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6-12 18:12:08 教案 我要投稿

【优】语文教案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优】语文教案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①养成热爱的情感与对家庭的责任感;

  ②培养自己爱思考,善探究的习惯;

  ③训练自己说话的能力,说话要做到条理清晰,中心明确;

  ④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一要说真话;二要动真情,《我的亲情故事》。

  教学重点:

  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评改作文的能力。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以下活动:

  ① 广泛搜集家庭中亲人的老照片,特别是与自己有关的照片,向家人了解有关老照片的故事;

  ② 搜集家庭中有特别意义的一些物品,向家人调查这些物品的来历,并调查这些物品中所发生的趣事。

  ③ 与父母进行一次较深刻的思想交流,谈出自己的想法与忙乱的,通过不断地沟通,消除与长辈之间的思想代沟,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我的亲情故事》》。谈话要注意有明确的中心。

  课时分配:四课时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教师导入同学们从小到大,一直沐浴在家庭的温馨之中,对自己的家庭肯定非常熟悉,对发生过的洋溢着浓浓亲情的一个个故事一定记忆犹新。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自己对亲情的感受。

  教师巡回倾听与鼓励,激发大家的表达欲望。

  (二)交流故事 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亲情故事。

  (三)写作指导今天,我们要把自己的亲情故事写出来。许多同学一谈到写作就感到头疼,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缺少写作素材或不会积累素材,因此作文时要么搜肠刮肚、东拼西凑,要么仿写范文、编织故事,以致于自己的文章没有一点生气,缺乏真情实感。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过:“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也就是说,我们在写作文时,理应做到说真话、诉真情。同学们在课前已经进行了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可以说你家中的亲情故事是很多的,但是,在写作时要选取有代表性的事件来写,也要通过一定的思路与线索把精选的材料连缀起来,同时还要注意灵活地运用一些平时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中积累的优美的词语与句子,力求使文章语言流畅、生动活泼。

  学生记录下写这次作文要注意的一些方面。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文章的借物喻人写作方法。

  3.了解仙人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解仙人掌是一种生命力的奇特的植物,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2.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

  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花?(杜鹃、莲花、……)我知道有一位现代作家秦牧他和你们不一样,他喜欢浑身是刺的仙人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8仙人掌这课(板书)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有语气、形象的说出仙人掌让学生想去学)

  二、理解课文内容

  1、师:请大家快速打开书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仙人掌的?

  生:(仙人掌,嘿,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奇特的植物!)(板书:顽强、奇特)

  (培养学生学会在自学的基础上了解仙人掌的特点)

  (1)出示课文第一句“仙人掌,嘿,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奇特的植物。”

  (2)对比读第二句,有什么不一样?

  出示“仙人掌,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奇特的植物。”

  (学生能感受到第一句比第二句多了一个“嘿”字,更能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3)读出作者的赞叹之情,解决“嘿”的读法。

  (“嘿”在生字表中的读音为一声,在此处因为表达的意思和情感的不同,声调可以有所差别。通过朗读,使学生悟到更能表达赞美之情。)

  2、师:作者又是从哪几方面介绍仙人掌的生命力顽强、奇特的呢?请你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

  A. 指名说。

  B. 生:四方面

  1)、坚韧的性格

  2)、自我保护能力强

  3)、再生力强

  4)、花朵美丽(老师适时板书)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全班同学在一起交流,先告诉大家你是从哪方面感受到的?再简单说一说。

  (学生自由发言,很可能没有按照课文的顺序谈感受,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言安排学习的顺序。)

  第一方面:不怕恶劣的环境 性格坚韧

  朗读重点句:对于生活环境,似乎它从来就不讲究,任你什么硗瘠的泥土,它一扎下了根,似乎就在快乐的叫喊道:“这地方好得很,你就瞧我在这里繁荣生长吧!”

  朗读指导层次:

  (1) 学生在谈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出自己的`感受

  (2) 出示课件(一株仙人掌在硗瘠的 泥土上生长,绽放着艳丽的花朵)

  如果它有语言,会向人们说些什么?请同学们想像一下。

  (学生谈自己的想像,对仙人掌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中表现出的顽强生命力有了更深的理解。)

  (3) 同学们像想的太好了,这句话你们已经理解的很深刻了,你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这句话,一定读得很好。(出示朗读重点句,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4) 指名读

  (5) 你们都能把快乐地叫喊读出来吗?咱们一起试一试。师生对读(学生读仙人掌的话)

  (6) 我们要是不看着书,你站起来快乐地叫喊,再加上手势,一定能把这种感受读得更好。(学生背仙人掌的话,教师读前边的语言)

