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29 14:35:0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7篇【精】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7篇【精】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顺畅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文章大意,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

  4、学习王羲之勤劳苦练的精神(从“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事例中获得教益)。

  5、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可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赏析、评点;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元丰类稿》,作者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人称之为南丰先生。卒谥“文定”。曾巩聪敏好学,十二岁即能着文立论,受到欧阳修的器重。嘉佑二年举进土,先后在地方和朝廷做过官。曾巩将儒家之“道”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广泛接触儒家经典以外的文化遗产。他在不少诗文中,都谈到自己刻苦读书的情况,认为没有浓厚的文化知识积累,要自成一家,是绝不可能的。他的散文风格朴实沉着,议论醇正,讲究法度和布局,结构谨严,条理分明,尤以文字明洁着称。其作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他也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名列于唐宋八大家。

  2、关于墨池

  墨池,写字时供洗笔洗砚的水池。文中所记墨池在江西临川,相传为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学习书法的墨地遗迹。

  二、学生自读

  1、结合注释,将课文通读一遍,扫清文字障碍,要求读准、读通,粗知文章内容。

  洼(wā)邪(yé)楹(yínɡ)徜(chánɡ)徉(yánɡ)恣(zì)肆(sì)

  2、朗读课文,要求做到读音准确,节奏分明,语气流畅,饱含感情。

  3、利用注释,疏通文字,体会文章主旨,在不懂不明处,作出标记。

  三、质疑解难

  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相互讨论补充解决疑难。

  四、研读,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1、再次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这篇文章是曾巩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之请于庆历八年九月写的,记述墨池所在地及其来历,点出王羲之临池学书的传说。论述王羲之书之善,虽“以精力自致”,而“非天成”,指出后人的书法不及王羲之是由于学习不够,进而点出欲深造道德,应加倍勤奋学习。概述王君彰明王羲之的墨池和向作者索记的经过,推究王君的用心,借以勉励学者努力深造。)

  2、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学苦练取得的(“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3、抚州学官王盛邀曾巩为墨池作记,目的是什么?(抚州学官王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学苦练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于”)。

  4、分清文章记叙、议论部分,概括各部分内容,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从而理解文章借墨池的传说,阐释的道理。

  本文借王羲之“临池学书”一事,说明任何成就都要依靠刻苦学习,绝非“天成”,从而引申到关于道德修养问题也是如此,目的是鼓励人们勤学苦练,努力向上。

  文章开头,先写墨池处所、形状,再交代有关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是记叙部分,其行文曲折,构思缜密。其中“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八个字,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论据,埋下了伏笔。接着,作者由叙述转到议论,就王羲之书法艺术“晚乃善”“非天成也”这一点,引出“欲深造道德者”“学固岂可以少哉”,点出本文的主旨。其中“晚乃善”三字,是本文立论的重要依据,而“精力自致”、“非天成”则是作者的正确论断。第二部分先叙述州学教授索文的经过,接着又发议论,推测王君此举是为了“勉其学者”,最后归结到“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对“来世者”的作用,借以鼓励人们勤于学习完善自己。

  明确:本文是曾巩在庆历八年(1048年)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君之请而作。文章从墨池落笔,点出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是“以精力自致”,而并非出于“天成”,进而推及要深造道德,更应该坚持刻苦学习。

  全文把介绍古迹人物和记事议论结合在一起,借事立论,内容精警,用小题目写出了严肃郑重的大主旨,却又写得生动、灵活、简洁、明快,充分体现了曾巩行文的风格。

  5、把握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会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

  这篇文章中用了许多设问句,请在阅读的过程中画记出这些设问句,并反复诵读,体会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明确:文中共用了六个“邪”字设问句,分别是:①“岂信然邪”;②“而又尝自休于此邪”;③“岂其学不如彼邪”;④“况欲深造道德者邪”;⑤“而因以及乎其迹邪”;⑥“以勉其学者邪”。口头翻译这六个设问句,明确其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①表明作者对墨池传说持有怀疑态度(因为称做王羲之墨池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处)。②用以加重语气,肯定王羲之并不沉醉于游山玩水。③肯定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是来自天成,而是勤学苦练的结果。④起提示、启发的作用。⑤⑥说明自己的推测,加重谦逊的语气。

