

  1、还有哪些字带有月字旁,你觉得这些字一般与什么有关?(身体的某一部分)

  2、示范“月”的写法。

  3、 描一描,写一写“脚”。

语文教案 篇6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首词,就是“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又名纳兰容若)的传世之作《长相思》。20xx年10月,全国首届经典古诗文诵读观摩会在江苏无锡举行。王崧舟老师凭他的才情,凭他的智慧,凭他对新课标的体认和对作品的诗意解读,对这首词作了激情演绎。

  一、起——如此冰霜如此路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张籍的笔下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自由地把《长相思》这首词仔细读四遍,前两遍争取把生字、多音字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把词念通顺,注意内部停顿。(学生读)

  师:来,孩子,你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学生朗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的“更”是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

  (生跟着读一遍后,教师读一遍,学生跟着又读一遍)

  ……

  师: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得正确、有节奏,还要读出味道来。

  (一学生站起来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

  (另一位学生朗读)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词读到这儿,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因为思念家乡而连觉都睡不好了。

  师:是的。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这首词。(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

  [赏评]

  从王安石、张籍两位词家的乡愁切入,引发学生探寻本课纳兰词中的离愁别恨,这样的导入自然是最适切,也是最“诗意”的。之后,深谙反复诵读乃古诗词研习之道的王老师祭出了“朗读”的法宝,学生由读准字音开始,直至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终于不仅读出了“味道和感觉”,也在读中感知了词的大意。古人把读书时的品味揣摩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流濯足”,可见唯有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二、承——望断关山万千重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看看插图和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学生默读)

  师:好了,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第一个问题,作者的“身”在哪里?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

  生:他的身可能在高山上。

  生: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稍做停顿)那么他的心在哪儿?

  (连问数名学生,均答故乡或故园)

  师:好的,在故园。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板书“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把它连起来(用圆圈圈住这八个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我发现了纳兰性德他既想保家卫国,但又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生: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他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总是有家乡的。

  师:是的。那就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长相思》,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心情读出来。放开声音,按自己的节奏读。(学生再读)

  师: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教师播放背景音乐《怆》并深沉、深情地范读)

  生: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睡不着,都在思念他们的故乡。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因为思念家乡,睡不着那样的情景。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思乡的情绪更重了。

  ……

  [赏评]

  语文课既要书声琅琅,又须静思默想。诵读过后,王老师的导读策略转为让学生“默读这首词,看看插图和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大概在讲什么意思”。由“非常思念家乡”而过渡到对作者“身”在哪里、“心”在何处的叩问,这是极其自然的步步递升。正是因为有了这一轻巧而精准的“点击”,学生又在潜心涵泳中真切地体悟到了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幽怨哀愁。其间,教师随机点拨和深情范读则又对特定场景作了的强力煽情和有效渲染。

  三、转——曾经沧海难为水

  师:你们看到了那么多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他的家乡,他的故园,又是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背景播放《琵琶语》音乐,学生写片段。)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

  生:我看到了那个晴朗的天气,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逮蚂蚱,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生: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但是现在,这样的画面,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板书大大的“碎”字,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风筝》教案 11-14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园地教案12-14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备课教案01-25

语文上册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