  第二方面:自我保护

  朗读指导层次:

  (1)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感受。

  (注意学生朗读时“什么野兽”“什么害虫”的读法,比较,找到最佳读法。)

  (2) 全班同学自由练习朗读。

  (3) 指名读。

  (4) 把自己的感受读一遍给同桌听。

  第三方面:再生力强

  朗读指导层次

  (1) 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

  (2) 教师范读,学生评读(“不”“落地生根”为评读的重点)

  (3)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4)指名朗读

  (5) 这样顽强的奇特的仙人掌,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多好呀!把这部分背下来。(学生练习背诵)

  (6) 谁来背?要是带着感情就更好了。指名背。

  (7)你们还想背。那好,老师起头,你们看我的手势,一起接着往下背,带着感情更好。

  第四方面:花朵鲜艳

  朗读指导层次

  (1) (看课件,激情。)仙人掌开花,有的一株上开一朵,有的开几朵,还有的甚至要开十几朵呢!

  (2) 现在你们再来读这部分,一定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3) 指名朗读

  (二)感悟课文的写作方法(读中悟法)

  1. 这篇文章与以往学过的状物的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 浏览课文,勾画拟人句

  3. 汇报所画的句子

  4. 文章用拟人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5. 换人称朗读,把文中的“它”换成第一人称“我”。你们说一说应该带着什么感情?(自豪、骄傲)

  6. 同学们喜欢哪方面就换人称地朗读哪方面。

  7. 指名读一方面

  8. 全班合作读全文,分别指名4名同学换人称读四方面,其他同学读开头一句和“历代的人们…….”一句

  9我们在生活中虽然不可能成为一株人掌,但是……你能接着往下说吗?

  (学生:但是,我们可以学习仙人掌地精神;

  但是,我们可以做像仙人掌一样的人;……)

  10 文章的结尾,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前面为什么还要写松柏、梅竹、莲花、篱菊呢?

  (在对比中更能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11.所以,仙人掌尤其应该享有人们的赞美!那我们就一起来赞美仙人掌!出示:“仙人掌,嘿,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奇特的植物。”(读出赞美之情)

  三、语言训练(在积累、运用中升华学生的情感)

  1.出示“仙人掌,嘿,这真是( )的植物!”从课文中选择一些词语、句子填在括号里来赞美仙人掌。(鼓励学生积累语言的同时,表达出对仙人掌的赞美之情)

  四、总结借物喻人的写法

  1. 谈话:由于本文是秦牧的原文《在仙人掌丛生的地方》及选的章节还不能完全表达作者响表达的情感,下面我们来读一读原文,体会作者除了要赞美仙人掌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意思?

  赞美:海岛上的战士

  提问:为什么文章前面先写仙人掌?这叫 什么写法?(借物喻人)

  五、在作者的眼中,仙人掌尤其值得赞美,在你的眼中也一定有值得你赞美的植物,赞美它的什么品格呢?留给同学们思考,在下一节课的作文训练中,再来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篇作文。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1)、进一步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理解“与民同乐”的深刻内涵。

  (2)、理解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运用。

  (3)、学习文中的重要句式和成语。

  (4)、了解中国古代一些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

  2.思想教育目标:

  (1)、向孟子学习爱好高雅音乐的态度。注意用高雅的音乐陶冶自己的情操。

  (2)、学习孟子关心民生疾苦的深切情怀。

  3.能力培养目标:

  (1)、掌握调控说话气氛的艺术,并把它运用到解读文章和写作文章的实践中去。

  (2)、掌握论题提出的艺术。

  (3)、掌握切分文章重要层次的方法,把握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文意。

  教学难点:文意的理解。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学练方法选择

  1、切分法。

  这种方法适应于很多课文的学习,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它内在逻辑思路,我们在解读时,不可能一眼看透其内部结构,只有先把它切分为若干小段,在完成局部理解之后,然后才有可能完成对全文的理解。这种方法不同于一般所说的给文章划分层次,它是建立在自己对文章已有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每一个学生对一篇相同的文章在理解的起点上不可能完全一样,语文的学习不是运动场上的赛跑,不会都站在同一条雪白的起跑线上,这个学生对这一段较熟,觉得亲切,容易作为切入口,那一个学生却对另外一段易于上眼,于是,在学习时,我们拿起自己目光之剪,切分出一段文章来,细细品味、鉴赏,自然可以渐渐地步入学习的佳境。其实,读书治学,应该学一学“庖丁解牛”的方法,到“目无全牛”之后,方可到达对文章的心领神会。