  文章6次使用了设问句,提出了一连串疑问和推测,使读者在似乎不确定的答案中去思考,十分耐人寻味,体现了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设问句的大量运用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兼收停顿、舒展之功,避免一泻无余之弊,徘徊吟诵,玩索不尽。前人以“欧曾”并称,在这点上,曾巩是颇得欧阳修“六一风神”之妙的。)

  (详解:“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这是王羲之学书的遗迹,难道果真是这样么?难道他漫游纵情山水时,曾经在这儿栖息过么?作者对江西临川的墨池是否为王右军的遗迹存有怀疑,但他是受州学教授王盛之托为墨池作记的,所以既不必详细考证,也不便把话说绝,于是用了两个设问句。这种揣测的语气,其实是委婉的否定,既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怀疑,又使王教授能够接受,不致使他难堪。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况欲深造道德者邪?”作者借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之事勉学劝善,却不直说,而用两个设问句表达。这两个设问实际上是肯定的意思,说明深造道德非加强学习不可,但作者只是提出问题,让读者经过思考自己去得出结论。这样来写,显得语气委婉,读者容易接受。

  “推王君之心……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开头一个“推”字就表明了这些意思属于揣想。作者推测王君的用心,指出王君之意在于喜爱别人的优点,宣传古人的目的是勉励后学。这实际也是作者虽怀疑临川墨池为王羲之故迹而仍然为之作记的用意。这样一点明,不仅使文意委婉含蓄,又避免了给后人留下以讹传讹的笑柄。)

  五、总结、扩展

  本文从墨池落笔,结合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传说,指出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卓越的成就,完全是“以精力自致”的结果,而并非出于“天成”,进而推及学者深造道德更应该加强学习。文章阐明了勤学苦练对于事业上能取得成就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可让学生再找像王羲之这样的例子再联系自己谈一谈。(可以作为作业布置)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古以来,有关王羲之的故事广为流传。请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每人收集2~3则,然后准备参加班上的交流会。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2、指导学生识记文言词汇,理解并积累几个成语的意思及妙用;品位文中的精彩语句。

  3、让学生学会观察、联想和想象,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教学重点:

  着重从阅读和写作方面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习惯。

  教学步骤:

  一、联想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童年趣事——联想所了解的名人童年趣事——探究清代文学家沈复有哪些童年趣事,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二、感知积累

  (一)指导学生试读课文

  教师指导文言文诵读方法。请一位同学试着读。引导学生自荐选读课文段落或朗读全文,提示听者注意字音、停顿、感情方面是否恰当,还要注意根据文字展开想象。然后师生共同评读,即谈谈自己为什么这样读或者建议别人怎样读。。师强调指导。

  (二)学生自由诵读

  (三)概括课文内容。

  (四)合作学习。四人为一组,借助小字注释,复述课文内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可以每人讲一节,也可以推选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进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请求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解决,也可以举手问老师。

  (五)师生共同解疑,教师还要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成语有哪些?

  三、品读赏析

  把你认为最有趣的地方推荐给同学们,并说明理由。

  四、探究讨论

  指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就课文结构、内容、写法、顺序、语句理解等方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四人一组,合作选题,集体研究。

  ①联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内之趣”指什么?

  物内之趣——细察其纹理。

  物外之趣——依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在文中一是指童年乐趣,一是身处尘世难得的闲情

  ②从作者的作文思路入手,请说明第3段置于文中的合理性。

  ③从情景联想出发,“怡然称快”与“怡然自得”的情趣在文中是怎样产生的?

  ④第四段作为一个儿童故事,其童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五、延伸拓展

  出示周作人的一篇散文,体味其中的童真童趣

  六、总结收获

  请同学们从写作的角度说一下你学习这一课的收获。

  七、结语。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童年时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天真烂漫的情趣,以及身处尘世时那种超然物外的闲情,认识到了童心的纯真,童趣的美妙。同学们,让我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远保持一颗童心,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语文教案 篇3

  一、知识目标:

  依偎 妩媚 粗犷 小心翼翼 潇洒 涟漪

  二、能力目标:

  1.学习《散步》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感情。

  2.正确、清楚、连贯地朗读课文,要读出感情来。

  三、情感目标:

  在阅读中体会《散步》这篇散文表现的亲情和温暖。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散步》一文写了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思路结构:

  《散步》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①):总起,交代了散步的地点和有关的人物。

  第二部分(② ~⑧):重点写散步的过程。

  这一部分又可根据内容分为三层。

  第一层(②)交代母亲对这次散步的态度的转变。

  第二层(③ ~⑤)写田野的春色以及一家人散步的乐趣。

  第三层(⑥~⑧)写产生散步路线的分歧以及解决办法。

  三)、写作特点:

  本文注重语言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情趣盎然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2.含义丰富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写出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3.意在言外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话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4.细节动人

  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摸这个细小动作,注入了母亲对孙儿的理解、厚爱和期望。。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是一幅温馨、明丽的风景画,这个背母亲的细微动作,不只有尊老的含义,也体现出了我具有对生命的一种使命感。

  四、朗诵教学建议

  朗读课文,至少让学生读两遍,要求:

  1.将不认识的生字、词画出来,通过查字典注音、解释。

  可训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将自己所画的生字词写在黑板上,查字典后为大家讲解。

  2.注意句中、句间的停顿,注意掌握好语速、重音,读出感情。

  提醒学生,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轻重和语速的快慢,要做到清楚连贯,对多音多义字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确认其读音。注意句中的停顿和重复,语气要连贯,一般不读破句。语速处理与文章内容的推进要相互协调。《散步》一文以中速为宜,第四段应快些,结尾慢些。朗读时,需要强调的词句一般要加重语气。恰当的处理重音,能增强朗读的感染力量。重音?"重要适度,不等于一定要重重地读。怎样读,要靠慢慢体会。

  3.以朗读的形式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五、课文整体感知教学建议

  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应当起到理解内容,明确主旨的作用。

  在初次训练学生整体感知的时候,可用提问法引导思考。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赞扬了什么?(或者批判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文章里哪些句子比较重要?将揭示主旨或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勾画下来。这样带领学生逐层回答,便可顺利地把握文章基本要点。

  通过初读《散步》,进行整体感知,明确以下要点:① 本文通过散步,写美好的家庭生活,写一家人的互敬互爱。② 我是个中年人,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如何③ 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祖孙三代的感情。

  六、比较阅读教学建议

  比较阅读 ,就是在一定的参照系中进行阅读,比较阅读有多种方式,如横比、纵比、类比、对比等通过比较,可使阅读中已知和未知、旧知和新知建立联系。借助比较,可以发现不同的观点和同一材料的各种加工方式以及表达上的差异,给学生创造性阅读提供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系统化、条例化的梳理水平,提高学生阅读速度,这对以后课外阅读中如何很快地处理众多繁杂的信息是很有帮助的。

  本课书后练习题中要求将《散步》与《送小龟回家》进行比较阅读,学生第一次接触比较阅读的方法,可以不局限于练习题目中的要求,除了分析所蕴含的道理有什么不同,还可以让学生分析哪些方面是相同的,除了蕴含的道理,还有没有其它的不同点等。总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文章。新课标明确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师应当利用一切机会实践这一要求。

语文教案 篇4

  设计说明

  《大还是小》本课开始时由作者自我介绍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中以听、说训练为主,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并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自由畅谈,在开放式环境中发展个性,受到从小学会自立,不依赖父母,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的教育。

  学前准备

  1.教学课件。(教师)

  2.预习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时、候、觉”等11个生字,认识“彳、亠、忄”3个偏旁,会写“自、己、衣”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会认、会写生字。

  学前准备

  1.教学课件。(教师)

  2.生字卡片,预习课文。(学生)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题引疑。(用时:5分钟) 1.点3~5名学生作自我介绍。

  2.板书课题《大还是小》,启发学生看题质疑。 1.3~5名学生作自我介绍,其余学生认真倾听。

  2.读课题,思考并提出问题:“我们自己是大还是小呢?”“文中的小朋友是大还是小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0分钟) 1.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看拼音读准字音,找出生字作上记号;读通句子,要把语句读正确,注意停顿。