  《庄暴见孟子》一文的最精采的段落是对比描写突出“与民同乐”思想的那一段,那一段若再细分,又可分为乐境图和惨境图两个小段,学习时,由点及面,可以理解全文。

  2、以写促读法。

  学习本文,可以先看一看学习重点,然后,试着作一次片断写作的练习,练习过后,分析总结一下需要掌握的写作重点和技巧。课文是用对比描写法突出“与民同乐”的好处,学习时,可以自己定个题目,比如,“学习上交流与切磋的好处”,然后按步骤去完成课文的学习。

  3、珠玉收集法。

  语文学习,在很大的程度上来说,是语言的学习,古人所谓“清词丽句必为邻”,所道出的其实是语言学习的甘苦和语言学习的方法。如果不注意吸收大量优秀的语言材料,那么,在阅读时,势必难以真正进入理解文章的佳境;在写作时,当然更是捉襟见肘,无法用恰当的词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自古以来,一大批优秀的文字工作者,都十分重视语言的积累工作。唐朝的李贺,经常骑着毛驴到外面收集语言材料,一有所得,便记录下来,放进布袋,晚上回到家中再作一些整理的工作;俄国作家契诃夫和客人谈话,听到句有趣的谚语,总要对方再说一遍,然后拿出小本子把它记下来;而高尔基说得更有趣,他“从十六岁开始”,就是“作为一个别人私语的旁听者一直活到现在。”语言的学习是需要做大量的批沙拣金的工作的,而语言的金子必须在大量的收集之后才能真正闪光。以一个中学生来说,课文中的语言材料特别需要我们去吸收和积累。

  本课中的一些至今习用的成语和一些精采的描写类的`词句,在语言的仓库中,就象珍珠美玉一样,我们可以用研究的方法去先行作个了解和分析,然后,再对课文进行全方位的理解。

  二、重难点化解

  1、课文内容: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化解:读通课文,即可理解。

  2、论题的提出有哪些特点?

  化解:论题是“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要注意的是,在庄暴谈到齐王“好乐”的问题时,孟子并没有论述为什么齐王好乐齐国就能大治。这里的可能有几种:一是事实上孟子根本没有民齐王详谈,但更大的可能是有意留在记载与齐王谈话时写出,那样就更加恰切有力。另外,在面对齐王展开论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前,通过与庄暴的谈话引出论题,作用却是多方面的:不仅造成了悬念,而且以庄暴无言以对来说明论题的难度,为后文显示孟子论辩艺术的高明作好铺垫。再说《孟子》是对话体的文章,其切入方式当然最好是对话形式。

  3、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化解:首先,齐王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谈话气氛非常僵硬,齐王简直是给孟子来了一个大关门。孟子与齐王谈话,是从齐王好乐开始的,可是,齐王根本不顾孟子的面子,变了脸色,还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这等于是堵住孟子的嘴巴,不让孟子谈他的“先王之乐”,而事实上,孟子的谈话肯定是离不开谈“先王之乐”的,因为孟子的音乐观是与王道有关的。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齐王为什么要故意和孟子对立。对这个问题,朱熹在他的《孟子集注》中有个说法可供参考:“惭其好之不正”。意思是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

  其次,我们要看清孟子面对这并不融洽的气氛所用的对策。如果孟子勉强硬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是非,谈话气氛可能更加紧张,更关键的是达不到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所以,孟子在此时转换了谈话的内容,几乎是迎合齐王似的说了那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想通过引起齐王兴趣,改变谈话气氛。但是这句话却是很有文章的,它已经巧妙地把谈话内容引入了政治领域。紧接着,孟子又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其间孟子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四个概念的出现,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

  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

  要指出的是,孟子为了缓和谈话气氛所用的手段,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这是不容易的。

  3、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

  化解: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和两次回答,孟子的两问是“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王的两次回答“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说这话的前提是齐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

  4、两幅画面的妙用

  化解:一是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 离散”的悲惨图景;一是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使用的是描写的手法,目的是为了说理,其好处是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这种手法的运用,在中学教材中是少见的,通过描写来说理,在议论文中可以借鉴使用。

  5、对比手法的运用

  化解:为了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文章不仅用了两幅画面,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当然,这里主要是惨景图和乐景图的对比,这个对比在用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分两步采用分述的方式进行,惨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反面的结论“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乐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正面的结论“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这种两步分述的对比法也是不同于一般对比的,在学习时要注意借鉴。