  3.检查学习效果。 1.认真听课文。

  2.按要求自由读课文。

  3.指名读,集体读,轮读。 1.读一读,连一连。

  三、尝试自主识字,识字读文。(用时:13分钟) 1.游戏:考考你。

  2.出示生字卡片。

  3.学习新偏旁“彳、亠、忄”。

  4.小组合作,怎样记住生字,并给这些生字找朋友。

  5.课件:拼字游戏。

  6.自由读文,巩固识字。 1.同桌互相认读生字。

  2.指名读,开火车读。

  3.认识新部首“彳、亠、忄”。

  4.小组合作学习。

  5.积极发言。

  6.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照样子,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并组词。

  例:女 妈 妈妈

  彳______ _______

  亠______ _______

  忄______ _______

  四、指导写字。(用时:8分钟) 1.课件展示生字:自、己、衣。

  2.分析字形。

  3.范写。

  4.巡视指导。 1.认读并认真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说说怎样写。

  3.照笔顺提示在书上描红。

  4.练写生字。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4分钟)

  1.谈谈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2.布置作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大还是小》一课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育孩子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孩子们读文后也有同感:感觉到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大,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小,全文形象生动,本节课认字、写字是重点,以自学为主,充分发挥同桌、小组合作的优势,并通过多种手段学习巩固生字,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认识自己,懂得从小就要树立自立的思想,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学习重点

  正确认识自我,从小树立自立意识,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学前准备

  教学课件、生字卡片。(教师)

  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巩固识字。(用时:6分钟)

  1.出示生字卡片。

  2.课件展示图片及课文内容。

  二、合作探究,细读体悟。(用时:20分钟)

  1.提出问题:文中的小朋友,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又觉得自己很小?

  2.组织交流,指导用“读一读,标一标,圈一圈,画一画”等方式读书。

  3.出示课件,分男女生分别朗读小朋友觉得自己很大和很小的句子。

  4.分小组朗读。

  (1)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还会_______________,所以我觉得自己很大。

  (2)我够不到____________的时候,我听到________的时候,我要_________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

  三、自由畅谈,扩展思维。(用时:8分钟)

  1.夸夸文中的小朋友。

  2.说一说: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

  四、明理导行,课堂总结。(用时:6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明白:我们觉得有时候很大,有时候很小。这是一种正常的想法。因为在我们的力量范围内有些事能做到,有些事做不到。但是我们能做到的事,我们要尽量去做,不给长辈增麻烦。

  2.小结:我们现在能做到哪些事?哪些事现在做不到?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技艺、沼泽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课文的`题目是《文成公主进藏》,谁能说说那些部分具体写文成公主进藏?

  从第5自然段到13自然段,写文成公主进藏。

  师简要讲述“文成公主入吐蕃的”历史事件。

  二、请快速浏览课文这一部分,你能简要说说文成公主进藏中发生了几件事吗?

  四件事。一条河挡住了去路,她找了一段树干搭了一座桥;在沼泽地上撒了一把羊毛,就走过去了;遇见恶乌鸦,以为松赞干布死了,修了一座石头房子纪念他;把乃巴山背走;遇见神鸟天鹅这件事。

  三、抽学生简要概括。

  师:我发现你们概括得都很简洁。如果把这部分的内容简要地讲述,你想怎么讲呢?

  1.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河,翻过一座座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夫妻。

  2.文成公主向西藏出发,一路上,她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走乃巴山,终于来到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夫妻。

  四、一个运用故事中的话来总结,一个概括几件小事来总结,都是好方法。那么,文成公主进藏前几段,主要写了什么呢?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五、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六、关于考验智慧一段,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一些?

  “两个难题”就概括了,这样就简洁了。

  七、我们来看课文最后一段,能用一句话说说它的意思吗?这件事仅仅是对西藏有好处吗?再读读第一句话。

  八、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

  第一部分是求婚成功,第二部分是文成公主进藏,第三部分是文成公主的贡献。

  九、把故事简要地与同桌交流一下,抽学生复述。

  十、学生交流自己读过的民间传说故事。

  十一、回家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教后记: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领会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

  2.欣赏用词的精当、生动、准确;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接受美的熏陶。

  4.感受作者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1.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所起的作用。

  2.学习老舍先生描写景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冬日的景色。(板书课题)说起冬,尤其是中国北方的寒冬,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萧条画面。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不仅感受不到这些,反而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那么,被称为“宝地”的济南的冬天确如作者诗情画意的渲染吗?就让我们在老舍先生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体味文章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等是其代表作。他的作品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群众喜爱。

  【相关知识】

  本文是1931年春天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题目明确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关于济南的山和水: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躬耕于此,又名舜山或舜耕山。隋朝年间因沿壁镌佛,石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还有大明湖也很有名,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新课讲授】

  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掌握字词。

  投影: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注音。

  济南(jǐ)镶(xiāng)水藻(zǎo)贮蓄(zhù)

  发髻(jì)澄清(chéng)着落(zhuó)看护(kān)

  (2)释义。

  响晴:晴朗无云。

  设若:假如。

  贮蓄:储存,积蓄。

  澄清:(水、天空)清亮。

  2.讨论,感知全文。

  (1)文章按照怎样的结构写济南的冬天?

  明确:总——分——总。总写“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分写部分,围绕山和水展开,写了阳光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照应开头。

  (2)济南为何“真得算个宝地”?

  明确:济南的冬天在老舍先生将之与北平的朔风、伦敦的重雾、热带的毒日相比较后,给人的感受是:无风、响晴和温晴,天气暖和安适,三面环山,山是温静、隽秀的,水是绿色、澄净的。

  (3)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明确:

  (4)你是否觉得济南的冬天是“暖和舒适”的?请讲述理由。

  明确:①济南三面环山。②像是“在一个小摇篮里”。③山是阳光朗照,薄雪覆盖。④水是不结冰的,清澈透明。⑤济南人的表情、感觉、幻想及心情说明济南的“温晴”。

  (二)课文分析

  1.分析第1段。

  (1)本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济南的冬天的哪些特点?

  明确: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

  (2)课文从什么角度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作者把济南与住惯了的“北平”比较,又与他刚刚离开的伦敦比较,再与热带比较,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很自然地发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由衷赞叹。这段总写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了铺垫。因此,这段与下文是总分关系。

  (3)本段中的“响亮”是什么意思?“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如果把“声”字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明确:“响亮”一词,一般用来指(声音)宏大。但根据上下文意思来判断,在这里是指“晴朗得刺眼”。不可以。“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声”字去掉,就说成了“没有风”,不切合实际。

  2.分析第2段。

  本段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老城”?有什么好处?

  明确:拟人。用“睡”“醒”将老城人格化,使之有生命的感觉和意味,烘托出一种舒适温暖的优美意境,表达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3.分析第3段。

  (1)作者怎样描写济南古城的地理环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济南的“可爱”的?

  明确:“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这是济南地理环境的特征,也是济南“温晴”的原因。作者从人们的.感受及遐想,来表现济南的可爱。

  (2)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阳光朗照下的山。

  (3)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明确:两方面。①小山:用“围”“小摇篮”“暖和”写出济南的可爱、充满温情。②人们:用“含笑”“不着急”写出济南冬天的慈善。

  4.分析第4段。

  (1)这一段主要讲什么?

  明确:薄雪覆盖下的山。

  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写?

  明确:空间顺序。①山上:矮松青黑——顶白花(像日本看护妇)。②山尖:全白(镶银边)。③山坡:白雪黄草(穿花衣)。④山腰:露粉色(害羞)。

  (3)“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明确:①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青黑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②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4)这段文字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分别举一例)有什么好处?

  明确:①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树尖上顶着雪的青黑矮松。形象贴切地描绘了小雪下矮松的秀美情态。②拟人:“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突出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思考探究”。

  2.找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或句子,并反复朗读体会它的妙处。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对课文的前4段进行了细读赏析,既感受了本文文字的美妙,也从整体上对这篇课文的结构进行了把握。这一节课,我们将学习课文的最后两段,并且从写作特色等角度继续对课文进行学习。

  【新课讲授】

  (一)课文分析

  1.分析第5段。

  (1)本段主要写什么?