  6、语言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化解:描写类语言的形象和精炼。在文中,形象化的语言主要是指那一些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比如,“疾首蹙頞”、“欣欣然有喜色”、“王变乎色”等,这些神态语言,胜过无数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孟子》中优秀的地方。而精炼的语言在文中主要是指那一组描写齐王娱乐、田猎的词语,那是一组经过提纯的生活场景的概括,比如,“钟鼓之声”、“管籥之音”、“车马之音”、“羽旄之美”,这些词语,非常概括地绘出了王公们的日常生活,是语言运用上的精彩之笔。有人说,文章写作,就是剪辑生活场景的艺术,这一组名词短语的锤炼技巧,就值得后学借鉴。

  三、相关知识补充

  1、孟子论仁政重民

  (1)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孟子见 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试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2)仁者无敌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 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3)与民同乐

  不得而非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为民父母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子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後察之; 见贤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 国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见不可焉,然後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10个,继续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积累词语13个。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收集聪明人的故事,说一个给大家听。

  4. 明白聪明人也需要别人的帮助。人人都有聪明才智,人多智慧多。

  教学重点:

  1. 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其组成的13个词语。

  2. 积累句子2句,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明白聪明人也需要别人帮助,人人都有聪明才智。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引入课题。

  1、简单介绍“诸葛亮”

  2、揭示课题:诸葛亮和小皮匠。

  3、指名读课题。

  4、学习生字:诸、葛、匠

  “诸葛”是复姓,还有哪些是复姓?

  5、齐读课题,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整体感知课文。

  1)边听故事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轻声读课文,圈出文中不认识的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问:你已经认识其中的哪些字?

  2)复习部首查字法,查出“筏、礁、撞”生字。读读字典里“筏”的.意思,理解“木筏”这个词语。

  3)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请在小组里交流。比较形近字:“击一出”,“故一敌”,“士一土”。

  4)老师把生字的拼音去掉,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5)生字放到课文里会读吗?

  3.数数课文有几小节?

  三、读课文,学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节。

  1)师生引读第一节。思考:诸葛亮领兵去打仗,来到乌江边,遇到什么困难?

  2)出示句子:乌江水深流急,江中还有礁石,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3)指导朗读句子。(开火车读 齐读)

  2、学习课文第二三小节。

  1)师:这下怎么办呢?诸葛亮想了些什么办法呢?让我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小组学习,并找出有关句子。

  2)全班交流

  3)板书:架人桥、做木筏、贴布告

  4)出示:诸葛亮先…… ,再…… ,最后 …… 。练习说话。

  5)齐读第二、三节。

  3、学习课文第四、五节

  师:三个小皮匠让诸葛亮怎么做呢?(读小z纸条的话)。

  (内容:请你准备三千张牛皮,用牛皮做筏子。牛皮筏子不怕礁石撞,这样你的军队就可顺利过江了。)

  1)指名读,愿意读的站起来。

  2)齐读第四节。

  (引):这真是……(生读第五节)

  师:齐读课文。

  四、复习巩固,课外延伸。

  1. 读生字(开火车)。

  2. 读词语(齐读)。

  3. 讲讲古今中外有关聪明人的故事。

  1)小组讨论。

  2)组内交流。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2.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二、教具准备

  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自由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思考:读了这一自然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甲:我知道这件事发生的时间1922年。地点:莫斯科,

  学生乙:找还知道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老师小结。

  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2)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因为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所以列宁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3)老师小结。

  这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用图表表示。

  (2)小组汇报。

  列宁:发现花从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3)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

  因为列宁想: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间的方向走,就——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4)老师小结。

  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投影,看图,养蜂人见到列宁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2)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3)为什么列宁说蜜蜂是他的向导,把他领到这儿来的.?

  (4)老师小结。

  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5)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5.总结全文。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第一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第二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第三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经过。

  第四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结果。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3)老师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学习列宁遇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课堂作业设计

  1、导(向导) 蜜(蜜蜂) 蜂(蜜蜂) 采(采访) 圆(圆形)

  异(奇异) 密(茂密) 峰(山峰) 彩(彩色) 园(园子)

  2.惊奇——惊讶经常——常常愉快——高兴壮丽一一壮观

  仔细——认真聊天——谈天兴奋——激动洪亮——响亮

  3.一(座)小山一(所)房子一(列)火车一(片)草地

  一(个)园子一(群)蜜蜂一(架)飞机一(块)手绢

  4.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板书设计

  20 蜜蜂引路

  列宁——蜜蜂(向导)——养蜂人

  花丛(路边) 认真思考

  园子(附近) 仔细观察

  小房子(旁边) 做出判断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上册教案04-28

语文教案(精选)04-12

语文《氓》教案03-12

语文《风筝》教案 11-14

语文《狼》教案 03-18

语文《赶海》教案03-19

语文试讲教案03-19