  明确:雪后济南的城外的景象。

  (2)本段为什么用两个“卧”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唯有“卧”字才能把错落有致的小村庄及矮屋房顶上的薄雪的形状、情态写得活灵活现,烘托出一种恬静安逸的气氛。两个“卧”字表现出的安闲、舒适与前文“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相照应,这样使全文一致,有一种和谐之美。

  (3)城外远山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素淡雅致。

  2.分析最后一段:

  济南的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通过描写三组植物:绿萍、绿水藻、绿柳,衬托水的“绿”,体现了冬水的温暖,充满生机。从颜色上来看:澄清、清亮、蓝汪汪,用“蓝水晶”做比喻,突出冬水清澈通透的特点。

  (二)品析赏鉴

  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①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②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三)比较阅读

  《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两文都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来表现特征。《春》一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画,体现了春的“新”“美”“力”的特点。而《济南的冬天》同样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的小山、澄清的水等图画,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课堂小结】

  老舍极尽笔墨,传神地绘山景、描水色,使得济南冬天的山、水、阳光、白雪等均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那如诗如画的美景中。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①会认“具”等11个生字。

  ②默读课文,学习关爱父母、关爱他人的好品德。

  课前准备

  ①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②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观察图画,导入新课

  ①出示第一幅插图,引导看图:这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谁在干什么?(学生说话)

  ②随机教学四个生字三个新词:“玩具”“柜台”“售货员”。

  ③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带红领巾的男孩。导入课题:玩具柜台前的孩子。

  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①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借助“鱼”和“海螺”里的拼音,把字音读正确。

  ②开火车读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a.注意后鼻音的字“芒”“兵”“抢”和前鼻音的字“咱”“品”。

  b.出示词语:玩具、柜台、售货员、光芒、药品、咱们、抢着说、富裕。

  (重点引导学生结合字议识记“裕”的字形,并给“富裕”找个反义词,其他生字和词语让学生在读文中多次复现来巩固)

  ③说说你在哪里遇到过这些生字。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读通课文,初步感悟

  ①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课文中生字新词大家都认识了,把它们放在课文句子中会读了吗?请小朋友再读课文,把课文每一句话读正确,读流利。

  ②引导合作读书。同学之间互相读一读,听一听。

  ③开火车指名朗读各段。引导学生评价,注意正音,朗读困难处,师生互相帮助。

  ④相互交流。说说:你觉得小兵是个怎样的孩子?

  再读课文,加深感悟

  ①朗读感悟第8-13段。

  a.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课文,找到你最受感动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学生读文)

  b.指名朗读,并引导全班学生读好下面的句子。

  “不,我只看看,不要妈妈买。”男孩抢着说。

  “不,谢谢,我不要。”男孩拉着妈妈的手,走出了商场。

  孩子的妈妈叹了口气,说“他爸爸常年病着,家里生活不富裕。孩子心疼我,什么也不让我给他买……”

  (体会“什么也不让我给他买……”指的是哪些东西)

  c.分角色读好8-13段。(老师扮作妈妈或售货员阿姨)

  ②朗读感悟第1-7段。

  a.过渡:课文中的这位朋友什么也不让妈妈给他买,是不是他不喜欢玩具?是不是他不喜欢穿好看的衣服?

  b.引导学生读课文,从课文内容中感悟小兵喜欢玩具的心情。

  出示句子:柜台前有个小男孩,只要看到谁买小汽车,他就马上跟过去,目不转睛地盯着柜台上跑动的汽车,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芒。他是多么喜欢小汽车啊!

  采用多种形式读好这段话,并理解“目不转睛”。

  看着课文插图,说说小兵喜欢玩具汽车的心情。(目的是引导学生把课文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分角色朗读第1-7段。

  ③朗读感悟最后两段。

  a.指名朗读。

  b.交流:读了这两段,你想说什么?

  默读课文,升华情感

  ①请同学们再次静静地默读课文,读后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②学生交流,老师参与总结:是啊!愿大家都学会关爱父母,关爱身边的每个人。

  课后作业

  ①把小兵的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②平时做孝敬父母的事。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狼》教案 03-18

语文《赶海》教案03-19

语文试讲教案03-19

语文《口技》教案10-27

语文教案[经典]08-28

(经典)语文教案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